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哪個動物園有海鬣蜥

澳大利亞哪個動物園有海鬣蜥

發布時間:2022-06-29 06:46:31

Ⅰ 蜥蜴是哪種動物

蜥蜴(Lizard),屬於冷血爬蟲類,和它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的早期爬蟲類祖先很相似。大部分是靠產卵繁衍,但有些種類已進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蜥蜴通常有四隻腳,所以又稱為「四腳蛇」。蜥蜴是爬行動物綱中最龐大的家族,有記錄的品種超過4700種,棲息環境也廣布各地,有生活於水中、棲息於沙漠、潛藏於地下、攀爬於樹林、甚至是飛翔在空中的,而且會為了環境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

中文名
蜥蜴
學名
Lizard
別稱
鬃獅蜥
二名法
Pogonavitticeps

動物界
寵物蛇盜墓筆記蜥蜴寵物壁虎寵物蜥蜴變色龍蜘蛛俠貓頭鷹玉米蛇蜥蜴價格
基本簡介
​蜥蜴 (Lizard)俗稱「四腳蛇」又稱「蛇舅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屬於冷血爬蟲類,其種類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約有3000種左右,我國已知的有150餘種。大多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其生活環境多樣,主要是陸棲,也有樹棲、半水棲和土中穴居。多數以昆蟲為食,也有少數種類兼食植物。蜥蜴是卵生,少數卵胎生。蜥蜴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系,二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橫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種類),方骨可以活動。

蜥蜴
主要特徵
蜥蜴是爬蟲類中種類最多的族群,目前全世界已知超過4,00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體型差異很大,從數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米長的科莫多龍都有。

蜥蜴
有些被稱為蛇蜥的種類腳已經退化,只留下一些腳的痕跡構造。它們因為有眼瞼和耳朵,所以能與蛇區分。

許多蜥蜴能變換它們的顏色以因應環境的變化或壓力,例如變色龍。

大部份的種類為肉食性,以昆蟲、蚯蚓、蝸牛,甚至老鼠等為食。但也有以仙人掌或海藻為主食,或是雜食性的。

蜥蜴亞目(Sauria)爬蟲類的統稱。與其近緣的蛇亞目(Serpentes)合計占整個現存爬蟲類的95%。共分18科,3,000多個種。熱帶地區種類和數量最多。從北極到非洲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皆有分布。蜥蜴的身體外形及大小在爬蟲類中差異最大。體長從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體重最輕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於150公斤。身體多細長,具長尾,多具4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開口外,體表覆以鱗片,一對眼睛和一對耳孔。如無外耳孔,則鼓膜位於表面,有些種於頭和體鱗下真皮內有骨鱗。鱗的表面覆以一層角蛋白。

蜥蜴
某些蜥蜴具鱗器官,鱗片鋸齒狀邊緣突出剛毛,可能用司觸覺。許多蜥蜴,尤其是避役(變色龍)和安樂蜥,能改變體色,可從亮綠色變為深巧克力褐色,體上線、帶斑紋亦可忽隱忽現。變色機制為黑色素細胞中色素顆粒的移動,顆粒集中時色淺,分散時色深。有些蜥蜴頸部具可伸展的皮褶,頭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皺褶等。頭顱的前部由薄的軟骨和膜構成。眼瞼多可動,兩眼之間隔以薄層垂直的眶間隔,眶後骨與鱗骨形成的骨桿上有一個顳孔。上齶能相對於顱的其他部分而運動,有方骨,口可大張便於吞食獵物。

食物
多數蜥蜴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美國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 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緣種(Heloderma屬)有毒,於激怒時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數蜥蜴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許多蜥蜴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運動
多數蜥蜴具四足,後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變跑動方向,Cnemidophorus屬時速達24公里(15哩)。

蜥蜴
有幾科蜥蜴身體延長,四肢縮短,乃至無肢體。壁虎、鬣蜥屬(Uta)及Acanthodactylus屬的趾上多緣飾以增加其表面積並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

避役每足5趾,藉皮膚構成的蹼分為內外兩組,在後肢外側3趾、內側2趾各成一組,前肢反之,適雄體具成對的交接器官──半陰莖。王蜥能跑過短距離的水面。

生物習性
生活規律
蜥蜴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蜥蜴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蜥蜴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溫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溫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溫,使之高於氣溫。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蜥蜴亦有影響。大部分蜥蜴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蜥蜴(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但五線圓筒蜥(Eumeces fasciatus)在孵化期間守在卵邊。少數種(如Lacerta屬及Cnemidophorus屬)有孤雌生殖。 泄殖肛孔位於尾基部腹面,是尾與軀幹部的分界。後者的孤雌生殖型為兩個兩性種的雜種。許多壁虎將卵產於同一地點。豢養條件下希拉毒蜥壽命可達25年,壁虎達20年。

多數蜥蜴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蜥蜴不能發聲)。蜥蜴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蜥蜴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脫。許多蜥蜴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許多種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蜥蜴對於人的經濟意義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製革。壁虎棲於居室,可捕害蟲,但可能傳播沙門氏菌。蜥蜴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飼為玩賞動物。

Ⅱ 海鬣蜥有什麼生理特點

海鬣蜥是世界上唯一能在海洋里生活的蜥蜴,體長從25厘米到60厘米不等,頭頂部有一瘤狀突起,而且還戴著一個「小白帽」。原來,在海鬣蜥的鼻孔與眼睛之間,有一個鹽腺,能把海鬣蜥進食時帶進的鹽分貯存起來。當鹽腺被裝滿後,海鬣蜥就高高地昂起頭,打一個強勁的噴嚏,含鹽的液體就被射向空中,落在自己頭上,等鹽液變干,固結成殼時,就成了一層「小白帽」。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海鬣蜥還具有一些有趣的生理特點。例如這種爬行動物能自動調節心律。下潛時,心律減慢;升到水面時,心跳加快。在預感到鯊魚即將來臨時,能立即停止心臟跳動,使敵人不易發現它們。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有趣的實驗,在一隻海鬣蜥身上安裝一個微型遙控探測器,然後把它放進海里。當科學家從遠方向它發出危險信號時,它立即停止心臟跳動,停跳時間竟長達45分鍾。

