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淘宝0.07元巴西木是假的吗
如果你0.07元买到了巴西木,肯定是搞活动的时候,比如说店铺发了优惠券或者是平台上给了你红包的时候,所以不一定是假的。
2. 跪求巴西木这种植物的资料!
我家里就养了盆巴西木来增加生气。
巴西木叶子又长又绿又茂密,很有生气。
养得时间长了,巴西木还会开出白色的小花,还很香。
下面是网上的资料:
北方种植巴西木
巴西木原名香龙血树,原产于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多年生木本观叶植物。
一、生长习性
巴西木对光线的适应性强,北方在阴暗的室内可连续摆放观赏一个多月,在光线明亮的室内可长期摆放供观赏。性喜高温、高湿及通风良好的环境,较喜光亦耐阴,但怕烈日,忌干燥、干旱,喜疏松、排水良好沙质土壤。生长适宜温度为20℃至28℃,冬季13℃以下要防寒害叶片枯干,越冬温度为5℃。
二、繁殖方法
巴西木多用扦插繁殖。北方4月至6月为最佳季节。大型柱状巴西木,多年生的茎干本身含养分和水分,且茎干上的隐芽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装饰的需要,可将其锯成不同长度茎段进行种植,但茎段尾端应用石蜡封口,以防失水或感染病害,这在北方干燥的季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或选用成熟健壮茎干(未木质化的),剪下带叶的茎顶,上部叶片剪半,下部叶片剥除,露出茎节,每段约10厘米至20厘米,扦插于粗沙、细木屑或腐殖质土3厘米至4厘米,插床置于半阴的环境,保持高湿度,接受50%至60%日照,温度25℃至30℃,约20天至30天即可生根抽芽,上盆。茎段作插条时,生根较慢,有时需2个至3个月才出新芽和生根。还可水插和高压繁殖,但要在25℃以上条件进行。水插繁殖,即把茎干插条1/3浸在水中,3天至5天换水一次,并加少量多菌灵水溶液防腐消毒,可促快生根、长芽。
三、栽培管理
1.温度和光照。巴西木生长适温为20℃至28℃,休眠温度为13℃,越冬温度为5℃。温度太低,叶尖和叶缘会出现黄褐斑,严重的还会被冻坏嫩枝或全株。所以,在北方冬天要移入温室养护。在室内摆放的,应摆放在有光照处,室温保持6℃至8℃以上为好。夜间遇温度低时,可套上塑料袋保温,白天太阳出来,室温升高时,应及时拆去塑料袋,以便散热降温,防止闷坏。室内有取暖设备的,把盆放置远一些,防止吹干或烘坏枝叶。还要注意室内空气流动,但在开启门窗时,不能让冷风直接吹在枝叶上,也不要随意搬到室外晒太阳,以防止受冻。
巴西木对光照适应范围较宽,但不耐强光,尤其在5月至10月的强光照会导致叶片泛黄或叶尖枯焦,应注意遮阳,给较明亮的散射光即可。它虽耐阴,但过于荫蔽也会使叶色暗淡,尤其是斑叶品种,叶面上斑纹容易消失,降低观赏价值。
2.水分和湿度。巴西木需要水分不多,对湿度要求却较高。上盆后,淋足定根水,放置光线较明亮的室内或荫棚内养护。盆土应保持湿润,要经常向叶面喷水,以提高周围环境空气湿度,但不宜盆土积水,以免通风透气不良引起烂根。北方巴西木生长期养护在春、夏、秋季,晴天每2天至3天浇水1次,每天向叶面喷水1次至2次为宜。秋末后宜控制浇水量,保持盆土微湿即可。冬季应控制浇水,应保持盆土半干半湿,如淋水过多会烂根、叶焦。
3.土壤和肥料。巴西木适宜于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丰富的肥沃河沙壤土。盆栽巴西木,可用菜园土、腐叶土、泥炭土、河沙按3:2:2:3,或肥沃塘泥晒干细碎2/3和粗河沙1/3拌匀混合配制成培养土。如选用粗大茎干种植,培养土可用蛭石、泥炭土或菜园土和河沙等量混合制成。市场上的盆栽巴西木多为精沙土,是生产者为让植物充分发根采用的,长期使用会不利于植物生长。要使植物茁壮成长,必须分期换入泥炭土。另外,巴西木每年应换盆一次。换盆时,应将旧土换掉1/3,再换入新泥沙土,修整叶茎及茎干下部老化枯焦的叶片。生长过程中,巴西木需消耗掉自身的一些养分,这时如果不及时施肥,会造成后劲不足,逐步退化。生长期先在基部或边缘埋施有机肥,然后每隔15天至20天施1次液肥,或复合肥1次至2次,以保证枝叶生长茂盛。施肥宜施稀薄肥,切忌浓肥,施肥期在每年的5月至10月。冬季停止施肥,并移入室内越冬。对斑纹品种,施肥要注意降低氮肥比例,以免引起叶片徒长,并导致斑纹暗淡甚至消失。
四、病虫防治
巴西木有时会出现叶片焦边、叶尖枯焦等现象,这多为干旱,温度过低,浇水、施肥不当等引起的生理病害。防治方法是:改善栽培管理,控制温度和湿度,合理施肥,适当通风。
巴西木应经常保持叶面清洁,一旦发生虫害及时清除虫体。蔗扁娥对巴西木危害较大,可将受害巴西木搬到室外阴凉处,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洒,每周1次,连续3次。
五、选购标准
在市场上购买巴西木时,要先看枝干有无创伤和破损,同时用手轻按树皮,有病虫害侵蚀的树皮会比较软。然后轻摇枝干,枝干不很松动,表明已有相当的根长出来,只有这样的巴西木才更有利于成活,否则,叶长得再漂亮也是处于一种假活状态。最后要看叶片是否平展。巴西木叶色应清晰明亮,叶芽基本无松动,叶心无腐烂。(来源:中国花卉报2003.11.29)
3. 巴西木怎样养
巴西木喜欢温暖湿润的弱酸性生长环境,喜欢排水性良好且含有腐殖质的土壤,因此为了使植株生长的更好,建议选用泥炭土、腐叶土、还有田园土珍珠岩按比例混合成的土壤进行养殖。
光照
巴西木喜欢阳光,但是排斥曝晒和长荫。建议包放在室内明亮通风好的位置进行养护,如果为了在阴暗的室内观赏,则需要注意,一段时间后,需要放在阳光适宜的位置进行养护。一般巴西木在除了夏季外,都要保证充足的光照,但是在阳光灼热的夏季,则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叶片被阳光灼伤,可选择遮挡物进行遮荫。
巴西木
水肥管理
巴西木喜欢湿润的生长环境,但是忌积水。冬季时可能会进入休眠期,在此期间,需要格外注意控制水量,尽量让盆土干一些。生长期要注意保持合理的湿度,当发现枝叶有些枯焦时可以选择在周围喷一些水,或者在枝叶上喷少量的水。巴西木生长期时,建议每隔半个月施用一次肥料。9月份停止施用氮肥,一个月左右施两三次磷钾肥,以此来增加植株的抗寒力。另外需要一说的是,为了使巴西木更具观赏性,应少量施肥,防止盆栽巴西木生长多大,不易养护。
巴西木
注意事项
巴西木喜温,冬天时应保持室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另外巴西木喜欢湿润的环境,生长新叶的时候更是需要注意保持附近的空气湿度,如果过于干燥,可能会导致叶尖与叶缘出现卷枯的现象。
