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幾億年前什麼龍生活在俄羅斯

幾億年前什麼龍生活在俄羅斯

發布時間:2022-05-03 00:37:29

❶ 關於恐龍化石的傳說

傳說,人類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發現恐龍的化石,但當時並不曉得這些石頭的真實面目,古代中國人將恐龍化石認為是中國神話中的龍骨頭,可當作中醫的葯材。

吳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領吳國精兵大敗越王勾踐於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越國的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也被摧毀了。

吳國在會稽得到一節大骨頭,有一輛車那麼長(大概2~3米),大家都沒見過這么大的骨頭,不知道是什麼動物的,吳國就派使者去魯國造訪孔子。

當時,孔子以博學聞名於各國。吳國使者詢問孔子:天下什麼骨頭最大?孔子曰:大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而防風氏遲到,大禹就把防風氏殺死並陳屍於眾;

防風氏的骨頭一節就有一輛車那麼長,防風氏的骨頭就是天底下最大的骨頭。

吳使問:防風氏(又叫汪罔氏)做為神,是監守什麼的?孔子曰:汪罔氏的君主監守封山、禺山,為釐(li)姓。在虞、夏、商叫汪罔(wang),到了周叫長翟,今謂之大人(巨人的意思)。

吳使問:人的身高有多少?孔子曰:僬僥(jiaoyao)氏身高三尺,是身材最矮的人;最高的人不超過十尺(三丈三),也就是最高的人了(防風氏)。

於是吳使曰:了不起啊,聖人!

孔子當時的依據是上古神話傳說,但以現在科學的眼光來看,這節骨頭應該是恐龍的骨節化石。縱觀歷史與科學,最切合實際的應該就是恐龍化石無疑。

(1)幾億年前什麼龍生活在俄羅斯擴展閱讀:

恐龍化石的現代展覽:

自從19世紀早期,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科學方法鑒定後,重建的恐龍骨架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

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在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艾伯特親王的支持下,在倫敦南肯辛頓建立了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展出英國的恐龍與其他動物的化石。

德國柏林洪堡博物館展放著長頸巨龍的骨架模型,是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組合而成的。

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被認為是最高和最重的恐龍。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展放有1907年在懷俄明州發現的梁龍,有27米長。

中國四川的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化的專業性恐龍博物館,展出的恐龍化石包括了3個綱、11個目、15個科的屬種。