Ⅲ 海鬣蜥有毒嗎

海鬣蜥是沒有毒的。

拓展:

現存有毒的蜥蜴只有兩種,包括美國西南部到墨西哥西北部的鈍尾毒蜥和分布於墨西哥到瓜地馬拉太平洋沿岸的珠毒蜥,其它蜥蜴都是沒毒的。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西班牙島上的海洋鬣蜥 (Amblyrhynchus 屬) 的近距離觀察。西班牙島海洋鬣蜥背上有紅色斑紋.

海鬣蜥經常沿著海島的海岸線尋找被海水沖上沙灘的海草、甲殼類動物。海邊的礁石上附著的各種軟體動物,也是海鬣蜥的美味。海鬣蜥還經常下海去捕食。海鬣蜥吃食海藻的時候會攝入超量的鹽分,不過,海鬣蜥可以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將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海鬣蜥的鼻子里有一個特殊的部分叫作鹽腺,它可以在咀嚼過程中,將嘴裡食物中過量的鹽分分離出來,然後排出體外。所以,有的時候,人們看到海鬣蜥在打噴嚏,噴出白色的晶體,實際上是在泌鹽。

Ⅳ 蜥蜴的資料

澤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於沼澤地區,特別是紅樹林區的大型巨蜥.體長可以長達兩公尺以上,十分龐大.但是由於不挑食的習性,使得它們可以棲息在大型動物無法生存的沼澤區域.澤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魚蝦,螃蟹,鳥類,蛋類,蜥蜴,老鼠,蛙類,蛇類,甚至是死屍或垃圾等.這種來者不拒的個性也賦予它們過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飼養下,適應良好.印尼繁殖場每年出售數以千計的澤巨蜥至國內外寵物市場或是皮革市場,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經濟動物.

澤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為溫馴的一種 ,屬於半水棲日行性蜥蜴,幼體的體色也十分出色,但長成之後體色則趨於黯淡,不過個別體色還是有差異存在.飼養環境與尼羅巨蜥相似,對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麵包蟲,小鼠,雞蛋等,幼體成長快速,所以鈣粉和維他命的補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應一次.

雄性體型同樣大於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屬於成體,雌性則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後4-6周就會產下6-25顆軟殼蛋於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經過2.5-3.5個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約兩年後成年,壽命與一般巨蜥相同大約是十五年.
學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產 地 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

棲息環境 沼澤或紅樹林區

體 長 全長100-200公分

適 溫 攝氏25-30度

學 名 Iguana iguana

原 產 地 中南美洲墨西哥至巴拉圭等國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70-160公分

適 溫 攝氏25-30度

鬣蜥 ,由字面上看得出來就是指有棘鬣的蜥蜴,種類不多,其中最有名氣的自然要屬加拉巴哥群島的海鬣蜥和陸鬣蜥.但如以寵物蜥蜴來說,綠鬣蜥可就算是最受歡迎的蜥蜴之王了,它也是體型最大的鬣蜥種類,是最被廣泛飼養的代表性寵物蜥蜴.中國自從2001年底開放人工繁殖個體進口後.身價由數千元急跌至數百元一隻,對於喜愛大型蜥蜴的人來說這不啻是一大福音.

綠鬣蜥是日型性的樹棲型蜥蜴 ,屬於雜食性,幼年期較能接受蟋蟀,麵包蟲,雞蛋等動物性食物,成年後會轉變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可以菜葉,水果餵食.在野外,綠鬣蜥主要是棲息於鄰近溪流的森林樹冠層,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水盆是不可缺少的設備.外皮十分堅韌,不易受傷,但必須注意保溫燈具的距離,經常發生燙傷的意外.超長的尾巴在危急時也會自行斷落以自保,所以再把玩時要小心尾巴,不過段落的尾巴會再生,所以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由於寵物市場需求量很大,所以在美國佛州和南美洲各國都有大規模的專業養殖場大量生產上市.可以說是產量最大的蜥蜴.

雄性綠鬣蜥後腿部有股孔 ,頸部的肉垂遠大於雌性,耳孔下方還有著一個特大的圓形鱗片也是遠大於雌性.交配是在樹上進行,懷孕的雌蜥會將卵產餘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蓋覆土後就不會再理會卵窩,因此孵化的幼蜥

從小就得自力更生 .不過雌蜥有時會多掘幾個洞穴以擾亂掠食者的注意.綠鬣蜥產卵數量很大,經常一窩可以產下30-50顆卵,大經過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成年.如果飼養正確,綠鬣蜥可以活上十年以上.

學 名 Cordylus cataphractus

原 產 地 南非

棲息環境 沙漠岩石區

體 長 全長15-2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9度

犰狳蜥因為避敵方式酷似哺乳類中的犰狳而得名 .屬於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為單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區域的岩堆間棲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沖進石縫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會將尾巴含在口中,將身體捲成一個帶刺的圓球以保護脆弱的腹部,這種自保措施與犰狳一模一樣.在哺乳類和爬蟲類中都有避敵方式如此神似的動物,確實是 自然界少見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溫馴 ,也很好養,可以很快適應人工環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膽小一點,在沒有完全適應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為主,可以餵食蟋蟀和麵包蟲,幼體特別喜歡吃白蟻.如果找得到的話,白蟻是最營養的食物.成體也可以餵食乳屬.飼養環境以砂為底材,堆置一些岩塊供它們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點因為它們喜歡泡水,要有UVB加溫燈供它們曝曬.

