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预测世界杯里谁能夺得足球先生
1. 巴西
100.00% (1)
2. 阿根廷
0.00% (0)
3. 英格兰
0.00% (0)
4. 德国
0.00% (0)
5. 意大利
0.00% (0)
6. 法国
0.00% (0)
7. 西班牙
0.00% (0)
8. 葡萄牙
0.00% (0)
9. 荷兰
0.00% (0)
10. 其他
0.00% (0)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每一届世界杯前,猜谁能夺得大力神杯都是热门话题,这一次咱也俗一回,设立本投票贴,欢迎球迷竞猜,猜对者奖论坛金币。
其实才世界杯冠军得主,有规律可循,下面就介绍几个世界杯冠军定律。
第一大定律:上年世界足球先生所在球队不能得世界杯冠军定律。自国际足联设立世界足球先生这一荣誉称号以来,至今世界足球先生不能夺冠世界杯这一魔咒没人能够打破。
第二大定律:上年洲冠军不能夺得世界杯定律。这个现象也一直伴随近几届世界杯,并且屡试不爽。
第三大定律:世界杯冠军奖杯欺生定律。近几十年来,大力神杯成了巴西、德国、意大利、阿根廷这四个国家的专用奖杯,只是在1966年与1998年英格兰与法国利用东道主之利各夺得1次冠军。大力神杯鲜与陌生国家接触。
第四大定律:小组赛失败者不能夺冠定律。
第五大定律:巴西夺冠定律。世界杯到目前已经举行了18届,五星巴西不愧是足球王国,近几十年几乎每届都是夺冠大热门。巴西5夺桂冠,占28%,猜巴西夺冠准确率大于28%,28%可是不低的比例呀。
第六大定律:东道主夺冠定律。世界杯上东道主夺得冠军的概率是非常高滴。
补充说明,另外一个世界杯冠军球队乌拉圭,曾经在世界杯刚开始时2夺冠军,近几十年鲜有佳绩,故不在本鹏考虑之列。
补充说明2,西班牙近几年的国际排名很高,经常是世界杯夺冠热门球队;
葡萄牙人曾经出过尤西比奥这样的伟大球员,在1966年他们只是输给了最后的冠军——主场作战的英格兰队,今年C.罗天赋绝佳,身价第一,能否超越他的前辈呢?
荷兰是世界足坛着名的无冕之王,2010,巴斯滕、古力特、里杰查尔德的晚辈们能否实现他们前辈的愿望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㈡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tZXH8zcoWgT1bT8PMKqDwg
㈢ 大热必死是真的么举几个例子
本报世界杯特刊《非洲探险》从今天开始进入“丛林法则”阶段。之前,我们已经讲过,我们做事是按照事物演进的规律进行。比如,无规矩不成方圆,“丛林法则”是规矩,“动物凶猛”是方圆,直接跨越到动物王国,展开探险死路一条。
“丛林法则”也就是历届世界杯
以来的一些诡异的现象,了解这些“法则”也许有助于您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在玄妙难测的世界杯“丛林”中最先把握玄机。
欣赏世界杯需要娱乐精神,还需要一定的智慧,这应该是散发着灵性、理性和知性的智慧,而不是伪饰激情,先跳出来装腔作势,实则内里中空的浮躁。首期的《大热必死》就有点这个意思,它告诉我们笑到最后的才是王者。 梁军
西班牙队:谁说“大热必死”?南非世界杯我们将会打破这个魔咒!
巴西队:幸好我们不是最热门球队,有西班牙队这个“垫背”的。
非洲球队:我们只有“黑马”,没有“热门”。
南非世界杯,你觉得西班牙或巴西会夺冠?你错了!如果你还用惯性思维,那么对不起,非洲不欢迎你。在“丛林法则”第一课,我们就要颠覆常理——因为在世界杯上,一切皆有可能!
80岁高龄的世界杯不仅诞生了这个宇宙中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最富有想象力的比赛和进球,最疯狂的粉丝团和最激情的夏天,还提供给研究人员无尽的宝贵资料和线索。为什么每届世界杯赛前的大热门都像中国足球一样让人提心吊胆呢?在万物生长的南非,世界杯还会延续这一魔咒吗?
