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巴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
巴西是中等收入大国,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曾经是贫困问题突出的国家。在在2003年,巴西贫困人口总数达61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7%。
造成贫困人口的原因有,农村地区小农、无地工人和农村工人生活条件极不稳定、失业率高、劳动保障缺乏等原因。
而得益于巴西政府消除贫困的努力。巴西前总统卢拉2003年上台后推出了零饥饿、家庭补助金等计划,继任者罗塞夫又接手并强化了这些措施。2013,巴西有约2870万贫困人口,下降了54%,有3100万人摆脱了贫困的问题。
❷ 世界上的贫困人口有多少
你好! 贫困,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同样也有,只不过是严重程度、分布密度不一样罢了。有报道称,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恶化。 据有关国际组织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了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7.5亿人挨饿。 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 世界贫困人口一半生活在南亚地区。虽然发达国家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很小,但其贫困人口也出现了上升趋势,美国和西欧国家目前已有1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仅欧盟成员国就有5200万穷人、300万无家可归者。如今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范围内的失业人数剧增,贫困人口的规模恐怕是有增无减。
❸ 绝对贫困的其他各国标准
2011-2015年,越南农村贫困户标准为人均年收入480万越盾以下,折合成人民币就是1511元。2010年越南人均GDP是1162美元,同期中国人均GDP为4500美元。
法国的贫困线就定在全国收入中位数的一半,为每人每月650欧元(合人民币5760元)左右。
巴西有两条贫困线:贫困线和极端贫困线。这两条贫困线是根据5年的消费支出数据确定的,食品线根据食品价格指数调整,贫困线根据一般通货膨胀指数进行调整。极端贫困线是当前最低工资的 1/4.由于最低工资每年都变化,因此极端贫困线也就随之频繁变化。贫困线是按照最低工资的1/2 来确定的。现在的极端贫困线是R$116.25,贫困线是R$232.50.贫困线被用于许多项目。例如,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在巴西,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福利制度对降低老年人的贫困有显着作用。
澳大利亚的最新贫困线是墨尔本应用经济和社会科学院于2009年1季度更新的,并且包括了住房成本。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指2个成人,其中1人工作,抚养2个孩子)的贫困线为,每周736澳元。如果1 对夫妇 2 个孩子,但是户主不工作,则包括住房成本的贫困线为每周767.79 澳元。
2001年,南非官方贫困线对一个5 口之家的定义是每月1,541 南非兰特(相当于 286 美元/每月)。相比之下,1990 年美国一个 4 口之家的贫困线为 13359美元。2001 年,南非大约 57%的人口生活在收入贫困线之下,贫困人口的比例与1996 年相比没有明显下降。林波波省(Limpopo)和东开普省(Eastern Cape)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分别为77%和72%。西开普省(Western Cape)的贫困发生率最低,为32%,其次是豪滕省(Gauteng),为 42%。目前,南非统计局公布了每人每月211兰特的食品贫困线,并估计非食品支出为111兰特,这样二者合计得到的官方贫困线为每月322兰特(2000年价格)。折算成 2006 年价格,官方贫困线为每人每月431兰特。
印度贫困线热量依据是农村地区每人每天2435大卡,城市地区每人每天2095大卡。基于第28 次(1973-74)全国抽样调查(NSS)数据,利于适当的转换因子,把标准热量需要的消费食品清单转换为相应的人均货币支出。1973-74年,平均而言,在农村地区每人每天获得热量2400大卡,每月需要的货币支出为49.09卢比,城市2100大卡需要的货币支出为56.64卢比。随着通货膨胀到2000年,农村和城市的贫困线分别为328卢比和454卢比。
❹ 全世界大概具有
地球人口突破65亿大关 全球每秒新生4.1人死亡1.8人 中国网 时间:2006 年2 月27 日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国际项目中心的预测,地球人口将在美国东部时间2月25日晚7∶16(北京时间2月26日上午8∶16)突破65亿大关。 当然,这只是理论估计的结果。有可能一周或一年前,地球已迎来了第65亿名成员;又或者一个月后,第65亿名地球公民才会诞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但无论如何,地球的人口增长趋势是不争事实,对地球如何养活这么多人也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该机构还预计,到2012年美国东部时间10月16日下午4∶36(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7日上午5∶36),全球人口将达到70亿;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至90亿。 进入20世纪后,世界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全球人口于1999年6月已达到60亿,约是1900年全球人口的4倍,是1960年全球人口的2倍。世界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只花了12年时间,这比之前任何一个10亿倍数人口增长的速度都要快。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时钟”显示,全球出生率远高出死亡率———每秒新生4.1人,死亡1.8人;但人口增长在全球分布并不平均———新生人口57%在亚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13亿)、印度(11亿)、美国(2.97亿)、印尼(2.23亿)和巴西(1.81亿)。 各国人口增长率与其出生率、死亡率、生活水平、卫生医疗和经济发展等情况有关,但在过去50年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最没有能力负担新增人口的地区人口增长最快。例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妇女平均生育6-7名子女。美国妇女人均生育两名子女,正好满足人口零增长,不过美国移民的生育数量却持续偏高。而在普遍较为发达的欧洲,妇女平均生育数量仅为1.4个,个别国家已出现人口负增长。 令专家们忧虑的并非人口增长区域性差别的表象,而是这个趋势背后,引申出生活水平、卫生福利和经济前景等的差距。“两种情况(生的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口机构估算和预测负责人托马斯·巴特纳说。
