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有哪些断层山

澳大利亚有哪些断层山

发布时间:2022-08-08 13:16:17

㈠ 哪些山属于断块山 由于断层而形成

又称断层山.地壳断裂上升所形成的块状山体.按断层形式分为:①地垒式断块山.山坡为陡立的断层崖,山坡线掀斜式断块山地垒式断块山较平直,与相邻的谷地或盆地间有明显的转折,如中国江西庐山.在岩层产状接近水平的地区,形成平顶山(桌形断块山),高角度断层也可形成桌形断块山;②掀斜式断块山.山形不对称,断裂上升一侧为陡峻的断层崖,另一侧山坡缓长,向盆地或谷地过渡.如中国山西五台山,西侧沿滹沱河断裂带掀斜,形成“五台”.

㈡ 澳大利亚地质特征

澳大利亚大陆曾是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有着世界上最漫长和最复杂的地质演化史。由太古宙克拉通地盾、元古宙褶皱带和沉积盆地及显生宙沉积盆地等构造单元组成。

1.太古宙克拉通地盾区

形成于距今28亿年左右的太古宙克拉通地盾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地质体,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伊尔冈、皮尔巴拉和高勒地盾是3个着名的太古宙克拉通地盾。3个地盾分别分布在西澳州西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和南澳州中西部。各克拉通地盾被太古宙—元古宙褶皱带所包围和环绕。

伊尔冈克拉通地盾是澳大利亚最大、最重要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块,主要由一个花岗岩片麻岩地体和3条花岗绿岩带地体组成。伊尔冈克拉通地盾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成矿区,发育有大量金、镍、钽、铁、铜、锌和铂等矿床。皮尔巴拉克拉通地盾包含一个中太古代的花岗绿岩地体和上覆的火山沉积岩系列,在火山沉积岩系列中有巨型的铁矿发育。塔巴塔巴剪切带是东皮尔巴拉克拉通与西皮尔巴拉克拉通的主要分界线。高勒克拉通地盾含有金、金刚石、铜、镍、铁、铅锌和铀等矿床。

2.元古宙褶皱带和沉积盆地

元古宙褶皱带和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太古宙克拉通地盾周围,由片麻岩和火成岩组成的穆斯戈拉夫地块、由角闪岩相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的阿润塔地块以及伊尔冈和阿润塔地块间的加斯科伊纳杂岩、戈兰加里盆地和班杰冒盆地等组成。发生在18亿年左右的卡普里科恩造山运动将伊尔冈和皮尔巴拉两个太古宙克拉通地块拼贴在一起,其他克拉通地块之间同样为元古宙造山带。元古宙—古生代奥非色盆地和阿马度斯盆地覆盖于伊尔冈和高勒两克拉通地块之上。

在澳大利亚东部,古元古代的主要地质特征为发生在南澳和新南威尔士州威利亚马超群以及奥拉里地块与布罗肯山地块上的多期次变形;而澳大利亚北部古元古代的代表性特征则是蒙特艾萨地块和复杂的褶皱冲断层带。在上述古元古代的沉积盆地中,相关的沉积主要是广泛的地台盖层沉积,包括白云岩盖层沉积和深水相含磷灰岩沉积。

3.显生宙沉积盆地

澳大利亚显生宙沉积盆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均有发育。寒武纪西澳被动陆缘盆地形成,并发育盖层沉积,在西澳安特里姆有面积超过1.2×104km2的高原玄武岩,此时澳大利亚中部则发生了彼特曼造山运动,南澳州发育被动陆缘盆地;奥陶纪在拉克兰褶皱带发生了阿尔卑斯型造山运动,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形成规模巨大的蛇绿岩带,同时在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形成深水磨拉石和复理石增生体,在澳大利亚东部发育火山岛弧,而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花岗岩侵入;泥盆纪发生的塔伯拉伯安造山运动导致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南部地区发生大面积褶皱,而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和昆士兰州地区则发生了挤压变形与褶皱,在新南威尔士州中部以及昆士兰州等地发生中酸性火山喷发;石炭纪澳大利亚大陆一半以上面积为冰川所覆盖;二叠纪—三叠纪澳大利亚与印度和非洲之间的裂谷开始形成,并发展成裂谷盆地,其他较重要的盆地还有伯温盆地、格勒达盆地、悉尼盆地、伊普斯威持盆地及克来瑞斯-毛里顿盆地等,并在天鹅海岸平原一带形成油气藏;侏罗纪在维多利亚州形成了吉普斯兰德和巴斯和奥特威等盆地,在南澳州和西澳州则形成了海上陆架盆地,赋存有石油和天然气,在西澳州珀斯盆地则发生了海侵序列沉积,在中澳地区发育海相地台盖层沉积;白垩纪在苏拉特等盆地发生沉积作用的同时,在大自流盆地基底高地边缘则有小规模的火山岩喷发,在亨特-伯温造山带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形成,在近昆士兰州海域也有火山活动发生。

㈢ 澳大利亚 北冰洋 地质特征相似点与不同点

澳大利亚的地质特征:

澳大利亚大陆有着世界上最漫长和最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其基本构造格架形成于中新生代。澳大利亚大陆主体由厚的岩石圈组成,岩石圈最厚达150公里。大陆壳主体由太古代、元古代和若干显生代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薄的、主要为显生代的沉积岩盖层覆盖在其上。
大地构造背景上,澳大利亚大陆曾是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冈瓦纳古大陆在二叠纪(晚期)开始破裂解体,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独立的大陆开始形成。地质上,澳大利亚大陆可被分出如下一些大地构造单元:①太古代克拉通地盾;②元古代褶皱带和沉积盆地;③显生代沉积盆地与显生代变质岩和火成岩。

(一)太古代克拉通地盾区
太古代克拉通地盾,也有称太古代克拉通地块,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地质体,形成在距今28亿年左右,已鉴别的三个着名太古代克拉通地质体(或曰地块或地盾)分别是:伊尔冈(Yilgarn)、皮尔巴拉(Pilbara)和高勒(Gawler)地盾,均产出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区,伊尔冈地盾分布在西澳州西南部地区;辟尔巴拉地盾分布在西澳州西北部地区;而高勒地盾则分布在南澳州中西部。其中,以伊尔冈地盾面积最大。各克拉通地盾之间和周围为太古代-元古代褶皱带所包围和环绕。

