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着名的哲学家有哪些
1.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 莱布尼茨生于莱比锡,卒于汉诺威。他自幼丧父,但作为莱比锡大学伦理学教授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他的母亲很有学识和远见,从小送他进莱比锡最好的学校学习,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及学校教育。他从小就学习用多种语言表达思想,并表现出超常的哲学天赋。166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学学习几何,接触了伽利略、培根、霍布斯、笛卡儿等人的科学和哲学思想。1666年他在纽伦堡阿尔特多夫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莱布尼茨博览群书,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遍及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地质学,哲学等,在化学,生物学,气象学,心理学等领域也做了重要的工作。莱布尼茨善于吸收别人的思想,他善于用访问和通信方式与人们讨论问题,一生中曾与千余人有过书信交往,留下了一万五千多封信件。与他通信的有各种各样的人士,既有科学界、哲学界的知名学者,也有各国的王侯皇妃,距离远至中国。内容涉及历史学、哲学、语言学、数学、逻辑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等。这些信件记载着他的思想、见解和种研究成果。他的许多着作生前未发表,大量的手稿和书信现在还存放在汉诺威图书馆中。法国科学院准备在20世纪末出版《莱布尼茨全集》。 2.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笛卡儿出生于法国,父亲是法国一个地方法院的评议员,相当于现在的律师和法官。一岁时母亲去世,给笛卡儿留下了一笔遗产,为日后他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8岁时他进入一所耶稣会学校,在校学习8年,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读了古典文学、历史、神学、哲学、法学、医学、数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笛卡儿后来回忆说,这所学校是“欧洲最着名的学校之一”。1612年到巴黎的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4年后获博士学位。1618年从军。1625年返巴黎。1628年,他从巴黎移居荷兰,开始了长达20年的潜心研究和写作生涯,先后发表了许多在数学和哲学上有重大影响的论着。1649年冬,因患肺炎逝世。笛卡儿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恩格斯称他为“辩证法的卓越代表”。同时笛卡儿又是一勇于探索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生理学等领域都有值得称道的创见,特别是在数学上他创立了解析几何,从而打开了近代数学的大门,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出生于朗格勒手工业者家庭。早年曾学神学和法律。1746年发表具有反宗教倾向的《哲学思想录》,被政府当局下令焚毁。1749年发表《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触怒教会而被捕入狱三个月。出狱后着手主持编写《网络全书》,用了近30年时间,完成这部科学巨着,从而成为网络全书派的领袖。他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实体,物质之外不存在超自然的精神实体。提出物质具有“感受性”,说明人的思维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认为万物由物质元素构成,元素数日无穷,性质相异,由此组成各种不同事物。肯定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静止只是相对的,“移动”和“激动”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提出发展进化观点,认为自然现象之间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认识论上,旨定自然界是认识的唯一对象,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主张把感觉和思维结合起来,认识应当“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但否认抽象的作用。提出认识的三种主要方法:观察、思考和实验。认为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宣称“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主要着作还有《对白然的解释》、《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淡话》、《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拉摩的侄儿》等。 4.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据说他父亲是石匠,母亲是助产婆。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当时有人将他看作是智者,但他自认为和智者不同。智者是以各种虚假的知识教授青年,而他所要寻求的则是真正的知识。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能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他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任上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否决过对6位将军的不正义的判决。30僭主复辟时,他曾拒绝和他们合作。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着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着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申辩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叙述了苏格拉底被审判时的自辩以至服毒前的谈话;他的其它早、中期的对话,也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对话者,阐述各种哲学思想。 5.霍尔巴赫(PaulHenriDietrichbarond'Holbach,1723-1789)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一个商人家庭。幼年应伯父邀请,随同父亲移居巴黎。曾就学于荷兰莱顿大学,毕业后回巴黎取得法国国籍。不久即结识狄德罗等人,成为《网络全书》主要撰稿人之一。最大成就是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世界观加以系统化。认为自然是物质和运动的总汇,物质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具有质的多样性。肯定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本质属性,从不同角度对运动形式作了分类,但最终又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强调一切事物都处于必然的因果联系之中,但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等同起来,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人的灵魂是肉体的一部分,与肉体同生共死。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它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否认上帝的存在,指出宗教是“神圣的瘟疫”,宗教起源于人们的恐惧和无知以及神学家的欺骗,提出消灭宗教的唯一途径,就是宣传无神论,教育人民,启发人的理性。主要着作有:《揭穿了的基督教》、《神圣的瘟疫》、《自然的体系》、《健全的思想》、《社会的体系》等。 6.黑格尔(1770年一1831年)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早年在图宾根大学学习,曾经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但后来畏惧雅各宾派专政,并与普鲁士专制王朝妥协。从1801年起,先后在耶拿大学、纽伦堡中学,海得尔堡大学和柏林大学任教,1830年升为柏林大学校长。黑格尔的哲学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既想革命而又怯懦的阶级特性。他的哲学体系是保守的,而其辩证方法本质上是革命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黑格尔把个人意识的阶段、社会意识的阶段以及观念在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形式之下最终达到其自我认识的最高阶段都列入第三阶段。他宣布哲学是“绝对知识”,并认定自己的哲学就是观念自己发展的最后阶段。这就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他的辩证方法,但是,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他辩证法的革命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摈弃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加以革命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黑格尔的主要着作有:《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小逻辑》、《自然哲学》等。 7.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唯物主义哲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现为乌培塔尔市),父亲是纺织厂的厂主。1837年中学没有毕业就被父亲所迫去经商。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小组。1844年2月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用社会主义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1844年8月底,会见了马克思,结成终生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亲密战友。