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母是怎麼捕食的
水母雖然長相美麗溫順,其實十分兇猛。在傘狀體的下面,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觸手的上面布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觸手就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出酵素,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因為水母沒有呼吸器官與循環系統,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獲的食物立即在腔腸內消化吸收。在炎熱的夏天裡,當我們在海邊弄潮游泳時,有時會突然感到身體的前胸、後背或四肢一陣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覺,那准又是水母作怪在刺人了。不過,一般破水母刺到,只會感到炙痛並出現紅腫,只要塗抹硝炎葯或食用醋,過幾天即能消腫止痛。但是在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的海面上,有兩種分別叫做海蜂水母(箱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強,如果被它們刺到的話,在幾分鍾之內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因此它們又被稱為殺手水母。所以當被水母刺傷,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強心劑,千萬不可大意,以免發生意外。水母一旦遇到獵物,從不輕易放過。但是就像犀牛和為它清理寄生蟲的小鳥共存一樣,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夥伴。那是一種小牧魚,體長不過7厘米,可以隨意游弋在水母的觸須之間,卻一點兒也不害怕。遇到大魚游來,小牧魚就游到巨傘下的觸手中間去,當作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利用水母刺細胞的裝置,巧妙地躲過了敵害的進攻。有時,小牧魚甚至還能將大魚引誘到水母的狩獵范圍內使其喪命,這樣還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零渣碎片。那麼水母觸手上的刺細胞為什麼不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行動靈活,能夠巧妙地避開毒絲,不易受到傷害,只是偶然也有不慎死於毒絲下的。水母和小牧魚共生一起,相互為用,水母「保護」了小牧魚,而小牧魚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棲息的小生物。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水母的群體中自由穿梭,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頓,使其只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
『貳』 海豚是怎麼捕食的
海豚在捕食過程中是以群體進行活動的,不僅如此,na-ture網站報道,最近一項對佛羅里達海岸的研究表明,每一隻海豚在捕食中還有各自的明確分工。
合作進行捕獵在很多動物集體中都已經被發現,比如黑猩猩。
但是每個個體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就如同一個足球隊中,每個隊員都有自己的分工,這種現象在動物群體中是很少見的。
美國研究者觀察了兩組海豚,一組由三隻組成,另外一組有2到6個成員。研究者通過在在它們的鰭上做記號確定每一隻海豚,並觀察了它們60次的捕獵活動。
結果發現,在集體捕獵過程中,這兩組海豚中總有固定的一隻在充當「司機」的角色,其他海豚則是「障礙物」的功能,「司機」海豚會將四周的小魚趕向障礙海豚所形成的包圍圈裡。
這種捕獵中的個體分工過去只在非洲母獅中發現過。一隻母獅守候在整個捕獵現場的中心,而其他母獅們在側面將獵物從四周圍向中間。
對於此次發現的海豚群體中的特殊分工,研究者說,目前還不能確定的是,這種特殊的捕獵方式是否在所有海豚中都具有,或者是否海豚只在某一特定地區才具有。
『叄』 鴨嘴獸是怎麼捕食的
水下獵物
在黎明和黃昏,鴨嘴獸離開洞穴出去覓食。它潛到水底,可以在水下呆最多5分鍾。它的眼睛和耳朵在水下被一層皮膚所覆蓋。鴨嘴獸用它的嘴巴在泥土中搜尋食物,它捕捉住獵物後,把它含在嘴裡,當嘴裡滿後,它浮出水面,用角質的牙齒磨碎食物。
『肆』 海象是怎麼捕食的
海象一般生活在產有軟體動物的淺海灘,喜歡幾十、幾百隻群居在一起。為了捕食,它們能潛入70~100米左右的深水區,但滯留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就得浮出水面,爬上冰塊休息。有的壯年海象能夠長時間在海中游動,將頭部和胸部露出水面仰泳,有時還能在水面站立行走。每年秋季,淺灘開始結有厚厚的冰層,海象就得遷往遠處的廣闊水域生活。目前全世界約有海象15萬頭左右。一般海象的平均體長為3~5米,體重700~800千克;但世界海洋史的資料曾記載,最大的海象長達20米,體重1500千克,實屬罕見。
『伍』 海綿動物是怎樣捕食的
提到海綿,小朋友會馬上想到洗澡時用的海綿,以及床墊、椅墊、布娃娃里裝的海綿。其實,這些海綿都是人們用塑料製成的。那麼,為什麼管它們叫海綿呢?真正的海綿又是什麼呢?