❷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是什麼龍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
第一種:南方巨獸龍
恐龍名稱: 南方巨獸龍(大陸)超帝龍(港台)
拉丁文名: giganotosaurus
恐龍體長: 12-14米
恐龍體重: 6-8噸
恐龍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9500萬-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
生存地點: 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
南方巨獸龍頭骨化石辨認要決: 腦袋非常小,形狀就像個香蕉
恐龍種類: 蜥臀目·獸腳類·鯊齒龍科
來 歷
巨獸龍英文名字(giganotosaurus)的含義是「巨大的南部爬行動物」。
簡 介
巨獸龍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恐龍中第二大的食肉恐龍。第一具巨獸龍化石是在1994年由一個名叫ruben garolini的汽車修理工發現的。巨獸龍走路時用兩條腿。它碩大的嘴巴長著一口鋒利的牙齒,每顆牙有8英寸長。巨獸龍作為躍龍的後裔,有個又細又尖的尾巴。
南方巨獸龍與人類大小比例《一般資料》
身高height: 6公尺以上
身長 length: 14.3公尺以上
體重 weight: 8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白堊紀初期
距今約living age: 約1億年~9千5百萬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
《簡介》
1993年阿根廷一個驚人發現, 動搖了暴龍在考古學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的地位。1993年, 考古學家ruben d. 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平原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 原來在遠古的阿根廷曾經存在過一種可怕的怪獸。這種可怕的怪獸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二大的兩足生物, 體重達到驚人的八公噸。這種恐龍於1995年被命名為南方巨獸龍, 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獸龍是侏羅紀最著名掠食恐龍異特龍(躍龍)的後裔, 不過生活年代較後的南方巨獸龍體型卻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獸龍毫無疑問是地球史上最厲害的掠食者之一, 不過它們要對付的獵物也絕非容易應付的小型食草恐龍。在差不多時期生活和同一地點(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龍——地球史上最龐大的食草恐龍。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南方巨獸龍演化到如此龐大的原因。同樣地, 南方巨獸龍的頭骨長達1.8公尺, 顎部長滿8吋(20厘米)長的鋒利牙齒。南方巨獸龍的體重達8公噸, 所以它們發展出強大的骨骼及肌肉網路來支撐沈重的身軀, 同時保證它們在捕食獵物的時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長長的尾巴則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轉向的能力。
由於古生物學界已普遍認同暴龍是一種不聰明的恐龍, 所以有理論認為同是巨型肉食恐龍的南方巨獸龍應該也是智力比較低的恐龍, 沒有復雜的行為如社會結構等。不過古生物學家發現緊靠的南方巨獸龍提供了初步證據它們的行為可能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復雜。它們的智力可能足夠讓它們有較復雜的行為如群居的觀念。現時甚至有推測認為這種強大的恐龍從群居中學會合作獵食的技能, 以提高效率。有科學家利用工程學結合出土化石進行研究, 他們以關節最大可承受的運動至靜止狀態力計算出這種恐龍結構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時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 南方巨獸龍很有可能比更著名的暴龍更大。在身長方面, 南方巨獸龍比12公尺長的暴龍長了足足2公尺; 身高方面兩者差不多; 而體重方面巨獸龍也比暴龍重了一公噸。所以我們絕對有足夠證據相信南方巨獸龍的確比暴龍大。不過兩者在歷史中並不可能相遇, 因為兩者年代相隔了3000萬年。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龍。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9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四種獸腳類恐龍之一(另一種是棘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第二種:鯊齒龍
概述
鯊齒龍(學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98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更大,成年的估計可達11.1到13.5米長,體重2.9公噸。
恐龍名稱: 鯊齒龍(大陸)卡查齒龍(港台)
拉丁文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恐龍體長: 8—14米長
恐龍體重: 7噸
恐龍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堊紀前期
生存地點: 埃及[egypt]-摩洛哥[morocco]-突尼西亞[tunisia]-阿爾及利亞[algeria]-利比亞[libya]-尼日[niger]
辨認要決: 牙齒有一些很像鯊魚。
恐龍種類: 蜥臀目·獸腳類
來 歷
頭部特寫鯊齒龍這個名字發表於1931年但直到1995年的發現才使科學家了解到這種恐龍的真面目。它的拉丁文意思是「像吃人鯊般的恐龍」
簡 介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最大的肉食恐龍,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特殊發現,是至今發現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龍之一。只有南方巨獸龍與棘龍比其大。鯊齒龍巨大的頭骨有5.5英尺長,帶著一打又薄又利的牙齒,有些像鯊魚的牙齒。難怪它被稱為「鯊魚牙齒的蜥蜴」。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8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三種獸腳類恐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第三種:霸王龍(有點多)概述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霸王龍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賦予了它驚人的咬力,根據科學家按照力學模型的推測,它的咬力應該是3噸左右,這在當時的陸地上是無人可敵的,另外它的牙齒大而厚,形狀被歸為香蕉牙。雖然咬力驚人,但霸王龍的牙齒並不鋒利,不過因為它滿口的細菌(其原理與科莫多巨蜥相似,據推測,霸王龍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個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種),被它咬上一口的話就絕對會沒命。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生存時期】
時代:白堊紀晚期(晚白堊世 late Maastrichtian )
【物種分布】
分布( Found in)→ 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國新墨西哥州 蒙大拿州 科羅拉多州 懷俄明州 中國新疆天山火焰山 河南等
發現地層( Stratum)→ ...
霸王龍與人類大小比例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體長( Length)→ 全長15米 高約6 米
推測體重( Mass)→ 6.5-7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布朗(Barnum Brown) 19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亨利·奧斯本(Osborn), 1905
【詳細介紹】
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國]發現了第一具霸王龍化石。霸王龍有個大腦袋。霸王龍的前肢短小,每隻手有兩個手指;後腿大而有力,每隻腳有三個腳趾。每個手指和每個腳趾都帶有爪子。霸王龍有條又細又硬,帶個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顆牙,每顆牙長9英寸,都很鋒利。當有一顆牙掉了時,會有顆新牙長出來。霸王龍走路時用兩條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時的速度可達30英里。它的視覺和嗅覺都很好。霸王龍的腦袋很大,它是只聰明的恐龍。它獨自居住,有時也和另一隻霸王龍生活在一起。我們不清楚它們是否照顧自己的孩子。
霸王龍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類恐龍之一。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長達1.3米,它或許能夠吃下一整個人——假若那時候周圍真有人類存在的話。暴龍站起身高超過兩層樓高,一口可以吞下一頭牛,奇怪的是霸王龍前腳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暴龍無法捕食,只能吃死屍。霸王龍龐然大物,整個身體好像是專為襲擊其他恐龍而設計的;頭長而窄,兩頰肌肉發達,頸部短粗,身軀結實。後肢強健粗壯,尾巴不算太長,可以向後挺直以平衡身體,張開大口,有長約15厘米的利齒……只是前肢細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兩只較弱的手指。曾經有人認為暴龍是笨重遲緩的動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認為霸王龍奔跑起來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話,恐怕沒有什麼獵物可逃過它的追殺了。
【暴龍介紹】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龍骨骼化石「蘇」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他利用木製的大木筏,即河上劃艇作為流動營地來尋找化石,並進行發掘。這種木筏也是運輸化石的工具,因為用馬車運輸會損傷化石。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暴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我們現在認為並不正確,其實這個錯誤維持了50年以上。
【暴龍真相】
霸王龍,學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肉食性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霸王龍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 結束在白堊紀。霸王龍的頭部非常的巨大(長約1.2米)。強而有力的顎部上長有鋸齒邊緣的牙齒,龐大粗壯卻像鳥類的兩腳上,指頭長有強力爪子。和粗壯的腳比較起來,霸王龍的手臂小得與頭骨的反比,比人類的手要短,根據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由於霸王龍只用口捕臘,前肢絕少使用,因而漸漸變短變小,也因此演變成由後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後肢成為武器,因而演化成這種奇異的身體結構,霸王龍雖然身軀龐大,骨骼卻是空心的,而且頭顱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體重減輕,便於行走和捕獵。體長12-17米,體高約五點五米,體重達七噸,霸王龍的尾巴長又粗,看來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後肢及尾巴為重心,因此推測後肢和尾部份肌肉相當結實,破壞力比龍卷風還強大!
珍貴的霸王龍前肢化石一般來說,學者們相信霸王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它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晚期,大約為恐龍時代的最後200萬年左右。距離現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年。霸王龍的身體長達15米,體重大約10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具大的現生象。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 它的每顆牙齒大小不一,有的牙齒長度,比人類的手掌還要長,有的小如人類尾指一節,牙齒由尖頂到基部,都有斜旋鋸齒,其兇猛程度可見一斑,顎部強大驚人,是數十頭灣鱷顎頷力量的總和,霸王龍的頭是所有恐龍中最大又最有力的,這種可怕的肉食性動物會用長著軍刀般利齒的巨顎,狠狠地一口咬死獵物,接著扭轉強壯的頸部,將嘴中的肉塊撕扯下來。張開的血盆大口更是嚇人,裡面生著二排向內彎曲的銳利牙齒,每顆有二三十厘米長,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著堅韌骨質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也會承受不住。
【暴龍:兇殘的掠食者】
在古生物學界之中有一個爭論是霸王龍是否真的是一種積極的掠食者。
霸王龍捕食迅猛龍的情景再現積極的掠食者的論據:霸王龍的聽覺很特殊,應該說在頭顱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聲音,它耳朵的外觀與其它恐龍相差不大,但其內部結構卻有很大的改變。如此一來,霸王龍能聽到的音域就更廣,也許能聽到其他恐龍難以聽到的低頻率音波。推測霸王龍可能以發出低音的恐龍(大部分的鴨嘴龍類)為獵物。
還有,霸王龍的雙顎是足以勝任狩獵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動物一樣,它的牙齒也是向後彎曲,牙尖朝著口部中央,這意味著,獵物在口中掙扎的時候,也只能向喉嚨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齒有很深的牙根,這使牙齒結實而不易於折斷,更可以咬穿骨頭,這也是暴龍下顎這么深的原因——牙齒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實是埋在牙齦里。而且,細膩的鋸齒圍繞著牙齒的前後兩面,他們的作用像小鉤,鋸齒刺穿肌肉時,鉤子能鉤住肉的纖維,將其置於鋸齒間,鋸齒間有利刃的齒緣足以撕裂纖維。
吃食腐肉的論據:積極的掠食者的視覺系統應該是最發達的,可是霸王龍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覺最發達,而嗅覺發達,毫無疑問的是食腐的必備條件。還有,霸王龍的體積巨大,這有利於趕走那些蜂擁而來的狩獵動物。
【追蹤暴龍】
霸王龍是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以前,人們認為霸王龍能夠奔跑如飛,就像它們在電影里追上急駛的汽車那樣,時速可能高達72公里,很少有獵物能夠逃脫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一個美國研究小組公布了他們關於暴龍運動的研究成果,認為暴龍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們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時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不同動物的運動,通過腿的長度、運動姿態等參數估算動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計算表明,動物的體重越大,它依靠兩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體重的比例也越大。一隻普通的雞,腿部肌肉只需要達到體重的17%左右。但一頭體重6噸的霸王龍,如果它能夠奔跑,那麼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將超過身體總重量的80%。而現存的陸地脊椎動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會達到身體重量的50%。
為了對比,研究者還計算出,一隻霸王龍大小的雞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將佔全身重量的99%——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結論是,暴龍運動的速度很可能不超過每小時40公里。如果你被一頭暴龍盯上,跑得足夠快的話,還是有可能逃脫的。
長期以來,科學家就霸王龍是捕食者還是腐食者這一問題存在著爭議。有專家提出,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說明霸王龍依靠腐食為生,因為暴龍奔跑的速度較慢,它的前臂力量較弱,不足以進行狩獵活動。但也有人認為,暴龍應該仍然能夠捕獲到行動較為遲緩的草食動物。