养巴西木要提供20~30℃温暖环境,并使其接受全日照养护,种植在按比配制的疏松排水土壤上,2~3天浇水一次,每月施肥1~2次,使其水肥充足,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使巴西木健康生长。平常可对其进行扦插,一个月即可生根。
1、适宜环境
巴西木怎么养
巴西木生长要有20~30℃的温暖环境,并要保证其有全日照养护,让巴西木可生长旺盛。要注意在夏季强光可适当遮荫,并对此时高温要喷水降温,在冬季则要放在室内,做好防寒工作。
2、排水土壤
在巴西木怎么养中要为其准备排水土壤进行种植,可以将4:3:2:1配制的腐叶土、园土、珍珠岩以及有机肥混合土壤作为种植基质。养殖后要注意1~2年换盆一次,以免土壤肥力不足并且板结影响其生长。
3、水肥管理
巴西木怎么养
喜湿的巴西木要2~3天浇水一次,并要每天对其叶片进行1~2次洒水,保持其具有足够的湿润度。还要在巴西木生长旺盛的时候每月施加1~2次肥液,使其可有充足养分支撑其生长旺盛。
4、病虫害防治
平常巴西木会遭受到叶斑病、软腐病等病害,要喷洒百菌清进行病菌消除,并要增加生长环境的空气流通,也要注意定期喷洒敌敌畏等杀虫药液,对介壳虫等虫害进行有效治疗,让巴西木一直能健康生长。
5、扦插繁殖
巴西木怎么养
养殖巴西木时也多对其进行扦插繁殖,在上面选取带有新叶的枝条,之后将其伤口消毒,然后扦插进沙土之中,控制温度在25~30℃左右,并定期浇水保持湿润,一般在一个月后枝条就会生根。
4. 网上买的巴西木一般能活多久
网上买的巴西木能活多久,若是提供的环境适宜,养分充足,就可养护多年。 若是环境不适,可能只能存活一年。它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不耐寒。冬季一定要很好的控温,最好保证温度在10度以上,否则就有冻死的可能,不能过冬。
巴西木是多年生植物,养护得当的话,它还可以开花。养护巴西木期间,应该把它放到有明亮光照的位置,建议让它多见见太阳,不过夏季要转移到散光的地方养。养护的环境还要多通风,在室内养要多开窗,并保证适合的湿度即可。
(4)巴西木再生能力怎么样扩展阅读:
养护:
(1)巴西木生长强健,可形成大型植株。但植株过于高大,或下部叶片脱落则影响观赏效果,需要进行修剪。修 剪时,若从植株顶部或离地面15厘米左右处剪断,剪口下就会萌芽,长出新枝。
(2)巴西木越冬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上,银线巴西木的抗寒能力略强,温度也不能低于8℃。8月下旬后应停止施 肥,以增强越冬能力。
5. 厦门科霉生物
200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6种外来入侵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2004年底,新华社的一则消息称,我国当时已查明的外来入侵物种就有400多种,广西在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造成危害的入侵种例证
1 哺乳类
1.1 海狸鼠(獭狸)(Myocastor coypus)
又称草狸獭、沼鼠,是啮齿目海狸科以草食为主的动物,原产于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地,我国最早于1953年从前苏联引进到东北。由于獭狸具有浓密柔软的绒毛,1986年起在各地,包括南方各省也争相开发利用,大量养殖。90年代中,由于幼兽价格昂贵,其肉味欠佳,在南方饲养后,毛质变差,养大后的獭狸无人收购加工。在獭狸数量剧增的情况下,价格一落千丈。獭狸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逃生或放生。这些逃放出来的獭狸在野外自生自繁,久而久之将会严重危害农田庄稼和果树,成为南方农田、果园新的有害动物(许瑞秋等,1997)。
1.2 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1927年从北美引入到前苏联,作为毛皮兽大量养殖,养殖场一度超过500个。50年代中发现开始先后从边境越入我国东北和新疆。1955和1957年,黑龙江的呼玛和兴凯湖发现了麝鼠。新疆的麝鼠也发现来自这些前苏联的养殖场逃逸个体。由于管理不善,麝鼠沿着伊犁河、塔克斯河、额尔齐斯河进入中国。之后也曾作为毛皮兽种畜引入并广泛养殖,如1958年,麝鼠作为毛皮动物被引种到华北、内蒙古、贵州和许多其他地区。麝鼠在堤坝上挖洞,并破坏对这种干旱地区十分重要的供水系统(程大生, 1986; 寿振黄, 1962)。
1.3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除原产北美的麝鼠和苏联鄂毕河上游的松鼠(Sciurus vulgaris exalbis)是大约50年代初期经人工散放自苏联移入的以外,褐家鼠、黄胸鼠、斯氏家鼠(Rattus flavipectus, 或者Rattus tanezumi)是经铁路运输随火车从内地移入新疆的。新疆首次捕获褐家鼠是1975年,已在吐鲁番和乌鲁木齐两市首先形成种群,目前该鼠沿铁路继续向南北疆扩散外,正经公路运输向农牧山区蔓延。在某些地区的调查表明该鼠种群年龄结构合理,繁殖年龄有所提前,个体也有增大之势。在米泉县的稻田中,排挤它种鼠类的存在,成为当地单一新优势种(张大铭等,1993)。
2 鸟类
2.1 小葵花凤头鹦鹉(Cacacatua sulpurea)
原产于印尼,许多年前被引入到香港。毁坏观赏树木(MacKinnon,私人接触;Reels, G., 1998)。
2.2 虹彩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 haematotus)
这种鹦鹉从印尼引入到澳大利亚,现在在香港十分普遍。破坏树木,特别是破坏产果实的小树林(MacKinnon,私人接触;Reels, G., 1998)。
2.3 加拿大雁(Anser canadensis)
原产于北美的大型鹅,现在正在河北扩大分布面积,危害薯仔田(MacKinnon,私人接触)。
3 鱼类
3.1 鰕虎鱼(Gobiidae)、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等小型鱼类
