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为什么打不过七年战争

法国为什么打不过七年战争

发布时间:2022-09-28 09:17:22

A. 18世纪英国为什么在七年时间里击败法国还有在英荷战争中为什么英国能取得胜利

一方面是英国自己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对手的衰弱。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是处在路易十五的统治下。此君的名言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他一味的追求享乐,不顾国家政务,不仅远不能和他的曾祖父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相比,还为路易十六时期的法国大革命埋下了伏笔。至于荷兰则受制于他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虽然拥有强大的海军,但无法进行持久战。而且个人感觉荷兰有些像古代的迦太基,国民过份重视商业,结果像迦太基被尚武的罗马击败一样被英国终结了强国的地位。与走向衰败的法荷两国相反,此时的英国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们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采集地,所以积极支持政府的炮舰政策。两相一比较,法国和荷兰哪有不败的道理。

B. 英国为什么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

在七年战争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国取得了胜利。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梅诺卡岛战役(1756)中,5月20日法国舰队战胜了英国舰队。但是,随着1758年战局的开始,被欧洲战场拖住的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开始遭到失败。英国只给普鲁士以财力援助,因此逐渐在各殖民地积蓄了力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760年占领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战争结束。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和约

C. 七年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英法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欧洲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被称为“外交革命”。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起初与奥地利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着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战争起源

从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到1756年,欧洲已享有8年的和平,但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并没有解决任何争执;仅仅造成奥地利在波西米亚和意大利的地位不稳;普鲁士在西里西亚的不稳;英国在汉诺威的不稳;而法国在印度,美洲及在莱茵河的地位不稳。

《亚琛条约》的稳定性比不上一个世纪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达到的程度。昔日权利均衡的局面,已被普鲁士陆军和英国海军的兴起而扰乱。与日俱增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英国是由于在望的商业利益和远景,在普鲁士是因为打胜仗,在法国是因为文化优越感。

英国企图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变波兰为自己的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争夺中欧霸权的对手普鲁士,收复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亚,法国则力图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鲁士的势力,瑞典试图夺取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俄国力图阻止普鲁士东侵,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地。

奥地利准备带头掷下第一把命运的骰子。39岁的玛丽娅·特蕾莎仍旧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具备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骄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亚从她祖传的领土上分割出去。

奥地利皇后:玛丽娅·特蕾莎

上一次战争她答应割让西里西亚,以作为和平的代价,但她却使和平成为一项停战,并全神贯注进行改革,赢得强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复近于解体的军队,她时常巡视军队营地,旅行到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奥尔米茨;她用报酬、官阶,甚至更多时候用皇家,用女性现身于人前,鼓励军队的士气,将军们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为这是他们血液中,以及骑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士登亲王花费20万的财产,无偿为她组建一支装备齐全的炮兵部队。她在维也纳近郊设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战争学院,用以训练年轻的贵族,并为她的参谋准备有关几何、地理、防御工事和历史的最佳老师。

腓特烈二世赞叹道:“这位年轻的统治者,能迅速掌握政府精神所在,并使自己成为御前会议的灵魂,在她的治理下,奥地利的军事达到前人所未曾有的完善地步,至于将这位女人所实行的计划,视为伟大的男人所为,也不为过。”

逆转联盟

外交是这一计划的另外一面,她派遣密使,远赴各地,以激起对腓特烈的敌意,并为奥地利争取盟友。她注意到俄罗斯日渐壮大的力量,这力量是由彼得一世缔造,而当时由伊丽莎白一世统帅;她已看出,腓特烈对这位女沙皇的恋情所做出的尖刻品论;她内心也乐意重新与英国结盟,但这个协议已受到英国片面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而遭到破坏。英国为了取得波罗的海的木材,还和俄罗斯签订一项补助协议,要求俄罗斯在立沃尼亚保留5.5万的驻军,以阻止腓特烈采取任何向西的冒险行动。

英国几百年来和法国一向是敌人,三番两次的,法国鼓动并且支持苏格兰与英国对立,不断准备侵入英国本土,当时,法国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国挑战的国家了。决定性的击败法国,赢得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英国将成为世界的霸主,所以老皮特天天在议会发表演说,鼓吹战争,当时英国和奥地利、俄罗斯是盟友,皮特的说法是只要把法国的同盟者普鲁士拉过来,组成英、奥、普、俄对法大同盟,英国就可以赢得半个世界了。英国议会被他说服,遂向普鲁士提出共同防御的建议。