霸王龍咬力和食性的新研究結果
論文:《Maximum Bite Force and Prey Size of Tyrannosaurus rex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Inference of Feeding Behavior》
作者:MASON B. MEERS
出處:Historical Biology, March 2002 Vol. 16 (1), pp. 1–12
翻譯:閆天陽 -中國恐龍網(Dinosaur.net.cn)
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霸王龍頭骨化石從霸王龍的頭骨形狀來看,其上頜寬下頜窄,咬合的時候上下頜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對,有利於咬斷骨骼。與霸王龍相比,異特龍上下頜寬度接近,咬合時牙齒施加的力幾乎相對,並不利於「攫斷」骨頭。霸王龍的牙齒成半圓錐狀,適合壓碎骨頭,而大部分肉食恐龍的牙齒則多用於穿刺。其頭骨結構顯示霸王龍的獵食行為可能和大部分獸腳類恐龍不一樣。
我們根據生物咬力和身體體重的比例計算,此比例是根據肉食的哺乳類,鱷類,龜類及蜥蜴類說採集的數據(水生肉食生物的數據由於浮力的因素沒有採用)。若只用鱷類(與恐龍關系較近)的數據計算出的最大咬力是183000牛;根據哺乳計算出的是88000牛;根據所有經過研究的動物所採集數據為235000牛。但由於很難真正測量出動物的最大咬力,此數據可能與真實情況有出入。
霸王龍的最大咬力約183000牛至235000牛,而為施加如此巨大的力量,霸王龍頜部需附著約6300-8000平方厘米的肌肉。對於霸王龍頜部肌肉的附著在文中沒有進行介紹,但研究者聲稱是完全可能的,即使霸王龍頜部肌肉只存在平行附著,無重疊結構。根據三角龍盆骨上的牙印計算出此顆牙施加的壓力約為6400牛。若用此數據計算出上頜施加的力為153600牛。由於此印痕是在生物死後留下的,不太可能表現霸王龍的最大咬力。
總體來說,肉食動物會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單獨獵食的動物往往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群體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獵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獵物。根據異特龍的身材計算,異特龍群體有能力獵殺同時期的成年蜥腳龍。根據這個關系,結合霸王龍的體重(5-6噸),不管其群體獵食與否,都有能力獵殺同時期的大型植食恐龍:如與其大小接近的三角龍。
在對付大型獵物的時候,強大的咬合能力能夠輔助捕食,不管捕獵者是採用咬斷氣管窒息對方,咬壞頸椎破壞神經,還是咬穿身體危及重要器官的戰術。按照霸王龍咬合的力量,推測其很有可能採用第二種方法。文章作者的結論:根據霸王龍的咬力和身材,推測其可能是單獨獵食動物。
《滅絕原因》
此前科學家曾認為包括霸王龍在內的恐龍物種是由於一顆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導致滅絕,但實際上它們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種仍可殺死現代鳥類的單細胞寄生物的攻擊。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對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龍骨骼化石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發現在這具雌性霸王龍顎部存在著小洞,這是由於一種叫做「毛滴蟲病(trichomonosis)」的鳥類寄生蟲感染。
直到這項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們都認為這具霸王龍顎部的小洞可能是與其他恐龍爭斗時留下來的。目前科學家指出,這只42英尺長、7噸重恐龍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嚴重的寄生物感染,並最終導致無法進食飢餓而死。
這項最新研究關注「休」這具雌性恐龍和其他9具霸王龍化石標本喉部損傷狀況,此前科學家們主要認為這是恐龍之間打鬥撕咬或者是細菌感染造成的。
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恐龍專家伊萬-沃爾夫(Ewan Wolff)是該項研究的合著作者之一,他說:「在現代鳥類疾病中的毛滴蟲病引起了我們的關注,這可能是解釋恐龍喉部神秘損傷的潛在主要原因。當我們開始深入關注毛滴蟲病時,發現恐龍有許多傳染毛滴蟲病的跡象。」
在鳥類身體上,毛滴蟲病是由一種叫做毛滴蟲的寄生物引起的。這種寄生物通常是通過鴿子等鳥類進行傳播,鴿子通常攜帶著毛滴蟲,卻很少出現疾病症狀。而獵鷹和鷹傳染之後卻會導致喉部嚴重損傷。沃爾夫稱,這種喉部損傷類型非常接近於恐龍喉部出現的小洞傷口。
沃爾夫強調稱,霸王龍和其他恐龍之間的打鬥傷口並不常見,同時這種損傷類型與當前在喉部出現的損傷有著明顯差別。由毛滴蟲導致的小洞傷口看上去邊緣更加整齊平滑,而打鬥撕咬造成的傷口卻顯得十分粗糙,同時他們的傷口和骨骼上留下的痕跡並不相同。
霸王龍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時常聚集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獵殺進食,甚至有時它們會彼此之間進行嗜殺。沃爾夫稱,毛滴蟲病很可能是通過唾液或者同類嗜食進行傳播,但值得科學家們注意的是這種傳染病並未出現在其他物種恐龍身體上。這使我們猜測霸王龍很可能是毛滴蟲病的主要來源,該病症僅在它們的生存環境中進行傳播。
沃爾夫指出,毛滴蟲感染在霸王龍體內具有傳播「優先性」,甚至這種病是導致它們消亡的直接原因。當它們的喉部出現嚴重的感染損傷時便無法進食,無論它們身體再強壯,也會由於飢餓和身體虛弱而導致死亡。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已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上。
另外我認為特暴龍也很「猛」我給你介紹介紹
身高height: 4公尺
身長 length: 10公尺
體重 weight: 3~4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白堊紀晚期
距今約living age: 7千5百萬年前~6千5百萬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 蒙古
亞洲發現的恐龍非常獨特, 特別是中國、蒙古的恐龍實在令人驚嘆。要談到特暴龍, 就先要從幾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講起。1902年, 一個跨世紀的大發現---一種當時最龐大, 最兇猛的食肉恐龍, 暴龍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經101年, 不過,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依照型, 推斷出暴龍乃侏羅紀時期的霸主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在二十世紀初、中期的古生物學界, 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成了主流的觀點。二十世紀末期, 考古學家依骨骼構造, 否定了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不過, 至今仍爭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龍的近親是什麼樣的恐龍?古生物學家根據身體構造, 指出暴龍最早源於三疊紀的空骨龍; 不過, 到了白堊紀末期, 暴龍的類似品種則分支成2種。一種是亞洲蒙古的特暴龍tarbosaurus, 另一種是北美洲本身的惡霸龍daspletosaurus。
特暴龍是截至目前為止在亞洲發現過最龐大的食肉恐龍, 相信跟暴龍一樣, 是十分兇猛的巨型食肉恐龍, 體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龍身長較北美洲的暴龍稍為遜色, 約10公尺長, 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約4公尺, 重6、7公噸, 嗅覺靈敏, 相信跟暴龍一樣是靠嗅覺追蹤獵物的位置。這個品種在7500萬至6500萬年前, 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見。美國最受歡迎的恐龍其實很可能源自亞洲, 因為在晚白堊紀的時期, 亞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峽處有"陸橋"連接。所以, 亞洲的恐龍能夠徒步遷徙往北美洲在那個年代絕對不為奇。
在古生物分類學上兩者屬於同一個「族」, 分別只有很少。我們相信特暴龍可能是遷徙到美洲後再進化成暴龍。
剩下的在http://www.jurassic4.com/dino_info/027.htm

