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哪几个国家攻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1)巴西战争当中发生的战役都叫什么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
一、珍珠港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就是珍珠港海战,当时日本车了一起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上空轰炸,美国不得不卷入二战中来,成为同盟国的一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军队毫无防备,损失惨重,被炸毁188架飞机,受损建筑不计其数,有两千多人死亡,对美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震骇,几天后,纳粹德国、意大利同时想美方宣战,美国迅速做出反应。
二、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英美两国军队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连续攻下基座坚城,跟着200多万联盟国大军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诺曼底战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诺曼底登陆前一天,空降兵大规模轰炸,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胜利,解放了巴黎,宣告诺曼底战役结束,成为二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三、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会战是二战中决定性战役之一,主要是苏联与德国之间的对垒,也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爆发在前苏联的库尔斯克,是一场大型的作战。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争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方面的主导权,而苏联在战争中形成一道坚挺的展现,红军也从这里全面进攻,所以说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最后一个关键点。
四、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也叫做雪峰山战役,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是最后一次会战,1945年,日本侵略者为挽救自己的败局,进行困兽之斗,中日双方共投入兵力28万,战线长达200多公里。
B. 巴西之战中的张飞有哪些表现,被称为最拿手的一战
我们知道西楚霸王项羽在他的叔叔项梁让他学本事的时候,他不喜欢读书,不喜欢练剑,只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这说明了他不凡的志向。而三国时期的关羽和张飞两人就被称为万人敌。
不过张飞在关羽败走麦城被杀之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就在亲自带兵讨伐东吴,张飞在阆中出兵江州,因为没有体恤下属,鞭打了士卒,被他手下的张达﹑范强所杀。不过后世对于张飞很是敬重,他的形象也慢慢的被美化。如果说张飞没有被杀的话,那么刘备在东征伐吴的时候会被陆逊火烧连营吗?
C. 把整个国家男性全被打光的惨烈南美大战:巴拉圭战争
▲巴拉圭战争中的巴西军官
这场残酷的战争仍在继续,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开始强迫国内的权贵们向其捐款。而联军即使重创了巴拉圭的主力,但是在巴拉圭人的顽强抵抗下,仍然只能非常缓慢的向前推进。到了1867年,双方都出现了严重的减员,联军内部瘟疫横行,而巴拉圭更惨,洛佩斯手里的一万多的主力,其中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少年兵。到了1869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走向了尾声。伴随着巴拉圭最后的生力军被联军击溃,联军紧跟着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逃跑的路线展开了追击,并最终在阿基达班河将这个已经穷途末路的巴拉圭独裁者击毙。这场旷日持久,几乎将整个巴拉圭的男性全被消耗殆尽的惨烈战争,终于在一片哀号遍野的结局中结束,而巴拉圭曾经的繁荣,也伴随着独裁者的南柯一梦,烟消云散。
D. 巴西民族解放战争反抗哪个国
当然就是葡萄牙了,巴西原本就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E. 二战 巴西 阿根廷 战争
阿根廷虽然保持了中立,但其对外政策上是亲纳粹的.战后纳粹的不少战犯都到阿根廷流亡.曾经营救墨索里尼的德国特勤队长甚至成为了阿根廷总统的保镖!纳粹的不少黄金等资产也有部分被转移到了阿根廷.当然,犯罪者终究逃不掉正义的惩处!流亡阿根廷的战犯在战后陆续地悉数得到审判.
http://..com/question/26746909.html
F. 外国的着名战役的名称有哪些
国外的着名战役有:
1. 坎尼战役(Battle of Cannae)
公元前216年6月2日,迦太基在意大利半岛东南沿海的坎尼附近,以4万步兵和1万骑兵对抗罗马8万步兵和6千骑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就是西方军事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坎尼战役。
2. 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
3. 七年战争(Seven Years'War)
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4. 克里米亚战争(又名“克里木战争”,Crimean War)
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另外为您推荐世界上着名的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World War I)
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此外还有:
希波战争,起因:波斯向欧洲扩张,矛头直指希腊;过程有三次(492,490,480),结果为希腊获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2.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4月),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3.七次反法联盟,拿破仑赢了五次,输了两次,致使他的一生在战斗中结束。4.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由迦太基指挥的队伍以少胜多,赢了罗马。5.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巴黎城中枪声四起,市民们拿着武器与军警激战起来,攻陷了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揭开了!