50、60年代,云贵湖区(如洱海)在引进四大家鱼苗种时,带进了鰕虎鱼、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由于这些湖泊凶猛性鱼类少,这些小型鱼类的种群得以很快发展,在有的湖泊曾成为优势种群。它们不仅与土着鱼类发生食物、空间的竞争,而且还大量吞食土着鱼类所产的卵,造成土着鱼类的数量减少甚至绝迹。泸沽湖是我国最早研究鱼类同域分化现象的湖泊之一,湖中三种裂腹鱼类(Schizothorax)为同一祖先种分化而来,由于麦穗鱼等小型鱼类吞食鱼卵和鲤干扰产卵场,造成这些裂腹鱼类绝迹(张国华等,1997;陈银瑞等,1998)。
3.2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胎鳉(Poeciliidae)
食蚊鱼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北部。1911年被引入台湾,1924年从台湾引入到大陆用于控制蚊子,结果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开始自然繁殖。在香港,有迹象表明,引进的食蚊鱼和几种胎鳉已经减少了当地鱼的种群数量。它们捕食小鱼,干扰或啃咬较大的鱼的鳍。一些鲤科小型鱼,如通过竞争或捕食,导致特有种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的绝灭;而曾经在当地普遍分布的青鳉medaka(Oryzias latipes),现只发现于胎鳉还为侵占的少数生境中。特有种罗墨小树蛙Romer's frog(Philautus romeri)也可能是由于食蚊鱼捕食小蝌蚪,而导致这种蛙在一些地区绝灭(Dudgeon & Corlett, 1994)。
4 甲壳类
4.1 克氏螯虾(Procambius clarkii)
克氏螯虾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从斯堪的维纳亚北部到澳大利亚,美国、亚洲和非洲都有养殖。中国40年代早期从日本引进克氏螯虾,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与大多数水生物种不同,雌性克氏螯虾自己孵化卵,因此不需要花钱进行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克氏螯虾即可实现自我维持、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克氏螯虾常常和其它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一起混养。收获时逃逸的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到下个季节,又形成繁殖种群,以残留的农作物和其它食物为生。在南京、安徽滁县有养殖,然后扩散到中国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在野外形成了大量种群(姚根娣等,1995;郑生顺,1999)。
5 软体动物
5.1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原产于亚马逊流域,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到广东。自从1984年,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 它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极易适应地方环境,繁殖能力强,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它散布很快,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从198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省37个县25 000 hm2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损失。1985年,它又从广东被引入到福建的晋江县,其中一部分逃到了野外,从1992年开始产生危害。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蔡汉雄等,1990;赵国珊等,1996)。
5.2 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褐云玛瑙螺原产于东非。据Henkots报道,1931年在福建省厦门大学的校园里发现了该物种,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它被当作一种美味的食物,随后又扩散到了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其他省份。1932年,它被带到香港;1933年,又进入台湾。云南省还从越南和海南省引入褐云玛瑙螺以供养殖。在上述的一些地区,褐云玛瑙螺已经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地方生态系统的主要的有害软体动物(Chen Deniu, 1991;周卫川等,1989;陈德牛,1990)。
6 有害昆虫
6.1 白蚁(Termite)
白蚁(Termite)是一类以木材及其纤维制品为食的主要害虫,等翅目(Isoptera)内6个科中有两个科的某些种类容易被人引进,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危害。白蚁从国外传入我国和国内的传播事例,张英俊(1983年)通过大量的现场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发现江苏南京、陕西咸阳、山东青岛、湖北武汉、山东烟台、山东蓬莱、北京、陕西西安、四川江安和浙江宁海等地都发现有楹白蚁属(Incisitermes)、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大家白蚁(即曲颚乳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钝颚象白蚁(Nasutitermes obtusimandibulus)、象白蚁(Nasutitermes spp.)等随货物、纸张、木材等进入,有的地方造成了局部严重危害。如小楹白蚁(Incisitermes minor)1937年从美国传入浙江宁海后,已建群繁殖,并造成局部的严重危害。1975年进行了全面防治,同时进行检疫,防止扩散,10年来尚未发现继续扩散危害。山西省已把白蚁列为森林植物的检疫对象,公布了在山西的分布区和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和产品。199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布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和《禁止进境物名录》二类名单中列入了大家白蚁(刘源智等,1998)。
