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革命崇尚什么

法国革命崇尚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06 09:23:00

1. 法国大革命的目的

法国大革命的最终目的
法国革命从一开始就攻击教会,在大革命催生的激情中,反宗教的激情是最先燃起的,而到最后一刻还迟迟不肯熄灭。后来,人们对自由的热情烟消云散,被迫以奴役换安宁,但到了这种地步,人们还在反抗宗教的权威。拿破仑完全控制住了大革命的自由倾向,但他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制服它的反基督本性。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看到有些人认为,对上帝的不敬是为了补偿自己当年所受的委屈,自己当年对没品的小官都要唯命是从啊!虽然他们早就抛弃了大革命中自由、尊严、自豪的所有信条,却坚持以不信上帝作为对大革命精神的祭奠。
但是,今天的人们不难明白,对宗教的战争只是这场伟大革命中的一个侧面,是大革命全景中一个虽然引人注目却瞬间冷却的特征,是大革命前各种思想、激情和突发事件的暂时产物,而绝不是大革命的真正目的。
人们常把18世纪的哲学体系看作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很有道理,确实,18世纪的哲学中带有深刻的反宗教性质。但是只要仔细观察一下, 你就一定会看到,18世纪的哲学其实有两个完全彼此分开的部分,它们是截然相反的。第一部分包括各种新锐的思想和革新性观点,有关社会等级、民事、政治、法律准则等,比如人类生来平等,所以应该废除等级、阶级和教职人员的一切特权,比如民众权利至上,社会权利至上,统一的规章制度至上……所有这些信仰不仅仅是大革命的原因,而且简直可以等同于大革命本身,它们是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从时间长度上来说则是大革命最实在、最持久的功绩。
18世纪哲学的第二部分是和教会开战,哲学家们攻击教士、各等级的教会、教会机构和基督教义,而且为了彻底推翻教会结构,他们还试图把教会连根拔起。但是,既然这部分哲学产生于革命持续摧毁的各种现实中,它就应该和自己摧毁的各种现实一起逐渐消失,并最终被大革命的胜利埋葬。为了说得更明白一点儿,这里我要补充一下(另外我还要在下面的章节中专门论述这个重要的问题)。基督教之所以激起强烈的仇恨情绪,并不是因为它是宗教,而是因为它是政治制度的一种;并不是因为教士们要代天巡狩去管理来世,而是因为他们是现世的地主、领主和行政官员,还征收什一税 ;不是教会不该在新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而是因为他们在旧社会里占据高位,享有特权,势力爆棚,而这时旧社会正在土崩瓦解。
时间已经证实,并每天都在证实着我们眼皮子底下的这个真理:随着大革命的政治成果逐渐巩固,反宗教事业已经随之告罄;随着大革命攻击的旧政治制度的土崩瓦解,大革命憎恶的各种特权、大人物、阶级被彻底消除,不复存在,所以旧社会激起的仇恨,已经作为旧社会最终消失的根本性标志,日渐减退;最后,旧社会垮台了,教会日益从旧社会中分离出来,我们高兴地看到,教会在人的精神世界里逐渐恢复从前的地位,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了。不要以为只有法国出现了基督教复兴的现象,欧洲革命之后,整个欧洲的基督教会都一一重新振兴了起来。
如果你觉得民主社会和宗教天生就是死对头,那就大错特错了。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根本没有任何教义敌视民主社会的精神,反而,各大宗教里有很多东西是大大有利民主社会的。而且,所有的历史经验都在传递同一个信息:民众的心中始终都深深地扎根了一种本能,它就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宗教本能。人心是宗教的居所,就算那些早已消失的宗教,也是因为信奉它的民族已经灭亡。如果各种制度要顺应民众的思想感情,却要把人的精神推向不信宗教,这岂非怪事?
刚才我对宗教的议论,同样适用于社会权力(政府),而且更加适用。大革命一下摧毁了维持社会等级制度的机构,推翻了束缚人的一切习俗,人们看到这些便可能会误以为,大革命的目的不是摧毁旧社会秩序,而是要摧毁一切秩序;不是要摧毁某一政府形式,而是要摧毁政府(社会权力)本身。他们错误地断定,大革命的本质特性就是无政府主义。但是我敢说,这只是蒙骗眼睛的假象。
大革命开始后半年多,米拉波 私下致函路易十六:“如果您把比较一下新旧两种形势,就会得到慰藉,重新获得希望。国民议会颁布的法令中,尤其是最重要的那部分法令里,有一部分很显然是有利君主政府的。取消高等法院、三级会议省份,取消教士、特权阶级和贵族集团,这对君主权力都是大大加强的。如果黎世留 看到,现在只有一个阶级,一个市民阶级,他会十分高兴的,因为这种平等只是表象,而且这种平等更加有利于权力的执行。多少位先皇都曾用强权加强国王的权威地位,但各个世代的努力之和都没有大革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做得更有效国。”他对大革命的这种解读,和那个领导另一场大革命的人 的理解颇为相似。
从一开始,法国大革命的目的就不是要改革政府,而是要废除旧社会形式。所以,它对一切现存权力展开攻击,摧毁一切原有的大人物,干掉各种传统,变更风俗习惯,总之一句话,它要涤荡人的头脑,把一切曾经需要尊敬和服从的条条框框统统扔进垃圾堆里。这就是法国大革命为什么这么特别,这么无政府主义的原因。
但是抛开这些碎片,你会发现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的中央政权,把之前分散在社会各处——大量从属权力机构、等级、阶级、职业、家庭和个人——的零散权力的一切权力和影响力全部纳为己有了,这些零散权力全部被一个统一体吸收和吞没。自从罗马帝国崩溃以来,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政权能够和它相提并论。大革命创造了这个全新的权力形式,或者不如说,在大革命的废墟里,这种新权力形式自动长了出来。可以说,大革命建立的政府十分脆弱,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它可比自己推翻的政府形式要强大得多。它既脆弱又强大,而且这脆弱和强大来源于同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会在下面详加阐述。
米拉波看得很透,他透过摇摇欲坠的旧制度的迷雾,一眼就瞄定了这个全新的权力形式,它简简单单,但无所不包,而且运行起来非常有秩序。当时的民众可是看不到这个庞然大物的。但是,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世界都明白了这种新形式的权力到底有什么好处。而且今天,各国的君主仿佛只能看到它的好处了。他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对法国新制度的羡慕嫉妒恨,而且,不仅大革命孕育的人们对新形式十分推崇,就连那些曾经和大革命格格不入甚至完全敌视大革命的人也加入进来,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孜孜不倦,努力废除各种特权和豁免权。他们致力于融合不同的阶级,使社会的不同等级趋于平等,官员代替了贵族,统一的法律代替了地方性规章,统一的政府代替了支离破碎的众多权力机构。在这项革命事业中,他们都兢兢业业,恪尽职责。遇到什么障碍,他们还会借用大革命时的手段和口号,他们偶尔还会煽动穷人反对富人,教唆平民反对贵族,鼓动农民反对领主。法国大革命既是他们的伤痛,又是他们的导师。