❺ 贫困线的各国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1985年,中国确定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作为贫困线,此后根据物价指数,逐年微调。贫困线之下,还设置了收入更低的绝对贫困线。2007年标准调整为1067元,2008年,中国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6元-1067元。2009年提高到1196元。其实,中国贫困线过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银行将每人每日1美元定义为最低标准的贫困线,中国距此标准尚有一段距离。
中国新的扶贫标准,将贫困线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到2005年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如果按照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国际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
其实,1196元已经是旧标准了。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十二五期间贫困线的标准将提高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第一年,也是贫困线标准正式提高的第一年。现有贫困线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贫困标准提高了25%。但相比不断上涨的物价,1500元的贫困线标准还是显得低了点。
1500元能干什么?在大城市也许只能订一桌酒席、买一件衣服、买一本电子书,只占相当多家庭月支出的几分之一。可很多贫困家庭一年的总收入也只有2-3 个1500元,并以此维持家庭的最低温饱。在粮价日益走高的今天,即使是在较为偏远的农村,米价也在2-3元/公斤以上,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支出可能就要六七百元。如果算上其他必要的生活成本,1500元的贫困线标准仅够贫困家庭糊口。如果物价再涨下去,恐怕糊口都成问题了。提高贫困线标准显然势在必行。
现在的贫困线标准是高是低,不妨参考下亚洲邻国的情况。据3月2日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消息,越南政府总理近日颁布决定,调整贫困户标准,2011-2015 年段越南的贫困户标准是:农村贫困户标准为人均年收入480万越盾以下,折合成人民币就是1511元。而2010年越南人均GDP是1162美元,而中国是4500美元,相差4倍多,为什么贫困线标准反而比越南低呢?无论是从综合国力还是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角度看,中国都没有理由维持如此低的贫困线标准。
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贫困线标准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就目前来看,把贫困线标准提高到2500元应该是比较合适的,而且今后还应把贫困线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以防物价上涨伤害到承受力最弱的贫困家庭。各地的低保标准也应相应提高。虽然一年只有1000元的增长,但却可以让很多贫困家庭闻到久违的肉味,添点荦菜,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新文具。政府手里多挤出一点,贫困家庭的收入就会大有改善。
当然,提高贫困线标准只是扶贫的第一步。政府加大医疗、教育投入,扩大医保和免费教育覆盖面,降低医疗费和学费,减少因病因学致贫,同时辅以各种扶贫政策,尽力帮助贫困家庭脱贫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在2009年1月23日在联邦注册(Federal Register)上发布了2009年的贫困线标准(poverty guideline),新的贫困线标准于发布的当日生效。办理过家庭移民的读者都知道家庭移民的申请人需要达到一定水平的最低收入才能为移民申请受益人提供足够的经济担保,而此最低收入的水平取决于上述的贫困线标准。下面我将对贫困线标准和移民申请所需达到的最低收入向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贫困线标准是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发表的衡量美国人贫困水平的标准,主要是供政府用来决定什么人符合某些政府福利项目,如Head Start, Food Stamp Program, National School Lunch Program, Low-Income Home 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 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等。此贫困线标准每年年初由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根据上一年的贫困水平得出新一年的贫困线标准并在联邦注册上发表。贫困线标准是根据家庭人数和所在州来决定的,美国大陆相连接的48个州和首都华盛顿为一个标准,另外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分别有自己的标准。与2008年的贫困线标准相比,新发布的2009年贫困线标准略有增加。例如两口之家2008年相连48个州和DC的贫困线标准为14,000美元,而2009年贫困线标准为14,570美元,增加了570美元,其他不同人口的贫困线标准2009年也都有类似的增加。
办理过家庭移民的读者都知道家庭移民的申请人(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者)需要填写I-864为受益人提供经济担保以确保移民到美国的外国人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而不会成为美国社会的负担。移民局要求申请人能够证明其收入达到或超过贫困线标准的125%。例如对一个两口之家(美国公民和外国移民配偶)来讲,联邦政府2009年的贫困线标准为年收入14,570美元。要达到移民局要求的经济担保的最低标准,申请人的收入应不低于贫困线标准的125%,即18,212.5美元。如果美国公民的收入达不到贫困线标准的125%,美国公民则必须通过联合担保人共同提供担保或通过其资产(如银行存款等)来提供担保。 巴西有两条贫困线:贫困线和极端贫困线。这两条贫困线是根据5年的消费支出数据确定的,食品线根据食品价格指数调整,贫困线根据一般通货膨胀指数进行调整。
极端贫困线是当前最低工资的 1/4.由于最低工资每年都变化,因此极端贫困线也就随之频繁变化。
