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黎以冲突的由来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
原因!!!!! 在以军士兵分别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黎真主党武装抓走后, 以分别发动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动和针对黎真主党的军事打击。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寻求在两条战线上一并解决它面对的多种问题。 实施“夏雨”行动后,以政府就开始不断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目标,它同时指责伊朗通过黎真主党向哈马斯转运武器和经费,制造以巴紧张局势来转移国际视线,以减轻国际社会对解决其核问题的压力。 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计划看作是对以国家安全的威胁,一直呼吁国际社会进行干预。以在黎巴嫩大规模展开海空军事行动,也是试图让“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决伊朗核问题,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胁。 但是,以分析人士认为,以政府很难“一劳永逸”地一揽子解决它与哈马斯、黎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问题。 “双重原因”助推黎真主党行动 黎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 黎南部与以北部接壤,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从现实层面看,分析人士称,真主党的行动有其更深的用意。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实施“夏雨”军事行动,此时在以北部打击以军,既可使以腹背受敌,又可以帮助哈马斯军事组织,也加强了真主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其次,有媒体报道称,黎真主党与伊朗、叙利亚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目前,伊朗正因为核问题而受到巨大压力,而叙利亚也屡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责。真主党此时采取行动,与以方发生武装冲突,能够帮助伊、叙缓解受到的巨大压力。 黎巴嫩真主党 黎巴嫩真主党是黎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称,1985年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 黎真主党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约5000人,在年轻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响。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聚居地区。现任书记是哈桑。纳斯鲁拉。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各派别根据政府的决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装,但真主党以抗击以色列为由,没有解除武装组织及上缴武器。 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真主党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消灭以色列。因此,真主党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在黎南部设立的“安全区”。因此,以色列一直视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和报复的对象,多次袭击其基地。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色列的空袭中被炸身亡。此后,哈桑。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的位子,成为真主党的领袖。 真主党从1992年起参加黎巴嫩议会选举,并成为黎巴嫩最大的反对党。 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后,该地区实际上由真主党控制。由于以色列没有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地区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武装组织对以境内目标的袭击一直没有中断。 历史上的黎以冲突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12日向以色列境内多处目标发射炮弹和火箭弹,并与以军激烈交火,造成以军7名士兵丧生,2名士兵被绑架。随后,以军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黎以冲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 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在双方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7月底,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实现停火。 1996年4月,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对黎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黎以军事冲突持续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沦为难民。26日,黎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2000年初,为报复真主党武装的袭击,以多次出动战机对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的基地进行轰炸。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历史背景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着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⑵ 此次以色列对加沙轰炸是因何而起,目的又是什么
加沙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加沙地区主要人口是巴勒斯坦人,本来巴勒斯坦人是要建立巴勒斯坦国的,但是到现在一直还没建起来。
二战前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的,现在叫做以色列的地方,住的大部分都是巴勒斯坦人。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决议,就说这个地方就建立一个以色列国吧,犹太人都可以过去住。所以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人抢了他们的地盘,所以一直想要回来。以前巴勒斯坦有很多中东国家撑腰(因为都是阿拉伯人,信伊斯兰教么),跟以色列打过5次仗,想消灭以色列。但是以色列有老美撑腰(美国有很多犹太人啊),不但没被消灭,反而占了阿拉伯不少地盘。后来那些中东国家觉的干不过以色列,也就不打了。
但是巴勒斯坦里面有个叫哈马斯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宗旨是非要干掉以色列不可,所以老是跟以色列闹事。现在主要有两种闹事方式,一种是让敢死队员身上绑个炸弹,跑以色列餐馆里,一拉弦,Boooom,死一片。最近这两年不知从哪儿搞到的技术,学会了制造火箭炮。隔三差五的就从加沙地带朝以色列放火箭炮.
2008年12月份哈马斯放火箭炮放上了瘾,一口气朝以色列发了几十颗火箭弹,以色列实在受不了了,就跟哈马斯干上了。
⑶ 为什么以色列可以随时打击周边国家
以色列可以随时打击周边国家?为什么?