在雌雄辨別上 ,犰狳蜥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因為價格不高,可以3-5隻群養讓它們自然配對,雄性通常頭部較大花紋較鮮明,股孔也比較明顯,不過准確性較其它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隻幼體,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體包覆在一層透明薄膜中,約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體都可以與父母共同生活,不會有被吃的危險,因為犰狳蜥是群居性動物,但是以家庭成員為群聚對象,如果是外來的陌生個體便有遭受攻擊的危險.

經過人工飼養的犰狳蜥會逐漸失去捲曲成球的自衛本能 .市面上所見的個體絕大多數是野生個體,因為人工繁殖數量太低沒有經濟價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飼養樂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適合初學的新手飼養.

學 名 Tiliqua scincoides

原 產 地 澳洲與新幾內亞各島

棲息環境 乾燥草原及森林區

體 長 全長45-60公分

適 溫 攝氏22-28度

藍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類的猙獰 ,反而還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藍色大舌頭,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愛好者.藍舌蜥在澳洲共有六個亞種分布,最常見的亞種就是俗稱東部藍舌蜥或是斜紋藍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幾內亞等地.族群和數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 最普遍的蜥蜴,經常在住家後院出沒.藍舌蜥很活潑也很容易馴養,只要常接觸,很快就會失去警戒心而變得很溫馴,是很適合初學者當寵物的蜥蜴.如果飼養得當,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類似的亞種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稱為北部藍舌蜥,外型與東部種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後的黑斑來區分.

由於四肢短小 ,藍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較大的地面空間,四尺的飼養箱可以養一對成體比較足夠,底材以無菌土比較適合,可以供它們挖掘巢穴.溫度日間保持攝氏28度左右,夜間保持23度左右最適合.加溫燈是必須的,燈下溫度保持在攝氏33度左右.它們是會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飲水.藍舌蜥屬於雜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麵包蟲等活餌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頗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補充鈣質.與一般蜥蜴比較不同的是藍舌蜥能夠吃死的昆蟲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餌.

雌雄的判別很容易 ,雄性的頭部比雌性來得寬大許多.藍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經過冬天的低溫刺激後,在初 春時會進行交配,在飼養箱中設置生產箱,箱內鋪上略濕潤的報紙或干水草,在交配後3-5個月,雌蜥會產下10-15隻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飼養並不困難,只要餵食與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體積必須要小一點.三年左右可以成年,這時就會成為石龍子科中最大的一個種類.

學 名 Dracaena guianensis

原 產 地 南美巴西,厄瓜多,秘魯,蓋亞那

棲息環境 河流沼澤地帶.

體 長 頭尾120-150公分.

適 溫 攝氏20-26度.

南美鱷蜥 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陌生的蜥蜴 .雖然在南美洲分布很廣,野生族群也還不少,不過由於受到嚴格的保護,因此在寵物市場上仍然難以得見,就算是在歐美日市場上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稀品種.

南美鱷蜥不論是在外型或是習性上都可以說是巨蜥和鱷魚的混合體 ,成蜥可以長到一公尺以上,擁有巨蜥的體型和開叉的舌頭,卻又擁有鱷魚的鱗甲和水性.它們屬於日行性的半水棲的蜥蜴,但是爬樹的功夫也很好,平日除了在水中活動之外,就喜歡在濱水的樹枝上曬太陽,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遁入水中逃逸.因此基本飼養環境最好布置類似飼養水龍的環境,以水為主,陸地面積可以盡量縮小,多設置枯枝幹供攀爬.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南美鱷蜥以蝸牛為主食 ,但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驗,也不知道那種蝸牛才適合餵食,原產地的信息也只有不完整的片段,所以幾乎所有的飼主都以飼養巨蜥的方式來飼養它們,餵食小鼠和蛙類,雖然也能夠成功飼養,但是卻與它們實際的需求相差甚遠.

事實上 ,南美鱷蜥是完全以水生蘋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螺類為主食 的.這個秘訣在爬蟲市場上幾乎無人知曉,站長也是因為在尋找蘋果螺的資料時意外發現的.這些螺類體型碩大,普遍分布於南美洲各水系,主要有四個 大屬:

Asolene, Felipponea,Marisa 和 Pomacea.其中又以Pomacea屬為南美鱷蜥最主要的食物.

說到 Pomacea屬的螺類,它們可算是惡名昭彰,台灣也 在很多年前由農業單位自南美洲大量引進養殖做為食用螺,卻因為風味不佳而又大量棄養,如今已經成為台灣水生植物最大的禍害,它的名字就叫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有很多不同的體色.目前水族市場上仍然常可見到金黃色的黃金螺,它正是福壽螺的分身.南美鱷蜥經過百萬年的演化而發展出強有力的上下顎和粗短而平整的牙齒,正是用來咬碎螺貝類的最佳工具.它們的牙齒並不適合用來捕食其它活體食物.如果在台灣飼養南美鱷蜥,食物的來源倒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 ,雄性的臉部橘紅色澤較深而全面,雌性色澤較淺且范圍較小.同時雄性在兩腿之間有較明顯的八字型兩道股孔,雌性就沒有.至於繁殖資料現在仍然所知不多,仍然有賴飼主自行摸索了.