2. 怎样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由于问题过大,作为补充,我就单纯说说大革命史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吧,这个主要是Taine和Mornet等人提出的疑问。而Jacob Sole,罗杰·夏蒂埃等人将这些观点重新以叙事主义的方式对于大革命史进行了一套分析拷问。

回答分两点,第一点是我个人的论述,用来给年鉴学派大家们进行铺垫。而第二点主要还是我个人理解的年鉴学派的观点,具体证据参照我提到的两份专着。

传统意义上欧洲史对于大革命史的探讨是社会学三大家确立范式之后的一类社会学模式分析,而这套话语是目前爱好者比较喜欢使用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预设罗沙卢森堡一样的理想模型来分析这个事情,那么大革命的经济动机导致了法国内部的结构性变迁:
1)行会制度,市民阶级,城市贫民和贵族。
最早期而言,欧洲开始形成自治城市之后,行会制度在是借助市民阶级崛起,以及城市自治体制中评论法学派开始通过地区议会制度开始建立公共事物体系,行会是作为商会的一种政治形态与领主在本地区议事中制衡的产物,他一定程度是对于下层代表是有效果的。比如在佛兰德这个着名的法英两国从腓力四世到腓力五世的争端中长期的博弈,就是行会代表的市民阶级与领主贵族的争端。着名事件包括,布鲁日的晨祷事件,雅茅斯世仇之争,后来阿特维尔德的亲英运动都是织工行会组织的政治博弈事件,而贵族由于土地收入在高流通性的手工业商业冲击下,变得收入日常稀薄,从经济上来说,城镇自治和手工业经济崛起后,地方贵族已经开始处于弱势。

但是,行会在什么时候性质变迁了呢?一则是,行会与王权进行了妥协,腓力四世《大法令》中的商税制度确立实际上伴随了卡佩王朝城市手工业经济中的学徒体制,也就是说行会与王权在税收上妥协,从而行会开始换取城市经济中“行业标准,工资水平”的制定,类似于江南民初某些市镇的商贸家族之间的妥协和宗族互亲一样。
二则是,城市贫民的广泛出现,实际上从圣路易开始,从卡佩到瓦鲁瓦宗族纷争,再到波旁家族上位,路易十四专政本质上就是在整合法兰西岛遗留的吉斯贵族等,用王权覆盖的巴黎城市体系进行统合,类似于“王领扩张”,而这件事情从腓力四世开始经过了好多代的博弈才到了路易十六的修生养息时代。问题在于,城市经济的极度扩张消弭了市民阶级和贵族的阶级区隔,但是市民阶级本身开始出现极端分化了,这种极端分化体现为“城市贫民阶级出现”。 于是乎,一个微妙的问题诞生了,“第三等级”,“平民阶级”,“人民”这三个本身一体的词句,由于行会领导人形成新的垄断威权组织,使得三者完全体脱离了。

于是,大革命两个阶段中,最具备政治热情和情绪爆发的本身就是这次的城市贫民。《列霞白利法》从规范上解放了这群人的政治热情。而法国大革命从吉伦特派,山岳派再到打击丹东派,恐怖统治,热月党返潮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直接运用的就是这个阶级的“自组织能力”。
而这种自组织能力也是那个年代全欧洲都受到影响的“普遍公民意识”的行为主义来源。

而贵族在城市经济下也产生了分化,宫廷贵族和军功勋贵进行捆绑,而在上层受到排挤的贵族。事实上大多有着自家的城市商业和产业,而且和资产阶级由私人沙龙,对文人的赞助等等城市人际关系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这些人是后来斐扬派和吉伦特派的主要成员,而在没有党派化前的雅各宾俱乐部严格来说也算。

而对于旧世界最大的冲击实际上是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冲击,这才是大革命资产阶级性最浓重的一面。
土地专断是整个从加洛林王朝时期由罗马法遗留的土地贡税和土地占有延续而来的。马德尔体系中教会本身的土地租借以及教会旗下产业广泛参与领主间信用担保甚至于直接资助,也并入了中世纪中期的封建体系。