我结合去以色列与以方摩萨德前特工,外交部与其它部门官员,以色列国防军官兵,以及以色列普通民众的交流,以及与阿拉伯国家民众交流的亲历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1、以色列军民始终处于高度战备的状态:以色列国土狭小,几乎没有战略回旋的空间。形像而具体地怎么说呢?一名摩萨德高官这样跟我介绍以色列的状况:我们的国土用战斗机飞的话,从南到北只要飞5分钟,开车只要3个小时;从西到东只需要1分钟,开车1个小时;导弹来袭的预警时间只有30秒!所以,以色列只要发现周边有威胁或者潜在威胁,他一定会先发制人打击别人,因为“等别人打来的话,你做什么都来不及了”。因此,以色列随时都可能对周边国家进行打击,比如说现在吊打叙利亚,其最主要的目标是消灭叙利亚的导弹打击力量,特别担心的不是叙利亚政府军,而是支援叙利亚政府军的黎巴嫩真主党民兵获得中程导弹。我在叙利亚采访时,有一次正好赶上以色列国防军轰炸大马士革郊区的叙利亚政府军目标。后来通过叙军渠道得知,那里是叙军的导弹仓库,而当时有消息称叙利亚政府军想把导弹转移到黎巴嫩真主党民兵手中,而这是以色列最担心且一定要阻止的。以色列对埃及,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也是如此,只是有些军事行动秘密进行而不公开,比如说对伊朗的核设施袭击,以及摩萨德特工对伊朗核物理学家的持续暗杀行动,也是以色列军事行动的一部分。我到伊朗参加全球核不扩散会议时,伊朗的官员也承认,明知以色列在进行军事秘密行动,但很难阻止其行动。
2、以色列的军事综合能力在中东地区稳居榜首。尽管沙特拥有天量的先进美式武器,伊朗拥有核能力与远程导弹能力,黎巴嫩真主党民兵能征善战,但综合能力却远不及以色列。因为以色列不仅拥有成熟完整的军工体系,强大而高素质的兵源,以及高效的国防动员与行动能力,并且还得到包括美国在内西方政府与社会的强大支持。所以,在军事综合能力上,中东国家根本不是以色列的对手。
3、以色列周边国家完全不团结。以历史上为例,几次中东战争时,虽然阿拉伯国家口口声声要团结一致吊打以色列,但等军事行动开始之后,各家开始打小算盘。比如说叙利亚和约旦兵团全面开战的时候,埃及却坐观其斗,结果被以色列军队各个击破,最终阿拉伯联盟失败。以现在为例,沙特为首的军事联盟与也门作战,而沙特为首的叙利亚反对派与巴沙尔作战,而视为阿拉伯公敌的以色列怎么吊打叙利亚,阿拉伯世界却没有一个出来为其站台。
4、最为重要的当然是美国欧洲为主的国际强权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美国为以色列提供军事后勤情报和技术方面的全方位援助,加上国际社会上为以色列站台。
综合上述原因,以色列确实相打周边国家哪个都可以,并且随时进行。
⑷ 以色列国为什么经常发生战争
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以色列国分裂后与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对立)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征,其他10个支派于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北方王国后四散而同化于其他民族。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各派犹太人都承认由犹太妇女所生者即为犹太人,而改革派则认为,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一般地讲,从纯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犹太人环境中而保留犹太教许多基本教义的社团,作为整体被认为真正犹太人,但作为个人,这种人不能任意同犹太人结婚。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国有580万,以色列442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希望采纳
⑸ 一夜之间空袭两国,对手最高层遭灭门,以色列为何这样疯狂攻击
为了打击敌方的高层领导,扩张自己的威风和威信,同时也是为了减弱对方的力量,让对方群龙无首。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利益,但是以色列可能没有想到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这样做最终引发了全面大战,这样的结果我想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毕竟受苦的还是广大平民老百姓。
战争是残酷的,倒霉的最终是广大人民,所以不要轻易的发动战争。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好自己国家的稳定。
⑹ 以色列打仗原因
本次的原因。
以色列袭击加沙表面理由就是哈马斯没有和以色列继续签署停火协议,向以色列南部发射火箭弹。12月的一个星期内发射了200多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引起以色列愤怒,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导火索和理由,但仅此就引起以色列40年来这么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理由还显得有点单薄。以色列有很多更深的考虑,此次军事行动代号叫“铸铅行动”,这个行动计划是经过长期筹备的,许多报道说已经有6个月了,只是什么时候去执行的问题。