G. 巴西历史
巴西历史
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部。面积 8511965平方公里。人口 13556万(1986),白人约占54%,混血种人约占38%,其他为黑人、印第安人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首都巴西利亚。
葡萄牙人殖民统治时期(1500~1822) 巴西古代印第安人主要属于图皮-瓜拉尼、热斯、加勒比、努阿鲁亚克等 4个部落集团。16世纪以前,尚处于原始公社阶段。
1500年葡萄牙探险家P.┭.卡布拉尔率船队横渡大西洋,4月22日发现了这块陆地,并宣布为葡萄牙属地。当地盛产一种叫做“巴西木”的红木,从中可以提炼出当时被认为十分贵重的染料,所以欧洲人后来就以“巴西”称呼这一地区。1530年,葡萄牙王室派M.A.de索萨率领移民到巴西。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建立居留地,1534~1536年将巴西沿海至《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划定的界线以东地区,划分成14个“封地”,作为世袭领地分封给封建主统治。1549年王室委任T.de索萨为第一任总督,统一管辖各“封地”,并建萨尔瓦多城(又称巴伊亚)为首府。此后,葡萄牙移民逐渐增加。1580年,葡萄牙王位为西班牙王室继承,国土被合并于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在葡萄牙设立印度及海外领地事务院,负责管理巴西。1624年,荷兰人占领巴西东北部大片土地,一直统治到1654年。1640年葡萄牙恢复独立,另设海外事务院管理巴西。1763年葡萄牙政府把巴西总督首府从萨尔瓦多迁往里约热内卢。
在殖民统治初期,葡萄牙人为寻找黄金和捕捉印第安人为奴隶,不断扩张巴西疆土。封建领主把大批掠夺来的土地赏给有功的军官和移民,于是在巴西逐渐形成许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殖民者强迫捕捉来的印第安人从事奴役性的繁重劳动,大批印第安奴隶被残酷折磨而死,或是逃亡丛林地带。由于劳动力不足,1532年起殖民者开始从非洲运入黑奴,至1585年巴西已拥有 1.4万多黑奴,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者。殖民地经济以农业为主,咖啡、棉花和甘蔗种植业以及畜牧业都有较大发展。1694年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发现大金矿,1729年又发现丰富的金刚石矿,采矿业随之发展起来。
面对殖民者的压迫和奴役,巴西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1558年印第安艾莫雷人与邻近部落结成联盟,几乎把葡萄牙殖民者赶出两个“封地”。1572年,起义的印第安人曾占据 300多个村庄。1686年巴西东北地区爆发 1.5万多印第安人参加的暴动,最后迫使葡萄牙殖民者求和。1750~1756年,瓜拉尼部族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战争,曾把耶稣会教士争取到自己一边。由于人民的反抗斗争,葡萄牙王室被迫于18世纪多次颁发禁止以印第安人为奴的敕令。与此同时,黑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1630~1697年,黑奴在伯南布哥举行起义,并按照非洲社会的组织形式成立了“帕尔马雷斯共和国”(见帕尔马雷斯起义)。巴西的土生白人不满宗主国的歧视,也不断举行起义。1660~1666年间,里约热内卢和累西腓的居民发动起义并夺取政权,最后遭到镇压。1684年,马拉尼昂的土生白人在贝克曼领导下,成立由贵族、僧侣和商人联合组成的洪达,逮捕地方当局代表。1710~1711年,伯南布哥地区的土生白人也举行过大起义。
18世纪末,随着种植园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巴西人民要求摆脱葡萄牙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1789年,蒂拉登特斯在米纳斯吉拉斯密谋组织武装暴动,要求建立共和国,因叛徒告密而失败。1798年,在巴伊亚又发生了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秘密活动,亦遭镇压。这些斗争推动了巴西独立运动的发展。
