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的牙齒是什麼樣子

澳大利亞的牙齒是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2023-02-08 01:04:12

❶ 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是什麼種人

1、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是棕色人種,也叫澳大利亞人種。
2、特徵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膚色濃黑,發波狀至捲曲狀,身材細長、體毛中等至濃密、男子禿頂率高、並伴有小腿無毛現象。牙齒大、眉嵴高、下頜突出。B型血型出現率很低,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無S型血型。無異常血紅蛋白,無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
3、涵蓋人群
澳大利亞人種包括澳大利亞、巴布亞、美拉尼西亞原著民、尼格利托,有時也指斯里蘭卡、印度的維達人(Vedda)或者類似維達的人群。

❷ 澳大利亞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哪一種

是袋獅。 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身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袋獅[Thylacoleocarnifex] 所處的時代是從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有袋類已絕種動物成員中最引人注目之一類,也是該處最大的食肉動物。這動物在許多方面與獅一樣,它與現存的結指獸科或結指獸的關系很密切,而這一類動物現在是由從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於樹上的食草動物組成。短而寬的頭顱上長有巨大的成對的前門齒,這門牙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還長有厚實而長的、刀狀的具剪切作用的裂齒,用來撕咬動物的組織。腦殼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系較遠而屬於以植食性為主的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別。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於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現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它可能有一個長鼻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犀牛那麼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 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森林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洲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洲大陸上占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劍齒貓科動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倖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系。並於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於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志。 StephenWroe-----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古生物及動物學家,領導了此次研究。他說:「現在袋獾的獵食能力往往被大眾低估,事實上一頭不超過6公斤的袋獾能殺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樣地理由使我們相信,30,000年前漫步於澳洲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三倍。Wroe認為:「一隻袋獅的體重平均約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現代非洲獅,而那幾乎是現存非洲雄獅的最大尺寸了」。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類似的結構在澳洲袋獅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顯示,哺乳動物中的掠食者中發達的大腦容積能為下顎肌肉留有餘地,所以袋獅、恐狼等具有較小的腦量似乎也暗示了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咬噬力量。Wroe對此評論說,「這已經是我們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但在我們能確定以前,還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 現代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有胎盤類食肉哺乳動物的腦量是同等體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兩倍半,這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一些有袋類食肉猛獸的強大咬力。而進一步考慮到體重的因素,袋獅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學者們感到可怕了。 早在1859年,袋獅化石就已經被著名的化石專家理查德·歐文詳細描述過。研究過恐龍的歐文是這樣描述他的新發現的,「兇猛且帶有極大破壞性的食肉猛獸」。但其後的學者們卻有意降低了袋獅在更新世澳洲食物鏈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為袋獅缺乏發達的犬齒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動物。 近年來,隨著Wroe和其他澳洲科學家們的努力,有關袋獅化石的發現越來越多,這些信息都在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澳洲頂級掠食者的真相。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學者:MarceloSánchez-Villagra對此認為:「至今業界仍有關於袋獅如何生活的爭論,最近澳洲學者的研究結果,似乎又回到了理查德·歐文最初對袋獅生活習性的意見,即袋獅仍舊是更新世澳洲頂級掠食者」。

❸ 澳大利亞牧牛犬是什麼,會咬人嗎

澳洲牧牛犬,別名又叫做昆士蘭赫勒犬(AustralianQueenslandHeeler)、藍色赫勒犬(BlueHeeler)。
此犬精力充沛、耐力持久且多才多藝,在澳洲內地是從事長距離驅趕牛群前往市場的好幫手,因此此犬適應荒涼野外的生活環境。原產地:澳大利亞。它是一種強壯、多用途、身體勻稱的工作犬。有能力並且願意執行任何危險困難的任務。
它具有堅實、有力、勻稱和肌肉發達的特徵,給人以非常機敏靈活、有力和堅韌的印象。頭較寬,兩耳間略拱,與身體的其他部位相稱並保持平衡。兩頰肌肉豐厚,但是既不粗糙也不明顯突出。下額結實、厚而發育良好。前部顏面寬,恰當地銜接於兩眼下方。吻逐漸變細,中等長度,厚而結實。嘴唇緊張而干凈。鼻為黑色,與身體顏色一致。
牙——牙齒健全結實,排列規則,呈剪狀咬合,下切齒閉於後方能觸及上切齒,並且牙齒既不內突也不外突。眼睛——眼睛呈橢圓形,中等大小,既不突出也不凹陷,流露出警覺和機智。
警覺和好奇的眼神是它的特點。眼睛顏色為深棕色。耳朵——兩耳中等大小,小耳優於大耳。耳根部寬闊,肌肉豐厚,豎立、中等尖耳(既不是匙形也不是球拍形)。在使用它們時,耳根部擴張,向下、向外運動,當處於警覺狀態時,兩耳直立。耳內側有適當的飾毛。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業發展報告》