以色列国内政治情况发生变化,这是最关键的原因。2008年9月份总理奥尔默特辞去总理职务,利夫尼当选前进党主席,名义上她可以成为总理,但是组阁没有成功,还得由奥尔默特继续担任看守总理,维持到2009年2月大选。但近期民调显示,利夫尼的选票已经低于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这引起奥尔默特、利夫尼以及总统佩雷斯等前进党高层的恐慌,他们担心在2009年大选中不能获得优势地位,甚至可能失败。这样的国内形势迫使他们必须显示得强硬,用打击哈马斯来提高前进党和它领导的执政联盟的声望。力图取得2009年大选的胜利,这是最主要的出发点。
历史根源。
以巴冲突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的以巴冲突开始而持续至今的。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起冲突进一步激化,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盛行,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自我解放》提出并兴起了犹太建国思想,同时,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迁徙,初期犹太人作为少数民族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相处相对融洽,没有大规模冲突。一战期间英国获得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权,同时国际联盟忽视阿拉伯世界的反对声音,强行将巴勒斯坦的领土划分给犹太人,作为犹太建国的根本。不能忽视的是犹太人也用恐怖主义手段袭击英国驻外机构,逼迫英国退出对巴勒斯坦境内的统治。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第二天,英国退出对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统治权,阿拉伯联盟向以色列宣战,自此以后,共发生了5次中东战争。
⑺ 全球多国爆发反以游行,以色列在这次巴以冲突当中是否做得很过分
以色列军方和警方在东耶路撒冷发动挑衅。以色列的这一举措引发了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的反弹,随后用火箭弹对以色列目标发动空袭。哈马斯火箭弹袭击后,以色列迅速报复,巴以冲突加剧。在这场巴以冲突中,巴勒斯坦地带遭受重大损失。
中东爆发大乱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可能性。美国不想在中东再次陷入战争泥潭,美国当前的实力也不允许其继续陷入中东战争泥潭。这栋大楼是一座12层高的建筑,遭3枚导弹袭击。空袭前一小时,以军曾向楼内平民发出警告,敦促其撤离。社交媒体上呼吁双方立即停火,巴以双方应立即停火,各方领导人有责任让局势降温。现在就停止暴力!冲突的代价由普通老百姓埋单的,着会是是毁灭性的,联合国正在与各方共同努力,以期待恢复平静。
⑻ A-4攻击机的服役事件
A-4除美军使用外,还出口沙特阿拉伯、以色列、阿根廷、泰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总产量2966架。由于 A-4 的飞机结构很可靠,且是经过战火考验的型号,再加上购买新飞机需要庞大的资金,所以许多国家便进行改进 A-4,以低于新飞机的价格而获得满足他们需求的飞机。主要进行改进的国家有新西兰和新加坡。 阿根廷是第一个购买“天鹰”的海外国家。1965 年阿根廷与美国签署协议为其空军购买 75 架天鹰 A-4B。1966 年交付了25 架天鹰 A-4B,1970 年交付了第二批的 25 架,最后的 25 架于 1971 年交付。
阿根廷海军航空兵在 1971 年也购买了美国海军 16 二手 A-4B,这些飞机经过道格拉斯的升级后型号变更为 A-4Q。阿根廷 A-4Q 的发动机是 8,400 磅推力的莱特J65-W-20,除此之外与空军的 A-4P 非常相似,但海军型能够发射响尾蛇空空导弹。这批飞机的阿海军序列号为 0654~0669,无线电呼号为 3-A-301~3-A-314,并喷涂在机身中部两侧位置。A-4Q 装备了海军埃斯波拉指挥官基地(Comandante Espora)的第 1 战斗/攻击机中队,该中队定期部署在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上。五月二十五日号原是英国海军的可敬号航母,1948 年 5 月卖给荷兰成为卡雷尔.多尔曼号,1968 再次转手给阿根廷。
阿根廷购买的 A-4B 分为 P 和 Q 两种小的型号,P 型主要装备 Curtiss-Wright J65-W-16A型发动机,主要装备阿根廷空军第 1 旅和第 5 旅。Q 型装备的是 Curtiss-Wright J65-W-20型发动机,主要装备阿根廷海军第 3 中队。两种型号的“天鹰”均在翼根处装有 2 门 Mk 12 20 毫米机炮,每门机炮装弹 100发,具有 2,270公斤的外挂能力,可挂载的武器有高爆炸弹、集束炸弹、无制导火箭或导弹,如响尾蛇导弹、小牛导弹(但战争期间阿根廷的天鹰主要配备 Mk17型 1,000磅的航空炸弹)。阿根廷装备天鹰属于早期型号,均只配备简单的任务航空电子设备,所以在日后的马岛海战中只能采用相对落后的俯冲攻击手段。
在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空军普迈瑞罗基地的第 4 航空旅还拥有 20 架具备作战能力的 A-4P,雷诺兹庄园的第 5 航空旅还有 26 架。阿根廷海军第 3 战斗/攻击机中队在贝尔格拉诺港基地(Puerto Belgrano)有 3 架 A-4Q,在五月二十五日号上有 8 架 A-4Q。阿空军和海军的天鹰在英军登陆马岛时进行了悲壮的攻击,击沉 HMS 热心号, HMS 羚羊号和 HMS 考文垂号驱逐舰,并重创其余数艘英舰,如果不是炸弹引信的问题导致的未爆弹,英国海军的损失还要严重(详见福克兰战争中的空中力量)。阿根廷的天鹰经常要在极限作战半径,并且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出击,损失相当严重,在海鹞战斗机、舰空导弹、已经各种各样的事故夹击下,阿根廷共损失了 19 架 A-4P 和 3 架 A-4Q。