學 名 Tribolonotus gracilis

原 產 地 新幾內亞及外圍島嶼

棲息環境 潮濕森林區

體 長 全長18-25公分

適 溫 攝氏16-27度

紅眼鱷蜥屬於中小型蜥蜴 ,眼睛周圍有一個橘紅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來好象兩個大紅眼睛,頗有威嚇掠食者的功用.當然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鱷蜥共有八個種類,紅眼鱷蜥可以算是最出色的一種,一般棲息於熱帶雨林中緯度比較高的山區森林瀕臨溪流的區域.屬於肉食性蜥蜴,以昆蟲和軟體甲殼類為主食,喜歡在水中活動.所以在飼養時需要注意這些要點.

飼養紅眼鱷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夠飼養一對 .布置1/3水區,2/3陸區,底材以無菌土混合樹皮碎片最為合適,可以保持較高的濕度.太乾燥的環境容易造成脫皮不順.因為它們夜行的傾向,所以不需要特別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裝置加溫墊以保持適當的溫度.鱷蜥腳爪尖銳善於爬樹,因此缸蓋要蓋緊.紅眼鱷蜥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雌雄兩性都能發出唧唧的叫聲,音調尖細,雌性頻率較雄性低沉.

雄蜥體型略大於雌蜥 ,雄性後腳三個腳趾內側都有一排細小的肉墊,雌性則無,另外在肚臍的位置雄性會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鱗片.紅眼鱷蜥生性溫和,但是雄性會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所以不要把兩只雄蜥養在一起,兩只雌性養在一起也不適合,所以最好成對或多對飼養.產卵期多數在秋天,雌蜥每次只產一顆蛋,約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溫度最好不要超過攝氏29度,以27度最為理想.溫度與性別沒有關聯.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達到成熟階段,只要注意濕度,紅眼鱷蜥應該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較容易飼養與繁殖的蜥蜴類.

學 名 Chlamydosaurus kingii

原 產 地 澳洲與新幾內亞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6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9度

傘蜥的外型和體色就和一般人觀念中的蜥蜴相差無幾 ,很少人知道其實傘蜥不但容易飼養,個性也十分溫馴而且活潑,是蜥蜴中少數最適合做為寵物的種類.而它們張開獨特頸傘的樣子更是令人百看不厭.這種中大型蜥蜴分布在澳洲和新幾內亞,市面上販賣的個體通常都是印尼的半野生個體.購買時最好買越年輕的個體越好,比較容易馴養.

傘蜥個性溫和 ,不太會攻擊他種蜥蜴,不過同種間還是會有爭斗,所以不適合混養體型相差太多的個體.體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區域性的變化.由於傘蜥屬於日行性樹棲型,因此飼養箱要以高度為主,底材可用樹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幹供攀爬,UVB燈和水盆都是必須的設備.傘蜥食量很大,食物則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蟑螂,甚至小鼠都是不錯的食物,多數個體也會吃青菜,豆類和水果,魚肉,蝦肉和肉食蜥蜴飼料 等餌食,所以可以多試試它們的口味.傘蜥通常是在遭受威脅或驚嚇的情況下才會張開頸傘,因此一般馴養的傘蜥張傘的機會就會比較少見.要注意的是傘蜥的尾部是體長 的兩倍長,要注意不要被同伴咬斷.

在雌雄的判別上不是很容易 ,特別是在幼體階段,成體的雄性體型比雌性大很多,頭部和頸傘也比較大,泄殖腔下方也會有凸起,體色比較鮮明,個性反而比較溫和.傘蜥在一年左右就會繁殖,不過最好養到兩年以上再繁殖比較安全,以免雌性體 型過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過程中讓它們經歷一段低溫乾燥的期間,可以促進交配行為.交配通常在地面進行,懷孕的雌性會直接在地面挖洞產卵,必須事先准備產卵的土堆.孵化溫度最好控制在27-29度之間,不要超過30度,否則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再正常的飼養狀態下,傘蜥的壽命是十五年.

學 名 Corytophanes cristatus

原 產 地 墨西哥至哥倫比亞北部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30-40公分

適 溫 攝氏22-28度

Corytophanes屬共有三個成員: C. cristatus, C. hemandesii,和C. percarinatus.其中就是以被稱做海帆蜥 的C.cristatus 最常見於寵物市場.海帆蜥屬於鬣蜥科的一員,與綠鬣蜥,犀牛鬣蜥,刺尾鬣蜥,斐濟鬣蜥等同科.不但有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鱗外,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頭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隨意伸縮.這也是其它 鬣蜥所沒有的特徵.尾巴是體長的兩倍.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樹幹上或是灌木叢中活動,距離地面的高度並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員中,海帆蜥算是比較溫和文靜的一種.

飼養的方式類似雙冠蜥 ,只是海帆蜥比較不需要大量的水.食物以節肢動物,昆蟲,蜥蜴,小鼠,蚯蚓等為主,同時也需要添加維他命和鈣粉.飲水盆必須准備.最好還要每天噴水2-3次以保持較高的濕度.

雌雄辨別較容易 ,雌性的頭冠比較小,股孔也較不明顯.雌性每窩產下6-10顆蛋,大約60-75天可以孵化,不過海帆蜥的繁殖難度頗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記錄非常稀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學 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原 產 地 台灣特有亞種

棲息環境 1000公尺以下山區及平地草叢

體 長 全長30-40公分

適 溫 攝氏22-35度

台灣的石龍子種類有十餘種之多 ,其中也不乏體色出眾的品種.中國石龍子可以算是比較普遍的種類.也是台灣本島的特有亞種,其它還有四個亞種分別分布在綠島,國內與東南亞地區.族群數量都不大,喜歡出沒於1000公尺以下的低地田野草叢或灌木叢,一般人並不容易見到.冬天有 鑽入土中冬眠的習性.