1. 伊尔冈克拉通地盾是澳大利亚最大、最重要的太古代克拉通地块,主要形成于29.4-26.3亿前,由大量以前存在的地块(年代多为32-28亿年)增生而成。
伊尔冈克拉通地盾主要由一个花岗岩片麻岩地体和三条花岗绿岩带地体组成,它们形成于不同时代,较老的绿岩带和花岗岩年龄为31-29亿年,较年轻的绿岩带与花岗岩年龄为27.5-26.5亿年。在岩石类型上,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岩石约占70%以上。此外,伊尔冈克拉通地盾上也发育有大量的拉斑玄武岩和科马提火山岩,并经历过多期次的区域变质与变形作用。
伊尔冈克拉通地盾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成矿区,发育有大量金、镍、钽、铁、铜、锌、铂等矿床。

2. 辟尔巴拉克拉通地盾包含一个中太古代的花岗绿岩地体和上伏的火山沉积岩系列。塔巴塔巴(Tabba Tabba)剪切带是东辟尔巴拉克拉通与西辟尔巴拉克拉通的主要分界线。在火山沉积岩系列中,有巨型的铁矿发育。

3.高勒克拉通地盾,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其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在15.5-14.5亿年期间被克拉通化。在此事件前,该克拉通地盾包括若干元古代造山带,时间可至少追溯到24.5亿年。高勒克拉通地盾含有金、金刚石、铜、镍、铁、铅锌、铀等矿化。

(二)元古代地块、褶皱带和沉积盆地
元古代地块、褶皱带和沉积盆地,包括主要由片麻岩和火成岩组成的穆斯戈拉夫(Musgrave)地块、主要由角闪岩相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的阿润塔(Arunta)地块以及在伊尔冈和阿润塔两地块间的加斯科伊纳(Gascoyne)杂岩、戈兰加里(Glengarry)盆地和班杰冒(Bangemall)盆地等,主要分布在太古代克拉通地盾(地块)周围。其中,卡普里科恩(Capricorn)造山运动(发生在18.30–17.80 亿年)是澳大利亚元古代期间最重要的一次造山运动,该运动通过将伊尔冈和辟尔巴拉两太古代克拉通地块拼贴在一起,而部分导致西澳大利亚陆块的形成。其它不甚清楚的元古代造山带,可能(或大体)类似于西澳南部的阿尔巴尼(Albany)杂岩和穆斯戈拉夫地块,则代表着两克拉通地块在元古代期间的联系。伊尔冈和高勒两克拉通地块其上覆盖着元古代-古生代的奥非色(Officer)盆地和阿马度斯(Amadeus)盆地。
元古代地块、褶皱带和沉积盆地分布较广泛,在澳大利亚大陆许多地区均有出现。需要说明的是,早元古代(Palaeoproterozoic),是澳大利亚元古代褶皱带和沉积盆地的主要形成期。这时期在澳大利亚西部形成的重要褶皱带和盆地有:产出在皮尔巴拉克拉通地盾南部边缘上的年龄为27.7-23.0 亿年的哈默斯利( Hamersley)盆地,以及克拉通内裂谷、收缩和会合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年龄为18.0亿年的阿什伯顿( Ashburton)盆地和布来尔(Blair)盆地,年龄在16.0-10.7亿年之间的埃德梦德(Edmund)盆地和科里额(Collier)盆地,年龄在18.4-16.2亿年之间的北加斯科伊纳杂岩体,年龄在20.0-17.8 亿年之间的位于南加斯科伊纳杂岩体中的哥伦堡(Glenburgh)地体,以及在伊尔冈克拉通地盾西北边缘上的埃拉比迪(Errabiddy)剪切带。在伊尔冈克拉通地盾的北缘,则有年代为18.9亿年的布里亚(Bryah)盆地纳罗库塔(Narracoota)火山岩形成。在克拉通碰撞的顶峰期间,有帕德伯里(Padbury)前陆盆地形成。在伊尔冈克拉通北缘东部,则有耶里达(Yerrida)和埃拉里迪(Eerarheedy)盆地形成。18.3亿年的卡普里科恩造山运动,导致布里亚-帕德伯里盆地和耶里达盆地的西部变形。亚旁库(Yapungku)造山运动 (~17.90 亿年),则在埃拉里迪盆地的北缘形成了斯丹利(Stanley)褶皱带。
在澳大利亚东部,东南澳大利亚的早元古代的代表性特征则是发生在南澳和新南威尔士州威利亚马(Willyama )超群以及奥拉里(Olary)地块与布罗肯山(Broken Hill)地块上的多期次变形;而澳大利亚北部早元古代的代表性特征则是蒙特艾萨(Mount Isa)地块和复杂的褶皱冲断层带。在上述早元古代的沉积盆地中,相关的沉积主要是广泛的地台盖层沉积,包括白云岩盖层沉积和深水相含磷灰岩沉积。

(三)显生代沉积盆地与显生代变质岩和火成岩
澳大利亚显生代沉积盆地与显生代变质岩和火成岩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均有发育,代表性的事件和发育特点如下:
⑴古生代寒武纪时期
这时期,西澳被动陆缘盆地形成,并发生有盖层沉积。在西澳安特里姆(Antrim)地区,有广泛的高原玄武岩发育,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在澳大利亚中部地区,则发生了彼特曼(Petermann)造山运动,使大陆间的巨厚河流沉积焊接进中澳大利亚陆块体中。在南澳州地区,发育有边缘地台和被动边缘盆地。

⑵古生代奥陶纪时期
在拉克兰(Lachlan)褶皱带,发生了阿尔卑斯型(Alpinotype)造山运动,导致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巨大蛇纹岩带的形成,同时在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东部地区则有深水磨拉石和复理石的增生体。

⑶古生代志留纪时期
在此时期,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处于相对干旱状态。沿西澳州海岸地区,有一河流沉积盆地存在。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则有火山岛弧发育。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有年龄为4.35-4.25亿年的花岗岩侵入体发育,其中,有的岩基年龄较新,为4.0亿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花岗岩中,可鉴别出I型和S型两种类型花岗岩。

⑷古生代泥盆纪时期
泥盆纪时期发生的塔伯拉伯安(Tabberabberan)造山运动形成东西向的挤压应力,导致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南部地区发生大面积褶皱(3.85 - 3.80亿年),而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和昆士兰州地区则在3.77 到3.52亿年发生了挤压褶皱。在新南威尔士州中部以及昆士兰州等地,则有安山质和流纹质火山岩存在。

