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為什麼是盎格魯人

澳大利亞為什麼是盎格魯人

發布時間:2022-05-14 01:39:02

⑴ 你澳大利亞人的了解

①指大洋洲澳大利亞土著居民(Australianaborigines)。有16萬多人(1978)。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膚色棕黑,鼻翼寬扁,眉脊明顯,頜部突出,發形捲曲,或呈波狀。新南威爾士州西部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據碳素測定距今2.6萬年,出土石器尚早1萬多年),說明早在4萬年前這里已有原始人類居住。 從土著居民的體質特徵來看,與南印度達羅毗荼人種類型和維達類型均有相似之處。其祖先最早可能住在南亞,後來途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逐漸遷至澳大利亞。1788年英國殖民者侵入前,土著居民約有30萬人,分為阿蘭達、卡米拉羅伊、庫爾奈等500多個部落,講500多種語言,無文字。1788年英國開始在這里建立殖民地,土著居民逐步被趕到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或被圈入保留地,並大量遭到屠殺或死於傳染病,到1944年人口銳減至7萬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步輿論強烈要求改善土著居民的悲慘處境,迫使政府作了某些改進,土著居民的人口有所回升。1967年經全國公民投票,改變了憲法中歧視土著居民的條款。1972年成立土著居民事務部,承認土著居民對部分土地的所有權,並准備逐步歸還其土地。土著居民只有少數同化於白人社會,部分在牧場或其他企業從事勞動,其餘仍在部落轄區內過游獵生活。有的仍用石、貝、骨、木等製作工具。 飛去來器(Boomerang)為其獨特武器,系用新月形堅硬曲木製成,熟練獵手擲出,能准確擊中飛禽或小獸;如不中的,仍可返回原處。男子主要以狩獵為業,捕獵袋鼠、鴕鳥、負鼠等。居住海濱的,還捕食魚類。土著居民還知按期收割野生黍類。衣服簡單,有的圍以袋鼠皮,有的僅在身上塗飾各種顏色。住所通常用樹枝搭成窩棚,上面覆蓋樹皮或塗泥。已有木筏、樹皮船和獨木舟。土地為集體財產,工具屬個人,獵獲物大家分享。部落一般劃分為兩個半邊,即兩個氏族。氏族內禁止婚配。有的氏族還劃分為2個或4個「婚姻組」,進一步限制近親通婚。成丁禮(見成年式)普遍存在。男子進入社會必須經歷一系列嚴酷的鍛煉和考驗,並學習、繼承部落的傳統知識、道德標准和習俗信仰。盛行圖騰崇拜,每個氏族都以某一動物或植物為圖騰,相信自己同它具有某種特殊的親屬關系,並作為該氏族的標志。作為本氏族圖騰的動物不能殺害或食用。音樂的典型形式是敲打著節拍歌唱,通常是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是集體性的,內容多模仿狩獵活動。木刻畫、崖壁畫和樹皮畫均塗以不同顏色,畫面多為幾何圖形及袋鼠等動植物的形態。
亦稱土著(Aboriginal)。
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澳大利亞地理人種(Australoid geographic race)之總稱,其人數在18世紀末歐洲人殖民期間據認為有30~100萬以上。分屬於約500個部落,各有其疆土,各有其語言或方言。由於同歐洲人的接觸,澳大利亞原住民民族的傳統文化大部產生了深刻變化。
澳大利亞的考古資料證明,人類在該地居住的時間至少有40,000年之久,有些學者認為已有60,000年。現稱原住民民族是在一個或幾個時期進入該地的。他們或是從現在沉入海底的薩湖陸棚(Sahul Shelf)遷來,或是在陸路交通不便時,取道海上乘坐木筏或獨木舟到達的。
一種澳洲野犬(dingo)在3,000~4,000年前已出現在澳大利亞,大約在同時期,原住民開始使用一些小的石片工具。在過去的1,500~3,000年中,發生了一些其他的重要變化:人口增加了、開辟了新的棲息地、採用了開發資源的更有效的方法,在廣大地區交換物品的活動增加了。
尚不清楚的是進入澳大利亞的大批移民是一次或許多次。西南部發現的頭骨提出曾有過兩種不同的人種,分別來自中國南方和印度尼西亞,但對這種說法根據許多理由存在著爭議。
這些原住民民族不懂種植,而澳大利亞又無適於他們放牧的牲畜,因之他們只得以採集食物和狩獵為生,同時,他們的活動也要受到淡水水源遠近的限制。隨著人口的增長,有些部落的支系他遷,另覓水源:當地神話中所說的古代英雄覓水之「路」以及「交易」之途可以說明這些遷徙活動的方向。