1807年,葡萄牙王室为躲避拿破仑一世入侵,逃往巴西里约热内卢。1815年12月,若昂亲王为缓和巴西人民的反抗情绪,宣布巴西与葡萄牙处于平等地位,成立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1816年,若昂亲王即位,任“联合王国”国王,称若昂六世。葡萄牙王室驻巴西期间,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如开放巴西港口,取消王室的垄断专营政策,出版报刊,建立剧院、图书馆、学校和医院等。但若昂六世的腐朽统治,引起人民不满。1817年伯南布哥人民起义,成立共和国,结果遭到镇压(见伯南布哥起义)。1820年葡萄牙本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若昂六世将王室迁回葡萄牙,并任命王子佩德罗为巴西摄政王。同年,葡萄牙议会向巴西下达各省直属里斯本的命令,并令佩德罗立即返回葡萄牙。这些命令激起了巴西人民的愤怒,独立运动席卷全国。佩德罗为保持布拉干萨王族的统治地位,于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独立,成立巴西帝国,接着加冕称帝,称佩德罗一世。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帝国时期(1822~1889) 巴西帝国成立后,布拉干萨王朝的体制和葡萄牙贵族势力原封未动,大庄园制和奴隶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依附于英国。佩德罗一世实行专制统治,1823年强行解散议会,接着又用武力镇压了东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义。1825~1828年巴西与阿根廷进行争夺乌拉圭的战争(见乌拉圭战争),以失败告终。专制统治引起人民群众广泛不满,战争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黑人也不断举行起义。1831年里约热内卢等地的居民发动起义,军队也加入起义者的行列,最后迫使佩德罗一世让位给他 5岁的儿子,即佩德罗二世。
佩德罗二世即位后, 由三人摄 政委员会主持政务。1833~1849年,巴拉、南里奥格兰德、巴伊亚、马拉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先后爆发大规模人民起义,基本目标是取消君主制、废除苛捐杂税、建立共和国和实行联邦制,最后均遭镇压。佩德罗二世于1840年 7月提前亲政。他利用3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个重要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交替管理政务,自己则保持最后裁决权。执政期间,工农业有所发展,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橡胶在对外贸易中占有显着地位,资本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欧洲移民大量增加。但奴隶制度和专制统治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长年对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战争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70年代后,巴西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废奴与共和运动。1888年5月13日,帝国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奴隶制。1889年11月15日,军队与共和党人联合推翻帝国,组成以M.D.da丰塞卡为首的临时政府。
共和国建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889~1945) 1891年 2月24日,国会通过宪法,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25日举行选举,丰塞卡当选为首届总统。共和国成立后,大种植园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工农业生产有所增长。20世纪初,巴西咖啡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但人民群众的生活并未改善,工人罢工、农民夺地、士兵起义不断发生。1893~1897年,巴伊亚腹地发生卡努杜斯农民起义;1911~1916年,南部地区发生康特斯塔多农民战争。20世纪初,工人运动兴起。1922年巴西共产党成立。1924年,以“尉官派”为主的军人举行起义,而后称为“普雷斯特斯纵队”的起义部队转战 13州,行程2.5万多公里,坚持战斗到1927年,给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沉重打击。