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19世纪法国艺术家发起什么运动

19世纪法国艺术家发起什么运动

发布时间:2022-09-07 11:21:17

1. 19世纪法国有哪些主要艺术流派与思潮其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一。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

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五大流派。
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与资产阶级革命有关。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他们需要艺术成为宣传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他们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
它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古典形式,体现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选取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和神话题材,人物充满着为自由和共和而战的英雄气概;画风古朴、庄严、典雅,注重素描,强调线条的清晰和准确,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该流派的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法国画家大卫《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式》,安格尔《泉》。

二,浪漫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西奥岛的屠杀》描绘了希土战争中希腊人民遭受土耳其军队虐杀的情景,画家表现了对希腊人民极大的同情。《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浪漫主义绘画另一位杰出代表是西班牙画家哥雅,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现代性和实际的历史性感觉。”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

现实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

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

米勒出身于农民,擅长用农民的眼睛看这个农民的世界,他的艺术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40~60年代农村的面貌。他既歌颂农民的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本质,也表现他们的保守、虔诚、逆来顺受的弱点。代表作品《播种者》和《拾穗者》都反映了这样的特点。列宾是俄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列宾曾去伏尔加河写生,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

四。“印象画派”

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教材通过《日出·印象》、《樱桃和桃子》两幅作品表现了印象画派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风格。

(1)印象画派产生的原因和基本特点

19世纪后半期,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主张户外写生,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他们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因此色彩特别清新、明亮。他们努力去观察自然,要达到的目的是“对自然既有力而又敏感的移植”。

(2)印象画派的代表人和代表作品

早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莫奈和马奈。莫奈曾同其他青年画家组成了一个“无名画家协会”,在巴黎举行画展,引起了很大轰动。其中,莫奈的画《日出·印象》更是令人瞩目。这幅画表现了在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透过晨雾观看太阳初升的瞬间印象。一位评论家在看了画展后,写了一篇文章,对这幅画大加嘲讽,说莫奈等画家是一群“印象主义者”,不料,“印象派”这个名称从此在画坛上确立,《日出·印象》成了这一画派的标志。马奈的画注重光色关系,色彩艳丽,光线清澈明快。他的代表作品是《草地上的午餐》,画家想表现外光下的人体和色块的对比,这幅画在当时曾引起激烈的争论。

(3)后期印象画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后期印象画派,他们反对印象画派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主张艺术应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重视自我的表现,强调变形和夸张。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表现出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主题。《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法国的塞尚特别注重物体的结构,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以概括为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他对几何形体的探索和变形启迪了后来的立体派,他被推崇为“现代艺术之父”。法国画家高更的艺术风格是人物的形象稚拙、单纯,平涂色彩,缺乏立体感,没有明暗,却有着浓郁的装饰味道。其代表作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五。“现代主义美术”

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原因、艺术特点、代表人及代表作品。通过《舞蹈》《格尔尼卡》《那不勒斯来的男人》《紫红色上的黑色》等作品展示了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点。

(1)现代主义美术的概念、出现的原因和基本特点

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它出现的原因是: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2)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被称为野兽派的法国画家马蒂斯是现代主义美术代表之一。其代表作《舞蹈》。
现代主义美术最有影响的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他作为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以《亚威农的少女》一画完全颠覆了过去具象写实的传统手法,
。《格尔尼卡》壁画,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