一個原住民部落或由語言命名的團體由幾個地方性宗族組成,在覓食條件許可時,多可常年聚集一起。每個宗族各有其疆土,宗族成員依男性繼承,以水源為中心而居住。水源則為宗族遠祖最初定居之所,而且人們相信,水源還是宗族中早期成員的靈魂逗留之地,靈魂在那裡等待轉世或再轉世。宗族分支所建第二個聚落的奠基人及其子孫,永遠是第一聚落及其子孫的親族,不管地點、時間以及風習上相差有多麼遙遠。畫定人與人親屬關系的一套方法確定彼此之間相互行為的模式,其根據有4種:1.如有旁系親屬關系,則以公認的間接血緣關系為准;2.依據明顯的輩分;3.依據個人在宗族以內的地位;4.依靠禮儀宗教方面的聯系。
在澳大利亞的大部地區,原住民民族之間的親屬關系都分為二、四或八個宗族,彼此按照婚姻關系及繼承製度而有所關聯,而且在一般情況下都實行族外婚制。
原住民民族因所處地區不同而將一年分為5個或8個季節,畫分標準是根據可以正常期待的氣候條件和可以獲得的食物之種類。他們面對乾旱和飢荒重復出現的年景,也只是把自然物種和降雨視作社會道德秩序之一部,從而對自然頂禮膜拜以求保護。
一個傳統「部落」中所屬的每個宗族不僅包括男人和婦女,也包括幾個物種,因之人與物都是親屬關系。宗族即以一個物種命名,物種即成為全族之圖騰。此外,男人被畫入若干住所之中,掌管神話傳說、祭祀儀式、祭祀地點以及與某些自然物種和前輩英雄人物有關的各種標志。通過宗教儀式的活動場面,可以收到「古往今來,生生不已」的效果,物種和人的生命,均可得到保持。神話和宗教儀式構成夢想期之全部內容,表明生命常存,不受時、空之限制。只有年長者才擁有夢想期的全部知識,因而他們是舉行宗教儀式的權威,也是社會行為規范的宗師。
神話與宗教儀式可用藝術、詩歌、音樂及舞蹈等形式予以表現出來。神話多以吟唱贊頌的方式保存下來,語詞富有詩意,結構具有節奏感,而所用語言和音樂又頗為復雜難辨。聖物乃至諸如飛標(boomerang)之類的武器,均塗以彩飾,雕以花紋,以表示神話之內容,而神話也是被「吟唱到」這類器物中的。舉行儀式時,歌者、舞者要著彩紋身,而神話圖案則彩繪或雕刻於石上、樹上和地上,同時彩繪及雕刻本身也是宗教儀式。有時彩繪僅為賞心悅目而施,歌舞則在社交夜宴及秘密場地舉行。各個地區都擁有自己的藝術和音樂學校,而聖物或武器的形制和裝飾也因地區而異。有些主要宗教的祭祀儀式和崇拜內容也有地區差別。
澳大利亞原住民民族與歐洲人的接觸,始於19世紀的血腥的「武力安撫」直至今天的都市的同化,都徹底改變了其原始的原住民文化。為防止人們所認為的原住民民族解體的可能性,澳大利亞政府於1920年代之末和30年代之初為原住民民族建置了若干保留地。可是,沒有一個原住民有生以來從未與澳大利亞現代社會接觸過,現在,他們都是澳大利亞公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澳大利亞南部曾出現更多的有明顯t的原住民民族集團。這些人堅持統令,反對同化,也就是說,保持原住民民族的本來面目,以之作為一種獨特的身分標志而與其他澳大利亞人區別開來。在北部,焦點曾集中在土地的所有權及支配權這些問題上,包括在原住民民族保留地上礦山開采項目中的土地價格之補償(不僅僅是使用費)以及物產收益之分享等等。
根據1986年6月人口調查的結果,澳大利亞原住民民族已不足228,000人,是現代澳大利亞全人口的2%弱。原住民民族人數銳減之原因不外流離失所、貧困、文化傳統中斷和疾病。原住民的失業率是澳大利亞全國平均失業率的6倍多,而原住民的平均工資卻是全國平均工資的一半。參閱澳大利亞(Australia)條。
② 指英裔澳大利亞人(Anglo-Australians,舊譯盎格魯-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約1170萬人(1978),佔全國人口的82%。屬歐羅巴人種,通用英語文,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多數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86%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盛產羊毛、肉類、奶製品和小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礦業有顯著發展,鋁土、鐵、鉛、鈾等產量居世界前列,鋼鐵、機械、化工、紡織、食品等工業發展迅速。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故鄉。1788年首批遷入澳大利亞的歐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達2萬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後來,由於飼養美利奴羊成功和發現金礦,引來大批志願移民,至1850年達18.5萬,大大超過當時流放犯(14.5萬)的人數。