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在一战扮演什么角色

法国在一战扮演什么角色

发布时间:2023-03-23 19:52:51

Ⅰ 环球历史人物之贝当元帅:一战英雄与二战叛徒

亨利·菲利浦·贝当,法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政治家,一战时法国的民族英雄,二战时却成了卖国贼,成立了法国维希政府,是个集民族英雄和叛徒于一身的坎坷人物。

亨利·菲利浦·贝当于1856年4月24日出生于法国北部加莱省的考奇拉退尔小镇。他的父亲是个农民,母亲早逝,家境贫寒。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促使贝当立志做一个军人。贝当中学毕业后考入圣西尔军事学校;1878年毕业后,他进入山地步兵团任职,军衔为少尉。

1888年,贝当被调回圣西尔军校,担任军事教官。因为农民的出身,他在军界没有任何背景,所以升迁很慢——少尉当了5年,中尉当了7年,上尉当了10年。1900年才升到少校军衔,指答薯纳挥一个营。

1906年在国家射击学校任教官,贝当工作极为勤勉,性格十分耿直。他曾拒绝出任步兵学校的校长,理由是他认为那些资深的军官更合适这个职位。他反感一切阴谋似的活动,和政客的关系也极为恶劣,中尉贝当拘禁过服预备役的法国议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更是公开讽刺过当时的总统。

最重要的是,当法国陆军的领袖将军们都痴迷地倡导攻势至上主义时,贝当却敢于独自反抗这个潮流。贝当的思想要旨是仅当敌方防御已经受到决定性的减弱时,才可以发动全面攻势,而这种减弱的工作不能依赖步兵的生命,而必须使用一种高度集中的炮兵火力。这样就又要求炮兵与步兵之间必须有密切配合。1914年8月一战爆发前夕,贝当仅为陆军上校,任第三十三团团长,时年58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对刚刚批评清没了法军红裤子的贝当来说,不知是否应该算作是幸运的事。如果没有它,贝当将会以一个上校的身份退役,成为一个普通的老人,而正因为有了它,才有了1940年后的不得已。

战争爆发后,贝当由于其对部队的杰出领导被提升为旅长,军衔是准将。在1914年9月的马恩河会战中,贝当由于指挥得当,晋升为少将,任第六师师长。10月25日,贝当再次晋升为第三十三军军长。1915年5月9日—16日,贝当在阿尔萨斯攻势中,他率部突破了德军的坚固防御。6月,他受命担任第二集团军指挥官。9月25日-10月6日,虽然他的进攻由于德军纵深防御而失败,但其炮火准备使德军吃惊不小。

贝当还是马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炮兵和后勤,才使得残酷的战斗能继续下去。他提出了着名的防御口号“他们不会通过”。另外,为了防止法军士气低落,贝当还说服法军指挥部采用部队轮换制,所以几乎所有的法国陆军都经历了这次残酷的战斗,积累了经验。在他严厉的领导下,到他5月1日取代卡利将军担任中央集团军司令之时,凡尔登已经转危为安。而且作为接任他第二集团军指挥权的尼维尔将军的上司,贝当继续对凡尔登战局施加影响。4个月后,法军在索姆河发动大举进攻,德军停止了对凡尔登的攻击,凡尔登战役胜利结束。贝当作为“凡尔登的胜利者”成为了法国的民族英雄,名扬世界。视为“法兰西的救星”。

1917年5月15日,“陆军的医生”贝当接任法军总司令。他一上来就提出了“多用钢铁,少流鲜血”的口号,并亲自下到每一个师中手滚走访——缓和士兵的不平心理,改革伙食和休假制度。就像后来二战中蒙哥马利做的那样,倾听士兵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他用他的威望迅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随后又成功地发动了多次有限的攻势,使法军的士气大振。贝当再次拯救了法国。

福煦于1918年3月就任盟军总司令后,贝当接替他负责指挥所有的法军军队,在西部前线最后一个月的艰苦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后策划了埃纳河-马恩河(7-8月)和亚眠(8-9月)攻势,协助约翰·约瑟夫·潘兴实施圣米耶尔(9月)和默兹-阿尔贡(9-11月)攻势。

1918年11月19日,贝当因为其战时的卓越表现被授予法国元帅军衔。

一战期间贝当的威望达到顶点,福煦退休后,他成为了所有军事思想的仲裁人,1920年,贝当被任命为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22年1月,兼任法国陆军总监,其间,1925-1926年指挥10万法军同西班牙一道镇压了摩洛哥里夫族人民起义。

1931-1934年任防空总监和陆军部长,极力主张修筑马奇诺防线。1934年2月-11月,贝当出任加斯东·杜梅尔格临时政府的陆军部长。

1940年5月,德军开始进攻法国,作为永久性防御工事的马奇诺防线不攻自破。先后由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和马克西姆·魏刚指挥的法军节节败退,国内政局混乱。保罗·罗诺总理为控制局势,建立最广泛的民族团结,罗致了国内的各种力量,贝当也应召回国出任内阁副总理。结果,在继续作战还是通过求和结束战争这个问题上,法国政府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以雷诺总理为首,另一派以贝当元帅为首。1940年6月,贝当宣布法国停火,同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组建与法西斯合作的维希政府并出任总理。

