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知道巴西和阿根廷的中产阶级各占国内的百分之多少,收入大概是多少
看看这个
http://..com/question/26461021.html?fr=qrl3
Ⅱ 在如今的南美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到底是哪一个国家
南美洲由于我们处在北半球,所以经常会比较忽视这一块地区,其实这一块地区我们也可以来研究一下,像我们最经常听见的就是巴西,智利,阿根廷这些都是足球很强大的国家,这次呢,我们来聊一聊南美国家中经济最强的国家—巴西!
1.巴西的农业
首先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巴西的农业产量巴西的咖啡和香蕉产量居世界第一。可可和柑橘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其中巴西位居世界第三。剑麻在各大洲排名第二,主要在巴西。巴西的木薯产量居世界第一。南美为世界提供了大部分所需的咖啡、香蕉和蔗糖,以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和剑麻。阿根廷等东南国家出口大量肉类和食品。总之巴西位于热带地区所以农业也是很发达的!
总之巴西现在虽然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但是巴西仍然是南美国家中发展最好的国家,作为世界的金砖五国之一,巴西政府只要积极改革,未来仍是明日之星!你觉得呢?
Ⅲ 巴西和墨西哥的阶级机构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阶级结构是什么,我再墨西哥呆过,墨西哥的50%中产阶级,30%底层或温饱,另外的20%是有钱人了,不过总体来说他们现在的工作室提高30%人生活水平,说真的,墨西哥人对此还是很自豪的,因为他们认为全国有一般的人数达到了中产阶级,希望我的回答有帮到你。。。
Ⅳ 南美洲第一大国巴西,为何就是无法崛起呢
巴西地大物博,物产丰盈,要领土面积有领土面积(850万平方公里),有人口有人口(2亿多),要资源有资源。巴西人民从来不知饥寒交迫为何物,首先他们是热带国家,不知道什么是冷,其次他们日照充足,摘果子都能吃个饱,另外巴西美食可是一绝。
很长一段时间里,巴西只有两大势力,一派是大地主,一派是贫民,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给社会注入理性和活力的中产阶级还孕育在襁褓之中。这就导致了巴西独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要么是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军政府上台,要么就是代表平民的民粹势力上台,这些人能搞好经济吗?另外一些国家也不愿意往这里投资,因为巴西太偏了,它在南美洲,无论距离东亚还是西欧,都太远了。他们倒是离美国挺近的,但是美国怎么可能是一个好邻居,一直在明里暗里的压制他们。
Ⅳ 巴西的生活如何
如果您正在考虑搬到这两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我的建议可能很简单:算了。这里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很长时间,原因有很多:
1:通勤-我知道这两个城市的交通最差。根据您的居住地,您每天可能会损失五个或更多个小时的通勤时间。我不是在和新伊瓜苏等偏远的棚户区聊天,您住在一些中上阶层社区,例如里约的巴拉(Barra)或圣保罗的莫伦比(Morumbi),您需要两个小时才能进入城市中央。在这方面,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们,里约热内卢的交通状况比圣保罗的交通状况更糟。
4-心态-与美国和其他国家不同,巴西人不为努力工作而感到自豪。我们大多数人对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采取了轻松而随意的姿势。不要指望每周工作60个小时,大多数人会认为您只是白痴。我们享受空闲时间,并希望有很多时间。尽管从经济角度来讲这无疑是一个障碍,但这只会使生活变得更轻松。
Ⅵ 中产阶层的社会稳定作用
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带来中产阶层的迅速扩大,很多人认为,中产阶层的扩大是中国未来社会稳定的基石。我想,这话有点绝对。
从理论和全球的视角看,不一定
考察世界上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的成长史就会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下,
其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会显着不同。
中产阶级的崛起,往往伴生着与该阶级有关的社会冲突的蔓延。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甚至于西欧国家的中产阶级化,就曾经风起云涌掀起过20世纪60年代的所谓“革命”。一些社会学家发现,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相比,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更为保守。总体来看,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运动,大都发端于中产阶级的启蒙、鼓动和推进。
亚洲及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过程,则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
比如,韩国社会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中产化,就变相地体现着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再造。与西方社会如出一辙的是,学生运动既吹响了“政治民主化”的号角,也补充和扩张了中产阶层队伍。
对巴西中产阶级的研究也发现,中产阶级的成长,尤其是下层中产阶级的向上流动,紧紧依赖于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设施,比如教育设施的改善。在可以顺利获得经济收益时,他们对财富和生活享乐的渴望会消解其政治热情;但在其收益被经济起伏所阻滞时,他们则会积极参与政治运动,中产阶级不但在整个社会建立了众多非政府组织,而且以极其强烈的示威活动造就了总统直选制。
如果对匈牙利、波兰、苏联等国进行阶级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国家中产阶级人数的扩张及其向政治反对派的转化,使其有了动员足够大的社会力量去反对原有制度配置的可能。所以,如果国家的社会转型,较好地调整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引导了中产阶级的思维取向,并使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具有话语和行动表达的空间,那么中产阶级的政治抱负就会在政治转型中得到实现,这个社会就会在改革中趋于平稳。但如果中产阶级在扩张过程中,其话语和社会行动空间被约束和压制,或者其阶级意识不能被上层建筑所整合,则其所导致的反弹会日趋激烈——这时,政治动荡就可能会发生。
从调查分析的视角看,不一定
