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巴西资讯 > 巴西香蕉产量多少

巴西香蕉产量多少

发布时间:2022-06-08 22:32:29

A. 为什么目前十多个盛产香蕉的国家的香蕉产量每年都在减少

随着国人健康意识与日俱增,香蕉因钾含量高有利于血糖血压平衡而越来越受欢迎。不过,日前《自然气候变化》杂志载文称,研究表明,因全球变暖加剧,到2050年香蕉或将完全消失。听者“蕉绿”,只能多吃几根香蕉压压惊。但对于香蕉出口大国而言,“香蕉贸易”便是国家的经济支柱,香蕉产量减少甚至“灭绝”也就意味着经济将出现巨大滑坡

该研究预计,到2050年,香蕉的产量增长将降至0.19-0.59吨/公顷。目前印度、巴西、哥伦比亚等10个主要香蕉生产国产量占比全球86%,但这10个国家每年香蕉产量大幅减少,甚至,在未来世界最大的香蕉生产国印度和全球第四大香蕉生产国巴西都将出现香蕉严重短缺的现象。


另外,据菲律宾交通部透露,菲律宾的苏比克-克拉克铁路项目已初定于2020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开始建设,并由中企承建。此外,菲律宾的棉兰老岛铁路以及南线铁路两大项目也均和中企达成了合作。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合作共赢才是大趋势。即便菲律宾香蕉产量因气候问题危机蔓延,中国和菲律宾之间还有其他合作的项目,相信未来中菲发展前景广阔,有中国市场做后盾,菲律宾自然不会“过分蕉绿”。

B. 世界上那个国家的香蕉最多

按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各国香蕉产量排名如下:(单位万吨)
印度16.8
巴西6.7
中国6.4
厄瓜多爾尔尔5.9
菲律宾5.8
印度尼西亚4.5
哥斯达黎加2.2
墨西哥2.0
泰国2.0
哥伦比亚1.6
布隆迪1.6

C. 巴西的农产品中产量居世界第一名的是

咖啡、蔗糖、柑橘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农牧业 可耕地面积逾27亿亩,已耕地7670万公顷,牧场1.723亿公顷,咖啡、蔗糖、柑橘、菜豆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第一大大豆生产国、第四大玉米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和鸡肉出口国。

2017年粮食总产量2.377亿吨,其中大豆、玉米、大米三大农作物产量分别达1.14亿吨、9784.3万吨和1232.8万吨。

(3)巴西香蕉产量多少扩展阅读:

巴西农业的发展前景:

1、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很大。 巴西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巴西仍处在“拓展农业边疆”的发展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巴西中西部着名的“稀树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国家可耕地总面积为2.8亿公顷。

近20年来,巴西的耕地面积每年递增1.84%,从3440万公顷扩大到4950万公顷,但仍只占到国土面积的6%,人均0.3公顷(4.75亩)。巴西农业增产的潜力极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

2、农业以出口产品为主,但粮食尚需进口。 政府鼓励生产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赚取更多的外汇,同时也可减少对咖啡、可可等传统出口作物的过分依赖。农业仍是国家赚取外汇的主要行业之一。

3、大庄园主农业和小农并存,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巴西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均衡。全国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园主手里,其规模大得惊人,最大的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公顷。他们经营现代化的商业性农场,以生产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农产品为主。

另一方面,占农场总数85%的是自给性小农,以生产木薯、黑豆等为主,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还有无地的农民1200万,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多半仍处于赤贫状态。

巴西的地区发展也很不均衡。在经济发达的南部、东南部地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大量的资本投入。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是巴西的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东北部,虽有不少河流湖泊,但是没有灌溉系统,由于气候干旱,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小农主要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有的甚至刀耕火种,对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

D. 产香焦最多的国家

哪里是巴西,老资料啦
按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各国香蕉产量排名如下:(单位万吨)
印度16.8
巴西6.7
中国6.4
厄瓜多爾尔尔5.9
菲律宾5.8
印度尼西亚4.5
哥斯达黎加2.2
墨西哥2.0
泰国2.0
哥伦比亚1.6
布隆迪1.6

