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的金礦主要分布在哪裡

澳大利亞的金礦主要分布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9-28 19:22:26

Ⅰ 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壩(Olympic Dam) 銅-鈾-金礦床

奧林匹克壩礦床發現於 1975 年。根據已披露材料,礦床擁有至少 3200 萬噸銅、120萬噸鈾和 1200 噸金。礦石總儲量達 20 億噸,而且還可能繼續擴大。實際上它除了銅、鈾、金礦床以外,還含有大量稀土和鐵,還有銀、鈷也可以綜合回收。正是由於這個聚集了多種成礦元素的龐然大物和另外一個加拿大超大型金礦床在很短一段時間內的發現極大地引發了人們對超大型礦床尋找和研究的關注。

奧林匹克壩礦床位於南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北北西約 650 km 的安達莫卡草原內。礦床所在地屬於南澳的斯圖爾特陸棚與阿德雷德地槽的分界線附近,其間有南北向的托侖斯斷裂帶把它們分開,礦床分布在斷裂帶附近並屬於斯圖爾特陸棚區的范圍內 ( 圖 10-8) 。陸棚區內的地層包括產狀近水平、厚度350 m 的寒武系、上古生界沉積岩及其覆蓋之下由中元古界及更古老的變形花崗岩、變質岩組成的克拉通基底岩系,其年代不老於1580 Ma。奧林匹克壩礦床是產在基底岩石中的盲礦。

礦床實際上是產在一個巨大的角礫雜岩體內 ( 圖 10-9) ,角礫岩碎屑有單礦物的,有多礦物集合體的,成分主要為花崗岩質的、赤鐵礦的、火山岩的和長石砂岩的。礦化富集部分主要分布在一個由斷裂圍限的地塹內,延長方向為 NW 向,長度超過 17 km,寬度大於 4 km ( 圖 10-10) ,鑽孔已打到 1000 m 深度,尚未穿透角礫岩的底界。礦化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層控型,另一種是貫入型或脈型。層控型礦體產狀較平緩,解釋為早先斷陷盆地內的沉積物中心部分可能因塌陷下降到較低部位保存下來的。脈型礦化稍晚些,是沿角礫岩筒周邊斷裂形成的,傾向有陡有緩,顯示向岩筒中央傾斜。礦體總體形態應為兩種礦化形式的復雜組合體,是在較長時間內多次形成和改造的結果 ( 圖 10-10) 。層控型包括重要的銅、鈾、金、稀土礦化。層控型斑銅礦-黃銅礦-黃鐵礦分布廣,在構造穹隆頂部厚度達到 305 m。層控型斑銅礦-輝銅礦-黃鐵礦礦化產於三個富赤鐵礦的角礫岩段內。輝銅礦-斑銅礦礦化形成較晚,以交錯脈和不規則透鏡狀產出。礦石中鈾礦物有瀝青鈾礦、鈾石,多與硫化物、赤鐵礦、螢石、絹雲母密切共生,少見鈦鈾礦。稀土礦物為氟碳鈰礦和氟鋁鈰礦,也與絹雲母赤鐵礦共生,分布在銅鈾礦化的角礫岩膠結物中。自然金與銅硫化物共生,在層控型礦化中含量低,在輝銅礦斑銅礦脈狀礦化中以細粒包裹在硫化物赤鐵礦及膠結物中。脈狀礦化還有螢石重晶石菱鐵礦脈、螢石脈、重晶石脈及產於花崗岩角礫中的赤鐵礦細脈。這個礦床礦石品位 Cu 為 1. 6%、U2O3為 0. 06%、Au 為 0. 6 g/t。

圖10-8 奧林匹克壩礦床的區域地質背景( 轉引自 《國外地質》,1993,本書簡化)

圖10-9 通過奧林匹克壩礦體的地質剖面( 轉引自 《國外地質》,1993,本書簡化)

角礫岩的成因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開始認為是沉積成因的角礫岩,曾把地塹內的角礫岩劃分為上下兩個組和岩石成分礦化蝕變不同的八個段的層序,並依據岩性段的空間分布確定角礫岩體內上述層序曾發生過上拱和塌陷。隨後的研究提出了角礫岩是多種作用的產物,包括岩漿蒸氣和熱液爆發、與斷裂有關的擴容和碎裂以及沉積和化學溶解引起的崩落。有人歸結其發展過程包括: ① 1590 Ma 花崗岩侵位後遭受抬升和剝蝕; ② 1590 ~1400 Ma 期間張性斷裂活動引起的噴發、岩牆的侵位和熱液作用,火山碎屑則保存在斷陷盆地內; ③大約在 1400 Ma,沿張性斷裂熱液上涌形成奧林匹克壩角礫岩和伴生的銅-鈾-金礦床。總之,奧林匹克壩有關的角礫岩主體最可能是陸棚環境中的泥石流、泥流、火山泥流和岩崩作用沿活動斷裂邊緣沉積而成,但也不排除有水熱引爆的產物。各種金屬元素和硫化物集中在富含赤鐵礦的岩石中也表明層控型礦化是在高能環境中產生的。早期的層控型礦化可能是同生或准同生的,沉積了赤鐵礦、銅鐵硫化物、鈾和稀土礦物,螢石和重晶石是與岩漿作用有關熱流體的產物。較晚形成的輝銅礦斑銅礦和金礦化及共生的鈾稀土礦化可能是在早期礦化即將結束的時候形成的。與此同時形成的還有螢石、重晶石、菱鐵礦和赤鐵礦脈。近期研究中,也傾向於雙流體模式,即認為流體的混合導致硫化物、磁鐵礦、赤鐵礦等的形成。遷移 Cu、U、Au 和大量 S 的是地下水,而帶來大部分 Fe、F、Ba及 CO2的是深源偏還原流體。也有人認為內生成因流體提供了 Fe、Cu、U 的初步富集,而導致 Cu、U 礦化疊加最終成礦的是與角礫岩上隆、頂蝕及表層風化的結果。

