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小提琴大師有哪些

俄羅斯小提琴大師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31 03:02:32

㈠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

1,尼科羅·帕格尼尼

尼科羅·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義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屬於歐洲晚期古典樂派,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了很多創新。

2,巴勃羅·德·薩拉薩蒂

巴勃羅·德·薩拉薩蒂(Pablo de 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的一個貧苦家庭,5歲時師從父親學琴,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

3,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

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義大利語: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男,是一位義大利神父,也是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同時還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4,阿爾坎格羅·科萊里

阿爾坎格羅·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1713),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又譯作阿爾坎傑羅·科雷利、阿爾坎傑洛·科列里。

5,亞莎·海菲茲

亞莎·海菲茲(Jascha·Heifetz,1901-1987),二十世紀傑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1901年出生於當時屬於俄羅斯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3歲隨父學琴,次年進入維爾紐斯音樂學院,6歲演奏門德爾松作品,8歲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Leopold·Auer。

㈡ 除了班得瑞、貝多芬、朗朗。還有那些鋼琴、小提琴家

當代世界十大鋼琴家

1.阿圖爾·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

阿圖爾·魯賓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1983),美籍波蘭鋼琴演奏家。自幼學琴,十二歲即在柏林舉行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約欽協奏,後在漢堡、德累斯頓等地經常登台,十四歲到華沙演出,深受波蘭著名鋼琴家帕德列夫斯基賞識。1905年到巴黎和倫敦舉行獨奏音樂會,1906年赴美舉行四十多場音樂會,轟動一時,極獲成功,躍入優秀鋼琴家之前列。
魯賓斯坦生來賦有靈敏的十隻手指,讀譜能力之強也是超群的。他的演奏充滿熾熱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流利灑脫而又布局嚴謹,有時又細膩而富於詩意。其演奏細膩而富於詩意,流利灑脫而又布局嚴謹。曲目極為廣泛,尤以演奏肖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見長,彈奏法國和西班牙作家作品也有其妙處。

2.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國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美籍俄羅斯人。很早就顯露音樂天才,先後師從俄羅斯和德國的演奏大師,集俄羅斯學派與德國學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舉行旅行演出,獲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一舉成名。之後定居美國。曾停止演奏達十二年之久,1960年,在卡燃乎賣內基大廳舉行重返舞台的獨奏音樂會,轟動世界樂壇。
霍洛維茨的演奏技巧輝煌而瀟灑,音樂更趨向深刻完美,表現手段更豐富。有的樂評家認為,他的鋼琴音色如同七種基本顏色,可以調出各種不同的色調,從而表達各式各樣的思想感情皮逗。另外,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現出樂曲的內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練的編輯,能把樂曲作者的「錯別字、漏字」等失誤加以訂正,使作品達到完美無缺。他的演奏曲目相當廣泛,尤以彈奏肖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亞賓等名家的作品見長。

3.斯維亞托斯拉夫·傑奧里索維奇·里赫特(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

斯維亞托斯拉夫·傑奧里索維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1915-),前蘇聯鋼琴家。自幼隨父學習鋼琴,少時即顯露出優異的鋼琴即興作曲才能。1933年起,在奧德薩歌舞劇院任音樂指導,1934年首次公開演出,1937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1945年獲全蘇演奏家比賽一等獎。四十年代常在蘇聯各地巡迴演出,五十年代後又曾前往歐美各國表演。1961年獲前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他還是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名譽博士。
里希特的演奏以技巧純熟、構思深刻、富於鮮明的戲劇性表現力著稱。他演奏曲目非常廣泛,從古典派到浪漫派和印象派乃至現代派,幾乎無所不能。他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手指的堅韌性,像前蘇聯著名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許多作品頃並中那尖銳的連續強音,只有里希特的雙手才能夠演奏出作者所要求的那種宏大氣勢。他從不沉溺於樂曲,而是通過自己的透徹分析,完美、細膩地表現音樂,對於樂譜中極其細微的音符,他都能維妙維肖的加以表現。

4.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1931年1月5日生於奧地利的維森堡,1949年在義大利波爾薩諾獲布索尼大賽獎,從此開始演出生涯。上世紀50年代為Vox公司錄制大量唱片,聲譽鵲起。他的唱片屢屢獲獎,是古典音樂專輯中銷量最大的。1978年,Philips公司因發行他的唱片滿百萬張而授予金唱片獎。他在世界各大都市演奏全套貝多芬奏鳴曲。此外,他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著述家,不僅寫文章,還出版了兩本書《音樂的思考與再思考》(Music Thoughts and After-Thoughts,1976)和《音樂響起》(Music Sounded Out,1990)。

5.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蘇聯鋼琴演奏家。1937年7月6日出生於前蘇聯的高爾基城,阿什肯納齊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樂學校學習,後入莫斯科音樂學院。1954年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二等獎,1956年在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獎章。1962年曾並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次年定居冰島,現住英國。1989年他被聘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後改名為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他也是倫敦皇家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和他們演奏以蕭斯塔科維奇和柴科夫斯基為主的俄國音樂;他也是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客席指揮;也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可與美國最負盛名的鋼琴家之一霍洛維茲(1904-1989)媲美。錄制唱片之多在同代鋼琴家中也是少見的。

6.馬爾塔·阿格里齊(Martha Argerich)

馬爾塔·阿格里齊(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眾望的阿根廷女鋼琴家。曾從多位名師學琴,1957年在布索尼和日內瓦鋼琴比賽會上獲獎,1965年在第七屆肖邦鋼琴比賽中獲一等獎,聲譽日高。
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熱情奔放,彈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都十分出色。

7.魯道夫·塞爾金(Rudolf Serkin )

俄羅斯鋼琴家,1903年生於捷克。九歲即在維也納從名師開始學鋼琴,12歲初登舞台演出。1920年在柏林同小提琴家普修合作演出,從此兩人一直精誠合作了幾十年。1936年,塞爾金在紐約和當代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合作演出,一舉成功,聞名世界。他的演奏從不追求表面上的華麗,而是以真摯來打動聽眾。他往往無拘無束地晃著頭、踏著腳,邊念叨邊進行演奏,始終扣人心弦。

8.阿爾圖勞·貝內得蒂·米凱蘭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義大利鋼琴家,生於1920年。早年就學於布雷西亞和米蘭音樂學院。1939年,他在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從此名聲大震,活躍於國內。二戰之後,他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出,引起轟動。1972年,他移居瑞士,成為國際上矚目的鋼琴大師。他的演奏具有一絲不苟的求全精神。他得體而適度地控制分寸,把每一個音都賦予充分的表情和生命;他在創造出美好音樂的瞬間,把人們帶進了虛幻而美妙的境地。與其說米凱蘭傑利是為了做一個忠實的演奏家,以便更好地再現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才苟求於鋼琴,倒不如說他自身就是一位成功的創造家,因為他具有獨自的美學觀點。

9.弗里德里希·古爾達(Friendrich Gulda)

奧地利鋼琴家,1930年出生於維也納。7歲學琴,12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研究生。1946年獲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首獎。1978年在維也納舉行了三次演奏會,並錄制了唱片。他的演奏既珍視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傳統,又富於時代精神,表現出獨有的創造性。他既著力於讓現代人完全理解古典音樂,又反對因循守舊的演奏方式,因而嘗試著對現代爵士樂的演奏。

10.毛里齊奧·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義大利鋼琴家,1942年出生。早年在威爾第音樂學院從名師學習鋼琴,並兼學作曲。1960年獲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大獎。1971年以後在歐洲旅行演出,頗獲成功。他的演奏風格干凈利落、健康明快,沒有一點憂傷的影子,給人以力量的感染,他彈出了生活的贊歌,是一位熱愛生活的鋼琴家。當他演奏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些節奏性很強的樂曲時,其准確無誤、獨出心裁的技巧,實在令人折服。

㈢ 請簡介一下俄國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謝謝!