同年合作了《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845年3月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第一次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845年移居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合着《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先后为同盟起草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并和马克思合写了同盟的正式纲领《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1877—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对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杜林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担负起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沦》第二、第三卷等文献的工作,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详尽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89年亲自参加领导第二国际的建立,指导它的活动,并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进行斗争。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8.列宁(1870.4.22-1924.1.21)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也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名乌里扬诺大,生于伏尔加河畔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大斯克)。1887年进入喀山大学攻读法律,因参加革命活动曾被捕。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写《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批判民粹派,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900年12月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了《火星报》,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党作准备。1904年写成了《进一步,退两步》,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统一组织。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于7月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指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回国直接领导革命斗争。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捍卫了哲学的党性原则。1908-1912年,致力于总结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经验,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并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15年8月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第一次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 9.马克思(Karl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籍律师家庭。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1842年4月起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被聘为该报主编。1843年10月迁居巴黎,同德国、法国秘密工人团体建立联系。1844年初创办《德法年鉴》,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工人运动必须与科学的世界观相结合。1844年与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5年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② 苏格拉底是谁
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着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另有同名巴西足球运动员和葡萄牙总理。
古希腊哲学家
个人履历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但其终生未认字,其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为其弟子记录。他在雅典大街上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的题目。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着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的雕塑和艺术作品(10张)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着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着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着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巴西足球运动员
教育背景:医学博士 足球生涯: 效力俱乐部:科林蒂安,佛罗伦萨,弗拉门戈,桑托斯 俱乐部荣誉:1981年南美俱乐部杯冠军,丰田杯冠军。 国家队经历:60场国际比赛,22粒入球 个人荣誉:1982年世界十佳球星之一,1983年南美足球先生 苏格拉底1954年2月19日出生于巴西西北部帕拉州首府培兰第,上世纪90年代,苏格拉底拿到了他的医学博士学位。但让苏格拉底广为人知的,还是他在足球运动上所取得的成就。有足球“博士”美称的苏格拉底曾是巴西国家队队长和主攻手。15岁时,他加入当地博塔弗戈俱乐部队。几年后,考入了圣保罗大学医学系。中学时即是全校闻名球星,大学时不仅获得医学学位,球艺也更臻完美。
③ 辨别真伪球迷的时间到了,巴西着名足球运动员都有谁,各自有哪些成就
1、球王——贝利
球王的生涯是如此传奇。从1956年到1974年,贝利在桑托斯队效力了19个赛季,共11次夺取圣保罗州联赛冠军、6次巴西杯冠军、2次南美解放者杯冠军、2次世界俱乐部杯冠军(丰田杯前身)。
其间,贝利11次当选圣保罗州联赛最佳射手,尤其是从1957年至1965年,他不可思议的连续9年穿上最佳射手金靴,这一纪录无人能够超越。
2、“小鸟”——加林查
加林查于1933年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保格朗德(Pau Grande)出生,天生脊骨变形,右脚向内弯曲,左脚比右脚短 6 厘米,而且向外弯曲。虽然天生残障,加林查仍然能够以其控球能力、爆发速度及盘球技巧,能传擅射,成为历史上最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之一。
3、贝利身后的中场大师,落叶球鼻祖——迪迪
1958年世界杯上,一代球王贝利开始绽放光彩,但那届大赛的最佳球员并不是他,而是一个叫瓦德米尔-佩雷拉(Valdir Pereira)的人,这名中场球员是那支巴西队真正的组织核心,他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足球历史上最早的中场大师。通常,人们习惯于称呼他的另一个名字:“迪迪”。
4、“足球博士”——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布拉济莱罗·奥利维拉(1954年2月19日——2011年12月4日),巴西着名足球运动员,出生于巴西西北部的帕拉州府境兰第。他的父亲因崇拜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而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5、天皇射手 “独狼”——罗马里奥
“马拉多纳退役后,他就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球星。”---前巴西队主教练、一代传奇扎加洛说。这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看法,1989年,贝利做出了一生中最准确的预言之一:“90年代属于罗马里奥。”
6、最伟大的前锋之一“外星人”——罗纳尔多
罗纳尔多(Ronaldo),全名罗纳尔多·路易斯·纳扎里奥·达·利马(Ronaldo Luiz Nazario De Lima)。1976年9月22日,罗纳尔多出生的那一天正好是贝利宣布退役的日子,冥冥中似乎是上帝为巴西人又带来了的接班人。
7、足球场上的精灵——罗纳尔迪尼奥
罗纳尔迪尼奥全名德·阿西斯·莫雷拉·罗纳尔多(RonaldoAssisdeMoreira),是巴西最着名攻击型球星之一。他控球技术出色,擅长中路及边路快速突破,定位球方式变化多端和手术刀般的精确妙传。
④ 世界着名哲学家有哪些
泰利士(Thales,约624-547)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610-546)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588-524)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540-480)
毕泰戈拉(Pythagoras,约680-500)
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约565-473)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六世纪-五世纪)
芝诺(Zeno of Elea,约六世纪末-五世纪)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495-435)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500-428)
留基波(Leukippos,生卒年不详)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460-370)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481-411)
高尔吉亚(Gorgias,483-375)
苏格拉底(Sokrates,468-400)
柏拉图(Plato,427-347):《理想国》、《政治家》、《巴曼尼德斯篇》、《柏拉图对话六种》
欧几里德(Eucleides of Megara,约450-374)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400-325)
第欧根尼(Diogens of Sinopeus,约400-325)
阿里斯提普(Aristippus,约生于前435)
&《希腊哲学史》(汪子嵩等编着)、《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形而上学》、《工具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物理学》、《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全集》