我们再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实施的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该调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提供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抽样设计,共采集到了覆盖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0个县(市、区)的260个乡(镇、街道)的520个村(居委会)的7100余家庭户的资料。
从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看,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由小雇主阶层(雇佣人数在1到7人之间)和自雇阶层所组成的“老中产阶层”,所占比重达14.14%(小雇主阶层占2.63%,自雇阶层占11.51%)。由位居管理阶层、监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所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占7.77%。工人阶级主要由体力工人阶层、半技术半体力阶层和体力监理阶层所组成,占全社会各阶层比重的30.61%。
调查和分析发现:
第一,中产阶层并不必然是社会稳定器。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稳定器须具备几个必要前提:(1)中产阶层的利益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一致;(2)中产阶层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阶层,它不盲动并远离暴力;(3)国家或政府的社会政策,要能够充分吸收中产阶层的参与,给其以发展空间;(4)中产阶层的自我发育与国外文化的输入之间,要有一个基本的和谐关系;(5)工作在国外的华人中产阶层,与国内中产阶层在对时局的看法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的研究发现,不管是“老中产阶层”,还是“新中产阶层”,都具有相对较大的社会改造风险。他们对当地政府工作满意程度的评价较低,对当地政府也表现了较差的信任程度,感受到的社会公平感也不高。他们对未来社会发生冲突的心理感受也最强烈,那么在真的发生社会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会视之为理所当然,其态度就会很容易演化为“参与”或“听之任之”。
所以,为增加未来社会的稳定,必须完善社会整合机制。如何加强社会意识的整合使用,以国家的主流意识整合中产阶层的阶级意识,是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大大唤起了人们的“物欲”,但价值观念却缺少较好引导的转型期,我们应尽快竭力创造一种符合时代内容的、积极向上的、既吸纳西方文明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衔接的思想文化意识,去引导各阶级阶层的发展。
第二,下层阶层向社会中层的认同会增加社会的稳定性。下层阶层收益改进的社会整合使用大于社会中层和社会上层。的确,在传统社会中,对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经常来自于下层社会,贫困阶层因为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而发生反抗。但在现代社会,由于国家强有力的保障,下层阶层——作为阶级概念的、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度匮乏而被迫进行的反抗,已经被消除了。
所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工人阶层和农民阶级反倒会成为比较保守的阶级。他们的反抗活动也仍然基本指向于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他们较少会对政府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形成质疑。
另外,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虽然处于“非中产之位置”,但在生活状况的改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一旦认同到社会中层的位置,其维护社会稳定的情怀就会强烈起来。
第三,政府形象的改善、人们对政府信任感的增加、对社会公平感的提升,都有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强“反贪”力度,约束党政官员的权力“寻租”,严厉打击官商勾结行为,在吏治和司法等关乎群众基本生活的领域,树立廉洁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另一方面,继续改革一系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
要知道,人们越是对政府各项工作满意,越是对政府各部门信任,越是较多地感受到社会公平,就越感受不到冲突,就越感觉当前社会是一个应该珍惜的社会,也就越对“未来社会各阶级阶层冲突会加剧”的判断持否定态度。
第四,收入之多寡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态度。并不是收入越高,其对社会的评价就越积极。也不是收入越低的贫困阶层,更易于产生不满情绪。人们的主观感受,深受很多社会因素的复杂影响。在常态社会中,是人们对现实的感受而非现实本身引发着集体行动。勤劳致富、智力致富等不会产生“仇富”心理,但非法致富、越轨致富,抑或腐败致富和权力裙带致富等所引起的社会不公感,却会点燃“仇富”之火。
第六,政府部门需要指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使之能够比较顺利地转化为白领阶层,而避免落入“半体力半技术”阶层或体力劳动阶层。大学扩招所形成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毕业不能顺利转变为白领职员,正影响着“初职工作”的教育收益。如果其劳动回报低于或与比其人力资本低的那些人员的工资相仿,则其普遍萌生的不满情绪会逐渐淤积,并会寻找发泄途径。那些半技术半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较高,但其劳动的白领性质却不明显,显然是进入了他们并不愿进入的劳动力市场,这是这个阶层“社会不满”的最主要原因。
Ⅶ 中产阶层扩大有利于社会稳定吗
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带来中产阶层的迅速扩大,很多人认为,中产阶层的扩大是中国未来社会稳定的基石。我想,这话有点绝对。
从理论和全球的视角看,不一定
考察世界上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的成长史就会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下,
其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会显着不同。
中产阶级的崛起,往往伴生着与该阶级有关的社会冲突的蔓延。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甚至于西欧国家的中产阶级化,就曾经风起云涌掀起过20世纪60年代的所谓“革命”。一些社会学家发现,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相比,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更为保守。总体来看,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运动,大都发端于中产阶级的启蒙、鼓动和推进。