出生地1908年9月30日,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生於黑海邊上的港口城市敖德薩。家庭背景他的父親是個書商,業余喜歡拉拉小提琴,彈彈曼陀林以自娛;母親是敖德薩歌劇院合唱隊隊員。在家庭的影響下,奧伊斯特拉赫從小就喜歡音樂。他聽了媽媽唱的歌劇片段,常會模仿著哼上幾句。他的音樂天份引起了以擅長教育兒童聞名的小提琴家斯托利亞爾斯基的注意。這位奧爾的弟子把他帶到自己的班上學琴,這一年奧伊斯特拉赫才滿5歲。入學"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結束之後,斯托利亞爾斯基辦了一所敖德薩戲劇音樂學校。1923年,奧伊斯特拉赫考入該校,在斯托利亞爾斯基班上同時學習小提琴和中提琴。1924年他舉行了生平第一場音樂會,演奏了巴赫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考試拉的作品是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塔蒂尼《魔鬼的顫音》奏鳴曲,安東·魯賓斯坦的中提琴和鋼琴奏鳴曲。挑選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協奏曲作為畢業匯報的曲目顯示了他的眼光和膽量,當時這部作品尚未確立穩固的地位。他十分喜歡作品中閃爍的機智。獲得大師指點1927年,在歡迎普羅科菲耶夫訪問敖德薩的音樂晚會上,奧伊斯特拉赫當著曲作者的面拉了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中的諧謔曲樂 章。當時身為榮譽貴賓的普羅科菲耶夫坐在最前排。"當我演奏的時候,他的臉色變得越來越陰沉。在結束的時候台下響起了一片掌聲,但他沒有參加鼓掌,而是邁著大步走上舞台,沒有注意觀眾的喧嘩和興奮,立即要求鋼琴家把座位讓給他,坐下來轉身對我說,'年輕人,你完全沒有像要求的那樣去演奏。'他開始向我表明和解釋自己音樂的特性。真是糟心透了…… "
許多年以後,當我已經成為普羅科菲耶夫的近友時,我曾經向他提起了當年敖德薩音樂會的情景。令我吃驚的是,他記得一切以至許多細枝末節--節目單的准確內容,加演的次數,和他一起在宴會上表演《丑小鴨》的奇什科,還有'不幸的年輕人'。這個人,如他表現的那樣,受到作者的如此'非難'。'您猜,這個年輕人是誰?'當知道這個人就是我以後,普羅科菲耶夫顯然感到不好意思。--'噢!您說什麼!'我立即看出,他是一位多麼 和藹可親的人啊。"
1927年夏天,奧伊斯特拉赫應邀赴基輔演奏格拉祖諾夫的小提琴協奏曲。在作者的親自指揮下,他和樂隊兩度合作演奏了這部傑作,取得輝煌的成功。格拉祖諾夫十分贊賞他的藝術處理。頻繁獲獎1935年,他榮獲全蘇音樂演奏家比賽第一名。隨後,他開始了向國際樂壇的進軍。幾個月後,他在華沙亨利·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上榮獲第二名;1937年,他在布魯塞爾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中擊敗來自21個國家的68名選手,榮登冠軍寶座。藝業更上一層樓1928年,奧伊斯特拉赫移居莫斯科,得到莫斯特拉斯教授等音樂界著名人士的指點,藝業更上一層樓。30年代開始,他頻繁到全蘇各地巡迴演出。1937年這次比賽評委之一的蒂博寫道:"奧伊斯特拉赫的名字從今天起開始傳遍全世界。世界各國都在盼望能夠聽到他的表演。"這次比賽的勝利不僅為奧伊斯特拉赫登上國際舞台鋪平了道路,而且為他藝術風格的確立定下了方向。學習 模仿這一年,奧伊斯特拉赫在布魯塞爾見到了對他的風格形成具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前輩大師。他聆聽了克萊斯勒的音樂會後,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克萊斯勒的演奏給了我永不磨滅的印象,他的非凡的才華、深刻的表演,征服了全場觀眾!"大約在 20年代末,奧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在唱片上聽到克萊斯勒,立刻在小提琴表演藝術上看到了一個新天地。他演奏了大量的各式小品,刻意模仿那位非凡的維也納人的某些獨特的演奏手法:揉指、表情滑育和嘆息似的朗誦調。但是,最重要的是,這些練習幫助他掌握了細膩的色彩變化和講述作品內容的非凡技巧。許多人能夠把大型作品拉得過得去、甚至很好,但是卻演不好小品。究其根源就在於小品的內容清楚明白,表現力若不夠就難以給聽眾一個明確的印象,聽起來像練習曲一樣。
所以,真正想攀登演奏藝術高峰的人,沒有不重視小品的,它是對表達能力的嚴峻考驗。奧伊斯特拉赫後來在大型作品中能夠表達出層次那麼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與他此時的錘煉密切相關。另一個影響是西蓋蒂倡導的演奏非個性化傾向,要求演奏者以體現 作曲家的意圖為最高目的,反對演奏者以過於強烈的個性特點詮釋作品,它的正面效應不言而喻,但在以後的發展中,造成了技巧一概高超,音樂個性卻過於幹人一面的負面效果。
1938年6月,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問世,這是奧伊斯特拉赫的表演藝術喚發大作曲家創作沖動的第一個例證。這是一部帶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旋律的抒情傑作。樂思在設計得十分精巧的結構下盡情地流淌。特別是第二樂章似乎在回望著安定、幸福的往昔歲月,一股惆悵、惋惜之情掠過作者心頭、米亞斯科夫斯基是一位被低估的做曲家、他的內心世界微妙敏感,對時代的不公正也許不像肖斯塔科維奇那樣敢於仗義執言。但他是以自己委婉的方式來暗示不公正,有老年人夕陽無限好的心態。這部作品可以選擇小提琴家費金的版本,演繹十分溫暖(唱片編號:OlympiaOCD134)。演奏出現新的生機1940年問世的哈恰圖良小提琴協奏曲,給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帶來了新的生機。這部色彩斑斕的作品是亞美尼亞民間生活的一幅長篇畫卷。奧伊斯特拉赫以柔和而又稠厚的音質濃墨重彩地再現生動逼真的生活場景。他的分句溫柔細致,音色變化入微,技巧酣暢痛快。他的演奏是這部作品難以超越的典範。作曲家在他的激發下,指揮樂隊配合得極其興奮,把濃重的民族風味盡現眼前。進行慰問演出奧伊斯特拉赫在衛國戰爭期間,滿懷愛國熱忱到後方和前線慰問演出。1942年,他來到被圍困的列寧格勒舉行音樂會。戰士、工人、海員和居民都來聽他的表演。在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困苦之後,蘇聯人民這時候從音樂中得到了多麼大的安慰!在演出過程中響起了空襲警報,但是沒有人離開音樂廳,一曲奏畢,掌聲如雷。演出結束時當場宣布授予奧伊斯特拉赫國家頒發的獎狀,這時歡呼聲響徹了整個大廳,這是對藝術家勞動的最好的報酬。
1945年,戰爭結束了,奧伊斯特拉赫與戰後第一位訪問蘇聯的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合作,在莫斯科演奏了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這在當時是一件盛事,反響強烈。安排音樂會1946-1947年演出季來到了,他按照小提琴協奏曲的發展順序安排了5場規模宏大的音樂會。第一場:巴赫(E大調)、貝多芬、勃拉姆斯;第二場:莫扎特(A大調)、門德爾松、埃爾加;第三場:肖松《音詩》、沃爾頓、西貝柳斯;第四場:塔涅耶夫《音樂會組曲》、格拉祖諾夫、柴科夫斯基;第五場:米亞斯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D大調)、哈恰圖良。從曲目安排上可以看出他有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所有重要的小提琴曲目統統掌握到 手的雄心。第一次西方演出奧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到西方演出是1945年在維也納。10年後,他來到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美國首演。克萊斯勒、埃爾曼。弗朗塞斯卡蒂、米爾斯坦、斯皮瓦科夫斯基、斯特恩、保羅·羅伯遜、施瓦茨科普夫、皮埃爾·蒙特這些音樂界的大人物都趕來聽他的演奏。"克萊斯勒的在場使我特別激動。他聚精會神地聽我拉琴,結束時,第一個站起來向我鼓掌……這一切好像在奇妙的夢中。後來,他又把他寫的貝多芬協奏曲華彩樂段送給我。我從美國帶回來的最珍貴的東西不是這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而是克萊斯勒送給我的樂譜。"事業蒸蒸日上奧伊斯特拉赫的事業蒸蒸日上。1958年他在巴黎和克路易坦指揮的法國廣播學院管弦樂團錄下了久享盛譽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唱片。這是溫暖、緩慢、舒展的演奏。奧伊斯特拉赫是個很隨和的人,從容不迫地細細品嘗貝多芬的浪漫之旅。法國樂隊以其懶洋洋的民族性格與其配合,相得益彰。這張唱片無論錄音與演奏都不如傳聞中的那麼好。貝多芬的作品,奧伊斯特拉赫與鋼琴家奧勃林合作錄制的《小提琴奏鳴曲全集》更值得聆賞。《G大調第十奏鳴曲》的開始凄涼哀婉,帶有吉普賽風味,頗合作者原意(這部作品原題獻給一位吉普賽小提琴家,後因一個女孩子,貝多芬和他鬧別扭,就轉贈給羅德了)。《G大調第八奏鳴曲》溫暖和煦,是二位好心人在寬解你的憂愁。
奧伊斯特拉赫對俄國、尤其是蘇聯小提琴作品的解釋具有權威性。他的有聲和文字資料,是後世小提琴家們研究揣摩的榜樣。
編輯本段軼事奧伊斯特拉赫在和普羅科菲耶夫與肖斯塔科維奇的交往中,曾有許多趣事。下述的一則,不僅頗能說明兩位作曲家的性格,而且極傳奧伊斯特拉赫之憨厚神態:"我那時正在准備普羅科菲耶夫的一首作品,其中一個音究竟應該有升記號還是沒有,難於確定。我找到作曲家本人,請他解答。普羅科菲耶夫在鋼琴上彈來彈去,一下子升半音一下子還原,越彈越糊塗,最後他大聲嚷了起來:'你去問我的秘書吧!他大概清楚。'
"事情到此並未結束,有一回我遇到肖斯塔科維奇,就把這個 還沒有得到解答的問題向他提出。肖斯塔科維奇同普羅柯菲耶夫的行事風格不同,他不在琴上彈,只是認真地思索片刻,然後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斷:當然是有升記號的。'