这就是所谓的“旧秩序”。

所以说,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税收变革单纯看做“资产阶级被贵族剥削,承受了过重的税收压力”,然后起来反抗的观点是过于粗暴的。
事实上,税收制度的偏向有早期代表资产阶级行会的参与之后的产物,所以从贵族经济到市民阶级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之间不是通过一次革命的”突变“而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所以,事实上,大革命对于出品《神职人员民事宪章》(又称《教士的公民组织法》)》等文本,还有强行用收归土地的方式,本质上是将“土地回归成了货币经济下的流通品”,他将“土地”这个生产要素的特性,从封建领主庄园制度重新合并到了货币经济的生产方式。
所以,税政的变迁只是表征,最直接的是土地被放置成了“流通品”。而在流通品的变迁中间,由于果月风波前后巴黎公社和雅各宾俱乐部本身关系的转变,土地也成了一个分配品。

但是这种变迁依然不是“突变”的,事实上,货币经济在兴起后,庄园经济的衰落和地租收入的减低,传统土地贵族早就开始被货币经济所冲击,而瓦鲁瓦王朝时期的城市经济体系,实际上仍然是贵族联合体下的一种对于货币经济的适配,那就是土地在城市经济中集中借助土地专断来进行直接的商业牟利而不是租税牟利。

于是说,大革命是整个中世纪晚期经济陷于制衡纠葛之后,在解决纠葛的基础上,各阶级形成了一次结构上的总变迁。。
而这经济背景必然还是路易十六的守成功用和整个波旁王朝所树立的最强大封建国家的“幻境”,波旁王朝当时维持的欧陆强势和路易十五前后由宫廷出资和资产阶级自发的教育普及,文人资助,知识由出版业激发而传播,都给这个国家提供了足够的内斗资本和结构变迁的动力。这些内生因素必然是结构自发变迁的直接推动力,因为在启蒙时代前后,知识传播就是阶级在“性质”上变革和再生产的主要社会方式。

但是,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而且不是非常好回答的问题。

2)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大革命。

Jacob Sole等人,直接质疑的是这样一种历史观————启蒙运动的知识传播和价值重塑,导致世俗化的神权以及王权的去神圣化,并且提供了公民阶级的普遍法理依据--于是这种变革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即“启蒙运动”是作为历史语境下,政治行为的驱动力而存在的。

非欧洲史学界的人可能会很惊异,这件事情有毛好质疑的??这实际上和年鉴学派后,历史学界对于社会学家所定义的“历史观”所进行的“反哲学思辨”。在19世纪遗留的历史观中,我们永远保持着一种“文学批判场域中心叙事”的历史观,简而言之,文学共同体在历史叙事中直观上将社会思潮的源动力等同于文学共同体的批判场域,并且将这种批判性诉诸为社会运动的组织动力。这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却不经实证的历史观,那就是社会思潮这个历史中介叙事必然是由文学共同体主导,批判性地划定了"正义"的现实含义,然后有了运动本身到成注脚。

而这种历史观并不是马克思本人塑造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那句着名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更为合适的表述是“在既成的上层建筑的发展中,必然由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存在”后者来说,延续了马克思一个“劳动对象化”的概念。这个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市民阶级的社会关系总成,以及在社会关系中重新对象化的“人”概念的探讨,引出了对于“经济基础”更为详细的论述。
后人借助了这个模式,但是把马克思的原文简化了不少,这样历史观就成了如此的线性关系。“经济基础--意识变迁--权力意识觉醒---革命行动--新秩序建立”,这个在摩尔时代特别突出。。也是最为符合直觉,在现在被奉为常识的一种模式。
如同“编码--查Bug--编译--检验--实现”一样。

而这个批判还涉及到一些很麻烦话题,那就是西方历史哲学中对于“回溯性史观”的定位。当然这种回溯史观和辉格史学还不太一样,这个又是另一个话题。

罗杰·夏蒂埃的研究就类似于这类,无论是对于在高高上的思想观念, 也不是“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或者是更传统的叙事主义历史。。

他更关注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社会中人们表 和判断的集体精神状态” 。特别是转向到普通下层群众的生活和想象,或者更多是去重构那个时代各阶级的日常状态和集体状态,一个比较重要的考察就是我在第一点提到的“城市贫民”阶级。

但是这个在有着严格马克思主义研究或者说其他诸如福柯谱系学研究背景的左翼历史学者,对这种“机器论”持有不同看法。而这种机器论在年鉴学派的批判中,也成了一种“文学沙文共和国”的历史观,简而言之,他将各阶级放置在一个空泛的剧场之中,而里面的情节都是按照“文学批判和命名的历史事件来作为剧本线索”的。

首先,几个反例在于,

具体论述请参照《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和《拷问法国大革命》

1)大革命并未造成对传统宗教的决裂摒弃,而是参照原有的体系,衍生出崇尚人类内在德性的全新价值。它在本质上是一次宗教的世俗化发展进程。相反,教会自身的分裂使宗教权威荡然无存,原本信仰的绝对性在不断的争论中消失殆尽。当没有一致性时,它只会产生疑虑,遭到摒弃。

一个例证是大革命之后,教会道德在市民阶级中的反潮。教会道德根本没有与市民阶级割裂,也不是如同很多人想象的一样,大革命之后的市民阶级开始笃信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思潮,就开始彻底埋葬教会道德。相反只是教会退出了封建体系,传统权威尽失。

具体论述参照年鉴学派的作品。
2)文人的作用。
启蒙运动的发生学机制是出版审查机构的退场,准确说是商业出版自由不再被完全压制。那么,出版自由带来的并不是学术出版物到处普及,相反非常混乱,什么色情小说,没多少花头的政治檄文,乱七八糟全部都有,事实上如果统计当时大革命时期出版物的状况,你会发现启蒙运动的出版物比率一点都不高。而斐扬派的主要政治纲领甚至并不是网络全书派遗留的思想。

于是,我们必须探讨一件事情,“启蒙运动”是被“命名”的一种描述,割裂了一个连续性的历史事件,还是真的激进变革。就如同在第一点,我个人的论述一样,如果我们把时间尺度拉长,大革命瞬间不是一个被割裂的孤立变革事件,而是一系列趋势的一部分。

具体论述参照年鉴学派的作品。

3)大革命冲击了旧制度,但是建立的是新制度吗?