6.2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属于蚧总科(Cocoidea),盾蚧科(Diaspididae)。原产于日本的冲绳群岛和先岛群岛,以及我国的台湾省,70年代末期发现于广东惠东、宝安两县的马尾松林,对马尾松危害较为严重,并迅猛扩散成灾。1983年松林受害面积110 000 hm2,1986年约310 000 hm2,1987年增加到400 000 hm2,到1990年底,发生面积已达718 000 hm2,130 000 hm2 多的马尾松林枯死(萧刚柔,1992;陆庆光,1997 b)。
6.3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又称秋幕毛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侵入中国辽宁丹东、新金等地扩散成灾。该虫可危害果树、林木和农作物等1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树叶被吃得精光,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其蔓延区日渐扩大,已扩展到山东、陕西等省(陆庆光,1997 b)。
6.4 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巴西木又名千年木,学名为香龙血树,原产几内亚。在80年代初在广州发展作观叶植物,后由南向北扩展,90年代在北京也盛行起来。90年代中,在北京首先发现了严重危害巴西木的多食性小蛾类--蔗扁蛾。蔗扁蛾是1856年发现于印度洋的马斯克林群岛(Mascarene Is.),后陆续发现在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较后传到南美和西印度,80年代传入美国南部佛罗里达。蔗扁蛾食性十分广泛,寄主植物有24科50多种,为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多种观赏植物,特别是巴西木的重要虫害。在北京发现该虫的危害在亚洲尚属首次。不久在广州、福州、海南等地的调查表明,蔗扁蛾在南方的发生更严重,在这些地区凡能见到巴西木的地方几乎都有蔗扁蛾发生危害。到1997年,调查发现蔗扁蛾只在花卉生产基地大量发生,但是转移到自然生长的植物上是完全可能的(程桂芳等,1997a, b;程桂芳等,1998)。
6.5 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
于1989年伴随从美国乔治亚州引入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而进入广东省台山,并扩散到广东很多县市。至1993年7月,它已破坏了136 000 hm2 的松林。据估计,湿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 000 hm2 的速度进行散布。它主要破坏火炬松(Pinus taeda)、湿地松(P. elliottii)、长叶松(P. palustris)、短叶松(P. echina)和北美二针松(P. virginiana)的生长。在近30年时间里,中国从美洲引进了多种松树,其中湿地松(P.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和加勒比松(P. caribaea)种植广泛。这些树种和国产的马尾松(P. massoniana)、南亚松(P. latteri)等同属种类也受到了湿地松粉蚧的威胁(庞雄飞等,1994;何国锋,1995)。
6.6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分布于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种严重危害葫芦科、蝶形花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菊科等植物子叶的多食性害虫。在我国,该虫最早于1993年12月在海南发现严重危害,现已蔓延21个省、市、自治区,危害面积达1300 000 hm2 以上,使我国蔬菜生产遭受严重损失。美洲斑潜蝇的寄生蜂已知有4科13属34种,可望用寄生蜂进行美洲斑潜蝇的生物防治(许再富等,1998)。
6.7 稻水象(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原产于北美,1976年进入日本,又于1988年扩散到朝鲜半岛。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此后在天津、山东、辽宁、吉林、浙江、福建以及1990年在台湾也有报道。到1997年,它已在8个省份的54个县市出现,并破坏了310 000 hm2 农田(魏鸿钧,1997;李行誉,1997)。
6.8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原产南美洲,1931年已有台湾的分布记录(素木得一:《松村松年昆虫》第15卷4期),现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和全中国。淮河以南温暖地区密度较大,常见于酿酒场、豆制品场、浴室等处,取食并污染食物,传播疾病(章士美、赵泳祥,1996)。
6.9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原产欧洲,现已遍布世界多数国家,是重要的家庭卫生害虫,还会取食玉米、高粱等粮食。1935年在中国东北有记录,至60年代初期,扩散到中国东部各省,80年代在西北、西南地区蔓延(章士美、赵泳祥,1996)。
7 线虫 Nematode
