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国人是什么人种
法国是印欧人种(广义亚利安人种)中的拉丁人,日尔曼人(法兰克),凯尔特人(高卢)的混血民族,甚至有闪含人中的闪米特人(阿拉伯、摩尔)的血统。现法国人所操法语为印欧语系拉丁(罗曼)语族的一种语言,故为拉丁人,日尔曼人,凯尔特人都是印欧人种(广义亚利安人种),说人种就是印欧人种。
法兰西民族的先民于公元前4世纪来到法国,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罗马人把他们称作高卢人。罗马统帅G.J.凯撒在其《高卢战记》中记载:至公元前1世纪,法国除西南部地区住着阿奎丹尼人外,塞纳河以北地区住着别尔格人,中部和西部广大地域上住着高卢人。至公元51年,整个高卢便为罗马帝国所征服。
② 法国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法国人性格:傲慢、清高、天生的优越感,喜欢标新立异,独行其是,具有“走自己的路”之精神。热衷新潮,追逐时髦,是法国人的秉性;崇尚历史,留恋古风,是他们的嗜好。
性格好激动而不能持久、不够深沉,能言善辩而思想行为充满矛盾,倡导平等博爱,却难摆脱自私与实用;崇尚勤俭,却没人愿意因过多工作而牺牲享乐。
法国人的生活习惯:
1、热衷面包
法国人最爱的主食是法棍Baguette。经常能看到下班路上的法国人从面包房带法棍回家,有时候你会发现,法棍的一头已经被吃掉。法国人吃面包的方式也很特别。他们不是用牙一口口地咬下来,而是用手撕下一小块放进嘴里。如果刚好盘子里有酱汁或汤的话,法国人也喜欢用面包蘸着吃。
2、绅士风度是必备修养
想象下这个场景:一位女士正准备走出咖啡馆,旁边不相识的男士为她披上外套,帮她开门。如果这发生在美国,这绝对是男生挑逗调情的手法。但是在法国,这却是最稀松平常的场面。以至于,如果这位女士拒绝此类绅士的行为,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
3、互助的习惯
经常能看到陌生的法国人互相帮助的场景。比如,扶着盲人的胳膊带他过马路,或者替老奶奶拎购物袋。这种文化虽然不是法国独有,但是的确在很多地区,人们会因为顾忌麻烦而选择不去帮助别人。甚至在有些国家,随便触碰别人的身体也会被看作是一种冒犯。
③ 法国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法国人的性格特点是:
傲慢、清高、天生的优越感,喜欢标新立异,独行其是,具有“走自己的路”之精神。热衷新潮,追逐时髦,是法国人的秉性。
崇尚历史,留恋古风,是他们的嗜好。性格好激动而不能持久、不够深沉,能言善辩而思想行为充满矛盾,倡导平等博爱,却难摆脱自私与实用;崇尚勤俭,却没人愿意因过多工作而牺牲享乐。
法国人的生活习惯:
1、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2、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3、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4、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5、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④ 法国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般以握手为礼,少女和妇女也常施屈膝礼。在男女之间,女士之间见面时,他们还常以亲面颊或贴面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法国人还有男性互吻的习俗。两个男人见面,-般要当众在对方的面颊上分别亲-下。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施吻手礼时,注意嘴不要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国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后敬男,哪怕女宾的地位比里宾低也是如此。走路、进屋、入座,都要让妇女先行。拜访告别时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谢,介绍两人相见时,-般职务相等时先介绍女士。按年龄先介绍年长的,按职位先介绍职位高的。若介绍客人有好几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顺�%
⑤ 拿破仑根本不是法国人
公元1769~公元1821 着名的法国将军和皇帝 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亚丘镇,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比欧拿巴特。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年青时拿破仑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法国人是压迫者。但是拿破仑却被派遣到法国军事院校学习。1785年毕业时,他年仅十六岁,就开始在军队当少尉。
四年后,法国革命爆发了,刚成立不久的法国政府几年之内就卷入了同几个外国列强战争的急流之中。老天头一回赐给了拿破仑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指挥炮队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从法军和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此时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国人。他在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旅长,1796年又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司令。从1796年到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英国海军摧毁了法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埃及的军队,返回法国。
拿破仑回到法国发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他指挥意大利之战的成功而不是出征埃及的溃败。拿破仑利用这一优势,一个月后就与阿贝·西叶雨及其他人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宣告成立一个新政府——执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执政。虽然拿破仑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为民众投票通过,但那只不过是他实行军事独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战胜了政变中的其他同谋者。
因此拿破仑飞黄腾达的速度令人吃惊。1793年8月在土伦包围战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无名鼠辈,一个24岁的非完全法国血统的小军官;不到六年以后,年仅30岁的他就成为法国无庸争辩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其中的每项改革对法国本身产生了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响,但是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拿破仑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肯定远远地超过了法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国公民法典,着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国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无血统特权,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法典还与过去的法国法律和风俗相近到足以使法国大众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总之,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是1804年拿破仑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唯一严重的困难却是来自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目的是使法国在历经十多年连绵的战争后有个喘息之机。但是翌年和平条约就被撕毁,法国与英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不打败英国的海军就无法征服英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英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英国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补偿他那海军的重大惨败。