伊壁鸠鲁(Epikouros,341-270)
芝诺(Zeno of Cypros,约336-264)
克吕西普(Chrysippus,约281-205)
皮浪(Pyrrhon,约360-270)
蒂孟(Timon,320-230)
卢克莱修(Lucretius,约98-53):《物性论》
西塞罗(Cicero,106-43)
塞涅卡(Seneca,2-65)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0-138)
奥勒留(Aurelius,120-180)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二世纪人)
柏罗丁(Plotinos,205-270):《九章集》
德尔图良(Tertullianus,约160-230)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忏悔录》、《上帝之城》、《教义手册》
波爱修(Boethius,约480-525):《哲学的慰藉》
爱留根纳(Eriugena,约800-877):《论神的预定》、《论自然的区分》
安瑟尔谟(Anselmus,1033-1109):《独白》、《宣讲》、《斥愚人书》
洛色林(Roscellinus,1050-1114)
阿伯拉尔(Alars,1079-1142)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大着作》、《小着作》、《第三着作》
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1270-1308):《牛津论着》、《巴黎论着》
威廉?奥康(William Ockham,1300-1349)
爱拉斯谟(Erasmus,1469-1536):《疯狂颂》
佩脱拉克(Petrarch,1304-1374):《秘密》
薄伽丘(Boccaccio,1313-1375):《十日谈》
蒙台涅(Montaigne,1533-1592):《蒙台涅文选》
拉伯雷(Rabelais,1495-1553):《巨人传》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伽尔文(Calvin,1509-1564):《论仁慈》、《基督教要义》、《信仰指南》
&《基督教历代名着集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集》、《西方伦
理学名着选辑》 、《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
库萨?尼古拉(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有学识的无知》
布鲁诺(Bruno,1548-1600):《论原因、本原和太一》、《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驱逐趾高气扬的野兽》、《论英雄热情》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崇学论》、《新工具》、《培根论说文集》、《新大西岛》
霍布斯(Hobbes,1588-1679):《利维坦》、《论物体》、《论人》、《关于自由、必然和偶然》
洛克(Locke,1632-1704):《人类理解论》、《论政府》、《基督教的合理性》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激情》
伽桑狄(Gassendi,1592-1655)
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1638-1715):《真理的探求》、《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笛卡尔哲学原理》
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形而上学谈话》
贝克莱(Berkeley,1685-1753):《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
休谟(Hume,1711-1776):《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伦理和政治论文集》
培尔(Bayle,1647-1706):《关于彗星的信》、《对曼布尔大人的〈加尔文主义史〉的一般批判》、《历史批判辞典》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俄狄浦斯王》、《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哲学辞典》
孟德斯鸠(Montesguieu,1689-1755):《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论自然和艺术的趣味》 卢梭(Rousseau,1712-1778):《忏悔录》、《风雅的缪斯》、《乡村巫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或论教育》
孔狄亚克(Condillac,1715-1780):《感觉论》、《人类知识起源论》、《体系论》
拉美特利(La Mettrie,1709-1751):《彼涅洛帕的工作》、《心灵的自然史》、《人是机器》、《人是植物》
狄德罗(Diderot,1713-1784):《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漫步》、《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论聋哑人书简》、《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谈话的继续》、《拉摩的侄儿》
爱尔维修(Helvetius,1715-1771):《论精神》、《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关于爱知识的书简》、《关于快乐的书简》、《关于理性的傲慢与懒惰的书简》
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揭穿了的基督教》、《袖珍神学》、《神圣的瘟疫》、《健全的思想》、《自然的体系》、《社会体系》、《普遍伦理学》
康德(Kant,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论永久和平》、《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审美教育书简》
费希特(Fichte,1762-1814):《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谢林(Schelling,1775-1854):《先验唯心论体系》、《论世界灵魂》
黑格尔(Hegel,1770-1831):《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艺术哲学》、《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书信集》
费尔巴哈(Feuerbach,1804-1872):《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基督教的本质》、《黑格尔哲学批判》、《未来哲学原理》赫尔岑(1812-1870):《自然研究通讯》、《科学上的浅尝派》、《致老友书》
别林斯基(1811-1848):《别林斯基哲学着作选集》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学界戈理时期概观》、《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原理》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杜勃罗留波夫选集》、《杜勃罗留波夫哲学着作选集》
&西方哲学原着选译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下)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着选辑,分数册,如《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西方名哲名言析》、《中外哲学名言》
⑤ 世界上着名的哲学家都有哪些
着名的西方哲学家有: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西方中世纪:奥古斯汀、阿奎那
西方近现代:
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坦;
法国: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斯宾洛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孔德、帕格森、萨特、福柯--;
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
美国:詹姆士、杜威、波普尔--;
最着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1. 柏拉图: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
2.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3. 培根: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法、归纳法,进入近代的第一人。
4.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5.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6. 休谟:将近代哲学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来。
7. 康德:哲学大师,完成哲学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型。
8. 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全面总结了近代哲学。
9.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10. 尼采:他的唯意志超人哲学让人深受震憾,
11.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学富五车的人物。
12. 维特根斯坦:哲学天才,也属逻辑实证主义
13. 胡塞尔:现象学宗师。
14.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大师。
15. 萨特:存在主义大师,对时代风气有重要影响。
⑥ 请问世界从古至今文学家和哲学家有哪些大家,最好能有些分类
诗人:
中国古代:
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勃、李商隐、杜牧、李贺、柳宗元、崔颢、孟郊、刘禹锡、陈子昂、岑参、韩愈、贾岛、高适、李贺、骆宾王、李煜、卢照邻、王昌龄、王之焕、李清照、黄庭坚、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陆游、范仲淹、杨万里、岳飞、晏殊、朱熹、沈括、柳永、秦观、辛弃疾、王冕、于谦、龚自珍、曹雪芹、纳兰性德
中国现代:
席慕蓉、徐志摩、郭沫若
外国:
歌德、拜伦、泰戈尔、普希金、雪莱、海涅
文学家:
勒·班台莱耶夫(1908-),苏联着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写过很多作品,其中鲁迅先生就曾翻译过他的小说《表》。
班台莱耶夫生于1908年,出身军人家庭,在苏联内战时期父母双亡,成了孤儿,自此流落街头,和小偷、流氓、骗子、流浪儿打交道,1921年进了流浪儿学校。1927年他根据这个学校的生活,写了第一部作品《流浪儿共和国》,后来成为苏联的着名儿童文学作家。