马岛战争之后,1983 年美国开始对阿根廷实施军事禁运,直到 1994 年才解除。为了弥补战争期间的损失,此时阿方购买了美国航空航天维护和再生中心(即飞机坟场)封存的 36 架二手 A-4M。一开始由洛克希德航空服务公司负责翻新升级,后来洛克希德直接在阿根廷科尔多瓦(Cordoba)建厂,就地升级。航电的升级包括安装威斯汀豪斯 ARG-1 雷达(用于 F-16 的诺斯罗普.格鲁曼 AN/APG-66(V)2 多模雷达的一种改型)、导航/攻击系统、六分仪公司(Sextant)的智能 HUD、液晶显示器、惯导系统以及一个机载计算机任务规划系统。还装备了 HOTAS 操纵杆、机载氧气发生系统、ALR-92 雷达告警系统。能挂载 AIM-9L 导弹和 AGM-45 小牛导弹。但是去除了休斯角度/速度轰炸系统。这批飞机中的 32 架单座型型号改为 A-4AR,绰号战鹰,另外还有 4 架升级至 OA-4M 标准的 TA-4AR 双座型。
1995 年 8 月 1 日第一架阿根廷订购的 A-4M 从飞机坟场起飞接受升级。1997 年 12 月 23 日首批 5 架(4 架 A-4AR 和一架 TA-4AR)交付阿根廷。这批飞机的阿空军序列号分别为 C-906,908,917 和 918,双座型是 C-903。装备了雷诺兹庄园市柏林格尔上校基地(Coronel Pringles AB,Villa Reynolds City)的第 5 战斗机大队。1998 年 6 月又交付了 3 架,余下 28 架都在洛克希德设在阿根廷的工厂改装。这些飞机装备一到两个中队,1999 年全部升级完毕。
1998 年 12 月 15 日阿根廷空军正式退役了第 5 空军旅的最后 5 架 A-4B 和两架 A-4C,之后阿根廷的天鹰都是 1995 年采购的 A-4M。 1972 年,新加坡购买 50 架封存在戴维斯-蒙山空军基地的二手 A-4B。这些飞机在洛克希德加利福尼亚工厂经过翻新改装,淘出了 40 架单座机(型号定为 A-4S)和 3 架双座高教机(TA-4S),剩下的估计作为配件使用。新加坡的 TA-4S 外形独特,第二个座舱是独立的(俄罗斯风格),可能改装时较容易并且可以使用单座型的部件。这批的天鹰的装备包括 APQ-145 地图绘制/搜索雷达,费伦提瞄准具和射控计算机,都普勒仪和新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原先的 20 毫米机炮被换成两门英国 30 毫米阿登机炮,外侧挂架经过配线,可以挂载响尾蛇导弹。1974 年在勒摩海军航空站受训的首批新加坡飞行员和教官回国,组成了两个具有核能力的两个中队:142 和143 中队。
1980 年,新加坡又购买了 70 架美国海军二手 A-4C 机身,这些飞机在新加坡航宇维修公司(SAMCO)进行改装。这些飞机没有安装老出问题的多普勒仪,机炮保持原状——Mk 12 20 毫米机炮,并且装有加油探管,其他方面与第一批的 A-4 类似。这些飞机被称为 A-4S1,补充到两个 A-4 中队里,并于 1984 年又组建了第三个 A-4 中队:145。
由于 A-4 逐渐落伍,1984 年新加坡开始着手改进 A-4 机队,首先考虑的是替换动力不足的普拉特.惠特尼 J-65-W-20 涡轮喷气发动机。新飞机使用的发动机是 F404-GE-100D 非加力型。新加坡航宇维修公司进行了机身结构修改以安装新型发动机。换装 F404 的 A-4S1 一开始型号定为 A-4S1/F404,后来改为 A-4SU“超级天鹰”。1986 年首飞,1987 年 143 中队的飞机改装完毕,1988 年是 145 中队。超级天鹰的其他改进包括李顿 LN-93 惯导系统和费伦提 4510 系列 HUD。新发动机使超级天鹰的推重比提高,并减少了燃油消耗,性能有全面提升,成为 A-4 家族中最先进的型号。90 年代初,全部 3 个中队都换装了超级天鹰。
1998 年,新加坡与法国签订了的防务契约,新加坡可以运送一个超级天鹰中队到法国南部进行训练,有效期 25 年。1998 年中期,20 架超级天鹰分两批船运到法国 Cazaux 基地。传闻说新加坡空军也在 Cazaux 使用法国 幻影-2000 战斗机进行电子战训练。
新加坡空军的超级天鹰担负打击、地面攻击、反舰等任务,甚至还作为后备截击机。它所使用的武器有:Mk 80 系列常规炸弹、AGM-65 小牛空地导弹,LAU-10 和马特拉无制导火箭、GBU-12 激光制导炸弹。在新加坡购入大量更先进的 F-16C/D 后,超级天鹰将逐渐退役。
2005 年 3 月 31 日,在新加坡空军服役 30 年之后,A-4SU 超级天鹰攻击机已正式退役。新加坡空军第 145 中队装备的 20 架 52+批次的 F-16D 在 2007 年之前暂时弥补“超级天鹰”退役造成的不足。 1965 年 10 月 26 日,皇家澳大利亚海军(RAN)宣布要为 HMAS 墨尔本号航母(前英国 HMS 威严号)采购 10 架天鹰攻击机(8 架单座,两架双座),以应对印尼的威胁。天鹰型号为 A-4G 和 TA-4G。
1966 年 4 月 15 日,美国政府批准道格拉斯实施这项出口。1967 年 7 月 19 日首架 A-4G 首飞,试飞员吉姆.思特曼(Jim Stegman)。
A-4G 对应的美军型号是 A-4F,但是提升了空战性能。四个机翼挂架都可以挂载“响尾蛇”空空导弹。A-4G 仅保留了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也不可以投送核弹。弹射座椅为 Escapac 1C-3 零-零型号。和 TA-4F 一样,机翼后缘上方也安装了扰流板,前轮转向机构,以及 9,300 磅推力的普惠J52-P-8A。该机还可以挂载“伙伴”加油吊舱。
