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支持印度什么时候发展

法国支持印度什么时候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06 06:32:48

⑴ 英、法的殖民扩张分别在什么时候阿都在十八世纪吗,好象不是诶

都在17世纪初 后来因为即在欧洲争霸 又在其他地方争夺殖民地 法国在18世纪中期终因两头顾及不暇而落败 英国也由此树立世界殖民霸权

⑵ 美俄表态后,法国也要介入印巴冲突,巴基斯坦该何去何从

巴基斯坦的形式是非常的严峻了,如果关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冲突的朋友应该都会嗅到一丝不对劲的味道,可以说印度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印度是铁了心一定要把克什米尔抢到手,而巴基斯坦这个时候就非常的难受了,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外交上,巴基斯坦都远不如印度,是一场实力悬殊很大的较量了。

巴基斯坦在用核武器作为威胁先稳住局面,然后寻求更加强大的盟友支持,然后默默积蓄力量。

⑶ 求法国各殖民地发展过程,时间、区域清晰, 最好有相关殖民政治经济情况、殖民原因用途以及结果

法国曾经的殖民地:
新法兰西 路易斯安那 圣皮埃尔和勒克隆 海地 瓜德罗普 马提尼克 法属圭亚那 法属西非 毛里塔尼亚 法属赤道非洲 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 突尼斯 法属索马里 马达加斯加

毛里求斯 科摩罗 留尼汪 克尔戈伦岛 塞舌尔 叙利亚 黎巴嫩 亚历山大勒塔 法属印度支那 东京(越南北部)越南(越南中部)交趾支那 西贡(越南南部) 老挝 柬埔寨 法属印度

(本地治里 加里加尔 亚南 马埃 昌德纳戈尔) 法属波利尼西亚 土阿莫土群岛 社会群岛 土布艾群岛 马斯克林群岛 新喀里多尼亚 新赫布里底 广州湾租借地 在华租界(上海法租

界 天津法租界 汉口法租界 广州法租界)法属交趾支那 阿卡地亚 阿尔萨斯 昂儒昂岛 阿维尼翁 那瓦尔 比利时 柏林法占区 喀麦隆 中非共和国 乍得 南卡罗来纳 科西嘉

岛 达荷美 贝宁 多米尼加国岛 费赞 法属安的列斯 法兰什孔德 法属刚果 法属几内亚 法属大洋洲领地 法属波利尼西亚 圣赫勒拿岛上法属领地 美洲法属领地 法属索马里兰

吉布提 法属南方及南极领地 法属苏丹 马里 佛罗里达 得克萨斯 加蓬 格林纳达 哈泰/阿历山德勒塔 哈德逊湾 法兰西岛 毛里求斯 伊利里亚 达尔马提亚 诸省 爱奥尼亚

群岛 科特迪瓦 苏埃达 基隆 和 澎湖群岛 广州湾 拉塔基亚 利古里亚/热那亚 伦巴底 米兰 洛林 卢森堡 印度(马德拉斯) 马尔维纳斯群岛 福克兰群岛 马耳他 马约特岛

墨西哥 中央刚果 米诺卡岛 莫埃利岛 摩纳哥 蒙特利尔 蒙特塞拉特岛 荷属东印度 尼维斯岛 新喀里多尼亚岛 纽芬兰 新赫布里底群岛 瓦努阿图 尼斯 尼日尔爾 帕尔马 皮

德蒙特 普莱桑斯 魁北克 留尼汪岛 波旁岛/波拿巴岛 鲁西永 圣巴特勒米岛 圣克里斯托弗岛 圣多明各 海地 圣卢西亚岛 圣马丁岛 圣文森特岛 圣多明各 圣多美岛 萨尔
萨伏依 塞内加尔 塞舌尔群岛 多巴哥 多哥 乌班吉沙立 中非共和国 上沃尔特 布基纳法索 威尼西亚 瓦利斯 和 富图纳群岛 拿破仑时期短期占领:(埃及 不来梅 加泰

罗尼亚 但泽 贝尔格和克累弗 厄尔巴岛 埃尔富特 西班牙 托斯坎尼 瓦莱 华沙大公国 吕贝克 莱因兰 罗马 荷兰 那不勒斯 皮昂比诺 葡萄牙 汉堡 日内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短期占领:(德国法占区 柏林法占区 奥地利法占区 维也纳法占区)
现有的:
马提尼克、瓜德罗普、法属圭亚那、留尼汪、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和富图纳、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社会群岛、马约特、法属南方和南极领地 法国

