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巴西能出口大量的亚热带热带农产品
因为巴西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很适合热带作物的生长,巴西的农业类型以种植园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热带作物,原材料丰富,因此可以大量出口热带农产品。
‘贰’ 为什么俄罗斯面积广大,平原辽阔,但食量却需要大量进口为什么巴西的气候湿热,水分和热量充足
瓜瓜的坨坨回答有误。俄罗斯虽国土面积辽阔,但纬度高,大部分属于寒带,国土面积主要被针叶林、沼泽覆盖,可耕地少,再加上寒冷的气候主产的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不稳定,且轻工业不发达,造成很多农产品和轻工作产品需进口。巴西主要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没有热带沙漠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故为湿热的气候。我国国土南北跨度大,东西地形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和地形类型多样,且地区差异大,使地区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大有利于农业多样性发展,故我国农产品丰富。楼上的错误在于巴西没有热带沙漠气候,沙漠气候也不能说气候湿热,能说气候湿热的为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其它气候类型条件不足均不能说气候湿热
‘叁’ 巴西农业特点
巴西农业特点:
1、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很大。 巴西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巴西仍处在“拓展农业边疆”的发展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巴西中西部着名的“稀树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国家可耕地总面积为2.8亿公顷。
近20年来,巴西的耕地面积每年递增1.84%,从3440万公顷扩大到4950万公顷,但仍只占到国土面积的6%,人均0.3公顷(4.75亩)。巴西农业增产的潜力极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
2、农业以出口产品为主,但粮食尚需进口。 政府鼓励生产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赚取更多的外汇,同时也可减少对咖啡、可可等传统出口作物的过分依赖。农业仍是国家赚取外汇的主要行业之一。
3、大庄园主农业和小农并存,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巴西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均衡。全国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园主手里,其规模大得惊人,最大的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公顷。他们经营现代化的商业性农场,以生产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农产品为主。
另一方面,占农场总数85%的是自给性小农,以生产木薯、黑豆等为主,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还有无地的农民1200万,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多半仍处于赤贫状态。

(3)巴西为什么以热带农产品为主扩展阅读:
巴西农业政策
1、结构政策,土地改革计划的目的是吸引农民到内陆的中西部开发后备耕地资源,通过大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家庭农业支持计划则专门针对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小农,通过该计划使小农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以防止破产的小农向大城市过快流动而带来社会不稳定,最终保证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
2、巴西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政府一直努力吸引南部地区的农民到这些地区从事农业。促进土地改革的主要工具是土地征用(land confiscation),征用之后分给农民(如早期时为每个农场提供300公顷),使得45401个家庭得以在农村定居下来;
另一项措施是于1999年成立“土地银行”,由联邦政府向农民提供信贷用于购买农村地产,从而推动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2000年,这类信贷额高达2.67亿雷亚尔,1.56万家庭从27.6万公顷土地中受益。
3、对农民只征收个人所得税,所得税税率为27.5%,但是年收入在15000雷亚尔以下的免征所得税。如果亏损,三年之内可以在税前所得中抵扣。
‘肆’ 巴西的经济以什么为主
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巴西现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较高,钢铁、机械、汽车、化学、食品、纺织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巴西的铁矿储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铁矿石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咖啡、可可、蔗糖、柑橘、大豆、牛肉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大.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
故选:B.
‘伍’ 读巴西农产品分布及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美洲西临______洋,在五带中以______为主。(2)
(1)太平;热带 (2)安第斯;巴西 (3)咖啡;巴西大部分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主要位于热带,热量充足 (4)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对其掠夺式的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森林遭受破坏,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等 (5)东南沿海;巴西利亚
‘陆’ 巴西以生产和出口热带经济作物闻名,______、______、柑橘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柑橘、香蕉、剑麻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大豆、可可、玉米的产量居世界前列. 故答案为:咖啡;香蕉.
