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西野牡丹的繁殖方法
巴西野牡丹由于极少结实,所以只能采用无性繁殖,一般采用扦插繁殖。可在春、秋两个季节进行。扦插时间为春季:3月中旬-5月初;秋季:9
月下旬-11月上旬。
插穗选取
从母树树冠中、上部外围剪取当年生的生长健壮、芽饱满、无病、虫害枝条,插穗长度10-15
厘米,带2-3
个节,顶部叶片留二分之一,其余叶片全剪去,末端切口剪成马蹄形,剪口离节间0.5-1厘米。
扦插基质
扦插基质要求选用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基质,可提高扦插成活率。可选用园土、营养土或腐殖土:蛭石:珍珠岩=3:1:1。
扦插
巴西野牡丹容易生根,可不使用生根剂,扦插深度2-3厘米,将插穗插入营养袋基质中并轻轻压实浇透水。
插后管理
扦插后需覆盖遮阳网。应保持基质湿润,及时清除杂草,注意病、虫害对扦插苗的危害要及时防治。适时对扦插苗进行追肥,追肥结合浇水进行。春季要注意排水,秋季注意防旱。
Ⅱ 巴西野牡丹的介绍
巴西野牡丹(拉丁学名:Tibouchina seecandra Cogn.)是野牡丹科常绿小灌木,株高0.5-1.5米。枝条红褐色;叶对生,椭圆形至披针形,两面具细茸毛;花顶生,大型、5 瓣,深紫蓝色;花萼五片,红色,披绒毛;蒴果坛状球形,一年可多次开花。原产巴西低海拔山区及平地,中国广东、海南等地有引种栽培。它的植株清秀,花期长,花朵艳丽,非常适合庭园、绿地的绿化、美化。(概述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1)
Ⅲ 巴西野牡丹如何养殖
巴西野牡丹作为一种喜光的强阳性植物,在光照足够的情况下生长会更快更健壮,开花量更大。不过,即使栽植在稍微遮阴的环境中,其也能正常生长。即使在广东,夏季高温强光不会对其造成伤害。
巴西野牡丹喜肥,在养护过程中要注意薄肥勤施。生根之后,每个月可以施用一次复合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加开花量。耐修剪、萌芽性强也是该品种的特性之一,无论苗圃生产还是绿化养护,都可对其频繁修剪。修剪后枝条会大量萌发新芽,花苞量也会越来越多。
在肥水充足、生长正常的状态下,巴西野牡丹几乎没有病虫害。
成品规格目前,巴西野牡丹主要有三种商品苗:地被苗、球形苗和单干苗。
当巴西野牡丹的主干达到2厘米至3厘米高的时候,就能形成花蕾。若能保证肥水供应,从每年的10月到次年6月,它能做到花开不断,是非常优秀的地被观花植物。因此,将扦插繁殖的巴西野牡丹幼苗成片定植于绿化工程中,形成一片紫色的花海,是一种不错的应用方式。而这些小苗,既可以用于培育大苗,也能直接出售用于工程。
在制作球形苗过程中,巴西野牡丹几乎不需要修剪,因为它可以自然成形。虽然不是规整的圆球形,但略微有些椭圆的球形更能体现其原生态的感觉,后期养护也更简单,符合节约型园林的理念。目前成品苗规格从50厘米×50厘米、60厘米×60厘米一直到1.5米×1.5米都已有企业生产。
将高度2米至3米之间的巴西野牡丹作为小乔木培育成单干苗,可用于庭院道路两侧种植、重点工程关键部位点缀。由于花期长、花量大,其景观效果要优于樱花、紫薇等传统观花乔木。
巴西野牡丹在常年开花的木本植物中属于耐寒品种,叶片四季常青,但露天越冬最低温度不应低于-3℃。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生产应用没有问题,在长江以南的成都、重庆等已引种成功,若小环境好则景观效果极佳。
Ⅳ 巴西野牡丹是完全花吗,花冠类型是什么,花被排列方式,雌蕊类型,花药着生的方式,子房的位置分别是什么
摘要 巴西野牡丹是野牡丹科常绿小灌木,株高0.5-1.5米。枝条红褐色;叶对生,椭圆形至披针形,两面具细茸毛;花顶生,大型、5瓣,深紫蓝色;花萼五片[52石斛网www.52shihu.com],红色,披绒毛;蒴果坛状球形,一年可多次开花。原产巴西低海拔山区及平地,中国广东、海南等地有引种栽培。
Ⅳ 请问野牡丹有什么作用的
药用价值植株用做药材。本植物的根(野牡丹根)、果实(野牡丹子)亦供药用。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全草。秋季采挖全株,洗净,切碎,晒干。 性味味酸;涩;性凉 归经归脾;胃;肺;肝经 功能主治消积利湿,活血止血;清热解毒。主食积;泄痢;肝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衄血;咳血;吐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产后腹痛;白带;乳汁环下;血检性脉管炎;肠痈;疮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Ⅵ 巴西野牡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一、养殖方法
1、水肥管理
巴西野牡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浇水的时候不要出现积水,避免烂根现象。可以在巴西野牡丹花期前后各浇一次水。巴西野牡丹喜欢肥沃的土壤,需要保证养分的充足,每个月可以追加一次稀释后的复合肥液,有效促进植株生长健壮,还可以增加开花量。
2、光照要求
巴西野牡丹是阳性植物,必须种在向阳的地方,充足的阳光照射下,巴西野牡丹的生长会更快更健壮,花瓣数量也会增加。即使在夏季,太阳光强烈直射,巴西野牡丹也能存活,必要的情况可以进行遮阴保护。
3、温度控制
巴西野牡丹喜欢高温环境,适应能力强,能耐住一定低温环境,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不过冬季还是需要移栽室内,进行增温保护,以免低温造成冻伤。巴西野牡丹的花期时间长,一般集中在夏季。
二、注意事项
在巴西野牡丹春季萌芽之后,将多余的枝条抹除,每个植株保留5个枝条,这样可以集中养分,促进花朵的生长更加饱满。在秋冬巴西野牡丹休眠期,可以将无花枯老的枝条剪掉。巴西野牡丹抗逆性强,可以在生长期,每月喷洒一次杀菌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6)巴西野牡丹什么季节釆挖扩展阅读:
