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裏海沿岸有哪些州

俄羅斯裏海沿岸有哪些州

發布時間:2023-05-29 17:30:21

① 俄羅斯分為哪些州哪些州比較富哪些州比較貧窮

俄羅斯有49個州:阿穆爾州、阿爾漢格爾斯克州、阿斯特拉罕州、別爾哥羅德州、布良斯克州、弗拉基米爾州、伏爾加格勒州、沃洛格達州、沃羅涅日州、伊萬諾沃州、伊爾庫茨克州、加里寧格勒州、卡盧加州、堪察加州、克麥羅沃州、基洛夫州、科斯特羅馬州、庫爾干州、庫爾斯克州、列寧格勒州、利佩茨克州、馬加丹州、莫斯科州、摩爾曼斯克州、下諾夫哥羅德州、諾夫哥羅德州、新西伯利亞州、鄂木斯克州、奧倫堡州、奧廖爾州、奔薩州、彼爾姆州、普斯科夫州、 羅斯托夫州、梁贊州、薩馬拉州、薩拉托夫州、薩哈林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斯摩棱斯克州、坦波夫州、特維爾州、托木斯克州、圖拉州、秋明州、烏里揚諾夫斯克州、車里雅賓斯克州、赤塔州、雅羅斯拉夫爾州;
以莫斯科州為首的歐洲部分的相對富有,亞洲部分相對貧窮,但秋明州例外,石油富集,非常富有。
最窮的,大概屬於馬加丹州,堪察加州了。

② 裏海的位置

裏海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及蓄水量最多的湖泊,面積37萬1000平方公里 (143,000平方英里),體積78,200立方公里,最深處1025米,平均深度209米,湖面海拔負28米,最深處湖床海拔負1054米,也是內流湖、鹹水湖、海跡湖.
概況
裏海原和今天的黑海、地中海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隨著地殼運動,高加索山和厄爾布爾土山隆起而被分割成湖。

湖岸線:6380公里。

裏海存在大量鱘魚,魚卵被用來生產魚子醬。過分捕撈威脅到鱘魚數量,環境學家指出應該提倡完全禁止捕活動,直到鱘魚數量恢復。

裏海海底蘊藏豐富的石油。

裏海水域中有50多個島嶼,裏海的地位和五個沿岸的國家之間的水域邊界一直是被爭議。

百年間裏海的水平面已經下降提高很多次。 一些俄國史學家聲稱中世紀裏海水位上升引起某些 Khazaria 沿湖城鎮淹沒,例如 Atil。

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捷列克河等共120多條河流注入裏海。

Manych運河連接亞述海和裏海。

環繞裏海的國家
俄羅斯(達吉斯坦、卡爾梅亞、阿斯特拉罕)、亞塞拜然、伊朗(馬贊德蘭省)、土庫曼斯坦及哈薩克,中亞大草原環繞著裏海北部和東部。

裏海沿岸主要城市
巴庫,亞塞拜然
克拉斯諾沃茨克,土庫曼
巴博勒,伊朗
阿特勞,哈薩克
阿克套,哈薩克

裏海沿岸歷史古城
Atil
Khazaran

③ 裏海的劃界問題

問題由來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裏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條約,只有掛蘇聯和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在裏海航行。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陸沖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裏海水域油氣資源豐富,因此這三個國家堅持裏海為內陸海,應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對裏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范圍。而伊朗、土庫曼兩國則因為附近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堅持認為裏海是內陸湖泊,按國際法裏海資源應當是沿岸各國共同財產,任何國家開采裏海任何資源必須徵得各國同意或經共同協商後方能進行。因此,裏海之爭說到底是圍繞能源的利益早胡殲之爭。
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但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以伊、土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哈、阿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地緣政治使問題復雜化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做棗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阿所有,以便自己從中謀利。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牽制。因此,美國牽頭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繞過俄羅斯但經濟上極不劃算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擠壓俄羅斯的利益。
伊朗國內早有對裏海重新劃界不滿的聲音。有伊朗議員表示,當年伊朗與蘇聯各占裏海50%,而今伊朗佔20%水域的要求都難以得到滿足,這讓伊朗難以接受。
裏海劃分是各方利益相互矛盾的復雜問題,一時難以獲得解決。因此,裏海之爭仍會持續下去。
裏海法律地位問題政治聲明
裏海沿岸五國元首於2014年9月29日在俄羅斯南部城市阿斯特拉罕簽署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聯合政治聲明,該聲明將成為裏海法律地位問題公約的基礎性文件。
俄羅斯、亞塞拜然、伊朗、哈薩克和土庫曼五國總統當天在阿斯特拉罕出席第四屆裏海沿岸國家首腦峰會。據俄羅斯總統府消息,五國總統重點討論了裏海法律地位和安全問題,並簽署了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聯合政治聲明,同時就水文氣象合作、緊急情況應對合作,以及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裏海海洋生物資源等問題簽署協議。