超自然力量左右足球
热门球队的死亡魔咒
足球不是恐怖片和X档案,但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运动,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足球是第一运动,是球迷最多,概念最普及的运动之一。如果真有上帝,那么整天耳濡目染,他老人家或许也会迷上足球,开个玩笑。所谓“大热必死”是指每逢世界杯或者欧洲杯这种重量级比赛时,总会有一些被给予厚望的球队铩羽而归,虽说其他运动也有着类似的规律,但足球比赛,尤其是世界杯上的“大热必死”好像一个和所有球迷过不去的魔咒,给那些大热门下了暗套。
往远了说,1966年世界杯,卫冕冠军巴西队是最大夺冠热门,但由于贝利受伤,桑巴军团接连输给了匈牙利队和葡萄牙队,从而没能晋级8强。近一点,1994年的意大利,1998年的巴西,2002年的法国,2006年的巴西,这些球队都是当年的世界杯的最大热门,然而命运总喜欢捉弄尘世间的良民,当巴乔的点球打飞;罗纳尔多决赛梦游;当法国球员尽显疲态,当巴西假球般输给法国,留给球员和球迷们是懊悔和骂街,留给世界杯的则是话题和争议,留给分析家和好事者是各种版本无端或有机的猜测。似乎冥冥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操纵这项运动,而它的无形、无色、无味令人难以揣摩和辨别,只能依靠草蛇灰线般隐约可见的痕迹去造访这一现象的本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过大压力导致发挥失常
无论是何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都要遵循“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以“丛林法则”来解释“大热必死”这一魔咒,其原理在于必须深谙“强弱逆转”这一道理。
从精神方面看,大赛前被封为“大热门”不仅仅会带给球队和队员无形的压力,更会给他们一种强加的心理暗示,世界杯这样的大型赛会其持续时间长,高关注度的特性也都会给热门球队带来影响。一支志在夺冠的球队未必需要长时间高度的精神集中,而过大的压力恰恰导致球员们精神上的过度集中。在长时间的比赛中,体能的分配和状态调整对于一支志在走到最后的球队来说至关重要,压力不仅仅会干扰到正常的思维,还会严重消耗元气,致使发挥失常。
从普通球迷、媒体的角度看,所谓的世界杯大热首先需要拥有以下条件,一是近一两年来表现突出的球队,二是赛会历史上有着出色成绩的球队,三是攻击力和控制力出色的球队。小组赛阶段可能不会暴露太多问题,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假象,但到了淘汰赛,随着功利性越来越浓,注重防守比拼和意志,这都对进攻和整体不够平衡的球队产生很大的困扰。
此外,按照中国人的理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世界杯前产生的所谓“大热”,或多或少会产生轻敌思想,而这正是魔咒的一大伏笔,1998年的巴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本报记者 赵蔚林
■法则应用
巴西、西班牙要小心
据最新消息,科学家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得出结论英格兰将夺得2010年南非世界杯冠军,西班牙和荷兰分获二三名。也就是说,这一类似恶搞的猜想已经在数据上将英格兰列为头号大热,但从球迷、专家甚至大仙角度看,卡佩罗的队伍有几成胜算?
实际上,更多人倾向于西班牙和巴西,作为欧洲冠军的西班牙,在45场比赛中取得了41胜3平1负的绝佳战绩。这期间唯一输掉的比赛是去年联合会杯上0:2不敌美国,据说这么做还是为了避免另外一大魔咒,就是凡是夺得联合会杯冠军的球队,都不会拿到世界杯冠军。西班牙绝佳的状态以及西甲联赛的影响力都让斗牛士们成为了南非世界杯的最大热门。同样,五星巴西从来都是世界杯的大热门,对于西班牙和巴西来说,虽然是大热门,但也同样是众矢之的,世界杯之路对于他们来说格外艰险。更有趣的是,根据赛程安排,他们甚至有可能在首轮淘汰赛相遇,西班牙所处小组对手实力较弱,以小组第一出线当无问题,但巴西同组有葡萄牙和科特迪瓦这样的硬骨头,掉到小组第二也不是没有可能,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么6月30日凌晨2:30进行的一场8分之一决赛就成了“大热必死”的“活体实验”了。
足球是圆的,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对于这两个大热门来说,虽说志存高远,但真正需要从小组赛做起,因为当你貌似没有漏洞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豺狼们就在暗处,他们能够嗅到最微弱的血腥。 本报记者 赵蔚林
西班牙公布最终名单
巴萨8人压皇马
北京时间5月20日晚,西班牙国家队主教练博斯克公布了参加南非世界杯23人终极名单。名单主要是以两年前欧洲杯夺冠的班底为主,其中西甲两大豪门占据13个席位,巴萨8人,皇马5人,而颇受争议的巴萨门将巴尔德斯最终搭上了去往南非的班车。
巴塞罗那成为西班牙国家队最大贡献者,包括新近加盟的比利亚在内,共有8人随西班牙前往南非。西班牙队的首场比赛是在当地时间6月16日对阵瑞士,博斯克希望到时候有轻伤在身的法布雷加斯和托雷斯可以顺利恢复。
23人名单:
门将:卡西利亚斯(皇马)、雷纳(利物浦)、巴尔德斯(巴塞罗那)
后卫:阿尔比奥尔(皇马)、拉莫斯(皇马)、阿韦洛亚(皇马)、卡普德维拉(比利亚雷亚尔)、皮克(巴塞罗那)、普约尔(巴塞罗那)、马切纳(瓦伦西亚)
中场:哈维阿隆索(皇马)、法布雷加斯(阿森纳)、布斯克茨(巴塞罗那)、哈维(巴塞罗那)、伊涅斯塔(巴塞罗那)、大卫席尔瓦(瓦伦西亚)、哈维马蒂内斯(毕尔巴鄂竞技)
前锋:马塔(瓦伦西亚)、比利亚(巴塞罗那)、托雷斯(利物浦)、洛伦特(毕尔巴鄂竞技)、佩德罗(巴塞罗那)、纳瓦斯(塞维利亚)
㈣ 求《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tZXH8zcoWgT1bT8PMKqDwg
㈤ 跪求:世界杯魔鬼定律
1、冠军定律。历届冠军是东道主或前世界杯冠军。
2、东道主捧杯定律。想夺世界杯,先当东道主。除巴西外,其他六个世界杯冠军得主第一次获得冠军都在本土。
3、东道主福无双至定律。东道主从来不曾第二次在本土夺冠!曾经两次举办过世界杯的法国、意大利、墨西哥都不能例外。
4、冠军对称定律。以1982年为轴心,两边冠军相对称。
5、最佳射手定律。除巴西罗纳尔多外,最佳射手第二年开始逐渐沉沦。
6、肥水不流他人田定律。除1958年第六届、2002年第17届世界杯冠军巴西外,哪个洲举办世界杯,哪个洲球队夺冠。在欧洲举办世界杯,欧洲球队夺冠;在美洲举办世界杯,美洲球队夺冠。如果把美洲分为南美洲和北美洲,在世界杯历史上,只有巴西在四大州都夺冠过。
7、第二次握手,胜者为王定律。小组赛后,淘汰赛两队再相遇,他们的胜者获得冠军。1954年,德国和匈牙利,德国决赛胜匈牙利;1982年,意大利和波兰,意大利半决赛胜波兰;1994年,巴西和瑞典,巴西半决赛胜瑞典;2002年,巴西和土耳其,巴西半决赛胜土耳其。
8、大热必死定律。除巴西1970年外,其他夺冠最大热门均死于非命。
9、3964定律。除巴西外,一支队伍最近两次夺冠的年份加起来,一定等于3964。比如阿根廷两次捧杯的时间1986年和1978年,相加之和等于3964;德国分别在1990和1974夺冠,相加之和也等于3964。不知道中国球迷是高兴还是失望,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夺得过世界杯冠军,根据这一定律可以预测,中国队夺冠的时间是3964年。
10、贝利乌鸦嘴定律。除巴西外,贝利看好的队和队员均被他“咒”死。
不用谢,呵呵
㈥ 请问3964 是什么意思
所谓"3964",是指一个国家两次夺得世界杯足球赛的年份之和为3964.不能说定律广泛的存在于每次比赛,而是频繁的以此形式出现.