这个也是受到质疑的。比如说,宫廷的专断在公共权力场域之中的最大体现是,“国王本人“在公共领域的退场。退场的原因实际上体现为两件事情,首先是传统权威中”政治肖像威权“的消失,也就是说从王权时代开始,王室符号在公共秩序中作为标志产物的历史已经终结了,二是,在公共政治被打开后,消极应对的王室,实际上早就丧失了”结构认同“,其掌握的”公权力“从行会妥协时期的”庇护权杖“,到集权时期”权力威慑“,慢慢蜕变成”邪恶和不合法的滥用“,于是说本身合法性代表的王权在权力语境下成了”不合法代表“了。

于是说,早期的结构是一个“大宫廷”+“城市自治组织”+“公共政治的平民代表”+“贵族,资产阶级,文人混居的中产阶级”。

然后在之后的法兰西历史中,我们真的摆脱了这类政治结构吗??还是直到19世纪,金融资产阶级和奥尔良派法统默默结合的时候,法兰西其实还是这个结构??

以上就是我们理解大革命史的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仅供参考。

3. 影响法国大革命的重大思想理论是什么

主要是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主要受这些人影响:
孟德斯鸠
主要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伏尔泰
主要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卢梭
主要思想:

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②社会契约说(着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4. 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民众提出了什么

犹太人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1)丰富的文化底蕴:犹太人虽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分散于世界各地。他们却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这样就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2)执着的教育追求:国外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3)理性的思维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以理。”(4)永恒的探索心境:犹太人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敢于发问。看得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对大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当然不能说它不对,但这种思维方式容易造成历史的简单化,因为任何事情的影响都来自方方面面,很难分析清楚。比如犹太人问题,纳粹的反犹(anti-semitism)可能正如各位以前所受教育(及其推论)所言有经济上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宗教上的,没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分析绝对是片面的。有时候分析不清的时候,就采取“利益判别法”,因为有利与不利相对于正义与非正义来说要容易判断得多。 二是历史背景的原因: 基督教一直以来都是反犹的,按照微软网络全书(我看得头都大啦)的描述,犹太人因为坚持其犹太教的教义,拒绝承认耶稣作为救世主,从而从4世纪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以来就受到歧视和迫害。圣奥古斯丁认为犹太人应该为此受到惩罚:接受贫穷和羞辱。这一方面是对犹太人的迫害,另一方面却又使犹太人在罗马帝国及其后继很长一段时间免于灭绝。8世纪之后,欧洲的日耳曼君主们(法兰克的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纷纷鼓励犹太人在其疆土的一定位置定居,其原因是犹太人善于经商,而实际上,犹太人不能拥有土地,也无法成为封建主的佃农,因此不会对领主们的权力构成威胁。但这些特权却进一步加深了根源于宗教的怨恨,然而,由于领主们的保护,欧洲的犹太人至少过了两百年生命无碍的日子。十一世纪的十字军运动重新点燃了基督徒们对犹太人的仇恨,Rhineland的犹太人定居点遭到清剿(1096年),在此之后直到文艺复兴(16世纪),西欧、中欧的犹太人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并不断遭到各地统治者的驱逐。纳粹给犹太人上牌照的做法 古已有之,12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廷就有此规定,并禁止犹太人在复活节等节日中公开露面,也禁止基督徒以犹太人为邻。因为教廷也禁止基督徒之间放贷,因此犹太人碰巧成为这一未来银行业原型的鼻祖。和中国一样,当时不务农的人就是不务正业的人,放贷更不是什么好事。至于犹太人因此有了金融业的“天赋”,实在是因祸得福。这一时期,西欧、中欧很多被驱逐的犹太人都逃到了波兰,并在那里定居下来。至于原因,我没查到,我只知道当时的波兰(包括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不是什么好地方。有意思的是,犹太人在当时的伊斯兰世界中所享受的生活远比基督教世界要滋润。在文艺复兴时期,与科技文化同时进步的是“宗教宽容”,波兰以及其他各地的犹太人开始陆续返回西欧。但宽容不等于接受,此时的犹太人并没有获得公民权,人身和经济生活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只能生活在拥挤的犹太区中。当时犹太人的地位大概和南北战争前的南方黑奴的地位差不多,需要他们贡献力量,但不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战胜了宗教区别,自法国开始(1791)到德国(1871),西欧各国都承认了犹太人的公民权,犹太教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其中一点就是祈祷中不再包含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要求。当然,这些变革受到了传统犹太教徒的敌视。十九末开始的反犹在宗教的基础上更融入了“种族主义”的因素。种族主义也有相当长时间的历史了(至少比马克思主义长),尽管我不同意,但我相信它的出现和相对繁荣肯定有其原因。不管其起因是否合理,它的结果就是犹太人的再次流亡,从反犹最剧烈的俄罗斯到西欧,从西欧又到美洲及其他地方。在巴勒斯坦建国正是此时作为犹太人的对策之一提出来的。二十世纪犹太世界发生了什么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因为它和“政治”很相关。说到“政治对历史的奸污”,我不赞同。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昨天的现实,而政治则是今天的现实。历史是原作,“政治对历史的奸污”是再创作。其实我们的历史教育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基本上忽略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力,而实际上至少欧洲历史与基督教的联系是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比如欧洲宗教改革,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各次战争基本上都与此有很大关系,这在我们这些长时间在“无神 论”教育(包括儒家的和共产主义的)中熏陶的人中可能很难理解甚至想象。从犹太人的历史我学到了:1.犹太人受迫害和流亡是主流;2.强大的民族通常会自信、而自信的民族通常会宽容(当然,现在这都有反例,不知道该如何解释);3.有信仰和坚持信仰的人应该得到尊敬(不一定要尊重),而不管其信仰是否合理。至于说反犹来源于犹大,犹大怎么说也是耶稣的门徒,怎么会是信犹太教呢? 三是宗教和经济上的原因。 犹太人不信基督的,而是信犹太教,当年就是犹太教的人出卖了耶稣,所以基督徒对于犹太人有着难以化解的历史冤仇。基督徒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犹太人是邪恶的化身。在经济上,犹太人在寄居的各个国家总是属于比较富有的阶层,其实一些人确实为富不仁,其实现在很多犹太人也是一样,比如搞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金融大鳄索罗斯,虽然极度富有,但是对于同样是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国却一毛都不拔。犹太人的富有和不会做人,造成了民众的普遍厌恶。希特勒当年碰到了经济危机,在无法解决社会矛盾的情况下,把矛头对准犹太人,给所有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其实在他之前,其他国家也很讨厌犹太人的,包括代表了正义的英国,事实上在二次大战打起来之前,英国还和德国协调,和犹太复国主义份子一起把很多的德国犹太人强行移民到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区。后来就是在这个地方建立的以色列国,只所以直到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还是没能和平,祸根从30年代就存在了,那地方本来就是阿拉伯人的地方,硬被英国人打着国联的名义划了一块给犹太人的。后来德国还曾经考虑把所有的欧洲犹太人流放到马达加斯加岛去,让他们自生自灭,后来是发现根本没这么多资源,特别是运输的能力完成,干脆来了个最终解决,才开始真正大规模的杀犹太人的。说穿了,欧洲那些国家几乎都讨厌犹太人,但是希特勒是笨人动了手,其它国家歧视但是没这么杀人,所以就显得高尚一点。这种宗教上的敌视,就象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仇视,是我们中国人觉得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宗教从来都不是排他的,无论道教佛教,都不是一个神,虽然有过佛道之争,但起码在百姓看来都是正教,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问题。但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单神的,上帝就一个,信我的就对,不信我的就是异教徒,非常的不能兼容。历史上十字军东征有记载的大概就有11次的样子,死了N多人,直到18世纪土耳其帝国还围攻过维也纳。现在也有很多阿拉伯人说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实际就是宗教战争。我想肯定不全是,起码有一些原因是为了石油的,但是宗教因素很难说在现代社会就不起作用了。