亚洲及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过程,则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
比如,韩国社会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中产化,就变相地体现着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再造。与西方社会如出一辙的是,学生运动既吹响了“政治民主化”的号角,也补充和扩张了中产阶层队伍。
对巴西中产阶级的研究也发现,中产阶级的成长,尤其是下层中产阶级的向上流动,紧紧依赖于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设施,比如教育设施的改善。在可以顺利获得经济收益时,他们对财富和生活享乐的渴望会消解其政治热情;但在其收益被经济起伏所阻滞时,他们则会积极参与政治运动,中产阶级不但在整个社会建立了众多非政府组织,而且以极其强烈的示威活动造就了总统直选制。
如果对匈牙利、波兰、苏联等国进行阶级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国家中产阶级人数的扩张及其向政治反对派的转化,使其有了动员足够大的社会力量去反对原有制度配置的可能。所以,如果国家的社会转型,较好地调整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引导了中产阶级的思维取向,并使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具有话语和行动表达的空间,那么中产阶级的政治抱负就会在政治转型中得到实现,这个社会就会在改革中趋于平稳。但如果中产阶级在扩张过程中,其话语和社会行动空间被约束和压制,或者其阶级意识不能被上层建筑所整合,则其所导致的反弹会日趋激烈——这时,政治动荡就可能会发生。
从调查分析的视角看,不一定
我们再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实施的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该调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提供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抽样设计,共采集到了覆盖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0个县(市、区)的260个乡(镇、街道)的520个村(居委会)的7100余家庭户的资料。
从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看,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由小雇主阶层(雇佣人数在1到7人之间)和自雇阶层所组成的“老中产阶层”,所占比重达14.14%(小雇主阶层占2.63%,自雇阶层占11.51%)。由位居管理阶层、监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所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占7.77%。工人阶级主要由体力工人阶层、半技术半体力阶层和体力监理阶层所组成,占全社会各阶层比重的30.61%。
调查和分析发现:
第一,中产阶层并不必然是社会稳定器。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稳定器须具备几个必要前提:(1)中产阶层的利益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一致;(2)中产阶层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阶层,它不盲动并远离暴力;(3)国家或政府的社会政策,要能够充分吸收中产阶层的参与,给其以发展空间;(4)中产阶层的自我发育与国外文化的输入之间,要有一个基本的和谐关系;(5)工作在国外的华人中产阶层,与国内中产阶层在对时局的看法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的研究发现,不管是“老中产阶层”,还是“新中产阶层”,都具有相对较大的社会改造风险。他们对当地政府工作满意程度的评价较低,对当地政府也表现了较差的信任程度,感受到的社会公平感也不高。他们对未来社会发生冲突的心理感受也最强烈,那么在真的发生社会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会视之为理所当然,其态度就会很容易演化为“参与”或“听之任之”。
所以,为增加未来社会的稳定,必须完善社会整合机制。如何加强社会意识的整合使用,以国家的主流意识整合中产阶层的阶级意识,是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大大唤起了人们的“物欲”,但价值观念却缺少较好引导的转型期,我们应尽快竭力创造一种符合时代内容的、积极向上的、既吸纳西方文明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衔接的思想文化意识,去引导各阶级阶层的发展。
第二,下层阶层向社会中层的认同会增加社会的稳定性。下层阶层收益改进的社会整合使用大于社会中层和社会上层。的确,在传统社会中,对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经常来自于下层社会,贫困阶层因为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而发生反抗。但在现代社会,由于国家强有力的保障,下层阶层——作为阶级概念的、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度匮乏而被迫进行的反抗,已经被消除了。
所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工人阶层和农民阶级反倒会成为比较保守的阶级。他们的反抗活动也仍然基本指向于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他们较少会对政府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形成质疑。
另外,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虽然处于“非中产之位置”,但在生活状况的改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一旦认同到社会中层的位置,其维护社会稳定的情怀就会强烈起来。
第三,政府形象的改善、人们对政府信任感的增加、对社会公平感的提升,都有助于增加社会的稳定。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强“反贪”力度,约束党政官员的权力“寻租”,严厉打击官商勾结行为,在吏治和司法等关乎群众基本生活的领域,树立廉洁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另一方面,继续改革一系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
要知道,人们越是对政府各项工作满意,越是对政府各部门信任,越是较多地感受到社会公平,就越感受不到冲突,就越感觉当前社会是一个应该珍惜的社会,也就越对“未来社会各阶级阶层冲突会加剧”的判断持否定态度。