中國石龍子是日型性地棲型蜥蜴 ,一般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偶而也會攝取植物莖葉.個性溫和而膽小,對於人工環境的適應力頗高.以一般熱帶雨林地棲蜥蜴的環境來飼養就可以養得很好.對於一般蟋蟀,麵包蟲食餌接受度也很高.不過尾巴與守宮一樣容易自割,要避免抓取尾部.

雄性個體尾巴根部較粗大 ,耳後的紅斑面積較大較密.雌性每窩可產下15-20顆蛋.算是比較多產的蜥蜴

學 名 Basiliscus plumifrons

原 產 地 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7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4-35度

雙冠蜥是標準的熱帶雨林爬蟲 ,需要高溫多濕的環境,由於它們多棲息在瀕河的樹木上,因此環境的濕度非常高,可以達到75-100%. 在人工環境中飼養,濕度控制就成為最重要的關鍵.雙冠蜥共有四個亞種,最常見的就是棕雙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其次是條紋雙冠蜥也叫紅雙冠蜥(Basiliscus vittatus)和西部雙冠蜥(Basiliscus galeritus),最後是綠雙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嚴格來說,只有綠雙冠蜥頭冠分為兩片,是明符其實的雙冠蜥其它三種都是單片的.由頭冠的形狀就可以分辨各個亞種.當然,頭冠和背上的鰭都是只有雄性個體才有.西部雙冠蜥因為數量很少,市面上很難見到.人工繁殖的個體通常頭冠和鰭部都比野生的小,體色也比較黯淡一點.

雖然只要條件適合 ,雙冠蜥的飼養難度並不高,不過因為它們生性比較膽怯,容易受驚嚇,與飼

主的互動程度也比較低 ,所以並不適合喜歡把玩寵物的人飼養.雙冠蜥喜歡棲息河岸的樹木 西部雙冠蜥上,遇到威脅可以立刻跳進水中水遁,它們在地面上多以後肢奔跑,由於體重輕,後肢粗壯發達, 後腳掌不但特大,而且腳底有特殊的鱗片可以發揮滑水板的作用,使得雙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長的距離,然後才沉入水中快速游離危險.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應該盡量符合這個特點.與水龍的飼養環境很類似.

雙冠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型蜥蜴 ,飼養缸以高度為主,設置枝乾和綠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樹皮屑或無菌土,UVB加溫燈也是必需的設備.由於雄性的領域性頗強,不能有兩只雄性共處一缸.在食性上屬於蟲食性,可以餵食蟋蟀,麵包蟲,小鼠,小魚.在野外雙冠蜥有時是會捕食魚類的.

成體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 ,雄性體型較大,又擁有頭冠和背鰭尾鰭,不過在繁殖上難度比較高,最主要就是在於濕度的控制上,其它如日照時間和溫度也都要配合得當.像棕雙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濕度.將雄性和雌性分開飼養一段時間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機率.在成功交配後約4-6周,雌性會在地面掘洞產卵,每窩可產15-17顆軟殼蛋,每季可以產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產蜥蜴.

孵化溫度應保持在攝氏 28-29 度 , 約 8-10 周可以孵化 , 孵化後的幼體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後才移到個別飼養缸中 . 幼蜥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可以成熟 , 不過雄性在六個月左右就會出現爭斗 , 最好分開飼養 . 幼蜥還有一種獨特的避敵絕技 , 就是裝死 , 這在其它蜥蜴並不多見 . 如果飼養得當 , 雙冠蜥可以活上 15-20 年之久 .

學 名 Pogona vitticeps

原 產 地 澳洲中部至東南部

棲息環境 半沙漠區或乾燥疏林區

體 長 全長40-6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8度

鬃獅蜥在世界各地都是極受歡迎的寵物蜥蜴 ,普及性可以說與綠鬣蜥在伯仲之間.成蜥鼓起頭部棘刺那種威武的氣勢,確實吸引了許多人的眼光,體型上比綠鬣蜥小得多也是它們更適合居家飼養的主要原因.鬃獅蜥有許多亞種,體色因種類的不同而稍有變化,加上人為的培育,因此鬃獅蜥的體色變化越來越多樣化,由白色到紅色各種色澤都已經出現,目前美國也已經培養出全紅的種類,身價十分高昂.

食性上屬於雜食性 ,但比較偏愛肉食,舉凡蟋蟀,麵包蟲, 螞蟻等昆蟲都來者不拒,占日常食物量70%,當然也會吃點青菜水果和花朵,約佔30%.每次餵食量以10-15分鍾能吃完的量為准.幼蜥蜴一天喂2-3次,成蜥約每周餵食2-3次蟋蟀,但青菜須每天餵食一次.底材以細紗或細沙與無菌培養土的混合土最為適合,樹皮類或木屑類的底材都應該避免.飼養空間幼蜥只要兩尺缸就足夠,但一對成蜥就需要四尺缸才足夠.鬃獅蜥不太會喝水盆中的水,因此可以不需放置水盆,但需要每兩天噴灑一次水供它們飲用.如果飼養良好,鬃獅蜥可以活到十年以上.同類

間的打鬥 ,尤其是雄性間的爭斗有時很激烈,但一般不會造成傷害.