先简单引用下历年世界杯比赛冠军如下:
1930 乌拉圭
1934 意大利
1938 意大利
1950 乌拉圭
1954 西德
1958 巴西
1962 巴西
1966 英格兰
1970 巴西
1974 西德
1978 阿根廷
1982 意大利
1986 阿根廷
1990 西德
1994 巴西
1998 法国
2002 巴西
2006 意大利
我们从后向前一一例举:
【1930 乌拉圭】3964-1930=2034
【1934 意大利】3964-1934=2030
【1938 意大利】3964-1938=2026
【1950 乌拉圭】3964-1950=2014
【1954 西德】3964-1954=2010
【1958 巴西】3964-1958=2006
【1962 巴西】3964-1962=2002
【1966 英格兰】3964-1966=1998
【1970 巴西】3964-1970=1994
【1974 西德】3964-1974=1990
【1978 阿根廷】3964-1978=1986
【1982 意大利】3964-1982=1982 (1982年冠军意大利)
【1986 阿根廷】3964-1986=1978 (1978年冠军阿根廷)
【1990 西德】3964-1990=1974 (1974年冠军西德)
【1994 巴西】3964-1994=1970 (1970年冠军巴西)
【1998 法国】3964-1998=1966 (1966年冠军英格兰)
【2002 巴西】3964-2002=1962 (1958年冠军巴西)
【2006 意大利】3964-2006=1958 (1958年冠军巴西)
上面按照定律的算法分别列出了历年比赛冠军及相应数值的变化.3964是1982的2倍.因此以1982年为界,之后六届世界杯冠军有四届符合3964定律.即1986年与1978年冠军阿根廷、199年与1974年西德、1994年与1970年冠军巴西、2002年与1958年冠军巴西.
按照此定律最远是到2034年或许还能符合此定律.但自1994年起此定律似乎被改为隔一届符合定律.所以1998年与2006年冠军都不是相应数字1966年与1958年的冠军.以此规律假设本次世界杯的冠军应该是3964-2010=1954,1954年的冠军为西德即现在的德国.目前德国刚高奏凯歌以4:0淘汰了阿根廷.确十分的具有冠军相.并且我们再看2014年世界杯,3964-2014=1950,1950年冠军乌拉圭.虽然本届比赛乌拉圭进入八强,但四强中已经被淘汰出局.其四年之后的实力难以会有太大的改变.并且本次比赛铩羽而归的巴西、意大利等,下届比赛势必会卷土再来.乌拉圭想要夺冠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也与隔一届符合定律的大致相同.但2014年还尚早.现在谈论尚不实际.但本届比赛的冠军会是德国吗?这种巧合的定律真的存在吗?
㈦ 什么是相对论
以下对相对论的解析比较复杂,WSHIRI阁下可以只阅读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内容比较概括与简洁,后面的详细解说只供选读。
---失意的风筝
相对论(Principle of relativity)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理。它是说:如果坐标系K'相对于坐标系K作匀速运动而没有转动,则相对于这两个坐标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不可能区分哪个是坐标系K,哪个是坐标系K′。第二个原理叫光速不变原理,它是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它不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
从表面上看,光速不变似乎与相对性原理冲突。因为按照经典力学速度的合成法则,对于K′和K这两个做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光速应该不一样。爱因斯坦认为,要承认这两个原理没有抵触,就必须重新分析时间与空间的物理概念。
爱因斯坦发现,如果承认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是相容的,那么这两条假设都必须摒弃。这时,对一个钟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个钟不一定是同时的,同时性有了相对性。在两个有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中,测量两个特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的数值不再相等。距离也有了相对性。
如果设K坐标系中一个事件可以用三个空间坐标x、y、z和一个时间坐标t来确定,而K′坐标系中同一个事件由x′、y′、z′和t′来确定,则爱因斯坦发现,x′、y′、z′和t′可以通过一组方程由x、y、z和t求出来。两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参数。这个方程最早是由洛仑兹得到的,所以称为洛仑兹变换。
利用洛仑兹变换很容易证明,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速度的相加满足一个新的法则。相对性原理也被表达为一个明确的数学条件,即在洛仑兹变换下,带撇的空时变量x'、y'、z'、t'将代替空时变量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达式仍取与原来完全相同的形式。人们称之为普遍的自然定律对于洛仑兹变换是协变的。这一点在我们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绝对的。它一直充当着不同于三个空间坐标的独立角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了。认为物理的现实世界是各个事件组成的,每个事件由四个数来描述。这四个数就是它的时空坐标t和x、y、z,它们构成一个四维的连续空间,通常称为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在相对论中,用四维方式来考察物理的现实世界是很自然的。狭义相对论导致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在爱因斯坦以前,物理学家一直认为质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们是分别守恒的量。爱因斯坦发现,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密不可分,两个守恒定律结合为一个定律。他给出了一个着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为光速。于是质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计算表明,微小的质量蕴涵着巨大的能量。这个奇妙的公式为人类获取巨大的能量,制造原子弹和氢弹以及利用原子能发电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于1915年进一步建立起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性原理还仅限于两个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坐标系,而在广义相对论性原理中匀速运动这个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个等效原理,认为我们不可能区分引力效应和非匀速运动,即非匀速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他进而分析了光线在靠近一个行量附近穿过时会受到引力而弯折的现象,认为引力的概念本身完全不必要。可以认为行星的质量使它附近的空间变成弯曲,光线走的是最短程线。
