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外高等教育支出占GDP的多少
排名 国名 经济力 科技力 军事力 资源力 社会发展 政府调控 外交力 年增长率 综合国力1 美国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国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国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国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国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罗斯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意大利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亚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一)中国综合国力总体情况 中国综合国力排在第六位,属于国力次强的国家,整体国家实力大大低于美国,排在英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后面,但是超过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 中国综合国力的国力资源排名落后,只好于俄罗斯和印度,落后于所有发达国家。从科技力上看,中国在技术投入上严重不足,2004年,R&D支出只有186.0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31%,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4%。从科技产出上看,2002年,中国本国居民在国外获得的专利数为633项,只高于印度,劳动生产率为人均2095美元,相当于这里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3.3%。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规模庞大,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全部制造业出口的27%。形成这个结果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巨大的加工贸易所形成,虽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但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并不反映中国的科技实力。另外中国高技术产业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确有先进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人力资源排在第一位,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4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达7.87亿人,是排在第二位印度的将近两倍。中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年,文盲率接近12%(2002年数),只好于印度。200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5%,是大国中水平最低的国家,印度也达到了8%。 中国资本资源排在第八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储蓄率,中国储蓄规模总体水平很高,2004年储蓄总额达到6018亿美元,排在第四位。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外资政策成绩显着,2003年,在中国的外资存量达到5014.1亿美元,排在第六。但中国的股市目前的融资能力非常有限,2003年,股票市场交易额为681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48.09%,总量和相对量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信息力非常落后。在基本基础设施上,2003年,中国的公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8公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每平方公里1.59公里,中国的铁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01公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每平方公里0.05公里,而中国的航空载客量规模还是很大,2003年为87590,排在第三位,但也只相当于美国运输能力的15%。在信息基础设施上,中国的落后表现为各类信息设施的有限人均占有,在计算机、宽带、因特网、电话上人均占有水平都很低。2004年,中国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为41,美国为763;中国每千人中因特网用户有为78.53,美国为632.2;中国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宽带用户为8.14,美国为86.27。 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排在第四位。中国国土面积大,但人均耕地占有较少,能源产量规模大,但相对能源需求水平较低。2002年,全部能源生产量和需求的比重为99.4%。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资源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加上中国目前资源浪费性的使用和能源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中国在能源的自给率上会越来越低,资源也会越来越稀缺,这都会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一定的制约,在IMD“能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调查上,中国得分为3.7,在十大国中仅高于印度(3.6)。 中国的政府调控力排在第四位,主要由于在政府绩效方面较高的排名所致。中国政府公共产品提供能力有限,2003年,中国全部公共健康支出占GDP比重为5.8%,只是比韩国稍高,排在第一的美国高达14.6%。中国在公共教育上的支出占GDP比重为3.3%,只是比印度3.2%的水平稍高,低于其他所有大国,其中加拿大高达8.1%,美国为6.2%。在总体的政府支出上,中国也只是稍好于印度,相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中国在政府绩效上表现良好,排在第三位,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公共金融”上中国排在第一位,在“财政政策”上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在提供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和体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上,中国排在中等的位置,应该说虽然中国收入分配目前有差异扩大的趋势,社会公正性有待于提高,中央银行的效率和政府效率还是较低,但发展经济是现阶段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的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凝聚力整体还是很强。另外,中国政府在支持企业创造增加值的法律环境建造上排名很差,法律创新的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束缚。 总之,中国国力资源的发展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稳中求进的政府政策方针等等,劣势在于落后的技术水平,劳动力质量低,信息力落后,支持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上国力资源处于落后的位置。在中国国力系统中,外交力、军事力较强,政府调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经济力排在第六位,而国力资源只高于俄罗斯与印度,国力结构不均衡。
