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央行加息对国家经济(进出口 通货膨胀)的影响
央行加息-银行利率提高-人民币升值-1。抑制通货膨胀,造成通货紧缩/2。同等外币可兑换人民币变少-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即对外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3。同等人民币可兑换外币上涨-进品企业采购货款降低(即对内成本减少)-利润上升
‘贰’ 一个国家加息会对该国的经济和就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加息可惜吸存,这样可以减少市场流通中的货币!
2.同时加息还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原本准备扩大规模,上项目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工程类的企业还有地产商,由于融资成本上升。
3.加息还会让社会闲散资金,流入银行。比如原本用来炒楼,炒股或者放贷的钱,会流向银行,这样也是减少缩紧银根作用,其实就是吸存。
4.首先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借贷)成本,打消企业扩大生产的冲动,这样就从市场供给方面降温,从储户来讲,银行利息升高,更愿意储蓄而不是当期消费,这样就从市场的需求方面降温。整体经济降温,就抑制了通货膨胀。
总结:减少消费,减低通胀(有没有用不知道,是少现在的情况是没什么用),减少投资,减少就业岗位,减速经济发展。
企业,个体经济发展不好。就业情况更糟。
‘叁’ 全球三大央行宣布加息,这是发生什么大事了吗
世界各地央行提升 年利率的的浪潮正如期而至,好似麦草中的暖风。那就是美联储一手导致的苦果。自上年三月底至今,美联储不断加水贷币,以每个月1200亿美金的量化宽松政策对策,已将年利率降到近零水准。只是不久前,美国财政部还将再资金投入1.9亿美元用以援救。无论美联储,或是财政部,只需资产及时,就把钱投放市场。另外,美国的财政赤字也使贷币根据大宗商品现货贸易赤字注入了盈利的新兴经济体我国。世界各国央行为了更好地达到出口企业的流通性要求,务必处于被动地选购美金发售本国货币。那样让处于被动发售的本国货币没了商品的价值的支撑点,逐渐冲击性物价水平,酿制出通货膨胀,或是踏入了通货膨胀的路面。
联邦储备局加息也很近。因为国债利率的飙涨驱使美联储迫不得已提升 年利率。这仅仅时间的难题。就国际性中国市场环境看来,中国现阶段的年利率早已处在底端,已跌没法跌,转折点即将来临。中国的央行也务必提升 年利率,由于涨价而rmb过多掉价。对股市来讲,年利率转为是一次很大的利空消息,在股票市场中搏杀的投资人务必留意经营风险。再次掺杂在目前的投资市场上中的投资人将眼光集中化在国债券、金子等紧急避险项目投资种类上,在其中包含BTC等虚拟货币项目投资。由于联邦政府贮备系统软件只考虑到自身的权益,而忽视了美金国际货币的独特性,这就给全球央行产生了一个窘境。美金的圈套在加重。另外,美金的国际货币影响力也逐渐摇摆不定。更风险的是,美国社会各界仍未对于此事有一定的预估,迄今个人感觉优良。一种数字货币,另一种新起贷币的挑战,确实是太大,足够让美金小酌一杯。
‘肆’ 分析加息对房地产、股市、出口、储蓄、消费等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储蓄屡创新高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200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数据显示,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
这是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二、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
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费信心缺乏
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
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例如,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郭国庆 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
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
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
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银行的结果。
首先,股市长期低迷已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
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的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任何回报。截至03年,连续三年派发现金红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税后股息率超过国内1年期的定期存款税后利率。
投资股票收益低的现象使得投资者根本无从分享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成果,更令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丧失殆尽。央行05年四季度的调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认为“投资股票最合算”。
其次,投资房地产在面临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持币观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称,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海,“未来三个月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比例仅为7.3%,较上季下降3.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低,居民购房观望气氛浓厚。与之相对应的,05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央行数据显示,05年三季度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达到18.1%,增幅月环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个百分点翻番至三季度的0.6个百分点。据分析,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被再次激发,除了此次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2%令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这一因素外,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资性需求,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和购房意愿回落关系密切。
最后,近年来新兴的理财投资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资渠道的不景气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涌向了银行,形成了储蓄存款。
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着。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郑京平 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
