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巴西资讯 > 巴西雨林多为什么没有煤炭

巴西雨林多为什么没有煤炭

发布时间:2022-05-14 21:27:02

A. 燃烧雨林破坏环境,为何巴西每年还要燃烧大量的热带雨林

巴西是世界上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21.63%,而巴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6.10%。 这大片的绿色资源是很多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巴西对森林的保护力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反而巴西的热带雨林被破坏的现象日益加重。

巴西这个国家还有一大“短板”,就是煤矿非常匮乏,国家很多方面的发展都需要能源的支撑,没有煤矿是非常不利于发展的,比如说发电,虽然巴西有很多河流,但是土地平坦,河流的落差很小,不宜修建水电站,如果向国外进口大量的煤炭,不如用自己国家的木头更便宜,所以只能对热带雨林进行破坏。

B. 初中地理选择 巴西

巴西
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世界第五。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国土80%位于热带地区,最南端属亚热带气候。北部亚马孙平原属赤道气候,年平均气温27-29℃。中部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区平均气温16-19℃。 巴西称亚马孙河为世界第一长河

巴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横贯北部的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素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总面积达75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位于巴西境内。

巴西联邦共和国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居世界第五,面积居世界第五。其国土位于中南美洲与大西洋之间,面积为世界第五大,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与中国,与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巴西矿产、森林、土地和水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铁矿砂储量333亿吨,占世界总储量9.8%,居世界第五位;年产量3.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29种矿物储量丰富,镍储量达世界总储量98%,锰、铝矾土、铅、锡等多种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0%以上。铌矿储量已探明455.9万吨,按当前消费量够全球使用800年。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矿、黄金矿和石棉矿。煤矿探明储量101亿吨,但品位很低。2007年以来,巴西在东南沿海相继发现大油气田,预计石油储量将超过500亿桶,有望进入世界十大石油国之列。2008年生产原油1.2亿吨,出口3000万吨。森林覆盖率为36.7%。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拥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年。

有需要再联系哦\(^o^)/~

C. 巴西有煤炭和石油这些能源矿但缺少优质煤石油产量也不多那它的主要能源是

巴西的主要能源是水资源,因为巴西有亚马逊河

D. 巴西煤铁资源丰富吗

A、巴西煤、铁、锰极为丰富,特别是铁矿储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故A符合题意.
B、巴西水力资源丰富,主要在巴西高原南部地区,亚马孙平原水资源虽丰富,但落差不大,水力资源并不丰富.故B不符合题意.
C、巴西热带雨林已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大量减少,但仍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故C不符合题意.
D、亚马孙平原是热带雨林,不适合大面积耕种,也不符合保护热带雨林的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E. 巴西为何每年都要烧焚大量的热带雨林

巴西每年都要烧焚大量的热带雨林,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巴西这个国家非常的缺土地,所以只能通过开垦雨林来获得土地,还有煤炭的数量也是非常少的,想要提高效率的话,也只能去砍热带雨林的树木来制造煤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巴西这个国家是非常缺煤的,所以还经常去别的国家进口煤炭,但是这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对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当地的人也就把主意打到了热带雨林的头上。通过烧木头的方法来获取煤矿,这样的效率可比进口高多了。巴西烧毁雨林完全是经过了巴西政府的同意才可以这么做的,巴西的人都是支持开垦雨林的。

F. 地理题,帮帮忙

1 有关中东问题叙述错误的是(B?)
A.多数为阿拉伯国家 -“多数”这类词肯定没错
B.地处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 -应该是西亚和北非,什么叫亚洲西南和非洲东北
C.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没问题
D.中东问题的关键是西方国家对石油的争夺-肯定对
2 西伯利亚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针叶、泰加)林,面积居世界的第(1)位.
3 下列属于加纳最主要出口物资的是(B)-不甜不要钱,保对
A.木材 B.可可 C.皮鞋 D.巧克力糖
4 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主要分布着的矿产资源是(D)
A铁矿 B有色金属 C煤炭 D石油
5 巴西人口主要集中在(巴西高原)和(东南)沿海地带
6 南极洲有煤炭存在 说明南极大陆(C)
A气候一直很冷 B位置从未动过 C曾经有过森林 D曾经有人居住
巴西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这片热带雨林对世界(气候)有很大影响-写(环境)应该也行吧