【狭义相对论】
马赫和休谟的哲学对爱因斯坦影响很大。马赫认为时间和空间的量度与物质运动有关。时空的观念是通过经验形成的。绝对时空无论依据什么经验也不能把握。休谟更具体的说:空间和广延不是别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分布的可见的对象充满空间。而时间总是又能够变化的对象的可觉察的变化而发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指出,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实际上说明关于“以太”的整个概念是多余的,光速是不变的。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是错误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参照物,时间测量也是随参照系不同而不同的。他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提出了洛仑兹变换。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四维时空观上的一个理论,因此要弄清相对论的内容,要先对相对论的时空观有个大体了解。在数学上有各种多维空间,但目前为止,我们认识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维,即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现代微观物理学提到的高维空间是另一层意思,只有数学意义,在此不做讨论。
四维时空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最低维度,我们的世界恰好是四维,至于高维真实空间,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感知。我在一个帖子上说过一个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维空间里(不含时间)转动,其长度不变,但旋转它时,它的各坐标值均发生了变化,且坐标之间是有联系的。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四维时空不仅限于此,由质能关系知,质量和能量实际是一回事,质量(或能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运动状态相关的,比如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在四维时空里,质量(或能量)实际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因此质量与运动状态有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四维时空里,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另外在四维时空里还定义了四维速度,四维加速度,四维力,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统一了电和磁,电场和磁场用一个统一的电磁场张量来描述。四维时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维定律要完美的多,这说明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四维的。可以说至少它比牛顿力学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们不能对它妄加怀疑。
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在今后论及广义相对论时我们还会看到,时空与能量动量四矢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因此,必须在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描述运动,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必须有一个参考物,这个参考物就是参考系。
伽利略曾经指出,运动的船与静止的船上的运动不可区分,也就是说,当你在封闭的船舱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么即使你拥有最发达的头脑,最先进的仪器,也无从感知你的船是匀速运动,还是静止。更无从感知速度的大小,因为没有参考。比如,我们不知道我们整个宇宙的整体运动状态,因为宇宙是封闭的。爱因斯坦将其引用,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惯性系之间完全等价,不可区分。
着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彻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学说,得出了光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无论你站在地上,还是站在飞奔的火车上,测得的光速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由这两条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导出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式,速度变换式等所有的狭义相对论内容。比如速度变幻,与传统的法则相矛盾,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比如一辆火车速度是10m/s,一个人在车上相对车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车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相对论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时,这种效应明显增大,比如,火车速度是0.99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0.99倍光速,那么地面观测者的结论不是1.98倍光速,而是0.999949倍光速。车上的人看到后面的射来的光也没有变慢,对他来说也是光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无论在那个参考系,光速都是不变的。速度变换已经被粒子物理学的无数实验证明,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光的这一独特性质,因此被选为四维时空的唯一标尺。
