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巴西资讯 > 巴西的水文是什么

巴西的水文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24 07:53:45

‘壹’ 巴西的地理内容

巴西
1.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西北角与中美地峡相连,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
2.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国。
3.巴西的土着居民是印第安人。居民是由白种人、黑白混血种人、黑种人构成。在这个民族的大熔炉里,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文化融合的例子:桑巴舞、足球、狂欢节)。巴西通用语言为葡萄牙语,其他的拉美国家通用西班牙语
4.巴西境内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5.主要地形区
主要地形区 面积占全国的比重 气候类型
巴西高原 2/3 热带草原气候
亚马孙平原 1/3 热带雨林气候 6.巴西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东南部是铁矿石主要分布地区,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经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7.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水电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农业是巴西重要的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8.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木材、调节全球气候。
9.受破坏的原因:修路、砍伐优良木材、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垦荒。
10.带来的后果:亚马孙地区的开发,引起了深刻的环境问题。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11.措施:巴西政府在1990年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巴西环境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
12.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并开始付诸实践
13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人口过渡集中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主要城市: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首都是巴西利亚;最大的

‘贰’ 巴西的气候,植被,河流,地形特点

巴西的气候特征是:

巴西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中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8℃,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

巴西的植被特征是:

巴西植被分不同地域,北部亚马孙平原以及东南部沿海平原是以热带雨林为主的,中西部的巴西高原则是以热带草原和稀树草原为主!巴西的国花“毛蟹爪兰”和国树的“巴西木”。

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硬木,树干含有丰富的天然水溶性红色染料,是制作小提琴琴弓的顶级木材。据介绍,25年树龄以上的巴西木,需要8到10吨才能加工出一个上乘的七八十克的琴弓。

巴西的河流特征是:

巴西境内有亚马逊、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河流数量多,长度长,水量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区。亚马逊河全长6751公里,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经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圣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长2900公里,流经干旱的东北部,是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

巴西的地形地貌特征是: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中部和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亚马逊河流域。

全境地形分为亚马逊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其中亚马逊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约占全国面积60%,为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最高的山峰是内布利纳峰,海拔2994米。

‘叁’ 巴西河流特点

巴西的河流流向大多是由西往东流的,因为地壳运动和板块碰撞,南美洲西岸形成了安第斯山脉,所以地势西高东低,南美洲的河流大多起源于安第斯山脉,巴西是主要的流经地区,河流源远流长,水量丰富,径流深度大,拥有有亚马逊、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水系,亚马孙河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

‘肆’ 简述雅库伊河的水文特征

巴西的雅库伊河水文特征:
(1)河流水主要来自雨水;
(2)河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流域降水量比较大,河流水量比较大;
(3)受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和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地雨季形成丰水期,旱季形成枯水期;
(4)流经热带草原地区,地表面植被状况相对比较好,河流含沙量比较小;
(5)河流流经热带地区,终年没有结冰现象,没有凌汛;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你采纳我的回答,谢谢你!
如果你有什么地理问题可以交流,终年学习进步!

‘伍’ 南美洲的海岸线及水文特征

南美洲地势西高东低,也可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为高大山系,东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波状起伏的高原(呈相间交错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全长9000多千米,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东部有三大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500万平方千米)。这些高原由于久经侵蚀,起伏和缓。 东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陆’ 澳大利亚和巴西的不同点从地形气候水文语言经济等分析

地形:澳大利亚:自西向东,高原 盆地 山地
巴 西:北部为平原 南部为高原
气候:澳大利亚:气候复杂多样(温带海洋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巴 西:北部热带雨林气候 南部热带草原气候
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洋洲 东半球 南半球 西临印度洋 东临太平洋
巴 西:南美洲 西半球 南半球 西临太平洋 东临大西洋
经济:澳大利亚:发达国家
巴 西:发展中国家
农作物:澳大利亚:小麦
巴 西:水稻

‘柒’ 巴西的水系特征是什么

水系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
① 河流长度、流向

②水系状况与流域范围
③ 支流数量及其形态
④ 河网形态、密度
巴西主要的河流是亚马逊河,亚马逊河的水系呈羽状分布。(原因在于亚马孙河自西向东流,沿途接纳了源自安第斯山脉东坡、圭亚那高原南坡、巴西高原西部与北部的河流1000多条)河流两侧支流众多,河漫滩上水网如织,形成庞大的羽状水系网。