第四,收入之多寡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态度。并不是收入越高,其对社会的评价就越积极。也不是收入越低的贫困阶层,更易于产生不满情绪。人们的主观感受,深受很多社会因素的复杂影响。在常态社会中,是人们对现实的感受而非现实本身引发着集体行动。勤劳致富、智力致富等不会产生“仇富”心理,但非法致富、越轨致富,抑或腐败致富和权力裙带致富等所引起的社会不公感,却会点燃“仇富”之火。
第六,政府部门需要指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使之能够比较顺利地转化为白领阶层,而避免落入“半体力半技术”阶层或体力劳动阶层。大学扩招所形成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毕业不能顺利转变为白领职员,正影响着“初职工作”的教育收益。如果其劳动回报低于或与比其人力资本低的那些人员的工资相仿,则其普遍萌生的不满情绪会逐渐淤积,并会寻找发泄途径。那些半技术半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较高,但其劳动的白领性质却不明显,显然是进入了他们并不愿进入的劳动力市场,这是这个阶层“社会不满”的最主要原因。
Ⅷ 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
中产阶级: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6年12月13日发布的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指那些年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人群(分别约为4000美元和1.7万美元)(3万元--12万元人民币)。“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
简单说中国的中产阶层要有新“三大件”——房子,车子和票子,这票子最低人均年收入也要3万元人民币吧。可最新公布的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3元可忽略不计)离最低的中产阶层的人均年收入标准还差一半。城镇人口占全国45%,陆学艺的中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22%~23%,那意味着中国城镇中有50%是中产阶层,这可能吗??在我看来,有房子有车且个人年收在3万元这一最低标准的人,只占城镇人口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就占全国人口的10%--12%,除非你按中国特色再降低标准,(就像将贫困线标准降低以掩盖全国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一样)。
当然,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产阶级比例会高些;但中小城镇必竟占绝大多数。中国特色的房奴,在每年还贷后年收入还能保持在3万元以上的也应算中产阶级。
Ⅸ 中国大陆和巴西比怎么样啊
我认识巴西人.巴西的贫富差距大,穷的人特别穷,但富有的人少,大多数是中产阶级,他们的贫民窟特别危险,在街上特别乱,容易遭到抢劫(主要原因就是贫民窟)但是国际化程度特别高,人种特别多.总体和中国差不多.但比韩国要差的多..南巴西比北巴西要富裕.南巴西大多是白人.旅游建议去巴西,但千万不要露富。巴西风景美丽,可他们的平民窟就是犯罪的代名词.(这都是我向那个巴西朋友了解的)
Ⅹ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上加难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区间,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而进入高收入行列的不多,正因如此才把这个区间称为“陷阱”。其中拉美国家的情况最为突出,大多数国家长时间滞留其中,如阿根廷已熬了半个世纪,拉美大国中只有巴西有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跨越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东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有日本后有“四小龙”,马来西亚本来比较有条件实现跨越,但至今仍在陷阱里挣扎,还有泰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发展速度就下来了。
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者教训多
从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主要是靠积极的升级政策和良好的体制。具体表现为采取积极的产业升级政策,大力推动技术和管理体系创新,以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升级;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不断改进管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形成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包容性机制等。从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训看,主要是没有形成推动改革创新的政策,经济缺乏改进升级的动力和支持;还有的是因为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过多,市场缺乏活力;此外发展缺乏包容性,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内部的分裂也是重要教训。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和跨越问题。一般说经济增长需要从依靠劳动、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创新拉动转变,即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的过程,也是实现收入由低到中再到高的过程。根据研究,导致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效率不升反降,而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在依靠劳动、资本投入的阶段上。若从更宏阔视角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且包括社会、政治甚至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包括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治理制度等。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圆中国梦