相对论导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间进度的关系,发现运动的惯性系时间进度慢,这就是所谓的钟慢效应。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
由以上陈述可知,钟慢和尺缩的原理就是时间进度有相对性。也就是说,时间进度与参考系有关。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认为,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然而时间仍是个客观量。比如在下期将讨论的双生子理想实验中,哥哥乘飞船回来后是15岁,弟弟可能已经是45岁了,说明时间是相对的,但哥哥的确是活了15年,弟弟也的确认为自己活了45年,这是与参考系无关的,时间又是"绝对的"。这说明,不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它本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个客观量,是绝对的,这称为固有时。也就是说,无论你以什么形式运动,你都认为你喝咖啡的速度很正常,你的生活规律都没有被打乱,但别人可能看到你喝咖啡用了100年,而从放下杯子到寿终正寝只用了一秒钟。
时钟佯谬或双生子佯谬
相对论诞生后,曾经有一个令人极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双生子佯谬。一对双生子A和B,A在地球上,B乘火箭去做星际旅行,经过漫长岁月返回地球。爱因斯坦由相对论断言,二人经历的时间不同,重逢时B将比A年轻。许多人有疑问,认为A看B在运动,B看A也在运动,为什么不能是A比B年轻呢?由于地球可近似为惯性系,B要经历加速与减速过程,是变加速运动参考系,真正讨论起来非常复杂,因此这个爱因斯坦早已讨论清楚的问题被许多人误认为相对论是自相矛盾的理论。如果用时空图和世界线的概念讨论此问题就简便多了,只是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和公式。在此只是用语言来描述一种最简单的情形。不过只用语言无法更详细说明细节,有兴趣的请参考一些相对论书籍。我们的结论是,无论在那个参考系中,B都比A年轻。
为使问题简化,只讨论这种情形,火箭经过极短时间加速到亚光速,飞行一段时间后,用极短时间掉头,又飞行一段时间,用极短时间减速与地球相遇。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略去加速和减速造成的影响。在地球参考系中很好讨论,火箭始终是动钟,重逢时B比A年轻。在火箭参考系内,地球在匀速过程中是动钟,时间进程比火箭内慢,但最关键的地方是火箭掉头的过程。在掉头过程中,地球由火箭后方很远的地方经过极短的时间划过半个圆周,到达火箭的前方很远的地方。这是一个"超光速"过程。只是这种超光速与相对论并不矛盾,这种"超光速"并不能传递任何信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光速。如果没有这个掉头过程,火箭与地球就不能相遇,由于不同的参考系没有统一的时间,因此无法比较他们的年龄,只有在他们相遇时才可以比较。火箭掉头后,B不能直接接受A的信息,因为信息传递需要时间。B看到的实际过程是在掉头过程中,地球的时间进度猛地加快了。在B看来,A现实比B年轻,接着在掉头时迅速衰老,返航时,A又比自己衰老的慢了。重逢时,自己仍比A年轻。也就是说,相对论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狭义相对论小结
相对论要求物理定律要在坐标变换(洛伦兹变化)下保持不变。经典电磁理论可以不加修改而纳入相对论框架,而牛顿力学只在伽利略变换中形势不变,在洛伦兹变换下原本简洁的形式变得极为复杂。因此经典力学与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力学体系在洛伦兹变换下形势不变,称为相对论力学。
狭义相对论建立以后,对物理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深入到量子力学的范围,成为研究高速粒子不可缺少的理论,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成功的背后,却有两个遗留下的原则性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个是惯性系所引起的困难。抛弃了绝对时空后,惯性系成了无法定义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惯性系是惯性定律在其中成立的参考系。惯性定律实质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然而"不受外力"是什么意思?只能说,不受外力是指一个物体能在惯性系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样,惯性系的定义就陷入了逻辑循环,这样的定义是无用的。我们总能找到非常近似的惯性系,但宇宙中却不存在真正的惯性系,整个理论如同建筑在沙滩上一般。第二个是万有引力引起的困难。万有引力定律与绝对时空紧密相连,必须修正,但将其修改为洛伦兹变换下形势不变的任何企图都失败了,万有引力无法纳入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当时物理界只发现了万有引力和电磁力两种力,其中一种就冒出来捣乱,情况当然不会令人满意。
爱因斯坦只用了几个星期就建立起了狭义相对论,然而为解决这两个困难,建立起广义相对论却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为解决第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干脆取消了惯性系在理论中的特殊地位,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因此第一个问题转化为非惯性系的时空结构问题。在非惯性系中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就是惯性力。在深入研究了惯性力后,提出了着名的等性原理,发现参考系问题有可能和引力问题一并解决。几经曲折,爱因斯坦终于建立了完整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让所有物理学家大吃一惊,引力远比想象中的复杂的多。至今为止爱因斯坦的场方程也只得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确定解。它那优美的数学形式至今令物理学家们叹为观止。就在广义相对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哥本哈根学派创立并发展的量子力学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物理学家们很快发现,两大理论并不相容,至少有一个需要修改。于是引发了那场着名的论战:爱因斯坦VS哥本哈根学派。直到现在争论还没有停止,只是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更倾向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为解决这一问题耗费了后半生三十年光阴却一无所获。不过他的工作为物理学家们指明了方向:建立包含四种作用力的超统一理论。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有希望的候选者是超弦理论与超膜理论。