1929年,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巴西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1930年10月,巴西几个州同时发生反政府武装暴动,以G.D.瓦加斯为首的自由主义者同盟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由派地主的联合政权。11月初,瓦加斯就任临时政府总统。1934年临时政府颁布新宪法。同年瓦加斯当选正式总统。他执政期间,宣布将地下资源收归国有,采取优先发展民族工业和实现农业经济多样化的方针,使经济有较大发展。1937年他解散所有立法机构和政党,进一步巩固了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瓦加斯政府保持中立。1942年对德、意宣战。大战期间,巴西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速发展本国经济。1945年瓦加斯辞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西(1945~1985) 1951年,瓦加斯再次当选总统,进一步推行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抵制外资的措施,经济有较大的发展。1954年发生军事政变,瓦加斯自杀。1956年起,J.库比契克·德奥利韦拉、J.da S.夸德罗斯、J.B.古拉特先后任总统。他们基本上继承了瓦加斯的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1960年将首都迁到巴西利亚(见彩图)。1964年3月31日,军人发动政变,推翻古拉特政府,建立了以H.C.布朗库为总统的军人政权。此后,C.席尔瓦、E.G.梅迪西先后任总统。这 3届军政府在政治上取消民主制度,实行独裁统治;经济上鼓励利用外资,限制通货膨胀,对财政经济机构进行改组,促进了经济发展。1968~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10%以上。1969年 10月30日改国名为联邦共和国。1974~1979年E.盖泽尔任总统,提出逐步实行有控制的“民主开放”政策。1974年8月15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3月,J.B.de菲格雷多就任总统。他继续推行“民主开放”政策,采取了一些准备向文官执政过渡的措施,如实行大赦,恢复多党制和州长与联邦参议员直接选举制等;对外实行独立外交,宣称巴西属于第三世界。1974~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 7.1%。1981~1983年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10.6%。1984年经济缓慢回升。目前巴西的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1985年巴西民主运动党和自由阵线党联合竞选获胜,由坦克雷多任总统。同年坦克雷多病逝,由副总统J.S.科斯塔接任总统。新政府把“和平、自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定为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
H. 请介绍一下巴拉圭战争
名称: 巴拉圭战争
地点: 南美洲
时间: 1864~1870年
参战方: 巴拉圭,三国同盟
结果: 巴拉圭战败
主要指挥官: 弗朗西斯柯·洛佩斯
战争简介
有的历史学家把这场战争称作近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分水岭。这场战争的一个特点是,使用了步枪、机关枪、高爆炸药、大炮等现代武器,电报、侦察用的热气球也投入使用。很多后来在一战中使用的武器和装备,已经在这场战争中亮相了。
编辑本段强势巴拉圭
经济发展
1862年,弗朗西斯柯·洛佩斯的总统父亲去世了,他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权杖, 巴拉圭风景
继任巴拉圭总统。 在他父亲老洛佩斯的苦心经营下,曾经贫瘠的巴拉圭迅速崛起,他鼓励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资;请来英国和奥地利的工程师帮助修建了铁路、船厂、钢铁厂;延聘欧洲和美国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开办工厂和学校;1850年国家大剧院也落成了,一个欧洲化的巴拉圭以强国的面目出现在拉美。到弗朗西斯柯·洛佩斯接班时,巴拉圭已经成为惟一没有外债的拉丁美洲国家。
列国争端
