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滴滴收购巴西最大共享出行企业99,滴滴的国际化战略进行得如何了
1月4日,滴滴出行发布公报,宣布收购巴西本地最大共享出行企业99。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维说,国际化是滴滴的核心发展战略,滴滴将持续投资于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和智慧交通方案的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海外运营与合作,积极推动全球交通与汽车行业的变革。
事实上,早在2017年1月,滴滴就与99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滴滴成为99战略投资者,并将加入99的董事会。除资本层面外,滴滴还将为99提供技术、产品、运营经验、业务规划等战略支持,助力99在巴西及拉美市场推进积极的扩张战略。99成立于2012年,已进入巴西400多个城市,拥有30多万名司机和1400万注册用户。2017年1月,滴滴与99建立战略投资伙伴关系。滴滴表示,在收购99之前,滴滴已与全球七大出行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网络服务超过1000个城市。
总结:国际化很重要。
2. 滴滴出行将在日本宫城推出出租车服务,滴滴能在日本走下去吗
日本媒体报道称,滴滴即将与日本最大的出租车公司“第一交通企业”联手,进入日本市场。预计双方最早将于明年春天在东京推出服务。滴滴进入日本市场的方式与三年前滴滴起步时类似:让用户用手机预约出租车。日本禁止非职业司机提供出租车服务,Uber 暂时只是提供手机叫出租车的业务和外卖,等待政策成熟。首批接入滴滴服务的将是东京都内的500 辆出租车,未来预计将增加到上千辆的规模。现在,双方还在洽谈运营模式和手续费等具体问题。第一交通在东京有8700 辆出租车。上一财年,日本出租车市场营收超过1.7 万亿日元。
滴滴最近一个在海外为自己找的合作伙伴是位于欧洲的出行初创企业Taxify。在合作声明中,Taxify 表示将利用滴滴的投资支持来扩展非洲与欧洲的市场份额。Taxify 总部位于爱沙尼亚。目前在欧洲和非洲的18 个国家开展了业务,目前已经累积250 万用户。
3. 为什么滴滴开始接单后,几个小时内都没有单子
(1)几个小时没有单,有可能是你的地区没有设置好,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2)有可能是你所在位置没有人打滴滴快车。
(3)检查下你的手机听单是否正常。
(4)建议查看一下接单模式是否没有设置好。
登陆司机端“滴滴专车-司机”,点击左下角“模式”,选择“全部”,“自动接单”开关进行打开。
建议可以参考订单地图,地图上显示颜色越深,订单越多。
4. 除了网约车司机,滴滴还催生了哪些新的就业形态
中新网9月12日电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发布了《滴滴平台就业体系与就业数量测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2018年,滴滴出行平台在国内共带动1826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包括网约车、代驾等直接就业机会1194.3万个,还间接带动了汽车生产、销售、加油及维保等就业机会631.7万个。后者是滴滴平台对出行行业上下游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除了带动国内就业机会,滴滴平台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线网约车等业务,带来就业机会。滴滴突破海外出行市场的模式,陆续在巴西、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业务。2018年,有93.6万名网约车司机在海外通过滴滴平台获得收入。
《报告》同时显示,通过对整个出行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滴滴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具体包括网约车司机、司机服务经理、自动驾驶路测安全管理员、自动驾驶测试驾驶员等,这些新的就业形态丰富了整个出行行业的就业生态,是平台型企业带动就业的新增长点。
据了解,2019年滴滴平台的司机服务经理总数预计在2000人左右,他们服务全平台千万网约车司机,提升司机服务水平和乘客乘车体验,这已成为滴滴平台新就业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滴滴日前对外宣布了自动驾驶研发与测试提速的信息,自动驾驶测试驾驶员有望成为“香饽饽”。除此以外,还有机场接机员、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运维人员、代驾司机等新职业,目前数量在迅速增长,未来蕴含着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对此,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表示,数字经济的兴起为大量从业者创造了新的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还呈现出巨大的分布式效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便是对我国就业市场发展趋势的科学回应,也是对新就业形态对我国就业贡献的充分肯定。
