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砖五国起始什么时候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金砖四国”指的是俄罗斯、中国、巴西和印度。
2010年南非加入后,成为“金砖五国”同时改称为“金砖国家”。
简介: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俄罗斯(Russia)、中国(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标志是四国国旗的代表颜色做条状围成的圆形,象征着“金砖国家”的合作,团结。
2015年1月1日,俄罗斯开始担任金砖国家机制轮值主席国。俄总统普京表示,将利用主席国身份进一步提高金砖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2016年2月15日,印度正式接任金砖国家(BRICS)主席国,任期将持续到12月31日。史瓦拉吉说道:“印度在担任主席国期间,将组织50多场不同级别的会议。”
发展: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高盛公司。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这个词是高盛公司的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
2009年6月,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并发表《“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
2010年4月,第二次“金砖四国”峰会在巴西召开。会后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就世界经济形势等问题阐述了看法和立场,并商定推动“金砖四国”合作与协调的具体措施,至此,“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会议在首尔举行,南非在此次会议上申请加入“金砖四国”。
2010年12月,中国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即将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
吸收南非加入合作机制,也使“金砖四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同南部非洲各国的经贸关系。很多南非公司在南部非洲国家设有分公司,地缘接近;风俗相通,它们在这些相对不发达国家投资具有信息快捷、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如果四国投资和贸易能通过南非中转,回报率将显着提高。
除经济领域以外,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将会有利于五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改革、减贫等重大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协调立场,更好地建设一个公平、平衡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2011年4月,在中国三亚举行第三次领导人会晤,发表了《三亚宣言》,首次推行本币贸易结算。加强金融合作成为本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一个重要成果。在五国领导人的见证下,正式签署《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3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28日至2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会后发表了《新德里宣言》和行动计划。分析人士指出,本次会晤一方面大大推动了金砖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强化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维护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特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一步拓展了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领域。
在与会各国领导人见证下,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和《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
2013年3月,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26日晚在南非德班国际会议中心以一场别开生面、极富民族特色的多元文艺演出拉开帷幕。这是金砖国家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举行领导人会晤。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于27日在南非德班举行。在此次峰会中成员国领导人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筹备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理乍得·阿提亚斯:在过去的两天里,我在南非东部港口城市出席了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本届峰会最令人瞩目的特点之一便是非洲国家的广泛参与。共有15个非洲国家的首脑被邀请出席了会议,包括安哥拉、刚果共和国、埃及、几内亚、科特迪瓦、塞内加尔以及乍得等,这只是列举了一部分。
❷ 红军长征的起止点
江西瑞金到陕西吴起镇;最后到会宁会师。
途经11个省: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
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巴西会议什么时候召开扩展阅读
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
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
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白沙会议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蔺白沙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
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苟坝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是否进行打鼓新场战役,并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会理会议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并点名批评了彭德怀、林彪、刘少奇、黄克诚等人。
泸定会议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由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
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
黑水芦花会议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县(亦称芦花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集中讨论了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
沙窝会议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儿盖地区的血洛寨(藏语叫作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将领进政治局,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
牙弄会议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联名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
巴西会议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
俄界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县高吉村(亦称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通渭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
吴起镇会议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❸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有哪些
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 湖南通道县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 贵州省黎平
猴场会议 1935年 1月 1日 贵州省瓮安县
遵义会议 1935年 1月15日 贵州省遵义市
会理会议 1935年 5月12日 四川省会理县
两河口会议 1935年 6月26日 四川省懋功
芦花会议 1935年 7月21日 四川省黑水县
沙窝会议 1935年 8月 4日 四川省宋松潘县
毛儿盖会议 1935年 8月20 日 四川省宋松潘县
巴西会议 1935年 9月 2 日 四川省若尔盖县
俄界会议 1935年 9月12日 甘肃省迭部县
榜罗镇会议 1935年 9月27日 甘肃省通渭县
吴起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 陕西省赤安县
其中重要的会议有:遵义会议和吴起镇会议
❹ 巴西会议的会议介绍
1935年9月9日上午,张国焘给陈昌浩来了份密电,参谋长叶剑英首先看到此电,电报的大意是命陈昌浩率右路军立即南下,并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叶剑英识破了这一阴谋,立即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张闻天、博古随即赶到了三军团驻地巴西,连夜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
会议分析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抗拒中央命令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张国焘仗优势兵力,妄图凌驾和危害党中央的危险处境。毛泽东等同志一致认为,在此种危急关头,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严重后果。为了坚持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同时为了给整个红军北上开辟道路,会议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立即率红一、三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到阿西集合,继续北上,向甘南前进,并通知已到俄界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要一军在原地等待。会议还决定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并委托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1935年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直属纵队离开四川巴西地区向甘肃俄界进发,同时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党中央和毛泽东率红三军、军委纵队和红军大学一部,离开巴西迅速北进,于9月11日晚陆续到达甘南俄界(今甘肃迭部县高吉村),与先期到达的红一军会合。
这次匆匆开始、匆匆结束的会议就是着名的“巴西会议”。巴西会议又一次将红军从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❺ 若尔盖巴西会议会址在哪
巴西会议会址位于若尔盖县巴西乡,距县城33公里。会址所在地原名班佑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现仅存断壁残墙。
1935年8月底,右路军(中央红军)穿过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基于红军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党中央在巴西班佑寺院先后召开了5次重要会议,最后一次是巴西紧急会议,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于1935年9月9日深夜召开紧急会议,采取果断措施,率右路军的一、三军团及军委纵队先行北上。红四方面军二过草地南下。
大量史实证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在巴西地区展开了长征以来最为激烈的路线斗争;反对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是在确立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亲自领导的一次重大路线斗争,在中共党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巴西是记载着共产党斗争史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
1978年,巴西会址确认,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❻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什么会议
以下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
1、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2、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
3、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4、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
5、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6、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7、白沙会议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蔺白沙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