‘捌’ 请帮忙整理一下地理的几个国家,日本,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日 本
一、位置范围及重要地理事物
位置:纬度:北温带(30°N—45°N) 海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范围:北海道、本州、四国、四大岛及诸多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山地丘陵为主(3/4),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平原,关东平原最大;
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最高)——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2.气候: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
丰富)
3.河流: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生物: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75%)
5.资源: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
三、人文经济地理特征
1.人文 (1)人口众多,1.2亿,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素质高
(2)种族:黄色人种,大和民族 (3)宗教:佛教为主,部分基督教
(4)食品:主食稻米,副食:渔产品
2.经济
(1)农业—发达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着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2)工业—发达,仅次于美国
发展条件:有利条件: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较高的科技水平、便利的海运条件
不利条件:工业原料、能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进口原料(煤:中国、澳大利亚;石油:中东;铁:巴
西、澳大利亚、印度)、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主要外贸对象:美国,亚洲和西欧
工业区: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和濑户内海工业带:京滨、名古屋、阪神、
北九州、濑户内工业区(多优良港湾,便于海运)北九州为“硅岛”
评价:日本工业虽发达,但是原料过分依赖进口,产品依赖出口,经济具有脆弱性
(3)城市:首都:东京
港口或工业城市:神户、横滨(最大对外贸易港)名古屋、福山、大阪、北九州!
印 度
一、位置与范围
(一)位置
纬度位置:热带及北温带(大部分在10°N-35°N,70°E----95°E)
海陆位置: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南到印度洋,西有阿拉伯海,东接孟加拉湾
(二)范围:七个国家一个地区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部山地——主要为喜马拉雅山 中部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高原——德干高原、东西高止山脉、沿海平原
(二)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为10-次年5月(10---次年2月为凉季、3—5月为热季),雨季为6-9月,受地形影响气温比同纬度偏高(北面山地阻挡冬季寒冷气流),
雨极—乞拉朋齐(夏季风,迎风坡)
西北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印度沙漠,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夏季风西南风无法到达
历史上对森林的破坏
(三)水文
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流量较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西北部,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恒河三角洲是南亚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中游的瓦拉纳西是印度教的圣地
2.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支流,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人口第二大国:人口超过10亿;白色人种;人口增长快;多民族国家,居民大多数信奉印度教
(一)农业
1.发展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大(国土一半);土壤较为肥沃(农耕历史悠久);热量水分充足
不利条件: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去得晚——涝灾;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去得早——旱灾) 3.分布:气候和地形直接影响作物的分布
降水北部大致由西向东增多;南部半岛沿海降水多,内地降水少
小麦喜温耐旱——恒河中上游、德干高原西北部 棉花喜温耐旱——德干高原西北部
水稻喜温喜水——沿海平原和恒河平原中下游 茶喜温喜雨厌水——东北部山地迎风坡
黄麻喜温喜雨喜水——东北部恒河平原下游
4.农业改革
(1)关于绿色革命:
背景:人口过多,旱涝频繁,农业不稳定
核心: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变旱地为水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和高产良种
效果: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在正常年份可自给
(2)白色革命:20世纪80年代,提高牛奶产量,增加国民营养,改善国民体质
(3)蓝色革命:发展海洋水产业
俄 罗 斯 (一)位置:北温带为主,北部北寒带(50ºN-70ºN)经度位置:30ºE-180º
海陆位置:欧洲东部,亚洲北部,东临波罗的海,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等国接壤
(二)范围
欧洲部分1/4,人口3/4;亚洲部分3/4,人口1/4,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比较平坦,平原和高原面积大(主要地形区及界线)
(二)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1.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 2.温带季风:东部太平洋沿岸
3.温带草原气候:西南地区 4.地中海气候:黑海沿岸
5.极地气候:北极圈内
(三)水文
1.伏尔加河:发源于东欧平原,注入黑海,全长3600千米,欧洲第一,水能丰富,航运便利,有运河与顿河相连,通向黑海