首架 TA-4G 在 1967 年 7 月 21 日首飞,试飞员还是思特曼。双座型保留了 A-4G 的所有作战能力。
8 架 A-4G 的美国海军序列号是 BuNo154903/154910。进入澳大利亚海军服役后,保留了这些美军序列号,但是在前面加上了“N13”,如 154903 就成为 N13-154903。两架 TA-4G 的序列号是 N13-154911 和 N13-154912。1967 年 7 月 26 日,道格拉斯在长滩工厂为首架 A-4G 举行了交付仪式,然后飞机被送往加州北岛航空站封存,等待墨尔本号来将飞机接走。在等待交付的期间,澳大利亚的飞行员们就在加州勒莫尔航空站的美国海军天鹰上进行训练,培养种子教官。
澳大利亚的 10 架天鹰被分配给了两个中队。805 中队(后改为 VF-805)是一线作战中队,部署在墨尔本号上,陆上基地在瑙拉(Nowra)。724 中队是作战飞行训练学校中队,基地也在瑙拉。因为 TA-4G 重心位置的不同,双座型不能安全的在墨尔本号的短甲板上起降,所以都分配给了瑙拉的 724 岸基中队。
1970 年澳大利亚又购买了 8 架美国海军二手 A-4F,按 A-4G 标准“降级”后交付澳大利亚海军。1971 年澳大利亚购买了两架美国海军二手 TA-4F,按 TA-4G 标准改装后交付,序列号是 N13-154647 和 N13-154648。在澳大利亚服役的天鹰损耗很大,有超过 11 架毁于事故。1982 年墨尔本号即将退役,VF-805 幸存的飞机将转入 VC-724,主要用于拖靶训练。 1984 年澳大利亚将剩余的 A-4G 卖给了新西兰,经过翻新改装之后,型号也变为 A-4K。这批飞机共 7 架,新西兰空军序列号 NZ6212-NZ6218。同年两架幸存的 TA-4G 也一并卖给了新西兰,翻新改装之后型号改为 TA-4K,序列号为 NZ6255 和 NZ6256。
1960 年代初,新西兰政府为老旧的“堪培拉”轰炸机寻求替代机型。一开始新西兰钟情于麦克唐纳的“鬼怪”,但是单价超支太多所以转向了小巧的天鹰,尽管新西兰并没有航母,但他们看中的机型却都是美国海军舰载机。1968 年 7 月 3 日新西兰订购了 10 架单座型 A-4K 和 4 架双座型 TA-4K 天鹰,对应的美军型号是 A-4F 和 TA-4F。
TA/A-4K 保留了着舰钩,尾部下方增加了减速伞舱。A-4K 还装备了“驼峰”电子设备舱,但是舱内实际上是空的,因为新西兰缺乏安装先进航电的资金,该舱留给以后升级时备用。机鼻下方有 ALQ-100 ECM 天线的整流包,实际上里面也是空的,原因如上。 1963 年初以色列国防军空军表现出了对 A-4 天鹰的兴趣。美国政府考虑了出口的数种可能性,从采购美国海军二手 A-4 到专为以色列制造新机。当时出于在以色列和阿拉伯邻国间摆出中立姿态的需要,美国政府是禁止这类军售的。
1966 年美国政府解除了禁令允许以色列购买天鹰,部分原因是因为以色列的阿拉伯邻国获得了美制、英制和苏制的先进战机。为了保持战力均势,1966 年 8 月美以两国签署合同军售 48 架天鹰,型号为 A-4H。
A-4H 对应的美军型是 A-4E,但是为了陆上操作进行了优化。发动机是 9,300 磅推力的 J52-P-8A,垂尾顶部增加了 AN/APX-46 IFF 天线,尾喷管下方增加了阻力伞舱,没有安装“驼峰”电子设备舱。尽管只在陆上操作,但以色列的天鹰仍保留了着舰钩。
1967 年 10 月 27 日首架 A-4H 在加州帕姆代尔首飞,试飞员琼.兰尼(John Lane)。1967 年 12 月就在六日战争刚刚结束后第一架 A-4H 抵达以色列。以色列使用 30mm“德发”航炮取代了 20mm 美制航炮,并进行了一些本地化改装。1968 年 4 月以色列天鹰的身影出现在了轰炸约旦境内目标的行动中。
A-4H 的订单后来增加到 90 架,由于军售都要通过美国军方实施,所以这些飞机都有美国海军序列号。TA-4H 是以色列 A-4H 的双座教练型,该机的对应的美军型号是 TA-4J。1967~1975 年间生产交付了 10 架。
1973 年 10 月的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天鹰遭受严重损失。为了弥补以军天鹰数量,美国海军和陆战队匆忙抽调了 46 架A-4E并用“独立”号航母借道马耳他紧急运往以色列。
赎罪日战争后幸存的 A-4H 延长了尾喷管,减小被肩射萨姆导弹击落的概率。原因是当时任何一种红外制导的导弹击中飞机时都是在机尾处爆炸,而不是钻入发动机爆炸。延长的尾喷管可以避免导弹损坏飞机核心部位,有更高的存活几率,是丢车保帅的买卖。
以色列空军的 TA/A-4H 被 F-16 取代后,一部分被妥善封存以备将来战争时重新启用,一部分外销,例如 1979 年以色列向印尼出售了 14 架退役的 A-4H 和两架 TA-4H。
A-4N 是以色列装备的另一种天鹰,对应的美军型号是 A-4M,并且保留了 J52-P-408 发动机。与 A-4M 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新型导航/武器投放系统,包括一部利尔-西格勒(Lear Siegler)数字计算机,辛格-克佛特(Singer-Kearfott)惯性平台,以及埃利奥特自动化公司(Elliott Automation) HUD,AN/APQ-145 雷达,以及一个现代化的系统可以发现并使来袭导弹改向。A-4N 使用两门 30mm 的德发机炮取代了美制的 20mm 机炮。许多 A-4N 后来在使用中接受了延长尾喷管的改装。
A-4N 在 1972 年 6 月 8 日首飞,试飞员兰尼。1972~1976 年间道格拉斯共生产 117 架 A-4N。在 F-16 大量入役后,以色列的天鹰转为训练用途。2008 年 10 月,出于维护困难,以色列的天鹰机队停飞并逐步退役。 1970 年代中期,科威特决定建立自己的国防,并开始购买武器。经过两年的谈判,科威特政府在 1974 年 11 月宣布购买 36 架天鹰(30 架 A-4KU 单座型,6 架 TA-4KU 双座型),美国政府也批准向科威特出售配套天鹰的 AIM-9 响尾蛇导弹。