E. 全世界产香蕉最大国排名

目前各国香蕉产量从大到小,排名如下:(单位万吨)
印度16.8
巴西6.7
中国6.4
厄瓜多爾尔尔5.9
菲律宾5.8
印度尼西亚4.5
哥斯达黎加2.2
墨西哥2.0
泰国2.0
哥伦比亚1.6
布隆迪1.6

F. 一亩地的香蕉产量是多少

一般香蕉亩产2000-2500公斤左右,例如:珠海蕉农种植香蕉仅用不到600元的成本种出平均亩产近6000斤的香蕉,比全省平均亩产增加20%。肥料施多了会造成浪费不但无端增加成本严重的话还会烧苗;施少了营养不足减少产量。

新植蕉园除定植前施足基肥外,在抽出两片新叶时开始施肥,一般每亩施天物EV果树生物有机肥100--150kg,掺水3--4倍施用,上半年约施水肥4次。8--9月抽出较壮旺的大叶后,施重肥,每株施天物EV果树生物有机肥3--5kg,促10月前抽蕾。当年赶不上抽蕾结果的蕉株,要求冬季生长停止前,高度达1米以上,保证次年造蕉。

(6)巴西香蕉产量多少扩展阅读:

香蕉,热带地区广泛栽培食用,果实长有棱,果皮黄色,果肉白色,味道香甜。香蕉营养高、热量低,含有称为“智慧之盐”的磷,又有丰富的蛋白质、糖、钾、维生素A和C,同时膳食纤维也多,是相当好的营养食品。香蕉有清热、润肠、解毒、养阴润燥和生津止渴的功效。

香蕉的常见病害有香蕉束顶病、香蕉黄叶病、香蕉灰纹病和香蕉冠腐病。香蕉分布在东、西、南半球南北纬度30°以内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香蕉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严格,不论平原及山地,各种类型的土壤都能生长。

G. 巴西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巴西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有“咖啡王国”之称,甘蔗和柑橘的产量也居世界之首。大豆产量居世界第二,玉米产量居世界第三。

H. 香蕉的生长习性是什么

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大型常绿果品植物草本。又名芭蕉、牙蕉。学名Musa spp.。

香蕉种类繁多,大多数是原始野生种尖苞蕉(Mu-sa acuminata Colla)和长梗蕉(Musa balbisiana Colla)的后代(以A代表尖苞蕉;B代表长梗蕉的染色体组)。香蕉(AAA)是尖苞蕉演化而成的三倍体;大蕉(ABB)、粉蕉(AAB)则是二种野生蕉杂种后代三倍体。栽培蕉多数为三倍体,其形态性状虽有差异,通常都称为香蕉类。

起源与分布

野生的尖苞蕉原产于以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南部),在远古年代已有可食的果实。当它向周围扩散繁殖后又与野生的长梗蕉自然杂交,这个杂交种及其长期演化形成的三倍体最早在印度发现,公元前5~前6世纪梵文的叙事诗中就有记载。中国关于香蕉记载则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三辅黄图》,及后《南裔异物志》(公元63~83年)、晋《广志》等均有描述。据《齐民要术》(544年)所录,在6世纪以前中国栽培香蕉已相当广泛。

香蕉在5世纪由印度尼西亚经马尔加什传至东非,最先种植于赞比亚河沿岸,后在大湖泊区繁殖,逐渐移植到非洲中部和西部。据记载1405年葡萄牙人先把香蕉引入西非的加那利群岛,然后由此传入中美洲;美洲在哥伦布到达前并无香蕉,有资料称1516年首次把香蕉引到加勒比海的海地。由新几内亚传到澳大利亚也在16世纪。

大蕉和粉蕉及其变种煮食蕉(Pantain)均出自印度。公元5~6世纪期间陆续传至非洲,一经阿拉伯国家传至北非;另一由马尔加什进入东非和中非。因其较香蕉容易栽培,含淀粉多,逐渐成为该地区主粮。18世纪才在南美洲种植。