圖10-10 奧林匹克壩礦床、重力和磁力等值線分布、礦化范圍及 1982 年以前鑽孔見礦情況( 轉引自裴榮富等,1998,本書簡化)

關於奧林匹克壩礦床成礦地質環境和成礦條件的主要特點,塗光熾也指出: ①礦床內層控型和貫入型兩種礦化共存,表明同生成礦作用和後生成礦作用都十分顯著,同生成礦的層控礦化中除同生沉積作用外,改造成礦也有一定意義; 貫入型礦化應是在層控礦化基礎上稍晚發生的。②礦化所在的角礫岩是受斷裂控制的產物,但它已經過一定的移位成為沉積角礫岩,此種角礫岩形成時的沉積作用很可能是乾旱氣候下受活動斷層影響產生快速堆積的的泥石流,代表劇烈的高能環境; 但由於沉積速率快,可能也導致局部還原環境的出現。③大量赤鐵礦和大量硫化物共生,是基本同時形成的,有時表現有韻律性和順序性,說明了當時環境下二氧化鐵的氧化與硫酸鹽的還原、低價鐵的氧化與六價鈾的還原都能大致同時發生。④礦石中 Fe、REE、Cu、U、Au、F、Ba 等元素的高含量在其他礦床中少見,但白雲鄂博礦床中有部分相似元素的礦化出現,說明這些元素富集成礦在早元古代出現應有時控意義。

從奧林匹克壩地區花崗岩、火山岩及蝕變礦物與瀝青鈾礦取樣用各種方法測得集中在1590 ~ 1400 Ma 的年齡數據,說明花崗岩侵入、結晶、角礫化與礦化蝕變之間的時間間隔都較小,也說明花崗岩可能是高位侵入產物,因而會發生接近地表環境的角礫岩化和成礦作用。前面所討論的成礦作用和成礦環境特點正是這種背景條件的體現。

奧林匹克壩礦床的勘查是從預測元古代地層中的層狀銅礦開始的,根據本區情況選擇了可能提供銅源的蝕變玄武岩為標志,在沒有任何顯示、有數百米厚度沉積層覆蓋的地區開展了重力和磁力測量,隨後在異常分析基礎上進行鑽探,在第一批鑽孔中即有兩個孔見礦,開始揭開了礦床的真面貌。盡管引起異常的原因和所見的礦床類型與預測都不盡相同,但無論就理論模式運用、方法選擇、特別是在 3 ~4 年中堅持工作,不斷認識和應對新情況,都表明這次勘查工作是十分成功的。

Ⅱ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分布特點有什麼好處

相對集中,方便開采,運輸便利,品質優,埋藏淺,易開采,有利於礦產的海陸運輸和出口。

澳大利亞主要礦產資源有煤(東南沿海)、鐵(西部)、鋁土礦(東北部)。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至少有70餘種。其中,鋁土礦儲量居世界首位,佔世界總儲量35%。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

(2)澳大利亞的金礦主要分布在哪裡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

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

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2/3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Ⅲ 澳大利亞金礦