腓特烈非接受这项建议不可,因为形势的发展,已经使他的胜利显得黯淡无光了。面临奥地利的威胁,更坏的是,俄奥联盟,他是招架不住的;面对如此困境,只有英国,可以施以援手,如果他在英国所提出的盟约上签字,那他就可以利用英国来阻止俄国对他的攻击;而一旦俄国退缩了,那奥地利也不会贸然挑起战争。1756年1月16日,他和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规定英国和普鲁士将共同抗击入侵德国的外国军队,他希望这协定将可防止俄罗斯攻击普鲁士,英国却希望这协定能保护汉诺威。

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无不觉得这条约的签订,等于被他们的盟国给出卖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英奥同盟和法普同盟并没有被正式废止。玛丽娅·特蕾莎通知英国大使,说他获知英国竟然与“我个人及我家族永久的敌人”签订协定,深为震惊。路易十五抱怨普鲁士欺骗了他;而腓特烈辩解说,这条约完全是防御性的。蓬帕杜夫人想起腓特烈曾戏称她为裙子陛下,路易想起腓特烈曾嘲弄法国国王的道德。

当时法国国库空虚,陆军疲惫,海军能在大洋上航线的船只只有45艘,而英国却有130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国却为盟国所抛弃,如今,法国找哪一个结盟好呢,找俄罗斯吗?英国已经用金钱将其摆平,找奥地利吗?那也是法国几百年的世仇了,就在不远以前,法国还违背誓言,加入普鲁士一方对他进行攻击。

正好在这时,奥地利不失时机的向法国提出了 “逆转联盟”,这个天才的设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纪欧洲所产生的一位最能干、最深入和最坚决的外交家。七年战争将是一场腓特烈大帝与道恩元帅间的军事决斗,也是一场考尼茨和老皮特之间的智力较量。

考尼茨

腓特烈说:“考尼茨有一颗全欧洲最聪明的脑袋。”当1749年,他将与法国联盟的计划呈献给女王的时候,女王以她的睿智理解了这一和她家族几百年敌人和解的谋略。女王的心思是放在收复西里西亚上面,考尼茨认为和英国结盟,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英国的力量是在海上;至于和法国和俄国联手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的力量是在陆上。一旦和这些国家联手,则击溃腓特烈并非不可能。他分析法国和普鲁士联盟将会有什么结果,结论是一个新的陆上强权将会挑战法国的陆上霸权,腓特烈不是常常在只顾自己的情况下,出尔反尔的出卖盟友吗?

当玛丽娅·特蕾莎1753年任命考尼茨为首相时,他依靠女王的支持,说服了维也纳宫廷那些德高望重的反对派,1755年8月21日终于使联和法国的提议成为国策,他给驻法大使下达正式指令,要求他运用一切力量争取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指定首相贝尔尼主教和蓬巴杜夫人全权负责秘密谈判。

奥地利大使以女王的名义提出建议,认为法国应该放弃和普鲁士的盟约,而且和奥地利结盟并在战争中资助它,他辩称腓特烈二世是一个不可靠的盟国;路易注意到这样的协定,可能使他卷入奥地利挑起的对普鲁士的战争,但是不能保证奥地利在对抗英国的战争中有所帮助;而且,明显看出普鲁士的军队要比奥地利更善战。他指示首相贝尔尼主教回复奥地利大使,说法国没有明显证据证实腓特烈和英国有勾结,所以暂时不打算改变法国和普鲁士的联盟关系。

考尼茨就在等待,等他得到英普签订防御同盟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无论腓特烈怎么解释,路易十五已经不大相信他的诚意。作为对应,1756年5月1日《凡尔赛协定》签署,法奥形成防御同盟,欧洲传统的联盟关系完美逆转,史称“外交革命”。签约国声称,他们只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奥地利没有承诺反英,法国也没有答应反普,除非普鲁士有明显的侵略行为。路易十五认为普鲁士除非疯了,才会打第一枪,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认为他签这个条约是百分百的和平行为。