国内翻译出版他的作品很多,有《表·文件》、《蓬头公鸡》、《翘尾巴的火鸡》、《大刷大洗》、《辽恩卡流浪记》、《卡尔卢什卡的戏法》等。
《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苏联着名儿童文学作家瓦·麦德维杰夫早年在剧院当过演员,拍过电影,写过电影剧本。在部队服役时,他发现士兵总喜欢聚在乐观向上、从不气馁的人周围。这种人常常能带给周围的人精神鼓舞,帮助他们面对艰难困苦。由于受到这种启发,他创作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幻想的人物——巴兰京。
《巴兰京幻想曲》是一部有趣的童话。
《苦儿流浪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名着。全书以弃儿雷米的不平凡经历为主线,为读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虽然小雷米屡遭不幸,可他也遇见许多关心他、爱护他的人物,最后雷米终于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本书的作者艾克多·马洛(1830-1907)是十九世纪一位法国作家,一生写了六十多部小说,大部分是给成年读者写的,有一些则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阅读的,《苦儿流浪记》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本,除此他还有两本也很有名,一本叫《孤女寻亲记》,另一本叫《一家团
在西班牙语里“容凯”这个名词,意味着热爱劳动、坚韧不拔、能克服任何困难的人,阿根廷着名作家阿尔瓦罗·容凯(1893-19)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年轻时,曾参加进步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以争取阿根廷的美好将来为己任,长时期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容凯的诗歌、戏剧、论文等作品,不仅在阿根廷享有盛名,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他热爱儿童,为儿童创作了大量作品,在拉丁美洲,人民把他称为阿根廷的儿童文学之父。从1924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街头诗集》后,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儿童短篇小说。主要有:《纸船上》、《诡计》、《南方的孩子》、《没有假期》、《豪哈》等,还发表了许多诗歌和剧本。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孩子们的生活、思想、情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画细腻深刻,充满浓郁的儿童情趣,富有思想教益。
《阿信坐在云彩上》是一部幻想小说,以二年级小学生阿信为主人公,生动地描述了日本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作品基调明快,充满幻想色彩、幽默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本书写于1944年,1958年介绍到我国,受到小读者的欢迎。
石井桃子(1907-)日本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出生于琦玉县浦和市。她在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从事多年儿童文学编辑工作。
乾富子(1924-)生于东京,早在日本女子大学读一年级时,接触过宫泽贤治的作品,而有志于儿童文学,后对保育事业有兴趣,中途退学,进京都平安女学院保育系,于1944年毕业,曾做过两年保育员。她的作品有《小矮人奇遇》、《企鹅故事》、《北极的鹿》、《黑尾鸥的天空》、《暗谷的小矮人们》等书。她的作品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佳作奖、日本国内安徒生奖、野间儿童文学奖等,在日本儿童文学界有一定影响。
《小矮人奇遇》是一本现实与幻想结合的童话小说。写一个小学生森山达夫,他的英国女教师回国时,委托他照管一对只有14公分高的小矮人。小矮人靠每天一杯牛奶生活,也会干活。这对小矮人夫妻还生了一子一女。他们和森山一家度过了艰苦的战争岁月。后来,小矮人的子女结识了鸽子弥平等朋友,由此而出现一系列冒险又有趣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
古田足日1927年生于日本爱嫒县。他写过几十本书,有理论,有小说,有童话。曾获得日本儿童文学作者协会奖。他的作品最着名的有《鼹鼠原野的伙伴们》《一年级大个子和二年级小个子》。其中《鼹鼠原野的伙伴们》被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为小学生的“必读图书”。
《鼹鼠原野的伙伴们》是一部非常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小说。四个小伙伴团结友爱、天真活泼、淘气可爱,鼹鼠原野成了他们的自由天地。为了保卫这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不被成人改变,他们与大人展开了斗争。可是孩子的力量仍然是薄弱的,鼹鼠原野最终被改建为居民区,留给孩子们的只有怀念。
☆*****************************☆
佐藤晓,1928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关东学院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毕业。1959年出版此书后,一举成名,获得日本每日出版文化奖、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新人奖、国际安徒生奖日本国内奖等多项大奖。随即,佐藤晓创作了一系列的“小人系列”。1967年,幻想小说《奶奶的飞机》获厚生大臣奖、野间儿童文艺奖。有《佐藤晓幻想小说全集》出版(16卷)。
《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发表于1959年,曾获得日本国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本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因此读起来很亲切,有趣。佐藤晓认为,任何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特有的世界,这是别人观察不到的,只有自己知道。
☆*****************************☆
灰谷健次郎(1934-)日本作家、诗人,生于神户市。1956年大阪工艺大学毕业,曾担任小学教师及诗刊编辑。长篇小说《兔子的眼睛》1974年出版,1978年被选定为国际儿童年安徒生奖的特别优良作品。同年他又出版了《太阳之子》《孤独的幼儿园》两部长篇。
《兔子的眼睛》写女教师小谷对一个有特殊个性孩子的尊重、理解,在培养他成长的过程中,师生间结成了真诚的友谊。作品感情细腻,生活气息浓郁。
☆*****************************☆
角野荣子(1935-)生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教育系英语科毕业,曾在出版社工作。1960年赴巴西二年,回国后开始创作童话。其作品在日本国内多次获奖。
《送急件的魔女》是1985年出版的一部幻想小说,后由动漫大师宫崎骏改编为动画电影《魔女宅急便》
☆*****************************☆
罗宾汉的故事大约产生于公元十四世纪以前,在英美等国,几乎家喻户晓,英语中有些谚语、典故就是出于这个故事。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流传最广的英雄人物,与我国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相似。
理乍得·威文的《罗宾汉的故事》一书,是众多写罗宾汉的书中最为丰富的一本,全书共26章,通过一系列豪侠仗义的情节来刻画这个形象鲜明的英雄。
☆*****************************☆
把深刻的古典文学通俗化,让孩子们能分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和他的姐姐玛丽·兰姆(1764-1847)于1807年合写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
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是改写者对莎剧的精湛研究,尽量将原着的语言精华糅合到故事中去。其次他们写得一手好散文,并具有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的心。
☆*****************************☆
约翰·罗斯金(1819-1900)是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兴趣广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既是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又是科学家、诗人、环保主义者和哲学家。他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英伦诸岛和欧洲大陆。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金河王》、《近代画家》、《建筑的诗歌》、《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的石头》、《佛罗伦萨的早晨》、《亚眠的圣经》、《时至今日》、《野橄榄之冠》、《芝麻与百合》、《空气女王》、《十九世纪的暴风云》、《绘图要素》和《透视要素》等。罗斯金的作品语言优美,内容深刻,对甘地、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有较大影响,普鲁斯特甚至为了翻译罗斯金的作品而下决心学习英语。
《金河王》是罗斯金在22岁时所写,因为有一个小姑娘要他讲故事,他就构思了这篇童话。书出版后,博得少年儿童的喜爱。
☆*****************************☆
詹姆斯·格林伍德(1833-1929)是英国作家。他的作品数量多,题材广,大致有三类:一类写英国水手在热带地方探险的;另一类写趣味动物的;第三类也是最多的,是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居民悲惨生活的,其中最着名的是《流浪儿》。
由于《流浪儿》对社会的黑暗面揭露得太过深刻,因而被当时英国政府列为禁书。到1868年,才被介绍到俄国,并为儿童出版了节译本。我国出版的《流浪儿》一书就是根据此译本译介的。
☆*****************************☆
《羊毛包的秘密》以侦破故事为线索,大量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环境,给读者增添不少历史知识。曾获1951年卡耐基最佳儿童文学奖。
辛·玛·哈纳特(1893-1981)早年学习绘画,曾出版过几本图画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地位一落千丈。哈纳特为消除这种情况在少年儿童心灵上投下的阴影,让他们了解英国的历史,恢复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先后发表了《钟声的召唤》《火炉上的笔迹》《麒麟的负担》《羊毛包的秘密》等儿童历史小说。
☆*****************************☆
英国作家皮·皮原名丹尼斯·瓦京斯庇乞福,生于1905年。他做过十八年美术教师,后来从事专业写作和绘画。着有《灰矮人》《在欢快的小溪上顺流而下》《荒野的孤独者》等多种作品。