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范剑平 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四、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综合上文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来自于过去,危害更多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参考资料: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编撰
‘伍’ 俄国土耳其巴西加息对中国股市有什么影响
土耳其、俄罗斯、巴西三大央行加息,国内加息预期有所提升;谨防彼岸的蝴蝶效应。美元泛滥,将导致更多避险资金前往美国,美股市场预计将会出现泡沫繁荣。大A估计又要血流成河了。
‘陆’ 美国宣布加息后,美联储还想将利率提高到3%,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随着美国经济出现新一轮复苏迹象,美联储年内宣布加息,上调基准利率。作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加息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市场货币供应、抑制消费和通胀、鼓励存款等。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美国的利率波动无疑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他国货币债券股票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整体形势均有显着影响。
长期来看,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该国对外出口贸易,出口依赖性较强的经济体可以利用货币优势拉动本国经济发展。改革开发后中国很大程度上正是凭借人民币贬值的“东风”,通过拉动出口需求,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如今新兴国家发展迅猛,若能借助这一东风,许能进一步减少和发达国家间的发展距离。
‘柒’ 美联储加息会对中国的进出口有什么影响
美国的货币政策改变对中国产出的改变是不显着的,因为美国经济对中国产出最直接的影响渠道是进出口。而中国的进出口,即便是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也几乎不受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因此中国的产出不会因为美国加息而有放缓或下行的风险。美国加息对我国GDP的影响不大,但“热钱”、楼市、股市和我国的货币政策会做出相应调整。鉴于美联储早早就对市场放出了加息的消息,使得市场有充分时间形成并事先消化加息的预期,因此,当加息真正发生时,应该不会对中国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
‘捌’ 人民日报刊文:如何接住“加息的靴子”
美联储本周三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0.5%—0.75%调升至0.75%—1%。在长达7年的实际零利率后,美元迎来了第三次加息。美联储此前的预测表明,2017年的目标利率会提升到1.1%—1.8%,这意味着美元在今年内可能至少还有两次加息。
更低的汇率同时也意味着外部债务的增加和外国投资的减少。当美元处在零利率下限,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选择了美元借贷。如今美元加息,还债变得更贵了。例如,从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一季度,以毛额计算,墨西哥的外债总额上涨了6%,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5%。此外,外国投资者开始寻求其他更加稳定、回报更高的投资地,引发资本外逃。若要解决货币贬值和债务上涨,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增加外汇储备。一国可用足够的外汇储备来降低汇率变化的影响,冲抵短期、快速的资本流动的冲击,以及干预外汇市场和进行大笔交易清算。
各国能接住这只“落地的靴子”吗?前景是光明的。当美元利率7年来首次升至零以上,各国在2015到2016年曾有两次试车的机会。现在,美联储的行动及其影响已愈发明朗,国际政策制定者必须一致向前,强化货币政策的应用,鼓励工业化出口,以及做好外汇储备方面的准备。
‘玖’ 谁能帮我找点《加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分析》有关的资料
从北京西城区成方街32号那幢弧形大楼里发布的消息,再次震动了世界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存款利率不变。
这次加息是在此之前不久才作出的决策,因为此前不久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让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部门看到了过热的危险,为了遏制增幅远远超出预期的信贷和投资增长,加息确属必要。在这个中国日益深入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世界上,由于中国经济开放度与日俱增(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70%数年)、份量日益加大(过去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近一半来自中美两国),中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国际影响力,也不可避免地上升,这项利率决策,对中国外经贸的影响不可低估。
加息决策对中国外经贸的影响途径,首先是通过影响中国经济总体需求状况,进而影响进口需求。由于加息将抑制中国国内投资增长势头,原料、能源、资本设备的进口需求将受到抑制,对国际初级产品市场的影响将更为直接。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最显着的趋势之一,就是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路透商品指数(1931年9月18日=100)2005年1月3日为1571.30点,2006年1月3日为1794.66点,4月27日为2011.95点;道琼斯商品指数(期货,1974年12月31日=100)2005年1月3日为143.153点,2006年1月3日为171.829点,4月27日为173.652点;道琼斯商品指数(现货,1974年12月31日=100)2005年1月3日为190.54点,2006年1月3日为252.16点,4月27日为270.16点。
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之所以如此牛气冲天,除了世界经济走势看好、美元汇率疲软等因素之外,“中国因素”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凡是主要国际投资机构“论证”中国需求量居高不下的大宗初级产品时,其价格必定扶摇直上,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的现象,以至于国际主要商品交易所的官员,有时甚至不敢让交易员们看到有中国人来访,以免造成意外的价格波动。
中国对初级产品需求增长如此迅速(虽然没有达到主要国际投资机构们夸张的那种程度),相当程度上是拜投资增长所赐,中国制造业和进口企业“散、乱”的产业组织,又在中国初级产品市场上吹起了太多的泡沫,过多进口企业导致的非理性集体行为,进一步把泡沫吹得更多、更大。如今年一季度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非理性集体行为和投机心态所致,以至于4月末国内铁矿石库存高达6000万吨。
遏制投资不仅将遏制真实需求的增长,也将遏制投机泡沫。正因为如此,由于人们普遍预期中国加息,表明中国决策层决心遏制投资过热态势,中国进口增长势头将跌落,中国宣布加息之后第一个交易日,伦敦商品期货交易所开盘锣声一响,所有有色金属合约就全部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也明显下跌。
无需否认,在中国加息之后至今,国际初级产品市场总体上仍然呈上涨态势。路透商品指数5月17日为2042.29点,道琼斯商品指数(期货)5月17日为279.858点,道琼斯商品指数(现货)5月17日为279.86点。但这是因为美元汇率疲软、伊朗核危机、拉美油气资源国有化冲击等因素在支持初级产品价格,把中国加息的影响抵消之后还有余,初级产品市场总体涨势,并不能否定中国加息的抑制价格效应。如果没有中国加息,国际初级产品市场的上涨幅度,还会更大。