❹ 世界六個最大的國家的圖怎麼畫

按著地圖畫。中國:雄雞;美國:長方形加三角;加拿大:上底大下底小的梯形;巴西:有人說像虎……你自己想像一下;澳大利亞:牙齒;俄羅斯:北極熊……這是怎麼看出來的!

❺ 澳大利亞牧羊犬的形態特徵有哪些


澳大利亞牧羊犬(詳情介紹)

雖然稱作是澳大利亞牧羊犬,實際上主要是在美國培育的,理想的澳大利亞牧羊犬雄性肩高為20~23英寸;雌性為18~21英寸。身高:45-58.5厘米,體重:16-32 公斤。
外貌特徵
頭部

頭部整潔,結實且乾燥(無鬆弛的皮膚)。整個頭部的尺寸與身軀的比例恰當。口吻的長度與腦袋的長度一致或略短。從側面觀察,口吻上輪廓與腦袋上輪廓相互平行,口吻和腦袋被適中、但很清晰的止部所分隔開。口吻從根部向鼻鏡方向略呈錐形,尖端略圓。
表情
顯得專注而聰明,警惕而敏銳,目光敏銳但友好。眼睛可以是褐色、蘭色、琥珀色、或不同顏色和變化的結合,包括斑點或大理石色。杏仁狀,既不突出也不凹陷,蘭色芸石色或黑色狗擁有黑色眼圈;紅色芸石色狗擁有肝色(褐色)眼圈。耳朵為三角形,中等大小,耳廓厚度中等,位置高,向前折疊,或類似玫瑰耳。立耳或垂耳屬於嚴重缺陷。頭頂平而略拱,後枕骨輕微突起,腦袋的長度和寬度相等。
鼻鏡
蘭色芸石色或黑色狗擁有黑色鼻鏡(和嘴唇),紅色芸石色狗擁有肝色(褐色)鼻鏡(和嘴唇)。芸石色狗允許鼻鏡(和嘴唇)有少量粉紅色污點,但超過一歲以後,粉紅色污點不能超過鼻鏡面積的25%。否則屬於嚴重缺陷。
牙齒
齒系完整,牙齒潔白,剪刀狀咬和或鉗狀咬和。失格:下顎突出式咬和。上顎突出超過1/8英寸。由於中間門牙短而造成牙齒無法接觸,但其他部分正常的情況下,不被判定為下顎突出式咬和。因意外事故造成的牙齒折斷或缺齒不屬於缺陷。
頸部
頸部結實、中等長度,上部略拱,與肩部結合良好。
背線
背部(從馬肩隆到臀部)直而結實,平而穩固。臀部適度傾斜。胸部不寬,但深度延伸到肘部。肋骨擴張良好且長,既不是桶狀胸,也不側面平坦。下腹部曲線適度上提。尾巴直,斷尾或自然的短尾巴,尾巴長度不要超過4英寸。
前軀
肩部:肩胛骨長、平,馬肩隆適度接近,向後傾斜。前臂,與肩胛骨長度一致,與肩胛骨的角度接近直角,前肢正好在肩胛正下方,垂直於地面。腿直而結實,骨骼強壯,截面呈卵形比圓形更好。腳腕中等長度,非常輕微地傾斜。前肢狼爪可以切除。足爪呈卵形,緊湊,腳趾結合緊密,圓拱。腳墊厚實而有彈性。
後軀
後軀寬度與前軀在肩部的寬度一致,骨盆與第一節大腿的角度與前軀肩胛與前臂的角度相對應,接近直角。後膝關節非常清晰,飛節角度恰當。從後面觀察,飛節短,垂直於地面,且彼此平行。後肢狼爪必須被切除。
被毛
被毛質量中等,直或略有波浪狀,能抵禦惡劣氣候,中等長度。底毛數量會根據氣候及季節的改變而變化。頭部、耳朵、前肢前部和後肢飛節以下的毛發短而平滑。前肢後部及"褲子"有適量飾毛。有適量的鬃毛裝飾,雄形要比雌性明顯。沒有典型的被毛屬於嚴重缺陷。
顏色
蘭色芸石色、黑色、紅色芸石色或全紅色,有或沒有白色斑紋(白色斑紋或許有褐色過渡),這些顏色沒有有劣之分或次序。白色圍脖不能延伸超過馬肩隆。白色出現在頸部(部分或全部)、胸部、腿、口吻下方、是可以接受的,頭部有白筋及白色從肘部向上延伸不超過4英寸也是可以接受的。白色在頭部不能占據主導地位,且眼睛周圍必須有顏色圍繞,眼圈必須色素充足。芸石色特徵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越來越多。
尾巴
有些澳大利亞牧羊犬具有天生的斷尾或尾巴粗短,有些則具有完整的長尾。基於歷史原因,飼養者會在小狗出生時人工斷尾,不過依舊會保留有狗的搖尾巴動作或者說是搖屁股。美國和加拿大的比賽標准里規定需要天然斷尾或不超過4英寸的短尾,但是現在很多長尾的澳大利亞牧羊犬在這些比賽里獲得了很好的成績。而在歐洲則允許任意尾巴長度的澳牧參加比賽,還有某些國家則禁止人工斷尾。
步態
澳大利亞牧羊犬的步態平滑、舒展、輕松。動作顯得非常敏捷、和諧及步幅大。前後肢筆直移動且平行於身體中心線。當速度增加時,四肢足爪會由於地心引力而向身體中心線靠攏,而背部保持水平穩固。澳洲牧羊犬必須敏捷且具有突然改變方向和步伐的能力。
氣質
澳大利亞牧羊犬是聰明、警惕但能保持平靜的狗;本性很好,不愛吵鬧。初次見面會有所保留。缺陷:有任何羞怯、膽小或有攻擊性的現象都屬於嚴重缺陷。
失格
顎突出式咬和。上顎突出超過1/8英寸。身體有白斑,意味著不管是什麼顏色,在馬肩隆之後,尾巴之前,兩側肘部到後背及臀部等地方的顏色出現白色。