19世纪初的1810年~1825年,拉美兴起的独立运动,迫使西班牙放弃了对大部分拉美国家的殖民统治。巴拉圭这个西班牙的殖民地,也在1811年6月宣布独立。 但西班牙人走后留下了无数的领土争端的尾巴。随着巴西和阿根廷中央政府的逐渐巩固,他们也开始把眼光投向邻国巴拉圭和乌拉圭。弗朗西斯柯·洛佩斯就是他们的一个眼中钉。巴西皇室和阿根廷总统都将洛佩斯妖魔化,说他有领土野心,对乌拉圭、阿根廷北部和巴西西南部垂涎三尺。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
战争爆发
1864年在阿根廷和巴西的支持下,乌拉圭国内发生政变,红党领袖弗洛雷斯颠覆了弗朗西斯柯·洛佩斯支持的乌拉圭白党总统佩罗。接着,巴西开始介入乌拉圭内战,并与阿根廷联盟。洛佩斯判断巴西很快也将对巴拉圭炮制乌拉圭模式,推翻他的统治,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同年11月弗朗西斯柯·洛佩斯对巴西宣战,巴拉圭战争由此开始。很快,阿根廷就站到了巴西的一边,并且和巴拉圭军队发生摩擦。6个月后,巴拉圭向阿根廷正式宣战。
三国联盟
1865年5月1日,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秘密签订共同反对巴拉圭的三国同盟条约,并组成三国同盟联军。 洛佩斯没想到这场由乌拉圭政变引起的战争会演变成一场南美洲大陆最大的武装冲突,他准备不足,以为可以速胜。那时候巴拉圭只有8000多正规军,面对数倍于己的三国同盟,一场战争怎么可能速胜?他本希望趁乌拉圭内战拖住了巴西的主力之际,自己像拿破仑那样越过阿尔卑斯山远征欧洲。
境外远征
洛佩斯首先向北进击,杀入巴西的马托格罗索(matogrosso)省,这个省的面积比英、法、德三国的面积还要大,但是人口只有9万,防御虚弱。洛佩斯的大军如入无人之境。由于地势险要,巴西援军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得以接近这一地区。
两线战略
但是,渐渐地乌拉圭内战的格局变得不妙了,红党的弗洛雷斯新政府开始占上风。为解乌拉圭之危,洛佩斯决定杀到巴西和阿根廷的后方去。他设计了两条战线,一条是沿着巴拉那(Parana)河进入阿根廷有争议的地区科连特斯 (corientes),把阿根廷海军打个措手不及;另一条是沿着巴拉圭河杀入沿岸巴西人的居住区,扰乱巴西人的阵脚。 只是,这两个计划只有一个得了手。1865年5月,洛佩斯亲自率部杀入科连特斯,另一部分人由伊斯提加力比上校率领,沿着乌拉圭河杀入了巴西人的居住区。洛佩斯原来估计这两路进攻的都是两个国家有争议的领土,巴拉圭军队可以利用当地人的分裂主义情绪,对抗巴西和阿根廷中央政府。但是,伊斯提加力比上校这一路出师不利,当地人对巴拉圭军队的反抗此起彼伏,使得巴拉圭军队在6月的一场大战中失利,战争以伊斯提加力比上校被迫投降告终。
防御阶段
伊斯提加力比上校惨败之后,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洛佩斯不得不将战争由进攻转为防御。 10月,洛佩斯开始从科连特斯撤退。1866年三国同盟的军队开始沿着巴拉那河进犯巴拉圭,这次,三国同盟动用了16艘当时最先进的钢铁炮舰,加上70多艘木质战舰对付巴拉圭的木质军舰。在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合处的一片湖泊里,这场美洲最大的海军会战以巴拉圭方面几乎全军覆没告结束。 海军会战之后,洛佩斯率部退到河畔的虎美塔(humaita)要塞,凭借地势抵抗联军的进攻。1866年5月洛佩斯在图龙蒂(tuyuti)发起了一连串的反击,以2.4万人的巴拉圭部队,攻击3.2万人的联军,在巴拉那河畔,双方的阵亡至少都达到了18000人以上。成为南美大陆上最惨烈的战斗。历史学家称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用尽最大的想象力,使战争的惨烈程度达到极限。
战斗精神
直到现在,巴拉圭还流传着不少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一个个小分队坚持到最后一个人,在被敌人俘虏之前,受伤的伤员连皮带肉撕下自己的绷带,宁死也不愿意被俘。库鲁帕提(curupaity)要塞让阿根廷军队损失了1/3,用了 10个月的工夫也没有打下来。冲锋的士兵一排排地倒在要塞前面,令担任阿根廷军队总司令的米雷特颜面扫地。就在这时,天花开始肆虐,接着霍乱也开始流行,光是这两种疾病就造成了不少的死亡,也大大地打击了士气。
形势急转
巴西刚开始介入乌拉圭内战的时候,只动用了1.6万人,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随着巴西军队的失利,当时的欧洲观察员对联军动作的缓慢非常不满。这些欧洲人不了解拉美地形的特殊性——由于所有物资都要从几百英里以外沿着巴拉那河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德维地亚运到战场,后勤补给非常困难——他们却只管指责指挥官是懦夫,同时,在巴西的工商界也出现了换帅的呼声。还有一些人认为巴西军队失利的主要原因是雇用了一大批素质低下的、没有土地的黑奴,他们强烈呼吁巴西政府招募志愿兵。很快,巴西政府便征召了一支14万人的军队,同时巴西政府也用还以自由身作为奖赏,激励黑人奴隶作战。巴西的工商业则加班加点,生产大批的武器和军火。