❸ 白堊紀出名的恐龍有哪些

距今1.44億年到距今6500萬年間的8000萬年,是白堊紀恐龍們的世界。那時,氣候變得更加溫暖濕潤,四季也分明了,枝葉繁茂的有花植物也開始出現,高大的橡樹和山核桃樹也成片成片地出現,更加適宜的氣候和環境,使中生代的這些霸主們的生活也達到了頂峰。許多新的恐龍在白堊紀期間進化出來,這時,地球上恐龍的種類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食草恐龍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它們一道跋山涉水,尋找枝葉繁茂的地方,共同度過白堊紀的每一天。而食肉恐龍們則已具備了肉食性的方式所需要的一切:尖牙、利齒以及力量,它們日日尋覓獵物,優越的條件使它們敢於進攻比它們大幾倍的食草恐龍,當然,它們對美味的恐龍蛋和細嫩的小恐龍更加鍾情,它們是古大陸上可怕的獵手,手中掌握著操縱自然界生靈生死存亡的大權。當然,它們的命運有時也操縱在別的食肉恐龍的手中。現在,就讓我們看看白堊紀的恐龍明星吧。

擬櫛龍:它的化石發現北美洲的西部地區。它是一種大型的食草性恐龍,連頭帶尾長約10米。擬櫛龍最大的特點是頭上長著一個彎曲而中空的頭冠,據考證,擬櫛龍可能利用它中空的部分來發出聲響。

慈母龍:慈母龍是鴨嘴類恐龍中的一種。英文稱慈母龍為「Maiasauns」,意思是「好媽媽蜥蜴」。慈母龍照顧幼仔真是無微不至。一般它們把蛋產在高原地區,這樣既可以避免洪水,又可以覺察周圍的動靜,小慈母龍出世之後,一直與父母住在一起,有人預測,認為小慈母龍一直要長到10~12歲後,才能自己找東西吃。所以,一般來說,小慈母龍要與父母共同生活15年之後,成年的慈母龍才會放心地讓它們到廣闊的原野上去闖盪一番。這種恐龍為養兒育女,含辛茹苦,嘔心瀝血,所以才把它們稱做慈母龍。慈母龍成年後一般身長9米左右,曾生活在北美洲地區。

甲龍:是白堊紀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背部有堅硬的骨甲、骨甲上長有骨刺。因為它身披厚甲,體型巨大,所以有「活坦克」之稱。它們的特點是:有寬闊,堅固的頭骨和棒槌狀的尾巴。它的頭骨上有骨質的眼瞼,可以抵禦肉食恐龍鋒利的爪子,背部、脖子、尾巴也用甲板武裝,甲板上還有一些釘狀物和板狀物,眼睛上部有三角形的骨甲。甲龍的尾巴別具特色,尾巴至少有30千克重,更可怕的是尾巴末端長著一個棒槌狀的東西,這條尾巴揮過去,打著誰誰都受不了,所以,即使遇上兇殘的暴龍之類的食肉恐龍,它也不怕。當然,需要穩住自己的陣腳不要讓對方掀了四腳朝天,因為柔軟的腹部一旦暴露出來,那可就慘了。甲龍身長6~7米左右,估計重達2噸,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地區。

豪勇龍:豪勇龍長著一張扁扁的嘴巴,背上長著一葉長長的扁扁的鰭,從背部一直延伸到尾巴,長達7米,這面鰭的作用可能是用來控制體溫的,冷的時候,鰭對著太陽,吸收熱量,提高體溫,熱的時候,到蔭涼的地方,有風的地方散熱,降低體溫。豪勇龍是一種曾生活在非洲尼日的草食性恐龍。

禽龍:禽龍的名稱來源於它那蜥蜴般的牙齒。它的上下頜的前部沒有牙齒,後部的牙齒兩邊都有鋸齒,互相咬合在一起。身長約10米,身高5米,兩足行走,後肢粗大強健,最奇特的地方是前肢的大拇指像個大釘子,這是自衛的武器。前肢有四個手指,第四個手指和其它的手指配合,可以抓握食物,鉤斷樹枝,保持身體走路時的平穩。禽龍跑起來速度很快,平均每小時能走35公里。它的頭較大,有點像鳥頭,長有角質的喙嘴。

禽龍發現於歐洲,北美洲以及北部非洲,蒙古等地。

鸚鵡嘴龍:鸚鵡嘴龍是最早的角龍類,它有短的鼻子,位置較高的鼻孔,高高的喙嘴,非常像現在的鸚鵡,所以叫鸚鵡嘴龍。這種恐龍體形較小,身長不超過2米,大小像現在的狗。走路時,主要依靠後肢直立行走。牙齒寬而平滑,以植物為食,鸚鵡嘴龍曾生活在我國山東、內蒙、遼寧等地及南亞、蒙古、俄羅斯等地。

木塔布拉龍,這種恐龍也是一種大型的食草恐龍,口和鼻子向前突起,顯得十分突出,蹄部呈馬蹄狀,腳趾上有鋒利的甲釘,是用來自衛的武器,木塔布拉龍曾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廣大地區。

原角龍:是白堊紀晚期生活在我國華北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一帶的一種小型的四足行走的恐龍,是鸚鵡嘴龍向角龍演化的中間類型。體長1~2米,其模樣介於鸚鵡嘴龍和角龍之間。它的頭上還沒長出真正的角來,只是有點突出而已。在蒙古曾發現原角龍的蛋化石,有兩個蛋殼里還含有未孵化出來的幼仔的骨骼呢!這是首次發現的恐龍蛋。

角龍:是白堊紀末期生活在北美地區的一種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很大,嘴似鸚鵡,頭後部生有頸盾,以保護頸部。頭上長有數量不等的角,有的長在鼻骨上,有的長在眉骨上。體態威武,非常勇猛。植食恐龍中,數它的武器最精良。年輕氣盛的角龍,根本不把霸王龍放在眼中。角龍之間也常常進行角斗。它們體長5~9米,重4~8噸。種類較多,有獨角龍、三角龍、五角龍、戟龍、刺甲龍、隙龍等,是恐龍家族最後演化出來的成員。

腫頭龍:腫頭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一種鳥腳類恐龍,兩足行走,身軀同鴨嘴龍差不多,但頭上卻有功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又厚又圓的頭蓋骨,它幾乎把眼睛給蓋上了,腫頭龍的頭蓋骨達25厘米厚,這是它自衛和攻擊的最佳武器,所以堪稱恐龍世界裡的「鐵頭大俠」。當敵人來犯時,它會用頭部去拚命地撞擊,即使有時是硬碰硬。它的頭蓋骨就像安全帽一樣,能減少震動的強度,以免腦受到震盪。它的鐵頭功主要用來對付肉食龍的進攻和爭奪配偶及領導地位。腫頭龍一般長5米左右,高1.5米,前肢短,後肢長,長長的尾巴用來保持身體平衡。腫頭龍一般群居生活,最早發現於北美洲。