這時,由於人民群眾的斗爭,迫使殖民當局於1850年、1868年在東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徹底廢除流放制度。1901年,當6個殖民地結合為聯邦宣布獨立時,人口已達38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53%)、愛爾蘭人(23%)和蘇格蘭人(13%)為主,他們相互結合,並不斷同化和吸收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於20世紀初形成為統一的現代民族。但原屬不同來源的人們,仍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點。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歐洲新來移民未被同化,他們自稱為英格蘭人(80萬)、蘇格蘭人(22萬)、愛爾蘭人(7萬)、威爾士人(2.5萬)、義大利人(30萬)、希臘人(17萬)、斯拉夫人(13萬)等。
另有18萬多英裔澳大利亞人分布在紐西蘭、英國、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③ 澳大利亞聯邦居民的總稱。
澳大利亞的習俗與禮節
澳大利亞95%的居民是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移民的後裔,華裔和華僑約20萬,98%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其餘信奉猶太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澳大利亞人辦事認真爽快,喜歡直截了當,待人誠懇,熱情,見面時喜歡熱烈握手,稱呼名字。樂於結交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一見如故。他們崇尚友善,並謙遜禮讓,重視公共道德,組織紀律強,時間觀念強,赴約准時並珍惜時間。女性比較保守,接觸時要謹慎。做客可以贈送葡萄酒和鮮花。
澳大利亞旅行風俗禁忌
風俗
澳大利亞的城市都是現代化的城市,由於政府提倡栽花種草和注意保護環境,所以每座城市都建設得象花園一樣。有些土著人不願意住政府提供的住宅,而寧願住在骯臟不堪的木屋裡。澳大利亞人的服飾與西歐人一樣,均為西裝革履。土著人的服飾也與西歐人一樣,所不同的是他們的衣服很少洗,顯得很臟。還有的土著人赤身裸體,或在腰間扎一塊布遮蓋。有的佩帶臂環、項圈、前額箍和骨制鼻針。節日時,他們還在身上塗上各種顏色。澳大利亞人一般喜歡吃牛、羊肉、雞、鴨、蛋、野味等。菜要清淡,講究花樣,不吃辣,對中國菜頗感興趣。愛吃各種煎蛋、炒蛋、冷盤、火腿、蝦、魚、西紅柿等。西餐喜歡吃奶油烤魚、炸大蝦、什錦拼盤、烤西紅柿等。
禁忌和禮儀
澳大利亞人很講究禮貌,在公共場合從來不大聲喧嘩。在銀行、郵局、公共汽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種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擁抱親吻的情況罕見。澳大利亞社會上同英國一樣有「婦女優先」的習慣;他們非常注重公共場所的儀表,男子大多數不留胡須,出席正式場合時西裝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澳大利亞人的時間觀念很強,約會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最合適的禮物是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也可以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澳大利亞人待人接物都很隨和。
澳大利亞人的飲食習慣、口味和英國人差不多。菜清淡、不吃辣。家常菜有煎蛋、炒蛋、火腿、脆皮雞、油爆蝦、糖醋魚、熏魚、牛肉等。當地的名菜是野牛排。澳大利亞人食量比較大,啤酒是最受歡迎的飲料,其中達爾文城的居民以喝啤酒聞名。
往往是邀請友人一同外出遊玩,他們認為這是密切雙邊關第的捷徑之一。所以如果拒絕的話,會被他們理解成不給面子。
澳大利亞的基督教徒有「周日作禮拜」的習慣。他們的這種作法「雷打不動」,所以要避免在這天和他們邀約。
在澳大利亞人眼裡,兔子是一種不吉利的動利。他們認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運將臨的預兆。
澳大利亞人喜歡體育活動,游泳和日光浴是人們的僻好,如果有誰不會游泳,還會成為眾人嘲諷的對象。
和澳大利亞人談論跑馬,是非常受歡迎的話題。