⑸古生代石炭纪时期
石炭纪时期,澳大利亚大陆有一半以上面积为冰川覆盖,后气候转暖。另一方面,由于与目前位于南美境内的地质体发生碰撞作用,导致澳大利亚东部高地的形成。

⑹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时期
二叠纪,澳大利亚与印度和非洲的裂谷开始形成,并有裂谷盆地形成。在天鹅(Swan)海岸平原一带有油气形成。这时期,其它较重要的盆地还有:伯温(Bowen)盆地、格勒达(Gunnedah)盆地、悉尼(Sydney)盆地、伊普斯威持(Ipswich)盆地、克来瑞斯-毛里顿(Clarence-Moreton)盆地等。

⑺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随着澳大利亚与南极州间裂谷的扩大,在维多利亚州形成了吉普斯兰德(Gippsland)、巴斯(Bass)和奥特威(Ottway)等盆地;在南澳州和西澳州则形成了海上陆架盆地,其中赋存了有意义数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西澳州的珀斯(Perth)盆地,则发生了海侵序列的岩石沉积。在中澳大利亚地区,则发育有海相地台盖层沉积。

⑻中生代白垩纪
在苏拉特(Surat)等盆地继续发生沉积作用的同时,在大自流(Great Artesian)盆地基底高地边缘则有小规模的火山岩产出。在亨特-伯温(Hunter-Bowen)造山带,有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形成,发育有含珊瑚沉积。在近昆士兰州海域,白垩纪也有火山活动发生,是岛弧形成的次要一幕火山岩。

⑼古新世至现在
第三纪,澳大利亚主要的构造运动停止。偶尔有板内火山活动发生。

总结澳大利亚的地质演化,可简要概括如下:在距今25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澳大利亚就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体发育(伊尔冈和皮尔巴拉等),它们是冈瓦纳古陆的组成部分,发育有:条带状硅铁建造、埃迪亚科兰(Ediacaran)动物群和叠层石(stromatolites)等。元古代,冈瓦纳古陆澳大利亚部分发生多次造山运动,导致太古代地块完全拼合。寒武、奥陶、志留和泥盆纪为冈瓦纳古陆较温暖时期,发育有广泛的沉积岩,并向澳大利亚东部扩展,中心部位有时为浅海相沉积。在寒武、奥陶、志留和泥盆纪时期有多个火山岩喷发旋回发生。石炭和二叠纪,在冈瓦纳古陆上,有冰川沉积,同时发育有成煤盆地,形成澳大利亚重要的煤田,二叠纪晚期,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解体。三叠纪在澳大利亚东部发育有火山岩,但在大部地区为内陆海沉积,发育有各类碎屑岩。同期,澳大利亚西海岸与印度开始分离。侏罗、白垩纪,澳大利亚发育有褐煤和油页岩沉积。进入新生代,澳大利亚气候越来越干燥,与南极洲分离,并不断向北漂移。
**********************************************************************
北冰洋地质特征:

目前北冰洋里唯一活动的大洋扩张轴——北冰洋洋中脊实际上是大西洋洋中脊向北延伸的部分,只是在冰岛一带被一系列转换断层显着错开了而已,具有明显的中央裂谷、磁异常条带和横向转换断层带,现今仍以每年0.5~1cm的速度继续扩张,正由于北冰洋洋中脊的扩张而造就了宽阔的欧亚海盆,即今天的北冰洋主体,在这些新形成的大洋性地壳外侧,与原有老地壳交界的地方尚未形成俯冲消减带,因而没有明显的地震活动带,而距离最近的与洋中脊活动有关的活火山只是在杨马延岛才有,

要想了解比较完整的北冰洋发育历史,则必须追溯得更久远一些,至少从劳亚古陆说起,劳亚古陆也像其他巨大的大陆一样并非铁板一块,自从罗迪尼亚泛大陆裂解,冈瓦纳古陆形成后,劳亚古陆也同样经历了复杂的分裂与聚合过程,只不过规模相对小些而已,到2.35亿年前时,欧亚与北美洲之间又发生分裂,形成一个宽阔的洋湾——泛塔拉萨,以后随着库拉板块的漂移,奥莫隆、楚科特卡、科拉微陆块相继与欧亚陆块碰合,泛塔拉萨洋湾闭合消失,直到大约8000万年前,在地质年代表中属于白垩纪末期时,欧美古陆再度分裂,分裂的中轴就是阿尔法海岭,伴随着数千公里隆隆的火山喷发与大地震的摇撼,一阵阵灼热的岩浆沿阿尔法海岭的中央裂谷汹涌而出,又在海水中迅速冷凝,变成新的玄武质海洋型地壳,并将较早凝成的“老”地壳不断向两侧推挤,这样的洋底扩张作用造就了加拿大海盆,这一过程持续了大约几千万年,后来海岭渐渐平息下来,成为今天寂静的无震海岭,加拿大海盆也随之停止增长,因此可以说,阿尔法海岭是已经“死去”的相对较古老的大洋中脊的遗迹,

在阿尔法海岭之后,北冰洋洋中脊才开始活动,使欧亚陆块的北缘再一次分裂,欧亚海盆形成,罗蒙诺索夫海岭渐渐被推向北冰洋中心地带,所以说,罗蒙诺索夫海岭属于古老欧亚大陆边缘(巴伦支—科拉陆块)的一部分,是在欧亚海盆扩张时从大陆边缘分离出来的,它的几何形状、岩石种类、岩石年龄等都证实这种见解,在中央北冰洋各个海岭及洋中脊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深海盆地,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些深海盆中,至今还没有发现主地幔热柱形成的类似于夏威夷群岛那样的大洋岛,而这类洋岛在世界其他大洋盆中却很常见,

随着自然科学向大科学时代过渡,北极地质考察亦加入全球大规模地质研究计划中,如全球岩石圈断面计划等,在目前“全球变化”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研究中,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的各国地质学家们在北极地区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基础上,逐渐将注意力集中于解决重大地质事件对环境背景的制约作用,以及新生代古环境记录的获取与分析对比上,除了地质、海底采样或钻探、固体地球物理探测、航空航天遥感外,他们还力图运用新构造、沉积、地貌、冰芯等综合手段开展各种时间尺度地球历史环境演变的研究,北极地质学家迄今已经在北冰洋海底完成1000多个取样点,在斯瓦尔巴群岛以北进行了深海钻探,他们发现深海盆中心区海底沉积物的沉积速度是每千年0.1~1厘米,向周边地区逐渐增加到每千年3厘米,松散沉积物的厚度异于1~3.5千米之间,换算一下便可以知道这些松散沉积物是在大约10万年期间形成的,沉积物下就是更老的沉积岩和含有沉积物质的放射性硅质岩,