2. 十九世纪法国文艺运动

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
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组织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画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吹短笛的男孩》,又称吹笛少年,1866年 ,160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 ,爱德华·马奈 法国 《吹笛少年》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曾在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虽然现在看来,这幅画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未见得有多强烈。然而在马奈那个时代,这幅画的好处恰恰在于叛逆,不合当时的礼教。第一没什么内容,第二没有什么深意,就是个小男孩,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说明。而且马奈画的时候非常快,完全变革了以前的画法!当时官方沙龙展的评委们都不愿意收这幅作品,谁又想到100多年后,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 权威评价:19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第一任老师库图尔的权威的马奈,又遭到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龙中经历了好几次失败。他在室内作的与实体同样大小的人物绘画给人一种奇怪的印象,遭到许多批评,例如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的评判委员会拒绝。 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尤其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去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造成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成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 马奈很早就参军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兵,为因画画需要而穿上的这身行头感到骄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用白色布带束住的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纽扣。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马奈的同时代人指责这缺少厚度,处理过于简单,像是厄比纳尔城印出来的天真的民众像。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处理,很像扑克牌上的人头像和日本的铜版画。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评,这幅画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的一个无视传统观念的挑战。

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 马奈简介: 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着名画家,是亨利·凡汀·拉图尔的《巴迪侬画室》画作中位于中间的那个人,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们视为大师。这些画家比马奈年轻10岁左右。尽管马奈得到了这个尊称,尽管他与这些年轻画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同他们一起外出写生,他却始终拒绝参加印象派组织的画展。由于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认,他从1859年开始定期将画作送给沙龙评审委员会审查。他参加沙龙的运气时好时坏:有时他成功地被接受,如当他于1861年在沙龙上展出一幅名为《弹吉他的人》的画作时(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时又被轻蔑地拒之门外,如当他于1866年向沙龙提交一幅名为《吹短笛的男孩》的画作时。 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

①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
②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
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
④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
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
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印象主义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

印象主义文学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但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 ,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 ,却众说不一 。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类通之处,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某些小说中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

英国19世纪末的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1912~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

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

立体派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这个名称的出现含有偶然性。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P.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的油画《弹曼多林的少女》(1910),被认为是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20世纪初巴黎画坛异常活跃。继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来表现在迅猛变革的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相继出现。在法国,继野兽主义崛起后,另一群文艺家常在蒙马尔特的”流动洗衣房”聚会。参加的有毕加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尔、A.萨尔蒙、M.雷纳尔、J.格里斯、F.莱热等。支持他们的有画商D.-H.卡恩韦勒,他在1907年在巴黎开办了画廊,这便是被人们称作的立体主义社团。参予立体主义活动的还有R.德洛内、A.格莱兹。1910年,以J.维荣为中心,建立起新的立体派社团,因经常在法国皮托活动,被称作皮托集团。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墨西哥的J.de里维拉也与皮托集团有联系。他们赋予分析的立体主义以秩序和规则,从而促进了立体主义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发展。从1912年开始,毕加索等又进行综合的立体主义的试验。在分析的立体主义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虽然作为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1920、1925年继续举行展览,但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代表画家有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勒泽(F. Leger,1881-19??)、
布拉克(Georges Braqne,1882-1967)、
格莱士(Juan Gris,1887-1927)等。
立体派,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的立体派( 1907- 1910 )
受黑人雕刻及塞尚之影响; 呈现多视点表现法。
2 分析的立体派( 1910 -1911 )
彻底解体,画面的空间平面化。
3 综合的立体派( 1912-1915 )
画面出现其它素材、文字

3.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

十八世纪末,欧洲兴起浪漫主义文学艺术运动,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浪漫主义出现既是启蒙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不满足于社会现实和文学现状新的思想反映。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而迟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真正兴起,浪漫主义文学一旦兴起,立即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维克多·雨果不仅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法国产生一种并不严密的文学流派——自然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左拉、龚古尔兄弟二人。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并渐渐形成了文学的主要潮流。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其一出现,则显示出其锋利的批判锋芒。其中,斯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伟大代表;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其作品之一《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认为是“伟大的作品”,称赞他提供了一个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十九世纪末三十年代初,象征主义文学的出现,产生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沙尔·彼德莱尔,其为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中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与法国十九世纪时期雨果齐名。

在现代音乐史上,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欧洲音乐史上一位重要作曲家,其创作打开通往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大门。法国“现代青年钢琴王子”誉称的理乍得·克莱德曼《致爱丽丝》、贝多芬《命运》、《梁祝》……