G. ★★煤炭是古代树木变的,是大错!要改教科书★★

你说“为什么煤炭没有掺杂大量的土呢”,你就错了。你挖过煤吗?你知道煤是怎样分等级的吗?无烟煤是燃烧时不排烟或排出烟极少的煤,这种煤是优质煤,是因为它形成的时候没有什么杂质。你平时应该用过煤球或煤饼吧,这是用煤矸石和黄泥制成的。煤矸石是一种劣质煤,来自煤层的夹石层和顶底板的岩石中,这种煤就有大量的杂质,你说煤没有任何杂质是错误的。还有,你以为煤是几个月就可以形成的吗?这是大错特错。煤是古代的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和几万年时间的冲洗才形成的。在这几万年乃至几百万年的时间里,这一带的地壳怎么可能不会发生变化?你可能未遇到过地壳变动,这是因为人的寿命只有短短几十年,地壳变动是几百年一遇的。地壳变动,把有规律排列的煤分散了,所以,我们挖出的煤并不是像几万年前一样是树干形的,而是成片分布的。在网络知道提问题,我们都会当提问者是一个谦虚的人,并不觉得是无知。但是像你一来这就夸大海口说要改教科书的人就是无知。

H. 煤炭.化石.土壤.岩石.形成的原因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堆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长年累月,便有了煤。
http://ke..com/view/11183.htm
【形成条件】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http://ke..com/view/9328.htm#3

土壤成因
成土因素∶母质(parent materials)、气候(climate)、生物(living organisms)、地形(relief)和时间(time)。

母质因素
土壤可以从岩石原地风化(in-situ weathering)或任何堆积物(deposits)演变而成。
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有直接的影响。
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着土壤逐渐成熟,这因素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其影响最终会被其他因素完全遮蔽。

地形因素
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使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发生变化。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水分数量下降。
地形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转移。
地形影响土壤侵蚀作用。坡度大,冲刷作用严重,水分和养分流失,上层辐薄。
山坡座向影响热量和湿度。背阳坡,温度低,湿度高,日照数量大。

土链(soil catena)∶在不同地形上,泥土剖面的变化。在陡坡上,土层厚度减少。在平坦土地上,土层厚。在沼泽地区,形成泥炭层。
山势的起伏影响排水情况(drainage)。在山坡上,排水迅速,土壤含水量较低。在平坦地面上,如果泥土或岩石下属排水不良,出现地下水位上升至地面情况,令有机物质累积。
在和缓起伏的地形,排水状况理想,令土壤剖面保持稳定。在陡峭山坡,水分流失过多,土壤剖面发育迟缓。

时间因素
土壤的特性需要时间来发展。
年幼的土壤,各土层层次的特征并不明显。
土壤在稳定的气候环境下,经过长时的发育,造成成熟的土壤剖面。
时间影响其他成土因素的重要性。在土壤形成初期,母质因素日最重要。但土壤形成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日渐提高。