幼蜥階段的雌雄辨識十分困難 ,約一年左右就可以達到成熟的階段,雄蜥在繁殖期下巴會轉為黑色,但並不是絕對的,因此要分辨雌雄還是以尾部的差異來看比較准確.雌蜥會在地面上有遮蔽的處所掘洞產卵,每次可以產下10-25顆卵,孵化期大約是90天.由於鬃獅蜥擁有特殊的體溫控制機能,因此比其它蜥蜴更能承受較高或較低的氣溫,但冬天保溫的燈光設備仍然不能少.如果常常把玩鬃獅蜥,它會成為十分溫馴的好寵學 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原 產 地 中國,泰國,越南等地

棲息環境 濱河森林區

體 長 全長6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4-31度

爬蟲市場上所見到的水龍主要有兩種 :中國水龍P. cocincinus和澳洲水龍P. lesueurii兩種,雖然同屬還有其它1-2種水龍,但是並未出現在市場上.以水龍而言,中國水龍受歡迎的程度高於澳洲水龍,或許是顏色較討喜的關系.基本上兩種水龍的分布地區不同,中國水龍分布在中國和中南半島,澳洲水龍則分布於澳洲東部,所以也被稱為東部水龍(Eastern Water dargon).但是習性和食性卻仍然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承受溫度的范圍大為不同,澳洲水龍可以承受0度以下的低溫,但無法長期忍受28度以上的高溫,個性比較穩重,而中國水龍則對20度以下的低溫很敏感,高溫的承受力卻很好,個性上比較膽怯.因此以台灣來說,飼養中國水龍會比較適合.澳洲水龍比較容易因為過熱脫水而死.

飼養環境以保持濕度為主要原則 ,以熱帶雨林的模式布置,水龍都是日行性半水棲的爬蟲,底材可以樹皮屑混合無菌土鋪成,濕度保持80%以上,每天必須噴水2次以上才能保持高濕度,UVB也是必須的.另外不能或缺的當然就是一個大水盆,水龍很喜歡靜靜的坐在水中泡水.只要飼養箱夠大,水龍是可以多隻雄性共養的.在食性上一樣是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和小魚都是不錯的主食,蔬菜水果也可以餵食,成體還可以餵食乳鼠.維他命和鈣粉必須定期添加.

雌雄的辨別在成體來說並不困難,雄性水龍的背上鬣棘發達,體型也比雌性大很多,股孔更加明顯,雄性澳洲水龍的胸部會出現鮮艷的橘色至紅色色澤,中國水龍則出現橘色到黃色色澤.雌性的斑紋一般都比較黯淡模糊.只要環境適合,水龍的繁殖並不困難,但是至少要兩歲或60公分以上的個體比較適合繁殖.通常水龍不用經歷低溫期也能將配產卵,但是給他們兩個月左右的20-23度低溫期和每周一次的餵食,日照時間降至10小時以下,兩個月之後當溫度恢復正常時,雄性便會展開求偶行為,交配之後約兩個月雌性會在地面挖洞產卵.通常每次產卵約10顆左右.將卵放入孵蛋器中保持28-30度,約55-70天可以孵化.幼體可以餵食螞蟻蟋蟀和小麵包蟲.只要環境合宜,水龍可以輕易活上10年以上.
學 名 Varanus komodoensis

原 產 地 印尼科摩多島及外圍島嶼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及乾燥草原區

體 長 全長200-300公分

適 溫 攝氏26-32度

大名鼎鼎的科摩多龍相信大家在Discovery頻道上應該都看過,這種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才是真正的巨蜥,甚至是上股恐龍的現代版.體長可達三公尺.野外族群數量 現在只有大約2,500-5,000隻.其中雌性卻只有大約350隻.科摩多龍屬於CITES的一級保育類,台灣卻也有少量進口幼蜥.盡管成體體色朴實無華,但幼體可是體色特殊而華麗.幼體通常棲息在樹上直到一公尺左右才會回到地面上活動,這個樹棲期間大約是一年.這是躲避成年科摩多龍襲擊的 天生本能.

科摩多龍是最高層的掠食動物 ,在原生地沒有天敵,但是因為繁殖不易,所以仍然有滅絕的危險.它們主要是以伏擊的方式獵捕大型哺乳類動物如山羊,野豬,鹿甚至水牛為食.通常也會吃食死屍.科摩多龍的唾液中帶有大量細菌,被咬傷 的獵物通常會在兩天內因傷口發炎而死.此時嗅覺靈敏的科摩多龍就可以輕易找到獵物加以吞食.所以飼養時要特別避免被咬傷,因為傷口會很難癒合.它們也是少數有群居習性的蜥蜴.嗅覺主要是依賴分叉的舌頭,而不是鼻孔.人工飼養時主要以老鼠和雞鴨或肉類為主.除非有 寬大的戶外飼養場所,否則這種巨蜥是不適合當作寵物飼養的.

幼體經過五到七年就能繁殖 ,自五月到七月間是繁殖季節,雄性會互相爭奪雌性交配,自七月到九月間是產卵季節,雌性會產下15-30顆軟殼蛋,經過大約200-25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較一般巨吸長得多.幼體以昆蟲和守宮為主食.壽命約20-35年

.學 名 Varanus timorensis
原 產 地 印尼帝汶及周邊島嶼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60-70公分
適 溫 攝氏22-32度

Ⅳ 死而復生的生物真的存在嗎,它們是怎麼復活的

南秧雞是一種原產於紐西蘭的不會飛的鳥,50年來人們一直以為這種鳥早已滅絕,直到有人再次發現它們的蹤跡。你可以在野外(劃皮劃艇遠距離觀看)或動物保護區看到南秧雞。

隨著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和其他因素將越來越多的動物置於危險之中,我們已經習慣於聽到有關物種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的消息。但是一些精明的生物似乎又「死而復生」。下面就來看看「拉撒路物種」吧。拉撒路物種是一個由大約350種似乎「死而復生」的物種組成的物種群,就像拉撒路從墳墓中復活一樣。

其中一些物種依舊神出鬼沒,我們無法知道是樂觀地准備重新發現它們,還是准備送別另一個「孤獨喬治」。還有一些物種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恢復。有了保護意識,再加上妥善的照料和和負責任的旅遊業,更多的「活化石」可能會真正的活下去。