5. 滴滴收购巴西最大打车软件99是真的吗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滴滴出行正在谈判收购巴西打车软件99的大部分股权。一名接近滴滴的知情人士向寻找中国创客证实,滴滴出行已经完成对巴西本地打车软件99的收购,交易内容为滴滴收购99的有价证券。滴滴近日将宣布这一消息。
在国内市场监管收紧,且又有新玩家入局的情况下,滴滴正加速它的国际化战略布局。
上月,滴滴出行刚刚完成新一轮超40亿美元股权融资,有消息称其手中现金储备近120亿美元。滴滴方面称此轮融资将进一步加大对AI交通技术投入,加速推进国际化以及包括新能源汽车业务在内的创新业务。
有分析称,滴滴此举或将威胁到Uber在巴西的地位。自2016年进入巴西以来,这里已经成为Uber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目前Uber仍然占据了巴西打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除了Uber以外,巴西的打车市场上还有Easy、Cabify等多家公司。
6. Uber断臂求生,滴滴首次盈利,全球出行市场酝酿巨变
华尔街日报消息,5月18日,Uber公司再次裁员3000人。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在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表示,Uber还计划暂停一些非核心项目,包括其孵化器、AI实验室和名为Uber Works的求职服务。同时还将关闭或合并其全球45个办公室,其中包括新加坡办公室(曾作为Uber在东南亚地区的枢纽)
显然,Uber此举无疑是壮士断腕。疫情之下萧条的出行经济早已让Uber无法扛住如此庞大的身躯前行。为了安全度过危机,这是明智之举。
Uber可以断腕自救,但有的品牌一旦断了腕,或许就凉了。仅仅是断腕,显然不足以复活Uber,亦不足以改变全球网约车市场。那么疫情之下,网约车平台的出路在何方?司机的出路又在何方?
不只是优步的滑铁卢
这已经不是Uber这个月的第一次裁员了,上一次还是9天前那一次视频会议。
5月11日那天,Uber的客户服务部负责人鲁芬·查韦洛召开了一次3分钟视频会议,裁掉了前端客服员工共计3500人。"因为出门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企业规模也将按商业需求进行调整……今天是你们在Uber工作的最后一天"。
这位客服负责人坚强中带着哽咽:"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信息,没有人想接到这样的电话。"
此外,Uber还关闭了全球450多个司机服务中心;今年3月,Uber表示将暂时关闭北美区的所有运营枢纽;本月上旬,Uber裁掉了迪拜31%的员工。
5月7日,Uber发布2020年一季度财报,净亏损达29亿美元,录得三个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亏损。经过多次裁员,Uber目前已经在一个月裁去25%的员工。
如今,Uber官网首页上还写着大大的"Help keep each other safe",但是Uber让自己保平安还十分艰难。
为了阻止疫情的传播,全球各国都颁布了限制令,这给Uber遍布全球的网约车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但显然不只是Uber一家在痛,狂潮之下无一幸免。
全球的网约车平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亡"。4月底,北美的另一家平台Lyft已宣布裁员982人,占员工总数量的17%;东南亚平台Grab则表示将限制成本;戴姆勒和宝马旗下的网约车项目同样开始进行裁员操作。
那些以开网约车为生的司机来说,面对订单大幅度下降,更使得他们叫苦连天。有部分司机要求平台方给予失业补贴,但疫情之下,正常签署劳动合同的雇佣关系的企业也未必能完全支出员工的失业补贴,更何况只是居间合同关系,平台就更不可能为司机买单了。
▲有美国Uber和Lyft司机组织车队示威,要求平台给予他们失业补贴。
国内市场网约车司机也并不好过,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国内网约车司机们的订单减少幅度达70%,如今尽管疫情已经好转,但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在复工复产前,就有不少司机的声音,表示疫情之后不再跑网约车。
▲3月,北京为网约车安装的"安全舱"
有人在深沟,有人上高楼
不过,尽管大环境陷入困窘,却仍然有的人收获了好消息。
5月7日,滴滴总裁柳青在CNBC的采访中表示,滴滴的核心网约车业务已经小幅盈利,国内市场的客流量已经回归疫情前水平的60%-70%,为2月份最低点的5倍。
此外,柳青还表示,滴滴目前没有裁员或融资的计划。据CNBC报道,滴滴已经从包括软银和丰田汽车在内的投资者中筹集到超210亿美元。