④ 俄羅斯的位於裏海的城市

阿斯特拉罕(Astrakhan),伏爾加河流經的最橘族後一個大城市。

阿斯特罕位於伏爾加河三角洲地區,分布在有運河和小溪相連的11個島嶼上圓察弊,人口約50萬。18世紀時,阿斯特罕還位於裏海岸邊;而如今裏海已經後退了二百多沒歲米。

⑤ 裏海簡介及詳細資料

地理環境

位置

裏海位於遼闊平坦的中亞西部和歐洲東南端,高加索山脈以東,制約著中亞巨大、平坦的土地。西面為高加索山脈,喊埋御東北為哈薩克,東南為土庫曼, 西南為亞塞拜然,西北為俄羅斯,南岸在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海跡湖。裏海表面約低於海平面27米。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米。

裏海衛星圖像

裏海經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黑海、地中海和其他大洋,根據哈薩克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運河'計畫未來將啟動,直接連線黑海和裏海,為裏海沿岸國家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和制衡裏海水位。

地貌

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北裏海面積99404㎞²,是海中最淺部分,平均深度為4~6米,在與中裏海的分界沿線最深達20米。海底由單調的波形沉積平原構成。中裏海面積137918Km²(53,250平方哩),形成不規則盆地,西坡陡峭,東坡平緩。最淺部分--深度達101-140米的大陸棚--沿兩岸延伸,最西面的坡由於水下塌方和峽谷而溝壑縱橫。阿普歇倫暗灘為一沙洲和島嶼帶,從水下古老的岩石上面升起,是向面積約149,106Km²的南裏海

盆地過渡的標志。一系列水下山嶺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為一坦盪的平原,而裏海最深處則在此。 裏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爾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海區劃分裏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裏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裏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²。

裏海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320公里。面積約38.64萬Km²,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Km²)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Km²)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萬Km³。裏海湖岸線長7000公里。有130多條河注入裏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太空上看裏海面注入,3 條河的水量佔全液世部注入水量的88%。裏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最淺的為北部平坦的沉積平原,平均深度4-6米。中部是不規則的海盆,西坡陡峻,東坡平緩,水深約170-788米。南部凹陷,最深處達1024米,整個裏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積量達7.6萬Km³。海面年蒸發量達1000毫米。數百年間,裏海的面積和深度曾多次發生變化。裏海為沿岸各國提供了優越的水運條件,沿岸有許多港口,有些港口與鐵路相連系,火車可以直接開到船上輪渡到對岸。裏海在這一地區交通運輸網中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中也具有重大意義;其優良的海濱沙灘日益被用作療養和娛樂場所。

雖然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但是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與地中海連線,湖中也有多種海洋生物。

氣候

裏海北部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帶,而整個裏海中部(及南部大部海區)則位於溫熱帶。西南部受副熱帶氣候影響,東海岸以沙漠氣候為主,從而造成多變的氣候。大氣環流冬季以寒冷、明凈的亞洲反氣鏇為主,而在夏季亞速爾群島高壓分支鄭岩和南亞低壓中心發生影響。狂烈的風暴與北風和東南風有關。

湖區縱跨幾個不同的氣候區。北裏海雖屬大陸性氣候,但變化不劇烈;中裏海西部氣候溫和,而東部則為乾燥的沙漠氣候;南裏海屬夏季乾燥的亞熱帶氣候。冬季裏海的天氣不穩定,氣溫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北部為-8~-10℃,南部為8~10℃。風向多變,而以東和東北風占優勢。風力為5.5~10.7米/秒,中部有時可達20.8~28.4米/秒。夏季,海上受高壓控制,常有微弱海風向內陸吹,天氣十分穩定。氣溫變化不大,7~8月間平均氣溫為24~26℃(75~79 ℉),最熱月平均溫度為28~29℃,在太陽炙烤的東海岸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4℃。海上平均年降水量為200~1700毫米,分布不均,東海岸少,西南海岸多。大多降於冬季和春季。海面蒸發量很高,年蒸發量一般為1000毫米,南裏海的東部和阿普舍倫半島達1400毫米。

結冰影響裏海北部,通常至1月份完全封凍,在很冷的年代,沿西海岸漂浮的冰可南達阿普歇倫半島地區。

地質

裏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裏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並不完全由積水形成,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跡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島嶼

裏海有50個島嶼,多為小島。西北部的車臣島最大,其次有秋列尼(Tyuleny)島、莫爾斯科依(Morskoy)島、庫拉雷(Kulaly)島、日洛依(Zhiloy)島和奧古爾欽斯基(gurchin)島。