澳大利亞金礦勘查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取得了突出成果。20年裡發現8000噸金,90年代新發現了一些重要金礦床。最近幾年金礦勘查仍在積極進行,項目多,也有不少發現。工作最多的是在西澳太古宙耶爾岡地塊,卡爾古利、沃拉頓、里奧諾臘、楊達爾、散德斯通、南克羅斯、維盧納附近仍不斷有綠岩帶金礦發現。卡爾古利金礦田自1897年發現以來已采出5000萬盎司以上的黃金,早期生產在1903年達到高峰。50年代在高品位井采礦資源枯竭後生產幾乎停息。隨著金價上漲,80年代礦區復活,這時主要是合理化的大規模露采和先進的選礦技術的生產應用。在卡爾古利沿著「金英里」以前井採的一些礦床建成了「超大金坑」露采礦山。1989年開始開采,采坑最終長要達3.8公里,寬1.35公里,深逾500米。2004年該礦山產金27.6噸,還有剩餘儲量約1040萬盎司(金品位2.2克/噸),至少可采13年。此外還有大量金資源。卡爾古利區金已采至深達1220米處,採的是「金英里」粗玄岩中的高品位礦體和旁側的浸染狀礦化。卡爾古利東南卡姆巴爾達附近St Ives礦山通過最近兩三年勘查,導致發現200萬盎司金。2004年還進行了可行性研究,擬開發大的低品位資源。卡爾古利附近Kunanalling礦地的Picante探區鑽探發現了新的金礦帶,4孔結果見礦2~24米,含金4.1~13.6克/噸。在散德斯通綠岩帶東南角默奇遜礦田新發現了Lord Henry和Lord Nelson礦床,已有金資源約32萬盎司。在一些老采坑底下、深部、旁側也在鑽探。如在里奧諾臘附近的Gwalia Deep項目,目前已有推測資源720萬噸,含金7.4克/噸。其北約35公里的Tarmoola現露采坑西側,要進行4萬米鑽探更好圈定花崗岩中金礦化(目前資源為5590萬噸,含金1.2克/噸)。維盧納金礦項目2004年初還幸運地偶然發現了Calais富礦體。維盧納礦山已開采100多年,采出440萬盎司金。礦山有些大而分散的礦體,包括2個3.5公里長的大礦體,各有100萬盎司金。多年來有一種假設,認為東部斷層帶不可能有金礦體,所以一直未真正鑽探。2003年才收購此礦山的公司,在鑽探時偶然發現該帶一富礦體(18米,含26.9克/噸金),現已打到一2公里長礦體,資源可達50萬盎司。公司計劃該項目金資源要從現有100萬盎司增至400萬盎司。南克羅斯綠岩帶的Nevoria金礦屬矽卡岩型,實際包含20多個金礦山(金資源分別有2~41噸),1887~2001年累計產金超過260噸。礦床特徵是有高溫脈石(富輝石、角閃石和磁黃鐵礦),與該克拉通其他地方的含黃鐵礦碳酸鹽-黑雲母、絹雲母礦體明顯不同,為變質後與花崗岩-偉晶岩侵入體有空間關系的矽卡岩金礦。西澳大利亞黑德蘭港東南400多公里的特爾弗(Telfer)大金礦床項目建設在進行。金(銅)礦化產在元古宙變質粉砂岩、砂岩及白雲質大理岩中,呈層狀、網狀和脈狀(含石英硫化物脈),銅礦物主要為輝銅礦和黃銅礦。主穹窿構造中的礦化已查明至1.3公里深,西穹窿深至600米。至2003年6月底露采區有確定資源1.7億噸,含金1.3克/噸、銅0.17%;包括井采資源和衛星礦床在內的推定資源有2.5億噸,含金1.9克/噸、銅0.2%;還有推測資源1.1億噸,含金1.2克/噸、銅0.15%。總共有2660萬盎司(827噸)金、96萬噸銅,礦山壽命20年。該礦床原已知存在,主要礦量是在1998年發現的(近1800萬盎司金)。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爾本西北歷史悠久的本迪戈礦區,奧陶-泥盆紀濁積岩型金礦開采幾十年後於20世紀50年代關閉。80年代起重新評價。據2004年報道,新本迪戈項目已有資源3360萬噸,可年采160萬噸礦石,准備2005年底投產,入選品位12克/噸,可採收金1270萬盎司以上。墨爾本西面的東巴拉臘特項目現也有310萬噸推測資源,含金11克/噸。該州中部Perseverance租地的Fosterville金礦山現有儲量700萬噸,含金4.5克/噸;資源2070萬噸,含金3.7克/噸。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奧蘭治附近的卡迪亞Cadia地區,在1851年前已有銅、鐵、金礦開采,包括大、小卡迪亞矽卡岩鐵銅金礦床,以及在斑岩體周邊的高品位脈中采少量金,斷續進入到20世紀。該區的斑岩金銅礦遠景是90年代初以來才充分認識的。二戰以後一些公司就在此區勘查,但收效不大。90年代初Newcrest公司的勘查最初也集中在大卡迪亞礦床,在發現於一微弱鉀長石化二長岩侵入體中的石英脈伴生的金銅礦化後,很快轉至卡迪亞山。於1991~1992年發現了大型的卡迪亞山斑岩型金銅礦化。礦化產在石英二長斑岩中,主要為席狀脈,有礦石3.52億噸,金平均0.63克/噸,含銅0.16%。1992~1993年發現了卡迪亞坑斑岩型礦床。1994年在卡迪亞山礦山旁斷層東側較深處發現了卡迪亞東大型礦床。沿北西向礦化帶繼續勘查導致在1996年又發現了大型的卡迪亞遠東礦床和里奇韋礦床(我們在過去曾對里奇韋礦床的發現做過專門介紹),圍岩均為古生代(晚奧陶—早志留世)石英二長斑岩及相鄰的火山岩。礦化為脈系、網脈和浸染狀礦化。在高品位帶,自然金、黃銅礦和斑銅礦是主要礦石礦物。卡迪亞東和卡迪亞遠東礦床經最近幾年繼續勘查,資源翻番,合計有推定的井采資源2億噸,含金1.1克/噸、銅0.37%;推測資源9000萬噸,含金0.85克/噸、銅0.33%;另有可露採的推測資源3億噸,含金0.46克/噸、銅0.37%。此兩礦床總資源有金435噸、銅210萬噸。此外,巴里克公司在新南威爾士州的Cowal湖項目(主要是E42礦床),2002年有儲量5640萬噸,含金1.52克/噸(86噸)。在該州北部的Tooloom礦地的Phoenix項目,進一步鑽探證實發現一新區中的露頭礦。金礦化產在角礫岩筒內,激發極化測量表明岩筒為一大系統的一部分。所列4孔結果鑽到42~63米礦化段,含金1.28~1.58克/噸,並且認為「在澳大利亞所有露頭礦床都已發現」的觀點是不可接受的。

Ⅳ 澳大利亞基茲頓金礦床

1.地質背景

基茲頓(Kidston)金礦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州北部低山綿延起伏的地區,在湯斯維爾城西北260km處。該礦床產在石炭紀岩漿熱液角礫岩筒中,橫跨前寒武紀變質岩和侵入岩接觸帶。流紋岩岩牆有角礫化前的,也有角礫化後的。復合的流紋斑岩岩株含斑岩型鉬礦,被角礫岩筒切穿,但在深部主要產在岩筒的旁邊。岩筒含流紋岩和圍岩碎屑,地表面積1300×900m2(圖13-10),向下延伸至少500m。