《灰矮人》塑造了四个甘冒风雨而勇于探索的小矮人,作品具有很大的鼓舞力量。它既似童话,又似小说,又似散文,又似诗歌,又似绘画,形式新颖,值得借鉴。《灰矮人》曾获卡耐基最佳儿童文学奖,始终畅销不衰。
☆*****************************☆
菲莉帕·皮尔斯(1920-)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乡镇,她的父亲是一个磨坊主和粮食商。《大座钟的秘密》所描绘的花园,就是菲莉帕·皮尔斯父亲的磨坊花园。菲莉帕先后做过英国广播电台广播节目撰稿工作、报社编辑和儿童出版社编辑工作。《大座钟的秘密》初版于1958年,当年获卡耐基儿童文学奖。1960年国际青少年图书委员会评奖团又授于这部作品以荣誉奖,推荐给世界各国。
《大座钟的秘密》是一部关于“时间”的幻想小说,想象丰富,全书优美、动人而富有哲理。
暑假一开始,汤姆的弟弟患了麻疹,汤姆给打发到姨妈家里去。姨妈家住在小城镇的一幢旧公寓里,后面只有一个简陋的小院子。汤姆半夜听到楼下的古董大座钟敲了十三下,他下楼走出后门,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平时摆满垃圾桶的后院变成了一座神秘的夏日花园……发他还在那个花园里结识了一个名叫哈蒂的小姑娘。从此汤姆天天半夜里偷偷下楼到那个花园里去游逛同时经历了种种神秘莫测的事情……在这个神秘的花园里,汤姆既没有脚印也没有影子,还能穿墙而过……;他走出公寓老座钟敲十三下,指针指在半夜,玩了好半天回到公寓里,老座钟的时间比他离开时只过去了几分钟……;哈蒂有时跟他同年,有时比他小,有时又比他大;他爬上树去,树枝不会弯也不会断;头天花园里明明是草木繁茂的盛夏,下一天却成了白雪皑皑的严冬,小河结了冰,还能滑冰;花园像个时隐时现时断时续的幻境。
作者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秘的幻境跟着汤姆一起为这些百思不解的问题去苦恼。去寻找答案。
☆*****************************☆
英国作家考林·达恩的长篇童话《动物远征队》叙述了一群野生动物为摆脱因人类乱砍乱伐而造成的生存困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远征转移投奔动物保护区的故事。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根据各种动物的“物性”,赋予不同性格,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童话形象。
☆*****************************☆
黎达(1899-1955),捷克人,生于布拉格,中学毕业后,从事儿童教育事业。后与法国出版家保罗·福谢结婚,移居巴黎,加入法国国籍。她在丈夫创设的“海狸爸爸编辑部”工作,还创办了《动物故事丛书》,写了八本动物故事。她写的动物故事,事前都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因此她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文笔流畅,富有诗意。国内出版过她的作品《黎达动物故事集》。
☆*****************************☆
乔伊·亚当森(1911-1980)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她从小喜爱动物,1937年,她到东非肯尼亚旅行,被那里的原始森林和珍禽异兽吸引住了,一留就是43年。1980年,乔伊·亚当森在观察野生动物时,不幸遇难,享年69岁。
《野生的爱尔莎》中写的小雌狮爱尔莎,是她与丈夫进行由野到驯,再由驯到野的科学实验全过程。1960年在伦敦出版后,引起了轰动。全书内容真实,情节生动,感情细腻动人,还为我们展现了非洲原始丛林丰富多采的自然画卷。
☆*****************************☆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1826-1889)是俄国的讽刺艺术家。1848年,他因为写了中篇小说《莫名其妙的事》,被沙皇流放到维亚特卡。他的主要作品有《外省散记》《戈罗夫略夫老爷们》《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谢德林童话集》。
一般说来,童话是给孩子们读的,但谢德林的童话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童话,它既是为孩子写的,也是写给成年人读的。谢德林是善于创造的讽刺大师,童话这一文学形式到了他的手中,就成为他出色和绝妙的艺术创造。他写童话开始于六十年代,最早的一篇是《一个庄稼汉养活两个将军的故事》,后又陆续创作出大量作品。国内出版过他的《谢德林童话集》,收入他一生写成的三十二篇童话。
☆*****************************☆
萨·马尔夏克(1887-1964)是苏联诗人。他写诗,写童话,写剧本,写文学论文,还翻译国外书籍。马尔夏克从小爱书。他自己说过,他四岁能做诗,到十一岁已经写了几首长诗,是个很有才能的作家。
《十二个月》是一个四幕七场的童话剧,是马尔夏克根据一首斯拉夫民间叙事诗的主题写成的。这个剧本参加获得苏联国家文学奖金,并且得到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
瓦西里·雅柯夫列维奇·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写有童话集三卷。他四岁时双目失明。从1914年起,先后到日本、缅甸、印度等国学习和讲课,1921年来中国讲学,1923年回国后从事编译和盲人教育工作。国内翻译出版了他的《爱罗先珂童话集》《枯叶杂记》《桃色的云》《幸福的船》等中译本。
☆*****************************☆
阿尔卡蒂·彼得罗维奇·盖达尔(1904-1941)是苏联作家。十四岁参加红军,后进军校学习,十六岁升任团长。1923年,旧伤复发;1924年,奉命退役。从此,他放下枪,拿起笔。卫国战争开始,他重返前线。同年10月26日外出侦察时与德军遭遇,突围时不幸牺牲,年仅37岁。他一生为孩子们写了十多部中、长篇小说,着有《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学校》《丘克和盖克》《鼓手的遭遇》等作品。
《铁木儿和他的队伍》是盖达尔的主要作品之一,于1940年发表,立刻受到苏联少年们的热烈欢迎。它的主人公铁木儿,也成为苏联少年们崇拜和学习的偶像。在作品发表后第二年爆发的卫国战争中,全苏各地,出现了许多“铁木儿小队”,为军烈属做好事,极大地鼓舞了在前线杀敌的将士。
☆*****************************☆
约瑟夫·恰佩克是捷克的着名画家与作家,生于一个医生的家庭里,曾做过纺织工人和铁匠的学徒,后来当上了《人民报》的编辑。他的弟弟卡雷尔·恰佩克是有影响的作家,他们之间有着多次合作,创作出许多动人的作品。在法西斯统治时期,他因创作了大量反法西斯的作品而被捕,胜利前夕,不幸病死在集中营。
《小狗小猫洗地板》是一部为低幼小朋友写的系列童话,有九个故事。插图也是约瑟夫·恰佩克自己作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后,即受到小读者的热烈欢迎。从作品里不难看出,作者非常熟悉低幼儿童的生活,充满对小朋友的亲切感,插图的别致和有趣,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
埃列克·贝奈德克(1859-1929)是匈牙利儿童文学奠基人之一。他参加了1889年出版的匈牙利第一份儿童文学期刊《我的刊物》的创刊工作,以后又参加了多种儿童杂志的编辑工作。他的写作生涯,是从当新闻记者开始的。《匈牙利童话与传说》是他的巨着,全书共分五部,深受匈牙利儿童的欢迎。
☆*****************************☆
伊昂·克里昂加(1839-1889)是十九世纪中叶罗马尼亚作家,他的作品被译为三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人民称他是欧洲最优秀的童话作家致意,和贝洛、格林兄弟、安徒生等童话大师相提并论。我国曾多次译介过他的作品。
☆*****************************☆
牛蒡是一种野生植物,贪婪地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骑在人民头上的贪官污吏、地主和宪兵,比自然界的牛蒡更贪婪、更可恶。《荒原上的牛蒡》通过一个贫苦农民少年的经历,反映了这个时期伯勒干荒原上广大农民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斗争,反映了反动政府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作者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蒂(1884-1935)是罗马尼亚作家。他的母亲靠替别人洗衣服来维持生活,他自己在十二岁时便外出谋生,做过学徒、店员、堂倌、瓦工等,饱尝了生活的艰苦。这为他后来的写作,打下了牢固的生活基础。
“我把这本书献给罗马尼亚人民,献给被罗马尼亚政府杀害的一万一千名农民,献给被炮火夷为平地的三个村庄:斯特尼列什蒂、波伊列什蒂和霍迪沃耶。这是政府在一九O七年三月犯下的罪行,至今仍未受到惩罚。
巴纳伊特·伊斯特拉蒂 一九二八年三月”
☆*****************************☆
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1913)生于莫斯科,1928年他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和摸索,米哈尔科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写出深受儿童喜爱的诗歌。国内出版过由任溶溶译介的《谢·米哈尔科夫寓言诗》、《神气活现的小兔子》。
《神气活现的小兔子》发表于1952年,我国着名翻译家任溶溶于1954年把它译介到国内。童话剧通过兔子小神气前后不同的行为和遭遇,讽刺了那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歌颂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全剧规模不大,角色不多,人物形象和对话却很生动,富于儿童情趣,特别适合于低年纪同学观看。
☆*****************************☆
欧·汤·西顿(1860-1946)出生于英国,后于1866年全家移居到加拿大,他起初学自然科学,后来到法国学写生画。他迷恋大自然,回到加拿大后,在草原地区住了很久,对动物的生活作了详细的观察。后来他根据这些素材创作出许多动物故事,还亲自为自己的作品画插图。他的动物故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忠实于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这些特征,主要不是从教科书中来的,而是从草原、森林中亲眼目睹来的,所以是活生生的。他是主张生态保护的,所以他对各种动物不免抱有某种感情,这在他的作品中不时地有所流露。即使他为自己的作品集所起的书名,也反映了这一点:《我所熟悉的动物》《动物英雄》等。
《狼王洛波》是西顿动物故事中最出名的一篇。它向读者展现了大草原上一只强壮出众,既残暴又机灵的狼。同时,通过故事,提供了草原环境、动物习性、捕猎技巧等方面知识。
☆*****************************☆
《纽约少年》是一本充满喜剧性历险故事的书,已被译为十多种文字出版。最初,这本书命运不佳,大受冷落,几乎被扔入废纸堆中。多年之后,才变为畅销书。作家自认为是他的得意之作,书中人物“赫比”是他最为偏爱的人物形象。全书自然流畅,诙谐风趣,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形象既平常真实,又富于传奇色彩。
赫尔曼·沃克(1915-)生于纽约市,父母是俄裔犹太移民。他是美国知名小说家和戏剧家。作品曾获普利策图书奖,其中《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深受我国读者喜爱。
☆*****************************☆