河流

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Km³以上。伏爾加河、烏拉河與捷列克河--注入裏海北部,它們合在一起的年水量達注入裏海的所有河水的88%,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256Km³,占裏海總徑流量的85%。蘇拉克河、薩穆爾河(Samur)、庫拉河及一些較小的河流從西海岸注入,提供7%左右的水量,其餘水量來自伊朗海岸的河流。東部沿海地區則完全沒有常流河。

水文特徵

綜述

裏海共有130條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Km³以上。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256Km³,占裏海總徑流量的85%。入海徑流量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直接影響著鹽度和水位的變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較低,而硫酸鹽和碳酸鹽的含量較高。海水的鹽度約比大洋水的標准鹽度低23。中部和南部,一般為12.0~13.0,伏爾加河三角洲以外,鹽度僅0.2。鹽度的季節變幅常在0.17~0.21之間。12月至翌年4月,北裏海常有結冰現象,冰厚一般為0.5~0.6米,最厚為1米。在強勁北風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倫半島附近。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淼,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

以水文特點為依據,通常將整個裏海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其間被許多島嶼和淺灘隔開。北裏海,岸坡平緩,水深很淺,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為波痕狀沉積平原,水量只佔總水量的1%。中裏海,依大高加索山脈的岸線多陡坡,東岸瀕臨曼格什拉克高原,較為險峻。底部,東為陸架,西為傑爾賓特海盆,深達790米;水量約占裏海的13。南裏海,海岸低平,東西陸架較寬,往西為窪地,是裏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較大,約佔全裏海的23。海底沉積物,北裏海多含貝殼的砂;中裏海窪地多泥和砂質泥,東西兩岸近海則多貝殼、礫石砂和粘泥;南裏海深水區為泥和含有薄層硫化鐵的粘泥,東西兩岸邊緣區為砂、灰質泥、貝殼和礫石。

水溫

夏季,水面平均溫度為24~26℃(75~79 ℉),南部水溫稍暖。然而,冬季溫差大,北部為3~7℃(37~45 ℉),南部為8~10℃(46~50 ℉)。東部沿岸地區深水上涌--盛行風活動的結果--也可導致夏季溫度明顯降低。

水溫分布隨季節和地區而不同。冬季,表層水溫南北差異較大,2月北裏海僅0.1~0.5℃,南裏海可達8~10℃。夏季,溫差較小,一般為24~27℃。水溫的垂直分布也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北裏海和中裏海,水溫幾無變化,南裏海在50~100米深處有溫躍層。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處和南部海區,上下層溫差較大。

鹽度

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鹽分逐年積累,湖水也越來越咸。由於北部湖水較淺,又有伏爾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鹽度低,為0.2‰,而南部含鹽度高達13‰。其平均鹽度約為12.8%,但在窩瓦河口僅為1%,而在蒸發強烈的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卻高達200。在公海,鹽度分布明顯一致;從海面至海底僅增加0.1~0.2%。裏海海水與大洋海水的區別在於硫酸鹽、鈣和碳酸鎂的含量較高--河流注入的結果--而氯化物含量較低。

水位

裏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裏海的水溫,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溫0℃以下。南部的平均溫度為8~10℃,北部淺水區每年冰期2~3個月。裏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

裏海位於荒漠和半荒漠環境之中,氣候乾旱,水分蒸發非常強烈。據統計,裏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³,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³,進得少,出得多,出現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經縮小到37.1萬平方公里了。

水位的長周期和超長周期的顯著變化是裏海最引人矚目的現象。裏海研究較吸引人的方面為依據考古、地理和歷史方面的證據再現許多世紀中的長期水位變動。研究證實,裏海水位變動幅度似乎從西元前1世紀以來至少達到7米。這些長期變動的主要原因是決定水的補給(河流注入與降水)和損失(蒸發與流往卡拉博加茲戈爾灣)之間平衡的氣候條件。7~11世紀間,出現較低水位。裏海19世紀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1930~1957年間,由於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過量用水,氣候乾燥等影響,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裏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在90年代初,裏海海面低於海平面27米。水位季節變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變幅可達33厘米。

水位下降是由於氣候變化減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發--窩瓦河上建設水庫加重了這一情況--也由於灌溉和工業對河水的消耗。水位上升則與導致窩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氣候因素有關,該河若干年來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於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發減少也促成這一現象。

海流

海流基本沿西海岸從北向南運動,在遠南發展為復雜模式,形成數股支流。海流在與強風相合之處可以加速,海面往往波濤洶涌。在阿普歇倫半島附近,風暴掀起的最 *** 浪高過9米。

海流主要為氣鏇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環流。北裏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鏇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厘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厘米/秒,最大可達100厘米/秒。中裏海被一個大型的氣鏇型環流所控制。南裏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鏇型環流。因而,使裏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厘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厘米/秒。