通过对沉积岩和沉积物的分析,可判断出北冰洋的永久性海冰是300~400万年前才开始出现的,当时北冰洋的水温迅速下降,水面结冰,水中悬浮的物质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如此,由于海冰的出现,形成强大的洋底冷水流,因此又大大改变了北冰洋海流的运动方式,大量沉积物被海流通过弗拉姆海峡带入北大西洋,并在浮冰消融带下沉,在海底堆积成高高的沉积坝,强大的洋底冷水流还造成大量的侧压涡旋,如1975~1976年的14个月中,执行北极冰动力学联合实验计划的科学家在阿拉斯加巴罗角就直接观测到146个侧压涡旋,这些涡旋一般直径10~20公里,深度介于50~300米之间。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㈣ 澳大利亚西部高原的地理分区

西部高原沙漠广布,它们是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和维多利亚大沙漠。这里到处有沙垄和沙丘,沙垄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连绵的沙垄可长达数十公里,高20—30米。沙漠周围分布有山脉和高原。 高原的东部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北为麦克唐奈山脉,南为马斯格雷夫山脉。它们由抗蚀能力强的红色花岗岩和红色石英岩组成,济尔山为其最高峰,海拔1510米。这两条山脉是古老背斜山地的侵蚀残余。在两条山脉之间是阿马迪厄斯盆地,海拔约450米,盆地中有阿马迪厄斯盐沼。
北部的阿纳姆地是切割强烈的低高原,海拔略高于300米。西北部的金伯利高原,顶部由玄武岩构成,最高处奥德山海拔936米。周围是陡峭的断层崖,由于切割强烈,地形崎岖。 西部的哈默斯利山脉,是由古老的变质岩抬升、断裂而成,它的最高峰布鲁斯山,海拔1226米。高原的西南边缘,有一道陡峭的断层崖,叫做达令山脉,山脉没有明显的东坡,也有人把它叫做达令高原。组成岩石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和石英岩。除西南角一小部分有河流切成深谷以外。高原地表一般平坦,海拔约300米。
高原的南部边缘是纳勒博平原,在古老的基底岩层上,覆盖着厚约300米的第三纪石灰岩。平原地表平坦,石灰岩中到处是溶洞和落水洞。高原东南端有一列南北纵走的山地,称为南澳断裂山地。在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这里受到中等强度的褶皱和断裂作用形成山脉。在第三纪本区又受到广泛断裂作用,地层沿南北向断层线破裂,抬升部分形成地垒山地,下沉地区形成裂谷和海湾。
西部高原中部平均海拔约450米。气候干燥,遍布荒漠和半荒漠。共小有三大沙漠,自北而南为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和维多利亚大沙漠。沙漠间水分较多的地方,生长着稀疏麻黄树和矮小灌木。维多利亚大沙漠以南与大澳大利亚湾间有第三纪形成的纳拉伯平原,由厚达300米的石灰岩层组成,下为坚硬的古老岩层。地表缺乏水系,无林木生长。沿海有断层作用所形成的高约60─90米的石灰岩悬崖。
高原东部有麦克唐奈山脉与马斯格雷夫山脉,都是东西走向。麦克唐奈山脉南北宽约30-40公里,东西长约650公里,济尔山为其最高峰,海拔1,510米,岩石多为古老的片麻岩、砾岩、石英岩。马斯格雷大山脉高900米,为古老坚硬红色花岗岩组成。这两座山之间为阿马迪厄斯洼地,洼地内有着名的阿马迪厄斯大盐湖。
西部高原沿海地势平坦,它比大陆东岸平原连续性强。北从班伯里向南经80英里滩到达令悬崖,平原览约14—31公里,杰拉尔顿附近更窄些,在默奇森河口附近又重行开展,直接与沙漠地带相连。
沿海平原北部为大陆最热最干燥地区之一,降水极少且不稳定。河流水量极小,多消失于沙漠中,为不毛之地。沿岸平原南部降水稍多,河流多呈树枝式,多源于或流经达令悬崖。因河谷地势平坦,河口多为沙砾所封闭。

㈤ 澳大利亚杜格尔德河铅锌矿床

1.地质背景

杜格尔德河(Dugald River)铅锌矿床产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北部的元古宇之中,是该区已知五大铅锌矿床之一,矿床位于芒特艾萨东北87km处,地理坐标为南纬20°13′,东经140°09′。

昆士兰州西北部的前寒武纪岩区可以划分为中元古代东部和西部褶皱带,中间被古元古代基底构造脊分隔开。杜格尔德河矿床处于东部褶皱带的北西翼,产在分布范围有限的科雷拉组黑色页岩-碳酸盐岩之中。

在杜格尔德河一带,最古老的岩石见于罗斯比山断层以东,包括角闪岩相的科雷拉组变质沉积岩和年龄为(1754±25)Ma的纳拉库花岗岩。断层以西的变质等级突变为绿片岩相,这里的科雷拉组和上覆艾伯特山群地层总体上呈南北走向,向西陡倾,越向西越年轻。容矿的杜格尔德板岩即为此处科雷拉组的一个次级地层单元。

图12-9 杜格尔德河矿床DR35钻孔中部孔段痕量元素地球化学剖面图

(引自C.Johnson和Muir,1982)

杜格尔德板岩(也称杜格尔德河板岩段)以黑色碳质板岩为主,局部含绿泥石和绢云母。其厚度相对较薄,走向长约8km。该段地层包括几个岩性不同的非正式单元,自下而上为:斑点状板岩,铅锌矿体(富含硫化物的细粒黑色板岩),高碳质板岩夹结晶灰岩,云母片岩夹碳质板岩。整段岩层的总厚度可达560m以上,由北向南呈增厚之势,最南端截然终止,可能受断层切割。

杜格尔德板岩的下伏地层亦属科雷拉组,主要为钙硅酸盐岩石。板岩段上覆的“上盘钙硅酸盐岩”厚240~250m,为科雷拉组的最上部。不整合覆盖在科雷拉组上面的是艾伯特山群,包括纳普代尔石英岩以及西部钙硅酸盐岩、板岩和变质粉砂岩。