2.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发源于南部山地,向北入北冰洋,水量丰富,冰期长,秋末冬初,冬末春初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永久冻土层
3.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1600m)
(四)生物: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带
(五)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草原、水能、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库, 铁:库尔斯克,煤:库兹巴斯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1.5亿,集中在东欧平原,白色人种,俄罗斯族为主,基督教,素质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二)农业: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产量不稳定,需进口
1.分布:东欧平原和南部顿河流域
2.农产品: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等
(三)工业:重工业为主
1.条件: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力量
2.分布: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机械、化学、轻工业
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四)城市
首都——莫斯科:最大城市,最大综合性工业中,最重要交通枢纽,政治和文化中心
(红场、克林姆林宫)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港,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终年不冻港
德国
一、位置和范围
(一)位置
经纬度位置:北温带(47 ºN—54 ºN ,10 ºE)
海陆位置:欧洲中部,北临北海,波罗的海;陆上和9个国家接壤
交通位置:欧洲陆上“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南高北低
北部北德平原,中部谷地宽阔的山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
(二)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
北德平原海洋性更强,冬季阴冷,夏季温凉,降水更多
南部高原山地,纬度低,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
(三)水文:河流多,水量大,航运便利
1.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等 2.河流之间都有运河相连,形成密集的水运网
(四)生物
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南部多喜光植物 (五)资源:煤炭和钾盐丰富
三、经济地理特征
(一)人口
人口稠密,白色人种,德意志民族,信仰基督教,城市化水平高,中小城市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二)农业
北德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阴冷,降水多,热量不足,土壤贫瘠,经营粗放,畜牧业为主,部分耐寒作物,如大麦、黑麦和马铃薯
南部高原山地:南部气温高,日照多,土壤较好
河谷地带:葡萄、烟草、水果、啤酒花;
高山地带:森林、牧场
(三)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
发展条件: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路运输;雄厚的科技;广阔的市场,劳动力素质高,
工业部门: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新兴工业部门:宇航、飞机制造、微电子等
工业中心:鲁尔区(联系鲁尔区兴盛、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参见高中必修下册)
(四)城市
柏林:首都,最大的城市
汉堡:最大的港口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化工城市,欧洲中央银行所在地,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
慕尼黑;斯图加特:新兴工业城市
大洋洲
一、范围位置
(一)位置
经纬度位置:热带和南温带(25ºN-50ºS);经度(110ºE-180-140ºW)
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及周围岛屿,印度洋太平洋之间
(二)范围
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
二、概况
1.面积最小的大洲,人口最少的大洲(南极洲除外)
2.人种:白种人为主,移民多
3.交通:战略地位重要(亚洲同美洲来往的补给站;海底电缆交汇处)
澳大利亚
一、范围和位置
经纬度位置:南回归线穿过中部(120ºE-150ºE)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西、南印度洋,东、北太平洋
(二)范围
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 768万km2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平原高原为主
东部:大分水岭
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形成承压水构造,盐度高(流经含水层距离长,溶解了一些盐类物质),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饮水
西部:高原(低矮200-500m)
(二)气候:半环形分布
南回归线附近中西部为内半环:热带沙漠气候
中半环:回归线以北,热带草原气候;以南,亚热带草原气候
沿海地区的外半环: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
(三)水文:河湖稀少
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
艾尔湖:本州最低处-16m
(四)生物
北半环森林—中半环草原—内半环荒漠
特有动物:鸸鹋、袋鼠、鸭嘴兽(长期孤立、缺乏交流,自然条件较单一)
(五)资源:草场广阔 矿产:煤、铁、铝土、锰丰富
三、经济地理特征
1.人口:地广人稀(2人/km)白色人种,英国移民后裔,基督教,城市化水平高
2.农业:混合农业,大量出口小麦和羊毛
条件:平原气候、水源、交通、土地租金低、地广人稀、市场
优势:良性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灵活,对市场适应性强
3.工业:采矿、冶金、机械、化学、纺织(煤、铁矿石出口)
4.城市:堪培拉(政治中心)、悉尼(最大城市、港口)、墨尔本(第二大城市)帕斯(西南部,地中海气候)