5. 法国革命是如何引发世界革命的

当中都看不到的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现象。
高毅:法国革命当中出现的一个新词,叫做旧制度,把革命前的社会状态说成是旧制度或者是旧社会,这是法国革命区别于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情况。这说明法国革命者对革命前的法国社会是完全失望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而且他们百般警惕,唯恐把旧时代、旧制度的那个东西带到新社会当中来。这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心态,把历史给它完全否定掉了,把过去给它完全否定掉了。这种心态,实际上在观念上构成了法国革命激进性的最主要的根源,我觉得。
另外法国革命者在平等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那种执着,那种迷恋。比如美国革命有个《独立宣言》大家知道,《独立宣言》里面提出了一个很着名的理念,就是“人人生而平等”。法国革命呢,它也有一个宣言叫做《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在这个问题上就比美国的《独立宣言》要远远地跨出了一步。《人权宣言》说的是什么呢?《人权宣言》说的是“人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就是它在这里面加了“始终是”这么三个字。这三个字加进来,我觉得意义就非同寻常,实际上它反映了法国革命者不仅承认起点的平等,同时它又比美国人多了一种对终点平等的关怀。那么这里面就含了一种未曾道明的理念,未曾道明的意向,就是说他反对贫富分化,反对贫富分化,就一个人生下来是和大家一样,是平等的,但是一直到死,整个生命过程当中,他都应该是和大家一样是自由平等的。这个平等里实际上包括财富平等,包括着他不受人剥削,他不受人压迫这样一种关怀。
另外我们还说到过,英国革命,它是没有照顾到下层民众的这个利益,尤其是英国小农的利益,它没有解放英国小农,没有给小农土地,它最后还通过议会立法,把小农的土地几乎全都夺走了,所谓“议会圈地运动”。英国的小农失去了土地怎么办呢?那只好去给资本家打工,当雇佣工人,所以当时的情况是非常悲惨。 美国革命呢,它其实也没有注意到解决小农土地的问题,它后来想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很晚很晚的时候,南北战争期间,由林肯总统来解决的,通过《宅地法》,这样使美国小农基本上都获得了自己的小块土地。
可是法国革命呢,它是很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法国革命发生以后没几年,在1793年,它就通过雅各宾派的土地立法,让法国的小农基本上是无偿地获得了自己的小块土地。这也反映了法国革命者在平等的问题上,不仅他们通过《人权宣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平等的一种强烈的追求,而且他们在实际行动上也真正地落实到了平等的这个原则。 另外我们在法国革命的高潮的时候,还看到了一些其他革命当中,英美革命当中都没有看到的情况,这就是法国革命者特别强调公民美德的培养,要使人人都要变成所谓的共和主义的新人。为此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超常的举措,这个内容就非常地多了,比如,它要人人都佩戴三色徽,就是红蓝白三色徽,这是在当时是一种革命的标志。它还到处布置自由树,小红帽啊,这样一种革命的象征物。使人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些革命的标志,革命的象征物。另外它还取消了先生、太太、少爷、小姐这样一类的称呼,所有的人不论男女呀,一律称“公民”,这样以示平等。比如它提倡在人和人之间称呼啊,要称“你”,而不称“您”,“您”是在法国贵族社会常用的一个称呼,法国贵族社会从来不称“你”,它都是称“您”,这是当时法国革命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们要把“您”取消,大家都以“你”相称。这样也是为了平等。另外他们还改掉了很多旧制度,带有旧制度色彩的人名、地名,这也是很多了。 另外在法国革命当中,他们还搞了一系列,创建了一系列革命的节日。主要像7月14号攻打巴士底狱呀,8月14,8月10号推翻王政等等这些革命的日,它都变成革命节日,拿来取代传统的宗教节日。他们还创制了一套新的历法,叫做《共和历》,又称《革命历》,来取代统的《格里高里历》。这说明,法国革命到这时候就已经真正演成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了。那么革命革到这个份上,当然就不可能是温文尔雅的了,事实上众所周知,在法国大革命当中充斥着很多惨烈的现象。比如有党派斗争,有革命阵营的分裂和互相欺压,还有国内的反