7.1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由于天牛的幼虫能习惯于在松树上钻孔,松材线虫也就通过天牛进行散播。线虫类昆虫能在六个月内使得松树死亡。在80年代,它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分布广泛的马尾松林。现在它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都已形成多个疾病中心,并正在从这些地方向周围区域扩散(Dudgeon & Corlett, 1994; 王琼瑜,1992)。
8 真菌
8.1 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的一种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为甘薯长喙壳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该病于1937年由日本传入我国辽宁省,以后病区不断扩大,到1980年已蔓延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引起烂窑和死苗,造成产量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甘薯黑斑病菌能刺激甘薯产生甘薯黑斑酮(ipomeamarone)和甘薯黑斑霉二酮(ipomeanine)等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人食后引起头晕,以病薯喂牛可引起气喘病,甚至死亡(陆庆光,1997 b)。
9 植物
9.1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1864年在台湾台北的淡水首次被采到。1912,该种在香港已成为的路边常见杂草(Dunn and Tutcher, 1912)。
9.2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俗称"水花生",原产巴西,约于30年代传入我国上海及华东一带。50年代后,南方许多地方曾经将此草作猪饲料引种扩散,嗣后逸为野生。1986年的调查发现水花生自然发生面积约为889 600 hm2,已经成为蔬菜、番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园的主要害草(王韧等,1988)。
9.3 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源于中美洲,50年代初以来先后出现在福建(厦门)和海南(昌江)海边或旷地,其花具刺,成为令人讨厌的杂草。另一种原产热带美洲的A. paronychioides近年出现在海南(文昌),广东(淇澳岛)(吴德邻,1994)以及台湾(彰化、屏东)(Yang Yuenpo and Liu Hoyih, 1996)。
9.4 苋属植物(Amaranthus)
北美苋(Amaranthus blitoides)来自北美,1875年在中国辽宁出现,目前在北京已有记录。原产北美的近缘种白苋(A. ablus)于1935年被记载,在华北和东北归化,但上述两种比较少见。而来自热带美洲的反枝苋(A. retroflexus)和刺苋(A. spinosus)、来自热带非洲的皱果苋(A. viridis)在中国成为分布广泛的有害杂草,影响夏秋季蔬菜的生长。
9.5 仙人掌 Cacti(Cactaceae)
仙人掌(Opuntia stricta var dillenii)原产加勒比海沿岸,1645年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Yang Gongyi, 1984),目前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普遍归化,常成从生长在海岸石间,成为一种很难除的多刺灌木。同属的梨果仙人掌(O. ficus-indica)原产墨西哥,于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现在于中国西南部5个省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归化,成为于热河谷中的常见种类。单刺仙人掌(O. monacantha)原产南美,根据刘文徵1625年的着作《滇志》记载,当时云南已有引种栽培,该种目前已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归化(李振宇,1999)。
9.6 马缨丹(Lantana camara)
原产热带美洲。1645年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 现在于中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蔓延,排挤当地植物,堵塞道路。其植株具臭味,茎有刺,是一种有害灌木。其肉质果实通过当地鸟类啄食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9.7 刺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
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18世纪末在中国贵州采到归化标本,1908年曾被误当新种(S. bodinieri Lévl.et Vant.;S. cavaleriei Lévl. et Vant.)发表,可能是更早些时作观赏植物被引到贵州。目前已扩散到长江以南各地,成为一种常见杂草。该种茎和叶多刺,果有毒,据说牛误食可导致中毒死亡。茄属(Solanum)还有假烟叶(S. erianthum)、水茄等12种同属的外来种在中国成为归化植物,除了澳洲茄(S. laciniatum)来自大洋洲外,其余均起源于美洲。
9.8 车前属(Plantago spp.)
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原产北美,1951年始见于江西南昌市,目前在江西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台湾北部均有发现,生于低海拔草地、路边及湖畔。其种子多,繁殖能力极强,蔓延迅速,常入侵和危害草坪。芒苞车前(P. aristata)是来自北美的另一种杂草,1929年始于山东青岛,目前在青岛成为很普遍的野草,在江苏宿迁也开始出现,生于海滨、沙滩、草地及山坡路旁(李振宇,待发表)。
9.9 异檐花属(Triodanis spp.)
