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葛尔尼访华的意义
从马嘎尔尼访华到中国加入WTO(朱学勤)
2004年8月4日 “南方周末”
这一历史单元长达210年。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把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几乎不可能。即使穿黑格尔所言德国"七里靴",一步三十年,也不可能走出这一历史沼泽。我只能尝试以最简略的方式,交代我对这一历史单元的基本理解,即:两个对子,四个国家,中国在这其间走过了一个"之"字形。
所谓两个对子、四个国家,是从近代社会制度试验与政治文化的类型对比而言:英美为一对,法俄为另一对,双峰对峙,二水长流。我不认为从1946年5月12日邱吉尔致杜鲁门电报第一次说到"一道铁幕在俄国那一边落下",到1989年苏东巨变这一所谓的"冷战时代"有多么了不起。除了意识形态符号上有一点独特色彩,它并不具有独立于前后历史的内容,相反,我认为,所谓"冷战时代"只不过是上述历史单元中一个距离我们最近的发展阶段。与其关心那些意识形态符号,不如看一看另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内容:这两个对子中的传棒与接棒,都是在战场上分别完成。1783年,英国在战场上失败,却把政治传统的接力棒传给了它的对手美国,后者把前者开辟的宪政方向推向深远,制度文明走得更远。无独有偶,1812年,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拿破仑帝国,也是被沙俄领头的反法联盟打败。就在沙俄军队占领巴黎其间,哥什克骑兵席天幕地,放马香榭里舍大街,这支军队中的青年军官则为法国革命的眩目色彩所激动,寻访让-雅克-卢梭的浪漫遗迹,下马接受被占领国政治文化的洗礼。再加此前彼得大帝改革强迫俄国脱亚入欧,实际上是脱亚入"法",整个俄国上层社会基本融入法语世界,以致于"一国两语",彼得堡的领主下乡收租子,领主说法语,农奴说俄语,谁也听不懂谁。这样的俄国在战场上打败了那样的法国,实际上是打败自己的精神之母,就此接过后者在政治上的接力棒――激进革命传统,应该说顺理成章,并不需要多么独特的想象。1812年的胜利者回国不久,果然发动俄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革命运动――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可歌可泣,就人格言,是历代俄国革命者中最为令人尊敬的一代,但是他们的精神来自法国,则没有疑义。此后前仆后继的俄国革命,基本上是法国革命的后延,都是把自己的事业视为法国革命的接力赛。世界历史如此相反相成,富于戏剧性,可能超过生活于这一历史单元内所有文人的艺术想象之总和。马克思曾言,"只有世界史才是最伟大的诗人",诚哉斯言!
最早发现英法对峙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不是我,而是法国人――托克维尔。150年前,托克维尔就发现英法两国相互在暗中偷窥,悄悄较劲,他们之间的分歧,将决定此后文明的命运。我只不过顺此思路,发现还有后来一幕,即他们的接班人都是战场上的对手,他们是在战败时把手里的历史大棒传给了胜利者。那么,这两根棒子有哪些不同呢?