‘柒’ 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农作物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请简要分析该地带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巴西以咖啡质优、味浓而驰名全球,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咖啡王国”之称。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727年传入巴西。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咖啡,加之劳动力廉价,咖啡种植业迅速兴起。19世纪,巴西的咖啡种植几乎遍及全国,随后又形成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咖啡繁荣期”。咖啡大面积种植,给巴西带来了财富和繁荣。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全国有大大小小的咖啡种植园50万个,种植面积约220万公顷,从业人口达600多万,年产咖啡200万吨左右,年出口创汇近20亿美元。近年来,由于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咖啡市场不景气,巴西咖啡生产和出口量有所下降。巴西人酷爱咖啡。60年代,巴西人均年咖啡消费量达5.8公斤。近二十年来,随着其它饮料的出现,巴西人均咖啡消费量仍超过3公斤。在巴西,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各式各样的咖啡屋随处可见。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喝到浓郁芳香的热咖啡。
‘捌’ 初中地理问题
巴西独立,建立健全国内的经济结构:①农业仍然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成为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②巴西的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铁矿储量丰富,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③巴西利用丰富的铁矿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④巴西的水力资源也比较丰富,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⑤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是巴西的工业中心。⑥巴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五)热带雨林的危机 北部的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60%在巴西。热带雨林可以提供大量木材水;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环境效应。但巴西广阔的热带雨林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仅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就减少了30多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任意砍伐和掠夺式的伐木农业造成的。 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因此影响了巴西,甚至全球气候,使生物资源减少,水土严重流失,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巴西政府为保护热带雨林,1989年制定了“我们的大自然计划”,重点保护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 (六)城市化问题 1.巴西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全国9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 2.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快速城市化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巴西决定将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亚,以促进内地的发展。
4.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5.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内容结构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所以说可以通过对巴西的分析、研究,来认识、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关内容。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对巴西的学习不仅了解的是一个国家,实际上也间接了解了拉丁美洲。 巴西(拉丁美洲)的发展是从“新大陆的发现”开始的,当时,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者为了获得大量的生产资料,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拉丁美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殖民地之一。因此,巴西这个美洲主要国家的各项发展自始至终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不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经济发展都深深带有殖民统治的烙印。所以本节内容有一根主要线索贯穿始终:殖民统治的影响。在巴西这节课中,首先介绍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其核心内容是,巴西的居民主要有原殖民统治者(白人)、贩卖来的奴隶(黑人)、当地土着居民(印第安人)和他们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儿。巴西的居民和文化是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其次,“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有: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巴西经济是以农矿产品的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这使得巴西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控制,经济十分落后。随着巴西的独立,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巴西建立了完善的工农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第三,“热带雨林的危机”和“城市化问题”,这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在摆脱殖民统治,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巴西所面临的社会与环境问题: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破坏、环境日益恶化;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所造成的城市化现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部分内容实质上是讲殖民统治对巴西文化、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三、四部分内容实质上讲殖民地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先把握本节内容的脉络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巴西从一个深受殖民统治的贫困落后国家如何发展成为拉美经济最完善、最发达的国家。 内容点析 1.本节开头的图9.18“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直接点出了巴西的独特位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看这张图得到以下信息:巴西所处的地区和大洲,巴西的海陆位置,特别是距离欧亚大陆的距离,点出“新大陆”的概念,为介绍殖民侵略打下基础。 2.本节首先介绍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美洲拓展领地,发展种植园的内容。学习完这一部分要使学生意识到从最初开始,巴西的各个方面就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巴西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接着又介绍了黑人奴隶贸易,暗示出奴隶贸易的结果是使得不同的人种(白人殖民者和资本家、黑人奴隶等)汇集在巴西,这为巴西的民族融合及独特的拉丁文化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3.课本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化”讲述的是拉丁美洲的土着居民及他们所创造的早期文明。让学生了解到土着居民印第安人的人口构成是单一的黄色人种。玛雅文化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世界独特的艺术文化。