水位上升

裏海位於歐亞大陸之間,南岸屬於伊朗,東、北岸屬於哈薩克、西岸屬於俄羅斯。在其西岸有個古老的卡斯比(Caspii)部落,故稱共為卡斯比海(Caspii Sea)。由於它僻處內陸,不與大洋相連,故在漢語中稱其為裏海,就像杭州西湖中的里西湖一樣,是根據其地理特徵而得名的。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它長約1200公里,寬平均為320公里,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等大小130多條河的河水流入。

裏海因地處歐亞大陸的乾燥地帶,水的蒸發激烈,海面不斷下降,面積不斷縮小。據歷史記載,1929年時裏海的面積為42.2萬Km²;1970年縮小到37.1萬Km²,水位低於大洋平面28.5米,這應該是正常的現象。

但令人驚奇的是,裏海的水位是不穩定的,它好像有周期性漲落的奇妙現象。自1830年以來,大約在一個世紀內,裏海的水位呈上升趨勢;但進入1930年以來,裏海的水位又開始下降。為此,前蘇聯為使裏海水位不再下降,曾於70年代末計畫將西伯利亞的河水引入裏海。

這個"河水逆流計畫"受到一些學者的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弄亂西伯利亞和中亞的生態系統,結果計畫沒有實現。但過了20年之後的今天,裏海水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莫名其妙地上升了,而且如何處理因水位上升造成的災難卻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裏海水位下降時期,其沿海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巴庫的油田開采,斯姆卡托的石油精煉加工,舍甫琴柯包括鈾礦開採在內的原子能電站等,都因裏海的水位上升而受到影響。

1940年至1976年,是裏海水位大幅度下降時期,但到了1978年又開始上升。據1994年11月29日俄羅斯《訊息報》稱,裏海的水位比1929年時高出了2米多,造成裏海西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土地被減少10%。

阿斯特拉罕州人口大約有100萬,其中有90%的居民居住在裏海沿岸和伏爾加河三角洲地帶。過去裏海水位每年僅上升15厘米左右,而在1994年卻超過了40厘米,而且事態越來越嚴重,使該州的許多人成了"水上生活者",過著《魯濱孫飄流記》般的生活。

裏海水位上升,受影響最大的是東、西、北的俄羅斯地區,當然南岸的伊朗也受到一定的牽連。如位於裏海南岸的伊朗拉什特,那兒原是魚子醬的生產基地,由於裏海水位上升而被淹沒,成了威尼斯式的城市。

那麼裏海的水位為何上升呢?

據阿斯特拉罕市水文水利研究所所長瑪麗婭·米羅耶德娃女士說,裏海水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氣象條件的變化或地殼構造的變動;海陸和大氣的相互作用等,但還未作出明確的結論。

裏海水位上升至今仍是一個謎。

資源狀況

石油資源

石油和天然氣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資源。開發始於20世紀20年代,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得到相當發展。採用鑽井平台和人工島開采海底石油。裏海地區石油資源豐富,西岸的巴庫和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地區,以及裏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產區。裏海湖底的石油生產,已擴展到離岸數十公里的水域。

生物資源

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裏海生物資源豐富,既有鱘魚、鮭魚、銀汗魚等各種魚類繁衍,也有海豹等海獸棲息。約有850種動物和500多種植物;盡管對於如此浩闊的水體而言生物種類數量較低,其中許多物種卻是其特有的。藍綠藻和矽藻構成生物量最大的集團,還有數種紅藻與褐藻。動物--一直受到鹽度變化的極大影響--包括鱘、鯡、狗魚、鱸和西鯡魚;數種軟體動物;以及包括海綿在內的其他各種微生物。約15種北冰洋型(如裏海海豹)和地中海型物種充實基本動物。裏海長期以來一直以其鱘著稱,產量約佔世界漁獲量的4/5。在水位下降和隨之而來的條件最有利的產卵場乾涸的長時期內,鱘數量銳減。已經採取一些包括禁止在公海捕鱘及推行水產養殖在內的措施,以圖改善這一狀況。海豹業在北部海域得到發展。