研究表明,科雷拉组和艾伯特山群于16.2亿~15亿年前期间发生了构造形变,并经受了高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至于构造形变和变质作用与矿化的关系,尚存在不同意见。一般认为,杜格尔德河矿床为一典型的芒特艾萨型层控铅锌矿床,富含贱金属的卤水在成岩作用期间的介入对矿床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但也有人认为,杜格尔德河地区经历了6期构造形变,Zn-Pb-Ag矿化发生在D2(主要形变事件)之后,可能与D4同期,这种看法意味着构造活动对矿化的形成和定位起了重要作用。

杜格尔德河铅锌矿床主矿体走向长2200m,沿倾斜向下延伸至少1000m。其厚度为5~21m,自北而南以及由浅至深均呈增厚之势。其倾斜在矿体北端近直立,在矿体中段和南段的深部为40°W。在主矿体上盘的碳质板岩内,还有一些不连续的矿化透镜体产出。

主要硫化物矿物(以含量降低为序)为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还有少量毒砂、黝铜矿、深红银矿和微量黄铜矿。脉石为石墨质板岩、石英和碳酸盐,含少量白云母、钾长石、绢云母和金云母。

未受扰动的矿化中的硫化物颗粒为0.02~1 mm,但大多数见矿部位显示出硫化物再活化和重结晶为较粗颗粒的证据。“矿石”在肉眼下和显微镜下均呈条带状,单矿物条带或混合硫化物条带与石墨质板岩条带交替出现。

矿化顶部的界面不是截然的,取决于穿插在其中的硫化物脉的数量。矿化底部与下伏斑点状板岩呈截然接触。相对于围岩,矿石的锰、钡、镉、汞含量偏高,而铜、砷含量很低(图12-9)。

杜格尔德河矿体的南端在数百米距离内呈渐变式尖灭,硫化物条带与数量越来越多的黑色板岩薄层呈指状交错。在矿体以南,走向长3.5km的杜格尔德板岩中的矿石组分含量异常,但未见像北边那样的矿体。杜格尔德河矿体的北端变薄,然后与其围岩板岩一道突然终止于下盘石灰岩的一个基底隆起处。

杜格尔德河矿体的风化深度达20m,具发育完好的铁帽,铁帽沿走向长达2000m,宽达25m。其组成主要为铁氧化物,保存有一些蜂窝状构造。次生铅、锌矿物为铅铁矾、白铅矿和菱锌矿,重晶石亦可见及。铁帽较之原生带富集了铅;锌的淋失严重。

铁帽的地质表现十分明显,而植被异常又使之进一步增强。常规的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很容易探测到矿体,地面电磁法、激发极化法和磁测能准确测定硫化物矿体的位置。航磁和航空电磁法虽然不能直接发现矿体,但能在矿体和邻近地带产生宽阔的异常。

2.勘查与发现

杜格尔德河矿床的早期勘查活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政府地质学家R.L.杰克于1881年考察该矿产地时,他看到了在矿体露头上挖掘的2口浅井和一些探槽。据推测,这些坑探工程是1867年在克隆克里附近发现“大澳大利亚”铜矿床之后的探矿活动遗留下来的。这种活动是为了寻找铜和通常与之伴生的黄金。出露于地表的杜格尔德河矿体特征十分明显,这无疑会吸引许多早期的找矿者,但由于该矿体不含其所找寻的矿产,因而几乎未对其开展什么后继工作。

20世纪最初的25年,对克隆克里和芒特艾萨地区再度进行了详细勘查,许多铜矿山投产,但杜格尔德河矿床显然仍未得到重视。1936年,也就是芒特艾萨开始生产铅锌之后5年,北澳大利亚航空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局以及昆士兰地质调查局才开始对杜格尔德河矿床进行评价。这项由政府进行的评价工作延续了3年,最初只是把R.L.杰克55年前提到的浅井之一加深到11m,后来进行了地球物理测量并打了3个钻孔,总进尺231m。工作重点是矿体的铅和银的含量,经工作后认为,垂向每米的含矿潜力为15000t矿石。

1947年,锌和铅的开发前景将锌业有限公司(CAR有限公司的前身)吸引到杜格尔德河矿产地。自那时以来,CAR集团公司一直在断续地对该区进行勘查工作。1947~1978年期间先后进行了4轮钻探,总进尺18000m。

1947~1948年进行的第一轮钻探打了4~11号钻孔,总进尺790m。经钻探后认为,杜格尔德河矿床可供年产量最多达30万t矿石的矿山开采10年,原矿品位确定为锌12.7%,铅2.2%,银67×10-6。铅和银相对较低的品位令CRA公司失望,因为这两种金属是其寻找对象,而锌在当时未被视为一笔财富。

不过,上述情况迅速发生了改变。1951~1952年的钻探计划把锌矿体作为勘查目标。在此期间打了12~25号钻孔,总进尺2086m。通过钻探得出的估算品位为锌11.0%、铅1.5%、银33×10-6。虽然所认定的含矿潜力略有增大,但仍然认为对杜格尔德河矿床进行开采是不经济的。

当芒特艾萨铅锌矿附近铜矿体的意义得到确认时,人们自然会设想杜格尔德河矿区也可能存在同样的情况。事实上,该区的矿体附近确实存在许多小型铜矿点,特别是在矿体南端。据此推断,矿体中的矿化沿走向(特别是向南)和倾斜可能会从铅锌变为铜硫化物。为了检验这种可能性,打了26号和27号钻孔,1970~1971年期间又打了28~34号钻孔,总进尺4630m。但是,沿走向往南只打到低品位的铜矿化,沿倾斜向下却打到了典型的铅锌矿。铜的潜力仍然不大,但却首次获得了铅锌资源量可能相当大的证据。当时估算的杜格尔德河矿床的潜力为5500万t矿石,含锌8%,铅1%,银18×10-6,即含有440万t锌,55万t铅和990t银。

上述所有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来自对铁帽的详细填图和解释,即认为矿化集中在向北缓倾伏的3个矿柱之中。这种解释是在关于1936~1939年期间政府地质工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其对钻探工作的控制一直持续到1971年,所打的钻孔都集中在所解释的矿柱边界以内。与此相应,1947~1948年以及1951~1952年对矿石潜力的估计只包含矿柱内的矿石,以合理的品位圈出适中的储量。1970~1971年估算的5500万t矿石包括了矿柱以外的矿石,所采用的总体品位有所下降。