异檐花(Triodanis perfoliata)原产北美洲及中美洲,在南美洲及亚洲归化。1974年出现在福建武夷山,80年代后在福建各地出现,生于海拔180-1 000 m的溪边、草地或山坡。卵叶异檐花(T. biflora)1981年在安徽(安庆)发现,80年代中期在浙江、福建和台湾北部(Lammers, 1998)出现。本属植物的花具完全花和闭锁花两种类型,繁殖能力极强(陈令静等,1992)。
9.10 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原产墨西哥,现广布东半球热带地区。在中国首次记载于G. Bentham(1861)的《Flora of Hong Kong》, 19世纪末在云南南部发现。现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的低山、丘陵及平原普遍分布。另一种源于中美洲的熊耳草(A. houstonianum),在中国南部有引种栽培作观赏,常逸为野草。
9.11 豚草(Ambrosia)
豚草,包括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 trifida),起源于北美洲。根据标本采集记录,豚草于1935年在杭州出现,而三裂叶豚草于40年代传入中国东北。1989年调查,已经分布到15个省市并形成了沈阳、南京、南昌、武汉四个扩散中心。其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造成土壤干旱贫瘠、遮挡阳光,降低农作物产量,而且豚草花粉是人类"枯草热"又称"花粉病"的主要病源,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1987年,我国从加拿大及前苏联先后引进豚草天敌条纹叶甲(Zygogramma isuturalis)进行生物防治研究(李秀梅,1997)。
9.12 白酒草属(Conyza)
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原产北美,1860年在山东的烟台被采集到,七年内,相继在浙江(宁波)、江西(九江)、湖北(宜昌)和四川(南溪)出现,现在几乎遍布全中国。原产南美的香丝草(C. bonariensis)最早于1857年在香港采到标本,不久便扩散到广东、上海,1887年在重庆采到标本,另一原产南美洲的归化种苏门白酒草(C. sumatrensis)虽然比小白酒草更高大,但看来都不适应中国北方干冷的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9.13 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原产北美洲。根据Forbes 和 Hemsely(1888)记载,在中国最早于1886年在上海被采集。如今这种草几乎遍及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费城飞蓬Philadelphia daisy或Philadelphia fleabane (E. philadelphicus)是另一种来自北美的物种,稍后出现在中国,现在已分布于江苏、浙江和上海。该属入侵种常成为常见的果园杂草。
9.14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原产中美洲,约50年代初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仅云南目前发生面积即达24 7000 km2。由于该植物含有有毒物质,很多当地植物及牲畜的生长受它的抑制或引起死亡(丁建清等,1998)。飞机草(E.odoratum)是另一种来自中美洲的有害杂草,Gagnepain(1924)记载泰国曾栽培过这种草,30年代初在云南南部出现,目前在云南、广西及海南蔓延。
9.15 北美一枝黄花(Solidago altissma)
原产于北美。1935年从日本作为花卉引入台北,后来上海、庐山相继引种,如今在上述地方已归化为杂草。在上海北美一枝黄花,现在蔓延到昆山至上海铁路沿线、浦东新区、青浦等郊县。北美一枝黄花除种子繁殖外,地下根茎横向扩展繁殖力旺盛,竞争力强,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最后形成这种杂草的单一群落。该种在城郊荒地、道路、河堤、工厂和住宅区广泛生长。在上海已开始进入农田、果园、及菜地的田边地头,并有向田内扩展蔓延的趋势(车晋滇等,1999)。加拿大一枝花黄花(S. canadensis)在上海、武汉和庐山也有引种和归化,有的学者将该种并入S. altissma。除上述两种外,庐山植物园引种的狭叶一枝黄花(S. graminifolia)等4种来自北美的同属植物也已在当地归化。
9.16 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大米草是互花米草S. alterniflora 和狐米草S. patens的杂交种,于1963年从丹麦、荷兰和英国引进,在江苏海滨试种,用于沿海护堤和改良土壤,同时生产饲料和造纸原料,在以后的20年中得到发展,从辽宁锦西向南达广西海滩,栽培面积达30 000 hm2 多(植朴,1985)。该种在许多地区对护滩固岸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来,在原引种地以外地段,滋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它植物,构成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丁建清等,1998)。