1940年6月21日,希特勒亲自来到1918年法国人接受德国投降的贡比涅森林接见法国谈判代表团。22日,经贝当同意,法德停战协定在当年的“停战车厢”里正式签字,法国被迫接受十分苛刻的停战条件。法国分为两部分,包括巴黎在内的3/5的国土(主要是北方工业区)归德军占领,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南部和西部(主要是农业区)为自由区;法国的空军、陆军裁到10万人;最重要的是,贝当政府要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同德国“合作”。

1940年7月1日,贝当政府迁到维希。10日,国民议会以569票赞成80票反对通过决议,授予贝当制定新宪法的全权。新宪法以“法兰西国家”代替了“法兰西共和国”,以“劳动、家庭、祖国”代替了自1789年继承下来的“自由、平等、博爱”。贝当被授予“国家元首”的称号并兼任总理,拥有召开国民议会、制定行政立法、指挥军队、任命或撤换部长等多种权力,几乎比路易十四的权力还要大。当时在政府公报上发表的许多条例都是以君主政体的格式开始的:“本人,菲利普·贝当,以法国元帅、国家元首名义宣布。”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为往昔的声名所累,一时得到了许多法国人的支持。

从1940年7月10日至12月13日,可称为贝当―赖伐尔时期。1940年10月24日,贝当和希特勒在都兰的蒙都瓦列车车厢里进行会谈。此后,贝当声称,为了法国的“荣誉和尊严”,法国必须寻求对德合作政策。从此,“合作”两字就像标签一样,烙在贝当的身上。应该指出,贝当碍于体面,和德国人的合作多少有些羞羞答答,不时使出他惯用的两面手法。当他和赖伐尔赤裸裸的亲德卖国行为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时,1940年12月13日,贝当下令拘留他的“皇太子”(制宪法令规定,在贝当元帅去世后,由赖伐尔继任),并且派一支可靠的队伍把赖伐尔护送到他的私人住所里去。对于这个相当令人吃惊的事件,德国当局并不知道。

从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4月18日开始了维希政权的第二时期,称为贝当―达尔朗时期。原海军总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变成维希政权的第二首要人物。贝当合作主义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战争的进展和德国的胜利,或者相反地,同德国失败的最初迹象密切相关的”。贝当企图在外交上采取中立和拖延政策,并曾与佛朗哥会晤,劝他拒绝德军经西班牙开往北非。但赖伐尔在德国人的支持下于1942年4月19日重新执政,开始了维希政权的第三时期。这时又颁布了新的制宪法令:“法国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实际领导权全部授予政府首脑(即赖伐尔),政府首脑由国家元首任命,并直接对国家元首负责。”实际上把贝当变成壁炉台上的一件小摆设。

贝当的投降主义和合作主义,对法国丧失民族主权独立,蒙受德国侵略者的欺凌和蹂躏,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贝当政治上的软弱无能使他不能阻止赖伐尔之流彻底的卖国行为,有意无意地扮演着“合作”的主角。贝当镇压统治区内的任何反德活动。贝当提供原料、商品支付德国的占领费用,从3亿到5亿,1944年7月又增加到7亿。贝当在广播中号召为德国招收劳工,设立强制劳动局。在德国出兵占领法国南方时,许多法国人希望贝当离开维希,但是他没有离开,仍然留在那里,仍然忠于一个过于简单的政策概念:在祖国受难的时候,不应该抛弃本国的土地和自己同胞。这是贝当个人的悲剧。

贝当在完全成为傀儡之后,仍然执迷不悟。1943年12月18日,贝当还写信给希特勒表示:“今后占领当局有权改变法国的一切法律。”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时,贝当还在广播中号召法国人民遵守秩序与纪律,服从德军在作战地区的任何指示。8月,戴高乐解放巴黎,贝当才悄悄烧毁自己的私人文件,派特使前往联络,准备和平移交权力,但遭到了戴高乐的拒绝。8月20日,贝当和他周围的人被德国人从维希带到洛克马林根的霍恩佐伦的一座古老的城堡里,他的政治生涯就这样奇特地结束了。盟军攻入德国本土后,又将他们转移到瑞士的一个小城镇。德国投降前夕,穷途末路的贝当向法国临时政府自首。

1945年7月23日,法国最高法院开庭审判贝当。起诉书列出了贝当的5条罪状:同德国签署停战协定,违背了法英同盟条约;配合德国,对英国和其他盟国采取敌对行为;同赖法尔一起,动员全国工业部门支持纳粹德国进行侵略战争,并向德国输出大批法国劳工;建立独裁政权;私自允许德国控制本国领土。

89岁高龄的贝当在长达20多天的审判中一言不发,他的辩护律师则十分活跃,说贝当这些行为是无奈之举,也没有完全与德国合作等等。辩护律师还威胁法庭说,如果贝当被处死,国家将会面临分裂的危险,法国人民也会感到痛心。旁听的人们受到辩护律师的蛊惑,不停地为律师的辩护词喝彩,以至于法官气愤地大叫:“这个厅里怎么全是德国人!”