下面是備受大家喜愛的8種拉撒路物種以及如何看到它們,一起了解下吧。

費南迪納巨型陸龜——加拉帕戈斯群島

雖然這些突角囊蛙拍攝於亞特蘭大植物園,但實際上在厄瓜多喬科森林的青蛙步道上可以看到野生突角囊蛙。

2018年,Tropical Herping保護組織的成員再次發現了突角囊蛙。這種物種極其不同尋常,雌性突角囊蛙背負著發育的胚胎育兒袋,其胚胎直接孵化成幼體,而不是蝌蚪。Tropical Herping公司提供為期10晚的「一百種物種觀看之旅」,帶領遊客穿越明多地區、喬科森林和亞馬遜雨林,探索厄瓜多的1065種動物物種。(旅遊費用的5%用於保護佔地0.56平方公里的喬科雨林。)在雨季的新月期間,在青蛙步道上散步是個不錯選擇。

草原西貒——格蘭查科平原

就像腔棘魚一樣,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是通過早期的全新世化石記錄才對草原西貒有所耳聞。1974年,在《國家地理》雜志組織的一次研究考察活動中,康涅狄格大學的生物學教授Ralph M. Wetzel在塵土飛揚的格蘭查科地區發現了這種形似豬的地方物種。格蘭查科是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三國共有的一片偏遠地區。

雖然野外確實存在瀕危的草原西貒,但其棲息地有時可覆蓋9.7平方公里,而且它們常在矮小的多刺叢林中活動,以躲避美洲豹、美洲獅和當地獵人的傷害。最容易看到草原西貒的地方是CCCI保護中心的草原西貒保護區和巴拉圭查科地區中心的小型家庭旅館。

Ⅵ 動物壽命排名前一百的都有什麼

在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動物,都擁有很長的壽命,幾百年甚至更長而不為人知。但動物壽命排名靠前的有:燈塔水母、南極洲海綿、海洋圓蛤、大蜥蜴、錦鯉、烏龜、弓頭鯨、女神蛤、鰓綱管蠕蟲、紅海膽。

1、燈塔水母

這種水母物種或許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發現不老泉的動物。因為它有能力從一個成熟的成年階段轉變成一個不成熟的息肉階段然後再變回來,或許它的壽命並不受大自然的限制。燈塔水母可以從水螅體無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夠從性成熟階段恢復到幼蟲階段的生物。

5、烏龜

烏龜被認為是地球上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當中壽命最長的是名為哈里特的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它在2006年6月因心臟衰竭在一個動物園中去世的時候為175歲。據說一隻名為Adwaita的亞拉伯拉象龜去世時年齡為250歲。

Ⅶ 海鬣蜥的亞種分化有哪些

伊莎貝拉島海鬣蜥

費爾南迪納島海鬣蜥

聖克魯斯島海鬣蜥

聖蒂亞戈島海鬣蜥

赫諾維薩島海鬣蜥

平塔島海鬣蜥

西班牙島海鬣蜥

Ⅷ 世界上有多少種蜥蜴

蜥蜴是蜥蜴亞目(Sauria)爬蟲類的統稱。與其近緣的蛇亞目(Serpentes)合計占整個現存爬蟲類的95%。共分18科,3,000多個種。熱帶地區種類和數量最多。從北極到非洲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皆有分布。蜥蜴的身體外形及大小在爬蟲類中差異最大。體長從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體重最輕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於150公斤。身體多細長,具長尾,多具4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開口外,體表覆以鱗片,有些種於頭和體鱗下真皮內有骨鱗。鱗的表面覆以一層角蛋白。某些蜥蜴具鱗器官,鱗片的鋸齒狀邊緣突出剛毛,可能用司觸覺。許多蜥蜴,尤其是避役(變色龍)和安樂蜥,能改變體色,可從亮綠色變為深巧克力褐色,體上線、帶斑紋亦可忽隱忽現。變色機制為黑色素細胞中色素顆粒的移動,顆粒集中時色淺,分散時色深。有些蜥蜴頸部具可伸展的皮褶,頭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皺褶等。頭顱的前部由薄的軟骨和膜構成。眼瞼多可動,兩眼之間隔以薄層垂直的眶間隔,眶後骨與鱗骨形成的骨桿上有一個顳孔。上齶能相對於顱的其他部分而運動,有方骨,口可大張便於吞食獵物。
多數蜥蜴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美國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 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緣種(Heloderma屬)有毒,於激怒時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數蜥蜴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許多蜥蜴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多數蜥蜴具四足,後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變跑動方向,Cnemidophorus屬時速達24公里(15哩)。有幾科蜥蜴身體延長,四肢縮短,乃至無肢體。壁虎、鬣蜥屬(Uta)及Acanthodactylus屬的趾上多緣飾以增加其表面積並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避役每足5趾,藉皮膚構成的蹼分為內外兩組,在後肢外側3趾、內側2趾各成一組,前肢反之,適於抓握樹枝。某些地棲鬣蜥及agamids能以兩條後肢奔跑,奔跑時尾伸向後上方以保持平衡。飛蜥(飛蜥屬)體側有皮膜,可滑翔。蜥蜴雄體具成對的交接器官──半陰莖。王蜥能跑過短距離的水面。
蜥蜴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蜥蜴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蜥蜴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溫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溫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溫,使之高於氣溫。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蜥蜴亦有影響。大部分蜥蜴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蜥蜴(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但五線圓筒蜥(Eumeces fasciatus)在孵化期間守在卵邊。少數種(如Lacerta屬及Cnemidophorus屬)有孤雌生殖。後者的孤雌生殖型為兩個兩性種的雜種。許多壁虎將卵產於同一地點。豢養條件下希拉毒蜥壽命可達25年,壁虎達20年。
多數蜥蜴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蜥蜴不能發聲)。蜥蜴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蜥蜴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脫。許多蜥蜴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許多種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蜥蜴對於人的經濟意義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製革。壁虎棲於居室,可捕害蟲,但可能傳播沙門氏菌。蜥蜴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飼為玩賞動物。
蜥蜴亞目來自雙顳窩類,最早出現於三疊紀後期。共約3,000種,分2附目,5總科,18科。一、Ascalabota附目。(1)壁虎總科(Gekkonoidea): 1.壁虎科(Gekkonidae),82屬,650種,廣布熱帶及亞熱帶;2.Pygopodidae科,8屬,15種;3.Dibamidae科,1屬,3種;4.Anelytropsidae科,1種,無肢。(2)鬣蜥總科(Iguanioidea): 1.鬣蜥科(Iguanidae),15屬,600種,眼瞼可動;2.飛蜥科(Agamidae),33屬,300種。(3)Rhiptoglossoidea總科,1科︰避役科(Chamaeleontidae),2屬,84種。二、Autarchoglossa附目。(1)Scincomorphoidea總科︰1.Scincidae科(圓筒蜥),約50屬,810種;2.Cordylidae科,約10屬,50種;3.Lacertidae科,近20屬,150種;4.Teiidae科,40屬,200種。(2)Anguinomorphoidea總科︰1.Anguidae科,7屬,67種;2.Anniellidae科(加利福尼亞無肢蜥),1屬,2種;3.異蜥科(Xenosauridae),2屬,4種;4.毒蜥科(Helodermatidae,希拉毒蜥及念珠蜥);5.Varanidae科(巨蜥),1屬,30種;6.Lanthanotidae科,1屬,1種;7.Xantusiidae科(夜蜥),4屬,12種。
蚓蜥亞目(Amphisbaenia)與蜥蜴亞目近緣。體長圓柱形,具淺溝。無外耳,眼退化。穴居。均無後肢,除3屬外亦缺前肢。主要分布熱帶。15屬,約100種