"我不明白他判斷的依據,仍存疑惑。過了一段日子,我又一次碰到肖斯塔科維奇,於是再向他提出那同一個問題。肖斯塔科維奇已經忘記上一回的事了。他還是認真地思索片刻,然後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斷:'當然是沒有升記號的。"'性格溫厚 幽默奧伊斯特拉赫的性格溫厚、持重,還常常喜歡開些善意的玩笑,他的幽默淡而有味。這些品格在他演繹的勃拉姆斯作品中反映了出來。1954年2月和德累斯頓交響樂團合作錄制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在當時曾經引起巨大的轟動。評論家哈特納克在所著《我們時代的小提琴大師》一書中贊揚這個版本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唱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給予這部作品的寬廣的幅度是別人難以想像的,他的揉指和滑音運用得如此細致小心,給這部剛健的作品增添了許多細膩的感情色彩變化。他的曲式結構交代得十分清楚,把美和力量完美地統一在一體。這個版本對當代小提琴家如何演好這部巨著也是一個有益的啟示。他後來和克雷姆佩爾合作的唱片在力量上有些鬆懈,似乎和名氣稍小的德累斯頓交響樂團合作,他精神更放鬆,表達感情更自由。
1954年錄下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情形與此相仿。1878年,在3個月草率的婚姻破裂後,柴科夫斯基來到瑞士的日內瓦湖畔消愁散心,在這里,他逐漸地恢復了往昔寧靜的神思。正好這時候,他以前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一個學生、小提琴家科泰克來陪伴他。科泰克拉了許多小提琴作品給他聽,有門德爾松的e小調協奏曲等,柴科夫斯基對其中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印象特別好。他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寫道;"您知道法國作曲家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嗎?它是為小提琴與樂隊協奏而寫的,由五個連續的獨立樂章組成,具有西班牙民間主題。這首作品令我十分滿意。有許多清新、明快的氣息,動人的節奏,美好而和聲處理出色的旋律。它和我所熟悉的新法國學派的其他作品有許多相似之處。拉羅就是屬於新法國學派的,他和德裡布、比才一樣,不追求深度,但注意避免陳規舊套,尋找新形式和更關心音樂的美,而不像德國人那樣遵守既定的傳統。我今天十分滿意地一連彈了它兩次。"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激起了柴科夫斯基寫作小提琴音樂的興趣,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這部協奏曲的寫作。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比他後來和奧曼迪合作的版本出色。他的感情表達 更舒展自然,琴聲出自肺腑,十分真誠感人。
部分名氣較小的作品
除了這些鼎鼎大名的傑作之外,奧伊斯特拉赫還錄下了塔涅耶夫的《音樂會組曲》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這類名氣較小的作品。
《音樂會組曲》是塔涅耶夫為小提琴和樂隊寫下的推一一部作品,題獻給奧爾。作品由五個樂章組成。獨奏小提琴以一連串音階、琶音和顫音組成的輝煌狂想樂段揭開全曲,憂愁的旋律使我們聯想到19世紀的俄羅斯還是個尚未廢除農奴制的國家。第二樂章是輕巧的18世紀小步舞曲風范,帶有宮廷氣氛。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奧伊斯特拉赫發出了極其悅耳動聽的琴聲。第三樂章題名"童話",沉鬱的小提琴帶出一段溫馨的輕搖,中間以後情緒逐漸激動,在小鼓的滾奏下,小提琴帶著幾分哀怨結束這個樂章。第四樂章"主題與變奏"篇幅最大,是全曲的青華所在,一個俄羅斯風味十足的旋律馬上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它單純、表情豐富,引出性格越來越復雜的變奏。第一變奏是技巧的變化,第二變奏雄渾有力,如同農民的健步,第三變奏是精巧的圓舞曲,婀娜的秀色在雲鬢間閃動,第四變奏是急速活潑的急板,第五變奏是一首瑪祖卡舞曲,矯健有力,最後一個變奏又回到了主題,小提琴在最高音區婉轉吟唱,如同一隻夜鶯在訴說夜色之美,娓娓動聽的旋律在靜謐中消散。第五樂章採用了19世紀作曲家喜愛的義大利塔蘭泰拉舞曲形式,熱烈喧鬧的場面和高超的技巧貫串始終,給全曲一個效果輝煌的結尾。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目前此曲惟一的版本,的確也無須它求。
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作手1939年,是優美抒情的作品。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優美的世界:前此,人們似乎沒有從這部作品中發現如此美妙的旋律,他的樂句的劃分和轉調的色彩明暗變化極其精細。作曲家分明被他的出色表現所感動,指揮樂隊伴以激情投入的協奏。這個1962年的錄音,是小提琴和樂隊之間平衡的一個好樣本。對指揮興趣濃厚奧伊斯特拉赫除了演奏小提琴,對指揮也有很濃厚的興趣。早在學生時代,他就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樂隊中演奏中提琴(先)和小提琴(後),體會過置身於宏大的音響中身心所受到的震撼。他有句玩笑話:"小提琴不能演奏G弦空弦音以下的音符,對我來說似乎是個恥辱。"他對渾厚、濃重的低音的愛好由此可見一斑。1962年,奧伊斯特拉赫首次作為指揮登台獻藝。他的指揮動作也像他拉琴一樣朴實自然,不過分誇張。小提琴家是這樣來描述他在指揮領域的新奇發現的:"指揮樂隊如同沿著一條美麗的河流順流而下,突然間,我們發現大海就在前面。河岸漸次退向遠方,你可以向四面八方瞭望,這時候有無限多的可能性擺在我們面前。"奧伊斯特拉赫指揮了許多蘇聯作曲家的作品,他指揮的勃拉姆斯交響曲也被認為很有特色,獲得好評。
編輯本段演奏風格多樣化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風格呈現出多樣和逐漸演進的特點,宏大的氣魄,巨大的音響,崇高的理想,真誠的感情,這些是他成熟期最具個性的標志。他的人情味使許多人覺得特別親切,但也有人嫌其俗氣。他的演奏特點通過自己大量的教學工作,對蘇聯、東歐甚至全世界的小提琴學者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中間好的一面不言自明,負面的後果也不容忽視。奧伊斯特拉赫開揉指忽冷忽熱之肇端,即在同一個樂句中有些音符用揉指,有些音符不用揉指,兩者沒有中間的過度層次,也不是出於聽覺或根據音樂的內在需要來使用。這種拉法跨越國界在當今許多年輕小提琴家身上相當普遍地存在。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由於本人修養高,能夠把這點不足巧妙地掩飾過去,後繼者卻為此吃盡苦頭。
編輯本段中國演出1957年秋天,奧伊斯特拉赫來中國進行訪問演出。在北京演奏了巴赫的a小調、莫扎特的A大調、貝多芬、布魯赫的g小調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勃拉姆斯、弗朗克和普羅科菲耶夫的幾首奏鳴曲,以及其他許多中、小型樂曲。這些演奏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大的審美享受,許多觀眾至今還能回憶起奧伊斯特拉赫當年美妙的琴聲.
編輯本段部分名氣較小的作品除了這些鼎鼎大名的傑作之外,奧伊斯特拉赫還錄下了塔涅耶夫的《音樂會組曲》和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協奏曲》這類名氣較小的作品。《音樂會組曲》《音樂會組曲》是塔涅耶夫為小提琴和樂隊寫下的推一一部作品,題獻給奧爾。作品由五個樂章組成。獨奏小提琴以一連串音階、琶音和顫音組成的輝煌狂想樂段揭開全曲,憂愁的旋律使我們聯想到19世紀的俄羅斯還是個尚未廢除農奴制的國家。第二樂章是輕巧的18世紀小步舞曲風范,帶有宮廷氣氛。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奧伊斯特拉赫發出了極其悅耳動聽的琴聲。第三樂章題名"童話",沉鬱的小提琴帶出一段溫馨的輕搖,中間以後情緒逐漸激動,在小鼓的滾奏下,小提琴帶著幾分哀怨結束這個樂章。第四樂章"主題與變奏"篇幅最大,是全曲的青華所在,一個俄羅斯風味十足的旋律馬上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它單純、表情豐富,引出性格越來越復雜的變奏。第一變奏是技巧的變化,第二變奏雄渾有力,如同農民的健步,第三變奏是精巧的圓舞曲,婀娜的秀色在雲鬢間閃動,第四變奏是急速活潑的急板,第五變奏是一首瑪祖卡舞曲,矯健有力,最後一個變奏又回到了主題,小提琴在最高音區婉轉吟唱,如同一隻夜鶯在訴說夜色之美,娓娓動聽的旋律在靜謐中消散。第五樂章採用了19世紀作曲家喜愛的義大利塔蘭泰拉舞曲形式,熱烈喧鬧的場面和高超的技巧貫串始終,給全曲一個效果輝煌的結尾。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是目前此曲惟一的版本,的確也無須它求。《小提琴協奏曲》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939年,是優美抒情的作品。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優美的世界:前此,人們似乎沒有從這部作品中發現如此美妙的旋律,他的樂句的劃分和轉調的色彩明暗變化極其精細。作曲家分明被他的出色表現所感動,指揮樂隊伴以激情投入的協奏。這個1962年的錄音,是小提琴和樂隊之間平衡的一個好樣本。
編輯本段逝世由於過度勞累,奧伊斯特拉赫的健康狀況在60年代後期趨於惡化,經常住院養病。1974年10月24日,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旅行演出期間,心臟病突發而去世。整個音樂界為此感到深深的悲痛。斯特恩說:"我感到不僅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同行,而且失去了一位親兄弟。"好在他留下了大量精彩的唱片,雖然未能完美無缺地再現其神采,總可以讓我們親自領略其巨大的人格力量的感染。
編輯本段影響作為蘇聯小提琴學派的領銜人物,他對20世紀弦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蘇聯許多優秀的小提琴作品是在他的輝煌的演奏啟迪下產生的,米亞斯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良都把自己的傑作題獻給他。在繁忙的演奏之餘,他還擔任大量教學任務,學生遍布天下,對培養新一代的小提琴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演奏影響所及,在今天許多人的演奏中還清晰可辨。

