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都有双层巴士了哪有没有三层巴士呀
世界有双层巴士,双层的重心高,容易翻车,不好操作.所以在世界上没有流行起来,三层巴士更是没法驾驶。
在世界上屈指可数大规模使用双层巴士的城市里,比如香港、孟买、新加坡、孟加拉国以及伦敦,无一不和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红色的双层大巴,在很多人心中,本身就带着一种怀旧气息的英伦风范。同样,诞生于那样一个时代,双层巴士也被打上了一个鲜明的时代烙印。从很多官方或者民间的眼光来看,那是一种对于摩登的向往。
时光堪堪至今,从第二层车厢的窗户看过去,高楼耸立,窗外的风景都变了。
时代也变了
“开双层巴士,压力很大的。因为车身高大,在路上开的时候速度比其他公交车略慢一些,每次刹车都是非常小心,所以开双层巴士的都是些有多年驾龄的老师傅。”
的确,这些年来,除了像北京这样地铁远远不能够承担城市全部运力的城市之外,很多城市,都采用更加环保的单层电力巴士取代了使用天然气的双层巴士。而双层巴士最大的优点——座位数多,也不能够成为区别于其它公交车的绝对优势了。随着地铁的兴起,强大的客流量无法成为双层巴士运行的保障,这只会使得它的营收不断萎缩,在这种境况下,它的现状愈发挣扎。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双层巴士耗能大,维修费用高,在座位坐不满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收不回投入的成本。而且像内地很多的老城市,限高的道路越来越多,行道树的枝桠也会对双层巴士造成很大的摩擦,每一个小小的因素,都在加剧双层巴士司机以及运营者内心的压力。
2. 我对公交车一点都不了解,好丢脸,请把公交车的全部知识告诉我.
公共汽车,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或者无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外形为方型,有窗,设置座位。公共汽车时速一般在20~30公里,不会超过40公里。为公交车、公汽或巴士,其中“公交”是公共交通的简称;公交车台湾地区又称为公车、客运或巴士;在香港和澳门,则多称为巴士(英语中“Bus”的音译)。
一般来说,公共汽车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大众运输工具。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和地域不断增加,对公共交通的需求相应快速增长,要求公共交通企业投入更多的客车。按照城镇人口每万人拥有0.6辆车统计,现有的城市客车约26.4万辆,到2010年至少要达到63万辆,平均每年至少要增加3~4万辆,加上报废更新,平均每年增加5.5万辆。
一般的公车均以提供最大的载客量为目标,大部分空间均摆设座位,通道等空间亦供乘客站立。 此外,公车可以根据其机械操作、外形设计等而分为以下类别:
按格局分类
●双层巴士:车厢分为两层,载客量更大。一般而言,一辆车长10米并容许企位的双层巴士
单层巴士可运载约60名乘客,而长度相近的双层巴士则能运载约130名乘客。伦敦、香港、新加坡、柏林、孟买等城市均大量采用双层巴士。其中,自1950年代起于伦敦服务的Routemaster车款更成为该市的地标(因应欧盟要求欧洲各国的巴士在2016年后必须全数是超低地台巴士以方便老弱人士,于2005年年尾全数退役)。有些双层巴士的上层不设车顶,供游客登上作浏览沿途景色,称为“开篷巴士”。香港亦有开篷巴士为接驳山顶缆车站至中环的服务(编号为15C,由新世界第一巴士运营)。台湾的台北市公车处曾购买过双层巴士,后因车辆高度以及车辆其他问题而不再添购、使用。 ●铰接巴士(挂接巴士):有些公车会以两节车身来增加长度及载客量,并在两节车身间加设可伸缩的接合位置(类似火车车铰接巴士
卡之间的接驳部分)以辅助转向。这些公车称为挂接巴士,于北美各地颇为盛行。中国大陆称“铰接车”、“通道车”或“巨龙(车) ”。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一度很常见,但这在台湾较罕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沈阳客车制造厂生产出了全中国第一台“双铰接巴士”,商标为华龙牌,长23米,并进行了量产,曾在沈阳、大连多条公交线路上长期使用。近年欧洲制造商更生产了“双挂接巴士”、“双层挂接巴士”等;全球最长的巴士--在巴西行走,长26.8米的沃尔沃(香港称“沃尔沃”为“富豪”)B12M巴士,便是一辆双挂接巴士。 ●低地台巴士(低地板巴士):在20世纪末期开始盛行的低地台巴士,车厢地台比旧款巴士更贴近路面,并且不设梯级。全车低地台的被称为低地板巴士,而后半车厢有二三台阶而前半车低地台巴士