通俗地说,问题可能从人性基本假设开始。英美这边则要暗淡得多,具备所谓"历史的幽暗意识"。他们至多只能想到这一步:"因为人性是邪恶的,所以,民主是必须的;因为人性是善良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人心中最为柔软的那一块,他们不敢碰,更不敢设想能去兜底翻,以道德运动或文化革命刷新之,彻底改造之。他们至多只敢在制度层面用心,铺陈"繁文缛节",以监督掌权者人性之恶。法俄这一边,有多少双浪漫的热眼,紧盯着人心中柔软的这一块,就有多少只"看得见的手"伸进去大胆搅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最后都是"敢教灵魂换新天"。人性既能至善,人间也就能建天堂。倘若建设人间天堂的革命进程遭到阻抗,则阻力必来自最终根源――人性中私心之蒙蔽。英国在革命前只有一个弱启蒙――启蒙人的理性,是为了认识人之理性局限,人之本性无奈;美国革命之前则几乎无启蒙,1787年宪法并不是来自革命前积有启蒙成果――国民性之改造,而是承认并肯定社会各阶层利益分殊,在此基础上摸索黄仁宇所谓"在数字化上的管理"。而法国革命则不然,之前不仅有强启蒙,而且是长启蒙,启蒙是为了认识理性之无限,人性之至善。这就注定英美革命不浪漫,无审美,充满妥协,尤其是它那有限革命论,从不敢有革命崇拜:不得已政治革命,则尽可能不触发社会革命,已经进入社会革命,则万万不能深入至文化革命,革灵魂深处的命。英国革命以"宗教容忍法"结束,所谓"宗教容忍",在那个时代几乎是精神自由的同意语。美国革命后则在宪法中规定人的精神状态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彻头彻尾的政教分离,政不归咎于教,教不归结于政。人心中最为柔软的那一块,"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法俄则不在制度层面用力,而是绕过制度,直逼人性,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最后一幕总要有文化革命,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杀灵魂不刹戏"。早在我们中国"文化革命"之前,他们已经搞过不打引号的文化革命。如公元1794年,法国人把他们的雅克宾专政的深入发展,即称为"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断头台疯狂起落,罗伯斯比尔论证说:"没有美德的恐怖,是邪恶的;没有恐怖的美德,是软弱的"。本-拉丹应该感谢法国政治文化,早在二百年前就准备好如此对称的理论表述,足够他今日受用。我们所熟悉的"文化革命"各类剧目,两百年前的法国都已试过:包括改人名、地名,甚至扑克纸上四个花牌的称呼,都有过革命化的改名。
几乎与法国人轰轰烈烈搞文化革命同时,英国人派出一个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即1792年马嘎尔尼,阴悄悄访问中国。后者之历史意义,不亚于前者,但是被法国革命的夺目烈焰遮蔽。马嘎尔尼访华,卑之无甚高论,也就是今天我们讨论WTO时耳熟能详的八个字:"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干隆拒绝这八个字,是因为外夷不肯行双膝下跪大礼,"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天朝体系和英国人开始搞的条约体系,是当时东西方两个"世界体系"。世界2要求贸易自由,协定关税,世界1则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鸡同鸭讲,云里雾里。马嘎尔尼退让,但只能以单腿下跪为限。也不知道是少跪了哪一条腿,惹恼干隆,铩羽而归,而中国则与当时正处于雏形的"WTO"失之交臂。干隆"圣恩眷隆",只看重使团中最小的一个成员11岁的斯通,曾把这个虬发碧眼的西崽唤上龙膝抚弄,惊异不已。48年后,斯通参加英国议会有关是否与中国开战的投票,毫不犹豫投下了赞成票。他的理由是:中国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从此有了令两百年中国屈辱不已的鸦片战争。清华大学前历史系主任蒋廷黻总结这一段历史,言简意赅:"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世界1和世界2,其实也如幼儿园里的翘翘板,一头高一头低,二百年摆不平。