香蕉、大蕉分布在30°N~30°S以内地区,遍及104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香蕉总产量达到4191.3万吨,仅次于葡萄、柑橘,居第三位,如加上作为粮食的烹煮大蕉2397.1万吨,还超过柑橘。香蕉主产国有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厄瓜多爾尔尔、泰国、墨西哥、哥伦比亚、洪都拉斯等。烹煮蕉主产国有乌干达、哥伦比亚、尼日尔爾利亚、卢旺达、扎伊尔、加纳等国;叙利亚、秘鲁、多米尼加、科特迪瓦等国年产也在50万吨以上。

中国香蕉、大蕉主要产区在广东、台湾、广西、福建、云南、四川诸省(自治区),1988年产量达182.96万吨。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鉴江平原和台湾中南部为主产区,广东以内销为主;台湾的香蕉在80年代初居农产品的第一位,主要是出口。

特征与特性

植株高1.5~4米,具有多年生粗大球状地下茎,其上着生由叶鞘紧裹而形成的地上部假茎。新叶由假茎中心抽出后在顶部展开。当花芽形成花序时,花轴向上伸长在假茎顶端抽出。香蕉地上部在开花结实后,逐渐枯萎,由地下茎抽出的吸芽延续后代。

香蕉无主根,从地下球茎抽出细长肉质不定根,常为2~4条一组并生。从球茎上部抽出的水平根多分布在10~30厘米深的地表层。球茎底部生根不多,垂直向下生长,可深达1~1.5米。新根白色,老根淡黄色,质脆易断,分生的幼根密生根毛。新根呼吸旺盛,吸肥能力强。亚热带冬季较寒冷,根系一般处于相对休眠状态。球茎顶部生长点不断分生叶片,在抽生20~24片大叶后,花芽即开始分化形成花序;球茎又是芽眼及吸芽着生的地方,也是整株营养贮存中心。假茎由多层覆瓦状的叶鞘紧包而成,起支撑和输导作用。叶长而阔,一般长75~130厘米,宽30~50厘米,螺旋式互生排列,叶刚抽出时左右半片互相包卷成筒形,当整片伸出假茎后,自上而下张开,叶鞘在接近叶基部分逐渐收缩为叶柄。吸芽生于球茎四周。一般用吸芽繁殖至开花结实需11~13个月。假茎顶部抽生无限佛熖花序。其下部为雌花,中部为中性花,上部为雄花。各花都具有1个管状被瓣,1个游离被瓣,一组由5枚雄蕊或退化雄蕊所组成的雄器,和1个3室子房和柱头。所不同在雌花的子房占全花长的2/3;雄花子房较花被短,花粉多退化;中性花雄蕊不发育,子房长度占全花1/2。花轴分为若干段,每段着生小花10~20余朵,分2层排列,外有1片叶状花苞保护,称为一梳。花段在花轴上作螺旋状排列。果实为浆果,栽培种是单性结实,无种子。大蕉、粉蕉偶尔有黑色硬质种子。

香蕉整个生长期生长温度要求在15~35℃,每月平均降水量不少于100毫米,忌积水。世界主要香蕉产区年平均温度均在21℃以上,降水量多在1500~2500毫米。亚热带种植区如遇2.5℃以下低温,再连续阴雨,假茎即开始腐烂,严重时导致死亡。遇一般霜雪叶片也现枯萎。大蕉、粉蕉抗逆性较强,能耐-3℃低温,也较耐旱。香蕉、大蕉需充足的光照;但烈日会诱致果实日灼病,宜适当密植以自荫。园土要求疏松肥沃,pH4.5~7.5都适宜,而以pH6.0以上为最适;种植在pH5.5以下的酸性土易罹凋萎病。营养条件对产量关系密切,花芽分化前营养充足,雌花显着增加,果梳数量和果实大小相应增长明显。

类型品种

根据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结合西蒙兹(Novman Willison Simmonds)分类系统,可分为香蕉、大蕉、粉蕉3大类。

香蕉

植株粗壮开张,假茎黄绿色带有紫褐斑点。叶长而阔先端钝,柄短有叶翼;幼叶常带有紫斑。小果弯曲,成熟后棱角小横切面近圆形,果肉黄白清甜香味浓;皮薄,外果皮与中果皮不易分离。无种子。是栽培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类(图1)。