礦物資源

裏海含鹽量高,盛產食鹽和芒硝。從卡拉博加茲戈爾灣提取硫酸鈉一類礦物也具有相當重要的經濟意義。

沿岸景觀

海岸

北部湖岸低平,具有大量被烏拉河、捷列克河,特別是窩瓦河沖刷下來的沖積物質,這些河流的三角洲得到廣泛開發。中部西岸多丘陵。大高加索山脈的山麓看似切近,但卻被狹窄的海濱平原將其與海岸分隔開來。阿普歇倫半島在那裡伸入海中,巴庫市坐落在半島上,而就在其南面,庫拉河與阿拉斯河的泛濫平原構成阿拉斯低地。裏海西南岸和南岸是由蘭卡蘭和吉蘭-馬贊達蘭低地的沉積物形成的,塔利什山脈(Talish)和厄爾布爾士山脈(Elburz)的高峰在內陸不遠處聳立。裏海南部東岸亦低且不太陡峭,由波浪活動造成的沉積物形成;被低矮的、多丘陵的切列肯(Cheleken)半島和土庫曼巴希半島猝然打斷。中部東岸大部地方陡峭,海摧毀了石灰岩的曼格什拉克高原和肯德爾利-卡亞桑(Kendyrli-Kayasansk)高原的邊緣。這一地區最重要的特徵是卡拉博加茲戈爾(Kara-Bogaz-Gol)灣,原為裏海的一海灣,但如大潟湖似的形成港灣。

港口

裏海在交通運輸方面占舉足輕重∶石油、木材、糧食、棉花、水稻和硫酸鹽是被運輸的基本貨物,而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巴庫、馬哈奇卡拉、土庫曼巴希和謝甫琴科(Shevchenko)是最重要的港口。它們還通過常規客運連線起來,而在巴庫與土庫曼巴希之間,鐵路貨運直接輪渡,無須裝卸。

劃界問題

問題由來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裏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條約,只有掛蘇聯和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在裏海航行。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裏海水域油氣資源豐富,因此這三個國家堅持裏海為內陸海,應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對裏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范圍。而伊朗、土庫曼兩國則因為附近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堅持認為裏海是內陸湖泊,按國際法裏海資源應當是沿岸各國共同財產,任何國家開采裏海任何資源必須徵得各國同意或經共同協商後方能進行。因此,裏海之爭說到底是圍繞能源的利益之爭。

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但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以伊、土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哈、阿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地緣政治使問題復雜化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阿所有,以便自己從中謀利。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牽制。因此,美國牽頭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繞過俄羅斯但經濟上極不劃算的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石油管道,擠壓俄羅斯的利益。

伊朗國內早有對裏海重新劃界不滿的聲音。有伊朗議員表示,當年伊朗與蘇聯各占裏海50%,而今伊朗佔20%水域的要求都難以得到滿足,這讓伊朗難以接受。

裏海劃分是各方利益相互矛盾的復雜問題,一時難以獲得解決。因此,裏海之爭仍會持續下去。

裏海法律地位問題政治聲明

裏海沿岸五國元首於2014年9月29日在俄羅斯南部城市阿斯特拉罕簽署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聯合政治聲明,該聲明將成為裏海法律地位問題公約的基礎性檔案。

俄羅斯、亞塞拜然、伊朗、哈薩克和土庫曼五國總統當天在阿斯特拉罕出席第四屆裏海沿岸國家首腦峰會。據俄羅斯總統府訊息,五國總統重點討論了裏海法律地位和安全問題,並簽署了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聯合政治聲明,同時就水文氣象合作、緊急情況應對合作,以及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裏海海洋生物資源等問題簽署協定。

能源爭奪

裏海周圍的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三國主管能源的部長20日在莫斯科舉行鋪設裏海沿岸天然氣管道 *** 間協定簽字儀式,俄總統普京、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出席。普京表示,對於俄、哈、土三國和歐洲的能源系統來說,鋪設裏海沿岸天然氣管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此間觀察家則指出,"沿裏海天然氣管道" *** 間協定最終得以簽署,是俄哈土"三贏"的結果,更是俄在同美、歐能源博弈中所贏得的一場關鍵性戰役。代表俄 *** 簽字的聯邦工業和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說,"沿裏海天然氣管道"建成並投入運營可提高裏海地區能源的外運能力,"按照今天達成的協定,天然氣年出口將增加200億立方米"。根據管道建設進度計畫,2008年年底將作出全部項目、投資決定。"沿裏海天然氣管道"途經土境內360公里、哈境內約150公里,然後與哈俄邊境現有的"中亞-中央"管道連線。如加上現有天然氣管道,2010年年底土俄間年天然氣運輸能力將達到700億立方米。此後,隨著原有"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現代化改造的完成,天然氣年運輸能力還將進一步增加。