▲滴滴总裁柳青
虽然盈利时间来得比创始人程维预计的晚了近2年,但相比疫情之下三连裁的Uber而言,这是难得的好成绩。
滴滴在疫情中迎来了小捷报,当然不是疫情的功劳,主要还是因为滴滴这些年的蓄力。
Uber当初财大气粗入驻国内市场疯狂烧钱补贴吸引用户时,滴滴无力硬刚只能曲线救国,投资了北美的Lyft、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巴西的99,再加上中东北非的Careem和东欧的Taxify等多家平台,搞起了"反Uber联盟"。
其后,2018年7月,滴滴出行宣布与软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日本出租车打车市场;2019年6月,滴滴进入智利和哥伦比亚,目前在拉美4个国家运营……六年来滴滴虽然在国内风波不断,但同时在全球市场的暗中发力也是力度不少,6年来累计亏损390亿元,如今算是稍微收成了一点正果。5月初,滴滴国际事业部首席运营官仇广宇进一步透露,滴滴将着手开拓欧洲、中东、非洲等新市场,并收购支付公司,与有牌照的金融公司合作、拓展食品配送业务和支付业务。
▲滴滴创始人程维
而在全球的网约车势力中,身处疫情最初爆发区域,同时也作为中国区域份额的榜首,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环境下,滴滴选择了为网约车行业站出来。
4月24日,滴滴发布公告,将网约车防疫标准、设立线下防疫站、为网约车免费安装车内防护膜、成立医护保障车队等各种防疫经验向全球传递。
同时还在拉美、澳大利亚、日本等业务范围,逐步铺开线下防疫站。在巴西和智利,司机可以从防疫站领到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还可由移动消毒机为车辆消毒。此外,滴滴还向巴拿马、智利、哥伦比亚、日本、澳大利亚等市场的使馆、出租车公司、司机和骑手等捐赠口罩,在海外市场共计给司机、骑手发放了超过200万个口罩、消毒物资……
相比起Uber困窘的现状,滴滴如今的操作却越发有行业老大哥的风度。或许,这场疫情会成为滴滴弯道超车Uber,领跑全球出行企业的关键一战。
平台出路在何方,司机出路又在何方?
不过,尽管平台收获了正果,司机们却未必能过上好日子。在疫情后复工复产逐渐常态化的工作中,虽然滴滴上线了跑腿业务,但是对于网约车司机还有很多准入限制,面对不景气的大环境,司机们并未能通过其他业务有效增加收入。另外,在经历过多番波折与整改后,顺风车虽然重新上线,但多数业务还在发展中,疫情也使得这些业务的发展有所延后。
而Uber方面,企业的大部分营收都来自网约车业务,限制令给网约车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4月其全球网约车业务量下降了80%。不过上帝关了一扇门还是打开了一小扇窗——
由于人们居家隔离,Uber的外卖派送业务UberEats带来了机会。在疫情期间,这项业务收获了大量新客户,并与许多餐厅展开了合作。一名Uber发言人解释,Uber决定终止在捷克、埃及、洪都拉斯、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乌克兰和乌拉圭的Uber Eats业务,并将阿联酋的Eats APP关闭后转移给当地出行Careem,因为Uber Eats在这些市场未能做到第一第二,Uber要将资源集中在Eats的全球头部市场。在疫情之下,虽然外卖这点杯水车薪,未必能填补网约车市场失落的巨大漏洞,但是对于一个都要壮士断腕的企业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
在这一点,值得包括滴滴在内的所有出行平台参考学习。
尽管跑腿业务或者外卖业务的经济效益比不上网约车,但是在司机们难以为继的状况下,平台更需要首先考虑司机的生计,要让司机看到活下去的希望,平台才能有生存的活力。
在网约车业务收到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例如跑腿业务的服务权限应该考虑放开,减少对司机群体的准入限制,让临时失业的司机们能有更多的方式去维持收入。
而在平台方面考虑,还可以更大程度的拓宽思路,尝试将业务从C端延伸到B端,借助平台以往沉淀的用户,探索广告、电商等新业务模式,尝试通过流量变现,也不失为一种自救的新思路。
对于出行企业而言,疫境不只是困境,同时应该激发创新模式的催化剂,在一轮挣扎筛选之后,唯有突破思路为平台自身与司机找到创新生存模式的品牌,才可以被留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 滴滴在用国际化掩盖发展怎么样
滴滴成立已有5年,踩对时间节点,5年时间铸就了共享出行领域的巨无霸。5年的发展过程中,滴滴离出行越来越远,而离资本越来越近,“滴滴是台融资机器,它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它的巨额融资,而非它的技术。”一位滴滴幕后的风险投资者这样评价现在的滴滴。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滴滴已经融资超过150亿美元,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融资被用于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兼并。