1975 年 1 月 20 日道格拉斯得到授权开始该项目,A-4KU 对应的美军型号是 A-4M,但去掉了投送核弹的能力,以及一些机密的电子设备,也去掉了发射百舌鸟和鼓眼鱼(AGM-62,也译成白星眼)导弹的能力。
A-4KU 的发动机延续了天鹰 II 的 11,200 磅推力的普惠 J52-P-408,加大了座舱盖以改善视野,特别是后方。机尾下方增加了减速伞舱,但保留了着舰钩。TA-4KU 保留了 A-4M 垂尾顶部的方形舱,机背有“驼峰”电子设备舱。据道格拉斯试飞员说,安装 P-408 发动机的科威特天鹰是天鹰所有型号中最具飞行乐趣的。
双座的 TA-4KU 也使用 11,200 磅推力的普惠 J52-P-408,武器挂载能力与 A-4KU 一样。双座座舱盖与机背“驼峰”整合在了一起。
许多 TA/A-4KU 后来在垂尾顶部增加了 ALR-45 天线。
1976 年 7 月 20 日第一架 A-4KU 首飞,试飞员弗莱德.汉密尔顿(Fred Hamilton),1976 年 12 月 14 日首架双座型首飞。在美国政府的请求下,道格拉斯在亚利桑那优马(Yuma)借用美国海军训练司令部的 TA-4J 为科威特飞行员和地勤开展了培训课程。
1977~78 年间道格拉斯向科威特交付了所有的 36 架天鹰,进入Ahmad al-Jabr的第 9 和 25 中队服役。
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科威特的天鹰首次经历战火。天鹰起飞后对入侵的伊拉克军队实施了几次殊死攻击,但根本无力回天。当基地要沦陷时,科威特的天鹰和飞行员被迫在 8 月 4 日流亡沙特。在随后的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流亡的科威特天鹰和飞行员被编入沙特空军,作为联军的一部分继续参与对伊拉克的作战。自由科威特空军出动了 1,361 架次,仅损失一架飞机。
海湾战争科威特解放后,科威特的天鹰被新式的 F/A-18C/D 所取代,幸存的 23 架天鹰被封存起来待机出售。1996 年美国牵头试图将这些飞机移交波斯尼亚,但计划告吹,试图卖给菲律宾也无果。最终在美国的撮合下,1997 年巴西花费 7,000 万美元向科威特购买了 20 架 A-4KU 和 3 架 TA-4KU。这些飞机在巴西海军米纳斯吉拉斯号(Minas Gerais)航母上服役。1998 年 9 月初科威特的天鹰运抵巴西,并实施彻底的保养翻新和重大升级。 在美国的中介下,1997 年巴西花费 7,000 万美元购买了科威特的 20 架 A-4KU 和 3 架 TA-4KU。这些飞机在巴西海军米纳斯吉拉斯号航母上服役。米纳斯吉拉斯号原是英国巨人级航母的复仇号,1956 年 12 月从皇家海军手中购得,经过荷兰的升级改装之后 1960 年 12 月交付巴西海军。
巴西海军看中了科威特天鹰的低飞行时数,机体状况极佳,价钱也不错。巴西型号改为 AF-1 和 AF-1A,单座型序列号 N1001~N1020,双座 AF-1A 序列号 N1021~N1023。1998 年 9 月初,这批天鹰抵达巴西,开始了彻底大修并稍微升级。
最初的巴西天鹰飞行员在阿根廷和美国受训,后来全部在美国海军密西西比墨里迪恩航空站的 VT-7 训练中队受训。这批飞机编入巴西海军进第一舰载战斗攻击机中队服役,陆上基地是 Sao Pedro d'Aldeia 海军航空站。
2001 年 AF-1 首次降落在米纳斯吉拉斯号上,标志着巴西航母上的天鹰开始形成作战能力。 皇家马来西亚空军在 1980 年购买了 88 架美军二手天鹰(25 架 A-4C 和 63 架 A-4L),马来西亚空军希望这批飞机经过翻新之后能得到 54 架单座型和 14 架双座型。此项交易由美国政府操办,后来由于通货膨胀,数字消减到 40 架。
佛罗里达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格鲁曼航宇公司获得了为马来西亚翻新升级天鹰的合同。翻新内容包括彻底重新布线,并在翼下增加 A-4E 引入的机翼外侧挂架,安装翻新的 J65-W-20 发动机。航电也一并升级,包括 AN/ARN-118 TACAN、萨博 RGS-2A 前置角计算光学瞄准具、利尔-西格勒公司高度航向基准系统、AN/ARC-164 UHF 收发器。A-4C 还加装了机背驼峰电子设备舱,机尾下方增加了减速伞舱,这批飞机还具备挂载 AIM-9 响尾蛇空空导弹和 AGM-65 小牛对地导弹的能力。最后格鲁曼翻新了 34 架天鹰,型号改为 A-4PTM,第一架 A-4PTM 在 1984 年 4 月 12 日首飞,这批飞机的马来西亚空军序列号为 M32-07~M32-40。
6架 A-4C/A-4L 的机体被改装为双座型,前机身延长了 28 英寸,型号改为 TA-4PTM。第一架 TA-4PTM 在 1984 年 8 月 28 日首飞,这六架教练机的马来西亚序列号是 M32-01~M32-06。
马来西亚天鹰从 1985 年开始交付,1986 年 2 月交付完毕。服役于关丹基地(Kuantan)的第 6 和第 9 中队。但是这批飞机在大马空军的服役生涯相当短暂,1989 年大马空军宣布到 1994 年底用英国宇航的鹰 MK298 取代天鹰。最后马来西亚保留了 6 架天鹰作为空中加油机,机腹挂载了道格拉斯 D-704伙伴加油吊舱。
到了 1999 年,马来西亚空军的天鹰停止担负作战任务。 1979 年 11 月,印尼从以色列购买了 14 架二手 A-4E 和 2 架 TA-4H 双座型,印尼空军序列号 TT-0401~TT-0414(单座型),TL-0415, TL-0416(双座型)。这些飞机装备了哈山努丁基地(Hasanuddin Air Base)的第 11 中队。取代了老旧并且缺乏零部件的苏制飞机。
三年后的 1982 年,印尼又向美国直接购买了 16 架二手 A-4E,并根据印尼的要求翻新。这批飞机装备了廖内省(Riau)北干巴鲁基地的第 12 中队,序列号 TT-0431~TT-0446,1985 年初这批天鹰开始形成作战能力。