注:上述三个因素缓慢地、内在地影响土壤本质变化,称为消极因素。下列两组因素(气候、生物)会较急剧地,外在地影响土壤形成,称为积极因素。

气候因素
无论土壤的母质如何,在同一气候状况下,经过相当的时间,土壤的特性将会十分相似。
降水/水分状况
水分影响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
潮湿多雨地区,盐分淋失,泥土呈酸性。土壤养分下移,肥力下降。
干燥地区,蒸发大于降水,土壤中水分上升,令盐分在地表积聚,形成硬磐 (hard pan)。
降水多的地区(降雨量>600毫米),形成淋余土或铁铝土。(pedalfer soil)
雨量少的地区(降雨量<500毫米),形成钙层土。(pedacal soil)
脱硅作用(desilication):硅随水分下移被冲至泥土下层,多在热带雨林发生。
温度
直接影响风化作用速度,决定土层厚薄。
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生物化学作用。
温度每上升10 C,化学作用增加一倍。
寒带地区,温度低,风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微弱,土壤发育缓慢,处于原始阶段。土壤多受物理崩解形成碎屑物质,颗粒粗大。
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矿物除石英外多被分解,颗粒较小。植物生长迅速,有机物质积聚快,但分解亦快,形成O层薄,腐殖质少。
温度影响土壤中水分移动方向。在温度高,蒸发率高地区,水分在泥土中向上移动,令盐分积聚。
风速
增加蒸发作用,加速土壤中水分流失。
在干燥地区,强风会将表面土壤带走,令养分流失。

生物因素
植物
土壤与植物间的物质交换。
植物腐烂分解供给有机物质给土壤。
植物根部巩固土壤。
植物产生截流作用,令土壤侵蚀减少。
森林减低风速,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使分解作用不停进行。
植物吸收盐基养分,养分被吸收后,经分解作用再释放回土壤中。
植物根部有助风化,令空气及水分流通。
微生物
细菌、真菌及分解者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令土壤保持养分流动。
土壤动物
钻土动物影响土壤结构和性质,令土壤的物理及化学作用活跃。
人类活动
耕作、施肥、伐林、灌溉、保护植被等,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位置和成分。
http://..com/question/15761093.html

岩石的产地

地球形成之出,地核的引力把宇宙中的尘埃吸过来,凝聚的尘埃就变成了山石,经过风化,变成了岩石。接着就变成陨石,在没有落入地球大气层时,是游离于外太空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若是落入大气层,在没有被大气烧毁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们平时见到的陨石,简单的说,所谓陨石,就是微缩版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而留下的残骸。

http://ke..com/view/10226.html?tp=0_11#5

I. 地球上的资源现状怎么样

首先地球资源有:
1、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天然气;
2、水资源;
3、土地资源;
4、森林资源;
5、矿产资源;等等资源
详细说下各种资源当前的现状如下:
第一、全球使用的90%能源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80%以上工业原料取自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都属于用一点少一点的耗竭性资源,是无法再生的。目前在地球上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仅还可使用45~50年,而探明的天然气储量总计还有180亿立方米,估计只能使用50~60年,煤炭可使用200~300年。至于一些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大概还可使用几十年至百余年。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规模而不加以控制的话,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数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完毕。
第二、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地球上的水资源有97%被盐化,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的固体冰川,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大规模利用。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这些淡水储量只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立方千米。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
第三、全世界现有的可用耕地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0%,其中以美国、加拿大、印度和中国等国的耕地面积占的比例比较大。但由于我们人类的原因,世界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正在不断下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肥力下降,就全世界而言,产量高的耕地面积大大小于产量低的耕地面积;土壤严重退化,主要是土壤盐碱化、沙化、沼泽化和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土壤遭受侵蚀,在世界上每年因为森林被我们人类砍伐而引起侵蚀的土地面积高达数亿亩;农田被侵占,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每年约有数千万亩农地被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等侵占。据统计,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适合耕种的土地都已经被利用了。在亚洲,83%的可耕种土地被利用, 在欧洲这个比例是88%,前苏联的比例是61%,在北美洲也有一半以上的可耕种土地已经被开发利用了。世界还可一利用的土地资源正在迅速锐减,我们在土地资源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四、全球森林损失严重
全球森林资源现状据埃菲社9月2日报道,该报告以美国马里兰大学和谷歌公司提供的数据为依据,称热带国家受影响最大,占990万公顷,超过了损失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的森林损失面积为200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数据显示,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南美的大查科地区(包括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维亚)、西非和马达加斯加成为新的重点地区。