㈣ 亞莎·海菲茲的人物生平

亞莎·海菲茲,傑出的美籍俄裔(一般這么認為,事實上海菲茲出生在沙皇統治下的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紀最為優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其實省略「之一」兩字也決不為過 。
1912年10月,柏林。來自俄羅斯的11歲小男孩海菲茲在著名的指揮家尼基什領導的埋返柏林愛樂樂團的協奏下,以出乎在場所有人意料的成熟演技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一代風氣之先的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也在聽眾席上,聽了海菲茲的演奏,他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贊嘆到:「你我也許該懷著多麼滿意的心情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啊。」克萊斯勒與海菲茲,兩位20世紀小提琴的巨人,雖然分屬兩代人,但都是各自一代中最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他們倆不僅地位相當,連生日也是同一天,莫非冥冥之中上蒼果真屬意於這一天來造就人間的琴聖嗎?
海菲茲1901年出生於沙皇統治下的立陶宛,父親是首都維爾紐斯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當海菲茲3歲時,父親往他手裡塞了一把小提琴,這就算是舉行了最簡潔的授徒儀式。
父親教了兩年後便對琴技進展神速的兒子感到束手無策了。於是海菲茲被送入了維爾紐斯音樂學院師從馬爾金教授學琴。在正規的學校教育環境中海菲茲的進步更為驚人。一年後,海菲茲便在音樂會上成功的演奏了門德爾松的協奏曲,一時間,「天才」、「神童」的桂冠紛紛落到了這位年僅6歲的孩子頭上。為了進一步提高和深造。奧爾慧眼識才,自然願意親自培養這個孩子。怎奈沙皇的法律嚴禁猶太人入住聖彼德堡 ,況且學校也從未招收過如此年少的琴童,這可難煞另外海菲茲父子。所幸奧爾惜才如命,為此事積極與身為學院院長的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諾夫斡旋,方才解決了這道入學難題,那就是將父子倆雙雙招收入校,做奧爾大師的學生,其時海菲茲的父親已年逾四十。
奧爾此舉堪稱用心良苦,有了父親在身邊照顧生活上的一切,海菲茲便毫無後顧之憂,他全身心的隨奧爾學習了整整六年,完美的掌握了作為一名優秀小提琴家所應具備的一切技能,成長成為奧爾班上涌現的最傑出的「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代言人。
學成後的海菲茲信心十足,1911年在烏克蘭的三場音樂會只算小試牛刀,便贏得了「小提琴天使」的美譽。1912年在柏林的一舉成名更使他人氣直升,勢頭直指那批前輩大師們。1917年,作為猶太人的海菲茲與父親一同遷居美國。就在同年的11月27日,16歲的海菲茲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他在美國的首演。他一口氣演奏了維尼亞夫斯基的《第二協奏曲》、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隨想曲》和維塔利的《恰空》等10餘首技巧艱深的樂曲,博得聽眾們雷鳴般的掌聲。這場「劃時代的音樂會」向世人宣告:20世紀的小提琴的新王者誕生了!
此後海菲茲開始了他在世界范圍之內的「閃電革命之旅」。1920年他在倫敦的皇後大廳以無可挑剔的技藝演奏了埃爾加的《B小調協奏曲》,最後便一路向東,先後在印度、以色列、蒙古、朝鮮、日本以及中國的天津、上海和香港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當地人們的熱烈歡迎。
1925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美國猶太籍小提琴家龐大「家族」中的一員。這時,他的那些前輩或者同輩們又有誰能與之爭風呢?惟有偉大的克萊斯勒的地位兀自巋然不動。他們作為不同藝術風范的傑出代表,為對方樹立的一個參照的藝術對立面,從而雙峰並列的屹立在整個小提琴壇的最前沿。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小提琴的音準取決於演奏者手指按弦譽租的位置是否准確,半毫米之差音已經大不相同,因此小提琴演奏中出現雜音、錯音是再所難免的。然而,這條定律在海菲茲身上卻失去了作用。海菲茲的演奏就是以高度的精確和完美作為其最鮮明的藝術特徵的。他是個完美主義者,容不得在演奏中出現一絲一毫的錯誤和閃失。每次演奏前,他都一絲不苟的設計好整部作品的布局和所需的弓法、指法。指揮泰斗托斯卡尼尼對海菲茲的這種卓絕超凡的才能贊不絕口,稱他是自己見過的小提琴家中「唯一能演奏得完美無缺的藝術家」。向來文筆犀利,出語辛辣的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先生對此耿耿於懷,終於有一次忍不住給海菲茲寫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說:「海菲茲先生,請問你能否拉錯一個音以表明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位神呢?」
曾傳言海菲茲的師兄艾爾曼在現場聆聽他在美國的第一場音樂會後緊張得渾身冒汗,並對身邊的鋼琴家慶液兆說:你不覺得今天的天氣太熱了嗎?鋼琴家笑著回答:也許對於鋼琴家來說還不算熱。
斯特恩曾感嘆:拉小提琴的只有達到我這個水平才能真正理解海菲茲是多麼偉大!
帕爾曼曾說:海飛茲大大地改革了小提琴的技巧,並把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推向了光芒萬丈的巔峰。
梅紐因說:他是小提琴家眼中的小提琴家。
當年紅極一時的克萊斯勒聽完海菲茲的演奏後,感慨地說:我們不如在膝蓋上將小提琴打碎,回家耕田去吧。
可見,在當年高手如林的情況下,海菲茲的琴技用武俠小說中的話來形容已是獨孤求敗。海菲茲的演奏極具說服力,不談那凌厲無匹的技巧,單單是那份君臨天下的王者氣質就不是其他小提琴家所能比擬的,但仍有不少人質疑海菲茲的詮釋風格是否過於冷酷無情?一般樂迷也因他的這種演奏風格而認為其錄音的音色冷硬。其實,這個觀點很難站住腳。現實中,海菲茲是一位很有幽默感,體貼他人的音樂家,至於他在拉奏時目無表情,、面部冷漠,只不過是他也像大多數音樂家一樣,將心神全然貫注於音樂,服務於音樂,面部當然無餘暇做表情。
1987年12月10日,一代琴聖病逝於洛杉磯;這位生前曾在樂壇掀起驚濤駭浪的偉大小提琴家就這樣平靜的歸於永道;正如《時代》在紀念他的文章中所說:「如果海菲茲從來沒有存在過的話,小提琴演奏藝術將永遠不會達到今日的高度和如此完美的水準···作為個人,他給世界留下了撲朔迷離的問號;所謂小提琴演奏家,他將在今後的幾個世紀中引起無可估量的反響。」

㈤ 俄羅斯有哪些名人

1、普希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 -1837年1月29日),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2、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3、屠格涅夫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1818年11月9日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俄國編劇,主要作品《鄉間一月》、《屏息閉眼》、《惡意的誘惑》。

4、契訶夫

是俄國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和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契訶夫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

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5、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前蘇聯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開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團,參加蘇聯國內戰爭。

1920年秋天在戰斗中負重傷,23歲時全身癱瘓,24歲時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驚人,他口述由妻子整理在1933年寫成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㈥ 西方當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有哪些

滿意答案好評率: 100%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蒂博(1880-1953),法國小提琴家,他與科爾托、卡 薩爾斯組成的室內樂團,被稱贊為「黃金三重奏團」 ,是本世紀最高水平的室內樂團。 海菲茲(1901-1987),猶太血統美籍俄國小提琴家, 6歲即在音樂會上演奏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 ,對這位演出行程式50萬海里的偉大小提琴家的普 遍評論是:海菲茲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熾熱的情 感與深邃的智慧熔於一爐,為候控製得恰到好處;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性做到的,他都能做到,並且做得 出類撥萃、不同一般。他對弓子壓力很大,發出宏亮 的聲音,左手的力的揉弦帶來輝煌的輝煌音色。他的 演奏表情深刻,強弱對比出神入化;風格朴實優美, 銷量已超過300萬張。他改編過150首小提琴作 品。 最近,rca將海菲茲的全部錄音製成cd,全集共 46輯65張cd。 米爾斯坦(1904- ),美籍俄國小提琴家,他的演奏 給人一種嚴峻的感覺和高貴的氣質,技巧極為出色, 跳弓輕巧精確,音色美妙精緻、優美,他的精湛技藝 和優美風格使他擠身於當代名家之列。 d·奧伊斯特拉赫(1908-1974),前蘇聯小提琴家,他 的演奏技術精湛,風格樸素高尚,表情深刻,氣魄豪 放,音色溫暖感人,被公認為當代最卓越的小提琴家 之一。 梅紐因(1916- ),猶太血統的美國小提家、指揮家 、國際音樂活動家,1969年起,三次連任國際音樂家理 事會主席。演奏技巧高超、感情豐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 謝林(1918- ),墨西哥籍波蘭小提琴家。他的演奏優 美雅緻,風格高尚,音色優美,能很好的表達原著的思 想感情,被認為是一位很敏感、很有修養的藝術家。他錄制的6首無伴奏以巴赫奏鳴曲是世界上最具權威的錄音。 里奇(1918- ),美國小提琴家,技術高超,演奏19 世紀炫技性曲目尤為得心應手。其演奏驚人的准確,以 技巧取勝。他的演奏繼承了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和風格 。技巧嫻熟,音色清澈。他是第一個錄制帕格尼尼的24 首隨想曲的小提琴家,是最有特色的小提琴大師之一。 斯特恩(1920- ),美籍猶太血統的小提琴家。演技 精確無暇,音色溫暖薯禪,音量宏大,以力度恰到好處著稱 。他與著名指旁滑揮家、鋼琴家、作曲家倫納德·柏恩斯坦 同是當代美國音樂界的領袖人物。 格魯米歐(1921-1986),比利時小提琴家,比利時小提 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色純凈圓潤,風格優雅, 技法嫻熟,樂曲處理洗練細膩,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耐人 尋味的韻律。 科崗(1924-1982),前蘇聯小提琴家,擅長演奏帕格尼 尼的作品。他的演奏具有濃郁的斯拉夫風格,感情豐富 ,輕松自如,純凈精確,明快優雅,富抒情性。演奏不同風格的作品,都能提示樂曲的神韻,令人回味無窮。 拉賓(1936-1972),美國小提琴家數啟塵。音色優美,技巧華 麗而嫻熟,曲目極其廣泛,對個時期的作品都有深刻的 理解和動人的表演。可惜他英年早逝,評論家說,他若 多活幾年可以與海菲茲並駕齊驅。 阿卡多(1941- ),義大利小提琴家,指揮。演奏技 藝輝煌,感情豐富,能深深拔動聽眾的心弦,有「帕格 尼紀專家之稱」。 帕爾曼(1945- ),當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生 於以色列,不幸4歲患小兒麻痹,雙腿殘廢,坐輪騎演 奏,演奏感情真摯,風格宏偉,技巧嫻熟而輝煌。善於 以變幻無窮的音色表現不同時代作曲家的特點和心理, 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魄力。 朱克曼(1948- ),當代著名小提琴家,與帕爾曼同 生出於特拉維夫,他的演奏具有火一般的熱情,音色 優美、富有歌唱性,技巧和表現力相當出色。他常同妻 子(長笛演奏家)到世界各地演出。 鄭京和,韓國著名青年小提琴家,演奏技藝高超,音色 純凈優美,表情豐富,親切感人。 克雷默(1947- )前蘇聯小提琴家,演奏技巧精湛, 善於細膩而生動的表現內在情感。 穆特(1963- ),德國女小提琴家,演奏即豪放、沖動,又溫柔、沉靜,表現出睿智和較深的音樂感。「 風格沉靜而忠於原作,左手手指十分靈活,顫音妙不可言。」而且經卡拉揚指點後,「揉弦更加飽滿、結實,樂曲的演奏工整完善,一絲不荀」。卡拉揚稱贊 她為「自年輕格梅紐因之後的最偉大的青年音樂天才」。 還有帕格尼尼,中國的薛偉,呂思清,盛中國等
希望採納