網路找的,不介意吧!

⑵ 和澳大利亞人第一次接觸!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男子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後裔和英裔澳大利亞人的泛稱。土著居民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其祖先可能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從東南亞遷入。18世紀英國人侵入時,約有30萬人,分為500多個部落。社會尚處在原始公社制的早期階段,部落無嚴密組織,常以地方群體或胞族為活動單位。盛行圖騰崇拜。使用石、木、骨制工具,從事採集和漁獵。殖民時代慘遭屠殺,人口銳減。倖存者被驅趕至中西部沙漠地帶。1972年成立土著居民事務部,承認土著居民對部分土地的所有權。今多保持傳統生活,少數人同化於白人社會,在牧廠或其他企業做工。

英裔澳大利亞人又稱盎格魯-澳大利亞人,是佔澳大利亞人口多數的民族。屬歐羅巴人種,講英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多信基督教新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故鄉。1788年英國在今悉尼附近建立殖民據點,並將本國罪犯流放至此。19世紀初牧羊業大發展,大批勞工應募而來,1851年發現金礦後,志願移民激增。後又不斷吸收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於20世紀初形成統一的現代民族。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近年工礦業亦有較大發展。

澳大利亞是一個由多國移民組成的國家,各個民族都保留和繼承了各自的傳統、習俗、語言和文化,但全國人口的大多數源自英國和歐洲,因而在這個國家豐富多彩的風俗禮儀中帶有西歐、北美的突出特徵。

澳大利亞人講究禮貌,待人彬彬有禮,人們相見總是熱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彼此稱呼對方的名字,男女老幼,均是如此。在社交場合,澳大利亞人顯得非常隨和,喜愛同陌生人交往,對待外來客人也是這樣,無論是在馬路上還是在酒吧里,他們總是主動走到陌生人面前,打招呼問候,自我介紹一番。當然,這種現象只限於男性之間。可以說,在人際交往方面,澳大利亞人不像英國人那樣「你離我遠一點兒,我願獨處,我會自尋樂趣,我不需要你,請讓我一個人獨在」。即使在澳大利亞偏僻的地方,互相對面走過。雖不認識也會微笑點頭致意,在英國是難以見到這種現象的。

澳大利亞人的風俗禮儀在許多方面卻又同英國人的十分相似:澳大利亞人的姓名同英國人一樣,名在前,姓在後;同英國人一樣,可以以姓名、職稱、銜稱冠以先生、女士等稱呼來稱呼交往的對方;同英國人一樣,澳大利亞人見面握手是一種最普遍的打招呼方式,擁抱親吻的情況很罕見;澳大利亞社會上同英國一樣有「婦女第一、女性優先」的習慣;澳大利亞人也同英國人一樣非常注重公共場所的儀表,男子大多數不留胡須,出席正式場合時西服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

