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西菇的菌丝吃和料很慢是什么原因
摘要 发菌后期,姬菇菌丝吃料缓慢,迟迟长不满袋。其原因可能是袋两头扎口过紧,或者木屑培养料太细,或者是培养料水分太多,导致袋内空气不足,造成缺氧。
Ⅱ 巴西菇有菌 蛋不出菇
这个原因很多。一是温度不适宜。二是菌丝体生长不健壮。达不到出菇的标准。三是空气湿度,通风换气不达标。
Ⅲ 蘑菇菌包里边有水不生菌丝是什么问题
蘑菇生长出来以后就需要打孔或者开口。以便让蘑菇正常生长。为了保持菇蕾不干吧。就需要保持生长环境空气湿度达到85%-90%,这个不是喷一次,两次水就可以解决的。
Ⅳ 巴西菇播种后往下吃料慢要怎么办
摘要 你好朋友,这种程度只要保证一定的湿度,多喷洒一些水雾,然后注意通风,很快就能下去的。
Ⅳ 巴西菇播种后往下吃料慢要怎么办
摘要 正常情况下,25~30天菌丝可长满栽培袋。如果栽培袋内菌 丝不长或生长缓慢,可能有以下原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如温度超过35°C,特别是超过38°C或低 于5°C。发生大面积杂菌污染,栽培料湿度过大或过小,通风不良或 不能满足其对氧气的需要。栽培料压得过实,栽培料pH值不合适。菌种衰退或生活力弱等。
Ⅵ 怎样种植巴西菇
巴西菇又名姬松茸(Agaricus subrufescens Peck,同物异名:Agaricus blazei Murrill、Agaricus brasiliensis或Agaricus rufotegulis),是一种可食用的菌类植物。
巴西菇原产于巴西、秘鲁等地,所以名为巴西菇。日本又称姬松茸 ( アガリクス )
,属于食、药兼用菇类,经过美国、日本、中国专家研究证实:巴西菇具有抗癌、降血压、美容养颜、滋阴壮阳和调节人体免疫等功效。
巴西菇主要生长在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它药食兼用,具有“长寿菇”和“抗癌菇”美誉,市场前景广阔。
一、场地选择: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排水容易的田块或空地(旧房间也可用,但产量略低)。
二、栽培方式:
1、室外畦棚式:有畦床式(普通称地面菇床)和层架式两种。畦床宽60-80公分或100-120公分。畦成龟背形,沟宽30-35公分,用木条、竹片搭成弓形架,上盖薄膜及遮阳物,以保温、保湿,防止雨淋日晒。层架式要求整块地搭架建棚,棚高2.2-2.5米,床架宽1.1-1.3米,4-5层,层距65-70公分,整个菇棚用薄膜覆盖,并加遮阳物,两端设通风口,顶端设排气通。
2、室内层架式,室内层架与双孢蘑菇层架相似。
三、巴西菇的生长条件:
1、营养:巴西菇属草腐菌,菌丝能分解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如稻草)、动物粪便(如牛粪)、木屑等作为碳氮源。
2、温、湿度(见下表):
温度 空气湿度(%)
菌丝体阶段 15-32, 22-26 最佳 16-26 , 20-25 最佳
子实体阶段 60-85 , 65-75 最佳 80-95, 85-95 最佳
3、酸碱度:PH6-7.8均能生长,最宜为PH6.8-7.5。
4、空气:巴西菇是一种好氧食用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均需新鲜空气。通风不良菌丝生长缓慢,菇蕾变黄枯萎。
5、光照:菌丝体生长不需光线,子实体发育需要一定散射光(三阳七阴)。在栽培整个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其生长最适宜的条件才能获得优质高产。
四、堆料时间:1、地面菇栽培为7月25日至8月5日,层架式栽培为8月1日至8月10日。
五、栽培原料及用量(单位:市斤)
原料 稻草 干牛粪 尿素 花生麸 复合肥 石膏 普钙 石灰 木糠 备注
配方1 33 15 0.45 1 0.3 1 0.5 0.7 0