⑷ 印度会崛起为一个大国吗如果会,什么时候

永远不会。
1、有人说印度有最多劳动力。
工业时代,有技能的劳动力才是劳动力,印度教育界的有志之士就统计过:印度五年级的学生,58%不会二年级的简单计算,但这种人在印度太少,也很难融入社会状况。所谓脱盲,实际就是能用当地文字写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有人会说印度脱盲标准不可能那么低,邦与邦不同,实际上就是这样,是否文盲还是可操作的,能读到大学,有两种,一种是有钱人,另一种是给贱民的预留制,大约占入取人数30%左右,分值100-150分就可上大学,而非贱民的高种姓,要500分,印度大学生本来就少,而且印度大学都很烂的,就这,生源还很差.
还真比不了1950年代的中国,那时中国的教育虽然还比较差,但比现在的印度强太多,中国人好学,三大改造时期,全民读书,农民在牛背上学数学有木有?当时中国的全民学习小学知识,使得人口素质比解放前提高了很多,再看看印度,前面就说了,五年级还不如二年级,高中毕业算是很不容易了,但水平还不如我们小学毕业生。更别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了,更重要的是印度,它不会改正的。
2、还有人说印度是最大市场
有钱才有市场,一群穷人算什么市场?如果人多就是市场,当年欧洲强国就无需搞殖民地了,非洲人最多,是市场吗?显然不是嘛,这无需说太多,有脑子的人都懂。
3、民主制度
欧美式民主制度在衰弱,这个也不用多说了,注意,我这里强调的是欧美式民主制度在衰弱,此外印度从来不是民主国家,男女不平等是令现代人诧异的,就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平等的时代都比印度平等,连人与人都不平等,何来的民主?
民主的含义,从古希腊到新教伦理,民主的基础即1、人与人的平等;2、客观理性;3、有共同目标,建设城邦。不要说印度,就是源发皿煮国家英法美都做不到民主,以美国为例,黑命贵200年啦,人与人平等了嘛?客观理性?看看新自由主义的傻子们,何来的客观?何来的理性?,共同目标?建设城邦?党派斗争,何来的共同目标?最发达的国家没有高铁,没有基础设施,怎么建设城邦?西方真没有民主国家,如果世界上非要拿出一个民主国家,看看前面这三条,我看只有中国最接近了吧

⑸ 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最先入侵印度的殖民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葡萄牙 D 西班牙

选择A
解析:1498年达伽马远航至印度,在果阿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
1616年,荷兰在印度获得了一地块殖民地,苏拉特,并建立起东印度公司,并曾一度控制马 拉巴东岸和泰米尔纳德邦海岸;
1660年,英王伊丽莎白一世宣布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
1624年,英舰登陆,对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进行军事渗透;
18世纪,法国开始插手印度殖民,并一度占领安得拉邦和奥里萨邦的大半印度领土;
1770年,英法针对印度殖民问题发动英法战争,法国丧失其殖民地;
19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势力已渗透印度全境;
1816年,法国在次在印度取得本地治里、卡来卡、雅南、马希及金德讷格尔;
19世纪的丹麦也在印度获得了泰米尔纳德的特兰奎巴,但在1845年转卖过了英国;
19世纪末,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全境沦为英国殖民地;

⑹ 法兰西共和国史(从第一到现在的)

1792年9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共和国成立鼓舞了人心,不久法军便把普奥入侵军全部赶出了法国境内。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一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也标志着自巴黎第一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三年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结束。当然,共和国的建立也引起欧洲各国统治集团的恐慌,以英国为主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

1789年到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也是最为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也鼓舞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共和国的诞生和吉伦特派统治的建立,是这场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阶段,也是法国大革命深入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1792年4月反法战争开始后,法军节节败退。法国人肩紧急行动起来,各地纷纷成立义勇军,开赴前线。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冲进王宫,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政体,结束了3年来君主立宪派的统治。9月20日,法国军队在凡尔登附近两次打退普鲁士军队的进攻,取得了法国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第一次胜利。几天后,法军开始反攻,最终把敌人赶出法国领土,法国革命得救了。

9月21日,在全国选举中产生的国民公会在巴黎开幕。在国民公会中,吉伦特派由于得票最多而占优势,从此,法国开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吉他特派的统治时期。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政体案》。9月22日,又通过了成立共和国的决定,这个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国民公会还公布了革向历法,以9月22日为新纪元的开始,1792年为共和元年。