澳大利亞人待人接物都很隨和。邀請澳大利亞人到家中作客,他們總是隨身帶一些禮物,但價值並不高,僅用來表示友好,如在自家花園摘幾朵鮮花或拿一瓶自家釀制的果醬等。澳大利亞人的時間觀念很強,約會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如果被邀請到澳大利亞人家中作客,最合適的禮物是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也可以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客人進門,主人會用咖啡、牛奶或啤酒熱情招待。如果主人視你為知心朋友,把你當作家庭的一員,會主動邀請你參觀家裡的客廳、書房、卧室、花園、游泳池等。

澳大利亞人招待客人的飯菜與英國大致相同,油少清淡,量少而精,講究花樣,注意色、味、香、型,而且調味品種眾多,進餐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用。宴客的餐桌上有各式煎蛋、炒蛋、冷盤、火腿、蝦、魚、西紅柿、牛肉、羊肉、雞、鴨、野味等。著名萊餚有脆皮雞、油爆蝦、糖醋魚、熏魚、軟煎鴿脯、腰果肉丁等。

城裡人喜愛用西餐招待客人,奶油烤魚、軟炸大蝦、什錦拼盤、烤西紅柿、各式煎蛋等,鮮美可口,獨具風味。鄉村人愛用鐵板烤肉招待客人,烤制的食物有牛肉、羊肉、豬肉、香腸等,最講究的是烤牛排。先將准備烤制的肉切成厚片,用葡萄酒、胡椒粉、精鹽、芥末淹漬,然後放在烤爐的鐵板上烤,待烤到兩面焦黃即可食用。吃時配上胡蘿卜、生菜、青椒及各種水果,喝著白葡萄酒或紅葡萄酒,細嚼品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
http://travel.cqol.cn/show_custom_item_info.php?field_name=%D2%EC%D3%F2%B7%E7%C7%E9&text=%D2%EC%D3%F2%B7%E7%C7%E9&custom_name=%D2%EC%D3%F2%B7%E7%C7%E9&disp_custom_item_id=840

⑶ 為什麼稱美英澳小圈子盎格魯撒克遜

摘要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稱呼由來已久,它是指五世紀初到1061年諾曼征服期間,生活在大不列顛島東部和南部地區的文化習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簡單來說就是老一輩的純種英國白人。

⑷ 你們知道澳大利亞人方面的相關知識

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亞的主體民族。主要由英國和其他歐洲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約1200萬人(1985年)。通用英語,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多住城鎮,主要從事工礦業和飼養業。
澳大利亞人 - 正文
有3義:①指大洋洲澳大利亞土著居民(Australianaborigines)。有16萬多人(1978)。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膚色棕黑,鼻翼寬扁,眉脊明顯,頜部突出,發形捲曲,或呈波狀。新南威爾士州西部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據碳素測定距今2.6萬年,出土石器尚早1萬多年),說明早在4萬年前這里已有原始人類居住。 從土著居民的體質特徵來看,與南印度達羅毗荼人種類型和維達類型均有相似之處。其祖先最早可能住在南亞,後來途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逐漸遷至澳大利亞。1788年英國殖民者侵入前,土著居民約有30萬人,分為阿蘭達、卡米拉羅伊、庫爾奈等500多個部落,講500多種語言,無文字。1788年英國開始在這里建立殖民地,土著居民逐步被趕到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或被圈入保留地,並大量遭到屠殺或死於傳染病,到1944年人口銳減至7萬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步輿論強烈要求改善土著居民的悲慘處境,迫使政府作了某些改進,土著居民的人口有所回升。1967年經全國公民投票,改變了憲法中歧視土著居民的條款。1972年成立土著居民事務部,承認土著居民對部分土地的所有權,並准備逐步歸還其土地。土著居民只有少數同化於白人社會,部分在牧場或其他企業從事勞動,其餘仍在部落轄區內過游獵生活。有的仍用石、貝、骨、木等製作工具。 飛去來器(Boomerang)為其獨特武器,系用新月形堅硬曲木製成,熟練獵手擲出,能准確擊中飛禽或小獸;如不中的,仍可返回原處。男子主要以狩獵為業,捕獵袋鼠、鴕鳥、負鼠等。居住海濱的,還捕食魚類。土著居民還知按期收割野生黍類。衣服簡單,有的圍以袋鼠皮,有的僅在身上塗飾各種顏色。住所通常用樹枝搭成窩棚,上面覆蓋樹皮或塗泥。已有木筏、樹皮船和獨木舟。土地為集體財產,工具屬個人,獵獲物大家分享。部落一般劃分為兩個半邊,即兩個氏族。氏族內禁止婚配。有的氏族還劃分為2個或4個「婚姻組」,進一步限制近親通婚。成丁禮(見成年式)普遍存在。男子進入社會必須經歷一系列嚴酷的鍛煉和考驗,並學習、繼承部落的傳統知識、道德標准和習俗信仰。盛行圖騰崇拜,每個氏族都以某一動物或植物為圖騰,相信自己同它具有某種特殊的親屬關系,並作為該氏族的標志。作為本氏族圖騰的動物不能殺害或食用。音樂的典型形式是敲打著節拍歌唱,通常是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是集體性的,內容多模仿狩獵活動。木刻畫、崖壁畫和樹皮畫均塗以不同顏色,畫面多為幾何圖形及袋鼠等動植物的形態。