美 国
一、位置和范围
(一)位置:
纬度:本土以北温带(30ºN-50ºN)为主,阿拉斯加亚寒带、寒带,夏威夷热带
海陆;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接墨西哥湾
(二)范围:本土(48个州和一个特区)、阿拉斯加、夏威夷;第四大国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平原为主,山地为辅,
山地:西部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山间高原盆地)、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
平原:中部大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大平原
(二)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草原气候
3.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较热,降水较多,冬季温和少雨
4.地中海气候 5.温带海洋性气候
(三)水文:河湖众多,水量大
1.五大湖(参见北美)
2.密西西比河:发源于五大湖附近,注入墨西哥湾,世界第四长河和大河,支流众多与五大湖有多条运河相通,联成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系统,航运便利;中南部主要灌溉水源;支流水力丰富
3.科罗拉多河:源出落基山脉,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流经干旱与半干旱区, 注入加利福尼亚湾,为灌溉农区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四)资源——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铜、铁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煤——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 石油——墨西哥湾沿岸 铁——五大湖沿岸
三、人文地理概况
(一)人口
移民国家,人口2.7亿,白色人种为主,黑种人13%华人和华侨165万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人口有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二)农业:发大的现代化农业,农产品的输出量大
1.发展条件:耕地广(1/10全球),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市场广阔,机械化程度高,科学育种
2.主要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草、乳肉产量居世界前列
热带经济作物需要进口
3.农业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现代化:科学育种、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
农业生产专业化: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划分
玉米带(密西西比河上游平原)小麦区(大平原北部和中部)
棉花带(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及大平原南部)
乳畜带(东北部)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西部山区)
农业发展模式:商品谷物农业
(三)工业:工业产值最大,同时进口消费品量也最多,外贸进口大于出口
1.发展条件: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2.工业分布:
东北部地区:煤铁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全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
中心:芝加哥、匹兹堡、布法罗等;还有重要工商业中心——纽约;首都
——华盛顿、费城等
南部地区:石油丰富,气候温暖,环境洁净,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
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区
休斯敦是石油和宇航中心
西部地区:太平洋沿岸,环境优美、气候温和,交通便利
宇航、电子飞机制造
中心:旧金山(硅谷)洛杉矶(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华人聚集
(四)城市:形成巨型城市带:大西洋沿岸、五大湖沿岸
(五)运输:铁路运输以东西向为主,航空运输和水运均发达
巴西
一、位置和范围 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1/3平原,2/3高原 气候:热带雨林,草原气候
水文:亚马孙河
资源:铁、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调节气候,生物资源的宝库
热带雨林的危机——破坏:
一是外国公司雇佣本地农民大面积伐木,二是掠夺式迁移农业
危害:动植物资源遭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措施:严禁纵火开荒、限制原木出口、建自然保护区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90%在东部沿海(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种复杂,葡萄牙语,天主教
(二)农业:雨林迁移农业 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咖啡(产量第一)、甘蔗、香蕉、剑麻
小麦需要进口
(三)工业
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
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核电、通信、电子等 分布: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资源丰富(90%水电)
(四)城市
巴西利亚:高原新城,政治目的,环境优美
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四、其他国家(关键字)
墨西哥:高原 玉米 石油 白银 玛雅文化仙人掌 墨西哥城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布宜诺斯艾利斯
智利:国土狭长 铜 硝石圣地亚哥
大洋洲
一、范围位置
(一)位置
经纬度位置:热带和南温带(25ºN-50ºS);经度(110ºE-180-140ºW)
海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及周围岛屿,印度洋太平洋之间
(二)范围
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
二、概况
1.面积最小的大洲,人口最少的大洲(南极洲除外)
2.人种:白种人为主,移民多
3.交通:战略地位重要(亚洲同美洲来往的补给站;海底电缆交汇处)