【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问世,人们看到的结论就是:四维弯曲时空,有限无边宇宙,引力波,引力透镜,大爆炸宇宙学说,以及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黑洞等等。这一切来的都太突然,让人们觉得相对论神秘莫测,因此在相对论问世头几年,一些人扬言"全世界只有十二个人懂相对论"。甚至有人说"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更有甚者将相对论与"通灵术","招魂术"之类相提并论。其实相对论并不神秘,它是最脚踏实地的理论,是经历了千百次实践检验的真理,更不是高不可攀的。
相对论应用的几何学并不是普通的欧几里得几何,而是黎曼几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非欧几何,它分为罗氏几何与黎氏几何两种。黎曼从更高的角度统一了三种几何,称为黎曼几何。在非欧几何里,有很多奇怪的结论。三角形内角和不是180度,圆周率也不是3.14等等。因此在刚出台时,倍受嘲讽,被认为是最无用的理论。直到在球面几何中发现了它的应用才受到重视。
空间如果不存在物质,时空是平直的,用欧氏几何就足够了。比如在狭义相对论中应用的,就是四维伪欧几里得空间。加一个伪字是因为时间坐标前面还有个虚数单位i。当空间存在物质时,物质与时空相互作用,使时空发生了弯曲,这是就要用非欧几何。
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发现了引力场与引力波都是以光速传播的,否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超距作用。当光线由恒星发出,遇到大质量天体,光线会重新汇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观测到被天体挡住的恒星。一般情况下,看到的是个环,被称为爱因斯坦环。爱因斯坦将场方程应用到宇宙时,发现宇宙不是稳定的,它要么膨胀要么收缩。当时宇宙学认为,宇宙是无限的,静止的,恒星也是无限的。于是他不惜修改场方程,加入了一个宇宙项,得到一个稳定解,提出有限无边宇宙模型。不久哈勃发现着名的哈勃定律,提出了宇宙膨胀学说。爱因斯坦为此后悔不已,放弃了宇宙项,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在以后的研究中,物理学家们惊奇的发现,宇宙何止是在膨胀,简直是在爆炸。极早期的宇宙分布在极小的尺度内,宇宙学家们需要研究粒子物理的内容来提出更全面的宇宙演化模型,而粒子物理学家需要宇宙学家们的观测结果和理论来丰富和发展粒子物理。这样,物理学中研究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目前最活跃的分支: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竟这样相互结合起来。就像高中物理序言中说的那样,如同一头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被抛弃了,但它的有限无边宇宙模型却是宇宙未来三种可能的命运之一,而且是最有希望的。近年来宇宙项又被重新重视起来了。黑洞问题将在今后的文章中讨论。黑洞与大爆炸虽然是相对论的预言,它们的内容却已经超出了相对论的限制,与量子力学,热力学结合的相当紧密。今后的理论有希望在这里找到突破口。
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由于惯性系无法定义,爱因斯坦将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所有参考系在描述自然定律时都是等效的。这与狭义相对性原理有很大区别。在不同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完全等价,没有任何描述上的区别。但在一切参考系中,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不同参考系可以同样有效的描述自然律。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种更好的描述方法来适应这种要求。通过狭义相对论,很容易证明旋转圆盘的圆周率大于3.14。因此,普通参考系应该用黎曼几何来描述。第二个原理是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意参考系内都是不变的。它等效于在四维时空中光的时空点是不动的。当时空是平直的,在三维空间中光以光速直线运动,当时空弯曲时,在三维空间中光沿着弯曲的空间运动。可以说引力可使光线偏折,但不可加速光子。第三个原理是最着名的等效原理。质量有两种,惯性质量是用来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起初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引力质量度量物体引力荷的大小,起初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定义。它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定律。惯性质量不等于电荷,甚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引力荷)在牛顿力学中不应该有任何关系。然而通过当代最精密的试验也无法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严格成比例(选择适当系数可使它们严格相等)。广义相对论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完全相等作为等效原理的内容。惯性质量联系着惯性力,引力质量与引力相联系。这样,非惯性系与引力之间也建立了联系。那么在引力场中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引入一个很小的自由降落参考系。由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在此参考系内既不受惯性力也不受引力,可以使用狭义相对论的一切理论。初始条件相同时,等质量不等电荷的质点在同一电场中有不同的轨道,但是所有质点在同一引力场中只有唯一的轨道。等效原理使爱因斯坦认识到,引力场很可能不是时空中的外来场,而是一种几何场,是时空本身的一种性质。由于物质的存在,原本平直的时空变成了弯曲的黎曼时空。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之初,曾有第四条原理,惯性定律:不受力(除去引力,因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的物体做惯性运动。在黎曼时空中,就是沿着测地线运动。测地线是直线的推广,是两点间最短(或最长)的线,是唯一的。比如,球面的测地线是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截得的大圆的弧。但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建立后,这一定律可由场方程导出,于是惯性定律变成了惯性定理。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曾认为匀速圆周运动才是惯性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总会闭合为一个圆。这样提出是为了解释行星运动。他自然被牛顿力学批的体无完肤,然而相对论又将它复活了,行星做的的确是惯性运动,只是不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而已。