厢地地板的被称为低入口巴士。这些巴士装有设施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乘客(如乘坐轮椅的人士),并缩短上落所需的时间。在香港,低地台巴士是很常见的。香港的九巴率先引入低地台巴士。随着香港社会对无障碍运输的需求增加,加上新机场启用,政府要求各间巴士公司以低地台巴士服务机场线。自此之后,所以香港巴士公司均只会购置环保低地台巴士。而在中国大陆,低地板/入口巴士仍未普及,只在少数大城市的个别路线上行走。其中杭州的低地板车比率可能是大陆最高的。
按尺寸分类
●双层巴士:以车身长度再可细分类,常见有10米、12米、13.7米,15米。 ●单层大型巴士:一般是指长11米或以上,或载客量超过60人的公共汽车。例子如日本的三菱FUSO Aerostar,英国的丹尼士长矛巴士,瑞典的沃尔沃(香港称"沃尔沃“为“富豪”)B10BLE巴士,中国大陆的金龙XML6920G,德国的利奥普兰Centroliner 。 ●单层中型巴士:一般是指尺寸在10米或以下,载客量约30至40人的公共汽车。在中国中等城市比较普遍。在中国大陆,人们通常使用中巴的简称来称呼中型巴士;但香港并未对中型及大型巴士加以区别,而中巴的简称亦一般用来称呼曾于香港营办大巴服务的中华巴士。英国、日本的中型巴士是一般指长约10米、阔2.3米、载客量约30至50人的单层巴士。如丹尼士飞镖巴士、富豪B6LE巴士及日野Rainbow等。 ●小型巴士:简称“小巴”。一般小型巴士的体积比普通巴士为小,载客量一般在8至20人之间。它们多数行走于客量较低或需要服务偏远、弯多、路窄地区的路线。有些路线亦会使用小巴以提供频密的班次。在营运上,大部分地区的小型巴士与普通巴士没有分别,例如澳门,由于澳门路窄车多,同时斜路弯位多而窄,因此小巴在澳门巴士发展史上占一重要席位。相反在某些城市如香港,公共小巴的营运制度是独立于普通巴士之外。为了与“小巴”区别,一般公车也有被称为“大巴”的。 ●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 ,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Rapid Rail Transit,简称BRT公交车
[1]RRT)与常规公交(Normal Bus Transit,简称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其他分类
●导向巴士:一种由司机控制以外接受外来媒介导向行驶的巴士系统,常见的是使用导轮在专用车道上引导。 ●学校巴士:简称“校巴”或“校车”,是用以接载学童往返学校的巴士。一般而言,巴士及提供校巴服务。可以由政府营运或经由合约交予经营商来营运。例如在新西兰,巴士也要提供校巴服务,在上、下课时间挂上校巴的牌。在某些地方亦有学校本身拥有巴士及提供校巴服务。在美国的校车大多是黄色的。 ●长途巴士:长途旅运用巴士,分成一般巴士和卧铺巴士,部分有厕所。车厢座卧铺巴士
椅以2+2或2+1式放置,日本部分长途巴士更有1+1+1双走道的设计。 ●BIT公交车:有时简称BIT,英文就是Built in Test bus 。 Built in Test 表示内置测试,从航空电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设备内部测试,bus表示公交车,总的来说,BIT公交车是一种公交运输系统,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外形为方型,有窗,设置坐位,但有些比较长,有些以两节车身来增加长度及载客量,并在两节车身间加设可伸缩的接合位置(类似火车车卡之间的接驳部分)以辅助转向。属于公交车的一种。
3. 双层巴士的来历