金礦在岩筒邊緣周圍最為發育,尤其是在南端和北端(圖13-10),產在角礫岩基質以及岩筒中和岩筒外沿的同心的、被石英充填的席狀裂隙中。金礦帶及與其伴生的席狀裂隙在淺部變平,呈茶盤狀。金與黃鐵礦、磁黃鐵礦和少量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毒砂和輝鉍礦共生,與絹雲母-碳酸鹽蝕變相伴。早期的蝕變-礦化作用,包括鉀硅酸鹽蝕變,也很明顯,但大部分被金礦形成階段的蝕變掩蓋。表生氧化作用下延的深度約25m。

圖13-10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基茲頓金礦床的老窿、平硐、早期岩心鑽孔和礦體的平面圖

(引自R.W.Lewis,1990)

20世紀早期進行的開采和勘查工作表明,主要資源集中在西南部,即角礫岩筒的威斯山部分。埃爾德里奇礦體是新發現的

基茲頓礦床的產量加儲量共計9400萬t,平均品位為 Au 1.48×10-6,即含金139t。

2.勘查與發現

基茲頓區的採金記錄始自1907年晚期。此後3年,從流經角礫岩筒的三個沖溝中共採集砂金約20000盎司(0.622t)。後來開始注意到岩筒邊緣周圍被石英充填的席狀裂隙,從1915年到1921年挖了許多淺坑(圖13-10)開采。到1949年停產為止,一共開采了大約20.09萬t礦石,平均品位為Au 6.5×10-6

1910年,一位政府助理地質師發現基茲頓區有可以大規模露採的潛力,但直到澳大利亞金礦公司在30年代初對老窿和三個新建的平硐進行刻槽取樣前並沒有進行評價。當時估算的可能資源量為1000萬t,平均品位為Au 3×10-6

直至1965年安納康達公司購買這塊礦地前,實際上無人開采。1965~1967年,安納康達公司進行了地質填圖、河流沉積物地球化學取樣和土壤取樣、航空和地面磁測/放射性測量、VLF(甚低頻)電磁測量及梯度排列和偶極-偶極排列激發極化測量。結果顯示,角礫岩筒造成河流沉積物和土壤中的貴金屬和賤金屬異常,也造成不同的電阻率和極化率異常。後來打了14個岩心鑽孔,其中11個是在威斯山地區的一些地點打的,之所以在這些地點打岩心鑽孔,是因為這些地點有1934年得到的有利的地下取樣結果。安納康達公司的工作確定了基茲頓金礦是與古生代流紋岩侵入活動有關的角礫岩筒的一部分,但結論卻說,可露採的概略資源量僅為280萬t(品位為Au 3.77×10-6),是無經濟價值的。安納康達公司於1967年放棄了礦地購買權,但於1974~1977年又購買了這塊礦地,並在這段期間進行了進一步的地面勘查,對早期的鑽探結果進行了重新評價。雖說暫定的資源量增至400萬t(品位為Au 3.4×10-6),而且認識到威斯山還有潛力,但以當時的金價看,基茲頓礦地仍沒有經濟價值。

20世紀70年代早期,普萊瑟公司開始對基茲頓礦地感興趣,但並沒接受安納康達公司主張同它聯營的出價,因為當時澳大利亞政府規定的外國公司之間聯營的投資政策沒有吸引力。因此,普萊瑟公司一直等到1978年才購買了這塊礦地,並著手執行地質填圖和岩心鑽探計劃。以前挖的淺井、平硐和鑽孔清楚地表明金礦沿威斯山上的岩筒邊緣最為發育,因此無需再進行物化探工作。於是在威斯山地區打了17個鑽孔(總進尺5109m),鑽孔布置與安納康達公司一樣,有傾斜式的,也有輻射式的,結果擴大了金的資源量,同時也證實安納康達公司打的鑽孔求出的金品位是連續的。1979年中期,共求出金礦石資源量為2500萬t(品位為Au 2.3×10-6),其中包括品位較高(Au 3.4×10-6)的礦石1100萬t,如果金價上漲,顯然值得做進一步工作。

後來又制定了一項大計劃,一直執行到1980年底。除在岩筒北緣周圍進行地面和地下更詳細的地形和地質填圖,打螺旋鑽和用挖土機挖探槽外,還打了岩心鑽。1981年完成了得到肯定的可行性研究,但法律要求將項目中的外國股權降到55%這點很難做到,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在澳大利亞普遍認為像這樣低品位的金礦只有美國能進行商業開發。於是決定先開采品位較高的氧化礦石,進一步圈定氧化帶。到1983年底,共打了145個岩心鑽孔(總進尺22000m),水平間距約50m。到1984年底,當地投資者紛至沓來,最後決定用露天開采,用氧化處理。1985年初開始建設礦山。

自從開采以來,又打了530個鑽孔,總進尺130000m,結果使可采礦石儲量大增,到1994年底,從3700萬t(Au 1.86×10-6)增至9400萬t(Au 1.48×10-6)。儲量最後一次大的增長是在1994年初,即在發現了埃爾德里奇礦體(儲量2800萬t,金品位1.25×10-6)時宣布的。這個礦體由位於岩筒東北部一個大斷塊周圍下面150m處的5個連在一起的扁豆體組成(圖13-10)。這次發現是由於認識到高品位的金礦多產在席狀石英脈的「膝折處」。