食肉牛頭龍:食肉牛頭龍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恐龍,它身長約7.5米,生活在白堊紀中期到晚期,發現於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它的腦袋像牛頭,眼睛上有一對向上、向兩邊伸展的扁角,它上下顎十分有力,能輕易地撕開大塊的肉。尾巴長而矯健,用來保持身體平衡,它的前肢特別短小,後肢異常粗壯,牙齒大約有4厘米長,上面有鋸齒並且向後彎曲。只要它的尖牙利齒碰上誰,誰就難逃它的「龍口」。

迅猛龍:迅猛龍個頭不大,可以說是相當小,但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兇狠的食肉恐龍,動作靈活,速度快。迅猛龍兩腳上各長有一隻碩大的彎彎的彈簧刀似的甲爪,這在刺殺獵物時能派上用場,迅猛龍的化石是中國和蒙古出土的。

竊蛋龍:一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它專門偷其它恐龍蛋的恐龍。當美國的中亞細亞考察團在蒙古首次發現竅蛋龍的骨架時,這個骨架正好卧在原角龍的蛋上。於是,竊蛋龍的名號就叫響了。竊蛋龍體長2米,頭很小,四肢粗壯有力,趾上長有利爪,是快跑的能手。此外,它還長有強壯的上下顎,具有很硬的喙嘴。當然,現在有科學家似乎准備給竊蛋龍翻案,認為它並不竊蛋,它可能是吃些蛤蜊之類,又吃些漿果的雜食性恐龍,時代這么久遠了,真實情形究竟是怎樣,誰又能說得清呢?

霸王龍:又叫暴君龍,是白堊紀晚期的一種兇猛的肉食性恐龍,它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肉食恐龍,體長15米左右,高5~6米,重約7噸,頭顱骨非常大,有1米多長,血噴大口裡,長滿了匕首狀鋒利的牙齒,簡直就像一台瘋狂的「絞肉機」,獵物一到它口裡,就沒有生還的機會。霸王龍兩足行走,後腿強壯有力,生有銳利的爪子,四個腳趾穩穩地撐住龐大的身軀,前肢退化厲害,變得非常短小,每隻手上各長兩個手指,指頭長著彎彎,鋒利的爪子。暴君龍最早是在北美西部被挖掘出來的。研究表明,這種肉食性恐龍雖然兇悍無比,是巨型獸腳類發展到頂峰的成員。但有時也可能撿點其它恐龍吃剩的肉來充飢。

策爪龍:策爪龍發現於英國。身長大約9米,長有大大的甲爪,但這爪子似乎不是用來抓陸地上的動物的。科學家們在它腹腔內的化石殘骸中找到了魚類的痕跡,因此,這兩只大大的甲爪可能是捕食魚類的最佳工具,就像現在的魚叉那樣,策爪龍也可能是以魚類為食的食肉性恐龍。

似雞龍:似雞龍生活在北美西部,蒙古以及我國的內蒙古。這種恐龍身長6米左右,它有一個很大的腦顱,說明它可能有立體視覺。它前肢生有甲爪,腿部纖細,腳上有平直而窄的爪,在奔跑時能起到防滑的作用,似雞龍可以說是恐龍世界中的短距離快跑的能手。由於它的腦子較大,因此,是恐龍家族中頭腦最機敏的恐龍。似雞龍尾巴很長,幾乎佔了體長的一半,奔跑時,這條尾巴就起到平衡的作用。它的牙齒小而多,可能是一種無所不吃的恐龍。它的眼睛比較大,在黃昏的時候,可能連小昆蟲都能捕食到。

恐爪龍:恐爪龍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生有恐怖的利爪。英文中把它稱為「Deinonychus」意思是「可怕的爪子」。

恐爪龍雖然只有三四米長,卻是恐龍家族中最兇猛的類群之一。它最大特點就是它那有著特殊結構的腳。它的兩腳各長有一隻彈簧刀似的殺傷性特別大的甲爪。恐爪龍的尾巴威力也很大,它的尾巴絕大部分是棒槌長骨,橫掃過去,也夠厲害的。恐爪龍喜歡成群結隊地捕殺獵物。在一次科學考察中,一次發掘就發現了五具恐爪龍的個體和一個軀體比恐爪龍大6米的素食性恐龍。

恐爪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除了北美洲外,蒙古也有發現。

似鳥龍:又名鴕鳥龍,體高約2米,模樣及大小均與現代鴕鳥相似。有人懷疑它可能是鴕鳥(還有已絕滅的恐鳥、象鳥)的祖先。似鳥龍的先輩曾是兇猛的獸腳類肉食龍,但後來「改邪歸正」變為雜食性恐龍,吃植物的果實、新芽,也吃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它的嘴像鳥的喙,牙齒已全部退化。脖子和尾巴都很長,頭很小。後肢修長矯健,善於快速奔跑。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我國內蒙和北美都有化石發現。

鴨嘴龍:是白堊紀晚期最繁盛的恐龍。嘴部扁闊,似鴨嘴。有的頭上生著頂飾,有的則是平頭。有頂飾的鴨嘴龍其前頜骨和鼻骨不是長在原來的位置上。而是退到了頭頂上,形成了中空的突起。鴨嘴龍嘴裡約有兩千多個牙齒。身長達12米。它的前肢短小,後肢粗壯,主要用後肢行走。

巨型山東龍:是龍我國山東省發現的一種平頭鴨嘴龍。生活於白堊紀晚期。體長達15米,站立時高8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鴨嘴龍。

棘鼻青島龍:是發現於我國山東的一種有頂飾的鴨嘴龍。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它的體長約6.6米,身高約4.9米。鼻骨呈一突棘長在額上。據認為突棘有共鳴箱的作用。

❹ 關於恐龍滅絕的資料

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恐龍是在五次物種大滅絕中的第五次大滅絕中滅絕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說認為地球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共發生了11次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運動,每次造山運動都使海洋從大陸上退卻,造成了物種的大量滅絕。這5次大的物種滅絕每次都與造山運動形成的時間驚人的相同。這足以說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水從大陸上5次大退卻使物種渴死,是造成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證據:
一、5次造山運動與5次物種滅絕的時間驚人的相同
1、第1次是加里東造山運動,開始時間是4.4億年左右,這和第一次物種大滅恐龍滅絕的時間4.4億年完全相同。
2、第2次是海西造山運動,始於3.65億年左右,這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3.65億年完全相同。
3、第3次是印支造山運動,始於2.5億年,這和第3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5億年完全相同。
4、第4次是燕山造山運動,始於2.05億年,這和第4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05億年完全相同。
5.第5次是喜馬拉雅運造山運動,始於6500萬年前。這和第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完全相同。
二、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存方式
這些滅亡的物種都是些淺海、底棲、固著、不能主動尋找食物、體形龐大、喜歡水環境的物種。
三、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淺海、濱海地區、不論是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方式離不開水環境。這些物種沒有了生殖的水環境,必然走向滅絕。
造山運動,使海洋從大陸上逐步退卻,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適應新環境的物種滅絕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適應是造成物種滅絕的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物種的生殖方式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從兩棲動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動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動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進化才是物種進化、滅絕的決定性因素。
恐龍為什麼在6500萬年前的第5次物種大滅絕中滅絕的呢?雖然恐龍有遷徙功能,但因為海洋第五次大退卻是海洋最後一次從大陸上徹底退出,恐龍再沒地方遷徙了,水源乾涸了,絕大部分恐龍被渴死了。
當然,地球上還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龍活了下來,這一小部分恐龍是如何滅絕的呢?這部分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適應。恐龍在繁殖季節經過交配後,「夫妻」雙方便忙著築巢產卵。他們在地勢較高而且向陽的地方,尋找松軟的土地,用帶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個圓形的坑來,扒出的泥土壘在坑的周圍,使坑的周圍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狀就像一個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進窩里。挖好坑後,再填上一些鬆土,接下來恐龍「媽媽」蹲在巢上產卵。產完卵後,再用一層薄土或植物葉片把蛋蓋起來。然後這些將要做父母的恐龍便輪流守侯在窩旁,直到孵出幼恐龍來。恐龍下蛋後,用土埋上,靠陽光孵化。恐龍蛋的孵化,一靠溫度,二靠濕度。溫度過高,胚胎發育過於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濕度過低,將加速蛋內水分蒸發,造成失水過多,引起胚胎和殼膜粘連而導致胚胎死亡。由於造山運動,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燥,氣溫升高,土地乾旱,土壤的濕度下降,造成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我國天文地質工作者徐道一說:「在我國的白堊紀末沉積層中發現有成堆的沒有孵化的化石恐龍蛋」,在廣東河源發現15000多枚恐龍蛋沒有孵化,這便是很好的證明。考古研究表明,恐龍滅絕持續了100萬年時間。恐龍的全盛時期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恐龍蛋化石卻只在白堊紀晚期出現,這說明很可能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前期,恐龍的孵化是正常的,到了白堊紀晚期,它們可能遭遇了某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導致孵化不能進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新生恐龍越來越少,直至最後滅絕。根據土壤的濕度下降造成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導至恐龍最終滅絕,我們從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說恐龍蛋是渴死的,恐龍最終滅絕的原因是渴死的。
作者:賴柏林