1974年时确定,为了能支撑一个可行的采矿企业,对杜格尔德河矿床的最低限度要求是拥有锌+铅品位12%的5000万t矿石,即以每年200万t的生产能力生产20年。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把数字较小的早期资源估算值与1970~1971年估算出的较大储量结合起来。显然,在“矿柱”不存在的情况下只有在矿体走向范围的2000m内全是矿石才能达到这一点。

1975年重新检查了所有数据并得出结论:尽管由硫化物风化形成的矿物在铁帽的某些部分比在其他部分发育得更好,但来自当时已钻进的34个钻孔的证据不足以说明矿柱模式能有效地用于评价原生矿。后来钻进的3个钻孔(35~37号)在假定的矿柱之间见到了矿,3个钻孔都打到了相当厚的典型铅锌矿。

基于新的认识,1977~1978年的钻探计划未再考虑“矿柱”一说。除了位于矿体南、北边缘部位的钻孔以外,所有钻孔均见矿良好,打到了相当厚的矿石。结果,杜格尔德河矿床的原矿资源潜力被估算为6000万t,锌品位10%,铅品位1%,银品位30×10-6,即含有600万t锌,60万t铅和1800t银。这一结果近似于1974年设定的最低限度要求。

3.小结

从杜格尔德河矿床的勘查史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找到一个矿体的位置可能并不是一项成功的勘查计划中最困难的部分。发现杜格尔德河矿床的铁帽并不需要先进和昂贵的技术,矿体的地面显示完全可以代表其真正的走向延伸范围和宽度。反之,认识到在杜格尔德河矿区找到的究竟是什么,要比寻找本身更困难且代价更高昂。

在进行勘查时,人们往往会找到其所要寻找的矿种;如果没有明确的寻找对象,那就可能什么也找不到。导致杜格尔德河矿床这个被确认为一个中等品位的大型矿床的发现是在1974年实现的,那就是人们认识到该矿床的规模必须大到足以支撑一个采矿企业正常运转一定年限才有开采价值。于是,“矿柱”理论成了经济成功的障碍,而不再是一种有吸引力的地质要素。

耐人寻味的是,CRA公司的勘查人员未认识到杜格尔德河矿床全部潜力的时期,恰好是他们发现韦帕(Weipa)铝土矿、哈默斯利(Hamersley)铁矿和布干维尔(Bougainville)铜金矿的时期。这些发现是澳大利亚矿产勘查史中的成功范例,这使发生在杜格尔德河矿区的任何事情都显得不太重要。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认识到杜格尔德河矿床潜力的那些人,同时却对其他矿产地的潜力做出了不正确的评价。看来,成功的勘查只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而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不出现失误。

在从1947年到20世纪70年代,对杜格尔德河矿床断续开展工作期间,CRA公司并不是始终拥有整个矿床的所有权。事实上,有些时期的所有权是空缺的,有些时期大部分为其他公司所有。尽管地表矿体很有吸引力,但其他公司所做的工作都相对不足。这看来是由于大家错误地相信,像CRA公司这样成功的勘查者已经考虑了所有的可能性,而杜格尔德河矿床的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杜格尔德河矿床的勘查所提供的另一个有益的教训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视为有吸引力的勘查目标,由于在成功的勘查计划完成时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而变得没有吸引力了。

㈥ 断层山的介绍

断层山又称“断块山”。岩层在断裂后,岩层的位置会相互错开,岩层的这种变化叫做断层。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山脉,叫断层山。一般山坡较陡,如中国陕西的华山,台湾岛上的台东山脉是大型断层山,庐山、泰山也是断裂抬升形成的山地。

㈦ 常见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㈧ 外国都有什么山

1、阿巴拉契亚山脉

位于美国东部,北美洲东部巨大山系, 是北美州东部众多山脉的统称,又称为阿巴拉契亚高地或阿巴拉契亚山系。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和拉布拉多起绵亘于北美洲东部,向南至亚拉巴马州中部止,全长近3200千米,宽130~560千米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东部沿海地带和大陆内部广袤的低地之间形成一天然屏障,因而对大陆的殖民和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最初的13个殖民地就建立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北起新罕布什尔,南至乔治亚的狭长地带。

2、落基山脉

又译作洛矶山脉,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的主干,由许多小山脉组成,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主要的山脉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到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南北纵贯4800多千米,广袤而缺乏植被。

其名称源自印第安部落名。巍峨的落基山脉绵延起伏,自北向南,有数千公里之长。整个落基山脉由众多小山脉组成,其中有名称的就有39个。除圣劳伦斯河外,北美几乎所有大河都源于落基山脉,是大陆的重要分水岭。

3、阿拉斯加山脉

美国阿拉斯加南部与阿拉斯加湾海岸平行的山脉。主要为花岗岩构成的断层山脉。向东接加拿大海岸山脉,向西延伸为阿留申山脉和阿留申群岛。大部终年为冰雪覆盖,并以多而大的山谷冰川闻名。多火山。主峰麦金利山海拔6193米,为北美洲最高峰。

4、蓝岭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系的东部山脉,是阿巴拉契亚山系最高峻部分。从宾夕法尼亚州南部,向南延伸到乔治亚州北部。大致以罗阿诺克河为界分南北两段,北段山脉狭窄低缓,宽约15—25公里;南段宽厚高峻,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是美国东半部最高峰。森林密布。山间居民还残留有移民时代的古老风俗习惯,以工艺品生产着名。

5、内华达山脉

是美国西南部花岗岩断块山,科迪勒拉山系西缘山地的组成部分。北起拉森峰,南至蒂哈查皮山口,长640千米,宽80~130千米,以大致南北走向绵亘于加利福尼亚州东部。山体形成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的内华达造山运动,一般海拔1800~3000米,山势自东向西倾斜:东坡断崖陡峻,拔起于东邻大盆地之上,高差达1500~3000米,植被稀疏,多为灌木草类;

西坡平缓倾向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地,多河流切割成的深邃峡谷,森林茂密,迎太平洋湿润气流而雨雪丰沛,河流、湖泊众多,水力资源丰富,使中央谷地成为富饶的农业区。