中国因此而落后,因落后而追赶,所幸方向还没有选错。马嘎尔尼此一事件,不亚于中国二十五史中的改朝换代。它给近代中国破题,是"之"字形上面的那一点。"一点"之后的"一横"是徐继畲、林则徐开笔,所谓"开笔",也就是开眼正视而不是侧目俯视那个世界2。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基本上是以英美为师,曰船坚炮利,则以小农经济参加世界军备竞赛,居然也能弄成"远东第一舰队"――北洋水师;曰政制改塑,也能建立"远东第一共和"――"驱逐鞑虏,建立合众政府"。这两项成就,是那"一横"里的基本内容,当时超过日本,今天也不逊于我们这些后辈。这"一横"里也有隐患。隐患多多,首推政制老迈,虽改制亦难起步。今日或可说其二:作为文化大国,这一国家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学资源过剩,自然向文学之外漫溢,以文化或者干脆以文学问政,不耐制度层面的积累和坚持,将初创共和起步阶段的一时曲折归咎于人心蒙蔽,逐渐发生文化决定论,产生文化革命的冲动。首作俑者可能要数粱启超,所谓以小说改造人心,以人心改造政制,一害小说,二害人心,三害政制;继起者也有胡适,"新文化运动"把注意力从政制转向文化,悲情可悯,但也可担忧处。
中国者,以文学思维问政之卢梭太多,以数学头脑研制宪政之汉密尔顿太少。走到这个时候,法国人正在迷路,而我们却摸到了人家门口。故而陈寅恪在那时就说:"西洋各国中,以法人与吾国人习性为最相近。其政治风俗之陈迹,亦多与我同者。美人则与吾国相去最远,境势历史使然也"(见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1992年版第7页)
看出这一弊端,说得剔肤见骨触目惊心者,还不是中国人自己。是一个日本鬼子,甲午海战时的海军司令伊东佑亨,而且是在1895年给困于威海提督府的丁汝昌劝降书中说出: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翟(翟字加踢手旁);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
(王芸生主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民国二十年大公报出版第2册第197-198页)
以文立国,中、法如出一辙。愿闻其详者,可参阅托克维尔名着“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三编第一章,那一章起名也直白得可以:"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中国当然需要启蒙,但是要中国启蒙不走法兰西之路,不把政治精英应该负责的具体责任,推卸为更为宽泛的文化原因,不去寻找"原因的原因的原因,才是原因",不因政制艰难,过一把"文化瘾",则难上加难。"荆轲刺孔子",戴眼镜的赵老太爷犯下错误,要打板子,找得到孔子,也找得到破毡帽下面的阿Q屁股。一个很形而下的"原因"是:土壤里文化含量太高,文人过剩,除了谈文化,什么都不会,于是只能在产生这一文化决定论的土壤上反噬文化,表面上是呼唤文化革命,强化文化之重要,实际上是强化他们的文化优势。要这么多文人离开文化话题,那就无异于让这么多人流离失所,谁也不忍心。由此,中国一旦启蒙,必然是强启蒙、长启蒙,而且总是观念第一、人性改造第一、文化革命第一,然后变成革命文化第一。将这一历史单元里中国发生的灾难全部归咎于文人好谈文化,与基本史实不合。文人之外,还有多少强暴因素插入?当有更多文章可说。但是,从今日可以总结的内部教训而言,以大文化小文学干政,或虽不是文学青年,总不脱以文化论政,以文学问政,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法俄革命,其领袖阶层中文学型小愤青之多,令洛克、汉密尔顿咋舌,也与其灾难性后果成正比。但是若与中国相比,则小巫见大巫矣。
"一横"之下的那"一撇",锐角向左急转弯,发生于1919年。这一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以退出国联为要挟,威尔逊为此所动,将山东从德国交给日本,激起中国知识分子大转向,难辞其咎。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同时亦为苏俄空言"撤销对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所惑,则有其上述内部教训。两个国际因素,加一个内部因素,使中国一个急转弯,从英美为师折向以俄为师。这一"撇"之陡峻肃杀,以我之见,还不是别的,恰是从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把后一个"文化革命"归结为毛泽东个人的政治权谋,不公正,也不准确。肯定有这一因素,但绝不仅限于这一因素。应该承认,毛泽东是一个天才的军事统帅、政治领袖,但他首先一个成功的文学青年,而且是五四型愤怒青年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他在那时饱吸文化革命的空气,晚年对对人性改造有大胆播弄:"红雨随心翻作浪","六亿神州尽舜尧"。至于"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催雨洒江天",这个"世界",当然是上述"世界2",这个"热风",既与鲁迅某一杂文集同名,也是他青年时代饱吸法俄政治文化的忠实比喻。恕我直言:毛泽东的一生是"红烧头尾",青年时代的文化革命理想与晚年的"文化革命"实践,一脉相承。