蚂蚁与蜜蜂的几何学
设想有一种生活在二维面上的扁平蚂蚁,因为是二维生物,所以没有第三维感觉。如果蚂蚁生活在大平面上,就从实践中创立欧氏几何。如果它生活在一个球面上,就会创立一种三角和大于180度,圆周率小于3.14的球面几何学。但是,如果蚂蚁生活在一个很大的球面上,当它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活动范围还不够大,它不足以发现球面的弯曲,它生活的小块球面近似于平面,因此它将先创立欧氏几何学。当它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来时,它会发现三角和大于180度,圆周率小于3.14等"实验事实"。如果蚂蚁够聪明,它会得到结论,它们的宇宙是一个弯曲的二维空间,当它把自己的"宇宙"测量遍了时,会得出结论,它们的宇宙是封闭的(绕一圈还会回到原地),有限的,而且由于"空间"(曲面)的弯曲程度(曲率)处处相同,它们会将宇宙与自己的宇宙中的圆类比起来,认为宇宙是"圆形的"。由于没有第三维感觉,所以它无法想象,它们的宇宙是怎样弯曲成一个球的,更无法想象它们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是存在于一个三维平直空间中的有限面积的球面。它们很难回答"宇宙外面是什么"这类问题。因为,它们的宇宙是有限无边的封闭的二维空间,很难形成"外面"这一概念。
对于蚂蚁必须借助"发达的科技"才能发现的抽象的事实,一只蜜蜂却可以很容易凭直观形象的描述出来。因为蜜蜂是三维空间的生物,对于嵌在三维空间的二维曲面是"一目了然"的,也很容易形成球面的概念。蚂蚁凭借自己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却很不形象,是严格数学化的。
由此可见,并不是只有高维空间的生物才能发现低维空间的情况,聪明的蚂蚁一样可以发现球面的弯曲,并最终建立起完善的球面几何学,其认识深度并不比蜜蜂差多少。
黎曼几何是一个庞大的几何公理体系,专门用于研究弯曲空间的各种性质。球面几何只是它极小的一个分支。它不仅可用于研究球面,椭圆面,双曲面等二维曲面,还可用于高维弯曲空间的研究。它是广义相对论最重要的数学工具。黎曼在建立黎曼几何时曾预言,真实的宇宙可能是弯曲的,物质的存在就是空间弯曲的原因。这实际上就是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内容。只是当时黎曼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因此无法建立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就提出了三个实验,并很快就得到了验证:(1)引力红移(2)光线偏折(3)水星近日点进动。直到最近才增加了第四个验证:(4)雷达回波的时间延迟。
(1)引力红移:广义相对论证明,引力势低的地方固有时间的流逝速度慢。也就是说离天体越近,时间越慢。这样,天体表面原子发出的光周期变长,由于光速不变,相应的频率变小,在光谱中向红光方向移动,称为引力红移。宇宙中有很多致密的天体,可以测量它们发出的光的频率,并与地球的相应原子发出的光作比较,发现红移量与相对论语言一致。60年代初,人们在地球引力场中利用伽玛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效应(穆斯堡尔效应)测量了光垂直传播22。5M产生的红移,结果与相对论预言一致。
(2)光线偏折:如果按光的波动说,光在引力场中不应该有任何偏折,按半经典式的"量子论加牛顿引力论"的混合产物,用普朗克公式E=hr和质能公式E=MC^2求出光子的质量,再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得到的太阳附近的光的偏折角是0.87秒,按广义相对论计算的偏折角是1.75秒,为上述角度的两倍。1919年,一战刚结束,英国科学家爱丁顿派出两支考察队,利用日食的机会观测,观测的结果约为1.7秒,刚好在相对论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太阳大气对光线的偏折。最近依靠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类星体的电波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偏折,不必等待日食这种稀有机会。精密测量进一步证实了相对论的结论。
(3)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天文观测记录了水星近日点每百年移动5600秒,人们考虑了各种因素,根据牛顿理论只能解释其中的5557秒,只剩43秒无法解释。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与万有引力定律(平方反比定律)有所偏差,这一偏差刚好使水星的近日点每百年移动43秒。
(4)雷达回波实验:从地球向行星发射雷达信号,接收行星反射的信号,测量信号往返的时间,来检验空间是否弯曲(检验三角形内角和)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做成了此实验,结果与相对论预言相符。
㈧ 1982轴心定律的十六大魔咒
如果有人对德国世界杯还有一些记忆的话,那么那些漂亮的进球并不是最应该铭记的东西。在这个并不算神秘的国度,却极其诡异地破解了众多由来已久的世界杯魔咒。这些几十年来,被坊间流传的公式和数据,几乎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间被轻易瓦解。
但这并不能阻止世界杯魔幻的舞步,它就像一个怪圈,缠绕在每个人的心上。在这项无法用定理来诠释的运动中,却暗含众多的规律,虽然我们很难将其证实或证伪,但既然这些奇妙的数字以此为乐,我们也不妨如此。 1978年、1986年的冠军是阿根廷,1978+1986=3964 。
1974年、1990年的冠军分别是前西德和德国,1974+1990=3964
1970年、1994年的冠军是巴西,1970+1994=3964
1966年的冠军是英格兰、1998年的冠军是法国,1966+1998=3964
1962年、2002年的冠军是巴西,1962+2002=3964
依此,2006年的世界杯冠军应该是:3964-2006=1958年的冠军巴西,但2006年冠军是意大利,这条着名的公式告破。 (2010年足球先生与金球奖合并为国际足球联合会金球奖)