1808年拿破仑愚蠢地使法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1807年拿破仑会见俄国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协议,发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谊。但是这种联盟却逐渐出现了恶性分裂,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
战争的结局为人所共知。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于是他得以迅速出击,到九月份就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点然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等待五个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于是终于决定撤军,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以逸待劳,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这一切立刻使法国士兵心惊胆颤,乱作一团,相互践踏,结果能活着逃命者还不足百分之十。
其他欧洲国家如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认识到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国统治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1813年拿破仑在来比锡战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翌年他宣告辞职,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国,在法国他颇受欢迎,复辟成功。其他欧洲列强立即宣战,他复辟一百天后就在滑铁卢遭到了最终的失败。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英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易于犯下令人瞠目的盲动性错误,如对埃及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象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是歇斯里底大发作,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悚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拿破仑名声显赫,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期内的影响确实很大,比亚历山大大帝也许还要大,虽然远不如希特勒(据估计在拿破仑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土兵将近50万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德国人有800万名)。无论如何,拿破仑的活动在数目上和对其同代人生活的影响都远不如希特勒。
从长期影响来看,拿破仑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亚历山大。拿破仑在法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实地看待这样的政治改革。从对法国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远远不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发生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拿破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实力,使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这个实际上的自治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了。
拿破仑做了一笔交易,这件事看来和他的主要意图无关,然而却成为他一生中产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响的一件事。那就是1803年拿破仑向美国出售了一片辽阔的土地。他认识到要保卫法国在北美占据的土地不受英国掠夺,想必是非常困难,此外他资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约也许是整个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土地转让,使美国成为一个接近占有一个洲的面积的国家。如果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就很难预料美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会与今日的美国迥然不同。的确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美国能否成为一个大列强国都很难说。
当然拿破仑并不是促成签订路易斯安那契约的唯一因素,美国政府显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国要价非常低廉,似乎无论哪届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愿意做这笔生意,而法国政府出售路易斯安那领土的决定却只是通过拿破仑一个人作出的。
⑥ 明明说我出生在法国,我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中国人,我记是法国公民又是中国公
明明说,你出生在法国,你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中国人,你只能是法国公民,不可能是中国公民。
⑦ 法国人的祖先到底是什么人!
如果说“龙”算是中国的象征动物的话,法国的象征动物就应该是“公鸡”。法国人的祖先是高卢人,而在拉丁语中“高卢”就是公鸡的意思。早在公元1659年,法国工匠就经常使用公鸡的形象来装饰建筑物。1665年,法国制造了第一枚以公鸡为图案的勋章。在此之后,法国军队的军旗也绣上了公鸡图案,取代了法国王室的标志:百合花徽。虽然在法国的大革命年代以及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国时期先后做过几次尝试,但法国从未把公鸡定为正式的民族象征。公鸡被拒绝的原因据说有两个:首先,选择一个动物作为象征本身就多少带有某种封建纹章的意味;其次,公鸡再怎么说也不过是一种家禽,毕竟不如狮子或雄鹰一类的象征威风。尽管如此,公鸡所代表的“傲慢、好斗”性格已经几乎被公认为“法国式的性格”,在法国官方印发的有关“法兰西共和国及其象征”的小册子里也承认:“公鸡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国化的着名品格。”