考尼茨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成,因为法国当时还没有同意参加对普战争。他现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腓特烈自己跳出来进攻奥地利。同时,他轻而易举说服俄国的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参加这个新的联盟,她早就想除去普鲁士这个西进陆上的绊脚石了。另一方面,考尼茨又不得不避免她热情过火,因为奥地利的军队在1757年之前还没有完全准备妥当从事大规模战争。

当时,英国自信她和腓特烈签署的同盟,足以保卫汉诺威,于是放任一群好战之徒在大洋上四处搜捕法国船只,但没有宣战的表示。法国也准备攻击英伦三岛作为报复,并派遣一支包括15艘战舰的舰队,由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黎塞留公爵元帅率领下,攻打地中海的梅诺卡岛。这个岛是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取得的。为了增援岛上薄弱的驻军,英国派出海军上将宾率领的十条战船赴援,在直布罗陀又有三条英舰加入。

1756年5月20日,双方在梅诺卡岛附近相遇,梅诺卡岛之战法军被击退,但英舰受损较大,以至宾海军上将放弃援救梅诺卡岛的行动,率队退回直布罗陀,岛上守军因孤立无援而投降。法国获得在地中海的一个战略据点,黎塞留公爵在巴黎被视为英雄人物而受到欢呼致敬,而宾海军上将则在朴茨茅次基地他的旗舰上被吊死示众,因为他被不公正的指责为玩忽职守。

1756年5月17日,英国对法宣战,但是找那个是启动七年战争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属了。

(以上有关各国联盟逆转和天才外交家考尼茨纵横捭阖的情况,是世界历史上非常有趣和精彩的内

D. 法国在七年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楼主 啊
评论不看字数多少,而是看准确和深刻!!!!!!!!!
英国法国我都去过,还参加国两国的学生交流,我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巴黎高师的政治学和国际贸易的学生交流过,请楼主注意了,不要被一些看法误导。

综合实力表面看,英国和法国差不多,但英国私下里有暗招,法国在明处,分析如下:

英国法国我都去过,还参加国两国的学生交流,我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巴黎高师的政治学和国际贸易的学生交流过,请楼主注意了,不要被一些看法误导。

首先,英国是美国最为亲密的盟友,这个世人皆知,有人把英国和日本来比较,这个英国人也是同意的,从地缘政治来看,以英语为主导的,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有在意识形态上有惊人的一致。有人认为,现在的美国霸权是英国在二十世纪亲手交给美国的,因此,两国情同手足。
法国有着特殊的政治资源,实际上控制这欧盟,而德国的作用却没有完全发挥,简而言之,英美在欧洲利益是统一的,美国支持英国对抗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实现美国主导的欧洲,这是美国单边主义的表现。

英国人把自己称为“欧洲的平衡之手”,他们很会利用合纵连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都不主动参与到欧洲事务中,都是利用法国挡在前面,防止欧洲一国特别强大,法国强了就联合德国,德国强了就联合法国,防止自己的国力在欧洲中和某个大国去拼耗。二战后,英国把美国引进欧洲,主动把主导权让与美国,美国强不会对英国产生威胁,因为价值观一样,但对法国就不一样了,英国拿美国去和德法竞争,自己获利,这是英国务实的体现。

法国和英国其实是势均力敌的,在经济上最近几年英法两国交替上升,但是个人觉得法国的实力很强,但是实体要虚点,因为它的整体实力还是不如英国的,但表面上看不出来,实际上竞争力稍逊英国,但是英法两国整体上都是在走下坡路,但可能英国走的快了点,所以给人有法国强的概念,根据我在英国政府的统计局网站上的数据,英国的gdp比法国稍高。

英国的政治影响稍大,对于国际热点积极参与,比较惹眼,加上历史原因,英国有人为被抬高的因素,但总的来说,英国略占优势,在关键时刻美国会保英国的,在从二战到现在的历史可以看出,一旦英法有矛盾,美国肯定在背后支持英国对抗法国,英国是美国欧洲战略的工具,法国很难撼动。