3.小結

基茲頓露采礦山是在首次認識到它有巨大的潛力後約73年開發的。這個事實說明並不是什麼創新的地質思想使礦地變為礦山。反之,基茲頓礦地成為一個成功的礦山,是因為當時世界市場的金價上漲,加之具備了開發大噸位低品位礦石所需要的工程技術和經驗。

然而,雖說基茲頓角礫岩型礦床經過了漫長的勘查史,但有決定性意義的埃爾德里奇礦體只是在1994年,即在普萊瑟和基茲頓金礦公司勘查和開采了16年後才發現的。

基茲頓礦地的早期開采和後來的勘查活動導致可靠地圈出威斯山礦化帶,這意味著雖然物化探在勘查史上未起到突出的作用,但是這兩種方法在基茲頓礦地是有效的。

從確定了基茲頓礦地有大噸位低品位礦石到礦山投產只用了5年時間,而礦山建設本身只用了1年時間。

Ⅳ 澳大利亞古努姆布拉銅金礦床

1.地質背景

古努姆布拉(Goonumbla)斑岩型銅金礦床和礦點群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新南威爾士州中西部帕克斯西北28km處。礦群由4個主要礦床(E26N、E22、E27和E48)和8個礦點組成(圖8-3)。該區是拉克倫褶皺帶奧陶紀島弧地體的一部分。區內分布的粗面安山質和粗面質火山岩圍岩、閃長岩到二長岩侵入體及石英二長岩斑岩小岩株,全部具有橄欖玄粗岩的岩石化學特點,斑岩小岩株是主要含礦岩體。幾個礦床,包括E26N、E27和E48都沿著北北西向因代沃(Endeavour)線型構造分布。

銅金礦化與富含鉀長石的鉀質硅酸鹽蝕變有關。最高的銅和金含量往往在石英細脈型的網脈中,後者斑銅礦/黃銅礦的比值很高。在富含金的礦床(如E26 N、E22和E27)中,金和斑銅礦有緊密的聯系。絹雲母蝕變以疊覆型式出現,特別是斷層帶上。表生富集有限,部分原因是總體缺少黃鐵礦。

E22和E27礦床含有可供露採的儲量3180萬t,Cu品位為0.7%,Au品位為0.7×10-6,Cu的邊界品位為0.6%。E26N和E48含有可供地下開采儲量6090萬t,平均含Cu 1.6%,含Au 0.6×10-6,銅的邊界品位用的是1.2%。氧化物質中還有礦石360萬t,它們含Cu 1%,含Au 1.4×10-6

2.勘查與發現

19世紀末期,在帕克斯地區就已知有銅礦點,但在古努姆布拉地區並不清楚。1964~1965年,安納康達公司進行的斑岩型銅礦勘探計劃包括帕克斯地區,但在古努姆布拉的露頭少,也沒有找到銅礦化。在對該區礦產潛力得到有利的評價之後,吉奧佩科(Geopeko)著手對拉克倫褶皺帶的古生代火山岩帶進行勘探。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局出版的航磁圖被用於這次勘探的區域評價。火山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床是主要的目標。最初的踏勘地質填圖導致1974年發現了E7夕卡岩型鉛鋅礦點(圖8-3),雖然它在當時被認為是代表變質火山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化。

E7的發現,促進了對其北部露頭稀少的廣闊地區的進一步工作。沿著當地許多農用道路和小道,以1km 的間隔進行螺旋鑽進,獲得了地質和地球化學信息。1977年初,其中一個鑽孔遇到了可見的銅礦化,銅含量高達2500×10-6。在基岩打加密螺旋鑽探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的銅地球化學異常(E22,圖8-3),同年稍晚些時候,打在異常中部的一個岩心鑽孔導致發現了細脈型和浸染型的銅金礦化,礦化全長319m。至此,人們才認識到古努姆布拉礦化屬於斑岩型。E22礦床共打了23個傾斜的深岩心鑽孔,總進尺9030m;113個垂直反循環、空氣岩心和岩心淺鑽孔,總進尺4450m。E22鑽孔的地質剖面揭示出氧化帶中有明顯的金礦化,用空氣岩心鑽探對礦化作了估算。

更廣泛的密間距鑽探,導致了其他的斑岩型銅礦的發現,例如E20、E26、E27、E28和E31(圖8-3)。1979年,發現了E26N,這是古努姆布拉的礦床中最大的,評價使用了40個傾斜的深岩心鑽孔(深達900m),總長25000m;23個較淺的反循環鑽孔和岩心鑽孔,總進尺2750m。不久,用26個傾斜的深岩心鑽孔(8800m)和214個淺的垂直反循環、空氣岩心和岩心鑽孔(7560m)發現和評價了第三個礦床——E27。

圖8-3 澳大利亞古努姆布拉地區斑岩型銅金礦床和礦點與地球化學異常關系

(引自P.S.Heitherasy等,1990)

對E22礦床進行的網格磁測,揭示出一個難以解釋的磁力低異常。為此,進行了一項區域性的地面磁測,藉助於螺旋岩心鑽探檢查了綜合異常。總體來說,結果使人失望,但是鑽探發現了E34探區。