贫困线是按照最低工资的1/2 来确定的。现在的极端贫困线是R$116.25,贫困线是R$232.50.贫困线被用于许多项目。例如,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在巴西,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福利制度对降低老年人的贫困有显着作用。 印度贫困线热量依据是农村地区每人每天2435大卡,城市地区每人每天2095大卡。基于第28 次(1973-74)全国抽样调查(NSS)数据,利于适当的转换因子,把标准热量需要的消费食品清单转换为相应的人均货币支出。1973-74年,平均而言,在农村地区每人每天获得热量2400大卡,每月需要的货币支出为49.09卢比,城市2100大卡需要的货币支出为56.64卢比。随着通货膨胀到2000年,农村和城市的贫困线分别为328卢比和454卢比。
❻ 在1997年至19999年这三年中,中国每年大约有多少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据有关国际组织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了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7.5亿人挨饿。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
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6)巴西贫困户有多少扩展阅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3月12日讯。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表示,经过7年多的精准扶贫,特别是经过4年多的脱贫攻坚战。
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目前接近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❼ 智利的贫困人口比例是多少
智利的贫困人口比例:
智利总人口为1698万人,贫困人口率为15.1%。
智利共和国(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 Chile)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东同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国土面积756626平方公里。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在南美洲与阿根廷及巴西并列为ABC强国。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
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
❽ 贫困县的贫困户国家每户能给多少
是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设立的一种标准。目前,共有592个国家贫困县(旗、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有不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当落后,国家为了扶持这些地区,设立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标准,其资格需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审批工作在1986年、1994年和2006年共进行过三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着不同的评定标准,称其为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根据国务院发布的2006年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达到标准的县级行政区总共有592个,民族自治区贫困县共有341个。
国家级贫困县
国家级贫困县在各级地方政府中会得到重视,优先发展产业化建设。享受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同时中央亦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扶贫。如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称为“东西扶贫协作”;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称为“雨露计划”。一些大型企业、学校和公益组织也会相应地对贫困县优先进行各种扶持,称为“社会扶贫”。与此同时,国家级贫困县还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国际交流,互相借鉴脱贫致富的经验。在贫困地区的学生也会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以鼓励知识脱贫。
❾ 巴西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 ,出现诸多问题,如
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
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在伦敦,由于市中心区域集中了政府机关、法院以及大量的企业、金融机构和娱乐场所,并有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天在高峰时段有超过100万人口和40000辆机动车/小时进出中心城区,造成该区域严重的交通拥挤,区域内平均车速只有14.3公里/小时,成为全英国最为拥挤的区域。在巴黎,上世纪60年代,由于采取了“适应小汽车发展”的政策,结果私人小汽车与日俱增,导致市区交通严重阻塞,1973年环城快速路开通后不久就出现了持续性的拥挤。在曼谷,由于车速过慢,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停车场,甚至出现过3个月内有900名孕妇因堵车被迫在轿车中分娩的情况。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据相关统计,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之多。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据伦敦20世纪90年代的检测报告,大气中74%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交通拥挤导致车辆只能在低速状态行驶,频繁停车和启动不仅增加了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增加了噪声。 据英国SYSTRA公司对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状况的分析,交通拥塞使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交通事故的代价约占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3%,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4%,转移到其他地区的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1~10%。