㈦ 世界上最出名的十大小提琴家是誰

世界十大小提琴家分別為:

1、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c Kreisler(1875—1962)

平夏斯·祖克曼是當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從小隨父親學習音樂,8歲時進入特拉維夫音樂學院。

1962年,14歲的祖克曼來到美國,進入朱麗亞音樂學院隨加拉米安教授學習。1967年,在第25屆列文垂特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一等獎,由此奠定了他世界小提琴家的地位,並開始了他作為職業小提琴家的生涯。祖克曼到目前為止已錄制發行了90多張專輯,全部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曲目,還獲得了21項格萊美獎提名,其中兩次獲獎。

祖克曼的演奏有很好的控制力和分寸感,既不誇張賣弄,也不過分熱情,他在小提琴高音弦上的演奏極富穿透力,而在低音弦上的演奏則充滿了甜美和盪氣回腸。他還有一個十分獨特的演奏個性,即在演奏中常常強調突如其來的重音。這些使祖克曼的演奏別具一格,十分醒目。

㈧ 國外有多少名小提琴名家

約阿希姆 (Joseph Joachim,1831年6月28日——1907年8月15日卒於柏林,匈牙利猶太人)【師承】4歲學琴,8歲從塞爾瓦琴斯基、哈烏謝爾、伯姆、達維德(斯波爾的學生,斯波爾師從埃克)。【學派】德國。【演奏風格】柔和含蓄、純朴端莊、嚴謹、宏偉。音量上不算響亮,但非常富有表現力。手特別大,拉起十度來毫不費力。他是繼羅德、克萊茲爾、維奧蒂、斯波爾、費迪南大衛後,十九世紀後半葉德國小提琴學派的領袖。【最佳演繹】貝多芬、勃拉姆斯、巴赫。【曾獲題獻】布魯赫g小調第一協奏曲、德沃夏克小提琴協是題獻給他的。【曾任首席】1849年任魏瑪交響樂團首席。【室內樂】1870年組成「約阿希姆弦樂四重奏組」,演奏貝多芬全部的四重奏。【教學】1868年任柏林音樂學院院長、教授。他從未以基礎課教師自居,而是通過示範帶教的演奏培訓型教師的典範。【教學成就】培養出胡鮑伊、胡伯曼、馬爾西克、歐爾、衛登堡。【使用琴】最早是用一把瓜達尼尼獲得成功的。持有制於1721年的斯特拉底小提琴(後屬埃爾曼)、制於1736或1737年瓜內利小提琴(後屬奧伊斯特拉克)。【涉及領域】中提琴、指揮、作曲。【摯友】門德爾松、勃拉姆斯。【家庭】妻子瓦爾絲是次女高音歌唱家。 薩拉薩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年3月10日——1908年9月20日,西班牙人)【師承】5歲學琴,12歲從阿拉爾(哈貝內克的學生,哈貝內克師從巴約)。【學派】法國。【演奏風格】精確、清麗、浪漫、熱情和輝煌熔於一爐。輕靈飄逸,音質純凈,音色甘美,技巧完善,是當時炫技派最傑出的代表。弓始終在琴馬和指板的正中,幾乎從不靠近琴馬。他採用的揉指幅度大而緩慢,因而音色就顯得特別飽握激滿甜美。擅長飛頓弓,並以飛頓弓代替所有的連頓弓片斷。成名後很少練琴。他是第一個將演奏灌錄成唱片的 小提琴家 。他的小提琴演奏代表著新一代技術的突破,靈活無礙的技術、自然流暢的聲音,再加上儀器般無誤的音準,以及動人飽滿的音色,早已超脫小提琴弓法與指法的限制。【最佳演繹】門德爾松e小調協奏曲。【不涉及的曲目】可能出於性格的原因,他不願意演奏貝多芬、勃拉姆斯、巴赫。由於手小,也不拉恩斯特、帕格尼尼。【曾獲題獻】拉羅《西班牙交響曲》和《f小調第一協奏曲》;聖-桑第三和第一協奏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和《哈瓦涅茲》;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和《第二協奏曲》、德沃夏克《馬祖卡舞曲》、維尼奧夫斯基d小調第二協奏曲都是題獻給他的。【教學】從未教過學生。【使用琴】持有制於1742年的瓜內利小提琴(後屬海法茲)。【涉及領域】作曲家。【家庭】父親是軍樂隊隊長。未婚。【嗜好】收藏名琴、手杖和其它珍貴的古董。 伊薩依 (Eugene Ysaye,1858年7月16日——1931年5月12日,比利時人)【師承】4歲學琴,馬薩爾(克萊茲爾的學生)、維尼奧夫斯基(馬薩爾的學生)、維厄當(貝里奧的學生,貝里奧師從維奧第和巴約)。【學派】法比。【演奏風格】熱情洋溢、氣勢磅礴,屬浪漫派風格。早期曾一度在夜總會里拉過餐桌音樂。弓總是落在琴馬和指板的中央。他是19、20世紀法比學派的重要傳人。【全盛時期】50歲以後,演藝事業開始走下坡路。【曾獲題獻】弗蘭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肖松《音詩》都是題獻給他的。【曾任首席】1879年後任柏林比爾舍交響樂團首席。【鋼琴合作】德克呂。【教學】1886年任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學院教授。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完美無缺,而對技巧上的細節則無暇苟求,屬於跟約阿希姆相類型的教師。【教學成就】培養出帕辛格信迅、金戈爾德等。【使用琴】最早是用一把瓜達尼尼而獲得成功的。持有制於1740年的瓜內利·德爾·吉蘇小提琴、另一把為「大力士」史特拉地瓦利,此琴滑皮此曾在1908年到蘇聯演奏時被盜,直到1947年才在柏林重現。【涉及領域】作曲家、指揮家(1918-1922年任辛辛那提交響管弦的指揮)。【摯友】魯賓斯坦、德彪西。【家庭】父親是交響樂團團員。 胡鮑伊 (Jeno Hubay,1858年9月14日——1937年3月12日,匈牙利人)【師承】幼年隨父學琴,後從約阿希姆5年。【學派】德國。【演奏風格】深情、動人、嚴謹,具有很高的音樂修養。【室內樂】曾組建弦樂四重奏組。【教學】1882-86年任布魯塞爾音樂學院教授、1886年任佩斯音樂學院教授、1919-34年任該院院長。【教學成就】培養出西蓋蒂、泰曼伊、達隆尼等。【涉及領域】作曲家。 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生於維也納——1962年1月29日,美籍奧地利人)【師承】4歲學琴,啟蒙於父親。7歲師從小漢爾梅斯伯格、馬薩爾(克萊茲爾的學生)。作曲師從布魯克納(Bruckner)、德利伯。【演奏風格】溫馨、熱情、歌唱性強、富於情感,善於表達與運用自由節奏,具有沙龍韻味,也是第一個採用持續不斷揉指的大師,成名後很少練琴。早年曾一度在維也納咖啡館和俱樂部拉過餐桌音樂。【最佳演繹】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e小調協奏曲、他和拉赫瑪尼諾夫合作的格里戈《c小調奏鳴曲》被公認為經典之作,但他拿手的是小品,如《幽默曲》、《美麗的羅絲瑪琳》、《愛之憂傷》、《旋律》、《沉思》等,也是唯一能把這些小品升級為音樂會正式曲目的大師。【不涉及的曲目】沒灌錄過維尼奧夫斯基的作品。【技巧缺陷】連頓弓。【全盛時期】50-55歲(即1925年-1930年)。【巡演】曾於1923年5月28日在北京舉辦獨奏音樂會。【曾獲題獻】1911年艾爾加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題獻給他的。【鋼琴合作】魯普、拉赫瑪尼諾夫。【教學】對教學毫無興趣。【使用琴】常用1713年的史特拉地瓦利。最早是以一把加里安諾開始他的事業的。1905年持有制於1737年的瓜內利·德爾·吉蘇小提琴,並一直保存到1917年、1908年得到一把1725年製作的「格萊維利」斯特拉底小提琴,1910年買給了弗里曼、1908年得到另一把1733年製作的斯特拉底小提琴,直到1934年買給了胡伯曼、1934年得到一把1734年製作的「陳腐的阿默斯特老爺」斯特拉底小提琴,直到1946年才賣給了沃利策公司。【涉及領域】醫生、繪畫、雕塑、文學、作曲家。曾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小曲,並對許多作品進行過改編。【摯友】伊薩依、勃拉姆斯、埃爾加、拉赫瑪尼諾夫。【家庭】父親是善提琴演奏的醫生。 衛登堡 (Alfred Wittenberg,1800年——1952年上海,德籍匈牙利人)【師承】約阿希姆的得意門生。【演奏風格】音色甜美,令人神迷。1939年2月流亡上海,抗日戰爭勝利後,曾婉拒美國方面發出的邀請,因為他眷戀學生、眷戀上海。【曾任首席】柏林交響樂團首席。【室內樂】1902年與鋼琴家施納貝爾和大提琴家赫金組成三重奏。【教學】曾任教國立音專、中音華東分院等。【教學成就】培養出譚抒真、楊秉孫、毛楚恩、司徒海城兄妹、司徒華城、馬思宏等。在教學中經常示範其老師約阿希姆及克萊斯勒、海菲茨、梅紐因等大師的演奏風格。他還以 小提琴家 和鋼琴家的身份,多次與中外音樂家合開音樂會。鋼琴家范繼森、楊體烈、李名強等都跟他學過鋼琴。【使用琴】使用的一把是在德國時以一早期的斯氏琴換的卡米里·卡米羅,這把琴的面板右上角有個疤,但音質非常之好。 蒂博 (Jacques Thibaud,1880年9月27日——1953年9月1日,法國人)【師承】由於大哥學小提琴,因此從小在父親的要求下學鋼琴,一直到其兄病故後才接觸小提琴。從伊薩依(馬薩爾和維厄當的學生)、馬爾西克(馬薩爾和約阿希姆的學生)。【學派】比利時。【演奏風格】音色甜美、色彩妖冶、音質純凈、感情溫馨、熱情、浪漫。早期曾一度在巴黎拉丁區的夜總會、咖啡館拉過餐桌音樂。演奏風格象一隻活潑的夜鶯。揉指幅度不大,速度適中。他的音樂主要表達的不是技巧、也不是深刻的內涵,而是抒情性及人情味,聖桑、拉羅、法朗克等人的作品特別能聽出他的音樂性。他的演奏非常超脫傳統,演奏方式也異於他人,但是表現出來的音樂卻是感人的,也是法國小提琴學派公認的領袖人物。成名後很少練琴。