1982 年起印尼空军的天鹰开始投入打击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游击队的行动中,经过作战的消耗,天鹰所剩无几。1992 年 11 月印尼空军的两个中队共装备 28 架 A-4E,1996 年所有天鹰统一装备给第 11 中队。之后印尼 A-4 的任务已经被 1978 年购买的 BAE 鹰式教练机所取代。
1999 年印尼又向美国购买了两架 TA-4J,经过新西兰的升级之后于当年 10 月入役。这两架天鹰可以担负侦察任务,具备挂载 VICON 70 或者 Minipan 照相吊舱的能力。 越战期间,A-4 出动的架次超过美军任何一种飞机,仅 1966 年,A-4 的飞行次数即占美国海军全部轰炸攻击任务的 60%。A-4 战斗机经常保持 95% 的飞机数量可供使用,在执行任务时损失率很低,曾经有一架 A-4 飞机在被 4 发 37 毫米高射炮弹击中后,继续飞行 370 公里安全返回基地。尽管如此,在越南由于各种原因,美国海军和陆战队也损失了 362 架 A-4/TA-4F 。
越战中天鹰是海军的主力攻击机,成为越战急先锋。1964 年 8 月 3 日的东京湾事件中,A-4 从星座号和提康德罗加(Ticonderoga)号航母上起飞攻击了北越鱼雷艇和军事设施。在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都在北部湾地区保持着由 3 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扬基站”,任务是攻击北越境内的目标,以及金兰湾的迪西站,任务是攻击南越以及柬埔寨境内的越共目标。迪西站的任务也得到陆基部署的陆战队和海军的天鹰中队的支援。北越目标包括工业设施、桥梁、机场和油库。1965 年起海军陆战队的天鹰攻击机中队也开始轮换到越南作战,担负近距支援任务,此类任务一直持续到 1978 年 6 月 28 日。天鹰经常遭到米格的拦截,但凭借自身的机动性,天鹰往往能死里逃生。尽管天鹰是纯粹的攻击机,但是也达成了空战战果——1967 年 5 月 1 日在轰炸一个机场的行动中,VA-76 的西奥多.史瓦兹(Theodore Swartz)少校驾驶 148609 号天鹰击落了一架米格-17,使用的武器居然是空地火箭弹。这也是越战中天鹰击落的唯一一架敌机。
面对高炮和萨姆天鹰损失惨重,尤其是在越战初期。一开始美军的战术是低空飞行以避免被雷达发现,但很快发现在投弹时需要急跃升,此时机动性和速度急剧下降,很容易就成为高炮的靶子。于是改进了战术,天鹰以高空高速模式最后接近目标,然后以小角度俯冲投弹,但这种模式又不必可避免要遭到地空导弹的攻击。好在如果天鹰飞行员发现萨姆逼近,凭借飞机的机动性还是很容易规避北越的 SA-2。天鹰还参与了对高炮和萨姆阵地的攻击任务,特别挂载了百舌鸟和集束炸弹。
中国空军援越高炮部队自1966年9月18日起多次与A-4“天鹰”交战,并取得击落多架“天鹰”的战果。
1967年5月1日12时左右,1批4架A-4B型攻击机以1500米高度侵入中国境内,12时12分,中国空军援越高炮10师30团进入一级战备,12时53分10秒,第30高炮团5连首先开火射击,机枪1、2连和高炮6~9连相继射击,12时53分22秒,第一架-A-4B“天鹰”被击落。第二架A-4超前,转向东南方向飞去。53分27秒,团令转移火力,射击第三架,高炮4连先开火,高炮6、9连和机枪1、2连也相继射击,当地民兵也用12.7毫米高射机枪对A-4‘天鹰”射击。53分47秒,第三架“天鹰”被击落。 天鹰另一个着名的角色就是扮演假想敌机。越战中美国海军成立了着名的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俗称 TOP GUN,目的是教会菜鸟飞行员如何与苏制战斗机空战。于是天鹰被扒去航电与机载武器,大大提高了敏捷性,可以用来模拟米格-17 的飞行特性。
越战期间,美国海军发现空战交换比太低,远远低于朝鲜战争的 10:1。于是成立了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即着名的 TOP GUN,以教会飞行员如何与苏制战机空战。天鹰去除掉航电和武器之后摇身一变成为高机动性飞机,可以很好地模拟米格-17 的特性。最初 TOP GUN 选择的是 A-4E,拆除了炸弹挂架,也用过天鹰后继型号以及双座型。许多天鹰假想敌机喷涂上了苏式迷彩和大尺寸机号,有些还涂上了红星机徽。经过 TOP GUN 的训练之后,海军的交换比在越战最后两年攀升到 15:1。VC-8 的 TA-4J 假想敌机一直服役到 2003 年。 1974~1987 年间天鹰还成为“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用机,曾在全世界无数场航展的数百万航空迷面前献技。
1973 年 7 月 26 日美国海军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的鬼怪发生了严重事故,两架鬼怪在训练中相撞,两名飞行员和一名乘员丧生,导致取消了该季余下的表演场次。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赎罪日战争阿拉伯国家禁运石油,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美国爆发了能源危机。美国国内汽油短缺,各地加油站前都排起了汽车长龙,油价飙升。美国海军认为继续使用昂贵的高油耗飞机进行飞行表演有损公众形象,于是考虑为蓝天使采购便宜省油的表演用机。
蓝天使很想要 F-14 雄猫,但是严重超支,还考虑了沃特 A-7“海盗 II”,但是海军舰载中队没有多余的飞机可以提供。于是海军决定蓝天使换装经过改装的 A-4F。海军选择了 8 架 A-4F 进行改装,换装大推力的 J52-P-408 发动机,拆掉机炮和装甲板、航电设备包,另外在尾部下方增加了减速伞舱,增加了拉烟装置,另外在左侧机炮位置增加了折叠登机梯。由于重心的改变,机鼻安装了一些配重。还有些有趣的改装,比如操纵杆上增加了预载弹簧,用于增加飞行表演时的推杆力矩,由于担心在密集编队转弯时前缘缝翼有可能突然弹出,所以干脆铆住了缝翼。