能源專家認為,俄、哈、土關於"沿裏海天然氣管道"協定的簽署,是俄"能源外交牌"的典型展示。長期以裏海來,歐洲國家為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與美國一道鼓勵、支持獨立國協的中亞國家推行"能源出口多元化"政策。在天然氣領域,歐盟、美國加緊對土庫曼這個裏海地區重要天然氣出口國的外交攻勢,提供資金,幫助土勘探修建繞過俄羅斯、跨裏海海底的天然氣管道路線。而如今"沿裏海天然氣管道"是否修建的懸念不再,土對歐美"跨裏海天然氣管道"鋪設的興趣大減。換言之,通過實現俄哈土項目,俄至少暫時消除了歐盟避開俄羅斯、染指中亞天然氣的危機局面,從而使自己繼續掌控歐洲天然氣閥門。與此同時,土、哈等中亞國家也是該項目實施的主要受益者。土庫曼能源,特別是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遠景儲量為2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有土俄管道,年運量500億立方米、土伊年運量100億立方米,遠遠無法滿足土確定的年出口10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目標。土一直力圖在裏海能源博弈中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希望跨裏海海底的天然氣管道項目早日啟動。然而,多年無結果的等待讓土明白,歐、美推動的項目不過是一個話柄,加之裏海劃分難題短時間無法破解,"跨裏海天然氣管道"建設計畫被土束之高閣。而對哈來說,"沿裏海天然氣管道"經過哈境150公里,不僅可以賺取過境費,而且還能提高自身在裏海能源爭奪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⑥ 俄羅斯海上鄰國有幾個分別是;

波羅的海那邊的加里寧格勒州旁邊的波蘭,對面的瑞典
黑海的還有喬治亞,裏海算海的話,除了哈薩克和伊朗外還有亞塞拜然和土庫曼啊
另外亞洲部分和朝鮮是鄰國,和韓國算嗎?

⑦ 俄羅斯各州州會是什麼

俄羅斯各州的州會有:

  1. 莫斯科州Moskva oblast:莫斯科Moskva

  2. 梁贊州Ryazanskaya oblast:梁贊Ryazan

  3. 別爾哥羅德州Belgorodskaya oblast:別爾哥羅德Belgorod

  4. 布良斯克州Bryanskaya oblast:布良斯克Bryansk

  5. 弗拉基米爾州Vladimirskaya oblast:弗拉基米爾Vladimir

  6. 沃羅涅日州Volonezhskaya oblast:沃羅涅日Volonezh

  7. 伊萬諾沃州Ivanovskaya oblast:伊萬諾沃Ivanovo

  8. 特維爾州Tverskaya oblast:特維爾Tver

  9. 圖拉州Tulskaya oblast:圖拉Tula

  10. 斯摩棱斯克州Smolenskaya oblast:斯摩棱斯克Smolensk

  11. 雅羅斯拉夫州Yaroslavskaya oblast:雅羅斯拉夫爾Yaroslavl

  12. 聖彼得堡市Sankt Peterbuog:聖彼得堡Sankt Peterbuog

  13. 列寧格勒州Leningradskaya oblast:聖彼得堡Sankt Peterbuog

  14. 摩爾曼斯克州Murmanskaya oblast:摩爾曼斯克Murmansk

  15. 普斯科夫州Pskovskaya oblast:普斯科夫Pskov

俄羅斯行政區的劃分比較復雜,俄羅斯聯邦現由85個聯邦主體組成(22個自治共和國、9個邊疆區、46個州、3個聯邦直轄市、1個自治州、4個民族自治區)。2000年5月13日普京以第849號總統令將俄聯邦89個聯邦主體劃分為七個聯邦區(Federal'nyj Okrug)。

2014年增加到九個,使聯邦中央與聯邦主體之間增加了一個管理監督機構。

⑧ 俄羅斯首都以西有哪些洲

以西有46個州,俄羅斯聯邦由89個聯邦主體組成,其中有21個共和國、6個邊疆區、49個州、10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以及1個自治州。2000年後,將89個聯邦主體劃分為7個聯邦區(中央區、西北區、北高加索區、伏爾加沿岸區、烏拉爾區、西伯利亞區、遠東區),設立總統駐聯邦區全權代表,建立垂直權力體系。
俄聯邦首都莫斯科市有867.6萬人口,聖彼得堡市有476。9萬人口。居民人數在100萬以上的主要大城市還有:新西伯利亞、下諾夫哥羅德、葉卡捷琳堡、薩馬拉、鄂木斯克、羅斯托夫、車里亞賓斯克、彼爾姆、喀山、烏法、伏爾加格勒等。