配方2 33 15 0.48 1 0.3 1 0.5 0.7 5
六、培养料堆制的工艺流程:
预堆1-2天 → 建堆、草、粪(木糠)5-6天→第一次翻堆。加入尿素、复合肥、普钙、花生麸2-3天→ 第二次翻堆加入石灰2-3天→
第三次翻堆调水、PH1-2天→ 第四次翻堆进料4-5天→ 加入石膏
堆制方法同草菇、双饱。为了消杀培养料的杂菌,对培养料的消毒是必要的,在进料前一天用1%福尔马林喷堆料四周,并用薄膜密封12-16小时。
每次翻堆前一天,用水喷湿周边外层干料。堆制培养料的时间约为15-20天。
采用层架式栽培的,有条件的农户宜采用二次发酵法。即在室外堆料13天左右(前发酵),然后把培养料移入棚内架上,给棚内通入蒸汽(或加温),使料温达到60-62℃,保持12-16小时,降温至48-50℃,维持3-4天,然后降至常温即可播种。
培养料的堆制时间长短、翻堆次数及其间隔时间应根据天气情况,堆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培养料合格标准依据是:料棕褐色,腐熟均匀,熟而不烂,富有弹性、疏松,稻草一拉即断,无臭味,无氨味,不粘,料内有白色片状物,PH7-7.5,含水量65-70%(室内65%,室外70
%),用手捏料,指缝有2-3滴水为宜。
七、菇房(棚)的消毒:在进料前一天,密封菇房,每立方米菇房空间用10毫升福尔马林加5克高锰酸钾熏蒸,密封24小时即可打开门窗通风,无气味后即可进料。
八、播种及播种后的管理:进料后把料铺在畦上或架上,摊平,料厚约20公分。播种采用撒播,把菌种均匀撒在料面上,每米攩2搅用麦粒菌种一袋。(如料过干,播种前可适量喷水),然后轻压一下,使菌种与料接触,以利发菌。播种后第二天以后要通风,每天早晚多一次,每次10-30分钟,随着菌丝生长,要逐步加大通风。要经常观察丝生长情况及室内温、湿度变化情况,保持湿度80-85%。菌丝吃料1/3深度时要加大通风(或全天通风)。
九、覆土及覆土后的管理:
播种后15-20天,当菌生长布满整个培养料后即可覆土。覆土材料选择保湿性好,透气性好、含腐度较高的水稻田土。覆土前要把土垠犁松耙碎并加以消毒。覆土采用一次性覆土,土粒大小1.5至2公分,厚度3.5-4公分,待菌丝长到粗土表面时
,再盖一层细干土(土粒大小0.5-0.8公分),以盖满菌丝为宜。经过消毒的土粒在覆前应用水调至半干半湿,覆土时再用2%石灰水调节土粒PH7-7.8,覆土后如土粒偏干,应喷水调节,使土粒含水量达到60-65%,之后按100平方米用高效杀菌剂一包加水100市斤喷坭面(杀杂菌),覆土后密封1-2天,待菌丝爬土后逐步加大通风。如土层太干,菌丝爬土慢,就要减少通风或推迟通风,适当向地面喷水,提高空气湿度,造成空气新鲜、湿润的环境,促使菌丝迅速爬土。若土层太湿,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6%,再遇高温则易长杂菌。因此,每天都要到菇房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出菇期管理:
覆土后15-20天,菌丝可长满整个覆土层,当土层中形成粗状菌束,出现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时,应喷一次重水(一般4-6市斤/米攩2搅),即出菇水,分两天多次调入,以土粒含水量达到能手搓成团为宜。这时要加大通风量,约经3-5天,子实体便陆续破土而出,空气湿度维持在85-95%之间,如土层偏干,可适量喷水,保持土层湿润。菇蕾长至2公分左右时不能喷水。转潮养菌期间(一般3-5天)不喷水,待菇蕾出土时再喷一次重水。应当注意的是,不能闭门喷水,不能喷水后就关门窗,闷湿的环境易造成原基的死亡,应避免在中午温度高时喷水。阴雨、闷湿的天气,菇房空气湿度大,不必喷水,要注意通风。应根据土的干湿,菇的大小,环境的温、湿度灵活喷水。每潮菇采收结束生都要检掉菇脚、死菇,以防杂菌污染,同时要补土,填平采菇后土层出现凹凸不平的小坑。