不是我不敬,而是有斯人所言为证。老人家晚年总结一生,对众人赞赏不已的盖世武功――"打倒蒋介石",一笔带过,对众人疑惑的"文化革命"则念兹在兹,一往情深。还可看他对斯诺最后一次所言:我仅仅改造了北京城附近一小块地方,除此之外,还是老样子(大意)。还不信,则可温1945年重庆谈判时发表的惊人诗篇:"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是在意武功,还是"文"治?一旦"长缨在手",他要"缚"什么,还不清楚吗?至于鲁迅,我不赞成以轻薄的语气谈论,而想以敬惜之情讨论。毛公论迅翁,两句话。第一句:"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说错。鲁迅骨气之硬,硬到当今鲁学界无人望其项背。但是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则是我无论如何也难以同意的。国民性者,全体国人之性也。人性能改造,精神世界里还有什么事务不可以搅动,不可以"改造"?"改造"一词,凡五十年代过来之人当会有特殊惊悚,记忆犹新。但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人之"改造",并不是新名词,而是从五四以来就年年讲、天天讲、日日讲的惯用词。一个不能随便说,一说就吓死人的的红色恐怖词,就这样习焉不察,积非成是,为整个社会接受,这确实需要启蒙。第二句:"我的心与鲁迅是相通的",也没有说错。相通处,不限于三十年代此一人在苏区受王明排斥,彼一人也恰好在白区受周扬的闲气。鲁迅慧眼识人,读毛诗第一眼,就说作者有山大王习气。"山大王"很坦荡,亦诚实,1957年能坦述胸臆:鲁迅如果还要写,(继续"改造国民性"),那就只能让他蹲监狱,(请他被"改造")。鲁迅是伟大的,但是鲁迅不能以有人与他心灵相通而呼冤枉。两人都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而且都是因改造不成黯然西去。
也容我说两句大白话。其一曰:1919年以来的那一"撇",对知识分子而言,从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是"木匠造枷枷自家",以破除旧政教合一始,以入彀新政教合一终。我有一个令我尊敬的文学家朋友,曾经很认真地说:这世间,唯有人性看不够。这也是诚载斯言!人性可以"看",而且"看不够",这是一个文学家的事业,一辈子投进去都不嫌多的伟大事业,但是人性却不能变,更不能改造,人改人,是要害死人的!风能改,雨能改,甚至国王也能改,唯独人性不能改。教育是一回事,通过教育改变人的知识、观念是第二回事,从教育到知识、观念,再从知识观念一变为改变人性,则是第三回事。这三个关口,尤其是最后一个关口,是不能一杆子插到底,节节打通的!我教龄二十五年,自认敬业爱业,但到今天还是愚不可及,迟迟疑疑,最终不敢接受的,就是教育界流行几十年的那句豪言壮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人的灵魂怎么可以象工程师手里的水泥、钢筋那样按照最新最美的图画,随意设计、随意揉捏呢?我不是工程师,也不敢做这样的工程师,我害怕这样的工程师。其二曰:从周口店到今天的中山大学,五十万年过去了,"换了人间",换了二十五回了,人性有没有变?衣食住行都在变,唯有人性没有变。"人异于禽兽,几稀?"千载之下,还听得见孟老夫子那一声叹息。人类社会万丈危楼,管它世界1还是世界2,都是打桩在这么一点"几稀"物上。所有改造人性的努力,一开始可以让人性痛哭而返,但最终是改造者头破血流。就那么一块"柔软的几稀物",让人沮丧,也让人留有希望。套用一下前面那个句式吧:因为人性是不能改造的,所以人类没有救;因为人性是不可能改造的,所以人类还有救!
1976年打倒四人帮,结束了向左转弯那一大"撇",开始了一"撇"之下的这一"捺",我们今天还生活在这一"捺"里。当时的两报一刊论证"一举粉碎"之合法,总爱说那是"顺应民心之举"。何为"顺应民心",不就是"顺应国民性"吗?顺应那个从阿Q以来就屡教不改、改造失败的"国民性"!如果说,1976年的"一举粉碎",是在内政上结束那一"撇",那么1979年的对越战争,则是在对外关系上结束那一"撇"。那场战争从其它角度看去,可以讨论处甚多,但从今天我们所涉的角度看去,这一仗实在是非同小可,可惜至今还不在历史学家的视野。是否能这样说,没有这一仗,就没有此后的中美关系,没有世界2与世界1的重新弥缝?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一仗,就没有1989年6月在那么特殊的时期,老布什一方面宣布联合世界2"制裁"中国,另一方面竟会冒世界2之大不韪,派特使克里斯托夫――200年后的马嘎尔尼,密访北京。
此后的中美关系,也就是中国与世界2,风雨飘摇,摇而未拔。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这一"捺",确实反映汉字的美学特征,逶迤多姿,"捺"出了那么多曲折波动。打引号的"文化革命"结束了,不打引号的文化革命还没有结束。君不见,各种改造国民性的运动还时有冲动?各种来自法国的后现代文化小时令还在遮蔽应有的体制改变?更有多少文学青年,满怀多少文学愤怒,正在文学之外频频涌动?他们的情绪,就是他们的主义。