革命叛乱,还有国外的反革命干涉,还有像“9月屠杀”那样的暴民私刑,一群无套裤汉冲进巴黎的监狱,把监狱的犯人,普通的刑事犯人,就拉出来胡乱地杀了好几千人,像这样的暴民私刑。然后还有革命政府,主要是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革命政府的恐怖统治,也是滥杀了很多无辜。所以法国革命时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是血雨腥风,个人的自由受到了践踏,人民承受着惨痛的、惨重的生命和财富的牺牲,这些都是法国革命特有的现象。法国革命也因此常常遭到后人的诟摒,说它太不人道,太残酷了,太残暴了。
为什么法国革命会革到这个地步?那都是由法国革命前这个法国社会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那个时候的法国,阶级矛盾太尖锐了,或者说社会不平等的状况太严重,但是这也需要比较英、美革命前的情况来分析了。英国革命的特点,我们知道,是自“玫瑰战争”以来,到了十五世纪末以后吧,英国就没什么大贵族了,大贵族哪去了呢?在“玫瑰战争”当中残杀,互相残杀,都死得差不多了。“玫瑰战争”给英国历史带来一个最大的好处呢,就是把大贵族给消灭了,剩下一些小贵族。这些小贵族又被称为新贵族,为什么说是新贵族?就是因为他们相当平民化或者叫资产阶级化,他们像平民一样地去从事工商业,从事投资牟利这样一些经济活动。因此他们也很容易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王权的压迫,其实英国革命就是这样,英国革命就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来发动的,就是推翻了这个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革命前的美国什么情况呢?革命前的美国,我们知道十三个英国殖民地,它的居民都是主要是来自英国的移民,而且移民基本上都是在英国比较落魄的、比较潦倒的、比较穷困的一些人,他们在那儿混不下去了,才到了新大陆来,到美洲来。因此这些新大陆的,这个殖民地的这些居民啊,他们之间关系是比较平等的,他们没有贵族,也没有特权,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社会关系还是基本上比较和谐的。
可是法国革命前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法国,我们知道,它在中世纪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大贵族比较多,封建割据的状态比较严重。当时法国的大贵族,一个个都是独霸一方的封建主,各个都财大气粗,而且豢养了自己的军队,能和国王分庭抗礼,这样就导致了法国长期的封建割据状态。在贵族和王权的关系上,贵族和王权之间,他们是有矛盾的,法国的贵族它只承认暴力的逻辑,而不屑于使用法律的武器来和国王,和王权作斗争。这样就导致了法国始终没有能够出现像英国那样,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那样一种约束王权的这个法律文件,因此也没有能够培养出,或者发展出自由主义的法制传统,也正因为法国的贵族只承认暴力的逻辑,后来法国的国家统一,也只能用秦王扫六合的暴力征服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暴力征服之后形成的法国的绝对王权,也就成了欧洲最典型的绝对君主制,那就是这个王权特别强大,因为他把所有的大贵族都制服了。所以法国的绝对君主制这样一种情况,也为后来法国革命增添了许多困难,增添了许多难度。 另外像中世纪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法国也是有三个等级的划分。这三个等级实际上也就是两个等级,哪两个等级呢?一个是特权等级,一个是非特权等级。特权等级就是第一、第二等级,教士和贵族。没有特权的就是第三等级,就是平民等级了。这个特权等级,地位极高,权势极重,在法国中世纪它享有各种优惠,不仅基本上垄断了法国的政府、军队和教会的高级职位,而且还拥有极大的财产,主要是地产,他们拥有大片大片的地产,而且他们还不用怎么纳税。那么长期地养尊处优,还使法国的特权等级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也是非常顽固的一个心态习惯,一种文化心态,就是他自认为血统高贵,瞧不起平民等级,拒不承认自己和平民等级之间有什么平等,即使有些平民他比较成功,当然人数比较少,他后来也做了大官,也成了富豪了,但还是被这些贵族,被这些特权等级瞧不起。 法国的特权等级还表现出一个强烈的倾向,就是特别珍惜珍视自己的免税特权,顽固地反对当时一切税制改革,有一个叫做巴黎高等法院的机构出来阻挠,说这样不行,他也不说这违反祖制,他就说这种做法,让贵族和平民一样纳税这种做法,违背了人类的本性。因为人类