❺ 作為遠古霸主的恐龍,你知道它在億年前的蠻荒世界裡是如何生活的嗎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發現恐龍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中國科學家在恐龍研究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許多發現對全球恐龍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從喜鵲大小的奇翼龍,到10米長的永川龍,再到四翼小盜龍,幾億年前這些古老的地球霸主是如何生活在野外的呢?

在活動中,邢教授還以“恐龍獵人——穿越時空的恐龍革命”為主題,上了一節恐龍分享課。從不同恐龍的發現開始,談了一些比較晦澀但很有趣的研究,比如恐龍糞便的研究,恐龍腳印的研究,還有完整的琥珀恐龍化石包等等。邢說,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全球恐龍研究,因為它是一種毛茸茸的恐龍,從那時起,科學家終於將毛茸茸的恐龍與鳥類聯系起來。“小盜龍”的發現也是令人矚目的。它有四個翅膀,是已知的第一個真正會飛的恐龍。

❻ 什麼龍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生活在距今2.03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能夠上真正的恐龍,大概是黑瑞龍了。
黑瑞龍
身高Height: 約1公尺
身長 Length: 3~4公尺
體重 Weight: 約100公斤
距今約Living age: 約2億3千萬年~2億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 南美洲.阿根廷

簡 介 :
黑瑞龍(Herrerasaurus)是距今約兩億三千萬年前的初龍。它是速度相當快的兩足食肉動物。身長約五公尺,重約三百公斤,頭大頸短,是最早的肉食恐龍之一,在阿根廷已發現其數個遺骸。

古生物學家一直都想知道最早的恐龍是怎樣的, 而阿根廷西北部隱藏了這個問題接近最早的線索。這個線索則來自一種被稱為邊緣恐龍——黑瑞龍。邊緣恐龍代表這種恐龍的特徵只是剛剛符合分類為恐龍的條件。可見這種恐龍的年代十分久遠和相比起大部分恐龍都結構來得原始。

古生物學家Victorino Herrera首先於1958年發現了不完整的化石, 而這種恐龍也是紀念其發現者而命名為Herrasaurus的。完整的化石要等到1988年, 即第一次發現的三十年後才被H. Ischigualastensis Paul發現。這次出土的包括恐龍較完整的骨骼化石, 還有一些較零碎的碎片。這次的發現提供了足夠的資料, 允許古生物學家重新組合這種歷史悠久的恐龍。1993年, 芝加哥大學的Paul Serino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 認為黑瑞龍是三疊紀時期的巨型食肉動物。

黑瑞龍是早期食肉恐龍, 有尖銳的牙齒和爪、強而有力的前肢等。它們骨骼輕巧, 所以我們相信它是敏捷的獵食者。它們有3至4公尺的高度, 在早期來說算是巨型。耳骨則顯示這種恐龍可能有著靈敏的聽覺。

雖然已找到較為完整的化石, 但是由於化石稀少, 古生物學家只能夠確認黑瑞龍的幾種特點。以前專家估計這種恐龍的結構類似早期的蜥臀目恐龍, 所以把它歸類為蜥臀目恐龍。不過古生物學家在研究過其臀骨結構後, 發現這種結構並不是獨特的。而且在南美洲的中、晚期三疊紀地層發現了另外一些恐龍, 這些恐龍被認為與黑瑞龍有血緣關系。這些恐龍包括有巴西南部發現的Staurikosaurus(南十字龍)和Ischisaurus Cattoi等, 另外, 美國亞里桑拿州發現的Chindesaurus(魔鬼龍)也被認為和黑瑞龍有關系。這些都證明了恐龍同源說, 因為往後不少肉食恐龍都和黑瑞龍有相同之處。有分析指出蜥臀目恐龍、甚至獸腳類都有關系。這些發現都提供了重要線索讓古生物學家估計最早恐龍的樣貌。

❼ 幾億年前的恐龍是什麼樣子的是怎麼生活的呢清你展開想像寫一寫.

我們所熟悉的恐龍,不是高大威武,就是奇型怪狀。它們的種類很多,爭奇斗勝。

但是,早期的恐龍卻不怎麼像樣。它們外型一般,個頭也不大,很難把它們與後來出現的那些五花八門的後代對上號,可見那時恐龍的分化還不十分明顯。

早期的恐龍是指三疊紀的恐龍,那時它們剛從槽齒龍類演化出來不久。由於時代久遠而且恐龍初露頭角,數量種類都十分有限,所以留下的遺骨也不多。

在歐洲、非洲和南北美洲均發現有早期的恐龍化石,雖然化石較少,但可從它們的遺骸上獲得「管中突擊豹」的印象。

較有代表性的早期恐龍是發現於阿根廷北部安第斯山的「始盜龍」,是2.2億年前(三疊紀晚期)的肉食恐龍。它體長1米,頭骨長12厘米,活著時體重估計有10千克多。後肢很粗壯,前肢比較短小,用兩足行走。始盜龍長有尖爪利齒,爪的形狀如同鷹爪,一幅十足的「強盜嘴臉」。不過始盜龍的牙齒和骨骼都有較多的原始特徵。

在安第斯山還採得另一具保存完好的早期肉食恐龍的化石。它站立時高1.8米,估計活著的時候重110千克,具有粗大的前爪餓獨特的、適於捕獵生活的頜骨及帶鋸齒的牙齒,能用後肢豎立行走或奔跑。它的化石「告訴」我們,它生活於三疊紀晚期。