2. 各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数据在哪里可以查到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看,全球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为平均水平在4.3%左右。中国的数据只有98年和99年两年的数据,平均值不到2%,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在G20国家中,教育投入占比较高的国家是沙特、加拿大、南非。印度、日本、韩国、印尼等亚洲国家的教育投入占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中国的教育投入已经在2012年以后超过了4%,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投入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同样水平。为了保持数据的统一性,下面的数据还会采用世界银行的数据。
从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投入比例看,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在小学的教育投入占比较低,中学教育的投入比例较高;加拿大和土耳其在大学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较高。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的教育投入占政府公共事业投资的比例较低。
对比教师收入与教育投资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的教师收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了80%左右,其它高收入国家的教师收入占到教育投入的60%以上。中国的数据(98年,99年),教师收入占教育投入的比重不到50%,其中大学的师资仅为教育投入的40%左右。这里的教师收入是指总收入,因此影响师资占比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的平均工资,另一个是教师的数量。就我们一般的感觉而言,教师的收入水平(教学)是相对偏低的,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资源的匮乏更多的是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这也是为什么升学的压力,已经从高考前移到小升初阶段的主要原因。
对比教育各个阶段的师生比例,可以看出各个国家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学前教育学生和教师比例最低的国家居然是印度,这有点颠覆人们的一般认识。中国的学前教育师生比例处于下降的趋势,不过仍高于世界水平,也反映出学前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这也与大量的农村人口城镇化有一定关系。加拿大和南非的学前教育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在30:1左右,说明学前教育资源最为匮乏,想要移民加拿大的同学要注意了,最好小学以后再去享受加拿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印度和南非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和老师的比例是30:1左右,是G20国家中最高的。说明小学教师资源比较匮乏。中国的小学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低于20%,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俄罗斯是小学阶段学生和教师比例低的国家,这与俄罗斯的人口密度较低有一定关系,也说明俄罗斯在小学阶段教育资源较为充沛。
在中学阶段,印度和南非的学生和教师比例依然是G20国家中最高的,印度的学生教师比例接近40:1。中国的学生和教师比例从1998年后处于下降的阶段,目前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而言,高收入国家的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低于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在大学教育阶段,中国、印尼和土耳其的学生和教师比例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说明这几个国家的大学生增长速度高于大学教师的增长速度。学生和教师比例的增加,总体来说会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学生和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在10:1左右的水平,说明这些国家的大学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可以作为美国之外出国留学的备选地区
在G20国家中,韩国的教育投入效果在数据方面最为突出,韩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和老师的比例从上个世界9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教师的增长速度,高于学生的增长速度。教师数量的快速增加,会提升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从而也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和中国相当水平,这与韩国的教育投入也有很大的关系。
3. 求: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
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百分比按地区划分,北美和西欧最高,平均达到5.7%,其次为拉美和加勒比海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为 5.0%,中东欧4.9%,东亚和太平洋 4.7%,阿拉伯国家4.5%,南亚和西亚 3.6%,中亚3.2%。
欧盟国家:丹麦8.28%,瑞典6.97%,芬兰6.31%,发展中国家巴西:4.4%,墨西哥5.3%。
拓展资料: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育,注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中国在世界经济大国中,与其他国家差距仍然存在,但在不断缩小。
足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加速弥补对教育投入的历史性欠账,努力办好教育这个重要的民生事业,让千家万户都满意。
教育投资是开发智力、发展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从长远看,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教育的投资。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对于政府行为,以家庭为单位对教育进行力所能及的投资,也是较为普遍的投资模式。对教育的投资不能仅依赖政府投入, 家庭大有作为。
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投资一般是递增的。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各种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国民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要求教育事业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量也不断增加,有可能承担日益增长的教育投资。
在中国,教育投资表现为教育经常费用和教育基本建设费用两个部分。教育经常费用包括教职工工资、教职工福利费、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教育基本建设费用用于校舍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