8、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苟坝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是否进行打鼓新场战役,并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9、会理会议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并点名批评了彭德怀、林彪、刘少奇、黄克诚等人。
10、泸定会议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由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
11、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
12、黑水芦花会议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县(亦称芦花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集中讨论了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
13、沙窝会议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儿盖地区的血洛寨(藏语叫作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将领进政治局,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14、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
15、牙弄会议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联名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
16、巴西会议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
17、俄界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县高吉村(亦称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18、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通渭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
19、吴起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长征
❼ 巴西会议的巴西会议旧址
巴西会议旧址位于阿坝州若尔盖县东32公里的巴西乡。会址原为喇嘛教寺院班佑寺,现仅存残墙。毛尔盖会议后,中央率右路军跨过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与左路军会合。但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后,违抗中央命令,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1935年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内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经充分讨论仍坚持北上的正确路线,谴责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行为,要求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迅速向中央靠拢北上。鉴于张国焘和陈昌浩的顽固立场和当时敌情形势,党中央决定率直属纵队先行北上,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直属纵队离开巴西地区向甘肃俄界进发,同时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❽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什么会议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180多个国家派代表团出席了会议,103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并讲话。参加会议的还有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规定国际环境与发展的27项基本原则)、《21世纪议程》(确定21世纪39项战略计划)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地球变暖)和《生物多样化公约》(制止动植物濒危和灭绝)两个公约。
❾ 红军长征有哪些重要的会议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哪些重要会议
以下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
1、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2、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
3、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4、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
5、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6、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7、白沙会议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蔺白沙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
8、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苟坝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是否进行打鼓新场战役,并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9、会理会议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并点名批评了彭德怀、林彪、刘少奇、黄克诚等人。
10、泸定会议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由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
11、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
12、黑水芦花会议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县(亦称芦花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集中讨论了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
13、沙窝会议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儿盖地区的血洛寨(藏语叫作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将领进政治局,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14、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
15、牙弄会议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联名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
16、巴西会议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
17、俄界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县高吉村(亦称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18、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通渭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
19、吴起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长征中召开众多会议的原因:
1、体现民主集中制,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它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专断,而是集体领导。通过党的会议做出重大决策,是党实现集体领导的一种重要形式。
湘江战役后,为克服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在军事指挥中的擅权妄为,猴场会议就明确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遵义会议后,党逐渐恢复了被破坏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明确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作用。
中央还就这一问题给中央分局和红2、红6军团发电,要求他们建立军事集体领导,重要的军事问题都要经过军委分会讨论。中央红军各部队也逐步在团以上单位恢复党的集体领导制度,通过集思广益、民主集中、会议决定,克服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不正常现象,实现集体领导决策的常态化,保证了党的决策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2、制定战略决策,指导长征走向胜利
长征中,红军处境险恶,危机重重。“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在党内,先是教条主义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后来又有张国焘拥兵自重、挑战“党指挥枪”的原则。
“华北事变”前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怎样使党和红军化险为夷?怎样保证党的正确领导?怎样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怎样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这些重大问题都需要面对,都需要回答。危难之中,中共中央多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做出战略决策和部署。
湘江战役后,党和红军面临着生死抉择。通过中央负责人召开的通道会议,以及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实现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初步调整,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遵义会议及其以后召开的扎西会议、会理会议等,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共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逐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后来又召开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确立并坚持了北上战略方针,强调创造川陕甘根据地是红一、红四方面军面临的历史任务。
1935年9月12日召开的俄界中央政治局会议,揭露和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做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党中央还明确把这个决定控制在中央委员的范围内,从而为团结红四方面军北上、给张国焘的转圜留了余地。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又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之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3、凝聚意志力量,实现党的战略目标
长征中,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繁重,环境严酷恶劣。党和红军召开的各种会议,对于实现全党意志和全军行动的高度集中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遵义会议决议。2月10日,张闻天在扎西召开的中央军委纵队党的干部会上,传达了遵义会议决议的报告;2月16日,中央军委纵队各分队在白砂驻地,传达张闻天的报告精神。
毛泽东于2月18日和20日,先后出席红1军团直属队排以上干部会议和红3军团干部会议,传达遵义会议决议精神。陈云等中央政治局常委也相继参加红5军团、红9军团干部会议,传达遵义会议决议精神。这些举措,有力地统一了党和红军的思想,消除了长征以来广大指战员当中存在的疑虑和不满,从而使全军上下思想统一、人心振奋。
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述瓦窑堡会议精神,强调反对狭隘的关门主义,要求“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央战略决策的贯彻执行。
在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的长征中,党和红军召开的这些重要会议,正确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一是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二是怎么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三是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作斗争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确保了红军的生存和长征的最后胜利。
❿ 巴西会议确定的总方针
巴西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它在反对张国焘路线的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相当重要的会议。
巴西会议确定的总方针:红军继续北进,大量消灭蒋介石,胡宗南的部队,创造川陕甘新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