伊恩·塞拉利尔(1912-)是英国颇享盛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生于伦敦,曾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他当过学校校长,熟悉儿童的心理和语言。他的作品很多,重要的有:《寻宝记》《飞行历险》《银剑》《船长和海盗》《勇士贝尔乌夫》等。以思想健康、情节曲折、悬念丰富和文笔生动而见长。
《银剑》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波兰有姐弟三人,由于法西斯的迫害,和父母失去联系。在流浪儿琼的帮助下,他们从华沙出发,穿越德国全境,去瑞士寻找亲人。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智勇敢,不畏艰难。
☆*****************************☆
伯纳德·阿什利(1935-)出生于英国伦敦。多年从事初等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多所学校校长。他经常为各家教育杂志撰写短篇小说和文章,发表过多部儿童文学。《墙头上的特里》是他最为成功的一部。
《墙头上的特里》描写的是伦敦少年法庭审理的一起少年偷窃案始末,从家庭、学校、社会与孩子成长的必然联系上,向读者展现了当代英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的一个侧面,尖锐地触及了少年犯罪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
福尔克·泰格特霍夫(1954-)奥地利当代最着名的童话大师。中学毕业后“错误地上了大学,攻读医学和教育学”(本人语)1977年前往西班牙,在风光旖旎的伊维萨岛上住了一年,通过密切接触大自然,萌生了创作童话的强烈冲动。之后,他在德国生活了两年,研究童话理论,并开始创作。1979年他25岁生日那一天,他的第一部童话集《美丽的龙》问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出版童话集约30部。1996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他的童话选集《美丽的龙》,共精选五十二则泰格特霍夫的童话佳作。
☆*****************************☆
季尔·布雷乔夫(1934-)是俄罗斯当代着名儿童科幻小说家。他所塑造的人物—未来世界的小女孩阿丽萨,出现在十部以上的中篇小说里,活跃在银幕和荧屏上,已为广大读者和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所熟知和喜爱。
哲学家:
《对话录》《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读他们的着作很重要,因为西方哲学的根源是他们,我们所熟知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的所有哲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他们的影响,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着作,不光可以领略他们的思想风采,也可以让你更容易的了解后世西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没有存世着作,他的思想全都在柏拉图的着作中)
B《神学大全》阿奎那
这是天主教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读他的着作可以让你知晓统治了西方1000多年的整个经院哲学,所以非常重要。
C《新工具》《随笔》培根 《第一哲学沉思》笛卡尔
前者是西方近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给其很高的赞誉,他的思想无论对科学还是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后者是近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有力的打破了业已的经院哲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对社会和科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前者。
D《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利维坦》霍布斯 《政府论》洛克 《人性论》休谟 《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伏尔泰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卢梭
这些着作是启蒙运动前后的哲学着作,虽然有些并非纯哲学,而是政治哲学,有些的哲学观点也不是很独到、创新, 但他们对人类社会所起到的退动作用却是极其巨大的,如《社会契约论》几乎是法国大革命者的圣经 ,对《君主论》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些都是你不能不读的哲学着作。
E《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康德 《逻辑学》《小逻辑》《美学》《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自然哲学》黑格尔
这些哲学着作都很了不得,不知以其晦涩难懂的语言难倒了多少人,但凡是读懂了它们的人 ,均对两位哲学家佩服的五体投地。尤其是黑格尔,他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将人类思想的高度推向了一个奇绝的高度。
F《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的西方也承认他是一位重要伟大的哲学家,这么跟你说吧!2003年英国BBC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问的是你认为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结果马克思名列第一。
G《作为意志的表象世界》叔本华 《悲剧的诞生》《权利意志》《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人性,太人性了》尼采
尼采是公认的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对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之一,反叛、冷酷是他的特点。尼采被称为一个文艺性的哲学家,这就是说他的哲学语言与其他哲学家(如黑格尔)的枯燥相
⑦ 急!急!急!有哪位高手可以介绍一下 Paulo Freire (巴西教育家) 和他的学说/思想。
巴西着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于1921年出生于累西腓市的一个军官家庭。13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弗莱雷在进入累西腓大学就读法律专业时,同时学习哲学、语言心理学,此外,他还在一所中学兼任葡萄牙语。在这个时期,弗莱雷阅读了马 克思的作品以及一些天主教方面的着作,对他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54年,弗莱雷担任社会工业服务社的教育文化部的主任,为他后来成人教育中的对话教学打下了基础。1959年,弗莱雷完成博士论文《教育与巴西现状》,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累西腓大学任教。1961年,在累西腓市长的邀请下,弗莱雷开始参与该城市的扫盲工作。正当扫盲工作全面铺开时,1964年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巴西军队推翻了民主选举的联邦政府,所有的进步运动都受到镇压。弗莱雷因其“颠覆性”活动而被捕入狱,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活。1969年,弗莱雷应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离开拉丁美洲,赴哈佛大学任“发展和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授以及作“发展和社会变革研究中心”的会员。就是在这一时期,弗莱雷写下了他着名的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离开哈佛大学以后,弗莱雷又来到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教会委员会教育部门当顾问,并周游世界进行演讲,以全部的热情来帮助在亚洲和非洲新近独立的国家,如坦桑尼亚和几内亚比绍,帮助他们研究扫盲计划。1970年以后,弗莱雷在非洲开展了许多扫盲运动,1975-1980年期间,他还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莫桑比克、安哥拉以及尼加拉瓜工作过。在流亡期间,弗莱雷的思想日趋成熟,他的思想不断地向革命的激进主义转变,教育的实践变得更具革命性,旨在为受压迫者而奋斗。1980年,弗莱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此时的巴西正处于民主化政权的转折时期,经济出现危机,巴西人民饱受债务危机之苦,弗莱雷成为劳工党的建党人之一。后应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和圣保罗公立大学邀请,成为两校的教育系教授。弗莱雷利用各种机会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一些教育家们组成的“瓦雷拉”组织联系甚密,并开展了各种活动。1989年,弗莱雷担任圣保罗市的教育局长,广泛开展教育改革。两年后,他辞去这一职务,继续从事着书立说。1997年,弗莱雷因病逝世,享年76岁。
弗莱雷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着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教育:自由的实践》(1967)、《被压迫者教育学》(1970)、《自由文化行动》(1972)、《发展中的教育学——几内亚比绍信札》(1978)、《教育政治学》(1985)、《解放教育学》(1987)、《扫盲:识字与识世》(1987)、《学会质疑:解放教育学》(1989)、《城市教育学》(1993)、《希望教育学:回望被压迫者教育学》(1994)、《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教师:致那些敢于教书的人的信》(1998)、《自由教育学:伦理学、民主和公民胆识》(1998),等等。其中,其最具代表性、最负国际影响的代表着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自发表以来,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了75万册。它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无怪乎有人将它称之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综观弗莱雷一生的教育思想,无不是围绕“教育即解放”来拓展、延伸。在流亡期间,他直接提出“教育即政治”的口号,目的是希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首先从政治上来解放自己;他所进行的成人扫盲教育就是要“沉默文化圈”的“边缘人”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从文化上来解放自己;他提出“解放教育”或“提问式教育”,目的就是要将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或“银行储蓄式教育”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他提出种种教育哲学,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之船把人载向自由的彼岸,从此大彻大悟,获得真正的解放。