原來,海里確實生活著一種叫「海綿」的動物。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里生活著一種叫沐浴海綿的動物。它的骨骼很細,成網狀。當它死去的時候,身體便腐爛了,可是骨骼卻沒有爛。就像我們平時用的塑料海綿一樣松軟。人們覺得它的用處很大,就進行人工養殖和塑料仿製。
那麼,海綿是一種什麼動物呢?原來,海綿的構造非常簡單,它沒有嘴巴,又沒有鼻子,不會游動,只固著在水中的岩石上。海綿上面有較大的開口,周圍壁上還有成千上萬的小孔,裡面有個腔,也就是它的肚子,肚子里充滿了水。肚子周圍的體壁很薄,只有兩層細胞。兩層細胞間有骨骼。
海綿不能游動又沒有嘴,那它是怎麼捕食生存的呢?原來,它的內層細胞中長著鞭毛,能急速地擺動,使大海中的水源源不斷地從小孔流人體內。細胞內還有一種像魚網一樣的東西,可以把水中的小生物、氧氣等海綿所需要的東西留下來,其餘的水或食物殘渣便由頂端的開口處排出。由於海綿結構簡單,又沒有多細胞動物所具備的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等,所以說海綿動物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陸』 娃娃魚有什麼捕食絕招
娃娃魚不是魚,是兩棲動物。它的學名叫大鯢,是我國的珍稀動物。因為它們長得像鯰魚,生活在水中,叫聲又酷似嬰兒的哭聲,所以又被稱為「娃娃魚」。
娃娃魚是一種肉食性動物,比它小的各種動物它都吃,如魚、蚯蚓、青蛙、蝦、田螺及各種水生昆蟲,尤其喜歡吃一種叫石蟹的小動物。機靈的石蟹多隱身在溪水石縫當中,很少外出活動。然而它也有一個弱點,兩只大螯一旦鉗住東西,便死死不肯放手。娃娃魚利用了這個特點,將自己分泌著腥味的尾巴尖悄悄地伸進石縫,引蟹上鉤。石蟹一見送上門來的禮物,急忙舉起雙螯緊緊鉗住不放。娃娃魚一著得手,便出其不意地抽出尾巴,回過身來,猛撲石蟹,美餐一頓。
娃娃魚在水中游時輕盈自如,敏捷靈活。一旦爬上陸地,它就行動笨拙。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娃娃魚竟能捕食空中的飛鳥,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娃娃魚利用久旱不雨的天氣,先在溪水中喝了一肚子水,接著爬到鳥類經常停棲的樹枝上,然後頭向上,張開大嘴,再將肚子里的水嘔到口中,它可以一連堅持幾小時不動,好像一口小小的清泉。鳥兒飛來,見到「泉水」,便迫不及待地去飲用,聰明的娃娃魚將水慢慢地咽下,鳥兒只好把頭伸進娃娃魚的嘴裡吸水,突然「啪」的一聲,娃娃魚一下子咬住了鳥頭,慢慢享受送上門來的佳餚。
『柒』 鱷魚是怎麼捕食和吃食的
捕食很簡單,小的直接咬死,大的咬住拖下水淹死。
吃食的時候稍微復雜一些,小塊的直接吞下去;
稍大一點兒的,比如一隻猴子,咬住一角,頭用力搖擺,直到把獵物撕爛,然後再分別吞下去;
再大的獵物,就像牛羚、角馬之類的,就咬住一塊自己能吞下去的肉,然後不停的旋轉身體,把那塊肉硬生生的撕下來,然後吞下去;
如果咬住的肉太大,沒法直接吞下去,又實在不好撕碎,那就一直含在嘴裡,等它慢慢腐爛,直到能吞下去為止,很倒胃口吧 ^-^ 。
總之鱷魚的上下顎不能像人一樣左右擺動,只能上下開合,因此不能咀嚼食物;而且它的牙齒也不像貓科動物那樣能切割獵物,因此只好出此下策。看起來很殘忍,就像海豹吃企鵝一樣血腥。
好在它吃得不多,因為它們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太陽能,所以經常能看見鱷魚們張大嘴集體在水邊曬太陽,背上的鱗片有太陽能電池板的作用,血液流經皮膚表面時吸收光能從而升溫,而且鱷魚還會根據光線的強弱來調整鱗片的角度。爬行動物大都是這樣。
『捌』 澳大利亞兔子泛濫成災,引進貓科中最愛吃兔子的猞猁就能解決嗎
今天在澳洲泛濫的兔子,都是1859年歐洲殖民者引進的十幾只家兔的後代,屬於歐洲穴兔這個種。1920年,澳洲的野化家兔種群一度膨脹到100億只。泛濫成災的兔子對該國畜牧業沖擊很大,而且嚴重危害生態環境。有網友突發奇想:引進貓科中最愛吃兔子的猞猁,是不是就能控制住兔災?這里動物志要向讀者澄清三個事實:第一,天敵永遠不可能消滅優勢獵物;第二,澳洲的兔子從來不缺天敵;第三,引進外來捕食者只會使澳洲本土物種處境雪上加霜。
歐亞猞猁指望猞猁到澳洲消滅兔子和狐狸是不現實的,猞猁與兔子、狐狸一起排擠有袋類倒是很有可能。澳洲有一種有袋類一直沒有受到入侵物種的威脅,就是樹袋熊,俗稱考拉,因為狐狸和野狗不會爬樹,流浪貓太小。猞猁要真去了澳洲,考拉可就不安全了。
『玖』 澳大利亞海洋蝸牛體內僅含少量的發光細胞,但為什麼其整個外殼看起來卻很亮
這種蝸牛發現於日本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外殼覆蓋一排排細細的毛發,是迄今發現的此類蝸牛種類中唯一的一個。
其訣竅似乎在於軟體動物的外殼能夠散射光線。這使得蝸牛能夠將微弱的光線轉化為更亮的光線,使它看起來對於捕食者而言更加可怕。研究小組在日前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網路版上報告說,理解蝸牛外殼的內部結構如何產生這種亮度可以啟發未來的照明設計。
『拾』 為什麼澳洲野犬和中華田園犬長得那麼像它們是什麼親戚
當看到澳洲野犬的圖片,很多讀者不由得驚呼:這不是鄰家阿黃嗎?澳洲野犬和我國土生土長的中華田園犬長相的確很像,以至於很多網友說,中華田園犬就是澳洲野犬的祖先,一部分中華田園犬被帶到了澳洲重新野化,成為今天的澳洲霸主——澳洲野犬。怎麼樣,聽了這種說法是不是感到自信心爆棚?
弗雷澤島的一隻野犬耳朵上帶有標記
如果我們不採取措施,用不了多少年,澳洲野犬就會變得與普通的流浪狗無異。現在,澳政府已經採取措施,對弗雷澤島、塔南沙漠等血統未受污染的純種野犬做好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