澳大利亞人
② 指英裔澳大利亞人(Anglo-Australians,舊譯盎格魯-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約1170萬人(1978),佔全國人口的82%。屬歐羅巴人種,通用英語文,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多數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86%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盛產羊毛、肉類、奶製品和小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礦業有顯著發展,鋁土、鐵、鉛、鈾等產量居世界前列,鋼鐵、機械、化工、紡織、食品等工業發展迅速。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故鄉。1788年首批遷入澳大利亞的歐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達2萬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後來,由於飼養美利奴羊成功和發現金礦,引來大批志願移民,至1850年達18.5萬,大大超過當時流放犯(14.5萬)的人數。這時,由於人民群眾的斗爭,迫使殖民當局於1850年、1868年在東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徹底廢除流放制度。1901年,當6個殖民地結合為聯邦宣布獨立時,人口已達38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53%)、愛爾蘭人(23%)和蘇格蘭人(13%)為主,他們相互結合,並不斷同化和吸收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於20世紀初形成為統一的現代民族。但原屬不同來源的人們,仍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點。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歐洲新來移民未被同化,他們自稱為英格蘭人(80萬)、蘇格蘭人(22萬)、愛爾蘭人(7萬)、威爾士人(2.5萬)、義大利人(30萬)、希臘人(17萬)、斯拉夫人(13萬)等。
另有18萬多英裔澳大利亞人分布在紐西蘭、英國、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③ 澳大利亞聯邦居民的總稱。
 澳大利亞人的風俗禮儀
來自:大洋洲
      澳大利亞是一個由多國移民組成的國家,各個民族都保留和繼承了各自的傳統、習俗、語言和文化,但全國人口的大多數源自英國和歐洲,因而在這個國家豐富多彩的風俗禮儀中帶有西歐、北美的突出特徵。

       澳大利亞人講究禮貌,待人彬彬有禮,人們相見總是熱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彼此稱呼對方的名字,男女老幼,均是如此。在社交場合,澳大利亞人顯得非常隨和,喜愛同陌生人交往,對待外來客人也是這樣,無論是在馬路上還是在酒吧里,他們總是主動走到陌生人面前,打招呼問候,自我介紹一番。當然,這種現象只限於男性之間。可以說,在人際交往方面,澳大利亞人不像英國人那樣「你離我遠一點兒,我願獨處,我會自尋樂趣,我不需要你,請讓我一個人獨在」。即使在澳大利亞偏僻的地方,互相對面走過。雖不認識也會微笑點頭致意,在英國是難以見到這種現象的。