美國的亞利桑那化石。它身長2.5米,臀高不到1米,活著時體重約90千克,四肢行走,也能用後肢站立。它的頸和尾部較長,是吃植物的恐龍,估計它可能是後來那些身軀異常龐大的蜥腳類恐龍是祖先類型。生活於2.2億年前。

早期恐龍的化石告訴我們,恐龍的身軀是如何由小變大的;種類是如何由單一變多樣的。

❽ 恐龍時代最大的海中恐龍是什麼龍

滑齒龍 化石時期:中侏羅紀 殘酷滑齒龍 體長:一般推測有10—16米長(最大推測有25米長,150噸重,一般被推測是BBC放衛星.) 簡介 滑齒龍(屬名Liopleurodon),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大型、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里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 發掘與物種 滑齒龍屬由H.E. Sauvage在1873年命名,以非常少數的化石來命名,包含三個70公釐長的巨大牙齒,其中一個在法國濱海布洛涅附近的侏羅紀卡洛夫階地層發現,學名為殘酷滑齒龍(Liopleurodon ferox);另一個Liopleurodon grossouvrei在法國Charly地區發現;第三個在法國坎城附近發現,起初被命名為Poikilopleuron bucklandi,後來被H.E. Sauvage重命名為Liopleurodon bucklandi。H.E. Sauvage並沒有在他的描述里,將本屬歸類於任何特定爬蟲類。現在滑齒龍屬有三到四個已承認的種:殘酷滑齒龍發現於英格蘭與法國的卡洛夫階、L. pachydeirus生存於英格蘭的卡洛夫階,由Seeley在1869年描述為上龍、L. rossicus發現於俄羅斯窩瓦階,也被Novolov在1948年描述為上龍、 L. macromerus發現於英格蘭,由Phillips在1871年描述為蛇頸龍。只有殘酷滑齒龍有幾乎完整的骨骸。 描述與古生物學 四個強壯的鰭狀肢顯示滑齒龍是強壯的游泳者。所有蛇頸龍類都以四個鰭狀肢作為推進方式。一個使用游泳機器人的研究,證實這種推進方式並不特別有效率,它提供很好的加速度,這是個埋伏掠食者值得擁有的特徵。對於這種動物頭顱骨的研究,顯示它們可用鼻孔尋找水面上特定氣味的來源。滑齒龍是肉食性動物,而且不太可能有任何掠食者獵食它們。 滑齒龍的化石有許多已在德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的侏羅紀地層發現,在當時歐洲是大面積海洋 體型 關於滑齒龍的最大尺寸有些爭議。大多數殘酷滑齒龍的化石顯示它們可長到7到10公尺(23尺到 33尺)。然而與它們的近親克柔龍相比,不確定現存滑齒龍的重建是否正確。英國的化石證據顯示當時的上龍類可長達18公尺或者更長,但這些化石因為過分零碎而不能確定是否屬於滑齒龍或其他相關屬。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展示中的下顎,被估計長度為3公尺,被認為屬於L. macromerus。有未證實的消息指出,在多塞特郡海岸發現一個巨型上龍類的長下顎,長達4公尺。 在2002年,在墨西哥發現一個非常大的上龍類。也就是著名的Monster of Aramberri。即使保守的估計也有15公尺長,僅管它可能是未成年。然而,Monster of Aramberri並不是滑齒龍屬。Monster of Aramberri的化石包括部分脊椎骨,化石來自墨西哥晚侏羅紀Kimmeridgian階的La Caja Formation地層。這化其實在1985年由一位地理學學生發現,起初被Hahnel誤認為獸腳類恐龍。 BBC1999年的與恐龍共舞電視節目將滑齒龍敘述為長達25公尺。如果這節目的數據是對的,那滑齒龍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海生爬行動物與最大型的掠食者。 大眾文化 滑齒龍出現在BBC1999年的《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電視節目。在這電視節目里,滑齒龍攻擊並吞噬一隻在陸地上居住的美扭椎龍。節目里滑齒龍跳上陸地捕抓陸地動物的行為是完全虛構的,但該節目製作人宣稱這行為是參考殺人鯨。 滑齒龍再次出現在《與恐龍共舞》在2003年的節目《海底霸王》(Sea Monsters)。滑齒龍稍晚出現在電影《歷險小恐龍9:重返大海》。" 1. 滑齒龍怎樣殺死獵物,它獵殺什麽動物? 《與恐龍同行》將滑齒龍描繪成可怕的捕食者,攻擊和殺死大眼魚龍,甚至更加令人震驚,它從海岸上抓住彎棘龍(Eustreotospondylus)。至於這些描述的證據,毫無疑問,滑齒龍殺死和吃掉其它海生爬行動物,就像《與恐龍同行》中所表現的那樣。已發現有許許多多的骨頭上顯示了滑齒龍的咬痕,還有局部的或被肢解的海生爬行動物骨架看起來好象曾經是滑齒龍捕食的目標。彼得伯勒(Peterborough)磚坑中保存的一些蛇頸龍標本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是完全關連在一起的,但缺失了槳狀肢、頸和頭。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標本代表了被滑齒龍抓住和殺死的動物,捕食者撕下並吃掉了缺失的部位。 片中描繪的滑齒龍向上猛沖的捕獵方式大部分是根據與現代海洋捕食動物的類比。當看到獵物在水面上的倒影時,大白鯊和虎鯨都用這種方法捕食。因此,推測上龍類也以這種方式捕獵似乎是合理的。 上龍類確實吃恐龍的可能的直接證據來自1980年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發現的一具上龍(Pliosaurus)骨架,它是滑齒龍的近親。與這件上龍骨架一起發現的還有兩塊骨質甲板,顯然屬於一隻甲龍。盡管不能肯定,但它們有可能是上龍胃中的部分胃容物,因而說明上龍吃掉了一隻甲龍。 2. 滑齒龍有多大? BBC片中滑齒龍是一頭真正的龐然大物——一頭老年雄性滑齒龍身長25米,重150噸。隨著節目的首次播映,這個體型在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廣泛爭議,因為沒有古生物學家認為滑齒龍真的能長這麽大。 盡管已發現了幾個完整的滑齒龍骨架,但都是體長在5到10米之間的個體。發現於牛津粘土層中較不完整的化石顯示出滑齒龍超過了這個長度,不過這里只是粗略的估計和猜測。彼得伯勒博物館1996年發現的一塊脊椎骨似乎顯示吃一隻長度在17—20米之間的上龍,其它博物館收藏的各種破碎吻部和下頜骨提示了大小相似的標本。這些破碎化石是否真的來自滑齒龍還不能確定,這些標本所屬的動物被取綽號為「大側齒龍(Megapleurodon)」。倘若這些骨頭不大可能真的恰好代表曾經生活過的最大上龍標本,一些專家慎重地表示,滑齒龍及其相關種類總長度可能達到25米。 《與恐龍同行》中賦予滑齒龍的巨大重量是通過與現代鯨骨的比較得出的(前提是承認了25米的體長)。由於不可能簡單地將鯨魚放在秤上稱量體重,因而,對於這些動物的體重專家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認為,最大的藍鯨可能達到200噸的驚人重量,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可能甚至還不到100噸。因而無論如何,滑齒龍的體重被至於這個范圍內。然而,鯨的大塊頭身體的大部分是厚厚的鯨脂層,用於長途遷徙,為它在經常光顧的寒冷的極地海域中保溫。而滑齒龍是溫暖的亞熱帶海域的居民,不該有這些鯨脂。因此我們估計,即便是最大的上龍類體重也不會達到最大鯨類的一半。 大側齒龍,前肢連大鰭只有2.209米(一說為1.5米),全長約10~14米。 3. 滑齒龍的水下嗅覺 《與恐龍同行》中表現了滑齒龍利用水下嗅覺發現獵物不同於大多數爬行動物在空氣中探測氣味微粒,片中的滑齒龍將水吸入鼻腔,從中分辨感覺線索。 上龍類頭骨一個令人困惑的特徵是它們的內鼻孔——上顎上的兩個孔——比外鼻孔更靠近吻端。而且,從吻端到內鼻孔有溝相連。這一特殊結構有什麽用? 阿瑟克魯克香克(Arthur Cruickshank)、菲利普斯莫爾(Philip Small)和邁克爾泰勒(Michael Taylor)三位博士在研究英國一個早侏羅世上龍類拉瑪勞龍(Rhomaleosaurus)的頭骨時,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蛇頸龍類的嘴閉合時不能密不透水,因此當它向前運動時,海水就會進入它的嘴裡。我們可以推測,就像在鱷類中一樣,嘴背面的肉質瓣膜防止了水進入喉嚨。如果水進入嘴裡,似乎沒有什麽能夠阻止水進入內鼻孔,,此外,上顎上的槽形管也會將水引入內鼻孔。 克魯克香克和他的研究小組還發現,上龍類的內鼻管是一個S型的管子,能夠直接將水從內鼻孔帶到外鼻孔,而外鼻孔上有一個特殊的向後的凹陷。只要頭向前移動,它就會產生一個負壓區,將水向後排出鼻腔。因此,一條游動的上龍鼻子里竟有一個持續通過的水流系統!水首先被吸入內鼻孔,然後沿內鼻管向上移動。在這里與動物敏感的嗅覺器官相接觸,來自氣味微粒的信息將由此傳遞給大腦。然後,水從後面被排出內鼻孔。 盡管這一系統首先是根據拉瑪勞龍提出的,但是現在它似乎已經適用於所有上龍類,因為它們都具有這種不同尋常的鼻孔構造。因此,像滑齒龍這樣的上龍類似乎結合了鯊魚以及像鱷魚和鯨類這樣呼吸空氣的捕食動物的捕獵方式。也許這種在水下聞氣味的系統是它們成功的關鍵之一,因為與滑齒龍相似的蛇頸龍類實際上在整個中生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捕食動物。 <cc>4.滑齒龍怎樣游泳? BBC片中滑齒龍以有效、優美的動作游泳,兩對鰭狀肢協調運動。當前肢向上抬時,一對後肢則向下拉,然後當前面的一對向下,後面的一對則向上。這種方法——交替下沖方法——確保了動物持續向前運動。這可能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古生物學家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搞清這是蛇頸龍類最合適的運動模式。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認為,蛇頸龍類在水中劃行。然而,劃行是非常低效的運動方式,因為在恢復性擺動過程中不產生推力。因此,很少有現生動物劃水游泳——最常見的例子是昆蟲,例如龍虱和劃蝽。 大多數水生動物採用憑借下沖程(downstroke)和上沖程(upstroke)都提供向前推力的游泳機制(或者,在大多數魚類的情形中,是每次尾鰭向側面的拍擊)。這適用於在水下「飛行」的現生動物,例如企鵝和海龜。蛇頸龍不同於這些動物,因為它們有兩對翼狀肢,缺少產生有力的上沖程所需的骨骼和肌肉特徵。 蛇頸龍類骨架的顯著特徵在於,附著四肢肌肉的所有主要骨頭都位於身體之下,在這里形成大的片狀結構。它們為那些用於向下拉動鰭狀肢的肌肉的附著提供了很大面積,因此,滑齒龍及其近親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大下沖力。這些肌肉大而有力的進一步證據來自肌肉在肢骨的附著點上留下的肌痕。 它們沒有同樣大的面積附著肌肉來完成同樣強有力的上沖程。因此如果滑齒龍同時揮動兩對鰭狀肢,效果就會和劃行相似——推力的大小盡管在下沖程中很大,但在上沖程中卻很微弱。在解決這個兩難問題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提出了富有創造力的觀點,蛇頸龍類改變它們鰭狀肢的拍打周期,因而當前肢處於強大的下沖程狀態時,後肢就處於微弱的上沖程狀態——因此,總會有至少來自一對鰭狀肢的推力。</cc> 據考察,滑齒龍比霸王龍.南方巨獸龍還要厲害,因為滑齒龍既比它們大.重;而且頭與牙是暴龍的兩倍,(頭4米,牙66厘米)是無與倫比的恐龍霸主,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之王! 摘自: www.dkpart.com