中国教育投资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中央政府财政拨款,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县(旗)人民政府财政拨款,有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支出的教育费用,还有人民群众集资办学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支付的为数不多的教育费用。
4. 落后的巴西教育,在殖民制度下是怎样实现成功的
由于长期生活在殖民制度下,巴西的教育基础本身十分落后,在1500年至1822年,这长达300年的殖民的时期,葡萄牙殖民当局处心积虑地搜刮巴西的财富,对发展教育完全是漠不关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需要,才在巴西开办了医学、工艺、美术等等学校,在巴西的现代化进程当中,教育曾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 各国教育投资是多少
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 表现。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
国家对教育投资的数量反映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教育投资在财政支出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支出的比例反 映了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反映了教育投资的水平。国家教育投资的数量和比例受该国历史文化传统、 政治、经济、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那么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投入呈现哪些特点同时又面临哪些问 题呢?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仍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教育规模庞大,199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生达到2.77亿人(普通学校在校生数2. 166亿),教职工队伍有1300多万人。尽管用相对少的资金支撑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但教育经费需要的 数额也是巨大的。
建国以后,一直到1978年,国家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4-7%,从没有 超过8%。国家预算内教育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总额的比例,也一直在20%以下。由于长时间教育经费基数太 低,办学资金不足,造成了教育物质基础十分薄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发展教育确定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投资的绝对 量比较快的速度增长。若不考虑物价影响,199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达到1174.7亿元〔1〕,比1989年的5 03.9亿元增长了1.33倍,平均每年增长26.6%。1994年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达到884.0亿元,比1980年的10 8.2亿元增长了7.17倍,比1989年的397.7亿元增长了2.22倍,平均每年增长24.4%。预算内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 支出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8.92%上升到的12.64%(见附表一)。
附表一:1980—1994年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
单位:亿元
(附图 {图})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4年)国家教委编P3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1994年数据见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1994P2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9月
尽管1980年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仍属世界上最低的国家 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1%,其 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4.1%,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3%,中国仅为2.3%(见附表二)。 如果将厂矿企业办学开支的教育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以及社会集资、教育基金、学生交纳的学杂费等其他非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都计算在内,也不过3%左右,仍属世界最低水平。
附表二:1980—1991年公共教育经费
美元(十亿)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附图 {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3 p94
另外需要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教育生均经费虽然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物价上涨幅度增加过快,使增加 的有限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实际效益大打折扣。教育投入的实增长率增长不多,有的出现负增长。例如 从1990年到1994年,我国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各年度依次为3101.78、3429.87、3874.98、3 894.63、4058.19元〔2〕,1991年到199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0.58%、12.98%、4.20%;但1991年到1994年的通 货膨胀率(物价上涨幅度)分别为3.4%、6.4%、14.7%、21.7%〔3〕;如果扣除物价上涨指数,1993年1994年公 用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尖锐矛盾。突出表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校舍不足,必备的 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短缺、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公务和业务费短缺、全国范围的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等方面。 这些矛盾越是在贫困地区,表现越尖锐。
二、从教育投资结构来看,中国财政教育拨款三级教育配置同国际相比基本类似,但大中小学生生均投入相差过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0年我国学前和小学教育投入占日常经费总投入的32.7%,中学占 34.4%,高等教育占18.6%,这个数字与世界部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居中等水平(见表三)。然而,从我 国预算内实教育事业费各级教育分配比例来看,高等教育拨款的份额要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
附表三:部分国家各级教育所占日常经费的百分比
(附图 {图})
选自教科文《世界教育报告》1993 p151-154