澳大利亞人的風俗禮儀在許多方面卻又同英國人的十分相似:澳大利亞人的姓名同英國人一樣,名在前,姓在後;同英國人一樣,可以以姓名、職稱、銜稱冠以先生、女士等稱呼來稱呼交往的對方;同英國人一樣,澳大利亞人見面握手是一種最普遍的打招呼方式,擁抱親吻的情況很罕見;澳大利亞社會上同英國一樣有「婦女第一、女性優先」的習慣;澳大利亞人也同英國人一樣非常注重公共場所的儀表,男子大多數不留胡須,出席正式場合時西服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

澳大利亞人待人接物都很隨和。邀請澳大利亞人到家中作客,他們總是隨身帶一些禮物,但價值並不高,僅用來表示友好,如在自家花園摘幾朵鮮花或拿一瓶自家釀制的果醬等。澳大利亞人的時間觀念很強,約會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如果被邀請到澳大利亞人家中作客,最合適的禮物是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也可以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客人進門,主人會用咖啡、牛奶或啤酒熱情招待。如果主人視你為知心朋友,把你當作家庭的一員,會主動邀請你參觀家裡的客廳、書房、卧室、花園、游泳池等。

澳大利亞人招待客人的飯菜與英國大致相同,油少清淡,量少而精,講究花樣,注意色、味、香、型,而且調味品種眾多,進餐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用。宴客的餐桌上有各式煎蛋、炒蛋、冷盤、火腿、蝦、魚、西紅柿、牛肉、羊肉、雞、鴨、野味等。著名萊餚有脆皮雞、油爆蝦、糖醋魚、熏魚、軟煎鴿脯、腰果肉丁等。

城裡人喜愛用西餐招待客人,奶油烤魚、軟炸大蝦、什錦拼盤、烤西紅柿、各式煎蛋等,鮮美可口,獨具風味。鄉村人愛用鐵板烤肉招待客人,烤制的食物有牛肉、羊肉、豬肉、香腸等,最講究的是烤牛排。先將准備烤制的肉切成厚片,用葡萄酒、胡椒粉、精鹽、芥末淹漬,然後放在烤爐的鐵板上烤,待烤到兩面焦黃即可食用。吃時配上胡蘿卜、生菜、青椒及各種水果,喝著白葡萄酒或紅葡萄酒,細嚼品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
澳大利亞人飲食習慣
發布時間:2008-05-12瀏覽次數:5829字型大小:[大 中 小]選擇背景色: 我來說兩句(0)
  澳大利亞人在飲食上不吃辣味,有的人也不喜歡吃酸味,他們注重菜品的質量,講究菜餚的色彩。
主食澳大利亞人願意吃面,特別愛吃中國風味的清湯餃子,雞、鴨、鴿、魚、海鮮、豬牛肉,蛋類等也是他們喜歡的食品。
澳大利亞人對煎、炒、炸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很偏愛,豆芽菜、西紅柿、黃瓜、生菜、菜花等蔬菜,味精、醬、姜、胡椒粉是他們常用的調料品。
    澳大利亞人喜愛的菜譜有火腿、炸大蝦、煎牛裡脊、北京烤鴨、油爆蝦、烤雞、烤魚、番茄牛肉、脆皮雞、糖醋魚、炒什錦等風味菜餚,喜歡喝啤酒和葡萄酒;對飲料中的咖啡很感興趣,也愛喝紅茶和香片花茶,對水果中的荔枝、蘋果、枇杷、葡萄、西瓜、梨都愛吃,喜歡乾果、花生米等。

⑸ 盎格魯-薩克遜國家是指那些國家

現在的英國。盎格魯-薩克遜人的祖先來自歐洲大陸,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人、薩克森人。大不列顛島的土著居民是來自比利牛斯半島的伊比利亞人,他們以創造了巨石文化而著稱。後來,克爾特人中的不列顛人、別爾格人等從大陸進入大不列顛島,同化了土著居民,形成盎格魯-薩克森人的最早基礎。從公元5世紀起,盎格魯人、薩克森人進入不列顛。他們同化、消滅了一部分克爾特人,將另一部分克爾特人驅趕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區。9世紀,丹麥人對不列顛的侵略,促進了盎格魯-薩克森人的形成。1066年,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征服了不列顛,他們在英法百年戰爭後融合在盎格魯-薩克森人中。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3500年前,在不列顛島上就有人類居住,此後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1-5世紀英格蘭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

