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西主要农业区的分布特点及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
分布特点:集中于分布于东部或东南部 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为资本主义的最早落脚点)。
‘贰’ 几个国家的农业特点
美国农业特点
1.“以农立国”的传统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
3.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4.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
5.农产品的经常性出现过剩,使美国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大
加拿大农业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居于世界前列,加拿大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2、农业与食品业相结合
3、以大型家庭农场和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相结合为特色
4、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主要农产品的产地非常集中
5、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很大,作物单产低而不稳
巴西农业特点
1、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很大。
2、农业以出口产品为主,但粮食尚需进口。
3、大庄园主农业和小农并存,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澳大利亚农业特点
1,农业商品率高,出口外向化程度高
2,农业信息化程度高
3,家庭农场占多数
4,农业经营向专业化发展
5,农业由畜牧业为主向畜牧业,种植业并举发展
6,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是产量产值和效益提高
俄罗斯农业特点
1, 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土地生产率较低。
2,农业投入减少,农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
3,私有化为取向的农业改革
4,全力推进家庭农场化。
5,大力发展个人副业。
‘叁’ 巴西农业的种类
咖啡、蔗糖、柑橘生产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 巴西主要种植水稻、大豆、木薯、甘蔗、小麦、马铃薯等。由于灌溉面积微不足道,产量受气候影响很大。2002年,大米的产量为1048.9万吨(单产153公斤/亩),小麦的产量320.3万吨(单产98公斤/亩)。
近几十年来,巴西农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迅速发展了大豆生产。1994年大豆面积增加到了1194万公顷,产量达2485万吨,2002年巴西大豆产量达到4190.3万吨。巴西的大豆产量已经超过了亚洲的大豆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1/5。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了巴西重要的外汇来源,近年来平均为国家获得近30亿美元的外汇。其中,大豆常年出口量为300万-400万吨,创汇8亿多美元,大豆饼粕出口大致在850万吨,创汇16亿美元,豆油出口达50万-80万吨,创汇约3亿美元。
从7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开始实施用甘蔗加工乙醇以取代汽油的计划,以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因此甘蔗的种植面积大增。与此同时,棉花本来是巴西的第二大出口品,因棉田纷纷转产甘蔗和大豆,出口的结构也有明显的调整。此外,巴西的气候适宜于许多热带水果生长,柑桔和浓缩桔汁是重要的出口产品,香蕉、菠萝等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巴西在胚胎移植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拥有2.3万名职工(其中科技人员1.3万),在全国设有2500余个办事处,其使命是将农牧业新技术直接传授给农业生产者。
‘肆’ 巴西和美国的工业和农业有什么不同
美国高度机械化和信息化。巴西农业的地区差异很大,北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工业生产方式很落后,依然为自然的焚林开地,不断迁移的模式,属于粗放型农业。而南部地区则为大规模的种植园农业,商品化程度高,是集约型农业。巴西工业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建筑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军工等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政府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巴西的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经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伍’ 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巴西、农业有什么共同特征
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巴西农业生产共同的特征是都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巴西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这些地区的气候有共同点,就是高温多雨,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生长。这些地区种植的热带经济不完全相同,跟当地人的种植习惯有关。
‘陆’ 美国巴西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美国
2、机械化生产作业
‘柒’ 巴西高原农业活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没有材料不太确定,大致如下:
活动特点:畜牧业.
原因:热带草原气候,草原面积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