这些与巴西现代的人口构成、社会文化有明显的不同。应该将这部分内容与巴西现在的居民和拉美文化进行对比,认识到巴西殖民统治前后完全不同的居民构成与社会文化,进一步说明了殖民统治对巴西的深远影响,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4.课本图9.2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列出了三张图片,综合分析三图的内容,可以进一步证实,巴西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这部分内容又一次说明社会环境对民俗有重要的影响。 5.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巴西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国内经济以单一经济为主,充当资本主义殖民者的原材料供应地,经济完全受外国殖民者的控制。经济落后是这一时期巴西经济的显着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通过建立健全国内的经济结构,巴西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殖民统治前后的巴西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说明帝国主义列强的丑恶面目和本性,深刻反映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摆脱殖民统治,建立、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强大。 6.单一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以生产和出口一两种矿产或农产品为主。这种经济结构主要是受到殖民者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残酷剥削而产生的。殖民统治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利用对殖民地的控制,采取暴力、经济、政治等手段迫使殖民地地区生产他所需要的矿产和农产品,并以极低的价格进行收购。同时由于单一经济对当地造成其他生产、生活资料和产品的严重缺乏,殖民地国家不得不向殖民统治者高价购买大量的基本生产、生活用品,这样殖民统治者既获得大量的原材料又通过向殖民地高价出售商品获取大量资金,对殖民地进行双重剥削。所以单一经济不仅使殖民地国家低价卖出原材料、高价买入成品而加剧当地的贫困,而且不得不在经济上被迫依赖于殖民统治者,长期受它的剥削。 7.巴西的农矿产品既是殖民统治者过去掠夺的目标,又是现在巴西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巴西充分利用本国热带为主的气候这一条件,发展了热带经济作物,成为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巴西的咖啡、甘蔗、大豆、可可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并大量出口。巴西铁矿储量丰富,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的主要农业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巴西东部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城市是巴西的工业中心。综合分析自然、经济、人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说明为什么巴西的工农业分布十分集中?进一步说明了人类经济发展的状况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8.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坐落在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作建成。水库主坝高176米,装机容量达1 260万千瓦,全年发电量750亿千瓦时,它对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热带雨林危机”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三个层次的问题。(1)热带雨林的作用。森林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提供大量自然资源,如木材、水果、药材、动物等;另一方面具有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分、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环境效应。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本图9.26“热带雨林的作用”中的每一个方面,并总结出热带雨林的资源蕴藏和环境效应。(2)破坏热带雨林的主要现象和原因。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字、图片来总结出当今巴西国内有哪些破坏热带雨林的现象。例如,有外国的掠夺,环保意识的淡薄,国家的贫困等。(3)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人、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0.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状态与巴西的自然条件关系十分密切,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境内1/3为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多雨,开发困难;巴西国土的2/3为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比较温和;巴西东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和湿润,加之东南部海上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和他们掳来的黑人首先到达这里,形成了今天的人口分布特征。所以通过对巴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分析要给学生一种意识:人口的分布是受到气候、地形、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11.“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特别是刚刚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往往是城市化问题的突发期。因此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该国的工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城市化或不加控制,城市规模太大也会产生一些城市化问题,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城市就业紧张、城市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差距加大等。巴西就是由于城市的规模太大且过于集中才产生一系列城市化问题。 12.巴西的最大经济中心是圣保罗,首都和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亚,商业和金融中心是里约热内卢。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包含了三层意思:(1)促进内地的发展;(2)分散里约热内卢的城市职能;(3)对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以巴西迁都为例让学生讨论出预防和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教学建议 【巴西概况】 请学生观察老师准备的“拉丁美洲挂图”,寻找并回答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找一个同学在挂图中指出。读课本图9.19,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找出巴西的邻国。通过几个读图活动既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巴西,又对学生上一节课学过的“如何在地图上确认国家领土构成及位置”的读图技能进行巩固和检测。 教师补充世界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前10位的国家(参阅参考资料),让学生对比分析统计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世界各国中,巴西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居第5位,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5位,且位居拉丁美洲各国之首,从而说明巴西是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图9.20和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使学生知道拉丁美洲的土着居民是印第安人,以及古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 2.让学生分析课本图9.21所描述的卞卡一家人的血统情况,并思考问题:卞卡的祖父是非洲黑人,祖母是欧洲白人,他们怎么会生活在拉丁美洲?接着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图9.2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总结出A、B、C三张图中分别展示了哪一项文体活动?