❾ 幾億年前的恐龍是什麼樣子

我們所熟悉的恐龍,不是高大威武,就是奇型怪狀。它們的種類很多,爭奇斗勝。

但是,早期的恐龍卻不怎麼像樣。它們外型一般,個頭也不大,很難把它們與後來出現的那些五花八門的後代對上號,可見那時恐龍的分化還不十分明顯。

早期的恐龍是指三疊紀的恐龍,那時它們剛從槽齒龍類演化出來不久。由於時代久遠而且恐龍初露頭角,數量種類都十分有限,所以留下的遺骨也不多。

在歐洲、非洲和南北美洲均發現有早期的恐龍化石,雖然化石較少,但可從它們的遺骸上獲得「管中突擊豹」的印象。

較有代表性的早期恐龍是發現於阿根廷北部安第斯山的「始盜龍」,是2.2億年前(三疊紀晚期)的肉食恐龍。它體長1米,頭骨長12厘米,活著時體重估計有10千克多。後肢很粗壯,前肢比較短小,用兩足行走。始盜龍長有尖爪利齒,爪的形狀如同鷹爪,一幅十足的「強盜嘴臉」。不過始盜龍的牙齒和骨骼都有較多的原始特徵。

在安第斯山還採得另一具保存完好的早期肉食恐龍的化石。它站立時高1.8米,估計活著的時候重110千克,具有粗大的前爪餓獨特的、適於捕獵生活的頜骨及帶鋸齒的牙齒,能用後肢豎立行走或奔跑。它的化石「告訴」我們,它生活於三疊紀晚期。

美國的亞利桑那化石。它身長2.5米,臀高不到1米,活著時體重約90千克,四肢行走,也能用後肢站立。它的頸和尾部較長,是吃植物的恐龍,估計它可能是後來那些身軀異常龐大的蜥腳類恐龍是祖先類型。生活於2.2億年前。

早期恐龍的化石告訴我們,恐龍的身軀是如何由小變大的;種類是如何由單一變多樣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早期的恐龍已獲得了進步的走路姿勢,即變「匍匐行」為「走」的姿勢。它們能用後肢站立、行走或奔跑。而在那時,除恐龍外,還沒有其他爬行類能做到這一點哩!

現在一般人拿來形容長得很醜的女人。。。

閱讀全文

與幾億年前什麼龍生活在俄羅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91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2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5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8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7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2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3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6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8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6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0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70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2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3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8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