本性是讲高低贵贱这个等级秩序,你如果让贵族和平民一样纳税,你就是破坏了这种,违背了人类这种本性,所以行不通,所以他就拒绝批准这样子这个法令,所以,所有的改革基本上都没有成功,那么这样就彻底地堵死了法国通过渐进的改良,来实现社会变革的社会转型的道路。
可是在十八世纪末的法国,贵族还想按在中世纪那样,继续维护他们的特权已经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经过几百年的持续的发展,法国的平民等级,尤其是平民的上层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了,已经有了力量向贵族等级,向贵族特权说“不”了。那么这样一来,一场异常激进的革命也就在所难免。而人民大众一旦被动员起来,一旦冲上了政治舞台,这个革命也就小不了了。由于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主权的观念,也就是民主的观念,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扬,法国大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民主的革命。
可是法国革命有没有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实现政治民主化的理想的模板呢?很遗憾,没有。实际上法国革命者有没有把本国的革命做好,从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什么?就是因为革命太激进了,法国革命充斥着一种平等主义的梦幻,还有一种民族再生的狂想,那都是非理性的东西。同时,法国民族,法兰西民族还有一种特有的崇尚暴力的传统,结果它在革命当中,自觉不自觉地要诉诸专制的、专横的强制手段,最终损害了法国的革命事业。法国大革命,的确一贯地带有某种和现代民主格格不入的“专制”主义的气质。开始,法国革命搞的是“议会专制”,就是什么都是议会说了算,它通过的决议就是法律,那就立刻得到执行。但是后来需要动员民众的时候呢,法国革命又搞起了一种“群众专制”,这种群众专制就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就是群众说什么是什么,群众要什么,要怎么干,那就随他去。法国革命当中盛行的这种专制主义倾向,不仅为后来的拿破仑专制,拿破仑个人独裁铺平了道路,而且严重地压抑了个人自由。个人自由是什么?个人自由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个人自由一被破坏,政治民主也就不复存在了。 不过我觉得,在看到法国革命这些失误的同时,我觉得不能因此就否定了法国革命的正当性。首先法国革命的激进性,它不是无源之水,它是有原因的。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人之所以那么强烈地渴求平等,追求平等,以至达到了不讲理性的程度,那无非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现实太少平等,太多腐败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你没有别的选择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法国人要搞革命,那只能这样搞。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法国革命的这种激进性,似乎还有一种历史的功绩,这种历史功绩也是不容抹煞的。什么功绩呢?我觉得就是对平等价值的执着追求。大革命不仅彻底捣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从而为以后人民主权在法国的实现开辟了道路。同时它还在世界历史的层面上,做出了一项英、美革命所不能企及的贡献,这就是它以空前的力度高扬了民主的正当性,就是英国革命、美国革命这种小革命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法国大革命这样的革命才做到了。事实上许多现代政治思潮,都是在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当中萌生的。这里边有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又称法兰西自由主义,还有民族主义,还有社会民族主义,同时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很多基本的东西。甚至还包括了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这些东西。所有这些思潮,它有个共同的特征,它就是都承认人民主权的正当性、合法性,因此它们都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同的侧面,对现代世界的政治民主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什么人们都说政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是从法国革命开始的,而不是从英国革命或者美国革命开始的,原因就在这儿。
我觉得英、美革命和法国革命各自都有自己的片面性,英、美革命它的片面性在于,它是片面地倡扬了自由的理念,自由的价值,而法国革命的片面性就在于,它过于迷恋平等的价值,也正因为各自有自己的片面性,所以才有两者不可偏废的互补性。只有将这两个革命情况,这两个革命的思潮、思想、原则给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结出正果,才能建立健康的现代民主政治。

6.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影响如下:

1、对国内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彻底地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对世界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6)法国革命崇尚什么扩展阅读:

法国大革命对影视界也有较大的影响。因其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此有了许多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电影。如《悲惨世界》、《乱世冤家》、《贵妇与公爵》、《黑郁金香》、《再见,我的皇后》、《大革命之夏》、《绝代艳后》等,他们都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在法国初步确立了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

这次革命扫荡了法国的专制势力。在经济上为法国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它对法国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它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7. 法国三色国旗的“三色”代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精神

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
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国旗是一面从左至右蓝、白、红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法国人称之为:le drapeau tricolore(“三色旗”)le drapeau bleu-blanc-rouge(蓝白红旗)le drapeau de la France(法国国旗)有时也叫le tricolore,口头称作les couleurs。
法国国旗旗面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蓝、白、红三色的宽度其实并不是相等的。法国国旗从左向右三色宽度分别为30:33:37 ,长宽之比为3:2。

8. 法国大革命所体现的精神

热月政变 (The rmidorian reaction) 法国大革命中推翻雅各宾派M.F.M.I.de罗伯斯比尔政权的政变。因发生在共和2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历史背景】
热月政变前,雅各宾派采取一系列措施,较为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经济上,从1793年6月3日到7月17日,由雅各宾派控制的国民公会颁布了三个土地法会,规定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十年分期付款的办法出售给农民;把几百年来被地主夺去的村社公地按当地人口分给农民;无条件地废除封建义务,烧毁全部封建地契和文据,对私藏者处以徒刑。这些土地政策,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小农土地所有制,把封建主义连根拔掉,比较彻底地铲除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上,1793年9月17日颁布了一项法令,命令各地方当局逮捕一切嫌疑分子,严厉镇压里昂、旺代等城市叛乱者,王后玛丽亚·安东妮特被判死刑;在中央,勾结外国、镇压人民的吉伦特派遭到重创,136名吉伦特党人被赶出国民公会,其中22名被处死刑;同时,全国其他城市吉伦特党人的领袖被处死刑和自杀的也很多。反革命分子受到致命打击,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军事上,1793年春,英、奥、普、西、荷、俄、撒丁王国、那不勒斯组成第一次反法国盟,竭力支持法国各地的王党叛乱,颠覆革命政权,恢复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国民公会发布总动员令,挫败反法同盟,并把他们赶出法国境内。军事上的胜利,狠狠打击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巩固了政权。思想文化上,废除天主教,改信“理性教”,教堂成了崇拜理性的俱乐部和庙宇,圣像被马拉、沙利尔和勒俾勒迪的半身像所代替,在巴黎圣母院广场上,焚毁了祭坛和祈祷画,巴黎主教哥伯戈贝尔和其他许多神像都同宗教断绝关系,支持理性教;国民公会在1793年10月通过采用新历法的法令,以共和国成立日为一年的元旦,新历法没有宗教日,显然,目的在于反对天主教;另外,社会风俗、生活乃至衣着,都进行了革命,如“公民”代替“先生”,取消扑粉的假发和过分华丽的时装等。列宁曾指出:“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该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变过程】