从综合实力上英国在欧洲是领先的,据英国学生说,英国在十九世纪最强的时候,gdp也有一段时间是落后与法国的,但英国的工业潜力是超常的。

E. 法国为何老吃败仗

自罗马帝国灭亡后,9至10世纪法国的雏形就产生了,法国历来号称欧陆霸主,其地位无人能挑战,不过仔细来看,似乎千年之间法国的领土并无明显变化,原来多大,现在还是多大。如果法国如其称号般强大,那估计早就再次建立罗马帝国了。法国基本上都是走向辉煌时突然惨败,惨败后磐涅重生的历史循环中。

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诺曼征服英格兰之后,法国的诺曼底公爵称为英格兰国王。法国仗着国力强盛,不断出兵帮着打十字军东征,好不威风。

转眼到了1377年,英国人来了,发动了英法百年战争。在这场以十年为计时单位的战争中,神勇的法国骑兵被英国长弓兵打的片甲不留,且法国内战频发,几乎被英国吞并。最终奇迹出现了,圣女贞德力挽狂澜,法国没有倒下,还把英国推下了海。

15世纪文艺复兴后,法国国力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达到顶峰,法语称为欧洲上层社会的通用语言,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拥有加拿大魁北克、新法兰西和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地区。

但到了路易十五就不行了,1754年爆发七年战争,法国大败,丢了绝大部分殖民地,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开始成型。

幸运的是,法国每次大败都能浴火重生。随后的路易十六时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国内动乱不断,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联军大军压境。这时,拿破仑出现了,横扫欧洲君主国,但被俄国及随后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

虽然拿破仑战败了,法国的革命狂潮已经席卷欧洲大陆,到了一战后,法国已经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

后面的事大家也知道了,英国人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欧陆头号强国被德国一拳击溃。这次法国虽然全面沦陷,但圣女贞德和拿破仑也不是后继无人,轮到了美国人来光复故土,并在战后力助法国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其实老吃败仗也不是法国的锅,隔条海峡就是日不落的英国,隔座山就是德国的闪电装甲,可谓强邻环伺。不过即使如此,欧陆首强的表现还是令人大跌眼镜。

F. 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七年战争都是为什么而战

英法百年战争

http://military.china.com/dljl/yingfa/

一场战争从一种性质转变到另一种性质,即一场战争中对交战双方来说都各有两种性质,这在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公元1337—1453年,英法两国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战争性质从封建王朝混战变化到侵略与反侵略,其结果可谓完全违背了英法王朝统治者的预料。

中世纪,英国诸王通过与法一系列联姻,均成了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终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 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这次战争分四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 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年)。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 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 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端口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从小就开始了牧女的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她逐渐成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1428 年,她3次求见王太子,陈述她的救国大计。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她全身甲胄,腰悬宝剑,捧着一面大旗,上面绣着 “耶稣马利亚”字样,跨上战马,率领3000—4000人,向奥尔良进发。奥尔良已被英军包围达半年之久。贞德先从英军围城的薄弱环节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4月29日晚8时,贞德骑着一匹白马,在锦旗的前导下进入了奥尔良,全城军民燃着火炬来欢迎她。奥尔良解放之钟声敲响了!贞德率领士气高昂的法军,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敌人闻风丧胆,听到贞德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人们高唱赞美诗,歌颂贞德的战功,称她为“奥尔良姑娘”。5月8日,被英军包围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贞德已经变成了“天使”,人们到处都在歌颂她,称她是“圣人”。国王赐给她大量财帛和“贵族”称号,她都拒绝接受,决心继续完成解放法国的事业。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国人还厉害,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竟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 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16年,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联姻不仅不能解决长治久安问题,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继承权争夺和战争。民族女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了,国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王权进一步加强了。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一段内部的政治纷争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的雇佣军优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这促使法国第一次建立了常备雇佣军。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一同作战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当时虽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作战中去。这些对英法军队乃至西欧国家军队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七年战争里发生的战役
http://ke..com/view/22441.htm

1756年5月20日—梅诺卡战役

1756年10月1日—罗布西茨战役

1757年4月21日—莱亨堡战役

1757年5月6日—布拉格战役

1757年6月18日—科林战役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

1757年7月26日—Battle of Hastenbeck

1757年8月3日-8月6日—Battle of Fort William Henry

1757年8月30日—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1757年9月7日—Battle of Moys