从教育内部结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远小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规模。从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 生均费用之比来看,1990年我国小学、中学、大学的年生均费用之比为1:2.28:29.34;1993年为1:1.73:17.93 (见附表四),其变化较大的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减少,部分费用转由学生家庭分担。此外,中 小学经费投资增长速度也略高于高等学校。
附表四:地方所属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
单位:元
小学 普通中学 职业中学 中师 大学 1990年 105.40 240.11 444.44 1344.15 3101.78 1991年 114.79 254.63 464.49 1411.63 3429.87 1992年 139.35 300.96 526.01 1585.91 3874.98 1993年 217.22 375.16 608.65 1723.05 3894.63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4年)p3 国家教育委员会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0年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为0.05:0.15: 1.93(或1:3:38.6),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见表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虽然生均经费大学生要 高于中、小学生,但差距之大,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
附表五:一些国家生均日常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1990) 国家 学前、小学 中学 大学 美国 0.13 0.35 0.21 巴西 0.11 0.13 1.10 印度 0.11 0.15 0.83 日本 0.14 0.16 0.49 韩国 0.12 0.11 0.06 法国 0.19 0.27 0.41 英国 0.15 0.27 0.42 意大利 0.14 0.23 0.45
资料来源:选自《世界教育报告》1993 p155—159
一般来说,国际间教育投资结构比例的变化是与教育、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 的国家,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数在三级教育学生总数中比例远远大于其他两个阶段。此时教育投资的重点是初 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转向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投资的比例也会发 生调整。随着人均GNP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级教育投资比例的差距会缩小,三级教育生均经费差距也会缩小。北 京师范大学王善迈、孙玉萍曾对人均GNP不同的国家进行过统计分析,亦得出了如上的结论。
三、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教育经费投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至1993年,东部地区在国民 生产中的比重已达60.1%,西部才占13.1%。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东部地区4580元,西部为1408元,东部 是西部的3.25倍〔4〕。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悬殊的差异,从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事业费支出看,1 993年北京为628.68元,上海704.77元,天津为401.66元,而广西为181.70元,宁夏为205.65元,甘肃为176.1 7元,贵州仅为129.56元〔5〕。就是沿海发达地区对义务教育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却远远高于贫困后 进省份。中国本世纪末实现“两基”的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而对义务教育投资强度差距的扩大更加重了贫困 地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难度。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近几年明 显扩大。
四、教育经费来源从渠道较为单一变为逐渐形成多渠道办学新格局
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十余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多渠 道筹措资金办学局面逐渐形成。1986年预算外教育投资总额占教育投资的比例不到24%,到1994年已经超过了4 0%。从1989年到1994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逐年下降,由1989年的66.88%下降 至1994年的59.38%。1994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为59.38%,个人交纳学杂费占教育总 支出份额由93年的8.22%上升为9.87%;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的6.55%,企业办学经费为5 .99%,校办企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的4.08%;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教 育经费总支出份额的0.72%,较1993年的0.31%增长了一倍多;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包括城市教育费 附加、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份额的8.92%,其它教育经费为3.96%〔6〕。上述统计数字说明,我国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渠道、辅之以税、费、产、社、基的多渠道筹措经费体系已经形成。从国家财政统 一拨款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转变,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教育经费来源短缺的客观形成的必然途径。
五、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在扩大地方教育决策统筹权和经费筹措多元化方面收到显着成效,但经费分配和使用仍明显脱节
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是由中央财政切块戴帽下达,地方财政部门管理,教育部门安排使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于80年代初期、中期和后期进行了以“分灶吃饭”、“分级包干”、“大包干”为主要标志的三次逐步深入的改革,教育系统与此大致相应地推进了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实 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教育经费相应由各级政府筹措,财务管理分级负责。目前,基础教 育由中央、省政府、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政府投资责任,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省级通过转移专项基金形式进 行补助。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国家拨款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中国家教委直 属高校和中央其他各部委所属高校的拨款由财政部划拨给国家教委和中央其他各部委,再分别由他们分配给高 等学校,地方所属高校拨款由省级财政部门划拨,其中少数高校由地区或县级财政划拨。高等教育经费目前实 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分配方式,并执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原则。