1794年7月26日,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说,表示“国民公会中还有尚未肃清的议员”,但是议员要求罗伯斯庇尔将议员的名字说出,罗伯斯庇尔并没有说出,引发议员们的恐慌,人人自危。由于过去已经有丹顿等人被整肃的前例,于是引发议员们有意发动政变。当天晚上罗伯斯庇尔在雅各宾俱乐部发言指出,“各位今天听到我的演说,恐怕是我的遗言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7月27日,罗伯斯庇尔前往国民公会,结果被议长打断发言;场内开始出现“打倒暴君”的呼声以及逮捕罗伯斯庇尔等人的要求,并且国民公会宣布罗伯斯庇尔“不受法律保护”,加以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其弟A.B.J.de罗伯斯比尔、L.-A.-L.de圣茹斯特、G.库东等。他们一度被国民自卫军司令F.昂里奥抢救出来,最终罗伯斯庇尔逃往巴黎市公所,并且准备举枪自杀,一名国民卫队的少年兵开枪打碎罗伯斯庇尔的下颚并将他逮捕。

7月28日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等二十二人因此被送上断头台,之后雅各宾派被处死刑者也超过百人,热月政变也被视为是“反动派的反扑”。

【变后形势】

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相对稳定,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从统治阶级看,掌权的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政权并未易手,并未被封建势力或人民群众掌握,所以说,法国大革命以胜利告终;从采取的措施看,如释放大批嫌疑犯,废除全面限价法令,恢复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等等。我们不能由此认为热月党人是反革命分子,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他们恰恰是为了维护共和制,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秩序;从群众运动性质看,芽月起义和牧月起义属于饥饿暴动,反对物价高涨,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斗争矛头不是指向封建势力,所以性质与热月政变前有本质区别;从国内反革命势力看,尽管热月政变后,王党分子制造混乱,叛乱不断,但是由于政变前遭受重创,已形成不了气候,其规模和力量远逊于以前,对资产阶级政权不能构成太大威胁,都以失败告终。

【爆发原因】

热月政变前,雅各宾派排斥异己,内部分裂,丧失民心,失去群众基础。具体表现为:

1�镇压“疯人派”。“疯人派”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左倾的民主派,代表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限价、严惩投机分子和根本解决土地问题。其最着名的代表人物雅克·卢曾说:“如果一个阶级可以不受惩罚地饿死另一个阶级,那么自由只不过是个空虚的幻影,难道骗子手财产比人命还要值钱吗?”镇压“疯子派”暴露了雅各宾派专政的本质和阶级立场,同时也挖掉了自己所倚靠的墙脚,失去群众基础。

2�内部分裂,相互倾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好转,雅各宾派内部的意见分歧日益尖锐,由团结走向分裂。代表城乡下层群众的埃贝尔派主张加强恐怖政策,镇压嫌疑犯,全面限价,反对天主教,宣传无神论,对外继续战争,指控罗伯斯庇尔对吉伦特党人过分宽大,要求把罗伯斯庇尔派和丹东派驱出国民公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丹东派主张停止恐怖政策,反对全面限价,捍卫贸易自由和发财自由,要求同欧洲君主国、英国缔结和约。罗伯斯庇尔派先后镇压了埃贝尔派和丹东派,导致人民群众疏远,城乡私有者阶层反感,雅各宾派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急剧缩小。

3�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公会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后,对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的罢工斗争横加镇压。1794年5月公告称:“我们将象法律本身一样铁面无情,将拒绝干活的工人送交法庭治罪。”对要求提高工资的雇农称,他们将被看做嫌疑分子,并对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这样,革命政府日渐失去群众支持。

4�缩减法律程序。“惩治人民之敌”法令规定(1794年6月10日通过),预审被告的程序取消了,法庭无需证人作证,只要根据“内心确信”就可以决定被告有罪无罪。对于一切危害共和国的罪行规定了一种惩罚——死刑。这项法令缺乏民主精神,遭到当时人和后人普遍反对,是极端恐惧和失去群众基础的体现。

【政变意义】
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宣告了法国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结束。在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法国历史进入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法国革命期间的共和时间:

1793年10月5日,法国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决定在法国实行共和历,规定1792年9月22日为共和元年元旦。共和历的12个月的名称依次是: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芽月,花月,牧月,获月,热月,果月。

9. 法国大革命体现巴黎人民有什么精神

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公民的忘我献身精神,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顺利发展,法国人民所具有的追求民主,热爱自由的精神。

10.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有三个特点:
(1)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进行反封建斗争。法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毫无权利,经济上受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第三等级中的城市平民和农民只纳税,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资产阶级利用群众反封建的要求,在反封建的斗争中以受苦阶层的人民的代表的姿态出现,和人民结成联盟。
(2)法国大革命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路线上作战。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反对王权,提倡自然科学、无神论,打击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不少领导人或是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或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因此,革命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以理性、自由、平等作为斗争的旗帜。
(3)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像一把大扫帚,把封建时代的垃圾作了彻底的铲除。它消灭了封建贵族、废除了封建特权及农民的一切封建义务。铲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消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旧法规,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
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一般民主原则,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体系,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宣告了欧洲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范围的反封建斗争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开辟了资本主义广泛发展的时期。
(4)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民主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与法国革命崇尚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8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1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4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9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4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2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53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4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67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6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9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9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1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74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