Ⅸ 請問這個動物叫什麼

平原巨蜥

Ⅹ 這種動物是什麼

專家給我的回答,可能是正確的,要給我加分啊

蜥蜴 (Lizard)蜥蜴屬於冷血爬蟲類,和它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的早期爬蟲類祖先很相似。大部分是靠產卵繁衍,但有些種類已進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
蜥蜴俗稱「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種常見的爬行動物。 蜥蜴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系,二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橫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種類),方骨可以活動,等等。
蜥蜴亞目(Sauria)爬蟲類的統稱。與其近緣的蛇亞目(Serpentes)合計占整個現存爬蟲類的95%。共分18科,3,000多個種。熱帶地區種類和數量最多。從北極到非洲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皆有分布。蜥蜴與蛇的外表特徵相似︰具角質鱗,雄性具一對交接器(半陰莖),方骨可活動。蜥蜴的身體外形及大小在爬蟲類中差異最大。體長從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體重最輕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於150公斤。身體多細長,具長尾,多具4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開口外,體表覆以鱗片,有些種於頭和體鱗下真皮內有骨鱗。鱗的表面覆以一層角蛋白。某些蜥蜴具鱗器官,鱗片的鋸齒狀邊緣突出剛毛,可能用司觸覺。許多蜥蜴,尤其是避役(變色龍)和安樂蜥,能改變體色,可從亮綠色變為深巧克力褐色,體上線、帶斑紋亦可忽隱忽現。變色機制為黑色素細胞中色素顆粒的移動,顆粒集中時色淺,分散時色深。有些蜥蜴頸部具可伸展的皮褶,頭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皺褶等。頭顱的前部由薄的軟骨和膜構成。眼瞼多可動,兩眼之間隔以薄層垂直的眶間隔,眶後骨與鱗骨形成的骨桿上有一個顳孔。上齶能相對於顱的其他部分而運動,有方骨,口可大張便於吞食獵物。
多數蜥蜴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tegu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美國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 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緣種(Heloderma屬)有毒,於激怒時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數蜥蜴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許多蜥蜴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多數蜥蜴具四足,後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變跑動方向,Cnemidophorus屬時速達24公里(15哩)。有幾科蜥蜴身體延長,四肢縮短,乃至無肢體。壁虎、鬣蜥屬(Uta)及Acanthodactylus屬的趾上多緣飾以增加其表面積並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避役每足5趾,藉皮膚構成的蹼分為內外兩組,在後肢外側3趾、內側2趾各成一組,前肢反之,適於抓握樹枝。某些地棲鬣蜥及agamids能以兩條後肢奔跑,奔跑時尾伸向後上方以保持平衡。飛蜥(飛蜥屬)體側有皮膜,可滑翔。蜥蜴雄體具成對的交接器官──半陰莖。王蜥能跑過短距離的水面。
蜥蜴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蜥蜴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蜥蜴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溫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溫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溫,使之高於氣溫。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蜥蜴亦有影響。大部分蜥蜴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蜥蜴(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但五線圓筒蜥(Eumeces fasciatus)在孵化期間守在卵邊。少數種(如Lacerta屬及Cnemidophorus屬)有孤雌生殖。後者的孤雌生殖型為兩個兩性種的雜種。許多壁虎將卵產於同一地點。豢養條件下希拉毒蜥壽命可達25年,壁虎達20年。
多數蜥蜴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蜥蜴不能發聲)。蜥蜴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蜥蜴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脫。許多蜥蜴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許多種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蜥蜴對於人的經濟意義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製革。壁虎棲於居室,可捕害蟲,但可能傳播沙門氏菌。蜥蜴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飼為玩賞動物。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哪個動物園有海鬣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