法国文化发展到今天,是相当不容易地。身处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冲击之际,更迫切与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使得法国文化永远行走于世界各国文化的前沿,一起推动全人类文化事业发展中扮演最重要角色,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声望,这美好愿望促成中法两国走到一起,共同打造以“文化”为媒介的桥梁这张牌。举办具有历史性创意之举大型活动——中法文化年。

纵论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发展前景和深刻影响当我们回顾法国文化历史所取得辉煌成就同时,又不得不再次将目光重新投放到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未来岁月会发生什么变化?其景又将如何?同时,对中国文学发生怎样深刻影响?这些应引起文化学者、作家、理论界等人士给予高度重视从全局的思想审视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各种问题。

从资料表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深受十九世纪法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则不能看出法国文化对我们本民族文化有很深远渊源关系,可以找到共同点,积极诊脉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是可以在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的得以共同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事实谈法国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年和中国文学间的变化,以及产生的作用。

中国已故着名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早年赴法学习绘画艺术;再有另一位曾饱受旧封建思想礼教压迫女青年潘玉良。自她从上海美师专业毕业以后被公派赴法学习油画和雕塑,成为“两艺称着的艺术家”,领到只有法国人才能享受的罗马奖金。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被改编歌剧、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并于去年的八月份法国艺术家将雨果《巴黎圣母院》带入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连续公演五天,受到中国人民热情欢迎。再次感觉法国文化的魅力和大师的经典之作。

另一位法国着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一九三三年发表描写上海“四·一二”大屠杀的小说《人类的处境》,其作品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杰出抽象派画家朱德群是第一位获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称号的华人;华裔作家程抱一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当法国文坛上出现不同文学创作流派的时候,对世界各国文学创作上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深刻影响。

中国姑娘山飒创作法语版长篇小说《和平无门》,获法兰西学院奖、龚古尔处女作奖、新年奖;《围棋少女》成为法国二00二年、二00三年畅销自传体小说之一。当法国总统希拉克看她小说后称她是法文作家中“中国文化使者”。

中国着名当代作家贾平凹《废都》、《逛山》在法国出版发行,引起法国人民(读者)广泛地关注,感受中国文化魅力,贾先生因此获得法国费米那文学奖。

举上述实例,唯一目的则表明法国文化不仅影响中国文学,且中国文学的发展更对法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互相学习交流和借鉴地作用。谁也不可能更优于哪个国家文化,仅是发挥自身优点互相汲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谋求会有利于本民族文化事业得以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才有了此次中法文化年为媒介的中法文化交流论坛活动。

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这个伟大的时代,一方面靠我们几代文学大师们和像我无名热爱文学青年不懈奋斗而取得现在成就,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借鉴法国文化不断丰富我们创作技巧和眼界才有今天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事业可喜的局面。

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二十一世纪未来发展是将如何?

据我观察,我认为其未来发展将是充满希望之路,是一个美好的明天、朝阳的事业。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间的变化,以及在面对未来的发展中协调好并制定一套科学战略规范等方面,使其发展得更加顺利为总原则作为出发点。简单地说,如何处理好本民族的同法国文化关系,使其互相接纳融为一体同时又不失本民族独具魅力。

作为代表东西方两个国家的中国和法国,相互间遥远,但都怀着一种强烈发燕尾服本民族文化事业这一美好愿望,都十分重视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都主张积极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交流。主张维护民族文化的特性,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基于此共同点,我认为,中法两国都应本着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的宗旨,积极引进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发展本民族文化学习和借鉴,这样,对法中两国文化发展都将有利而无一害处。

或许,中法两国的文化都有迫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一希望,也就有了此次中法文化年大型活动。

在此,我想谈此次中法文化年的意义,不仅上面所谈到的还应具更深层的蕴意,其将在过去十年、二十年,甚至于一百年以后,不管怎样,凡是有利于法中两国文化未来发展之事,我们则大力去做,责无旁贷。

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留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的人类走到今天,是相当不容易地,如何在二十一世纪中使得我们人类社会变得更加文明,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明媚的春天享受幸福生活?