小兄弟加油好好学!我们很辛苦的找,你们要很努力的学,这样才值得!我只喜欢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祝你好运!~~~~~~~~~黑洞世家让你无法逃避精彩!我的网络文档里有很多高中文科的学习资料!有兴趣看看吧!

‘玖’ 密西西比河、 长江、尼罗河、刚果河、亚马孙河、墨累河、黄河、水文特征

密西西比河:
流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不一,因而河流各段的水文特征具有一定差异。上游河段纬度稍高,以春季融雪和雨水补给为主,4月出现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出现次高水位,洪水期 3~7月,12月为枯水期。年平均流量 2900 立方米/秒 。冬季封冻 ,含沙量少。中游年平均流量 5800 立方米/秒,3~8月为洪水期,6 月出现最高水位,12 月为枯水期。由于西岸流经半干旱地区支流的汇入,河流含沙量增大 。下游自俄亥俄河汇入后 ,水量大增 ,年平均 径流量达1.34 万立方米 /秒,1~6 月为洪水期 ,4 月出现最高水位,10月为枯水期,含沙量大。干流右岸以密苏里河为首,长度大、水量小、季节变化明显;左岸以俄亥俄河为首,长度小、水量大、季节变化缓和。流域内大部分为平原,为美国中南部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工业、生活用水。但中下游河段因比降小、河漫滩广阔,过去每当春夏,河水暴涨,中游以下沿河低地极易泛滥成灾,有美洲尼罗河之称。
长江:
长江流域得到比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风带来,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区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现。流域中下游季风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于3至4月间,持续约8个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随后又急剧增高,一直持续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逐渐回落到季风到来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数时间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2月,此时达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 年水位起伏幅度颇为可观——平均约20米(65英尺)——枯水年为8~11米(26~35英尺)。在峡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达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规模。下游水位变化的影响被湖泊的调节作用缩小;而海潮对水位具有极大影响。在吴淞附近,日潮幅为5米(15英尺),年潮幅为6米(20英尺)。
分析输送到长江口的水量显示,流域高原地区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余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区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阳湖约提供水量的40%。
长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区,平均流量亦超过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砻江汇流后,长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长江接纳众多支流,流量逐渐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峡末端达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汉口附近达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达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长江口平均流量约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总水量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长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尼罗河: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廓,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埃及丹达拉附近的尼罗河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罗河在与青尼罗河会合处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0立方米,大约是青尼罗河的一半。尼罗河下游 水量主要来自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罗河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罗河支流,它于5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出现在11月,此时索巴特河水位高于白尼罗河,顶托后者而使其倒灌,从而加强了白尼罗河上游水量的蒸发。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水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即迅猛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会使白尼罗河形成倒灌。11月至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约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六十分之一。阿特巴拉河也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位置偏北,雨量更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积小,所以流量变化更大。冬季断流,河床成为一连串小湖泊。
尼罗河有很长的河段流经沙漠,河水水量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无补给。由于河流的上源为热带多雨区域,那里有巨大的流量,虽然在沙漠沿途因蒸发、渗漏而失去大量径流,尼罗河仍然能维持一条长年流水的河道。像尼罗河这种不是由当地的径流汇聚而成,只是单纯流过的河,称为客河。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这些“客河”的形成没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消极的影响。