【全盛時期】53歲後,演藝事業開始走下坡路。【最佳演繹】福萊《小夜曲》。【不涉及的曲目】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他演奏的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均獲得了纖細有餘、氣魄不足的定評。曲目有限。【技巧缺陷】連頓弓。【巡演】1936年曾到上海演出。【鋼琴合作】科爾托。【室內樂】1905年與鋼琴家科爾托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組成三重奏,成為世上最著名的室內樂團之一。【教學】巴黎音樂學院教授。【教學成就】培養出弗朗西斯卡蒂等。【使用琴】使用1709年的斯特拉地。【家庭】父兄5人都為演奏家。【備憾】死於飛機失事。 艾乃斯庫 (Georges Enescu,1881年8月19日——1955年5月4日卒於巴黎,羅馬尼亞人)【師承】巴奇里奇(伯姆的學生,伯姆師從羅德)、小漢爾梅斯伯格、老漢爾梅斯伯格(伯姆的學生)、馬爾西克(馬薩爾和約阿希姆的學生);作曲從奧乃格、Gedalge(拉威爾的老師)、馬斯涅、佛瑞等知名法國作曲家。【演奏風格】音量不大,但音色極富韻味,格調典雅雋永、熱情而浪漫。他將幼年熟悉的羅馬尼亞民間傳統風格結合最精練的法國學派的手法,琴音彷佛會說話一般充滿人性。【最佳演繹】肖松《音詩》。【技巧缺陷】連頓弓。【鋼琴合作】拉威爾、科爾托、施呂塞爾。【教學成就】培養出梅紐因、格茹米奧、費拉斯、林克昌等。【室內樂】與柯爾托搭檔室內樂。【使用琴】持有斯特拉底小提琴。【涉及領域】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埃爾曼 (Mischa Elman,1891年1月20日——1967年4月5日,美籍俄羅斯猶太人)【師承】4歲啟蒙於父親,6歲師從費德曼(歐爾的學生)、歐爾。【學派】俄羅斯。【演奏風格】音質美妙、熱情,發音像火山間歇性的爆發,具有一浪熱似一浪的特徵。舒伯特《聖母頌》、聖-桑《天鵝》、肖邦《夜曲》、舒曼《夢幻曲》都成了他特有的風格標記。對炫技作品興趣不大,擅長抒情。他是俄羅斯 小提琴家 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最佳演繹】柴可夫斯基協奏曲、《幽默曲》,但他的處理脫胎於克萊斯勒。【技巧缺陷】連頓弓不行。【全盛時期】在演藝上未能保持長久不衰,只維持到50歲左右。【巡演】1936年曾到上海、南京演出。【曾獲題獻】有題獻給他。【鋼琴合作】塞格爾。【教學】彼得堡音樂學院教授。【使用琴】持有前屬約阿希姆的制於1721年的斯特拉底小提琴、制於1717年的斯特拉底「雷卡米爾夫人」,那是妻子送他的結婚禮物。 西蓋蒂 (Joseph Szigeti, 1892年9月5日——1973年2月19日,美籍匈牙利人)【師承】7歲學琴,胡鮑伊(約阿希姆的學生)。【學派】德國。【演奏風格】原汁原味,力圖表現音樂,自我在他的音樂中是沒有地位的。琴弓喜歡靠近琴馬。【最佳演繹】巴赫g小調和a小調無伴奏奏鳴曲、貝多芬、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門德爾松協奏曲和克萊斯勒的小品。除了對巴赫作品有深刻的見解之外,對於當代作曲家也特別青睞。他的詮釋以刻劃樂曲內涵、琢磨音色及體驗音樂為目的。可以說是極具深度的演奏家。【不涉及的曲目】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維尼奧夫斯基的協奏曲。不喜歡演奏炫技性強的作品和情緒誇張的浪漫派作品。【技巧缺陷】連頓弓不行。【全盛時期】1901年——1950年。【巡演】1919到1937年間曾到中國演出。【曾獲題獻】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巴托克《第一狂想曲》和三重奏《對比》都是題獻給他的。【鋼琴合作】霍爾佐夫斯基、佩特里、巴托克、阿勞、馬加洛夫。【教學】1917年——1924年任日內瓦音樂學院教授。【教學成就】前橋汀子、鄭京和、海野義雄等曾受過他的指點與調教。【使用琴】亨利佩特所藏的瓜乃利。【摯友】巴托克。 海菲茲 (Jascha Heifetz,1901年2月2日生於立陶宛——1987年12月10日,猶太血統的美籍俄羅斯人)【師承】3歲隨擔任樂團提琴手的父親學琴,但不久他就超越了父親,後從馬爾金、10歲從歐爾學了6年。【學派】俄羅斯。【演奏風格】純凈優美,富有動力,圓潤飽滿,發音具有天鵝絨般的光滑、甜美。具有細致的力度和色彩變化。他的演奏出神入化,浪漫、激動。他和克萊斯勒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唯一能在琴上隨心所欲的小提琴大師。琴弓喜歡靠近琴馬。1972年宣布退休。【最佳演繹】柴可夫斯基、布魯赫及《蘇格蘭幻想曲》、西貝柳斯、維尼奧夫斯基、維厄當第四、貝多芬等協奏曲;聖-桑《引子與迴旋隨想曲》和《哈瓦涅茲》舞曲(演繹此等樂曲,前奏特別重要,海法茲的演奏之所以突出,他強烈而巧妙的節奏是重要因素);舒伯特《聖母頌》、《C大調幻想曲》;狄尼庫《斷弓霍拉舞曲》、拉威爾《茨岡》、《木屐舞》、《希伯萊旋律》、《旋律》、《沉思》、《任性的女子》等小品,都是他的傑作,幾乎成了他的專利品。擅長連頓弓。【全盛時期】29-39歲(即1930年-1940年)。【不涉及的曲目】除了幾首隨想曲外,沒灌錄過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全集、聖-桑b小調第三和德沃夏克的協奏曲,也不拉巴托克、興德米特和勛伯格的協奏曲、厄恩斯特,他說:「我不理解它們」。他演繹的巴赫和莫扎特大有非議。【巡演】1923年曾到上海演出。【曾獲題獻】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華爾頓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韋克斯曼《卡門幻想曲》都是題獻給他的。【鋼琴合作】魯賓斯坦、貝。【教學】1969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教學成就】培養出弗里德曼、福多爾、阿莫亞爾。【使用琴】首次演出和錄制唱片是用一把托諾尼小提琴。最喜歡用前屬薩拉薩特的制於1742年的「大衛」瓜內利小提琴。1951年後,改用1714年「海豚」橘紅色斯特拉地。【涉及領域】共改編了150餘首小品。【家庭】父是樂團小提琴手。【嗜好】文學、集郵、乒乓球、網球、游泳、賽車。

㈨ 外國的小提琴名家有哪些

1.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作曲家。出生在義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亞那。父親是小商人,沒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余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托林並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後又與熱亞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習。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麼曲子,他立刻能輕松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習作曲。八歲和並襲就寫小提琴奏鳴曲。11歲,在熱亞那舉行公開演奏會,獲極大成功。他13歲開始旅行演出。他十喚兄四、五歲時,當時法國著名小提琴家魯道爾夫•克魯采爾,也就是貝多芬寫的《克魯采爾奏鳴曲》所獻給的那個人,聽了他的演奏時被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後,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表現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軍隊奏鳴曲》、《拿破崙奏鳴曲》、《愛的場面》、《魔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另外,還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種室內樂曲。1840年5月27日夜,這蔽蘆位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幼年即學琴,後去熱那亞和帕爾馬學習,九歲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歲旅行演出,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顯示出驚人的才華。
他的演奏將小提琴的技巧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僅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他還將吉它的技巧用於小提琴的演奏,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由於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極少,絕大部分系去世後出版。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等。