1.教育即政治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性。
弗莱雷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把教育与政治分开,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如果教育独立于权力之外,独立于现实社会,那么学校只能成为一堆抽象的价值观和概念的场所,或是技能的表演场地。不是教育使得社会去适应某些规范,而是社会塑造了教育,使教育去适应维系社会生存的价值观。什么样的社会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总是有利于权力阶层的。弗莱雷在谈及教育的概念时,曾提到教育的两个特性:一个是教育的实践性;另一个便是教育的政治性。他说:“教育是政治行为”,“政治是教育的灵魂”。无论是在小学、中学、大学还是在成人扫盲的教室里,教学行为都具有政治性。因为教育的内在本质具有政治特性,政治的内在本质也具有教育特性。或者说教育行为具有政治性,政治行为也具有教育性。弗莱雷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教育在本质上都具有政治性,而不是仅仅第三世界的国家的教育。
2.批判性意识:教育走向解放的根本出发点
“意识化”是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的核心,是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红线。所谓意识化,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教育唤起人民(被压迫者)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历史创造 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最终获得人的解放。意识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始终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弗莱雷借用贾斯帕斯(Jaspers)和阿尔瓦罗·平托(AlvaroV.Pinto)等人提出的“有限境况”(limit-situations)概念来说明批判意识的形成,并把人的意识按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区分为四个层次,即非转移意识(intransitiveconsciousness)、半转移意识(semi-transitive consciousness)、幼稚的转移意识(native-transitive consciousness)和批判性意识(critical consciousness)。其中,批判性意识,是意识的最高一级,其特点是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自信心、接受能力以及反对逃避责任。弗莱雷所说的“意识化”,就是通过教育培养人的批判性意识。所谓批判性意识,就是“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对于形成他的生活的社会文化现实及其改变现实之能力的深刻意识”。弗莱雷关于批判性意识的分析,源于以下信念,即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的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在上述四种意识中,只有批判性意识才是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而其它三种意识则是超现实的。在批判性意识的形成(唤醒)过程中,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育必须置于社会现实之中,按照现实的条件(有限境况)来确定所需的教育(有限行动)。为此,弗莱雷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用积极的、对话的、批判的方法;(2)用改变教育内容的设计方法;(3)用浓缩和组合的技术。
3.提问式教育:教育走向解放的关键点
弗莱雷通过分析发现了压迫者正是通过现实的教育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具体化,并通过以下种种态度和做法(它们整体上反映了压迫社会的面貌)贯彻执行压迫意识,维系强化统治结构:(1)教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5)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7)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这便是压迫者设计和利用的教育,它弗莱雷将这种教育形象化地称之为“灌输式”教育(“banking”ecation)。
那么,怎样才能使被压迫者批判性地意识到灌输式教育所存在的矛盾呢?惟一的途径是,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提问式”教育(“problem-posing”ecation)。所谓提问式教育,就是否认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与世界没有关联的,也否认世界是脱离人而存在的现实,师生双方处于一种对话的关系之中,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共同反思,共同采取行动,以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不难看出,提问式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纵向模式特征。
弗莱雷通过分析灌输式教育与提问式教育这两种教育观念和做法,发现了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抵触的关系。
4.对话:教育走向解放的最终落脚点
弗莱雷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谈话。它的精髓在于它的构成要素:反思与行动(reflectionandaction)。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如果牺牲了一方——即使是部分地牺牲——另一方面马上就受到损害。反思被剥离了行动,对话只会是空话(verbalism)、“废话”;行动被剥离了反思,对话只会是行动主义(activism)。在这两种情况下,对话都不可能实现,教育也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解放。
对话,作为一种与灌输式教育相对的教育方式,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话,作为一种手段,必须服从于意识化的目的,即培养人的批判性意识。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但是,对话的展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爱的倾注、谦虚的态度、对人的信任、充满希望以及进行批判性思维。对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改造,是为了人的不断人性化。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建立真正平行(水平)的对话关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因为对话文化行动一旦展开,处处可见反对话文化行动的阻碍。这两种文化行动的对立,再现了统治与解放的对立。
弗莱雷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弗莱雷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对他的思想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如果弗莱雷是一个轻易地宣判‘陈旧知识'死刑的虚无论者,是一个执意清剿‘宏伟叙事'遗产的主观论者,是一个完全否定‘分析演绎'价值的技术论者,那么,他或者在‘知识革命'中不见历史智慧的价值,或者在‘观念更新'中无视人类苦难的根源,或者在‘深入课堂'中忘却社会的批判。如此以来,即便时代对被压迫者教育学千呼万唤,另一个遮蔽了其反映的敏感性和应有的解释力的弗莱雷,当不为我们所知。”
⑧ 苏格拉底到底是踢足球的还是着名哲学家
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着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另有同名巴西足球运动员和葡萄牙总理。
苏格拉底是个姓氏
⑨ 各个国家代表人物
加拿大的名人
肖像摄影家:尤素福-卡什
诺尔曼·白求恩
加拿大着名古迹
锡格纳尔山:位于纽芬兰省圣约翰斯港
信号丘(Signal Hill National Historic Site) 是加拿大着名古迹
加拿大国家历史古迹
紧邻多伦多中区唐人街的犹太街(Kensington Market)
法国的名人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的伏尔泰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 ·波拿巴
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
以及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福楼拜、小仲马、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
雕塑艺术大师罗丹
绘画大师莫奈,马蒂斯
法国的名胜
巴黎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着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 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是最着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着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 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 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着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着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 移来的着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香榭丽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着名的街道上举行。
日本的名人
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1年):中文名晁衡(或朝衡),于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在唐朝任从三品秘书监兼卫尉卿,擅长诗文。
丰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统一全国的武将。