中国政府首席谈判官龙永图昨天晚上在电视里慨叹,他为了中国加入WTO,谈了15年,头发都谈白了。WTO是应该加入的,而加入的方式与时机,也应该容得下各种可商可议,尤其是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更应慎重。中国的启蒙也是需要的,但首先需要启蒙的,可能是哪一块软地方不能"启蒙",启"不能启"之"蒙",启"启蒙者"之"蒙"。而在一个民族的历史视野里,15年也不算太长,漫长的是1792年以来的210年。从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到今天加入WTO,竟然还是这八个字:"自由贸易,协定关税",中国实在是一个磨炼人类耐心的好地方。210年过去了,有一个官员谈白了黑发头,有一个民族等白了少年头。为了WTO,中国在两个对子四个国家中走过了一个"之"字形,罄河东之竹难书矣,倾河西之墨难言矣!她能不能成为第五个国家,不结对,也能开出自己独特的制度试验呢?那就不是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文化轮回了,恐怕首先是一个制度方向的选择,走完今天这一"捺"。最好是在今生今世今年今月,加入WTO之后,再也看不见那第二个"之"字。
⑵ 对法国总统访问中国.你有什么看法
这只是国与国之间的礼节,法国大选刚刚结束,新总统要到各国走一遭,一次来告诉世界,我是总统。
还有一层的意思,就是新总统当选了,我实现自己的诺言,发展经济,摆脱危机。所以,就带着大批的资本家来到中国,和中国洽谈合作生意的事项。
⑶ 在百年前,法国强塞给中国一地,有何意义呢
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且昏庸无能,在其他国家发展的时候,清政府仍骄傲自大,甚至还自称天朝上国,将其他国家都视为蛮夷,最终清政府为其愚蠢的行为,付出了惨烈的代价,面对列强入侵,清政府或是消极应对或是无还手之力,在列强的逼迫下,清政府签下了一份又一份不平等条约。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少有的签订了一份平等条约,这一条约如今发挥了很大作用,那么条约中的土地指的是哪里呢。
签了这么一个协议,但当时不受重视的协约,再后来却发挥了极大作用,让中国受惠,1991年,高登义受邀,前往北极综合科考,他翻看了《北极指南》,在书上,高登义了解到了,《斯瓦尔巴条约》,他看了英文版的协议,此后众人才知道,原来还签过这样一个条约,2001年时,高登义有机会前去斯瓦尔巴群岛,进行考察和建站,在2004年,中国在此岛上的新奥尔松,建立了黄河站科考站,此站是中国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后,建立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能在北极建立一座科考站。
这极大的便利了中国对北极的考察,原来随随便便就签下的协议,当时还觉得用处不大,谁能料到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享受到了好处,如果当初没有加入协约,就不会有这么便利的条件了。
⑷ 高中历史,中法建交对当时中国有哪些巨大意义
标准答案: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对美国是一个沉重打击。
希望你采纳
⑸ 法国总统这个时候来访问中国,什么目的法国让中国在利比亚损失惨重,他能负责吗
怕中国不参加G20峰会,怕中国在这个时候抄他们后路,因为欧元要崩溃了,德国法国两个主要大国纷纷来到中国,希望支持欧元这个体系。
⑹ 老外们访问过中国之后,是怎样评价中国的
老外们访问过中国之后,是怎样评价中国的?
文官 2017-12-16
这是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
当我打开手机,然后点击...
Gmail应用程序——无法查看邮件!
谷歌翻译——然而没用!
环聊 应用程序——呼叫失效!
谷歌地图——找不到回去的酒店
Uber优步——已经不可用
Google云端硬盘、Chrome远程桌面...
这让一个习惯了西方人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 - 我讨厌它。有时我会去香港过夜,所以我在大陆仅度过了一晚。
但有趣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介意这样的防火墙。他们的所有App应用版本基本上都跟我们拥有一样的版本 - 有时甚至更好。
以微信为例。它几乎可以帮你做任何事情。聊天、购物、食物和更多。
他们有QQ和Google沟通,网络基本上都是Google做的。
10k次观看· 158次评论
Torben Zenth丹麦歌手
中国在哪里?