图1中国香蕉栽培品种颇多。以中国矮脚蕉的变种香牙蕉类为主。分高、中、矮3个类型。

高型蕉主要有:①大种高把。植株粗长,株高250~300厘米,干周85厘米以上。叶距疏,叶柄长,叶长稍直立,有强大根群。果穗长,果实大。耐肥、耐旱、耐湿、抗寒力也较强,唯易受风害。果轴花序梗粗大。一般情况下较高产。为中国南部较为普遍的栽培种。②齐尾。也称中脚顿地雷。株高约300厘米,干周65厘米左右,下粗上细。叶厚而窄长,直立密集成束。果穗果段虽稍短,但果数较多,在肥水充足时,能获高产。但抗寒、抗风、抗病力都较弱。是广东西部重要栽培品种。③高脚顿地雷。株高300~400厘米,干周70~80厘米。叶片开张稍下垂,叶柄细长,叶鞘距疏。果穗长且宽,以单果长且肥大而闻名。种植时要求高温,肥水充足。抗病抗风力较弱。④北蕉。株高250~350厘米,干周70~80厘米。果有棱角,品质佳,但易患束顶病。是台湾主栽品种。其变种仙人蕉,对束顶病抗性较强,叶片较长而宽,但质量比不上北蕉。以上高型或次高型香蕉,产量高、栽培最普遍。

中型蕉有:①大种矮把。株高200~250厘米,干周75~85厘米。叶片较短而宽,叶柄短,鞘距密。果轴粗短,品质颇佳,能抗风耐寒,产量不及高把。②油蕉。植株类似矮把,粗壮坚实。鞘带褐斑,叶柄叶脉常带淡红。果皮深绿,厚而带腊质。抗逆性较强。③矮脚顿地雷。株高230~250厘米,干周65厘米左右,长势粗壮。叶柄较短,果梳密。果大品质佳,抗逆性也强。新发展蕉区,这类蕉较多。

矮型蕉有:①天宝蕉。株高160~180厘米。叶柄粗短,叶片长椭圆形。果香甜。抗风但不耐寒,产量一般。②矮香蕉。广东东部和西部都有不同品系,以潮安矮蕉最为闻名。株高150~170厘米。叶柄短,果稍小。品质优良,抗逆性特强。此外尚有广西的那龙蕉,云南的河口蕉,均属矮型。矮型蕉适应性强,抗风,品质尤佳,山地种蕉多采用。

世界香蕉产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大蜜啥(Gros Michel)为主要栽培种,后因该品种易感染巴拿马病与叶斑病,现已逐渐为矮香蕉(Dwarf Daven-dish)所代替;中美洲产区栽种伐来利(Valery)较多。世界香蕉的栽培种约有300个,约有一半是体细胞突变而来的变种。香芽蕉就是中国矮脚蕉的变种,夏威夷称之为华蕉。

图2大蕉(AAB)植株高而壮实,不大开张,假茎绿色。叶深绿先端尖,基部近心脏形,叶背叶鞘常被有白粉,无叶翼。小果较大而身直,棱角显着;果肉杏黄色而无香味,甜中有微酸;皮厚,外果皮与中果皮可分离。偶有种子。在非洲东部与中部以及印度南部和热带美洲,作为粮食用的煮食蕉多为此类(图2)。

中国栽培种主要有:①大蕉。又分高、中、矮3个类型。高脚350厘米以上,中型200~300厘米,矮型200厘米以下。品系颇多,有牛角蕉、月蕉、饭蕉等。叶大而长。花苞红褐色。果大而直,棱角明显,肉质淡黄近白色,多淀粉,风味中等,偶尔见种子。抗寒、抗风。属此类的云南的饭蕉,高可达6米。②粉大蕉。植株壮实,高330厘米左右,茎粗。叶柄黄蜡色。果肉柔软乳白色。又称牛奶蕉。③金山蕉。株高350~400厘米,茎细叶长。果实较大,果皮厚而光滑,骨肉嫩滑清甜。不耐贮运,抗逆性也较差。世界栽种最多有角蕉(Ho-rn Plantain)、法国煮食蕉(French Plantain)、皇蕉(Piseng Raja)及妹姝等,已知栽培种近100个。