⑨ 裏海的地理環境

裏海位於遼闊平坦的中亞西部和歐洲東南端,高加索山脈以東,制約著中亞巨大、平坦的土地。西面為高加索山脈,東北為哈薩克,東南為土庫曼, 西南為亞塞拜然,西北為俄羅斯,南岸在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海跡湖。裏海表面約低於海平面27米。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米。
裏海經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黑海、地中海和其他大洋,根據哈薩克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運河』計劃未來將啟動,直接連接黑海和裏海,為裏海沿岸國家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和制衡裏海水位。 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 北裏海面積99404㎞²,是海中最淺部分,平均深度為4~6米,在與中裏海的分界沿線最深達20米。海底由單調的波形沉積平原構成。中裏海面積137918Km²(53,250平方哩),形成不規則盆地,西坡陡峭,東坡平緩。最淺部分--深度達101-140米的大陸棚--沿兩岸延伸,最西面的坡由於水下塌方和峽谷而溝壑縱橫。阿普歇倫暗灘為一沙洲和島嶼帶,從水下古老的岩石上面升起,是向面積約149,106Km²的南裏海
盆地過渡的標志。一系列水下山嶺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為一坦盪的平原,而裏海最深處則在此。 裏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爾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海區劃分裏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裏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裏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²。
裏海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320公里。面積約38.64萬Km²,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Km²)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Km²)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萬Km³。裏海湖岸線長7000公里。有130多條河注入裏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面注入裏海,3 條河的水量佔全部注入水量的88%。裏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最淺的為北部平坦的沉積平原,平均深度4-6米。中部是不規則的海盆,西坡陡峻,東坡平緩,水深約170-788米。南部凹陷,最深處達1024米,整個裏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積量達7.6萬Km³。海面年蒸發量達1000毫米。數百年間,裏海的面積和深度曾多次發生變化。裏海為沿岸各國提供了優越的水運條件,沿岸有許多港口,有些港口與鐵路相連系,火車可以直接開到船上輪渡到對岸。裏海在這一地區交通運輸網中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中也具有重大意義;其優良的海濱沙灘日益被用作療養和娛樂場所。
雖然裏海是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但是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與地中海連接,湖中也有多種海洋生物。 裏海北部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帶,而整個裏海中部(及南部大部海區)則位於溫熱帶。西南部受副熱帶氣候影響,東海岸以沙漠氣候為主,從而造成多變的氣候。大氣環流冬季以寒冷、明凈的亞洲反氣旋為主,而在夏季亞速爾群島高壓分支和南亞低壓中心發生影響。狂烈的風暴與北風和東南風有關。
湖區縱跨幾個不同的氣候區。北裏海雖屬大陸性氣候,但變化不劇烈;中裏海西部氣候溫和,而東部則為乾燥的沙漠氣候;南裏海屬夏季乾燥的亞熱帶氣候。冬季裏海的天氣不穩定,氣溫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北部為-8~-10℃,南部為8~10℃。風向多變,而以東和東北風占優勢。風力為5.5~10.7米/秒,中部有時可達20.8~28.4米/秒。夏季,海上受高壓控制,常有微弱海風向內陸吹,天氣十分穩定。氣溫變化不大,7~8月間平均氣溫為24~26℃(75~79 ℉),最熱月平均溫度為28~29℃,在太陽炙烤的東海岸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4℃。海上平均年降水量為200~1700毫米,分布不均,東海岸少,西南海岸多。大多降於冬季和春季。海面蒸發量很高,年蒸發量一般為1000毫米,南裏海的東部和阿普舍倫半島達1400毫米。
結冰影響裏海北部,通常至1月份完全封凍,在很冷的年代,沿西海岸漂浮的冰可南達阿普歇倫半島地區。 裏海共有130條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Km³以上。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256Km³,占裏海總徑流量的85%。入海徑流量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直接影響著鹽度和水位的變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較低,而硫酸鹽和碳酸鹽的含量較高。海水的鹽度約比大洋水的標准鹽度低23。中部和南部,一般為12.0~13.0,伏爾加河三角洲以外,鹽度僅0.2。鹽度的季節變幅常在0.17~0.21之間。12月至翌年4月,北裏海常有結冰現象,冰厚一般為0.5~0.6米,最厚為1米。在強勁北風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倫半島附近。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淼,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
以水文特點為依據,通常將整個裏海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其間被許多島嶼和淺灘隔開。北裏海,岸坡平緩,水深很淺,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為波痕狀沉積平原,水量只佔總水量的1%。中裏海,依大高加索山脈的岸線多陡坡,東岸瀕臨曼格什拉克高原,較為險峻。底部,東為陸架,西為傑爾賓特海盆,深達790米;水量約占裏海的13。南裏海,海岸低平,東西陸架較寬,往西為窪地,是裏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較大,約佔全裏海的23。海底沉積物,北裏海多含貝殼的砂;中裏海窪地多泥和砂質泥,東西兩岸近海則多貝殼、礫石砂和粘泥;南裏海深水區為泥和含有薄層硫化鐵的粘泥,東西兩岸邊緣區為砂、灰質泥、貝殼和礫石。 夏季,水面平均溫度為24~26℃(75~79 ℉),南部水溫稍暖。然而,冬季溫差大,北部為3~7℃(37~45 ℉),南部為8~10℃(46~50 ℉)。東部沿岸地區深水上涌--盛行風活動的結果--也可導致夏季溫度明顯降低。