十一、追肥:巴西菇出菇集中,潮次明显,出菇旺盛期需肥量大,一时供应不上容易出现脚长柄细、薄皮开伞。生产后期因培养料养分消耗较多,显着地影响出菇产量和质量。适当地分次追肥是必要的。追肥常用的配法有:1、白糖0.5市斤,食盐0.5市斤加水100斤;2、0.5%尿素液;3、0.2%磷酸二氢钾溶液;4、1号或2号健壮素;5、1%葡萄糖液。
十二、适时收菇
巴西菇子实体长速快,易开伞,因此需及时采收,适时采收的形态特征是:菌盖肥壮,表面黄褐色至浅棕色,内菌幕尚未伸展时(即生长中期柄粗,肉厚时期)。
目前收购鲜菇的标准是:1菇体完井不开伞(薄皮、开暗伞视为不合格);2、不带土坭杂质,无病虫害,不畸形;3、菌盖直径大于2.5公分,菇柄长度不限,切口要平。4、鲜菇不能喷水,不泡水,颜色正常,不变色。
Ⅶ 巴西菇出菇土干责么办
摘要 1)料面菌丝萎缩在覆土调水、喷结菇水期间,一次喷水过重,水分很容易直接流入料面,或覆土前料面较潮湿,结果由于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料面菌丝会逐渐失去生活力而萎缩。调水期间菇房通风不够,以及高温期间喷水,都会因巴西蘑菇菌丝代谢的热量和排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散发而自身受到损害,最终产生菌丝萎缩现象。防止上述现象产生,喷水时菇房大通风,高温时不喷水,这样菌丝萎缩现象便不易发生。(2)出现杂菌和虫害这段时间菇房内的温湿度都非常适合杂菌和害虫的发生。疣孢霉、胡桃肉状杂菌适于高温、高湿、通风差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螨类也极易在此段时间内发生。因而这期间内,应特别注意防止这些杂菌害虫的危害。(3)菌丝徒长且土层菌丝板结覆土先干后湿、上干下湿,喷结菇水过迟,喷结菇水后菇房通风不够,菇房相对温度过高等。这些情况都会促进菌丝的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而迟迟不能结菇,造成菌丝在土层中过分的生长。最后,菌丝在覆土层中生长过分旺盛、浓密、板结,仍至长出覆土表面,布满土表,产生冒菌现象
Ⅷ 巴西菇 姬松茸 不出菇什么原因
这个与你的培养料覆土太厚或者覆土偏干有关,再一个料床太宽,中间料温偏高或者缺氧导致菌丝体生长受阻也可以导致不出菇。
Ⅸ 蘑菇到了出菇的时候没有长出来,菌种已经长好,但不出菇,什么原因
一、菌龄积温不够造成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养菌场所温度不均衡,忽高忽低差距大,虽然有效积温和菌龄到达理论值,但是,菌丝生长没有适宜的环境,造成菌丝不是健康顶峰状态,由于营养不够,会出现不出菇或者出“假菇”(畸形菇)。发生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将菌袋培养场温度调整到20-25度继续培养,或者将菌袋堆积起来,用薄膜铺盖增温,促使菌丝后熟发育。
二、转色管理不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养菌场所光线较强,空气湿度过小或者翻动次数过度造成菌皮过硬过厚,甲状菌皮会导致出菇困难。一般养菌场所要求温度在18-22度,相对湿度在55%-75%之间为宜。出现这种情况要把菌袋浸水或者洒水方式增加湿度,然后覆膜提高温度,减低菌皮硬度,再诱导出菇。
三、基料水分的影响。在基料的配比中,水分大了会导致料内厌氧,少了会影响菌丝活力,不合适的水分都会影响原基的形成,导致子实体分化和发育不良。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调整菌袋的干湿度,或者加大通风,或者洒水增湿。
Ⅹ 巴西菇怎么搔菌操作
当菌丝长满栽培袋底,就必须及时搔菌。 搔菌时,将栽培 袋上的棉塞和套环去掉,完全撑开塑料袋上端空余的部分,再将空余的这部分塑料袋往下卷至离培养料面3〜4厘米处,用 经过酒精灯火焰消毒的齿耙(3〜4个齿)把培养料表面的菌 种和菌膜耙掉,但不要耙去培养料,如果耙得太深,伤及表面菌丝,就会影响菌丝恢复而推迟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