然而,这个世界一天也不太平,尤其伊拉克(专题,图库)、阿富汗、中东地区……诸位是否还记得前年,阿富汗前政府塔利班,为阻止美国政府攻打阿富汗,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中具有三千多年古佛雕像被阿富汗前政府塔利班炸毁;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美英联军攻打前,萨达姆(专题,图库)领导的伊位克政府中又有多少价值连城艺术品在战火中毁掉,可以讲,每一次战争中,我们的人类在饱受失去亲人生命之中,同时,使得我们自己创造古老文化艺术品在战争中失去。

在当今的伟大变革时代,我们的人类对于文化发展道路上将作出如何选择?我们都懂得越是古老的文化艺术,更是世界的精华。

中法两国在二十一世纪之中,如何为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作为法兰西共和国的总统希拉克积极倡导文化创新,他曾说,“尽管我不喜欢某些现代艺术,但我认为应该尊重和鼓励艺术家的探索精神”。从这位总统先生的话中,我们则更应有充分理由看到一个较强的信号,那就是能够为推动二十一世纪人类文化事业,是一种荣誉,值得骄傲和自豪地。

我想,集众之慧方定更为出色,关键问题在于对人类文化事业发展中突出难点等问题群策群力想办法,什么难题不就迎刃有余解决了吗?

下面,我,谈有关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未来发展道路一些不成熟想法,仅供参考商榷。

首先,中法文化年大型活动正式定为中法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之一,每年二、四为一届,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当前文化发展一个前沿阵地;

其次,在中法两国或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金会)增设专攻文化艺术领域科研课题合作专项基金给予资助;

其三 举办国际性高层文化学术论坛,出版专业会刊,指导文化艺术研究不断出成果;

其四 组织中法两国文化领域专家和学者以不同身份互派进行学术讲学交流活动;

其五 全国中小学学校增设专业课程,从娃娃抓起接受业界文化教育,培养有志于文化领域未来接班人。

古人云:“凡事则立,不立则废”。

我们要积极看待中法两国举办中法文化年大型活动,把握每一次机遇,与时代同行。总而言之,二十一世纪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发展上继续发挥接纳海川之魅力多交流,多沟通中发展本民族文化为已使命,推动全人类文化事业,一往直前争取新辉煌业绩。

4.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艺美术运动 (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名字来自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的作品,运动的时间大约从1880年至1910年。
其起因是针对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
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察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iosh)、C·F·A·沃塞(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和拉菲尔前派(Pre-Raphaelite)等。由沃尔特·克兰(Walter Crane)和C·R·阿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传到美国。
工艺美术运动是英国19世纪末最主要的艺术运动。

重要着作
《美国工艺美术运动,1876-1916》罗伯特·克拉克(Robert Judson Clark)

工艺美术运动:引发世界共鸣的英国特产

两个世纪前在英伦三岛掀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塑造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坚持着对美丽的最朴素的追求。英国着名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艺术馆(V&T)正在进行世界上第一个囊括了世界范围内工艺美术运动发展全景的展览,从1880年工艺美术在英国的初步兴盛,到传遍欧洲和北美的辉煌,再到20世纪初的引发日本“民艺”(mingei)艺术革新运动的尾声,展露无遗。法国《艺术文本》杂志特地为此做了大专题,追溯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图卷,也借此向这一试图在机器化了的世界中保持基本美感的艺术运动致敬。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产生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建筑师普金(A.W.Pugin)等人影响。时间大约从1859年至1910年,得名于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在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领域,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试图通过自觉的设计改良运动来改变颓势。当时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方兴未艾,工艺美术运动意在抵抗这一趋势而重建手工艺的价值,要求塑造出“艺术家中的工匠”或者“工匠中的艺术家”。