❻ 地理:各個國家的地圖像什麼動物

1、中國:大公雞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地圖就像是一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新疆是尾巴,東北地區是雞冠,北京是眼,其他省份組成身子部分,而海南和台灣是腳。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這個國家看起來更像是袋鼠,但有著長長的耳朵和相當不規則的下半身,兔子似乎更適合這片以嚴寒的冬季和廣闊林地而聞名的土地。

❼ 澳洲野貓的牙齒有多長

五厘米。澳洲野貓是一種澳洲的貓科動物,它們體型巨大,體重為7到10公斤,其牙齒也比普通小貓要長,有五厘米長。澳洲野貓能捕殺比體型巨大動物,包括重達10斤的砂巨蜥,甚至還捕殺60多斤的袋鼠,十分凶蠻。

❽ 我想問一下哪個國家的輪廓像牙齒

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輪廓像牙齒,澳大利亞(Australia),全稱為澳大利亞聯邦(TheCommonwealthofAustralia),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788年至1900年,曾是英國的殖民地。1901年,殖民統治結束,成為一個獨立的聯邦國家。澳大利亞一詞,意即「南方大陸」,歐洲人在17世紀初葉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Australia即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擁有很多自己特有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
澳大利亞領土面積761.793萬平方公里,是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全球第12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被稱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
更多關於哪個國家的輪廓像牙齒,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9726d1615738583.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❾ 澳大利亞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嗎為什麼