基岩地球化學取樣對該區的斑岩型銅礦床來說是一種有效的勘探工具,甚至很恰當地查明綠磐岩化暈圈中的鉛、鋅異常。所以,大多數有遠景的地區用回轉風動鑽孔(RAB)都可以查明新的異常,鑽孔打在中心400m的范圍內,深度為30~50m。這個鑽探計劃導致發現了E37和E22礦床(圖8-3)。

1989年,完成了RAB計劃,在該區的中部作了低飛航磁調查。航磁測量的要求是,120m的測線間距、70m的離地高度。用計算機輔助解釋,得出了30個磁異常。其異常特徵與該區已知斑岩礦床上面的特徵相類似。首批重點查證對象之一是中心磁力低周圍磁力高的一個異常,它位於因代沃(Endeavour)線性構造上,數值接近於RAB鑽孔中的銅和金的異常值。1992年後期,用4個沖擊鑽孔檢查了該磁異常對象及其伴隨的地球化學異常,而且第一個鑽孔就打到了84m的明顯的斑岩型礦化,含Cu 1.0%,含Au 0.15×10-6,從而發現了 E48礦床。然而,在1992年末,一個傾斜的岩心鑽孔證實頭一個沖擊鑽孔的結果之前曾打了7個無礦沖擊鑽孔。鑽探礦體遇到的困難是由於一個低角度的成礦後斷層使它的頂部發生了移位。到1993年中,12146m的鑽探終於圈定了E48礦床。

在不同時期完成了廣泛的區域激發極化法測量,但是結果卻是很難解釋,並缺乏說服力。問題可能是導電覆蓋層、基岩深度變化不定,以及礦床中硫化物含量通常比較低。

北布羅肯希爾公司(現稱北布有限公司)及其20%的合夥人——沙米托莫金屬礦業公司和沙米托莫公司將古努姆布拉礦床在1994年年中作為單獨的金生產礦山予以投產,名為 北帕克斯(NorthParkes)工程。E22和E27礦床的露采礦山投入了運營,為E26N礦塊崩落法礦山打了斜坡道和豎井,E48地下礦山正在做礦山設計。1995年末著手進行含金的銅精礦的生產。

3.小結

古努姆布拉斑岩型銅金礦床是在執行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勘探計劃中發現的。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是20世紀70年代在澳大利亞東部優先勘探的目標。為發現頭一個礦床做了長達6年的區域地質和地球化學工作,而一些新的發現直到15年之後才獲得。

古努姆布拉是澳大利亞東部至今所發現的惟一有商業價值的斑岩型銅礦床,盡管礦點很多。

最有效的勘探技術是對隱伏的基岩頂部進行地球化學取樣。最初採用的是螺旋鑽;後來採用了回轉風動鑽。連續的系統勘探及該區高質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資料的搜集,導致隨後E26 N、E27和E48礦床的發現。這些資料與低飛航磁調查的結果相結合,對最後發現E48是有幫助的。

Ⅵ 澳大利亞維克多-迪法恩斯金礦田

1.地質背景

維克多-迪法恩斯(Victory-Difiance)金礦田位於坎姆巴爾達(Kambalda)南南東20km處(圖13-17),其金礦發現和采礦歷史已有近百年。19世紀90年代末期的淘金熱首先在此發現了金礦,開采持續了幾十年。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礦床地質認識的深化和勘查手段的有效應用,相繼取得了一些重要發現,使得原本不大重要的金礦點發展成為西澳的主要產金地之一。

2.勘查與發現

維克多地區最初的找金者是來自位於坎姆巴爾達以北50km的卡爾古利金礦田的掘金人。卡爾古利金礦田是1893年發現的,找礦人根據該礦田富礦床的某些特徵,向外擴寬,1897年在維克多地區首次發現了金,在勒夫羅伊湖的西北岸發現了紅山(Red Hill)礦床。這期間主要是靠手選進行採金。

1919年在維克多以南7km處發現了艾夫斯里沃德(Ives Reward)金礦後,當時掀起了一股采礦熱潮。20世紀30年代艾夫斯里沃德金礦停產後,一直到60年代,該地區的勘探和采礦活動基本上處於「沉寂」狀態。

1966年西部礦業公司(WMC)發現了坎姆巴爾達大型鎳礦床之後,1967~1968年掀起了找鎳的熱潮,坎姆巴爾達與考恩湖之間的大片地區被圈為找鎳的租地。1974~1975年,隨著國際市場金價的上揚,對該區的找金前景進行了初步調查,對露頭和礦山巷道的地表采樣和鑽孔岩心的分析表明,在一些狹窄的地段有異常金含量,但在維克多老礦山巷道區進行的土壤測量並未見到明顯的砷異常。故據此推斷,零星分布的高值金可能局限於近地表氧化岩石之中,到深處的新鮮基岩內,金品位可能降低到無經濟價值。

圖13-17 坎姆巴爾達至考恩湖的位置圖

(引自P.K.Willia ms,1994)

1980年初,發生了一系列不相關的事件,從而導致在維克多-迪法恩斯地區開展新一輪的金礦勘查。首先,在該地區北北西 10km處的亨特(Hunt)鎳礦區硫化物礦體的底板,識別出大量的近垂向含金石英脈,並且具相當的延伸。其次,在亨特和倫農(Lunnon)鎳礦采礦作業時偶然發現含金富礦脈。再就是當時金價大幅度上揚。這一系列事件的巧合使勘查人員意識到,該地區找金的潛力以往可能被低估了,應該具有前景,故做出了開展新一輪金礦勘查的決定。勘查計劃最初是在老的礦山或已知礦點進行金剛石鑽探,以檢驗是否在深部還存在礦化以及能提供控礦因素的信息。當時認為,控礦構造可能是陡傾斜的,故需要把握好鑽進的角度以達到有效的勘查。