大不列颠——摇篮

英国在工业革命发展上走在前面,同时在平面印刷和设计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伊始,英国出现了重要的促进因素,即1888年在伦敦成立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TheArts&CraftsExhibitionSociety),连续的一系列设计展览,提供了一个了解优良设计和高雅设计品的机会。

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一般说来有两个,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和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莫里斯认为“美就是价值,就是功能”。他的名言:“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其含义自然是指功能与美的统一。莫里斯的设计不仅包括平面设计,也有室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等。他认为要复兴中世纪歌德式的风格,只有上述风格的设计才是“真挚”的。以莫里斯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家创造了许多以后设计家广泛运用的编排构图方式,比较典型的有将文字和曲线花纹拥挤地结合在一起,将各种几何图形插入和分隔画面等等。

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CharlesRobertAshbee),则是另外一个投入的艺术家。他对原来的乡村生活和田野创作有着深深的眷恋,带领艺术公司雇员们和家人搬到乡间,逃避刚刚到来的工业时代,实践自己的“工艺美术运动的真正领地是乡村”的理念。查尔斯创办的艺术公司极大地推动了工艺美术运动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英伦三岛上的工艺美术大家还有查尔斯·雷尼·迈金托什(CharlesRennieMackintosh)和格拉斯哥流派。

欧洲——播散

从伦敦开始,工艺美术运动迅速传播到了维也纳、布达佩斯、赫尔辛基等欧洲的新兴工业城市。由于各国工业发展的水平,历史传统的沿袭和社会构成特色的千差万别,工艺美术运动迅速本土化。当挪威、芬兰和俄罗斯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工艺技术的革新和对传统美学因素的挖掘时,德国已经在倾力探索一种工艺、艺术和工业之间的平衡。德国的艺术家们认为英国的同行过于反工业化了,他们只要能够找到一种平衡就心满意足。德国的艺术家们在贵族和有权者的支持下在达姆斯塔特(Darmstadt)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他们在其中共同生活创作,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德国的领军人物是亨利·凡·德·维尔德(HenryVanDeVelde)。

工艺美术运动到了维也纳,分离派运动如日中天,欧洲各地的艺术家经常齐集维也纳。这次,奥地利人这次轻易地摆脱了德国同行的影响。1903年,约瑟夫·霍夫曼(JosefHoffmann)创办了维纳·渥克斯达特(WienerWerkstatte)艺术馆,成为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一个中心。当时法国的代表人物则是阿尔芒·普安(ArmandPoint)。

美国——寻找

工艺美术运动理想缘起于一种盎格鲁-萨克森的思源和风情,因此迅速地传播到了美国,但即便这样,具有了新大陆视野的美国艺术家也毫不犹豫地在其中添加了社会和自然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印第安因素在美国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美国工艺美术艺术家们一方面在作品中表达出了强烈的美国式的爱国热情,刻意追求一种新大陆新兴强国的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积极追寻自己独立的个人特性。虽然他们都被看作来自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干将,但是其个性都十分充足。古斯塔夫·斯迪克里(GustavStickley)霸占了美国东海岸,而弗兰克·黎罗德·怀特(FrankLloydWright)和“草坪流派”则牢牢控制住了美国中西部地区,加州西海岸,则是建筑师查尔斯·格林和亨利·格林(CharlesandHenryGreene)兄弟的天下。

日本——“民艺”革新

1926年到1945年,工艺美术运动在日本四岛收尾。一方面日本的工业化已经成型,为运动的落地发芽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日本人依然毫不犹豫地向西方靠拢,希望自己的中产阶级能够适应东西方结合的生活方式。日本第一个为工艺美术运动添加了东方的灵感和色彩。

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第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设计运动。对其历史功绩有一些辩证的评价,有人说工艺美术艺术家们走的是一条回到中世纪手工业时代的设计老路,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工业化之后摆在设计和现代工业之间的矛盾。其设计尽管十分精美,但仍复杂繁琐,给印刷和装订造成了困难,人们还需要更合乎现代技术和人们思想情感的语言表达形式。