双层巴士起源于英国,其中行走伦敦的红色双层公交车,更是英国的“国宝”。双层巴士现在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都能能够看到。为了使乘客能够更好地观光,有些双层巴士的上层甚至是敞开的,走伦敦的红色双层公共汽车,更是英国的“国宝”。在一些与英国相关连的地方,诸如印度、香港、新加坡、南非等地,双层巴士是主要的通勤交通工具之一(另外德国特别是北部德国城市也大量使用)。由于车体庞大,重心较高,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特别注意乘车安全。因此,双层巴士不能开得太快,乘客也不能站在上层。由于行车安全和经营成本关系,不少国家都曾引进过双层公共汽车,但还是以失败告终。目前一些欧洲、北美城市虽也有双层巴士,惟主要还是作为观光巴士。这些车的上层通常是露天或半露天的。
4. 为什么中国没有双层巴士
中国有,只不过少见。
双层的重心高,容易翻车,不好操作。
5. 大连双层巴士为什么淘汰
有种说法是双层车用的污染空气,排放的尾气太厉害了。但我总感觉这是借口吧。可能以上两位的说法差不多。
本人感觉是挺遗憾的,其实,在很多城市,双层车是做为城市的一道风景而存在的。而且,双层车座位多,载客量大。至于大连市内的地形起伏大,对双层车的行驶够成了威胁,倒是有点道理。不过,大连市内我很少听说过因为地形或者重心过高问题而造成双层车翻车的交通事故。当年的702路,401路就是双层车,曾经跑过滨海路,八一路那段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的大山道,也没听说过702路,401路在那翻过车。而且,当年大连的401路是从香港引进的双层巴士,比国内的双巴个头还高(国内产的双巴个头几乎没有超过4米的,香港的双巴个头几乎都超过4米)也没有听说过翻车出过事故。
6. 现在世界上的巴士有双层巴士和铰接式的巴士哪以后有没有并排式的巴士呀
双层巴士是往空间发展,两层比较高,能载更多的人,铰接式的巴士是往长度发展,一般有两节,也是为了乘载更多的人,这两种巴士都只占一条车道。你所提到的并排式巴士我觉得不可能有,太宽了,占一个半或两个车道,会严重影响交通。个人观点,也许片面。
7. 龙王索尔的bus是什么
bus是公共汽车的意思。
公共汽车,城市客车,即巴士或大巴,是客车类中大、中型客车的典型车型,是为专门解决城市和城郊运输而设计及装备的商用车。
公共汽车从设计和技术特性的角度看,与其它大、中型客车的车型(如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团体客车等)不同,这种车辆设有乘客座椅及供乘客站立与走动的通道,要求站立面积大,车厢内通道与出入口宽、两个以上车门,踏板低。如果是城郊公共汽车,则由于主要用于中距离城镇间的客运,座位较城市公共汽车要多些,还应有行李舱或行李架。
公共汽车的分类有多种,按照运行区间,可以分为短途(市区内)和长途(市区间)公共汽车;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燃油、燃气和电动公共汽车;按照车型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单层、双层、铰接式公共汽车等。
双层巴士:车厢分为两层,载客量更大。一般而言,一辆车长10米并容许企位的单层巴士可运载约60名乘客,而长度相近的双层巴士则能运载约130名乘客。伦敦、香港、新加坡、柏林、孟买等城市均大量采用双层巴士。其中,自1950年代起于伦敦服务的Routemaster车款更成为该市的地标(因应欧盟要求欧洲各国的巴士在2016年后必须全数是超低地台巴士以方便老弱人士,于2005年年尾全数退役)。有些双层巴士的上层不设车顶,供游客登上作浏览沿途景色,称为“开篷巴士”。香港亦有开篷巴士为接驳山顶缆车站至中环的服务(编号为15C,由新世界第一巴士运营)。台湾的台北市公车处曾购买过双层巴士,后因车辆高度以及车辆其他问题而不再添购、使用。
铰接巴士(挂接巴士):有些公车会以两节车身来增加长度及载客量,并在两节车身间加设可伸缩的接合位置(类似火车车卡之间的接驳部分)以辅助转向。这些公车称为挂接巴士,于北美各地颇为盛行。中国大陆称“铰接车”、“通道车”或“巨龙(车) ”。在中国北京等地一度很常见,但这在台湾较罕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沈阳客车制造厂生产出了全中国第一台“双铰接巴士”,商标为华龙牌,长23米,并进行了量产,曾在沈阳、大连多条公交线路上长期使用。近些年欧洲制造商更生产了“双挂接巴士”、“双层挂接巴士”等;全球最长的巴士--在巴西行走,长26.8米的沃尔沃(香港称“沃尔沃”为“富豪”)B12M巴士,便是一辆双挂接巴士。
元音字母u在重读闭音节里发短元音/ʌ/的音,发音时,舌端离开下齿,舌中部抬高,舌位介于低与中低之间,是三个中元音中舌位最低的一个,牙床介于半开和开之间,是三个中元音中牙床开得最大的一个,双唇呈扁平状。这个音出现在字首、字中位置,如:
sun 太阳
umbrella 雨伞
gun 枪
nut 核桃
bus 公共汽车,巴士
uncle 叔叔,伯伯,舅舅
under 在……下面(正下方)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8. 双层巴士的介绍
双层巴士即双层的公共汽车(double-decker bus), 是指载客车厢由上下两层组成的公共汽车。双层巴士起源于英国,其中行走伦敦的红色双层公交车,更是英国的“国宝”。双层巴士现在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都能能够看到。为了使乘客能够更好地观光,有些双层巴士的上层甚至是敞开的。在一些与英国相关连的地方,诸如印度、香港、新加坡、南非等地,双层巴士是主要的通勤交通工具之一(另外德国特别是北部德国城市也大量使用)。由于车体庞大,重心较高,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特别注意乘车安全。因此,双层巴士不能开得太快,乘客也不能站在上层。由于行车安全和经营成本关系,不少国家都曾引进过双层公共汽车,但还是以失败告终。目前一些欧洲、北美城市虽也有双层巴士,惟主要还是作为观光巴士。这些车的上层通常是露天或半露天的。
9. 为什么现在在某些城市越来越少见到双层巴士了
在部分城市的双层巴士的消失,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运营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南京的双层巴士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到21世纪00年代普及,再到21世纪10年代消失。其中的问题很值得用于分析双层巴士消失的原因。
一、双层巴士在南京的兴衰
1996年,南京首条,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条纯双层巴士线路特1 路(后改为100路,现在也依然是王牌线路)开通,使用从大桥线下放的南京首批双层巴士。
2005年以前,南京的双层车数量达到顶峰,1路、2路、9路、16路、33路、100路、101路、105路等多条线路都投入了大量的双层巴士。在地铁开通以前,极大地改善了运力条件。
2005年 9月 13日,南京地铁一号线开通。随着客流的下降,部分车辆报废期的来临,相当部分双层巴士陆陆续续退出运营。最后公交总公司的双层巴士重新向100路聚集,于2010年提前报废;中北巴士的双层巴士最后从74路线上下线报废;而雅高公司的双层车中的最后2 台直到前年(2014年)年底被江南公交收
购后分得一批新车才得以退役。
二、双层公交在运营中遇到的问题
正是下面这些问题,导致了公交企业最终放弃了双层巴士。
1.高度问题
与高度相关的不仅仅是常见的行道树问题,还包括各种需要限高的工程带来的问题。
2004年,白下路改东向西单行线,西向东方向只留一股公交专用道,这股道位于道路最侧边。于是不久后就发生了事故:一台16路双层巴士撞上一棵梧桐树次干,断落的树干砸到一台33路单层公交,并造成交通拥堵。
为此,行经白下路的16路、33路,北向南方向,单层车照常停靠三元巷站后从白下路拐向内桥,而双层车则甩掉三元巷站,改经行道树稀少而路幅宽阔的程阁老巷拐向内桥,以避让白下路的行道树。
2004年,南京对挹江门进行修缮。挹江门架空高度降低,无法容许双层车辆通过。16路双层车被迫甩掉大桥南路、热河路两个客流大站,改经大桥南路、建宁路至南京西站原线。100路被迫甩掉大桥南路,而从仪凤门出城门,绕行热河路回到挹江门终点站。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为了避让雨花路的行道树,16路双层车对客流大站雨花路甩站不停。
以上两则实例都说明了双层车辆的高度,对线路的日常运营影响非常大。这是公交企业放弃双层巴士的一大直接原因。
有人认为可以通过修剪行道树来解决高度问题。但行道树的高度之所以成为问题,往往还伴随着道路过窄。上海的宝庆路、南京的升州路等许多城市的老城核心路段,路幅狭窄、行道树密集,影响车辆通行的甚至不是行道树的树梢,而是次干。
2015年南京35路一台车顶有电池包的 CK6120LGEV 在升州路撞断行道树次干,造成交通拥堵和车顶破损。单层公交车加高几十厘米的电池包,都会带来如此麻烦,更不必说双层车会带来什么样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