图中展示的每一项活动的发源地在哪儿?(A图的桑巴舞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戏,B图的狂欢节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C图的足球发源于英国。)提出疑问:为什么其他大洲的人种和文化会出现在巴西? 3.让学生对比古今巴西的人种和社会文化差异,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先请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讲解。15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量生产资料和巨额的财富或货币资本。因此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殖民主义国家把美洲作为巨额财富的来源地和矿产基地。为了让大量的劳动力来到种植园和矿山中劳动,西方殖民者把目光转移到了贫瘠而落后的非洲。最早掠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随着殖民者(白人)和奴隶(黑人)的到来,欧洲与非洲的文化也流传到拉丁美洲。 4.让学生总结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现代拉丁美洲的人种、文化是受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
【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首先通过对巴西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巴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从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的。因此是否受到殖民统治成为巴西经济能否迅速崛起的分水岭。这样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研究巴西经济。第一阶段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时期巴西经济十分落后。第二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在这段时间里,巴西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让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巴西的主要经济部门(殖民初期出口木材,16世纪种植甘蔗,17世纪出口矿石,19世纪种植出口咖啡),确认巴西经济是单一经济。教师介绍单一经济的实质和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剥削掠夺过程(巴西长期以来是一个殖民地国家,当时巴西的经济以生产和出口一两种矿产或农产品为主,即单一经济结构。单一经济会导致廉价出口原材料、高价进口成品的恶性循环,这样使得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资金都被殖民统治者掠夺走。巴西国内日益贫困,经济十分落后)。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西摆脱了资本主义殖民者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巴西开始改变单一的经济形式,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的步伐,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在这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到资本主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本质,加强学生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4.让学生读课本图9.23“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巴西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2)巴西的主要农产区分布在何处?(3)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4)巴西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在何处?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图9.19“巴西的地形”和图9.29“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综合分析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影响。既总结出影响工农业发展的因素,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给学生传达了一种地理学思想:经济布局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 【热带雨林危机】 1.首先看教材上热带雨林的景观图片,对热带雨林有一个感性认识。 2.读课本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人类的作用(提供自然资源,有经济效益;保护改善环境,有环境效益),使学生认识到热带雨林(树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同学们看一段热带雨林录像,注意观察热带雨林的景观,仔细倾听解说中有关热带雨林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现状。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价值、作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 4.如果没有录像,老师也可以参阅教参中的参考资料,将有关热带雨林的作用、热带雨林的现状、热带雨林的价值等资料念给学生听或复印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认识正确处理人和地 【城市化问题】 1.先让学生读图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找出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找出巴西的几个大城市的位置。明确巴西人口的分布特点(巴西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全国9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
尤其是东南部,为巴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里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是拥有1 000万以上的人口特大城市,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最后请学生总结出影响巴西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候、经济、资源、交通)。 2.让学生阅读课本图9.29“圣保罗城市发展三部曲”,分析圣保罗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的人口数量及其聚集原因都有何不同。第一阶段是建市阶段,圣保罗适宜的气候使2万印第安人定居于此。第二阶段是咖啡繁荣阶段,主要因为咖啡的生产与销售需要便捷的交通,也需要大量劳动力与商人。不同的人种汇集于此达24万之多。第三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主要因为圣保罗经济繁荣、城市发展扩大,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最终达1 600万。分析三个阶段,确认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哪一个阶段(工业化阶段)。 3.提问:快速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何种状况?(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 4.请学生联系中国大城市的现状,讨论总结出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紧张、污染严重、犯罪增多等)
详见http://wenku..com/view/f06339340b4c2e3f5727637b.html
‘玖’ 阿根廷的农业与巴西的农业有何不同
巴西农业的地区差异很大,北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工业生产方式很落后,依然为自然的焚林开地,不断迁移的模式,属于粗放型农业。而南部地区则为大规模的种植园农业,商品化程度高,是集约型农业。
阿根廷的农业类型相比巴西就要单一一下,主要是大牧场放牧业,因为有潘帕斯草原这样天然优良草场的原因,且通过阿政府的努力,改善了交通,水源,良种培育,饲料种植的问题,最后加上冷藏保鲜,冷藏海运船的发明,使得阿根廷的牛肉出口业做得风生水起,远销欧洲,是一例成功的典范。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拾’ 巴西特别是什么农作物大量出口创汇为巴西工业发展带来了丰厚资金
巴西主要出口的农产品是:大豆,咖啡,可可和蔗糖。 巴西地处热带,农产品生产相对集中,热带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
与巴西为什么以热带农产品为主相关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