另一些人则认为,工艺美术艺术家们从审美角度反对工业化时代生活用品的机械生产及其造型样式,号召人们把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其功能相结合,并身体力行。因此,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对产品(不论是手工还是机器产品)设计与其功能的关系予以特别重视,指出了正确的设计方向,极大地推动了工业产品设计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

5. 法国绘画的兴起是以19世纪的什么画派为先驱的

浪漫主义画派】继古典主义之后,19世纪初叶在法国兴起的绘画流派。当时的法国人民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对现实不满,而又充满幻想和希望。要求“自由、平等、博爱”。浪漫主义画派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时达到了顶峰。这个画派在艺术上、哲学上的倾向,主张尊重个性,追求自由,注重想象。曾一度成为欧洲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思潮。这时有许多资产阶级艺术家一方面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艺术上反对束缚创作发展的桎梏—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另一方面又对资产阶革命成功后的现实感到失望。故浪漫主义运动随着1830年革命的而渐趋衰落。法国的浪漫主义画派在艺术上打破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呆板、虚伪的画风,注重个性表现和革新创造。题材多从现实生活和文学名着(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的作品)中选择惊人事件,有一定的进步性。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从构图动荡变化、色彩丰富、色调饱满等多方面着手,充满激越的情感。这种浪漫主义的画风色彩,虽活动时间不长,但对西方近代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籍里柯(1791~1824)、德拉克洛瓦(1798~1863)等是此派的代表画家。他们的作品,笔触奔放,色彩强烈,画面富有运动感。

6. 法国艺术3次革命是什么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法国经历了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起义。这个时期艺术思潮的起伏更替,现出十分绚烂的景象。一种艺术流派或主义的出现,当然是特定的文化思潮的反映,并且关联到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但问题的复杂在于:艺术家们多半不是按照事先拟定好的某种“主义”的纲领去进行实践的,常常是依据自己有意或无意接受的某种思潮的影响,创作出了作品之后,观众特别是评论家们为了说明其艺术特征,而把某一头衔赠给艺术家的。由于评论家(和后世的史家)们理解和着眼点的不同,对同一个(或一群)画家,有时会冠以各种不同主义的头衔,而艺术家自己又多半是无所谓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们,在美术史上好象还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其他的一些画家,问题就更为复杂些。

浪漫主义美术,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它与新古典主义同样都是理想型,是周遭事物的重组,而且都是经过选择,而非日常生活的翻版。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处是,浪漫主义首要根据自己的感受,追求新的、美的世界,主张艺术即使面对相同对象,也因人而有千差万别,所以浪漫主义与其说是重视理性的普遍性,毋宁说是重视感受的特殊性。他们认为一般人所谓的丑、恐怖,如果能够诉诸自己的感受性,这种艺术就是美,因此理想美所不被允许的怪异性、奇怪幻想、死亡现象等在浪漫派世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古典主义则首要以万人共通的理想美为目标,理想美具有普遍性,正如科学的真理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真理一般。

简而言之,浪漫主义的精神意义是存在于感受上。随着浪漫主义的登场,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于是艺术家的题材是否具有独创性最受重视,但强调自己的个性,使艺术家常常倾向于反抗一般社会,这种反社会态度一方面形成逃避现实的历史品味及异国品味;一方面则显现为革命热情,试图改变现实社会。

法国浪漫主义的艺术,兴起于十九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这是一个腐败、混乱和倒退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出现的浪漫主义艺术,一开始即带有呼唤革命风暴气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从根本上说,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是要求个性的解放和心灵自由;封建政权和学院的古典艺术,同样让他们感到是必须摆脱的精神重压。浪漫派重视色彩,是和他们重视感情的要求相一致的。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