环境恶化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化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预测,未来全球将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变暖,未来100年还将升温1.4℃~5.8℃,对全球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影响,比如农作物 环境的恶化
将减产、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速度将明显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恶化等。环境污染使得城市从传统公共健康问题(如水源性疾病、营养不良、医疗服务缺乏等)转向现代的健康危机,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震动、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环境污染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世界银行曾对此做出过估算,认为由于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产力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到5%。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一致通过将水资源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联合国环境署同年在《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多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在缺水型国家或地区中,大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最为严重,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10年,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休斯敦、雅加达、洛杉矶、华沙、开罗、拉各斯、达卡、圣保罗、墨西哥城、新加坡等都将面临严重的水荒。 此外,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由于土地存在供给的绝对刚性,在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过程中,像东京、纽约、伦敦等大都市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地紧张问题,土地对现代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如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拓展地域范围已成为各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贫困
贫民窟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城市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现象,贫困人口多数集中于城市,而城市贫民又大部分住在贫民窟,如印度孟买、巴西圣保罗等。贫民窟带来的社 巴西贫民窟
会问题主要有:一方面,贫民窟居民大部分人处于贫困线,享受不到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居住、出行、卫生、教育条件极差,不仅影响当代人,也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国民感情隔阂,加之贫民窟游离于社区和正常社会管理之外,一些贫民窟为黑社会所控制,成为城市犯罪的窝点。1900年纽约市近400万人里就有150万居住在4.3万个贫民窟里,直到21世纪纽约还有哈莱姆贫民区的存在。目前,孟买1600万人口中有60%居住在仅占城市土地面积十分之一的贫民区和路边的简陋建筑中,贫民窟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着名港口城市以及印度经济中心城市的最大特色。 城市病
贫民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本城市内人口的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土地占有严重不平等,造成大量无地农民。以巴西为例,巴西绝大部分土地一直为少数大地主所控制,大量无地农民向城市流动迁移,且这种流动是单向的,他们不可能再回流到农村。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失业、就业不足、就业质量差,是造成城市贫困人口长期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把工业重点转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部门,造成劳动力大量进入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和非正规部门,而在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工资一般只相当正规部门人员工资的一半,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障,得不到法律保护。三是城市规划、建房用地、基础设施、社区发展没有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要求。在城市贫民窟居住的人80%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他们很难在城市获得建房用地和住房,又不能退回农村,只能非法强占城市公有土地(如山头、城乡结合部的公地)和私人土地,搭建简陋住房,搞违章建筑。四是公共政策不够完善。如国家教育开支向中、高等教育过度倾斜,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中等教育阶段重视普通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而轻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不利于改善低收入阶层子女受教育和就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