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尽管很多人对此持乐观看法,但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要成功实现跨越,一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和创新拉动转变;二须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快向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结构转变;三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成果社会共享度。要抓住今后十几年的发展机遇期实现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关键一步。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转方式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关键是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动财政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简政放权以调动市场主体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等。 《人民日报》
中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令人担忧
中国经济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中除了劳动力生产率,还有资本边际生产率,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资本边际生产率开始上升,而中国却反常地一路下降。海外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把从政府和国企主导变成更广泛的各种力量共同主导。尽管出现了“中国奇迹”,然而从人均GDP看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高速度,本质上隐藏的危机或更严重,因为中国长期依赖劳动力和投资拉动经济,却在劳动力生产率、资本边际生产率上出现了下滑。因此,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从目前的人均GDP 6000美元到人均8000美元的区间能否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速。
衡量经济指标要用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无法再依赖“人力+投资”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上述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FP)才应是衡量经济的标准,即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作为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的增长。虽然中国一直强调技术创新,然而核心在于制度改革。改善效率肯定比技术创新更加重要,靠的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制度改革要求两个撤出,即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撤出,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部门撤出。 《国际金融报》
内生增长需要社会制度相对公平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仍是增长问题,持续增长能力的核心是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在利用外部增长动力实现经济起步之后很快寻找到并培育了自身的内生增长动力基础,从而获得持续增长能力,而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缺乏内生增长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危机的最终买单和受害者。在当今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专业化于报酬递增而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报酬递减的行业,从而富国从资本技术禀赋中获益,穷国从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中获益。我国亟须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转移到内需市场和资本技术溢出上,而城镇化是转换增长模式,拓展投资空间,改善投资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还是推进二次改革、重建社会公平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内生增长动力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相对公平的社会制度。 《南方日报》
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后七年
一些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是经济徘徊在人均GDP很难突破1万美元,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就业困难、信仰缺失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金融体系脆弱等。人均GDP日本1972年接近3000美元,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用了约12年,韩国则用了8年。按世界银行标准,去年中国内地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欲到2020年实现国内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中国能否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以后七年。 (中新社)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前有巴西之鉴
自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以来,巴西一直没能如起步条件相似的亚洲四小龙那样跻身高收入经济体。在经历了“巴西奇迹”后,劳动力成本增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社会不平等加剧、中产阶级比重较小等成为其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制约因素,而资源配置效率低和研发创新能力弱是重要原因。1990年巴西进口产品平均关税高达33.5%,远高于美国的3%至4%和韩国的8%至9%;在行政审批程序上2004年时巴西企业创建需要15道程序,平均耗时152天,而同期美国只需5道程序耗时4天,韩国也仅需12道程序33天;上世纪90年代初巴西各州大举负债增长,相继出现无力偿还联邦金融机构债务的违约行为并引发了债务危机,被认为也是陷于“陷阱”的重要原因;另外在研发创新能力方面,教育水平长期不高成为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掣肘。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