粉蕉

植株较高瘦,假茎淡黄绿色有紫红斑纹。叶狭长而较薄,浅绿色先端稍尖,叶基部两边不对称,无叶翼;叶柄狭长边有红条纹延至基部,叶背、叶鞘被白粉。小果近圆形隐约仍可见有棱,果身较短,果皮黄色,果肉乳白色,柔软甜滑,皮薄。抗逆性较香蕉强,但不及大蕉。中国栽培种有:①粉蕉。株高350厘米左右,茎粗色淡。叶背有白粉。果甜但缺乏香味。抗逆性虽较强,但易感染花叶病。②糯米蕉。株高300~350厘米,叶柄细长。叶弯下垂,被有白粉。果甜而粘,有香味。易染巴拿马病,产量较低。③龙芽蕉。又名过山香。株高280~320厘米,茎黄绿色有褐斑。果实饱满无棱,有特殊香味。不耐贮运。属于粉蕉类一个变种。福建省种植较多。④象牙蕉。假茎高200~250厘米,茎黄绿色有褐斑。叶背中脉有红晕并被腊粉。果指较长,果肉甜带微酸,有特殊香味。四川南部栽种较多。

东非、印度及缅甸等国栽培种有棱指蕉(Bluog-goe)、阿华蕉(Pisang Awak)等多用作煮食蕉。其变种有40多种。此外尚有AA型二倍体的贡蕉、甜蕉和四倍体的泰国仙食蕉(ABBB),栽培均较少。

栽培技术要点

香蕉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均用吸芽作种苗,主要选取健壮植株的球茎所萌发的吸芽为繁殖材料,也有将球茎切块,每块留一壮实芽眼,经消毒后在苗床繁育成苗。70年代后,各香蕉生产国多采用组织培养法,主要用选种植株的茎尖、芽尖、根尖、花蕾、果把等体细胞培养出试管苗,俟长出叶片,然后移田间育成芽苗。此种育苗法,不但繁育系数上千倍增长,还可大量繁殖健康无病高产优质种苗。

在亚热带种蕉,宜选地势开阔,无冷空气积聚朝南的坡地,要求能排能灌,开园时先深耕30~45厘米。在中国南部的定植期,春栽在3月至4月,秋种在9月至10月为宜。采用宽行窄株,中矮型蕉每公顷2400~2700株,高型2000株左右。香蕉结实后植株自行枯萎,选留吸芽继代是翌年生产成败关键,需认真根据芽苗着生位置,抽生次序种类,下造的收果期来选定。继代吸芽选定后,即用锹沿母株与吸芽连接处,将多余吸芽刈除,以免消耗养分,影响母株结果。香蕉速生高产,需肥量大,对钾肥需求最多,氮、磷、钾比例一般以2∶1∶4为合适。一般在立春前施速效肥促新根萌发,在蕉叶长至12~18片时施重肥,以增加雌花比例,这是决定果梳数关键措施。施肥量大则生长快、开花早,此次施肥量要占全年60%以上。叶数25~27片时施催花肥,抽蕾后要施壮果肥。冬期再施一次肥,以保植株壮实过冬。当花序开花至中性花段或见雄花后,即用利刀将上部蕾割去(一般从现蕾到断蕾约16~20天),以减少养分消耗,如要提早收获,也可将最后一二梳果也砍掉。断蕾宜在晴天的午后进行。

香蕉抽蕾后,即要喷洒杀菌剂,防病菌侵入果实,并用塑料筒套在果轴外(下部打开),以避免病虫害侵入和碰伤。中国南部沿海蕉区常受台风侵袭,故蕉株要用杉、竹作支柱,固缚果轴。多风地区,蕉园应营造防护林带。亚热带蕉园易遇冻害,故需力避在12月至翌年2月间抽蕾,如有越冬果要用塑料袋或蕉叶和草包扎幼果。并在寒流过后,及早施肥灌溉,以促使回暖后恢复生长。

香蕉在果身较饱满,果皮绿色转淡,已有七八成熟时,即可采收,过熟不利于贮运。采收后再用人工催熟,使果肉淀粉转化为糖类。煮食蕉则收后即可烹调。香蕉采收要小心轻放,避免机械伤,以提高商品价值。