9.17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原产欧洲,小麦田中的常见杂草,1954年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1957年在黑龙江归化。到了1961年,该种的分布扩大到45个县。如今,除了西藏和台湾外,在我国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李扬汉等,1998)。该种系"拟态"杂草,难以清除,常与小麦一同被收获和加工。其种子感染真菌后对人畜具有毒性(周爱玲等,1987)。
9.18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也称水葫芦。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多年生恶性水生杂草之一,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并发展为水质净化种类,后逸为野生。现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尤以南方诸省危害严重。90年代中期,在我国南方的一些河道和湖泊,凤眼莲覆盖面积达100%。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内,1994年凤眼莲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凤眼莲的扩散蔓延已给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经济损失,大面积单一的凤眼莲群落还排挤了大量的本地水生植物,给分布区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极大威胁(丁建清等,1995)。
6. 巴西木上面的小人叫什么
巴西木,上面的小人是格鲁特。
作为花神巨像族的一员,格鲁特拥有高度的智慧和树人特有的生理特征——超强的再生能力,只需一部分树枝存在,浇水施肥便能长成大树;此外还拥有超级力量和防御力,能够通过自我生长长成巨人,并且像橡胶一样自如拉伸自己的身体部位,使树木构成的身体自由延展、攻击敌人,还能够通过散播孢子控制其他植物、治疗他人。
巴西木种植:5-6月选用成熟健壮的茎干,截成5-10厘米一段,平放在沙床上,保持25-30℃室温和80%的空气湿度,约30-40天可生根,50天可直接盆栽。
也可将长出3-4片叶的茎干新芽剪下作插穗,插入沙床,保持高温多湿,插后30天可生根,还可用水插和高压法繁殖,但必须在25℃以上条件下进行。每年春天换盆换土一次,置于18-25℃的环境中。春、秋及冬季宜多受阳光。
7. 如何养巴西木
巴西铁柱适应能力强,抗干旱能力强,数日不浇水也不会干死。但要想生长好,则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尤其在旺盛生长的夏季更不能缺水。花盆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室内,如果温度适宜,水肥适当,可全年生长。只在温度低于13℃,植株才休眠,停止生长,此时应减少浇水,要见湿见干,停止追肥。
不规则的浇水,或养分供应不足,加上室内空气干燥,或施肥过重,均是引起叶尖枯焦的生理病害。出现枯叶现象,要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1、 如果是水肥供应不足,可每天给它喷水2-3次,每周用0.1%的硫酸氨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一次,并有时移出室外照射朝阳。待天气暖和时改用大盆,换过新土,重新再种,日后便能多扎白根,继续生长旺盛。
2、如果是施肥过量,应立即换新土,用和气温相近的水冲洗根部,然后重新种植。
每年早春换盆、换土,施足基肥。
巴西木畏寒冻,冬天应放室内阳光充足处,温度要维持在5℃-10℃。巴西木冬季叶片发黄,是因阳光直射所造成叶片泛黄及叶尖枯焦,应注意遮阳或搬到较明亮的散光处。二是浇水量不要过大,保持盆土微湿即可,同时注意接水盆不要积水,否则会引起烂根,叶片泛黄、枯萎。三是因秋季未施肥或施肥不当,造成叶片黄化,应及时增加养分。用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施叶面。四是因室内温差变化过大,应保持在14至25摄氏度之间。五是由于冬季室内空气干燥,通风不良,易引起红蜘蛛、介壳虫等虫害。可用800倍乐果(氧化)喷杀即可。最好使它在冬季休眠,休眠温度为13℃;温度太低,叶尖和叶缘会出现黄褐斑,或者落叶,冬季不可低于5℃。
夏季要求半荫,忌碱性土壤。夏季应置于荫棚下,否则叶片会焦边;但过于荫蔽的环境,会导致叶片发黄褪色。盆土应保持一定湿度,过干过湿均会影响植物生长。
栽培中见叶片的斑纹色泽变淡,这往往是放置地点过于荫蔽或施用氮肥过多的缘故。盆栽宜用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可用腐叶土与河沙配成。巴西木耐旱不耐涝。生长季节可充分浇水。冬天要防寒,防干燥,家里有暖气的话,要经常向空中喷洒些水,以提高湿润度。 ①在培养期间水质要保持清洁,每周换水1~2次,否则会导致树干腐烂。②应用浅盆栽种,水不能浸泡太高,以泡至树干2~3厘米高为宜。③夏季高温时要适当遮荫,并在叶片上喷水保持湿润;冬季气温低应注意保温,低于8℃时植株会受冻害。④光线太弱时斑纹会变绿,基部叶片黄化,失去观赏价值。⑤生长期间需适当进行根外施肥,用100倍稀释营养液喷施叶片,每半个月1次。⑥第二年应将老根剪去,否则会烂根而直接影响新的水生根长出。
8. 请问绿萝和巴西铁怎么养谢谢!