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他們由農夫、漁民、商人、戰士和航海者組成,裝備精良作戰勇猛最終將凱爾特人擊敗並在此定居,一部分凱爾特人則逃往蘇格蘭和威爾士的山區,一部分逃往愛爾蘭,他們是今天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的祖先。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在此之前居住在不列顛島上的人並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稱他們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代,這些來自歐洲北部的人說的就是最早的古英語。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到來自挪威和丹麥的維京海盜的入侵(今天的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有一部分維京人的血統),1016-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諾曼王朝由此建立,終結於1154年。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了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新興貴族和地主的利益得到保護。

⑹ 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愛爾蘭這六個國家從歷史文化音樂經濟教育文學等方面的關系

總的來說,這幾個國家都是英國文化的延伸,屬於英國曾經的殖民地。
美國的主體民族形成其實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英國民族)主導的,歷史上雖然發生過兩次美英戰爭,但是兩國之間的聯系極其密切。一戰和二戰美國都站到了英國一方,維護了英國人的利益。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英國的邦聯,他們共同承認英國女王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雖然兩國是大洋洲的主體,但是民族人數非常少,前期依靠英國,後期依靠美國來維護自己的獨立。
加拿大曾經是美英戰爭的戰場,長期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在英國勢力退出以後依靠美國,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是沒有人把守的,兩國關系可見一斑。
愛爾蘭可以說是英國人的後花園,但是愛爾蘭人並不喜歡英國人。北愛爾蘭經常鬧獨立,南愛爾蘭和英國紛爭不斷。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人就想通過登陸愛爾蘭來打擊英國,現在英國脫歐局勢不明朗,英國難以脫歐,很大的原因是愛爾蘭的掣肘。
這些國家作為英國文化圈的主體國家,在政治和軍事上先依附英國,後依附美國,在文化上同樣如此,可以簡單總結:世界霸權交接下的英國文化圈。

⑺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主體民族叫什麼民族

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人們都來自世界各地,以外來移民為主,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這三個國家沒有主體民族的說法,只有主體種族的說法,主體種族都是白人,英國有主體民族的說法,主體民族是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⑻ 澳大利亞主要民族

目前澳大利亞的主要民族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他們祖先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以及愛爾蘭這些國家或者地區。他們都屬於歐洲白人,可以說目前澳大利亞主要民族是歐洲的凱爾特人後裔以及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

⑼ 為什麼美國也屬於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這類國家有什麼特點除了英美還有哪些國家是

因為大部分美國人的祖先是英國人,英國人屬於盎格魯-撒克遜人。並不是說國家有什麼特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⑽ 為什麼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幾個國家永遠跟隨美國

為什麼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這幾個國家永遠跟著美國呢?


筆者認為,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這5個國家跟著美國很正常,原因就在於他們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盎格魯-薩克遜人,說到底,無論是美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或是紐西蘭人,他們的老祖宗其實都是英國人,正是由於這樣的血統關系使得他們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所以,無論是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還是紐西蘭,他們都願意跟著美國混,畢竟,這幾個老兄根本不擔心美國把他們賣掉,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對美國最為忠誠,永遠追隨美國,無論美國做什麼他們都是賣力地搖旗吶喊助威助陣,即使美國干損人不利己的壞事,這幾個國家也是一股腦地助紂為虐。


從美國給西方國家排的次序裡面就能夠清晰地看出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與美國的關系是那可是相當的密切和親密,畢竟,他們可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兄弟,也正是有了這一層血統上面聯系,才使得五眼聯盟其他4國如此的信任美國,並願意永遠追隨美國,正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他們看來,只有五眼聯盟國家團結,才能最大程度的為自己爭取到實際利益。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為什麼是盎格魯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3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6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6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2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0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10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4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89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6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29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18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1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0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2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2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5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6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2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