谁当选了欧洲足球先生,他所代表的国家队就无法在次年举行的世界杯中夺冠!此前各届莫不灵验!1993年欧洲足球先生是意大利的罗巴乔,次年虽然意大利和巴西进入决赛,巴乔却射失点球,把冠军拱手让给巴西;1997年是罗纳尔多,次年巴西虽然也进入决赛,却输给法国队。2001年的欧文甚至没有把英格兰带入决赛,就遗憾地离开了世界杯。2005年的欧洲足球先生小罗在2006年的世界杯中发挥失常,巴西队淘汰赛即遇阻;2009年的欧洲足球先生是梅西,2010南非世界杯1/4决赛中,德国队以4:0的比分横扫阿根廷。2013年C罗获得这一荣誉,2014巴西世界杯D组首战德国4:0战胜葡萄牙,C罗领衔的葡萄牙小组出局 德国点球不败英格兰点球不胜
德国队在1982年的世界杯上点球大战击败了法国队,1986年世界杯点球大战淘汰墨西哥,1990年将英格兰送回家。2006年又点球大战送走了阿根廷队。钢铁德国点球不败。而英格兰在1990年世界杯半决赛中点球负于联邦德国,1998年世界杯1/8决赛点球负于阿根廷,2006年世界杯1/4决赛点球负于葡萄牙,逢点必输。 除了少数几届的冠军(如1970年的巴西)外,历届世界杯上,赛前被一致看好的夺冠热门都与冠军无缘。1990年的阿根廷尽管拥有了像马拉多纳和卡尼吉亚这样的天才,并进入了决赛,可冠军最终还是被联邦德国夺得。同样,1994年的巴西和意大利并不被看好,却最终双双进入决赛。1998年的巴西、2002年的法国和阿根廷、2006年的巴西全都折戟沉沙。此定律被2010南非世界杯的大热门西班牙和2014大热门德国破解,但这两届世界杯另一大热巴西却深受其害,于2010年倒在1/8决赛1:2不敌荷兰,2014在半决赛中以1:7的惊天比分输给德国
㈨ 世界杯十大宿命定律都是啥
(ZT)世界杯十大宿命:双杯王必霉 英格兰魔咒最多
京华时报
魔幻06豪门续写10宿命:双杯王必霉英格兰魔咒最多
翻开76年的世界杯历史,会发现一些奇妙的巧合,虽然这对一些球队来说意味着苦涩,但对于球迷来说,它就像带有魔法的水晶球,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推测。从那些古老的神话中可以追溯文明的起源,从这神秘的魔咒中可以探知绿茵豪门的恩怨。
冠军杯煞
历史上凡在前一年欧洲冠军联赛夺冠球队所属足协的代表队,均不能在次年的世界杯赛上问鼎桂冠。去年的欧洲冠军杯冠军是利物浦,英格兰再次止步于八强。而且在世界杯历史上尚无一支冠军球队的主教练是外籍教练,执教英格兰队的埃里克森倒下了,就看金牌教练斯科拉里能否打破这一宿命。
金球奖黑
自从1956年欧洲足球先生开始评选以来,一个巧合的现象延续至今:凡是应届的金球奖得主,他所在的球队都无法在接下来的世界杯上夺冠。另外值得留意的是,除了1986年世界杯之外,在世界杯淘汰赛阶段击败欧洲足球先生所在队的球队,都能夺得最后的冠军。今年的欧洲足球先生是小罗纳尔多,巴西0比1负于法国,16年来首次止步于八强。
双杯王霉
凡是在世界杯前那一届美洲杯或联合会杯中夺冠的球队就肯定无缘世界杯冠军,这一定律至今命中率为100%,且时间跨度超长。世界杯诞生于1930年,1929年美洲杯冠军阿根廷队就在首届世界杯决赛中败给了乌拉圭队,从此开始的70多年中,美洲杯冠军无一能在随后的世界杯中夺冠。巴西队在1958年至1970年三夺世界杯的12年里,他们始终没有在美洲杯赛上有过出色的表现。2001年美洲杯冠军哥伦比亚队甚至未能进入2002年世界杯决赛阶段。联合会杯的历史较短,算上其前身法赫德国王杯也不过14年历史,但阿根廷队(1992年)、巴西队(1997年)和法国队(2001年)这3个冠军得主均无缘随后的世界杯的冠军。分别获得了2004年美洲杯冠军和2005年联合会杯冠军的巴西本届世界杯也提前倒下了。
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历届世界杯冠军身上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迄今为止的18届世界杯冠军中,欧洲冠军从来没有在欧陆之外的地方登顶过,而南美球队除了巴西队在1958年的瑞典夺冠以外,其余球队均未能在欧陆夺冠。本届世界杯4强全部来自欧洲,这条规律依然生效。
荷兰试金
号称“无冕之王”的荷兰队在最近30多年的世界杯赛场上主宰着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在淘汰赛阶段能击败他们的球队就能夺冠———例如1974年的前西德队、1978年的阿根廷队、1990年的前西德队、1994年的巴西队,这些当届冠军队都在决赛或淘汰赛阶段击败过荷兰队。另外,要使这一规律“生效”,还必须在120分钟内就完成击败荷兰队的任务。1998年世界杯半决赛,巴西队通过“点球大战”战胜了荷兰队,但巴西队未能笑到最后。
本届世界杯,葡萄牙在1/8决赛中1比0击败荷兰,他们或许是这一魔咒的又一受益者。
亚洲保驾
世界杯近20年来出现了又一个巧合的现象:历届冠军在小组赛中都会和一支来自亚洲板块的球队同分一组。1986年,冠军得主阿根廷队在小组赛中击败了韩国队;1990年,前西德队在小组赛中以5比1横扫阿联酋队;1998年,法国队在沙特队身上取得了4个进球;2002年,巴西队也以4球击败了中国队。唯一的“例外”是1994年,不过那一年和巴西队同组的俄罗斯队,其70%的领土版图都在亚洲范围内。本届世界杯8个小组中,巴西队、法国队、西班牙队和葡萄牙队4支一流强队均与亚洲球队交锋,现在法国和葡萄牙还有希望夺冠。
英格兰霉运多
英格兰身上背负的魔咒最多。38年来,英格兰人从没战胜过瑞典。本届世界杯,英格兰一度非常接近胜利,但在补时阶段,拉尔森的射门鬼使神差地让英格兰人不胜瑞典的纪录增加到了12场。
英格兰还很惧怕葡萄牙,尽管在1998年的友谊赛上,英格兰3比0大胜葡萄牙,但在大赛上,葡萄牙人是英格兰人的克星。除了本次把英格兰挡在四强门外,在2000和2004两届欧洲杯上,葡萄牙一次在小组赛3比2力克英格兰,一次点球大战淘汰了英格兰。再往前追溯,1986年的世界杯小组赛,葡萄牙首战也是1比0战胜英格兰。
英格兰同样没有打破在世界杯逢点球必败的宿命,在世界杯上,英格兰人共罚点球31个,丢了10个。与之相反的是德国人,在世界杯上点球全胜,28次点球罚中26个。
巴西最惧法国
本届1/4决赛法国淘汰巴西之后,巴西队在与法国最近5次的交锋战绩仅为2平3负,在2001年的联合会杯半决赛上,法国队就以2比1淘汰了巴西,而最令巴西人难忘的,恐怕还是1998年世界杯决赛那次0比3。此外,在1986年的世界杯1/4决赛在点球大战中,济科和苏格拉底相继失手,而法国队凭借费尔南德斯的一锤定音,最终淘汰了巴西人。
德军善擒海盗
与英格兰不胜瑞典相比,瑞典人不胜德国的年头更长———48年。本届世界杯的相遇依然延续了宿命,在1/8决赛中,北欧海盗在德国人面前找不到任何的机会。当然,以此次瑞典队的实力,想把东道主挡在八强之外确实没有机会。
葡萄硌倒荷兰
对于荷兰来说,葡萄牙是他们的“苦手”,他们上一次战胜葡萄牙要追溯到1991年10月16日的欧洲杯预选赛,连同此次世界杯被淘汰,15年中,两队8次交锋,荷兰人3平5负,葡萄牙队成了他们的最大克星。
㈩ 谁知道世界杯历史上的3964定律
就是一个球队两个冠军年份加起来等于3964
着名的3964公式
1978年、1986年的冠军是阿根廷,1978+1986=3964。
1974年、1990年的冠军分别是前西德和德国,1974+1990=3964
1970年、1994年的冠军是巴西,1970+1994=3964
1966年、1998年的冠军是法国,1966+1998=3964
1962年、2002年的冠军是巴西,1962+2002=3964
依此,2006年的世界杯冠军应该是:3964-2006=1958年的冠军巴西,但2006年冠军是意大利,这条着名的公式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