1.盆栽绿萝应选用肥沃、疏松、排水性好的腐叶土,以偏酸性为好。绿萝极耐阴,在室内向阳处即可四季摆放,在光线较暗的室内,应每半月移至光线强的环境中恢复一段时间,否则易使节间增长,叶片变小。绿萝喜湿热的环境,越冬温度不应低于15℃,盆土要保持湿润,应经常向叶面喷水,提高空气湿度,以利于气生根的生长。旺盛生长期可每月浇一遍液肥。长期在室内观赏的植株,其茎干基部的叶片容易脱落,降低观赏价值,可在气温转暖的5、6月份,结合扦插进行修剪更新,促使基部茎干萌发新芽。
2.巴西铁喜温暖、湿润和充足的亮光,能耐荫,不耐寒,较耐肥。适宜于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丰富肥沃河砂壤土。盆栽巴西铁,可用菜园土、腐叶土、泥炭土、河砂按4:2:2:1,或肥沃塘泥晒干细碎2/3和粗河砂1/3拌匀混合配制成培养土。如选用粗大茎干种植,培养土可用椰糠、泥炭土或菜园土和河砂等量混合制成。上盆后,淋足定根水,放置光线较明亮的室内或荫棚内养护。盆土应保持湿润,要经常向叶面喷水,以提高周围环境空气湿度。但不宜盆土积水,以免通风透气不良引起烂根。巴西铁生长适温为20—30℃,休眠温度为13℃,越冬温度为5℃。故巴西铁生长期养护在春、夏、秋季,晴天每天浇水1次,并向叶面喷水1—2次。秋末后宜控制浇水量,保持盆土微湿即可。冬季应控制浇水,应保持盆土半干半湿,如淋水过多会烂根、叶焦。生长期每隔15—20天施1次液肥,或复合肥1—2次,以保证枝叶生长茂盛。施肥宜施稀薄肥,切忌浓肥。多年老株每7天施一次,9月以后停止施肥。冬季停止施肥,并移入室内越冬。
9. 巴西木如何养
巴西木喜高温多湿气候。对光线适应性很强,稍遮荫或阳光下都能生长,但春、秋及冬季宜多受阳光,夏季则宜遮荫或放到室内通风良好处培养。巴西木生命力强,只需要阳光、空气和极少的水,凭着自身的潜在能量能活得很好。
只要温度等条件适合,巴西木一年四季都可生长。夏季高温时,需适当遮荫,冬季室温不可低于5℃.但最好使它在冬季休眠,休眠温度为13℃,温度太低,叶尖和叶缘会出现黄褐斑。室内摆入巴西木应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若光钱太弱,叶片上的斑纹会变绿,基部叶片黄化,失去观赏价值。在培养期间要保持水质的清洁,每星期浇水1~2次,水不易过多,以防树干腐烂。夏季高温时,可用喷雾法来提高空气湿度,并在叶片上喷水,保持湿润。
巴西铁柱喜高温、多湿和阳光充足,过于荫蔽则叶色褪变。夏季要求半荫,忌碱性土壤。盆栽用土宜 巴西木用腐叶土或泥炭土,添加1/4左右的河沙或珍珠岩和少量腐熟的有机肥。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对其生长有益。生长期,半月左右追施一次以磷、钾为主的稀薄肥液,以防植株徒长和叶彩返绿。 每年早春换盆、换土,施足基肥。 巴西铁柱适应能力强,抗干旱能力强,数日不浇水也不会干死。但要想生长好,则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尤其在旺盛生长的夏季更不能缺水。花盆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室内,如果温度适宜,水肥适当,可全年生长。只在温度低于13℃,植株才休眠,停止生长,此时应减少浇水,要见湿见干,停止追肥。 低温,是冬季落叶的主要原因。 不规则的浇水,或养分供应不足,加上室内空气干燥,或施肥过重,均是引起叶尖枯焦的生理病害。出现枯叶现象,要分别情况予以处理。如果是水肥供应不足,可每天给它喷水2-3次,每周用0.1%的硫酸氨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一次,并有时移出室外照射朝阳。待天气暖和时改用大盆,换过新土,重新再种,日后便能多扎白根,继续生长旺盛。如果是施肥过量,应立即换新土,用和气温相近的水冲洗根部,然后重新种植。 巴西铁柱耐修剪,只要将顶部或上部的干剪去,剪口以下的隐芽又会长出新的枝叶,可以同时有1-5个芽滋出来,然后长成独个植株。
(摘自“网络 巴西木”词条)
10. 如何养好巴西木,养护要点是什么
1、栽前一定要灭菌杀虫。每年春天换盆换土一次。置于18-25℃的环境中。春、秋及冬季宜多受阳光,夏季则宜遮荫或放到室内通风良好处培养。生长期每隔半月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或浇施稀薄有机液肥。斑叶品种忌用含氮量过高的肥料。
2、栽培中时见叶片的斑纹色泽变淡.这往往是栽培地点过度荫蔽或施用氮肥过多所致。生长季节可充分浇水,盆土过干则生长不良,尤其是旺盛生长的夏季更不可缺水。水质要清洁,以防树干腐烂。但不能使土壤长期湿度过大。浇水施肥注意勿施入叶丛中。
3、家庭盆栽要间干间湿,气温低时适当减少浇水量。干燥季节应经常喷水于叶面,保持湿润,防止叶尖干枯、卷曲。室内养护要注意通风并经常向周围环境洒水增湿,湿度太小叶片易失去光泽,灰暗而无生气。
3、若室内散射光较少,应每7-10天移至光线充足处3-4天后再转移,斑叶品种更应注意光照充足而且注意施肥时避免氮肥比例过高,否则斑叶易褪化。
4、为保持叶片挺托有神,生长季节可在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的0.1%-0.5%的溶液。入秋后要节制浇水。冬季放室内阳光充足处,温度维持在5-10℃。
主要价值
巴西木植株挺拔、清雅,富有热带情调。几株高低不一的茎干组栽成大型盆栽植株,用它布置会场。客厅和大堂,显现端庄素雅,充满自然情趣。小型盆栽或水养植株,点缀居室的窗台、书房和卧室,更显清丽、高雅。
株形整齐优美,叶片宽大,富有光泽,苍翠欲滴,是着名的新—代室内观叶植物。它可以中小盆点缀书房、客厅和卧室等,显得清雅别致;
大中型植株布置于厅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处,可较长期欣赏,颇具异国情调;尤其是高低错落种植的巴西木,枝叶生长层次分明,还可给人以“步步高升”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