福泽谕吉(1834-1901):日本近代杰出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日本近代文明的缔造者之一,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政治家。
夏目漱石(1897-1916):日本近代文学作家的代表。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日本的名胜古迹
东京的皇宫
新宿·歌舞伎町
上野公园
浅草寺
神奈川县的镰仓,箱根
大阪的大阪城
京都奈良
富士山
美国的名人
华盛顿,林肯,约翰·肯尼迪,富兰克林
美国的名胜
1. 四尊巨型总统头像:它位于拉什莫峰纪念地(The Mt.Rushmore Monument )山上用花岗岩雕刻的美国四位享有盛誉的总统头像(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和罗斯福),这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雕像。
2 .金门桥(Golden Gate Bridge):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吊桥(Suspension bridge)之一。
3.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它高达152英尺。
4. 胡佛大坝(Hoover Dam):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坝。
5.载人宇航中心(Manned Space-Craft Center):它是美国最大的航天发射基地。
6.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 ):它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儿童游乐场所。
7.圣路易斯拱门(The Gateway of St.Louis):它是世界上最着名的拱门之一。
8.黄石国家公园(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
9.好莱坞(Hollywood):它是闻名世界的影都。
10.美加边境的五大湖区(Great Lakes):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伊利湖与安大略湖畔之间的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为当今世界上最着名的大瀑布之一。
澳大利亚的名人
191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威廉•罗仑兹•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因使用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所作的贡献,共同获得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澳大利亚医学研究人员弗罗里(Howard Florey)因对盘尼西林的应用研究,与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和钱恩(Ernest Boris Chain)共同获得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后,缺乏制成产品的技术,弗罗里和钱恩成功地把青霉素制成可以真正使用的药物盘尼西林。
澳大利亚的名胜
大堡礁、黄金海岸
新加坡的名人
P Govindasamy Pillai (1887 -1980)
Eunos bin Abllah (1876 - 1941)
Tan Tock Seng ( 1798 - 1850)
Edwin John Tessensohn ( 1857 - 1926)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新加坡国家历史古迹
http://web.singnet.com.sg/~huang33/heritage1.htm
http://www.csea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067
英国的名人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 beare 1564~1616)英国着名戏剧家和诗人)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邱吉尔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
贝尔(1847~1922)Bell,Alexander Graham 电话发明人。
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英国着名科幻作家,科学家
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1642~1727年)。
英国的古迹
一.“大本钟 ”
“大本钟 ”坐落于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的北面,耸立着高高的钟楼,镶有大钟,名为“大本”。每隔一小时,大钟根据格林威治时间发出沉重而铿锵的响声,在数英里之外也能听到钟声的回荡。
1859年,大钟由当时的英王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大钟共重21吨,铸造时耗资2.7万英镑。
“大本”钟被视为伦敦的象征,凡到伦敦观光的人,无不想到钟楼周围,站在议会桥上欣赏伦敦这个独具一格的建筑。
二.伦敦塔
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伦敦塔占地7.2公顷,周围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实的城墙。城墙上有许多炮台、箭楼,四周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1107年,诺曼征服伦敦后,伦敦塔成了国王行辕总署和兵营。从1140年到17世纪该塔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的主要住处。英国暴君詹姆斯一世在塔内被处死之后,伦敦塔就成了监禁犯人的牢狱和刑场。
伦敦塔现在已经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塔内有个珍宝馆,观众可以看到英国历代国王的王冠、王室珍藏的金银珠宝。伦敦古堡中还有一些身体肥胖称为“渡乌” 的大乌鸦,有专人饲养。伦敦塔有千年的历史,堪称伦敦最悠久的古迹,游客每年达200万人。在出入口处游人可以看到两名身着古老的都铎王朝制服的禁卫,这些 “古老卫士”们,成了游客欣赏和摄影的对象。
三.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闹区的格雷·拉塞尔大街北侧。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立,气魄雄伟、十分壮观。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6年后正式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其后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
埃及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陈列室之一。陈列数量达7万多件。在希腊、罗马馆有公元5世纪雅典女神的祀庙和古罗马历代皇帝的半身雕像。在西亚艺术馆,陈列有历名悠久的波斯文物和3700多年前巴比伦时代国王汉穆拉比赐于贵族的两块地界碑。最引人注目的是东方艺术馆,这里除中亚、南亚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是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品,为数达2万多件。
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有大量的英国和世界的经典文献、书籍、手稿、档案,不少是仅存的珍本。除英文外,还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梵文、印地文、蒙文和中文等许多种文字的书籍。仅中国书刊就有6万多种。
历史上许多学者、名流、政治活动家都曾在大英图书馆博览群书,进行研究和写作。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移居伦敦后,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巨着《资本论》。
四.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纪号称“笃信者”的英王爱德华建立的。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教堂自建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或女王加冕礼典和王室成员结婚的场所。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也占有一席之地。英国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现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但是名人的墓地,而且是难得的“历史博物馆”。
温莎古堡(WINDSOR CASTLE)
(王室举行活动时将有变动)
温莎古堡在英国的众多城堡中,规模最大的而且久负盛名。它是一组花岗石建筑群,气势雄伟、挺拔壮观。自12世纪亨利一世,温莎堡便是英国皇室主要的御所。这里的一砖一瓦精雕细琢的徽章图腾,洋溢着浓厚的贵族气息。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皇家禁卫军的交接仪式和参观圣乔治礼拜堂。参观颇富盛名的御林军交班仪式,继而饱览国家套房(State Apartments)内丰富的皇家珍藏精致家具与鲁斯本(Rubbens)、范戴克(Van Dyck)、卡那雷拖(Canaletto)的伟大艺术品。
科滋窝丘陵区(THE COTSWOLDS)科滋窝伸展于一片美丽、悠游的大自然之中,处处散布古老房舍的小震和村庄。这里是泰晤士河的发源地,出产有名的蜜糖色建筑石材,此区曾是英国羊毛生产中心。英国许多美丽的河流,多是从此地展开旅程,沿岸多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及英格兰最漂亮的乡间景色。美得如风景名信片般的水畔之城,波吨(Bourton-on-the-Water)便是其中着名的小镇之一
布伦亨皇宫花园(BLENHEIM PALACE GARDENS)布伦亨宫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宅院,这里不但是邱吉尔迷的胜地,也是欣赏才子布朗自然风格庭园的好去处,皇宫外部呈现巴洛克风格,内部的房间多的像迷宫,宫中收藏有邱吉尔家族的手稿、绘画、书籍、照片及书信。当这栋巨宅不对外开放时,还可以欣赏到1800公顷的公园喔!这座杰出的宫殿建筑,已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⑩ 前巴西球星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叫做足球博士
苏格拉底当年被称为“足球博士”,之所以有这样的雅号,是因为在他参加职业联赛的时候,还是一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1990年,苏格拉底退役之后,他重新回到学校,并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苏格拉底一生中从事过很多职业,他做过医生、教练、商人、政治家、音乐家、剧作家、专栏记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