“国际化是滴滴的核心发展战略。”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在以规模优势和资本实力成功兼并快滴、赶走优步之后,滴滴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2015年2月14日,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这预示着在共享出行市场疯狂的补贴大战中,滴滴胜出了;2016年8月1日,滴滴在共享出行市场再下一城,宣布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
不断取得市场规模上的优势是滴滴背后融资能力强劲和战术执行能力强的结果,这并不能掩盖滴滴在流量变现上的不力;国际化、智慧交通、AI只是滴滴讲给资本市场的故事,对于滴滴而言,更为迫切的是找到能够突破现有靠“抽成”营收的新商业模式。实际上滴滴做过尝试,但鲜有成效。
艰难的变现之路
滴滴尝试的第一个流量变现方式是游戏。腾讯兴于QQ,曾坐拥数亿用户,但长时间苦苦找不到变现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腾讯通过游戏实现了变现。2015滴滴成立了游戏中心,试图通过嫁接游戏到滴滴平台,实现流量收割;这期间滴滴推出了35款HTML5游戏,以期待用户在等车或乘车期间点开来玩。
但上线仅仅5个月,滴滴即宣布关闭游戏中心。滴滴通过游戏变现失败并不出乎意料:腾讯做游戏能够获得成功,是基于腾讯强社交基因,游戏需要组团、协同;滴滴则是基于出行场景,用户的需求是快速到达目的地,滴滴也不具有社交场景,短时间的单击游戏供用户消磨等车时间尚可,但大的团队协同游戏并不适合。
滴滴做过的另一尝试是汽车后市场。早在2015年滴滴就成立了车主俱乐部,进入汽车后市场为车主提供车辆保养、维修、保险定损理赔等服务。而后滴滴又布局汽车连锁,成立小桔车服,采用自营+加盟的模式打造一站式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汽车后市场契合滴滴的商业生态,但这一市场属于重资产服务业,可以为滴滴带来现金流,但现金流的规模并不能对滴滴500亿估值的盈利要求贡献太多。
除此之外,滴滴近来发力很猛的一个领域是汽车金融。2016年3月,滴滴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众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开始进入汽车金融领域;2017年8月,又在重庆注册重庆市西岸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网约车司机提供贷款服务;2017年12月,滴滴又花3亿元收购支付牌照,意在打造自己的支付工具。
汽车金融主要包括购车分期、车抵贷、车险、汽车租赁等几个领域,在一领域玩家众多,包括阿里巴巴的车秒贷、易车网旗下易鑫金融平台、汽车之家旗下车有家融资租赁公司,以及优信二手车、58同城旗下的二手车融资租赁平台。目前,汽车金融领域的估值前三名分别是易鑫集团(300亿元)、上汽通用汽车金融(260亿元)、神州买买车(估值200亿元);很显然,忙于国际化的滴滴在汽车金融领域起步晚了,尚未建立核心优势。分析来看,汽车金融业务和打车这一样场景虽有相关性,但能否契合尚存疑问。
滴滴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撮合打车人和网约车司机,提升了打车的效率;但用户对滴滴平台的使用是低频、短时、用完即关的,这决定了滴滴这类打车平台缺乏商业生态的延展能力。
“抽佣”收入不足以让滴滴实现盈利,缺乏有效的流量变现途径,这限制了滴滴的商业想象空间;更为要命的是,滴滴的安身立命之本——网约车业务本身也在不断受到啃噬。
越来越小的想象空间
首先,网约车用户是靠补贴大战粘到平台上来的,共享出行模式并无有效的护城河;当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并,补贴力度缩小时,用户和司机的人数就有明显的下滑;在2016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的半年时间,用户更是旋即下跌了三成左右。
其次,不得不提是网约车政策的出台也进步缩小了网约车的市场盘子,多个中国核心城市出台要求网约车本地车牌、司机具有本地户籍的政策,对滴滴无疑是巨大的挫伤。
另一大对网约车市场构成巨大影响的是共享单车。据滴滴大数据显示,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网约车用户中有七成左右行驶里程在3公里范围内,共享单车成为外部替代力量,意外地消减了网约车的市场份额。
除了上述各种不利因素,滴滴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远远未到达高枕无忧的地步,在滴滴周围更有强敌环伺。美团跃跃欲试,进入网约车市场;易道继乐视变故之后,携新一轮融资,降佣金、抢地盘;网约车补贴大战恐怕还要再来一轮,滴滴的日子并不好过。
除了近忧,滴滴还有远患,无人驾驶技术日臻成熟,网络更是宣布无人车在2018年实现量产,无人车的逐步落地,也是网约车渐渐被替代的过程,网约车生存期恐怕只有无人车还未大规模使用的短短数年内。