1985 年 7 月 13 日,两架“蓝天使”的天鹰在尼亚加拉瀑布机场飞行表演中在中空相撞。在此之前海军已经决定“蓝天使”换装麦道F /A-18A“大黄蜂”战斗机。这次事故加速了换装,在冬季训练季中表演队完成了 F/A-18A 的换装,为 1986 年的表演季做好了准备。
⑼ 以色列为什么打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问题源远流长,至今还举世瞩目。所以,它的由来要从古代说起。 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原来是古代希伯来人的栖息地,后来犹太人陆续迁离。正因为这里犹太人居多,所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苦受煎熬。巴勒斯坦人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正式的现代化国家,就如欧洲的瑞士和丹麦的那样,他们的男男女女所关心的是如何摆脱犹太人在他们头脑里的阴影,他们所感兴趣的是希望有比经常与他们吵架的阿拉伯邻居们更好的水利灌溉设施和道路,至于那块已成为他们前进中的障碍的石头,能不能从中抽得出水来,才是最为重要的。我想:也许是由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相互争夺土地,造成他们之间的矛盾愈加恶化。
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但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由此可知,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矛盾就更加强烈了,所以以色列国成立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国占领了大片原定划给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土地。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犹太人能成立自己的国家而他们不能?中东战争爆发原因有哪些?是否有人在操纵战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逐渐明白了。我们知道,犹太人很团结也比较聪明,他们重视科技、教育,极力用知识武装自己,再加上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所以他们成立了自己国家,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发达国家对他们的支持。但巴勒斯坦人也不甘于落后,其实,他们一直想建立自己国家。当他们得知自己的夙敌建立了以色列国后,便联合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联盟国家,在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同以色列军队展开激战。两个不同种族之间长期不和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这样,由巴勒斯坦人所管辖的神圣石头与流传下来数正统犹太的围墙之间斗争。
中东战争是否有人操纵呢?我认为有。因为英国支持由台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英、法等国利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很大的隔阂,在各方面激起他们的愤怒,让他们互相厮杀,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石油在中东地区广泛的分布着,石油又是工业的命脉,所以欧洲一些大资本主义国家虎视眈眈,并想尽一切办法来控制中东,获得利益。怪不得在1956年10月时,英法帮助以色列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埃及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地,并派遣军队侵入苏伊士运河地区,其实,英法就是想要控制苏伊士运河。
“几家恩怨何时了,恶性循环环又环。”至今,巴以冲突还在进行了。人类需要和平,就让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和犹太基督教人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吧!
⑽ 为什么以色列可以随时袭击周边国家
以色列作为亚洲强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以及军事力量都非常不错,而且有大国的支持,腰杆也挺直了不少。那么为什么以色列可以随时袭击周边国家呢?其实原因有以下这几点。
第一,大国的背后支持。这一部分来自外国的力量,让以色列政府的抗打击能力以及打击别人的能力超级强。众所周知,以色列这个国家是美国和英国伸出援手,才建立的国家,作为一个国土占地面积不多,人口很少的国家来说,他的铁杆盟友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而且以色列也经常充当美国和英国在中东地区的打手,互惠互利,所以有时候看谁不顺眼就会发动袭击。
所以通过以上这3点分析,小伙伴们也能够明白为什么以色列可以随时袭击周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