㈨ 澳大利亚“世纪”铅锌矿床

1.地质背景

“世纪”特大型Pb-Zn-Ag矿床是1990年由CRA勘探有限公司发现的,位于芒特艾萨铅锌银铜矿山北北西约250km处。已探明地质储量1.18亿t,平均品位Zn 10.2%、Pb 1.5%和Ag 36×10-6,含锌1203.6万t、铅177万t、银4248t。

世纪矿床位于芒特艾萨内围层内,与芒特艾萨、希尔顿等矿床一样,赋存于麦克纳马拉(McNamara)群细粒碎屑沉积岩(含少量火山岩)之中。麦克纳马拉群下部为富含蒸发盐沉积的碳酸盐岩。大多数已知的铅锌矿化产于麦克纳马拉群下部,而只有世纪矿床赋存于富含硅质碎屑的麦克纳马拉群上部。

世纪矿床产于朗希尔组的上部,郎希尔组是麦克纳马拉群中最年轻的单元,由1800~2200m厚的页岩、粉砂岩、凝灰质沉积岩、砂岩和少量的白云岩组成。矿床靠近一条NW向区域大断层,即特尔米特山(Termite Range)断层(图12-2)。

图12-2 世纪矿床地表地质图

(引自G.Thomas等,1992)

乔治娜盆地的寒武系灰岩和白云岩构成了芒特艾萨内围层的西缘,在世纪矿区内,这些碳酸盐岩不整合地截断了矿化。

世纪矿床基本上被年轻的元古宇沉积岩和上寒武统灰岩覆盖,只有极少的矿化露头,且矿化露头在地表显示微弱,没有典型的铁帽,大概是矿石中硫化铁含量偏低所致。矿体埋深一般为100~300m,呈平伏状产于断块之中。断层将矿体切割成南(较小)和北(较大)两块。一条区域大断层(特尔米特山断层)与矿床的东北边界相邻。矿区内发育了数条较小的断层,即马格津山(Magzine Hill)、潘多拉斯(Pandoras)和尼基斯(Nikkis)断层,这些断层构成了主矿体的边界(图12-2)。

2.勘查与发现

本地区的贱金属勘查活动始于19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F.H.汉恩的找矿人1887年在现“银王”脉型矿床的地方找到了铅锌银矿脉;此后,又在该区发现了43条矿脉。1899年该区已发展为伯克敦(Burketon)矿田。1897年开始开采铅和银,采矿活动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共产铅6174t,银5.4t。

图12-3 世纪矿床附近早期布设的物化探线和钻孔线

(引自G.Thomas等,1992)

图中的黑色区域为世纪矿床

银王矿脉原始租地的一个边角木桩距世纪矿床的露头仅1600m,而另一个露头距早期找矿人的宿营地也只有200m。这两处露头的矿化特征很不明显,大概是缺乏硫化铁,故在地质图上被填上了倾角符号。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该地区开始颁发勘查许可证(ATP),获ATP的公司可圈定租地进行勘查。到1987年CRA勘探公司获得ATP之前,该地区被其他公司先后9次获得ATP并从事勘查活动。遗憾的是,虽然他们的租地均已将世纪矿床圈在其内,但都未发现这个“巨人”。他们的工作重点放在元古宙岩石中的贱金属或前寒武纪基底岩层中的磷酸盐矿化上。

1987年之前,许多公司在此地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勘查活动,布设了多条物化探剖面甚至钻探剖面,但都是无功而返。图12-3为1987年以前在该区所开展的物化探(土壤)和钻探剖面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见,许多剖面靠近了世纪矿床,但实际上没有一条剖面穿过矿床。

1985~1986年,CRA公司就芒特艾萨内围层的贱金属勘查采取了务实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对该区贱金属矿化的区域性控矿因素作了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广泛收集了整个地区已知矿床和矿点、以往的选区及相关的技术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与研究认为,朗希尔组的岩石与芒特艾萨等铅锌矿床的岩石是相似的,属于同一类型和同一时代(元古宙,距今约16亿年),且朗希尔的贱金属矿点成群出现,表明该区是值得进一步评估的目标。另外,从控矿构造因素来看,与区域大断层(特尔米特山断层)相邻的穹隆构造是成矿有利的地区。

基于上述认识,CRA公司于1987年在该区取得了探区租地的勘查许可证(ATP)。由于探区租地年份距1887年银王矿脉发现刚好一个世纪,故该探区以“世纪”命名。

随后,CRA公司布设了两条20km长的区域性重力和磁测剖面,剖面穿过了NW向特尔米特山断裂和寒武纪灰岩构成的圆型构造,沿剖面还作了土壤采样。

测量结果显示,重磁剖面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特征,而NE向剖面的土壤采样在剖面西南端探测到(400~1000)×10-6的锌异常,长达1600m,异常位于元古宙和寒武纪岩石之上,同时还发现了高达(n×100)×10-6的铅异常。

图12-4 原始土壤采样剖面及100m间距网格化土壤采样得到的锌异常模式

(引自G.Thomas等,1992)

为追踪上述异常,随后又布置了几条土壤采样剖面和间距为100m的网格化土壤采样工作。图12-4为100m网格化土壤采样及先前土壤剖面测量得到的锌异常模式,图12-5示出了为追踪土壤采样剖面而测制的SIROTEM电磁剖面。

从图12-4可见,土壤异常与矿体的轮廓大体上相对应,但石灰岩层也产生了大量的异常。不过,先期所做的土壤剖面反映出了主矿体露头部分产生的异常响应。露头的岩石碎屑亦显示出(n×1000)×10-6的锌异常和30×10-6的银异常。

为评价土壤异常,优选钻孔靶位,在主要的异常区上方作了SIROTEM电磁测量,以确定灰岩覆盖层下是否存在良导体。测量并未反映出有大的良导体的异常特征,只是在测网西南部一条测线的端部发现了一个弱异常(图12-5)。后来的调查表明,该异常与矿无关,是由小断层内的弱矿化引起的。主矿体为非良导体,不能被SIROTEM探测出。

图12-5 20850测线的SIROTEM测量曲线

(引自G.Thomas等,1992)

在开展电磁测量的同时,也曾计划做激发极化测量。但由于承包商的延误,使这一计划被迫取消。事后的结果表明,这一失误导致该矿床发现时间被延迟,因为在矿床发现之后的1991年,在矿床上方进行了激电测量方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矿体能产生较明显的极化率和电阻率异常(图12-6)。矿化反映出10~25ms的良好IP响应以及100~325Ω·m的视电阻率异常。