不仅是滴滴,市场留给网约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资本对网约车企业的估值正在回归理性。2017年11月优步的最新一轮融资中,软银牵头的投资财团,以优步前一轮融资时估值685亿美元的七折,即48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优步60亿美元;优步之所以接受这样的估值打折,正式因为自身的盈利模式单一,尚未找到有效的盈利途径,这也正是滴滴的困境。无论是优步还是滴滴都在积极谋求上市,上市企业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支撑市值的重要指标,而目前无论是优步还是滴滴的经营流水都不足以支撑目前这样的高估值,共享出行企业的估值是普遍虚高的,优步和滴滴都需要在上市之前找到能够补足经营流水缺口的变现方式。
没有有效的变现途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国际化成为了滴滴能够讲给资本市场为数不多的继续支撑估值不缩水的故事,收购、兼并只能给滴滴做加法,难以给滴滴带来新的商业空间;滴滴的窘困,正如一个心虚的人,不得不靠把自己吃胖,以让别人感觉自己很有实力。
8. 滴滴收购巴西最大共享出行企业99,滴滴能够走出国门吗
其实滴滴已经走出了国门,在国际化方面,此前滴滴已经与全球七大出行企业建立伙伴关系。
滴滴出行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经经过了F轮融资,拿到的融资金额总额接近200亿美元。通过crunchbase查询发现,目前滴滴已经投资了14家公司,包括Uber、Grab、Lyft、Ola、ofo等大部分共享出行公司。此外,36氪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滴滴在近期完成了对小蓝单车的收购,并且已经签署了收购协议。
目前,滴滴的跨境出行合作网络已触达北美、东南亚、南亚、南美1000多个城市超过60%的世界人口。
9. 未来滴滴的愿景是什么
未来十年,滴滴有三大愿景:
第一个愿景,希望能够走出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台。
滴滴在成立的第一个五年里服务了中国将近5亿的用户,2100万的车主,我们希望在未来10年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服务20亿用户。昨天我们宣布开通了墨西哥的服务,之前滴滴10亿美金收购了巴西最大的在线出行服务提供商99,今天在巴西有1000位说葡萄牙语的滴滴的员工。我们开通了港台地区,我们投资了东南亚最大的出行平台Grab。我们希望未来10年里面由中国引发的出行和整个交通的变革,中国的经验能走向全球。
城镇化过程就已经使得城市不可持续发展。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圣保罗,发生在印度,发生在墨西哥城。对于全球面临的交通和城市问题,中国的共享和新能源结合的发展道路可能会更加有借鉴意义。 除了能够服务越来越多的用户,滴滴也希望共享出行服务平台在未来10年可以满足超过50%的出行的需求。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出行的确定性,这也是我们出行平台的核心战略“潮汐”,早高峰、晚高峰可能有超过平峰期3倍、5倍以上的需求,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高效的调度和运营,使得大家全天有稳定的出行体验是世界级的挑战。过去5年我们一直在努力,今天在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叫一辆车的成交率超过了90%。
今天我们很多汽车卖出去以后只有5%的时间在被使用,但在出行平台上面一辆车有70%的时间在被运营。所以在这三个大的痛点之下,我相信现在全行业逐步凝聚了共识,就是新能源、共享、智能化可以解决污染,解决效率拥堵,解决未来交通安全的问题。
事实上2017年滴滴平台上面已经有26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占到了纯电汽车总量的将近1/3,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时候会超过100万辆。
如果新能源是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共享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变道超车的机会。
今天在全球范围之内,滴滴平台在中国每天有3000万笔订单是共享出行的。北美大概只有三四百万笔,南美两三百万笔,欧洲一百万笔,印度东南亚也在百万笔,日本几乎还没有。
10. 滴滴为什么要收购巴西最大共享出行企业99
对于这次收购,99的创始人及团队在巴西取得的成功,展现出拉美地区的创业者精神和创新能力。滴滴与99在合作中建立了充分信任,两个团队的深入融合将进一步裨益巴西及拉美出行服务行业。
除了在全球不断投资初创打车应用公司外,滴滴将步伐又向前跨了一步——开启了直接收购。国际化是滴滴的核心发展战略。滴滴将持续投资于AI能力建设和智慧交通方案的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海外运营与合作,积极推动全球交通与汽车行业的变革。
所以,滴滴正在走向国际化,相信滴滴会越走越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