鑽探首先在維克多和艾夫斯里沃德開展。在艾夫斯里沃德礦山,計劃中的第4個孔在變質鎂鐵質岩石中打到了脈礦,4.5m見礦孔段的金品位為17.4×10-6。維克多地區的第4個鑽孔也成功地見到了沉積礦體,在28.2m的礦段上金品位為6.8×10-6。這一結果令人鼓舞,由此開展了更大規模的金剛石和沖擊鑽探計劃,鑽探集中在維克多沉積礦體分布區。1980年7月至1981年3月最初的鑽孔計劃,在維克多圈出了300萬t礦石,可露采和地下開采。

繼維克多礦床發現之後,該區金礦勘查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勘查人員認識到,在勒夫羅伊湖和考恩湖之間過去找鎳的租地具有找金的遠景。為此制定了相應的勘查策略。首先,對以往勘查租地根據控制金礦床分布的地質條件重新進行評估,圈出了找金的勘查租地;其次,針對金礦選擇有效的勘探手段。根據在維克多礦床上方做的磁法測量試驗發現,維克多礦床容於變質沉積岩中,金與黃鐵礦伴生,故磁法可以有效地追蹤容礦岩層。在開展了較大范圍的磁測之後,在維克多礦體以西圈出了一個環形異常。1982年布鑽驗證該異常,發現了迪法恩斯礦體,見礦孔段的金品位為:26m的4.2×10-6和27m的5.3×10-6。迪法恩斯礦床的發現一方面促進了磁測工作的開展,從圈出的許多磁異常中驗證了其中的一個強磁異常,由此又發現了北奧爾欽礦體。另一方面,對迪法恩斯礦化的鑽孔取樣分析表明,容礦岩石為厚層分異粒玄岩,含花斑岩和磁鐵礦。根據這個認識,1985年對位於勒夫羅伊湖的一個磁異常進行了評價,地質上認為該異常起因於含磁鐵礦的粒玄岩,同時又靠近NNE向的大斷層,處於構造有利的環境。對該異常的驗證導致發現了里文吉盲礦床。

3.小結

從以上勘查和發現歷史的介紹中不難看出,維克多-迪法恩斯金礦田中一個個金礦床的發現首先歸功於地質人員對該區細致的地質分析,根據金礦床分布的地質條件,制定了相應的勘查策略,其次得益於有效的勘探手段,根據維克多礦床產於變質沉積岩中,金與黃鐵礦伴生,通過磁法圈出了一個又一個磁異常,這些異常的圈定為迪法恩斯礦床和里文吉礦床的最終發現奠定了基礎。

Ⅶ 澳大利亞水罐山金礦床

1.地質背景

水罐山(Water Tank Hill)礦床是位於西澳大利亞磁石山(Mt.Magnet)附近希爾-50金礦區的太古宙脈狀金礦床。它是利用物化探方法在西澳耶爾岡地塊發現隱伏金礦床的一個典型案例。它位於條帶狀含鐵建造內,是一個與硫化物有關的礦床。

磁石山綠岩帶是一個由熔岩、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的北北東向的地帶。底部岩層為沉積岩和長英質火山岩,頂部為基性凝灰岩和熔岩。岩層厚度約為3km,陡傾斜,傾角超過70°。綠岩帶兩側為侵入花崗岩。磁石山的岩層內有許多含鐵層組合,其中金局部富集,形成許多重要的金礦床。圖13-18為磁石山地區的區域地質略圖。圖中示出一些主要的金礦床,其中希爾-50是最大的一個金礦床。希爾-50金礦床產於以斷層為界的倒轉的含鐵組合地塊內,傾角大於70°,傾向北東。

圖13-18 磁石山地區的區域地質略圖

(引自F.W.LindeMan,1984)

含礦岩層為20m厚的含鐵層組合,位於300m寬的含鐵層組合及互層的基性凝灰岩岩系的最上部。整個含鐵層組合沿走向可追蹤大約17km。希爾-50含鐵層組合在3km長度內含大量的金。下伏的含鐵層組合亦含異常的金,但厚度要薄得多。其他的一些規模較小的金礦床也產於與希爾50相當的岩層內。

礦石主要是由磁黃鐵礦、菱鐵礦、白雲石、燧石、磁鐵礦組成的,含少量的透閃石、綠泥石和黑雲母。磁黃鐵礦達到了塊狀規模。

2.勘查與發現

西部礦業公司(WMC)於20世紀70年代初作了兩項地質調查。首先是對整個澳大利亞的黃金生產進行了調查,發現太古宙是金最重要的成礦地質年代,共產黃金2100t,而希爾-50礦床當時列第5大黃金產地;其次是對默奇森(Murchison)金礦田已知的礦床、礦點和地質資料作了研究,研究表明磁石山綠岩帶是一個有利的遠景區,值得進一步開展工作。

基於上述兩項預研究,WMC公司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進了磁石山地區。該地區已知礦山外圍的勘探程度較低,故他們希望能找到像希爾-50這種類型的礦床。即礦床產於含鐵建造之內,與磁性礦物有關。