1757年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

1757年11月22日—布雷斯劳战役

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

1758年4月29日—古德洛尔战役

1758年6月30日—Battle of Domstadtl

1758年7月7日-7月8日—卡里永战役

1758年8月3日—尼加巴丹战役

1758年8月25日—曹恩道夫战役

1758年10月14日—霍克齐战役

1759年4月13日—卑尔根战役

1759年7月23日—Battle of Kay

1759年8月1日—明登战役

1759年8月12日—库勒斯道夫战役

1759年8月19日—拉哥斯战役

1759年9月10日—本地治里战役

1759年9月13日—魁北克战役 亦称为亚伯拉罕平原战役

1759年9月25日—霍耶斯韦达战役

1759年11月20日—基伯龙湾战役

1759年11月21日—Battle of Maxen

1759年12月4日—迈森战役

1760年6月23日—兰茨胡特战役

1760年8月1日—瓦尔堡战役

1760年8月15日—李格尼茨战役

1760年11月3日—托尔高战役

1761年7月15日-7月16日—Battle of Villinghausen

1762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

1762年7月23日—Second Battle of Lutterberg

1762年9月24日—马尼拉战役

1762年10月29日—弗赖堡战役

G. “七年战争”中英国是怎么赢的法国有实力打赢这场战争吗

英国基本上是“躺赢”,但是英国通过七年战争获(qiang)得(o)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英国参战原因一是法奥俄联盟威胁到了英王乔治二世的老家——汉诺威,二是如果普鲁士战败,奥地利法国,俄罗斯会变得更加强大这无疑会对英国构成严重威胁。所以英国选择与普鲁士结盟,但在乔治二世死后,继任者乔治三世(乔二的孙子,其长子弗里德里克,幼子坎博兰公爵都死的早)甚至想放弃普鲁士。英国获得的胜利基本全是靠普鲁士苦苦支撑和彼得三世沙皇的反水。(但是英国确实在殖民地的战争分散了法国的注意力)
还有当时欧洲奉行的是“有限战争”,即使法奥俄联盟胜利,法国无非是削弱了普鲁士,而自己的老冤家奥地利会获得比自己更大的利益。所以,打够了,打穷了,打没人了停战就好,没什么丢脸的。

H. 法国为何能在百年战争中打败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败于英国

百年战争民众不堪压迫奋起反抗所以英国在百年战争后不但一无所获,还丧失了几乎所有在法国的领地,迫使其放弃大陆制霸,转而向海上发展,七年战争前英国正处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加产业革命,促使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获得长足的进展。简而言之是工业革命的功劳