1804年,拿破仑·波拿史称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代替。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 ~1804年法国曾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一共和国,故称1848 年建立的共和国为第二共和国。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临时政府。2 月25日共和国宣布成立。4月23日选举制宪议会,这是法 国历史上一个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温和共和派占多数。5月9日成立执行委员会代替临时政府。6 月22日执行委员会下令解散国家工场,引起工人不满,23 日工人起义。24日l.-e.卡芬雅克将军被授予独裁权,残酷镇压起义。卡芬雅克于28日担任共和国的行政首脑。

11月,制宪议会制定共和国宪法,确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则。由750名议员组成立法议会,任期3年。总统 任期4年,掌管行政权,任免部长与颁布法律,支配武装力量,但不亲自指挥部队,也无权解散或延长议会。议会和总统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参政院由议会任命,它预先审定政府的法案,并监督行政机构。12月10 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见拿破仑三世)当选总统。 1849年 5月13日选举立法议会,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为核心的秩序党获多数席位。宪法规定总统不能直接连任,波拿巴要求修改宪法,立法议会多数反对。波拿巴于1851年12月 2日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建立专政体制。 1852年12月 2日宣布成立帝国,波拿巴被封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第二共和国告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French Third Republic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后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三共和国。新政权开始时,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王派联合组成国防政府,1871年1月28日国防政府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选出由保王党人占绝大多数的国民议会,L.-A.梯也尔被选为政府首脑,后任总统,他与德国正式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并联合德国镇压了巴黎公社起义。

梯也尔力图建立保守共和国,但遭保王派与共和派的反对 ,1873年5月 ,梯也尔被迫辞职,极端保王派人M.-E.-P.-M.de麦克-马洪当选总统。右翼势力继续加强,建立合乎天主教规范的“道德秩序”。正统派与奥尔良派加紧勾结,图谋恢复王朝体制,以L.甘必大为首的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国民议会终于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 1876 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1月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F.-P.-J.格雷维当选总统,终于确立共和派的共和国。
共和派分为温和与激进两派,从格雷维当选总统到19世纪末,为温和派执政时期。他们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世俗的义务免费教育,宣布新闻自由与组织工会自由,以及大赦巴黎公社人员等。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但金融资本的增长迅速,80年代法国继续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印度支那、中国等地发动侵略战争,其中有1883~1885 年的中法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掠夺土地和资源。到1899年,法国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殖民帝国。80~90年代,法国相继出现布朗热事件、巴拿马丑闻和德雷福斯案件,温和派威信扫地,被迫下野。
1899~1914年为激进派执政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迅速发展,金融资本高度集中。1914年前,法国资本输出仅次于英国,占世界第二位,其资本输出主要采取高利贷形式,V.I.列宁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激进派反对教会干预政治,1905年通过《政教分离法》。激进派多次镇压工人运动。对外继续进行侵略扩张,准备战争,先后与俄国、英国结盟,成立法、英、俄协约国,以对抗德、意、奥三国同盟。1913年R.普恩加莱当选总统后,继续扩军备战,企图重新瓜分世界。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法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开始后,法国成为西线的主要战场。1917年11月,激进派G.克列蒙梭再度执政,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战争。1918年9月,F.福煦率领盟军对德国发起总攻击。11月11日,双方在贡比涅附近的雷东车站签署停战协定。1919年1~6月,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
战后,克列蒙梭政府和国民联盟右派内阁的反动政策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慨和反抗。20年代中期由社会党等组成左翼联盟内阁,执行民主主义的改良政策。后来,普恩加莱又重组国民联盟内阁,整顿财政,稳定法郎币值,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但法国于1930年底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1934年2月6日,右翼分子和法西斯组织火十字团在巴黎发动骚乱,包围波旁宫,企图推翻议会。1936年,由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等党派团体组成人民阵线。同年6月,L.布鲁姆组成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签订了马蒂尼翁协定,实施一系列社会改革。1937年2月,布鲁姆宣布“暂停”实施人民阵线纲领。1938年,由于激进社会党退出,人民阵线瓦解。此后,达拉第政府对内执行反动政策,对外依靠英国,推行纵容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1939年9月1日,德军侵犯波兰。3日 ,法国向德国宣战,实际是宣而不战,史称奇怪战争。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全面进攻,突破色当防线,法军节节败退,不久巴黎陷落。6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 ,成立维希政府,第三共和国宣告终结。