由於條帶狀含鐵層組合(BIF)往往含有大量的磁鐵礦,磁測理所當然地成為WMC公司勘查的首選方法。他們採用半區域性航磁(線距800m,飛行高度90m)和攝影地質對該區的BIF進行了填圖,由此大致圈出了BIF的范圍。值得指出的是,BIF往往被覆蓋,故磁測對圈定BIF具有其優越性。圖13-19示出了BIF的分布范圍。下一步的勘查集中到BIF分布區。希爾-50礦床的金往往與含鐵硫化物密切伴生,電磁法是探測硫化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故WMC公司採用了普查性瞬變電磁(TEM)方法。WC公司於20世紀70年代初從前蘇聯進口MPPO-1和MPPO-3 TEM電磁儀。經過數月的工作,TEM覆蓋了較大的區域,採用200m的回線。普查性TEM測量識別出幾個異常區,接著在異常區內又開展了100m或50m回線TEM、頻率域激發極化(偶極-偶極排列,50m偶極距)和詳細的地面磁測(線距100m,點距50m),以追蹤和評價異常。圖13-19示出了水罐山地區的地質和物探測量結果。圖13-19A為地質略圖,MMD-55為發現孔。圖13-19B為詳測TEM6ms的等值線圖,圖13-19C為詳細的磁測等值線圖。TEM數據反映出一明顯的異常。磁測數據也顯示出一橢圓形異常,長軸近500m,峰值超過背景值7000nT。對這些數據進行了模擬計算,得出的異常源為一向西傾、傾角約為70°的磁性良導體。

圖13-19 水罐山礦床的地質圖(A)和物探圖(B、C)

(引自F.W.Lindeman,1984)

A—地質圖,MMD 55為發現孔,F為斷層;B—與A圖同一區域的TEM等值線圖,等值線間距單位為mV/A;C—與A圖同一區域的地面磁測等值線圖,等值線間距單位為nT

圖13-20為穿過水罐山礦體的76400 N測線地質斷面圖和物探剖面圖。激發極化法測量得出有意義的結果,圖13-20C中的視電阻率高異常與BIF有關。百分頻率響應(PFE)反映出高達4.4%的異常值,其位置大體與TEM異常相一致。

圖13-20 水罐山礦床76400N斷面的地面

物探和地質示意圖

(引自F.W.Lindeman,1984)

A—TEM數據;B—地質;C—視電阻率(Ω·m);D—百分頻率響應(PFE)

在開展物探測量的同時,還做了地表岩屑采樣工作。分析表明,金異常值達2×10-6。異常部位與物探異常也基本吻合。基於物探測量、解釋以及地表采樣結果,提出了用鑽孔驗證物探異常的建議。MMD55孔在BIF內打到了35.6m厚的礦層,品位為7.0×10-6,礦化與含鐵硫化物有關。

需指出的是,在磁石山地區開展普查性TEM測量,圈出了若干個異常,水罐山異常是其中的一個,而其他的一些異常經驗證後並不代表真正的基岩良導體。一些異常則反映了礦化。按照在水罐山使用的勘探方法組合,在該地區又圈出了幾個與硫化物有關的金礦帶。

3.小結

水罐山金礦床產於條帶狀含鐵建造中,由於條帶狀含鐵建造含有大量磁鐵礦,故首選航空磁測加上航空攝影地質大致圈出了條帶狀含鐵建造分布的范圍。鑒於金與含鐵硫化物緊密伴生,採用探測硫化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的瞬變電磁法識別出了異常區。在異常區內通過頻率域激發極化和詳細地面磁測,以追蹤和評價異常。在開展物探測量的同時,還做了地表岩屑采樣工作。根據物探測量、解釋和地表采樣結果,提出用鑽探驗證物探異常的建議,鑽探順利地打到了與含鐵硫化物有關的礦層。這是一個採用物化探方法發現隱伏金礦床的典型案例。

Ⅷ 認真讀圖,說一說澳大利亞兩種著名礦產的分布情況。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佔地250萬平方公里的西澳大利亞,那裡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儲量排在世界前列的有鐵礦、氧化鋁、黃金、鎳、鈾、鑽石、鈦鐵礦、天然氣等。其中氧化鋁產量在世界排名第一位,鈦鐵礦和鎳、鑽石排第二位,鐵礦石產量排第三位。

由於得天獨厚的條件,礦業和能源也成為西澳大利亞最主要的出口產業,而對華出口更是從2003年的42億澳元增加到2007年的143億澳元。對華出口的主要礦產品包括鐵礦、氧化鋁、液化石油氣、液化天然氣、鎳、黃金、銅、鉛和鹽等。其中,中國是西澳大利亞最大的鐵礦石、氧化鋁和鎳出口市場。
珀斯是位於澳大利亞西南地區的一個城市,擁有250萬人口,只有澳大利亞商業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一半,三年來,這里的房價卻上漲了一倍,超越墨爾本,成為繼悉尼之後房價第二高的城市。
在最近三年裡,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來到了珀斯,開發珀斯以北西澳大利亞土地上豐富的礦產。如今,珀斯居住的居民有70%從事著與礦業有關的工作。中國企業在這里購買資源的同時,也深深地改變了當地的經濟。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佔地250萬平方公里的西澳大利亞,那裡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儲量排在世界前列的有鐵礦、氧化鋁、黃金、鎳、鈾、鑽石、鈦鐵礦、天然氣等。其中氧化鋁產量在世界排名第一位,鈦鐵礦和鎳、鑽石排第二位,鐵礦石產量排第三位
鐵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或西部);煤礦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的金礦主要分布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