这种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财权和事权分离,政府教育投资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使 教育管理部门计划、预算、分配、监督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充分行使。教育经费“层层包干”“层层下放”, 使得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对教育投资的宏观调控职能削弱,学校间、地区间的余缺难以调剂,地区间教育投入水 平差异日趋扩大。
连锁加盟网 http://jp.u69.cn
手机卡冲值 http://www.fu088.cn
6. 巴西留学大概要多少钱,要什么条件
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是这片大陆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那么,对于去巴西留学的学生来说,一年大约需要多少钱呢?下面让我们和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看吧。
1、巴西简介
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来源:《巴西地理统计局》)。
人口:巴西总人口总人口为2.01亿(具体数字201032714人)。白种人占53.74%,黑白混血种人占38.45%,黑种人占6.21%,黄种人和印第安人等占1.6%。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内陆地区较为稀少(简称地狭人稠)。东南地区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区,根据IBGE2004年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口约有7800多万,相当于巴西人口总数的42%。该地区拥有巴西三个人口最多的州(圣保罗,7000万人口,、米纳斯吉拉斯,1900万,里约热内卢,1500万)和两个最大的城市(里约和圣保罗)。在圣保罗和里约的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圣保罗、里约为支柱的商业地带,该地区聚集了约23%的巴西人口,成为该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2、留学巴西优势
(1)巴西是拉美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巴西地处亚热带,是拉美第一经济大国,资源、物产丰富。从1964年起,巴西政府先后制订了六个经济发展计划,并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经济的指导和管理。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巴西已由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国,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农业国家,在世界经济GDP排行中,居前十位之列。这为中国 留学生到巴西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2)高等教育院校多、实力强
巴西的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外国留学生可以参与巴西高等教育的培养,通过巴西对外葡萄牙语等级测试合格后,即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巴西拥有众多知名学府,其中圣保罗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等,在世界着名大学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3)双语制学校发展迅速
巴西现有双语制学校30多所,注册学生近2500名,并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双语制学校最大的吸引力,是国外认可这些学校的学籍。据统计,有40%的学生持此类学校的毕业证书去外国学校继续深造。
(4)学费与生活费用低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把教育经费问题写入宪法的国家。早在1967年,巴西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经费及各级政府的责任与义务。1988年修改的新宪法则给予教育更大的支持。这成为巴西教育的显着特点之一。 在收取学费方面,按巴西教育法有关规定,公立高等院校实行免费教育,而私立院校规定的学费,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对低廉。
(4)签证相对容易
巴西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和中国关系良好。因此,中国留学生申请巴西签证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3、留学费用
巴西的学费与生活费用较低。公立高等院校免费,私立院校的学费加生活费相加,一年约在7万元。
学费:葡语课程平均5000元人民币一年
大使馆签证费:400RMB
材料公证费:1000RMB左右(视需要工作的材料数量)
机票:7000RMB-12000RMB(视淡旺季,往返更便宜)
7. 目前实行免费教育的国家有那些
目前实行免费教育的国家有170多个。
全球共有190多个国家,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一般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尽管这些国家的GDP不是很高。
巴西也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学校不收学杂费,并且提供免费的食宿和校服。古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受教育人数总数的57%左右。
中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印度 实行免费教育,朝鲜也是免费教育。
对教育的投入,世界平均水平是占GDP 的5%左右。
8.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
据《人民日报》报道,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这是为确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期实现,国务院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举措之一。
然而,国际上一些大国的教育投入比重的平均值早就超过了5%,而我们的教育投入不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的4%,通过下面的图片对比,更能清楚的看出我国和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
9. 各国2015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占比是多少
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百分比按地区划分,北美和西欧最高,平均达到5.7%,其次为拉美和加勒比海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为 5.0%,中东欧4.9%,东亚和太平洋 4.7%,阿拉伯国家4.5%,南亚和西亚 3.6%,中亚3.2%。
欧盟国家
丹麦8.28%,瑞典6.97%,芬兰6.31%
发展中国家
巴西4.4%,墨西哥5.3%。
中国的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经连续三年下降,目前中国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是3.41%,其中社会资金占gdp的1.94%。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中,社会资金超过2%的极少。这意味着,老百姓为支撑教育付出了极高的费用联合国:中国是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用世界教育经费的1.5%,教育培养了占世界教育人口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