香蕉病害为害严重,中南美洲产蕉区因巴拿马病危害损失严重,不得不更易抗病品种。中国蕉区危害最大是束顶病,大蕉则易感染花叶心腐病。以上两种均为病毒性病害。主要防治方法是砍除病株,杜绝传染源。主要虫害有象鼻虫、香蕉卷叶蛾以及根线虫等,发现后要及早喷药防治。

经济价值香蕉是世界性重要水果,以其生长快,风味好,营养丰富,供应期长等特点,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据中国中央卫生研究所分析,每100克可食部分含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质1.2克,脂肪0.6克,还含有钙、铁、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B、C、D。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果干、果粉、果酱。茎、叶均可加工利用,因而1965~1985年世界产量增加75%以上。贸易量成倍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各省产量也急剧增长,现正在对良种选育和繁育以及保鲜技术进行改进,并培育越冬春收蕉,以满足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

香蕉种质资源

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香蕉生产和育种上有利用价值植物的总称。芭蕉属(Musa)中供食用的主要是真蕉亚属(Eumusa)的两个种,尖苞蕉(M.acu-minata Colla)和长梗蕉(M.balbisiana Colla),它们是许多栽培种的原始种。这两个种的后裔和它们的变种或杂交种,构成了栽培种的主体,分布在南北纬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广阔地区。另一个是澳洲蕉亚属(Australimusa)中的澳洲蕉(M.fehi Bert.),国外称斐希蕉。这类蕉须经烹煮方可食用。只野生分布于太平洋中部狭长的群岛,极少人工栽培。

香蕉的分类和学名仍处于未统一和混乱状态。早在1500年前,中国就根据茎、叶的形态,假茎颜色,果形,花苞色泽等,把食用蕉分为香蕉、大蕉和过山香三大类型。1955年西蒙(N.W.Simmonds)等人提出了以细胞染色体的倍数及与尖苞蕉(A)和长梗蕉(B)两个原始种的亲缘关系为依据的分类方法。但在如何使用学名上仍存在分歧。

真蕉亚属的栽培种有二倍体(2n=2x=22)、三倍体(2n=3x=33)和四倍体(2n=4x=44)等不同类型。现有栽培种中约近1/3是三倍体,三倍体种的栽培面积约为二倍体种的100倍以上,成为商业性栽培的主体。全世界约有近300个品种,按它们的染色体组成,可分为7个组群:

AA群

由尖苞蕉来源的二倍体种群。存在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东非。植株生长势中等,产量不及三倍体高,现存的品种数不多。有些品种在杂交育种中常用作父本。如马来西亚的Pisang Lillin和东非的Paka,生长旺盛,抗巴拿马枯萎病和叶斑病。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杂交育种用的父本,大多与这两个品种有关。又如中国于1973年从越南引入的越南贡蕉、又称甜蕉,果实含糖量特高,品质优良,但产量低,抗寒力极弱,易感染花叶病。

AB群

为尖苞蕉和长梗蕉的杂种二倍体种群。起源于印度南部。现仅知有Ney Poovan一种。树身细弱,生长弱,果实味甜带酸。

AAA群

品种最多,分布范围广,栽培面积最大的三倍体种群,是世界商业栽培的主体。其中大蜜啥(Gros Michel)系原产东南亚、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变异多。植株高大,生长旺盛,果穗大,果指长而排列整齐。成熟时皮色金黄。一度是世界贸易上最重要的品种。最大缺点是极易感染巴拿马枯萎病。在中南美香蕉主产国已逐步被淘汰或者只限于在新垦区栽种。变异系中主要有Highgata、Cocos、Pisang Ambon、Bluefields)等。其中只有香牙蕉系(Gavendish group),原产中国。植株较矮壮,抗风力强,能适应多样气候条件,不仅是亚热带广大地区的基本栽培品种,更由于对巴拿马枯萎病有高度抗性,在中南美生产香蕉国也逐渐取代大蜜啥,而成为主要栽培品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变异型很多。属于矮型的在中国有矮香蕉、天宝矮蕉;属于中型的有大种矮把、矮把油蕉等,国外有Valery、Petite Naine、Serendah;属于高型的在中国有大种高把、齐尾眉、仙人蕉、北蕉,国外有Lacatan、Robusta、Poyo、Williams、Grande Naine等。本群中还有红蕉和绿蕉类,多供庭院观赏为主。树身较高,抗风力弱,果穗较小,品种有Red、Green Red等。