巴西野牡丹特点:
1、花朵和颜色和花期,是巴西野牡丹最特别的地方,它的花序为伞形花序着生于分枝顶端,花瓣5枚,花朵中间有长短不一的花丝。巴西野牡丹在华南地区花期几乎全年,果实为蒴果坛状球形,但极少结实。
2、巴西野牡丹原产巴西,继承了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气候环境的特性,但也有一定的耐阴,只是在半阴区域,会出现叶美花少的现象,并且会有点徒长,造成株型没有在全日照条件下美观。
3、巴西野牡丹也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它在西南部分地区生长不受温度限制,冬季遇短期的低温叶片会变红,春季气温回升后,叶片又会重新恢复绿色。
Ⅶ 巴西野牡丹的生长习性
巴西野牡丹性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喜微酸性的土壤。具有较强的耐阴及耐寒能力,在半阴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叶色翠绿油亮,只是开花数量较全日照环境下少;冬季能耐一定的霜冻和低温。温度持续在2-8℃约一周,叶缘和叶尖会出现轻微的变红或褐红色的斑点,天气回暖后又重新恢复绿色和抽生新芽、新叶。
Ⅷ 巴西牡丹花的养殖方法是什么
巴西野牡丹水肥管理应根据生长状况进行调整,施肥一般以采用少量多次施复合肥或其他有机肥为原则。巴西野牡丹的适应性较强,栽培管理可较为粗放,栽植前施足基肥,即可满足生长期的需求。
生长期和开花期,消耗的营养较多,要注意及时适当追肥,通常采用3%的复合肥水溶液淋施,每月1-2次,冬季施磷钾肥能增强植株的抗性。在高温炎热的夏季和天气干燥的秋、冬季,每天浇1-2 次水即可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巴西野牡丹应结合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进行修剪,适当的修剪能促使植株保持紧凑的株形,使株型更加丰满美观。花后修剪可促进枝条萌发,促进下次开花量,同时可适度调整株形。
室内通风不畅时, 易发生介壳虫危害,发现介壳虫危害时, 少量可人工剥离或用小刷刷除, 量多时用40%速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空气干燥时易生红蝴蛛, 发生初期用5% 噻蛸酮乳油1500倍液喷杀。
(8)巴西野牡丹什么季节釆挖扩展阅读
巴西野牡丹花大、多且密,花为紫色、娇艳美丽。株型美观,枝繁叶茂,叶片翠绿,一年四季皆有花。栽培管理简单、繁殖容易、适应性强,为不可多得的优良观叶、观花园林绿化植物材料,很适宜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
可点缀于草坪绿地及空旷地,花朵在阳光下显得高贵动人;可布置于花坛花镜,成片群植盛花时鲜艳夺目,十分壮观。也可栽于风景林路两侧,展现其独特的绿地景观效果。
盆栽置于屋前房后或窗台,展现郊外野趣,效果极佳。巴西野牡丹具有一定的耐阴能力,布置于片林下和高架桥下,为耐阴植物提供新的选择。
Ⅸ 请教!巴西野牡丹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
科名: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属
学名:Tibouchina semidecandra.
用途:观赏
生长形态:常绿小灌木株高约30~60公分。
根系:直根系
茎干:枝条红褐色,与蒂牡花的绿色枝条有所差别。
叶的形态:叶对生,长椭圆至披针形(与蒂牡花较宽短的长卵形也有所差异),叶面具细茸毛,全缘,3出脉。
花的形态:花冠浓紫蓝色,5瓣,中心雄蕊白色(与蒂牡花带点紫色的雄蕊有明显差异)。
花果期: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皆可开花。
繁殖:可采扦插法繁殖,春、秋两季为适期。
栽培:栽培土质以腐叶土或砂质壤土为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性喜温暖至高温,生育适温约20~30度。
其他记事:巴西野牡丹Tibouchina semidecandra与蒂牡花Tibouchina urvilleana颇为相似两者间经常被混淆误认,其实两者间的茎、叶、花仔细比对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
Ⅹ 请教!巴西野牡丹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
科名: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属
学名:Tibouchina
semidecandra.
用途:观赏
生长形态:常绿小灌木株高约30~60公分。
根系:直根系
茎干:枝条红褐色,与蒂牡花的绿色枝条有所差别。
叶的形态:叶对生,长椭圆至披针形(与蒂牡花较宽短的长卵形也有所差异),叶面具细茸毛,全缘,3出脉。
花的形态:花冠浓紫蓝色,5瓣,中心雄蕊白色(与蒂牡花带点紫色的雄蕊有明显差异)。
花果期: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皆可开花。
繁殖:可采扦插法繁殖,春、秋两季为适期。
栽培:栽培土质以腐叶土或砂质壤土为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性喜温暖至高温,生育适温约20~30度。
其他记事:巴西野牡丹Tibouchina
semidecandra与蒂牡花Tibouchina
urvilleana颇为相似两者间经常被混淆误认,其实两者间的茎、叶、花仔细比对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