8.6k次观看· 668次评论
(补充:The thing that struck me most was the unfettered capitalism. I’m old enough to remember things lik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and China was about as anti-capitalist as a country could be at that time. Now I see no signs of that. The country is developing faster than any other large country has ever done. The rate of change is breathtaking - it’s hard for those who haven’t been there to imagine.
最令我震惊的是中国是个完全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年纪很大,大到还可以清晰的记得上个世纪60年的文化大革命,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反资本主义的国家,但现在,我却一点这样的迹象都感受不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比其他大国曾经发展的速度要快很多,发展的速度非常的惊人,是所有没有到过中国的人所难以想象的。
China is incredible, one of amazingly enormous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eir culture is great, i enjoyed the historical places and buildings which are widely well-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Chinese language which is hard to learn, is still learned by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from all the world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Asian itself. Their economical and instrial power is growing rapidly in this current time.
中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令人惊讶的大国之一。我比较喜欢世界闻名的历史古迹,而他们的文化是伟大的。中国的语言非常难学,但还是有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特别是亚洲人。他们的经济和工业实力此刻还正在快速的增长。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port, the top three most visited tourist destination countries are France, the US and Spain. China is the fourth and it is going up rapidly and will take over Spain soon.It means there are a lot, a lot, a lot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go to China for fun every year , so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ssible for the media to tell lies about China. I guess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the media has become somewhat more “friendly ”towards China in recent years.
根据最近的一份报告,最受欢迎的旅游国家前三名分别是法国、美国和西班牙。中国现在是第四名,并且很快就会取代西班牙变成第三名了。这意味着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欢去中国旅游,所有现在媒体对于中国的现状越来越不能造假了,我想这也是近年来媒体对中国“友好”的原因之一。)
⑺ 中法建交的战略意义
在国际层面,中法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主张捍卫多边主义,促进自由贸易,维护文明多样性,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促进非洲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立场,保持密切协调与配合,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经贸方面,中法务实合作以其战略性独树一帜,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就是与法国合作建设的。文化上,中法两个文化大国长期相互吸引、相互欣赏,文化交流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突出强项。
过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为法国赴华投资提供了便利。现在,法方也承诺为中方投资提供便利,这体现了时代的巨变和中国快速发展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但中法的共同点没有减少,还将进一步增多。
此次,双方除商定继续推进传统的核电、航空等领域的合作外,还将大力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和信息通信、高端设备制造、金融等新的领域挖掘合作潜力,打造中法合作新支柱,使两国在新世纪、新时期成为更紧密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贸合作好伙伴,以体现中法关系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7)法国访问中国有什么意义扩展阅读
法国是首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最新数据显示,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3大投资目的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投资合作集中在能源、汽车、航空、医药等领域。
当前,中法关系发展迎来新机遇。两国相继完成国内重要政治议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法国则迈出了振兴法兰西新征程。
中法两国是东西方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双方都十分珍视各自民族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是中法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石。胡主席对法国的成功访问极大地巩固和推动了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把两国关系恢复到新的应有高度。
因此,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访问,将给历史留下许多反思和回味。其中最重要之点是:国与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实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才能使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国与国之间的全面合作,并实现有利于全世界的繁荣共赢。
⑻ 法国总统萨科奇为什么来中国访问
他是耒看地形,准备轰炸。
⑼ 为什么法国到处宣扬法语,甚至法国总统来到中国访问还希望中国学习法语法语真的可以拥有和英语相媲美的
1、当年法国有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殖民地,最终这些国家独立了,但是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法语,这些国家一共42多个(法语是42个国家、地区的唯一官 方语言或官 方语言之一),也就是说,世界上有42个国家的官 方语言是法语,而世界国家一共才二百个,也就是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说法语!
2、法语真的可以拥有和英语相媲美的地位吗?
是这样的,法语在全世界也不比英语差
法语是法语国际组织的42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唯一官 方语言或官 方语言之一;
法语是联合国的官 方语言之一。法语还和英语一并被选作联合国秘 书 处的工作语言。
法语是欧盟、非盟、国际法庭和奥林匹克运动等国际组织机构的官方语言之一。
联合国将英语定为第一发言语言,法语为第一书写语言。
3、法国希望中国学法语,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意味着旅游、工作、贸易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