水溫分布隨季節和地區而不同。冬季,表層水溫南北差異較大,2月北裏海僅0.1~0.5℃,南裏海可達8~10℃。夏季,溫差較小,一般為24~27℃。水溫的垂直分布也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北裏海和中裏海,水溫幾無變化,南裏海在50~100米深處有溫躍層。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處和南部海區,上下層溫差較大。 裏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裏海的水溫,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溫0℃以下。南部的平均溫度為8~10℃,北部淺水區每年冰期2~3個月。裏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
裏海位於荒漠和半荒漠環境之中,氣候乾旱,水分蒸發非常強烈。據統計,裏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³,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³,進得少,出得多,出現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經縮小到37.1萬平方公里了。
水位的長周期和超長周期的顯著變化是裏海最引人矚目的現象。裏海研究較吸引人的方面為依據考古、地理和歷史方面的證據再現許多世紀中的長期水位變動。研究證實,裏海水位變動幅度似乎從西元前1世紀以來至少達到7米。這些長期變動的主要原因是決定水的補給(河流注入與降水)和損失(蒸發與流往卡拉博加茲戈爾灣)之間平衡的氣候條件。7~11世紀間,出現較低水位。裏海19世紀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1930~1957年間,由於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過量用水,氣候乾燥等影響,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裏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在90年代初,裏海海面低於海平面27米。水位季節變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變幅可達33厘米。
水位下降是由於氣候變化減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發--窩瓦河上建設水庫加重了這一情況--也由於灌溉和工業對河水的消耗。水位上升則與導致窩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氣候因素有關,該河若干年來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於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發減少也促成這一現象。 海流基本沿西海岸從北向南運動,在遠南發展為復雜模式,形成數股支流。海流在與強風相合之處可以加速,海面往往波濤洶涌。在阿普歇倫半島附近,風暴掀起的最大波浪高過9米。
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環流。北裏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厘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厘米/秒,最大可達100厘米/秒。中裏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南裏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裏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厘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厘米/秒。 裏海位於歐亞大陸之間,南岸屬於伊朗,東、北岸屬於哈薩克、西岸屬於俄羅斯。在其西岸有個古老的卡斯比(Caspii)部落,故稱共為卡斯比海(Caspii Sea)。由於它僻處內陸,不與大洋相連,故在漢語中稱其為裏海,就像杭州西湖中的里西湖一樣,是根據其地理特徵而得名的。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它長約1200公里,寬平均為320公里,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等大小130多條河的河水流入。
裏海因地處歐亞大陸的乾燥地帶,水的蒸發激烈,海面不斷下降,面積不斷縮小。據歷史記載,1929年時裏海的面積為42.2萬Km²;1970年縮小到37.1萬Km²,水位低於大洋平面28.5米,這應該是正常的現象。
但令人驚奇的是,裏海的水位是不穩定的,它好像有周期性漲落的奇妙現象。自1830年以來,大約在一個世紀內,裏海的水位呈上升趨勢;但進入1930年以來,裏海的水位又開始下降。為此,前蘇聯為使裏海水位不再下降,曾於70年代末計劃將西伯利亞的河水引入裏海。
這個「河水逆流計劃」受到一些學者的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弄亂西伯利亞和中亞的生態系統,結果計劃沒有實現。但過了20年之後的今天,裏海水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莫名其妙地上升了,而且如何處理因水位上升造成的災難卻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裏海水位下降時期,其沿海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巴庫的油田開采,斯姆卡托的石油精煉加工,舍甫琴柯包括鈾礦開採在內的原子能電站等,都因裏海的水位上升而受到影響。
1940年至1976年,是裏海水位大幅度下降時期,但到了1978年又開始上升。據1994年11月29日俄羅斯《消息報》稱,裏海的水位比1929年時高出了2米多,造成裏海西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土地被減少10%。
阿斯特拉罕州人口大約有100萬,其中有90%的居民居住在裏海沿岸和伏爾加河三角洲地帶。過去裏海水位每年僅上升15厘米左右,而在1994年卻超過了40厘米,而且事態越來越嚴重,使該州的許多人成了「水上生活者」,過著《魯濱孫飄流記》般的生活。
裏海水位上升,受影響最大的是東、西、北的俄羅斯地區,當然南岸的伊朗也受到一定的牽連。如位於裏海南岸的伊朗拉什特,那兒原是魚子醬的生產基地,由於裏海水位上升而被淹沒,成了威尼斯式的城市。
那麼裏海的水位為何上升呢?
據阿斯特拉罕市水文水利研究所所長瑪麗婭·米羅耶德娃女士說,裏海水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氣象條件的變化或地殼構造的變動;海陸和大氣的相互作用等,但還未作出明確的結論。
裏海水位上升至今仍是一個謎。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裏海沿岸有哪些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