I. “七年战争”中英国是怎么赢的法国有实力打赢这场战争吗

战争进程:开战之初,普鲁士军队利用法国、奥地利、俄罗斯同盟不够协调的战略弱点,连续击败奥地利、法国。即使是到了1757年,普鲁士军队总体上也是占据优势的。到了1758年,法奥俄联军兵力已经远远超过普鲁士,虽然由于协调的问题,在捷克、西里西亚的一系列战役中联军并没有取得显着的战果,但联军特别是俄罗斯军队将普鲁士拖入了消耗战,而这是对人数较少的普鲁士不利的。1759年,由于俄国将军萨尔科夫的优秀指挥和战役筹划,俄国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且夺取了东普鲁士。但是由于联盟内奥地利和法国同俄国出现裂痕,因此没有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并且错失了攻克柏林的机会。经过1760年的僵持,1761年俄国在那个时代的一流名将鲁缅采夫(会在以后专门写到他)的指挥下,攻克了当时被普鲁士占据的波兰和普鲁士多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普鲁士一下子陷入困境。然而,1762年发生了极为戏剧性的事件,俄国女皇病死,继任者彼得三世和普鲁士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关系甚为亲密,之后俄国迅速退出战争。反普鲁士联盟的主力退出了,于是局面就呈现出了一边倒。很快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结束了。欧洲主战场以普鲁士为主力(也有部分英军与之一起),而在加拿大、印度、太平洋的广大领域,战争是以英国和法国为主进行的。当然,英帝国继打败荷兰、西班牙之后,又打败了法国,夺得了包括加拿大和印度在内的广大殖民地。 战争评论:英国、普鲁士、法国、奥地利、俄国,卷入七年战争的国家都是欧洲最主要的强国,战场遍及欧亚大陆和美洲,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我总体上也是赞同这个看法的。不过从战争艺术本身来说,七年战争所引起的变化还不足以和两次世界大战媲美。当然,也不能说没有,那就是线式战术的鼎盛和没落的开始。相信大多数人一定都看过欧洲转型时期的战争片、油画或者图片。其中常常会有步兵排成一个一个不大的方阵,每个方阵相距一段距离,方阵中间有马拉的大炮,方阵两侧有骑兵奔驰。这个场景就是典型的线式战术。线式战术与早期的滑膛枪相配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滑膛枪的火力——通过方阵各排轮流开枪,可以达到火力持续的效果;通过方阵士兵滑膛枪附带的刺刀,可以阻止骑兵冲阵;通过大炮轰击,可以掩护步兵前进;通过骑兵机动,可以突袭对方侧翼。这种阵型的优势在于兵种配合默契时可以发挥出各兵种的优势并且形成互补。而它的限制条件有三点,第一对地形限制比较大,通常只适用于平原地形;第二对军队训练要求很高,如有步调或者节奏不一致就难以奏效;第三因为以步兵为核心并且非常强调一致性,因此总体上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就比较低。在七年战争的主战场西欧,双方广泛使用了这一战术,但是,也暴露出了这一战术的上述问题。很明显,线式战术能量的发挥上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西欧战场上,地形总体来说不是问题;而普鲁士军队更加训练有素,因此总能以少敌多;而因为西欧各国领土有限,必须固守的战略要地很集中,因此机动灵活性不高的问题也不是很严重。但是情况总在变化。不久之后,美利坚大陆上,依靠更加复杂的地形,更加广阔的战略空间和更加灵活分散的民兵,美国人打赢了超级大国英国;而再之后,身负战败之耻的法国人在军事天才拿破仑的领导下用炮骑结合、步兵分散的三线战术打遍了欧洲。小时候读到北美战争中英国人排成方阵前进,就觉得英国人真笨,排的那么密岂不是给人当靶子?长大些以后了解了滑膛枪的历史和特性,才知道过去的人是很聪明的,不管今天看来多不合理的战术,能在战场上存在,必有其道理。只不过,时代总是在变化,武器的革新和战术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旧战法的淘汰。 历史评论:本来行将战败的普鲁士因为一个巧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之后,普鲁士能够与列强平起平坐,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梦想。腓特烈二世则因此被称为“腓特烈大帝”(可见关系不在多,有几个关键的就行,彼得三世这个小兄弟一上台,腓特烈二世就从亡国之君的边缘咸鱼翻身了)奥地利丢掉了西里西亚,本来就不算非常强盛的国力又受到打击,在军事上更是再无力与军国普鲁士争雄。而高傲的法国则输得一塌糊涂,彻底丢掉了印度和加拿大。跟英国几世纪的仇又添了一笔,直到一战才解开;跟普鲁士的仇则几个来回,到了二战之后通过戴高乐之手才算慢慢解开。俄罗斯则在普鲁士的明暗配合下向西扩张,瓜分波兰。法奥耍尽心思手段,打不过普鲁士都白搭,怎么也还是敌不过俄罗斯的肌肉分得的赃物多——打赢才是硬道理,这话一点不错。要说最大的赢家,恐怕就是英国了,虽然在西欧大陆参与不多,但是利用普鲁士这个盟友拴住了法国,自己闷声发大财,拿到了加拿大和印度;另一边还在西欧大陆制造了更多的仇恨以维持均势。但讽刺的是,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为了转嫁军费,无意中在新大陆制造了对自己的不满。要说不满,殖民地的不满多了,也不差这一个。可是新大陆这帮新教徒的不满十几年后竟然真的开花结果,造出了一个美国。再过一百余年,这个新生儿将彻底取代英国的位置。“任何事物产生的时候都已经同时孕育了灭亡它自身的因素。”——看看日不落帝国的诞生,历史真是辨证得很。

阅读全文

与法国为什么打不过七年战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8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1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4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9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4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2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53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4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67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6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9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9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1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74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