观念与技法
[编辑本段]
至于浪漫主义的观念与技法,在美术上,可以看出它不是模仿古代雕刻、文艺复兴巨匠的模板,而是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它以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技法上,它重视色彩而非线描,线描是经由明确的轮廓线获得形态的把握,是新古典主义的作法,浪漫主义则彻底追求诉诸感觉的大块面色彩效果,有时甚而也尝试把笔触原原本本留在画面上的这样的奔放表现,可以说其画面上的构成,喜欢多动态的动感表现,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先驱者
[编辑本段]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法国画家席里柯,另一位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使浪漫主义绘画达到了顶峰。

席里柯(1781~1824)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席里柯出生在法国的里昂,15岁时到巴黎学画。他深受前辈大师们的影响,创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席里柯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终生充满着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这种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作品题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得,并删除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
《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画家。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酷爱美术,18岁时进美术学院,在此期间认识了被称为浪漫主义绘画先驱的席里柯,使他开始的创作就受到席里柯的启发。

德拉克洛瓦在西方美术史上是一位有卓越成就和较大影响的画家,特别是对浪漫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被看作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德拉克洛瓦不仅总结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名家们的艺术成就,并影响了一批后代的艺术家。许多人从他那里得到启示和教益。德拉克洛瓦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才思敏捷,并具有一种别人少有的敏感。他反对当时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呆板、平庸的画风,主张个性解放,重视情感的表达。他的画善于表现动荡活跃的场面,色彩鲜明、豪迈奔放。他的重要作品是《但丁和维吉尔》 《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等。

代表油画
[编辑本段]
浪漫主义代表油画《梅杜萨之筏》《但丁和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自由领导人民》。

特征
[编辑本段]
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本来是以强调“幻想”为其特征的。可是法国十九世纪初期成为浪漫主义先导的第一张绘画,却是用最“写实”的手法表现最迫切的现实题材。它说明一个新的思潮和流派,总是应现实的需要而出现的,它要是能站得住,也总是根植在现实生活中的。

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在绘画上,是与以官方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其表现特征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想和夸张,选择惊人事件作题材,情绪激越。

绘画形态
[编辑本段]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驳.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感官和情感的价值,宣扬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其文艺创作力主张扬个性、宣泄情感并挖掘人的深层精神世界,艺术表现手法多采用对比强烈的、充满感染情绪的戏剧性效果来表现人性的冲突和社会的矛盾。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绘画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较之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浪漫主义绘画摆脱了庸俗审美观和陈腐的学院派体制的束缚,满足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对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需求,其文艺思想和美学形态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7. 19世纪法国美术运动有