要塞陷落
在联军苦撑的时候,巴拉圭方面撑不住了。因为,不论是食品还是武器,运输线都被联军封锁。1866年巴西换掉了陆军元帅米特尔,由加西亚接任。在他接任时,巴西军队在8个月内仅仅前进了15英里。加西亚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用了 8个月做攻击的准备,同时也让海军方面下决心把最昂贵的舰艇调来专对付巴拉圭人的水雷和岸上的炮火。他精心地布置了一个计划,通过向东大迂回绕过了巴拉圭人的防御工事。1868年5月,他终于完成了对巴拉圭人的核心要塞虎美塔的包围。洛佩斯不得已率领大部队突破重围,仅留下很少士兵守城。靠着每天不停地炮击,联军终于在13个月后攻陷了这个要塞。
战争失败
要塞失守之后,洛佩斯开始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南部的丘陵地带构筑第二防线,但是加西亚巧妙地通过巴拉圭河上的一处无人区,将部队带到巴拉圭人的后方。 1868年12月经过一系列惨烈的厮杀,联军终于攻陷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加西亚急忙建立一个傀儡政府,接着宣布战争终于结束,他随即告老还乡。 但是洛佩斯仍然率领着他的1.3万人继续打游击,他仍然斗志旺盛,他的游击战经常在亚松森城外把巴西军队的阵地搅得一塌糊涂。不过他的兵力越来越成问题,连8岁的孩子也戴上假胡须跟成年人一起作战。 巴西人开始了14个月的清剿,洛佩斯被迫撤退到巴拉圭东北部山区。在这里他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他怀疑很多人在出卖他,开始处决他最亲密的追随者。1870年他被包围,但他拒绝投降,还下令将他的母亲和姐妹也处决掉。两天以后他被巴西兵俘获。士兵们用大刀将他砍死,乱葬在丛林中,那天是3月1日。尽管洛佩斯以惨败告终,但是在南美,他是男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以少胜多的勇气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仿效,连古巴总统卡斯特罗也很崇拜他。
编辑本段战争影响
损失惨重
巴拉圭战争导致了阿根廷和巴西对巴拉圭的长期占领,此外还吞并了5.5万平方英里的巴拉圭土地。有资料显示,经过这场毁灭性的打击,巴拉圭的人口由133万减少到22万,其中男子不到3万;同时巴拉圭还向巴西和阿根廷支付了巨额赔款,当然,三国同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战争中死伤士兵10万人以上。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烈战争。 另外的一些研究显示,洛佩斯疯狂的领导作风,也导致了大批的巴拉圭人死亡,尤其是在从城市向山区转移的过程中。
战争评价
评价:巴拉圭战争对于南美洲来说是一场悲剧。这场战争,双方都受到了惨重损失:巴拉圭战败,导致了阿根廷和巴西对巴拉圭的长期占领,此外还吞并了5.5万平方英里的巴拉圭土地。当然,三国同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战争中死伤士兵15万人以上。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烈战争。 从此,巴拉圭,乃至整个南美洲的现代化进程彻底失败了从此南美乃至整个拉丁美洲走向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沦为了大国的后花园。除了智利一度崛起之外,整个大陆沉沦在乌烟瘴气的混战之中。再次独立之后的巴拉圭沦为一个三流的保守内陆国家,被天主教会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是偶尔——比如1930年代血腥的“查科战争”和后来的足球世界杯赛才会让人注意到她。
I. 巴西有没有经历过战争
有,19世纪时,巴拉圭,巴西,阿根廷这几个过曾发生过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代理人战斗,这场战争中,巴拉圭差点被灭国。
J. 葡萄牙巴西二战属何阵营,有无参加战争
葡萄牙二战中是中立国家。
二战期间,葡萄牙当时的统治者萨拉查顶住了德英两个的压力,宣布中立。
但是在立场上很暧昧,更偏向于同盟国一方,为盟国提供了很多资源,这与葡萄牙与英国的历史关系有关。
(10)巴西战争当中发生的战役都叫什么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30-40年代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