帕格尼尼的父親是一個愛好音樂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歲時就開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後來又讓他師從小提琴家塞爾維托·科斯塔學習。帕格尼尼8歲時便創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並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爾的協奏曲。9歲加入市立歌劇院的管弦樂團。11歲就登台演奏自己創作的《變奏曲》。12歲時把《卡馬尼奧拉》改編成變奏曲並登台演奏,一舉成功,轟動了輿論界。隨後又赴帕爾瑪,師從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羅拉和指揮家帕埃爾學習。返鄉後,每天大約用12個小時練習自己的作品。13歲開始在義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後,他的琴聲又遍及法、奧、德、英、捷克等國。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師羅拉跳下病榻,自愧無顏為師。法國著名小提琴家羅多爾夫·克羅采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為他驚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記中寫道:「猶如見到惡魔的幻影」。為此,人們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稱作「惡魔的演奏」。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無論到哪裡演出都大獲成功,收入頗豐,可是源源而來的金錢,又因他嗜賭的惡習而輸的精光。據說他父親也是個賭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為賭注輸掉了。在帕格尼尼為演出無琴發愁之際,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國商人借給他一把瓜爾內里製造的名琴「卡隆珀」,這使演出大為增色,獲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動,對帕格尼尼說:「這把名琴就送給您了,但請切記千萬不可給別人。」 帕格尼尼感激之餘,一生遵守了這一約定。在他去世後,後人遵照他的遺囑將這把小提琴交於日內瓦博物館收藏。
1801年起的五年間,他忽然隱居起來,據說在練習吉他和務農,也有人說是為了與一位年長而富裕的寡婦之間的戀愛而躲避起來。此間,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與吉他合奏的奏鳴曲。1805年,23歲的帕格尼尼復出赴義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進一步發展,被拿破崙的妹妹莉薩·波拿巴·巴喬基聘為皮昂比諾的音樂指揮。三年合同期滿後,帕格尼尼的蹤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復出,在義大利許多城市舉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樂會。1828年維也納、1831年在巴黎和倫敦的演出均引起轟動。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馬賽,然後去尼斯,並於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開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為名震歐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豐富,情緒激奮,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樂會上才華橫溢地即興演奏。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斷小提琴上的一兩根弦,然後在剩下的琴弦上繼續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幾乎懾服了歐洲所有的藝術家,如文學大師司湯達、巴爾扎克、梅涅、大仲馬,音樂大師肖邦、舒曼、李斯特等,聽過他的演奏無不為之激動不已。他對肖邦、柏遼茲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柏遼茲還應帕格尼尼之邀寫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獻給他。而帕格尼尼雖從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夠輝煌),但仍然慷慨地增送給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掙扎的柏遼茲2萬法郎。
帕格尼尼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卻備受疾病的折磨。他從小就病魔纏身,一生中幾度死裡逃生。46歲時,突然牙床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初愈,又染上嚴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兒子於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後,他的演出越來越少。過50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斷向他襲來,後來他的聲帶也壞了,成了啞巴,只能靠兒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譯來與人溝通,可見他一生的成就來得多麼不易。
帕格尼尼是一位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為了隱藏自己獨創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將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後,人們才將他的作品編輯出版,總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傑出,其中《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改編成鋼琴曲;12首小提琴與吉他奏鳴曲,其中6首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鍾聲》)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點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兩個樂章遙相呼應,精彩迷人,無愧於它的標題《鍾聲》。作品1851年剛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將它改編為同名鋼琴練習曲。原作與改編曲雙雙傳於後世,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他還創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種室內樂作品等。

一、獨弦操聖手
義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傳奇式的人物,他創作和演奏過不少小提琴"獨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議的絕技,據說是在監獄里練就的。他曾因殺妻坐牢,看守准許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為消遣,他就在這根G弦上練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崙的姊妹盧卡和皮翁博公主埃麗薩·巴切科契請他到她的宮廷里當樂長,每兩星期在宮廷音樂會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經,常常不等他演畢就離席,但還是十分欣賞他天才的創造力,經常鼓勵他發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當時有一個貴婦人和他相戀,要求他寫一首隻用兩根弦演奏的《愛情場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愛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熱情的回答;最後, G弦和E弦上的雙音結合成愛情的二重唱。貴婦人聽了他的演奏大為感動。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轉的語氣對他說:"你剛才演奏了在兩根弦上無與倫比的東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發揮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應試試看。幾星期後,他果然寫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軍隊奏鳴曲(作品31號),標題是《拿破崙》。8月,在廣大宮廷聽眾之前演奏了這個作品。他後來所作的《瑪麗-路易絲奏鳴曲》(作品65號)、《宣敘調和三首詠嘆調的變奏曲》等,也都是專用G弦演奏的"獨弦操"。
二、吉它藝術的忠實探索者
帕格尼尼這個名字,總是與小提琴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詣,則鮮為人知。事實上,帕格尼尼不但會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稱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為了潛心研究吉它,曾放棄了公開的小提琴演奏活動達數年之久。
歐洲的古典吉它藝術在十八世紀曾盛極一時,這與當時的幾位吉它藝術家如索爾、阿瓜多、朱里亞尼的努力倡導是分不開的。這幾位傑出人物作古之後,歐洲古典吉它藝術一時趨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得以復興。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時代,正是古典吉它藝術處於低潮之時。他將許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機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強了小提琴的表現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稱藝術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幾乎都以技巧艱深而著稱,但他的吉它曲卻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優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藝術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這不僅是因為他留下了幾首堪稱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在吉它藝術處於低潮之時對吉它藝術苦心扶植,為吉它藝術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維尼亞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於波蘭的盧布林,父親是醫生,母親善彈鋼琴。他的音樂天份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被發掘,當他八歲時有位捷克小提琴家聽了他演奏後,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歲起便愛上小提琴,八歲已能參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歲時母親帶他投考巴黎音樂學院,這所世界聞名的音樂學院有一條清規戒律,不收12歲以下的外籍學生,在此之前他們曾經拒絕過少年李斯特的入學請求,但是這次院長奧柏破例收下了維尼亞夫斯基。他被巴黎音樂學院接受,進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後他轉到Lambert Massart的門下,1846年畢業時,他以輝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維奧蒂《第17小提琴協奏曲》,獲畢業比賽第一名,這時他只有11歲,尚不到巴黎音樂學院的入學年齡。畢業於該校之後他私下 還與Massart學了兩年。1848年他與他的弟弟(彈鋼琴)一起於巴黎開了一場音樂會之後,他們更前往聖彼得堡開了五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甚至當時已在宮廷中擔任獨奏家的比利時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韋奧當 (1820-1881)] 也稱贊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蘭,結識了一位波蘭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開始嘗試作曲,同時也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些不足,隔年15歲的他又回到巴黎音樂院學和聲,一年後他便畢業。
當他學生的日子一結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處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國他就與他的弟弟舉行了200場的音樂會。如此頻繁的演出,除了為他們帶來好評外,也遭致一些負面的批評,其中包括有位俄國作曲家也是樂評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這些天才,並認為這兩兄弟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證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創作並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維尼亞夫斯基與魯賓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後來魯賓斯坦便極力邀請維尼亞夫斯基與他前往俄國聖彼得堡一同推動音樂發展。從1862年到1868年維尼亞夫斯基便在聖彼得堡新成立的音樂院中任教。
四年後,也就是1872年,維尼亞夫斯基再度展開他的世界巡迴演奏工作。頭兩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與魯賓斯坦共舉行215場表演,結束後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維尼亞夫斯基卻與Paulina Lucca合作繼續次年的演出。如此雖然為他獲得財富,卻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歐洲,隨即繼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職到1877年止,然而期間仍不斷舉行音樂會。1876年在德國的巡迴表演,更讓人將他與Sarasate(薩拉薩蒂,西班牙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相比較。
之後維尼亞夫斯基雖然身體狀況每下愈況,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為了經濟需求,他仍不斷巡迴表演,最後於1880年死在莫斯科。
維尼亞夫斯基的一生與俄羅斯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並不是因為他的祖國那時正被沙俄帝國吞並大部分,而是因為19世紀中葉以後俄羅斯的文化逐漸發達,文學、美術、音樂都有很大發展,彼得堡已成為歐洲的文化藝術名城。從1851年到1859年間維尼亞夫斯基多次到俄羅斯演出,在俄國他與鋼琴家魯賓斯坦兄弟二人結成畢生好友,他病重時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贊助人梅克夫人家裡,他最終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樂家一樣,維尼亞夫斯基也未能盡享天年,不滿45歲就離開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後的眾多小提琴家中,維尼亞夫斯基可說是最接近頂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國學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氣質。他不僅能輕松地炫耀過人的技巧,更能另聽眾感動得落淚。他以強烈的抖音(Vibrato)加強他優美動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質。魯賓斯坦稱贊他為:「當代無庸置疑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 維尼亞夫斯基的握弓方式與當時的習慣大不相同:他將右手肘抬得相當高,並且以食指第二關節以上部分壓緊弓。後來許多小提琴家採用此種方式,尤其是俄國學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稱的『俄國式握弓』應該正是源自維尼亞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維尼亞夫斯基結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後的嶄新技法,並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從他的馬祖卡舞曲及波蘭舞曲便可證明他深具波蘭民族主義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協奏曲。另外則是在練習曲的創作上(L'ecole moderne與Etudes-caprices),可說是僅次於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樂性與挑戰性的小提琴練習作品。