由于土壤异常未能得到电磁法的验证,当时勘查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他们对如此显着的化探异常并未失去信心,只是一时不知如何或在何处布钻验证。1989年,他们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该矿田的另一个靶区,即世纪探区以南8km处的一个矿脉(沃森矿脉)之上。在该矿脉周围作了土壤采样,结果得到了与世纪探区土壤异常极其相似的异常,只是规模要小得多。1989年底打了一个浅孔验证异常,发现了富锌矿化,在数米矿段上锌含量高达10%以上。这一发现激发了勘查人员用钻孔验证世纪探区大片土壤异常的信心,但由于当时正值雨季,不得不将世纪异常的验证工作推迟到1990年。

图12-6 世纪矿床测线47700mE的IP拟剖面,50m偶极-偶极排列

(引自G.Thomas等,1992)

1990年4月,开始对世纪探区的土壤异常进行钻孔验证。最初打了3个钻孔。第一个钻孔LH4见到了27m厚的矿层,含6.3%Zn。第二个钻孔LH5位于LH4以北200m处,正好处于南北两矿体之间的“夹缝”地带,只是打到了矿化。第三个钻孔LH6位于LH4以南100m,结果也见到了富矿层。经测试分析,确认该矿层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在6月再打9孔,其中8孔见矿,由此肯定了矿化的性质和远景。此后又打了78个200m间距的扩边孔,并做了有关的物探测量(地面激电、钻孔激电/电阻率、电阻率测井、自电测井、自然伽马和中子测井以及地震反射测量等),据此圈定了矿床的分布范围,填绘出了容矿岩石的边界及控矿构造等。

3.小结

澳大利亚政府地质机构对芒特艾萨内围层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很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早在20世纪50年代,原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BMR,现为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和昆士兰州地质调查局(GSQ)就对芒特艾萨内围层进行了系统的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1969~1980年进行了第二阶段的1:10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1983~1989年进行第三阶段填图,主要在十几个重点地区进行,大部分是1:25万比例尺,小部分为1:5万比例尺。同时,从1983年起,BMR调整了研究计划,于1990年完成,包括详细构造和沉积学研究,以帮助解释元古宙的构造史和成矿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BMR对该区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锆石U-Pb和Rb-Sr)和地球化学(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进行了研究。另外,从1953年开始直到90年代,为研究该区构造、已知矿化特征和发现隐伏矿床,在该区开展了广泛的物探工作。

这些基础性的调查研究理清了芒特艾萨内围层的地质格架,地层、构造、侵入岩特征以及矿床的分布状况,为在该区找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该区自1923年发现芒特艾萨矿床以来,于20世纪40年代发现希尔顿(Hilton)矿床,50年代发现麦克阿瑟河矿床,70年代发现莱迪洛雷塔(Lady Loretta)矿床,80年代发现杜格尔德河(Dugald River)矿床,90年代发现“世纪”、坎宁顿(Cannington)矿床等。通过对比研究查明了矿床的成矿环境,表明了朗希尔矿田具有发现类似层状锌、铅矿床的潜力,为“世纪”矿床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100多年来,在“世纪”矿床周围的勘查活动从未停止过,几经上下和反复,9次被勘查公司租用和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发现了大矿。这说明这种“勘查程度高”的地区,尤其是大型的矿化集中区仍有发现矿床的潜力。“世纪”和坎宁顿巨型矿床的发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世纪”矿床勘查中,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最初揭示了发现钻孔的位置。虽然地表磁测和电磁测量未能为地球化学异常提供可验证的钻孔位置,但自矿床发现后,地球物理技术在帮助确定矿化界线、岩性界线和进行构造填图中起了很大作用。使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有:重力、地面和航空磁测、地面和航空点磁法、激发极化法、电阻率法、地球物理测井和反射地震法等。尤其是激发极化法和电阻率法,它们帮助测定和填绘,覆盖层之下至少150m深处的矿化延伸情况。当钻探进入到该区北部较深矿带时,基本上是由该区一个良好的激发极化异常来指向的。同时,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对地下各种岩层和矿化岩石进行圈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根据岩石的密度值、天然伽马射线强度、中子流强度和电阻率大小来区分各类岩石。

㈩ 分水岭的典型例子

大分水岭
大分水岭是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七州以北山脉和高原的总称,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以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自约克角半岛至维多利亚州,绵延约 3 000公里,宽约 160公里~320公里。它的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 230米,是全国的最高点。在此以西发源的河流注入卡奔塔利亚湾和印度洋,以东发源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
大分水岭南北走向,纵贯澳大利亚东部,它的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中部处于副热带气候区,南部地处温带气候区。这绵长的大山系像一座天然屏障,挡住了太平洋吹来的暖湿空气,使山地东西两坡的降水量差别很大,生长的植物也迥然不同。东坡地势较陡,沿海有狭长平原,降水充分,生长着各种类型的森林。西坡地势缓斜,向西逐渐展开为中部平原,这里降水较少,长年干旱,呈现一片草原与矮小灌丛的景象。
大分水岭南段悉尼西郊的蓝山是一处着名的观光胜地。大分水岭的主峰科休斯科峰又称大雪山,这里有一处巨大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大雪山水利工程就是建筑大小水坝,控制融化的雪水。在大雪山水利工程的施工范围内共建造了16座大小水坝,7所水利发电厂,为人类开创了变荒漠为绿洲的奇迹。
秦岭分水岭
秦岭位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西起甘肃省南部,经陕西省西南部到河南省西部。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长1100千米。甘肃境内的秦岭西段山势较低,山峰海拔2000米左右。丛山之间夹有成县、徽县、两当盆地。嘉陵江上游以东的东秦岭山脉走向为正东西向 ,褶皱紧密 、山体硕大 ,谷地窄小 ,平均海拔 2000 ~ 3000米左右 。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山顶有古冰川遗迹。
秦岭北部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水系不对称。山间多横谷,为南北交通要道。宝成铁路沿嘉陵江河谷穿过山地。秦岭山地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对气流运行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夏季湿润的海洋性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冷空气的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的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 。以北为黄土高原,1月均温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 ,土壤富钙质 。

阅读全文

与澳大利亚有哪些断层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8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1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4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7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6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6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9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4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2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5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4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67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6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7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9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9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1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75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