19世纪法国美术简单的可分为:
法国古典主义美术
法国浪漫主义
法国现实主义美术
法国印象主义美术

详细的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义美术,始于19世纪60年代,到70、80年代达于鼎盛时期,它继承着库尔贝等前辈让美术面向当代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使美术作品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使绘画脱离了讲述故事的传统方式。为了生动再现亲眼目睹的日常生活景象和自然风光,印象主文画家大胆抛弃了长久受到公认的创作观念和程式。他们纷纷离开空气沉闷的画室,走上街头,奔向海滩,进人原野和乡村,凭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感受摄取丰富多采的新鲜事物,以直接写生的方式捕捉种种生动的印象,描绘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不少法则被他们推倒,内容和主题不再重要,关注点转到纯粹的视觉感受上,转到光色上。对他们来说,风景之美不在于名山大川,而在于阳光照射下普通场景的色彩变幻。他们的探索,使美术靠近了它的本体,从这种意义上看,尽管印象主义者并没有抛弃再现的传统,却使现代美术距我们更近了。印象主义美术运动遍及欧美各地,但在法国,它获得了最为辉煌的体现。谈到印象主义,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一系列法国美术家的名字。在现代,他们的作品仍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
(l)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最着名的是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他那幅色彩美妙、受到波德莱尔赞颂的《劳拉·德·瓦期斯》(1862)为其代表作,显示出西班牙绘画的强烈影响。马奈成为新一代革新者的领袖。马奈是杰出的色彩画家,他能以洗炼的笔法涂抹干净美妙的颜色,捕捉生动的形象。在他笔下,不同深浅的冷暖色块构成一个动人的绘画世界。他擅长利用黑色,充分发挥它丰富的表现力,使画面富于节奏感。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是最着名最典型的印象主义画家。代表作《日出印象》(1872)显示着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2)印象主义画家的伙伴罗丹
在近代,同兴旺发达的绘画相比,雕塑处于衰落的境地。恢复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等大师雄风并深刻影响众多雕塑家的人物,是法国的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他是振兴和发展雕塑艺术的一代宗师,在当时的西方,没人堪与他比肩。说罗丹是印象主义者,似乎不太合适。但作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同代人,在反对陈腐的法则、追求自由的表现、强调生动的感受、致力流动的效果等方面,他与这些画家有着相似之处。罗丹作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始终关注着人,但他并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体上,而更关心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命运和人的力量。这种态度贯穿在他富于创造性的一生中。《思想者》(1880)、《加莱义民》(1884--1886)、《吻》(1886)、以及《巴尔扎克像》(1892--1898)都体现了上述特点。
(3)法国以外的印象主义者
与法国印象主义画家有着交往并深受德加影响的美国女画家卡萨特(Mary Cassatt,1845--1926),是位画风清丽的印象主义者。她的代表作《洗浴》(约1891)描绘了母女亲情,流露出女性的细腻感觉,构图处理上显然有着德加的影子。 美国画家惠斯勒(James Abbot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比卡萨特更具自己的艺术特色。他注重色彩的配置,追求形式感。《白衣女郎》(1862)亦称"白色变响曲1号",是件富于装饰性的作品,处理上借鉴了马奈和日本浮世绘的一些特点。他后来的作品《黑与金的夜曲:坠落的火箭》(1874)则流露出明显的抽象意味,证明着他大胆的创造精神。

8. 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特点

准确的说新艺术是一场运动,而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可分为直线风格和曲线风格,装饰上的和平面艺术的风格,并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着称。 这种风格影响了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设计,以及图案和字体设计。

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风格的流行时间大约从1880到1910年左右,是指当时在欧洲和美国开展的装饰艺术运动。这种艺术新形式带有欧洲中世纪艺术和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造型痕迹和手工艺文化的装饰特色,同时还带有东方艺术的审美特点,也运用工业新材料,包含了当时人们的怀旧和对新世纪的向往情绪,是人们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过渡时期所有复杂情感的综合反映。这一运动带有较多感性和浪漫的色彩,表现出怀旧和憧憬兼有的世纪末情绪,是传统的审美观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新的审美观念之间的矛盾产物。 社会转型期的新旧更替并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每天所使用的日用品中。这一时期,欧洲艺术家、手工艺人、建筑师所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新艺术”。

工艺美术运动
新艺术风格的产生直接受到了19世纪60年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新艺术运动延续和发展了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植物造型,许多新艺术的艺术家也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参与者。在欧洲传播的东方文化也是新艺术风格产生的灵感来源之一。19世纪的欧洲几乎控制了所有的非洲、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国家,从这些国家掠夺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从这些国家引进文化和艺术。在1862年的伦敦博览会上,日本等国的商品在此公开展售,日本的纺织品、扇子、高级瓷器和着名版画家的作品是欧洲市场上的新鲜东西,这些带有异域文化特点的商品成为艺术家所喜爱的收藏品,其风格特征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欧洲风格
新艺术运动风格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是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因为在此以后,欧洲几乎再也没有这种地域范围广泛的艺术运动产生,新艺术运动展示了欧洲作为一个统一文化体的最后辉煌。它试图打破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界限,内容几乎涉及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及舞蹈都有关系。

阅读全文

与19世纪法国艺术家发起什么运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88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26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1028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110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55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59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53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385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39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753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59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468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38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102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35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994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3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15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874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