AAB群

多数品种起源于印度的三倍体种群,那里还有其体细胞变异系。菲律宾是它的次生起源中心。本群包括煮食蕉和印度最主要的香蕉品种有Pis-ang Raga、Kelat、Pone、Maia Maoli、Mysore、Silk等。

ABB群

起源于印度东北部、菲律宾、印度支那一带的三倍体种群。包括煮食蕉在内,品种很多。植株生长壮健,耐旱,抗风,适应性较强,果实富含淀粉。多分布在较干旱和需要淀粉香蕉作主食的地区,如印度东北部,东非沿岸和隆摩亚群岛等地。中国有高脚大蕉、矮脚大蕉,国外有Bluggoe、Awak、Mon-than等。

AAAA群

现在仅有少数品种的四倍体种群,都是通过杂交育成的,多由于果穗小,斜生,果指短等缺点,虽经试种都不受市场欢迎。

ABBB群

目前仅知有Klue Teparod一种,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自然四倍体。分布于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植株较粗壮,抗病性强。果实粗大灰色,未熟时果肉有海绵状纤维,有异味,一般经煮熟后加糖,制成蜜饯。

中国的香蕉野生资源分布广、数量多。北自广东乐昌、广西阳朔,南至海南省黎母岭,西至云南孟连,东至福建梅山的范围内都有成片或零星的野蕉林。垂直分布以海拔300~600米地带为主。600米以上呈零星分布;300米以下由于人畜践踏破坏,成片的也不多。野生资源虽极丰富,系统的调查研究还不够。已知的材料中属于AB型的有①海南营根野生蕉。又可分为黄皮野生蕉和红皮野生蕉两类。每果有近百粒种子,无食用价值。当地主要利用其假茎作饲料。抗寒和抗病性较强,对土壤的适应性也强。②集大坑山野生蕉。植株高矮不齐,果实作四行排列整齐,种子发育良好;果肉薄,味苦涩,无食用价值。性喜阴湿,较耐水涝。耐寒、抗病性强。属于AB型的还有乐昌野生蕉,分布于广州郊区、湛江市郊及兴宁等地。雌花开花时,需经授粉子房方能继续发育,否则不能结成果实和种子。乐昌野生蕉极耐寒,耐瘠薄土壤,抗病性强。

长期采用无性繁殖的香蕉,对充分利用体细胞变异进行新品种培育有特别重要意义。这类变异几乎涉及所有性状。现有的300多个栽培品种中,约有一半是由体细胞突变而来的。中国主要栽培品种中,大种高把香牙蕉、大种矮把香牙蕉、油蕉、仙人蕉等,国外大蜜啥(Gros Michel)的一些变异系,以及在中南美日益发展的Lacatan、Valery都是从体细胞变异选育出的。

香蕉的杂交育种以牙买加进行得最早。1902年已开始,但因缺乏连贯性,成效不大。以后各地都有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半个世纪的杂交育种研究表明,所能利用的材料仅限于尖苞蕉。长梗蕉及种间杂交所获得的后代都难以利用。从已有的结果看,多以大蜜啥(Gros Michel)及其变异系为母本,以野生的能结籽且抗病的尖苞蕉品种为父本,杂交后代的果实都可食用,对巴拿马枯萎病和叶斑病也有一定的抗性,但往往继承了父本的果穗细、果指短的缺点,不符合商业性生产要求。采用二倍体的品种或合成父本作父本进行杂交,所得到的大部分后代仍表现为果穗小、果指短、斜生等缺陷而被淘汰。香蕉杂交育种难度较大,首先要寻求理想的父本或先要进行父本育种。中国广东省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国家香蕉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香蕉种质资源170份。

阅读全文

与巴西香蕉产量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87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2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1021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1078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53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5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52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3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38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7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57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45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378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101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339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3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14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865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