报道称,按国家看,2014年森林面临损失速度最快的国家是柬埔寨,其次是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乌拉圭、巴拉圭、利比里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越南和马来西亚等。

报告显示,对橡胶和棕榈油需求的逐渐增长,以及大豆种植面积、农场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扩大导致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区也出现了林地面积缩小的现象。
报告还强调,全球热带雨林最多的巴西在过去10年中亚马孙树木砍伐率下降了70%,被认为是林地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但是,报告也指出,2014年巴西的森林损失率出现显着上升,这可能是受到某些消费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
外媒称,总部位于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所2日发布报告称,2014年全球损失了超过1800万公顷林地,相当于两个葡萄牙的国土面积。

据埃菲社9月2日报道,该报告以美国马里兰大学和谷歌公司提供的数据为依据,称热带国家受影响最大,占990万公顷,超过了损失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的森林损失面积为200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数据显示,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南美的大查科地区(包括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维亚)、西非和马达加斯加成为新的重点地区。

报道称,按国家看,2014年森林面临损失速度最快的国家是柬埔寨,其次是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乌拉圭、巴拉圭、利比里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越南和马来西亚等。

报告显示,对橡胶和棕榈油需求的逐渐增长,以及大豆种植面积、农场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扩大导致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区也出现了林地面积缩小的现象。

报告还强调,全球热带雨林最多的巴西在过去10年中亚马孙树木砍伐率下降了70%,被认为是林地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但是,报告也指出,2014年巴西的森林损失率出现显着上升,这可能是受到某些消费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
第五、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现实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天然富集物。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20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对人类最为重要的有煤矿、铁矿、石油、黄金等。
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三大类。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93%和95%左右。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各种矿产的地质工作程度不一,其资源丰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如钨、钼、锡、锑、汞、钒、钛、稀土、铅、锌、铜、铁等;有的则明显不足,如铬矿。非金属矿产品种很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88种。为金刚石、石墨、宝石、玉石、玛瑙等等。
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从他们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从事矿产开发利用活动。历史学家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当时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种类为特征。
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地,指存于地壳中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它们所含有用矿物集合体的质和量都能到达当前工业技术的指标要求,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叫“矿床”。矿床由矿体和围岩两部分组成。
有机物质演化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大脑,无机物质演化的最高层次是矿石,比如:黄金、金刚石、废铁矿、宝石等等。当然注意了,还有一种有机物质能演变成煤、石油、天然气。
根据矿床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如果矿很浅,距离地面几十米或者一二百米的话,就采取露天开采。如果矿很深就先打个洞下去,让车开进去把人放下去,然后把矿石拉出来。
我国是矿产资源大国,幅员辽阔,地址结构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因为地形复杂,小的开采单位多,从而使得采矿的技术很分散,这样没有技术优势,自然矿采的质量就很差,由此引起资源浪费成本的增加。
进入21世纪,全球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新一轮高涨,所以我们要对矿产资源的保障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大力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保护和合理开发,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节约为主。其次,加快实施找矿突破战略,实现找矿重点突破,形成能源、资源战略接替区。接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培养科技骨干和领军人才。最后,加快完善体制与机制。

J. 煤炭为什么热带分布少

首先要了解煤炭的形成过程,煤炭是几千万年前堆积在地面的植物遗骸,由于地壳运动埋入地下,在高温高压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所以一个地区是否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与其地壳下降速度以及植物遗骸的堆积厚度息息相关。
热带地区主要是沙漠、草原、季风、雨林四大气候区,其中沙漠与草原植被稀疏,故植物遗骸堆积得就比较少,而(季风)雨林地区降水丰富,地表的植被遗骸堆积物很容易就被地表径流所冲走,也难以形成堆积层,如此一来,煤炭资源在热带就分布得很少。

阅读全文

与巴西雨林多为什么没有煤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8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254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102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109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53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5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52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3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38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7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58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46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379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101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341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306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15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866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