當然有,澳大利亞的野狗很有名的,不過種類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亞的洞穴深處,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巨型動物的化石,從而向世人揭開了一個已經消失了的遠古時代的動物世界……
進化之迷
澳大利亞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卻是世界上的哺乳動物之鄉,有袋動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類哺乳動物中,有兩類生活在這里。一是有袋動物,如袋鼠和樹袋熊。二是單孔目動物,以鴨嘴獸和針鼴鼠為代表,單孔目動物與爬蟲類及鳥類一樣,是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動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從老鼠、鯨類到人類在內的諸多哺乳動物。為什麼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會在澳大利亞占據進化優勢?這是一個有著1億年悠久歷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幾年裡,古生物學家們才成功的勾畫出了一幅澳大利亞獨特的生物進化史祥圖。讓我們先從亮顆牙齒化石的故事說起,1992年在世界兩個不同地方發現的兩顆牙齒解決了兩個久而未決的疑問。為什麼單孔目動物沒有利用大陸連在一起的機會離開澳大利亞?又為什麼胎盤類哺乳動物同樣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入澳大利亞呢?
直到白堊紀的某個時期(1.46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岡瓦納古大陸超大陸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陸原先都是連在一起的。一條森林帶從澳大利亞東南部開始,穿過南極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學家認為在那個時候,三大類哺乳動物的早期形式已經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單孔目動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亞也沒有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哺乳動物(會飛的有蝙蝠,會游水的有儒艮),除嚙齒類動物之外(大約是500萬年之前到達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動物都是由人類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帶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顆牙齒解答了第一個問題,這顆牙齒是在6300萬年前至61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這顆牙齒的發現說明,單孔目動物確實在別處生活過,古生物學家確認這顆牙齒是屬於一隻鴨嘴獸的,是一個已經滅絕了的物種,被稱為巴塔哥尼亞鴨嘴獸。
澳大利亞昆士蘭出土的牙齒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胎盤類哺乳動物確實到過澳洲,一些專家認為,這顆牙齒屬於原始的、不會飛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一種古有蹄類動物,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這顆牙齒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萬年前。最近的一些發現也證實了其他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也在澳洲生活過。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學家兼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里將澳洲和南美洲三類哺乳動物的進化史比作一場競賽。單孔目動物在三者中有著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對能量的需要也較低,在澳大利亞繁盛起來,但在南美洲卻輸掉了這場競賽。胎盤類哺乳動物是三者中新陳代謝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興旺起來,卻在澳大利亞落敗。有袋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兩個大陸都未輸掉這場競賽,但顯然在澳洲更為繁榮興盛。是什麼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之路?這要從澳洲於4500萬年至3800萬年前與南極大陸——澳洲與岡瓦納古陸的最後聯系時發生的故事說起。
與南極大陸分開後,澳洲開始了向北緩慢的漂移,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澳洲脫離岡瓦納古陸獨自向北漂移這一地質變化是澳洲大陸充滿了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過程中,澳洲大陸的氣候經歷了從溫暖潮濕的「溫室」氣候到寒冷乾燥的「冰室」氣候周而復始的變化,大約在23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澳洲大陸經歷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溫室期,多樣性的有袋動物物種大爆發,那時出現的一種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屬動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動物。1500萬年前之後,氣溫開始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段時間內,澳大利亞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起來,澳洲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區變成了半乾旱的牧草地。4000萬年的歲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經歷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陸卻正在熱帶溫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雖然在「溫室」氣候和冰室氣候間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卻保持著基本穩定的氣候環境。而此時,繼續向南移動的南極洲卻凍成了一片堅冰,北美洲和歐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難。在過去的6000萬年裡,澳洲大陸在地質學上一直處於一個平靜的時期,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大陸所沒有的。但是沒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動,澳洲的土壤無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貧瘠的。所有這些因素,對於澳洲的野生生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袋動物以其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樣體形的胎盤類哺乳動物更容易生存和繁榮起來。其他一些動物,包括雷鳥和火烈鳥,隨著湖泊的乾涸以及蒼翠的植被變成了稀疏的乾草地而遭至滅絕。結果,倖存下來動物的個頭越長越大 ,也許是因為植被的質量越來越差,個頭大的動物可以吃得多來彌補食物營養的不足。於是,當人類在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澳洲土地上到處都漫遊著大批巨型動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獅
澳大利亞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經滅絕了的袋獅。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❿ 袋鼠牙齒的資料

袋鼠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珍稀動物,以野草為食。袋鼠雖名為鼠,但並不像老鼠那樣有不斷長出來的銳利門牙。它們跟其他草食動物一樣,以臼齒來咀嚼野草。野草對臼齒的損害很大,所以很多草食性動物的臼齒脫落後,都可以馬上再長出來。不幸的是,袋鼠的臼齒無法再生,雖然它們左右各有兩對臼齒,但平常只使用最前面的一對,等第一對臼齒耗損自動脫落後,第二對臼齒再向前移,取代第一對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的牙齒是什麼樣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