相比之下,加息对出口的影响,没有对进口的影响那么大,但通过遏制投资,换言之就是遏制重复建设和过剩生产能力,加息应当间接有助于遏制我国的低价竞销。
目前某些产品出口之所以激增,就是因为此前几年国内高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最典型者莫过于钢铁产品。
我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连续数年保持在20%以上,2003年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1.9%和25.3%;2004年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分别为22.7%和23.3%;2005年中国粗钢、钢材产量,分别高达35239万吨和39692万吨。产量之高,史无前例,增幅分别为24.6%和24.1%。
随着产量增长,我国的钢铁产品贸易,出现了进口锐减、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现象,预计中国将在全世界最短的时间里,从钢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
就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市场供应,已进入相对过剩为主要特征的阶段。2005年6月和12月,商务部分别组织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趋势,进行了调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大规模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可能全部在国内消化,事实上投资者当初也没有单纯着眼于国内市场,因此,遏制投资有助于遏制出口无序膨胀,特别是低价竞销。
对于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而言,值得注意的是加息及其后续配套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而对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基于投资收益率和流动性两方面的考虑,房地产市场是进入中国的国际游资偏好的选择之一。
首先,房地产业本身就号称中国大陆最后一分暴利行业,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尤其火爆,利润丰厚;
其次,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容量足够庞大,超过证券、期货等其它金融市场开放国家游资通常选择的市场,且房地产市场流动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日趋上升;
第三,房地产业是中国目前最成型、活动能量最强的产业利益集团,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有名的121号文件)颁布后不久,就在实际上被废止,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有鉴于此,海外投资者相信房地产的利益集团,有能力维持政策偏向于他们,维持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散。而且我国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监管相当落后,一些具有外资背景的不动产基金,频频在境内出手购买写字楼与高档住宅项目,这类交易在主要经济大国,都被纳入资本项目交易,但是在我国却放在经常项目下,监管力度差别明显,甚至在不少地方,这类交易还受到欢迎。
在这种情况下,最近两年境外资本流入中国房地产行业来势迅猛,200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228.2亿元,同比增长34.2%,占开发资金来源的1.3%(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据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统计,2004年1~11月,境外资本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超过222亿元,比2003年增长13.5%,其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的约150亿元,占全年房地产开发总额的12.8%;用于购房的外资约70亿元(同上)。
据商务部外资司统计:2004年新设立外商房地产业投资企业1767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34.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5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78%、48.13%和13.65%。
上述各项增长指标,均超过全国利用外资的平均增长幅度,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第二大外商投资行业。
2006年1~3月,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3家,合同外资金额45.5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79亿美元,同比增长6.84%、25.27%和47.67%,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占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商实际投资金额比重51.49%。
外资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途径、方式也花样翻新。由于很多游资不是直接投入房地产市场,而是通过其他渠道进入中国,然后进入房地产市场,所以上述数据,仍然大大低估了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规模。
由于房地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近乎成为中国经济肌体上的最大毒瘤之一,所以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理所当然地首当其冲,加息前后至今,有关部门、人员的多次表态,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点。加息本身已经遏制房地产投资,近期出台的《国六条》作为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外资、特别是投机性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将再次受到遏制。
‘拾’ 美国加息,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
1.从国际金融的角度考虑:
加息会导致国外和国内存款增加
国外存款增加等于买入美元卖出本币,会导致美元升值,而目前人民币流动性颇大,很有可能会导致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
进而导致对美国出口增加,对美元计价货物进口减少。
2.从货币政策角度考虑:
对付通胀采取加息是完全正确的,美元加息会导致美元流动性减少,进而导致美国工厂现金流减少,进而缩减对原材料的采购,而中国是主要的原材料出口国,因而对美国出口会减少;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美元利息是一个很市场化的指标,美元加息,必定会导致美国股票价格走低(1.贷款利息升高,美国公司肯定要靠股票融资,而增发股票,导致供求失衡;2.存款利息升高,买股票的机会成本就增加了,所以更多民众会选择把钱存入银行套利。),美国股票价格走低,这就很难说了,两种情况:A.如果美国资产确实被低估,就会有大批资金涌入进行抄底,因而同样会造成美元升值发生1中所说的相反情况。B.如果大伙觉得这个跌势会持续下去,那就会造成挤兑的现象,大量抛出股票,购回本币,导致美元贬值,发生1中所说的情况。
LZ应该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判断,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必须依靠数据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