3.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於維也納,1962年1月29日死於紐約,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歲時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小提琴,他的父親是位醫生,同時也是狂熱的業餘小提琴家。後來在奧伯(Jacques Auber)的指導下,當他七歲時便獲得維也納音樂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許入學 — 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 他在那裡跟隨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學習小提琴,並與布魯克納(Bruckner)學習樂理共三年的時間。九歲舉行第一場演出,並空前非凡地在十歲獲得第一名成績。之後他前往巴黎音樂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師馬薩(J. L. Massart)繼續學習小提琴。1887年他與四位都較他年長十歲左右的小提琴學生同獲首獎畢業,當時他年僅12歲,至此之後他在琴藝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師的指導。 接下來的數年間,克萊斯勒在音樂事業上的發展並不順利,其間甚至有朝醫學及美術方面發展的舉動,但在無法忘情小提琴的情況下,再度重返樂壇。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則大獲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克萊斯勒返回奧國從軍,1914年因傷退伍並前往美國,但因反德情緒高昂,他只好暫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動。1941年他在紐約街頭漫步時遭車撞傷而不省人事,音樂界一度認為他沒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後他就重登樂壇,演奏孟德爾頌(F.Mendelssohn)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並且技不減當年。
克萊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為主。年輕時唯恐因自己名氣不夠大,使人不願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舊時期音樂家的風格創作許多樂曲,並將樂曲冠上那些知名音樂家的名字,使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廣為流傳。另外他也改編其他形式的樂曲而為小提琴曲,並為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寫裝飾奏(Cadenza),為後世留下豐富的音樂資源。

4.薩拉薩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

1844年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的一個貧苦家庭。5歲師從父親學琴,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1854年到馬德里師從賽斯學藝,並有機會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獲賜一把名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並獲資助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法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爾。僅9個月就把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程全部學完並獲得了一等獎。1857年,視聽課獲一等獎。1859年,又獲得了和聲的一等獎,這在巴黎音樂學院有史以來還從未有過的事。17歲開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跡遍布五大洲,聲震世界樂壇,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長達40多年輝煌的演出活動使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歲高齡仍技藝不衰。薩拉薩蒂的演奏技巧純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學派典雅、優美的風格,又有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間色彩,音色優雅、飄逸和水晶般的純凈、明亮,聽起來宛如優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顫指,使強烈的感情更加激動人心。他的同時代人稱他為「本世紀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藝術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藝術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提琴表演藝術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們對他的評價:俄國小提琴教育大師奧爾:「薩拉薩蒂拉琴輕快自然,兩只手的運動和配合總是那麼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終就像做游戲那樣輕松,可是聽起來卻是那麼的理想。……他是個多麼走運的傢伙呀,不像我們整年整月地當小提琴的奴隸,有一天不練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著練琴,每天在那裡舒舒服服過日子。」……「他擁有一種動作十分迅速准確而又能保持長久的顫音(Trill),這種能耐是他技藝高超的絕妙證明。掌握特別動聽的琴聲的薩拉薩蒂只使用飛躍頓弓(Staccato Volant),這種頓弓不很快,但無限優美。……使他整個演奏閃耀出一種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聲雖氣魄不夠,但動聽之極,所以他的演奏總是令人覺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萊什對薩拉薩蒂有過這樣的評語:「音色悅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畫盡致,代表著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乾乾凈凈,演奏應該無拘無束,流暢而輝煌,這是薩拉薩蒂教會我們的。現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術上完美無缺,演奏中始終要拉得十分准確而不允許那怕犯一點點錯誤,這都是從薩拉薩蒂登上藝壇後才隨之興起的風氣。……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來在演奏技術上靈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緊張,你一面聽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絕的份兒。他的顫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確地將運弓當作發出理想琴聲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觸琴弦總是准確地落在琴馬和指板之間那個正中央的點上。」當時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將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題獻給薩拉薩蒂,如:法國作曲家聖·桑的《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國作曲家拉洛的《F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布魯赫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波蘭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等。奧爾說:「通過出色地表演,使廣大聽眾了解布魯赫、拉洛和聖·桑的這幾首傑出的協奏曲的價值,是薩拉薩蒂一生演出活動立下的最大功勞。」 薩拉薩蒂不僅是完美的演奏家,還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時還特別擅長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餘首,都很精緻優雅。他一生中創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據比才歌劇改編的《卡門主題幻想曲》、《引子與塔蘭泰拉舞曲》等。奧爾對此給予了最肯定和真實的評價:「他那些獨具一格、才氣橫溢而又真正適合公開演奏的樂曲,如此鮮明地表現出他祖國那種熱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調的《西班牙民歌》,無疑是小提琴曲目寶庫中價值連城的珍寶。」這些作品既表現了高難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調,曾經風靡一時,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的一個貧苦家庭。5歲師從父親學琴,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1854年到馬德里師從賽斯學藝,並有機會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獲賜一把名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並獲資助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法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爾。僅9個月就把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程全部學完並獲得了一等獎。1857年,視聽課獲一等獎。1859年,又獲得了和聲的一等獎,這在巴黎音樂學院有史以來還從未有過的事。17歲開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跡遍布五大洲,聲震世界樂壇,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長達40多年輝煌的演出活動使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歲高齡仍技藝不衰。薩拉薩蒂的演奏技巧純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學派典雅、優美的風格,又有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間色彩,音色優雅、飄逸和水晶般的純凈、明亮,聽起來宛如優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顫指,使強烈的感情更加激動人心。他的同時代人稱他為「本世紀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藝術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藝術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提琴表演藝術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們對他的評價:俄國小提琴教育大師奧爾:「薩拉薩蒂拉琴輕快自然,兩只手的運動和配合總是那麼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終就像做游戲那樣輕松,可是聽起來卻是那麼的理想。……他是個多麼走運的傢伙呀,不像我們整年整月地當小提琴的奴隸,有一天不練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著練琴,每天在那裡舒舒服服過日子。」……「他擁有一種動作十分迅速准確而又能保持長久的顫音(Trill),這種能耐是他技藝高超的絕妙證明。掌握特別動聽的琴聲的薩拉薩蒂只使用飛躍頓弓(Staccato Volant),這種頓弓不很快,但無限優美。……使他整個演奏閃耀出一種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聲雖氣魄不夠,但動聽之極,所以他的演奏總是令人覺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萊什對薩拉薩蒂有過這樣的評語:「音色悅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畫盡致,代表著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乾乾凈凈,演奏應該無拘無束,流暢而輝煌,這是薩拉薩蒂教會我們的。現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術上完美無缺,演奏中始終要拉得十分准確而不允許那怕犯一點點錯誤,這都是從薩拉薩蒂登上藝壇後才隨之興起的風氣。……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來在演奏技術上靈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緊張,你一面聽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絕的份兒。他的顫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確地將運弓當作發出理想琴聲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觸琴弦總是准確地落在琴馬和指板之間那個正中央的點上。」當時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將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題獻給薩拉薩蒂,如:法國作曲家聖·桑的《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國作曲家拉洛的《F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布魯赫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波蘭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等。奧爾說:「通過出色地表演,使廣大聽眾了解布魯赫、拉洛和聖·桑的這幾首傑出的協奏曲的價值,是薩拉薩蒂一生演出活動立下的最大功勞。」 薩拉薩蒂不僅是完美的演奏家,還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時還特別擅長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餘首,都很精緻優雅。他一生中創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據比才歌劇改編的《卡門主題幻想曲》、《引子與塔蘭泰拉舞曲》等。奧爾對此給予了最肯定和真實的評價:「他那些獨具一格、才氣橫溢而又真正適合公開演奏的樂曲,如此鮮明地表現出他祖國那種熱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調的《西班牙民歌》,無疑是小提琴曲目寶庫中價值連城的珍寶。」這些作品既表現了高難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調,曾經風靡一時,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

㈩ 交響樂指揮家左邊的小提琴是誰

馬克西姆.費多托夫(Maksim Fedotov)是第一位曾使用帕格尼尼留下的兩把小提琴-瓜內里·德·傑蘇(Guarneri del Gesù)和讓巴佩蒂斯塔·烏拉姆(Jean-Baptiste Vuillaume )-進行獨奏表演的小提琴手(聖彼得堡,2003年)。俄羅斯小提琴家和指揮家馬克西姆·費多托夫出生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著名的指揮家世家- 維克托·費多托夫。他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和莫斯科音樂學院接受音樂教育。他的小學老師是鮑里斯?謝爾蓋耶夫(Boris A. Sergeev),齊加諾夫(D. Tsyganov),伊戈爾?貝佐羅尼(Igor Bezrodny)。他還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歌劇和交響導演(師從蘇聯人民藝術家V.切爾努申科(V.Chernushenko))。馬克西姆·費多托夫獲得過俄羅斯人民藝術家(2002)的稱號,並獲得多個國際大型比賽的獎項,其中包括東京國際小提琴比賽、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比賽、熱那亞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並於2003年榮獲莫斯科政府獎;同時他還在莫斯科國立音樂學院任教(自1987年)並擔任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


他在很多世界上最有名的場館做過客串演出:巴比肯音樂廳(倫敦)、交響樂大廳(伯明翰)、芬蘭國家劇院(赫爾辛基)、(柏林)演奏廳、布商大廈(萊比錫)、(慕尼黑)演奏橋祥廳、老歌劇院(梅因河畔法蘭克福)、禮堂(馬德里)、梅加羅(雅典),金色大廳(維也納)、三得利音樂廳(東京)、交響樂廳(大阪)、威爾第音樂廳(米蘭)、科隆愛樂樂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莫斯科大劇院和馬林斯基劇院等許多世界級殿堂。過去10年,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大會堂已進行超過50場獨奏和交響音樂會表演。費多托夫與世界各大樂團合作表演,並悄賣與知名的指揮家進行敏運搏合作。他的演唱會活動,他與鋼琴家加利納·彼得羅瓦朵(Galina Petrova)合作的音樂會以及唱片構成了他藝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唱片包括帕格尼尼之《24首隨想曲》(DML - 經典)和CD系列- 《布魯赫小提琴與樂隊作品集》(拿索斯唱片出品)。今天費多托夫將音樂會小提琴手和交響樂指揮家這兩種身份有機結合。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小提琴大師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