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士穆,9月达到最高水位。开罗于10月出现最大洪峰。尼罗河的全部水量中,60%来自青尼罗河,32%由白尼罗河供给,剩下8%来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变化。在洪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山l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柯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时断流,无径流汇入。上述几条河流在尼罗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变化,与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节分配特点有密切关系。
刚果河:
刚果河支流众多,河网稠密,干流绕行于刚果盆地边缘地带,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大弧形,并两次穿越赤道,水量丰富的众多支流从赤道两侧相继汇人,使刚果河常年流量大而稳定,具有典型的赤道多雨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平均流量从夏季的30000m3/s至冬季的57000m3/s。从20世纪初所作的连续观测获得的最小流量为20000m3/s,而特大洪水流量为80000m3/s,平均流量为42000m3/s。如在金沙萨,刚果河的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为3:1,是世界大河中流量变化最小的河流之一。但是,由于赤道南北流域范围大小不同,以及支流水量多少和洪水期有异,因而刚果河的水量一年之中仍有涨落,而且上、中、下游的情况有所不同。上游流量最大的时期是9-l0月,中下游一年有两次洪峰,第一次在5月,由右岸支流洪水形成;第二次在12月,由左岸支流洪水形成。左岸支流流域面积大,水量也较右岸支流大,故第二次洪水大于第一次洪水。
亚马逊河:
在奥比杜斯(Obidos)峡谷,河水受到限制,亚马逊河宽仅1.6公里(1哩)多。在中等水位以下河道的平均深度为61公尺(200呎)馀,在巴西境内大部分河段深度超过46公尺(150呎)。从贝伦溯流而上有几处水深的记录达到91公尺(300呎)以上。但在秘鲁的边界距大西洋约3,219公里(2,000哩)处的海拔高度不足91公尺(300呎)。在欣古(Xingu)河口的上游,无河心岛屿的永久河床的最大宽度为13.6公里(8.5哩);在洪峰期间,当蓄洪区蓄满洪水时的河面宽度扩大到56公里(35哩)或更多。亚马逊河每小时的平均流速约2.4公里(1.5哩),在河水氾滥时流速大为增加。
由于在整个流域内全年雨季的时间不一致,亚马逊河的上游每年有两次汛期,并交替受到发源于秘鲁安地斯山脉的支流和发源于厄瓜多爾尔尔安地斯山脉的支流的影响,前者的雨季为10∼1月,后者的雨季为3∼7月。这种交替影响到下游很远的河段方才消失,两次汛期逐渐融合为单一的汛期。因此,从11∼7月下游的河水缓慢上涨,达到高峰,然后回落,直到10月末为止。有的地方汛期的水位比枯水季节的水位高12∼15公尺(40∼50呎)。以4个大致等距离的地点为例,在伊基托斯高6公尺(20呎),特费(Tefe)高14公尺(45呎),奥比杜斯高11公尺(35呎),贝伦高4公尺(12呎)。内格罗河水在2或3月雨季开始后上涨,6月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与亚马逊河一同回落。
上千年来亚马逊河不受限制地蜿蜒于辽阔的洪氾区,出现一系列河曲瘢痕、牛轭湖和近来废弃的故道。当淤泥和沉积物一旦足以降低河道主流的流速时,在洪峰期河水将溢出现在的天然河堤,冲刷出一条新河道。同样,新河道在几年或几十年内不断淤积,河流又会再次改道。尽管如此,大部分河段内河水是沿着笔直的河道而流的。但在每一次洪水季节仍不断有沉积物再次充填由河水冲刷出的宽阔河谷,并有大量的淤泥淤积于沉降盆地内。与河水的流量相比,洪氾区的范围不算很大。淤积区一般宽19∼48公里(12∼30哩),周围为陡峭的悬崖。这些悬崖受到河水猛烈冲刷的地方,产生“陷落的土地”(terra caida)。
亚马逊河的所谓黑水诸支流——包括欣古河、塔帕若斯(Tapajos)河、内格罗河、特费河及特龙贝塔斯(Trombetas)河——很少或者没有淤泥,部分原因是发源地的土质为白沙土。塔帕若斯河及欣古河的河水呈浅碧玉色,因为它们同内格罗河一样不能大量溶解腐殖物。在这些支流注入主流处因河水受到阻塞形成淡水湖,其形状、宽度和深度类似海上溺湾(漏斗形河口湾)。
海潮涨落的影响通常抵达距入海口约966公里(600哩)的奥比杜斯峡谷。一种称为波罗罗卡(pororoca)的激潮有时于春潮之前出现在河口湾,来势汹涌,水位不断上升,以每小时16∼24公里(10∼15哩)的速度向上游涌进,一面1.5∼4.5公尺(5∼15呎)高的势不可当的水墙展开在主流及支流的浅水面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亚马逊河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河流每天注入海洋的沉积物估计有1,500万吨,大部分被沿岸洋流向北冲走,沉淀在圭亚那地区的沿海。一群时隐时现的岛屿和浅沙滩已在从北角(Cape Norte)稍北处向南并向内陆到沿亚马逊河口湾的北缘为止的长160公里(100哩)沿海地带出现。
亚马逊河流域均处在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5~27℃,年均降水量多在1500~2500mm。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地区。流域降水季节分布比较均匀,亚马逊热带雨林干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均得到补偿,终年丰沛,季节变化较小。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达69300亿m3,为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1/11。河口平均流量为17.5万m3/s,洪水期最大流量在22万m3/s以上,枯水期最小流量也大于2万m3/s。河道最低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水位变幅超过20m。由于亚马孙河的干流和右岸支流均位于赤道以南,所以河水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右岸支流,赤道以北的左岸支流只对于巍洪水期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对枯水期的水量起补偿作用。因赤道南北雨季不同,所以亚马孙河流域每年有两次大洪水,高洪期发生于3~6月,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其洪峰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40%,次洪期出现于10~11月;而6~9月则为枯水期,枯水期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14%。