⑺ 17世纪初法国殖民印度

法国。
背景:
西方崛起先是14-15世纪的萄西两国。但15世纪末他们衰落后,荷,英,法崛起。
最终英国胜利。
18世纪的标志就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霸权斗争。他们面对面地在全世界,包括北美洲,非洲,印度进行竞争。
这两个帝国在17,18世纪中的争斗以英国压倒性胜利而告终。一个原因 在于,法国更感兴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欧洲霸权。另一个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国人比法国人多得多。

⑻ 18世纪的法国社会经济状况

路易十五时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孙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仅 5岁,由奥尔良公爵摄政。路易十五时期法国专制主义的危机公开暴露出来。路易十四去世时留下24亿锂国债,其中1/3已经到期,1715年国家财政纯收入只有6900万锂,财政支出达到1.447亿锂,国家财政处于极大困难之中。1716年国家的财政赤字接近1亿锂。政府企图以打击投机与高利贷为名收取罚款,但只得到1000余万锂。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奥尔良公爵起用约翰·劳进行财政改革。约翰·劳是位苏格兰银行家。在1716年他创办一所私人银行,发行银行券,这种银行券在缴纳国家赋税时同现金一样有效。1718年,约翰·劳的银行,被宣布为国家银行,信誉大为提高。政府和贵族们都用这种银行券来清还自己的债务。约翰·劳还发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该公司享有对美洲进行贸易、殖民和种植销售烟草的权利。这在法国引起投机的狂潮,由此成为暴发户者大有人在。约翰·劳从此官运亨通,1720年升任为财政大臣。但是,这一改革由于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结果使法国的财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乱。1720年底,约翰·劳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达30亿锂,而银行的储备仅有7亿锂。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兑换金银的狂潮,约翰·劳出逃它国,银行倒闭。许多持有银行券的贵族、富商纷纷破产。尽管政府利用银行券偿还了大部债务,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又恢复了旧的财政制度,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1723年,路易十五亲政,但国家财政未见好转。路易十五荒淫无度,每年的宫廷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贵族集团效法宫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财政,但终究无力挽救危机。下层群众生活贫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

路易十五继承了路易十四的扩张政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先后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并退出所占领的比利时、荷兰等地。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法国遭到惨败,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内加尔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丢掉了大片殖民地,仅留下了5个商站。七年战争使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而法国的强国地位受到严重损害。长期的对外战争大量消耗了法国的国力,使法国陷入了专制主义的危机。

18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

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雇佣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雇佣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场也不为罕见。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卢昂、爱克斯、亚眠、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重重阻碍。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实行的包税制和国债制度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通过包收国家各种捐税、向国家放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获得了巨额收入,成为法国社会最为富有的阶层。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迫使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走上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因为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对于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加之封建割据残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币制等都有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商业联系的困难。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仅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国占领。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大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天主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竭力向人民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做丝毫反抗。对于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拼命地推行蒙昧主义。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10,僧侣也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榨取封建地租。高级教士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着与贵族一样奢华的生活。但第一等级中的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抱有敌视态度,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一为“佩剑贵族”,一为“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中的要职。“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主要是靠钱买来的。因此,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榨取民财,同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剑贵族”歧视他们,也不允许他们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人、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花钱购买爵位,成为“穿袍贵族”。因此,他们不愿意推翻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证,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因此他们反对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过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无穷盘剥。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交纳所得税(收入 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2300万农民中,竞有150万人沦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尽管第三等级内部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

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适应资产阶级和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这是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为使人们从封建专制的禁锢和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发动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他们激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教会的腐朽和反动性,指责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占有了社会的全部财富,而别人却呻吟在极端的贫困之中。他们反对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圣经》是编造出来的,显圣奇迹则是教士随意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宣扬个性解放,要求人所应有的全部自由。同时,启蒙思想家论证了摧毁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张社会改革,并勾画出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

启蒙运动是在17世纪唯理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理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启示,用人的分析论证来代替对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对于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和文化垄断,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则代替权威和传统的原则,提出对过去的一切,包括旧的传统宗教和国家政体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这种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此外,启蒙运动的发生,还受到18世纪在欧洲发展起来的自然权力说、社会契约说以及分权理论的影响。启蒙运动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国革命不同于英国革命,完全抛掉了宗教的外衣,采取了公开的政治斗争的形式。