法国人对以法语为代表的本国文化的“执着”的确很有些公鸡风范。据说法国的语言警察们一直在为捍卫法语的纯洁性而不懈努力,而早些时候更有消息说法国人准备在互联网上推广法语。法语学会(Académie Francaise)是一个为维持法语的纯洁性而成立于17世纪的法国国家机构。该机构在2001年年初发行了一本专门为英语互联网术语而创造的对等法语术语词典。但让法国人尴尬的是:目前互联网上的法语内容并不多。(www.excite.com在2001年曾经对它可以搜索到的的几亿个网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只有2%是法语网页,德语和日语网页却分别占了5%和7%。另一项在法国国内进行的调查则显示:大多数法国人都完全明白“B-to-B”的语言只有一种,那就是英语。)
如果说“互联网”或是“B-to-B”这些东西太“美国化”,法国人可以置之不理的话,被认为是法国新一代全球化企业的精英代表人物的法国Vivendi Universal公司的总裁让-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在2002年新年降临之际所说的一句话可真的让法国人火了。梅西埃当时在美国曼哈顿他的新住所里断言:“法兰克法国(Franco-French)的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已经消亡了。”
Vivendi Universal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传媒公司,旗下拥有Universal Music Group以及Universal Studios等名声显赫的品牌,2001年年底因投资USA Networks、大举进军美国市场而备受欧美各界瞩目。法国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化事业一直受到政府资助,因此梅西埃的这番言论最强硬的反对意见无疑来自原来政府资助体系的受益者:艺术家与除Vivendi以外的电影制作商。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指责梅西埃的这种说法是“往法国政治家以及专职电影制作人员脸上吐口水”;去年大获成功的电影《爱美丽》的制片人克劳迪.奥萨德(Claudi Ossard)相信:在法国电影业正大量得益于政府支持时说这种话无异于自杀;另一名着名法国电影制片人拉乌尔.吕兹(Raoul Ruiz)则表示:“梅西埃的所作所为已经很像一家美国制片公司的头目了。”
所谓“梅西埃事件”激起的最有趣也最意味深长的反响还是来自法国政界。法国各派政治家似乎都意识到:捍卫法国文化远离“全球化”或者说“美国化”的影响是在今年春季大选中最容易讨好民众的立场,因此从左派的共产党、绿党、社会党一直到保守的共和党乃至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党,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和梅西埃的言论明确划分了界线。社会党的文化部部长凯瑟琳.达斯卡(Catherine Tasca)很快就声明:“这是一个希望在大西洋的另一岸发展他的企业公司老板的言论,绝不代表政府的态度。”她的说法迅速得到法国右翼党派的应和,后者认为法国文化自1997年登上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后至今没有任何衰退的迹象。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最近也对这场争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的说法是:“把艺术与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心智不健全的做法。”
对一个它的饮食、绘画、文学以及电影已经在几个世纪里为全球所认可乃至景仰的国家来说,法国对自己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地位有所关注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那段时间,一直在困扰法国人的就是“可乐殖民”问题。当时已经从“可乐”问题中引发了一系列如何使法国语言、饮料以及艺术远离外来文化威胁的辩论。尽管现在的情况证明大多数法国人对可口可乐、麦当劳、美国电影以及迪斯尼乐园进入他们的文化生活表示了接受,但他们当然绝对不会容忍来自外国的文化取代法国原有的文化遗产。被相信对法国构成威胁的“文化异类”并不只来自美国。去年年底,英国烹饪书作者德里亚.史密斯(Delia Smith)试图在法国出版她的着作时也引起了一阵风波。当谈及“反全球化运动”时,人们自然会提到更多的与法国有关的事件与人名。1999年洗劫了一家麦当劳餐厅的若思.博韦(José Bové)就是一个法国人;法国还是Attac组织的大本营,这个组织为对抗全球化潮流而专门推出了一项以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的名字命名的税收办法。但这些还都毕竟算是“一致对外”的,“梅西埃事件”却让法国人第一次感到了来自本国内部的威胁。
如今法国各媒体都相信:“全球化”将是在未来几个月里在法国政界频繁出现的一个话题。其实“梅西埃事件”本身并不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法国国内面临的经济增长缓慢以及失业率增加这些比拍电影更要命的问题可以更容易地归咎于自由贸易与外来竞争,而一场迫在眉睫的大选也会逼着所有的竞选者在这一问题上表态。按照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在法国这样一个其居民习惯于找政府寻求指导、庇护以及就业机会的国家里,政治家们不会承认他们对这种形势无能为力。如今能算得上站在梅西埃一边的只有法国自由党的候选人阿兰.马德林(Alain Madelin),而他在民意测验中只得到了5%的选票。照此情形,无论是谁获得了今年春季大选的胜利,包括那套旨在补贴法国电影制作业的复杂电影税收体系在内的“法兰克法国的文化例外”仍然会生存下去。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这听起来挺像一只高卢公鸡的志向,只可惜这段话也是一个美国人说的。 ■
⑧ 法国人的一般特征
社交礼仪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服饰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义相同。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
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
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⑨ 法国人的态度、行为和文化是什么呢
这很模糊,因为法国人各不相同。不过我会试着回答一下。
法国人通常会谈论和辩论很多,听起来他们喜欢抱怨,但经常唤起我们认为错误的或可改进的东西是一种传统。政治、经济、移民等是当前的话题。
法国人因其拉丁南欧血统和西欧生活方式而分裂。因此,与德国、荷兰或英国相比,他们可能拥有更快乐、更淡然和更优雅的文化。但他们比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更严格、谨慎和冷漠。
老实说,法国人往往很傲慢。这也许就是他们经常被批评的原因。但我觉得大多数欧洲人都很傲慢,但法国人更直截了当。但我们仍然对其他文化很好奇,我们有无数的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关于外国(例如巴黎的日本文化之家)。
法国人对金钱和事业有着一种非常奇怪的关系。我们喜欢这样,但很多人认为吹嘘薪水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这听起来像“暴发户”。永远不要问别人的工资,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与美国和英国不同,在法国,成功是谨慎的成功。
法国人被认为是非常浪漫的。从个人经验来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我们的欲望被分成两种,一种是想要建立关系,另一种是想要自由。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处境相同。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在表达爱意时非常热情。这可能会让北欧人感到震惊。
法国人对性的开放态度介于两者之间。在LGBT权利、幻想、多角恋、通奸等问题上,我们比南欧和东欧更开放,但我们比北欧和日耳曼国家更保守。巴黎人被认为对这些话题更开放。
我想我回答了一些你所期望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细节,请在回复部分写得更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