亚马逊河流域地势低平,河流比降较小(约为1cm/km),流速较慢,一到洪水季节,洪水宣泄不畅,水位可高出平均水位10~15m,大水淹没中下游洪泛区(面积大约5万km2)两岸80~250km宽的平地,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呈现一片汪洋。平水时,中游马瑙斯附近的河宽也在5km以上,下游宽20km,河口段宽80km。因此,亚马孙河又有“河海”之称。
亚马逊河河口地区,由于近期下沉作用的影响,河水带人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海浪冲走,所以未出现三角洲,河口呈喇叭型海湾,宽达320km,为海潮上溯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当大西洋海潮入侵时,海水逆流而上,堵截了顺流而下的河水,形成1.5~2.44m(有时高达4m)的潮头,潮水之大有时还能深入距河口965.6km的奥比多斯。大潮时,常形成5m高的水墙逆流而上,其声传至数公里之外,气势磅礴,景色壮观,当地人称之为“亚马奴”。
亚马逊河本身及其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大多数支流,由于河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且泥土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营养物,故河水呈白色略带淡黄。而发源于亚马孙河流域北部地质年代十分古老的内格罗河,其水色呈黑里透红(微红),并显强酸性(pH值为5.1)。当内格罗河在马瑙斯附近汇人亚马孙河后,一白、一黑的两支水流并排下流约80km,黑白分明,互不掺混。发源于巴西高原上远古岩层中的支流(如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河水则是清澈的。
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河流,其悬移质浓度最高(一般大于0.2kg/m3),说明这些河流容易受冲刷的影响,被称为白水河。发源于高原地区和大陆冲积层的黑水河和清水河,其悬移质泥沙含量最低(小于0.02kg/m3,如内格罗河)。主要发源于安第斯冲积层的河流以及上游海拔较高、坡度较小的河流,其悬移质浓度为中等(0.05—0.1kg/m3,如普鲁斯河、雅普那河)。亚马孙河的悬移质分布季节性特别强,其原因在于亚马孙河各支流中泥沙的沉积与重新移动和周期不同。亚马孙河每年携带人海的泥沙量约3.62亿t,在远离河口300km的大西洋上,还可以看到黄浊的水流。
每年亚马逊河流域降水总量149000亿m3(或降雨深度2150mm),其中111500亿m3为来自流域外部(主要来自大西洋一侧)的水汽;来自流域内的水蒸汽(即局部水循环)占23%(34000亿m3)。降水量中大约一半(73300亿m3,占49.2%)通过蒸发又回到大气之中;约69300亿m3(占46.5%)的径流流入大西洋,其余的6400亿m3(占4.3%)则包括渗漏损失(地下水补给)以及决定水量平衡诸要素的误差。
墨累河: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Snowy)雪山海拔1826m的派勒特(Pilt)山西侧。源流从南向北流,与山脉平行流淌大约100km。流出山区后与普莱思河[Plain R.上游河段称吉黑(Geehi)河]及图马(Tooma)河相汇。与图马河汇合后向西流,穿过休姆(Hume)水库,在罗宾韦尔(Robinvale)附近接纳它的第二大支流马兰比吉(Murrumbidgee)河,继续向西北流,在文特沃斯市(Wentworth)接纳它的第一大支流达令(Darling)河,至南澳大利亚州的摩根后急转向南流322km,在距海77km处流人亚历山德里娜湖,最后在阿得雷德附近注入南印度洋的因康特(Encounter)湾。
干流全长2589km,流域面积30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90m3/s,径流量59.5亿m3。如以最长支流达令河计算,全长3750km,全流域总面积107.3万km2,径流总量227亿m3,可开发径流量130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0亿m3。从长度与流域面积来看,墨累河是澳洲大陆最重要的河流,也是澳洲大陆流量最大的河流,与达令河形成墨累—达令盆地。
黄河: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壶口瀑布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拾’ 从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特征比较印度和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题模式 印度: 巴西:

印度: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中部主要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主要是恒河
巴西: 北部为亚马孙平原 南部巴西高原 热带雨林气候 亚马孙河

阅读全文

与巴西的水文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8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256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102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109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53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592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53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3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38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74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58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463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3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102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34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89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307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15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8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