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创始者是伏尔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鸠(1689—1775年)。他们的学说反映了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属于资产阶级的温和派,成为大革命时期大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指导思想。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他的着作浩丰,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伏尔泰无情地批判了作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提出了“消灭丑行”的口号,公开反对教会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们的愚昧无知,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病,指出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天主教会的欺骗。他痛斥天主教会是“九头鸟”,罗马教皇是“骗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恶棍”。他在政治上主张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将天赋人权交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权,限制王权。但是,由于他站在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思想上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会,但又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不可改变的现象,一方面主张将“天赋人权”归还人民,但又认为人民是“群氓”,没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聪明人”的监护。伏尔泰的社会政治观点的两重性,反映出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斗争中的暧昧和妥协的态度。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曾担任过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着作有《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等。孟德斯鸠与伏尔泰一样,在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方面极为坚决。在其着作中,无情地批判和嘲讽了天主教会和教会的残忍和无能。同时,他也强烈反对特权阶层的专制和残暴。但是,他并不主张废除王权,认为法国应该效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他的全部政治主张都体现在其着作《论法的精神》中。在这部着作中,孟德斯鸠认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便可限制王权,因此,没有必要进行一场革命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思想,后来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派所利用,并体现在《人权宣言》和1791年的宪法中。

在启蒙运动中,代表中产阶级的思想家是网络全书派和重农学派中的经济学家魁奈。网络全书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罗主编的《科学、艺术与工艺网络全书》反映了他们的全部政治思想观点,因此他们被人称为“网络全书派”。网络全书派是16世纪法国革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代表。但是,他们的唯物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们认为自然世界是物质的,没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们通过出版网络全书,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文化知识,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谬,抨击天主教会和教士的愚昧和残暴,并指出宗教是用来抬高国王身价压迫人民的。在论述社会现象时,他们运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认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人类合理的政治制度。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提出应该将王权限制到最小的限度,换言之,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但不必要采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着作有《经济表》等。他是第一个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问题的经济学家。他极力推崇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的思想,并创造性地论述了再生产的理论。

启蒙运动中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是卢梭(1712—1778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的家中,早年由于家境贫寒,过着到处流浪的生活,深刻体验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较为激进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爱弥尔》、《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忏悔录》等。卢梭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及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着作中,他激烈地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是卢梭又不主张铲除私有制,而希望通过保留小私有制达到经济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应按社会契约的原则建立国家。他针对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国家”的谬论,提出国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仆人,对不称职的仆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撤换他。“主权在民”的理论是卢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卢梭与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不同,他极力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后来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启蒙运动中,还出现了一批反映下层人民群众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叶( 1664—1729年)、玛布里(1700—1785年)和摩莱里(生卒年不详)等人。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带有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色彩。梅叶里在其代表作《遗书》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是万恶之源,并将教士、投机商人、官吏统统称为“富足的懒虫”,称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张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做有益社会的事,社会财富应由大众共同享受。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摩莱里在其着作《自然法典》中,提出应该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他并不主张通过革命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是认为只要消灭社会上的偏见和谬误,就可以实现他的主张。玛布里的观点与梅里叶的观点大致相同。他认为只有消除社会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恶。在其着作《论法制或法的原则》和《论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中,玛布里描绘了他的理想共和国的图景:在这个共和国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为兄弟,禁止占有财产是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实际地提出,这一理想的国家,不能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建立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这种空想共产主义思想,正是当时社会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现实绝望心情的一个侧面反映。

由于启蒙运动,18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启蒙思想家们将封建专制制度的神圣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会,以及在这一神圣外衣掩盖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统统放在理性主义的天平上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和评断,从而暴露出它的虚伪和欺骗性。启蒙运动的哲学前提是社会应建立在自然法则之上。启蒙思想家们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权,那么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是任何人不可剥夺的。这种以人的自然权利来对抗和否定封建特权的思想,是启蒙主义运动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启蒙运动在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的狂热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启蒙主义思想家对于第三等级的胜利满怀信心,为未来的新的社会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从而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动员人民投身于革命,推动法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阶级派别的要求,但就整个法国革命的过程来说,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启蒙思想家影响的痕迹。同时,法国的启蒙运动,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⑼ 印巴分治结束了法国对印度长达近200年的殖民统治

印巴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不是法国

⑽ 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大陆。

修正后的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项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阅读全文

与法国支持印度什么时候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1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39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68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5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5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9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4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1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3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6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5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6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8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89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1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