1945年8月14日,判决出来了,贝当因犯通敌罪被判死刑,没收一切财产,并且宣布他是“民族的败类”。此外,法庭还认定他犯有“误人罪”。许多正派的公民因为他过去是英雄而信任他,结果被引入歧途。这时,他当年一手提拔的戴高乐签署了特赦令,改判终身监禁——就像1940年前贝当也在维希政府对戴高乐进行缺席审判的死刑判决书上签署“不要执行”一样。

随后,贝当被囚禁于戴尔岛的一座要塞,但是他在这里 健康 恶化得很厉害。

1951年6月,他被转往大西洋比斯开湾的耶岛监狱。7月22日,贝当死于该监狱。在他成为法国的英雄和元帅的时候,贝当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生会这么结束。

贝当记录在 历史 上的形象是一个叛国者,但是作为一个军人他在一战中颇有建树。他不同意福煦对于“进攻精神”的强调,认为现代战争中防御更占优势。开战后他这种谨慎小心的态度使他成为了一战中法国最成功的指挥官。

Ⅱ 法国在一战二战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1.战术落后,还是以一战的思维迎战 马奇诺防线被绕过就整个乱了方寸
2.一战对于法国的伤害太大,整个国家及人民不想打仗,害怕战争(也是站前法国积极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因而裤扮在唯瞎初期溃败之后整个政府就开始准备投降 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与反击(参照苏联)胡山灶

Ⅲ 为什么法国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的表现截然不同呢

在上个世纪上半页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中,法国给人的印象的确有云泥之别,几乎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法国。

一战中,法国军队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风格与特点,让强大的德军陷入了战争的泥沼。同时法国民众也对德军的侵略表现出了空前的抵抗决心,给予了前线足够的后勤支持。尤其是在凡尔登战役与索姆河战役中,法德两军的对撞是相当惨烈,被后世称为“绞肉机”;然而在二战中,法国却表现得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法军躲在马其诺防线中一筹莫展,仅一个多月就宣布投降。

其实总结起来,一战和二战的法国差距那么大的原因很简单,在国家上他们从矢志复仇的战士变成了安于现状的政客。在军事上他们出现严重的误判,任为德军是在延续一战时期的战术,但他们并不知道德国已经把机动性极强的坦克集团化,他们还在把坦克打散配合步兵,坦克质量和数量的优势根本没发挥出来,就这样步步落后,步步下风,被曼不群同志打了凄凉落魄。

Ⅳ 一战中的法国是什么样子的

在1914年以前的10年内,德国陆军同强大得多的俄国陆军相比显得黯然失色,而且法国陆军也能与之相匹敌。但这是个不可靠的表面现象。由于复杂的国内郑治原因,德国政府选择了把陆军保持在一定的规模,而让蒂尔皮茨的舰队大量增加它在整个国防预算中所占份额的做法。当1911年和1912年的紧张的国际形势促使柏林决定大规模扩充陆军时,装备上的迅速变化给人以强烈印象。在1910年和1914年间,它的陆军预算从2.04亿美元增至4.42亿美元,而法国只从1.88亿美元增至1.97亿美元——而且为了达到这样的军队规模,法国征召了89%的适龄青年,德国只征召了53%。确实,到1914年俄国为它的陆军已花费了大约3.24亿美元,但已感到极为紧张:国防开支占俄国国民收入的6.3%,而德国只占4.6%。除英国外,德国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更能承受“军备重担”。此外,德国陆军可以动员并且装备几百万预备役军人,而且因为他们受到较好的教育和训练,所以能很快部署到前线作战,但法国和俄国却做不到。法国总参谋部认为,他们的预备役军人只能在后方使用;而俄国则既没有装备其数百万理论上的预备役军人所需的武器、皮靴和军服,也没有军官来管理他们。但即使这些,也还不能弄清德国的军事能力究竟已达到何种程度,因为这种能力还反映在一些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的因素上,诸如良好的国内交通线、能较快进行动员的体制、优良的参谋训练、先进的技术等等。

Ⅳ 为什么法国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的表现截然不同呢

这也与他们这个国家本身有关,众所周知在第一第1次世界大战里,法国是非常勇猛的,并且他强势的,要求主要国家赔偿了许多东西,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但是第2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这个国家却显得不堪一击,因此说法国在一战榜二战时期表现截然不同


事实上不管是一战还是二战,最苦的还是平民百姓。而且只要发生战争,我们的经济就会倒退,毕竟战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而且战争这么长时间不但消耗人力财力也会消耗时间,而有这些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我们的科技也会进步一大步,而且消耗的财力以及经济也不知何时才会恢复,这对世界人民都是非常重大的打击。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Ⅵ 法国陆军在一战中有何作为

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事件,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于1914年8月3日对法国宣战,并于次日入侵比利时。驻扎在比利时的法军与德军接触,并协助比利时军队进行阻击。8月9日德军占领比利时全境,驻比利时法军被迫回撤。虽未能阻挡德军的进攻,但延缓了德军前进的速度。
8月21日德军进攻法国,法军在国内战线阻击德军五路进攻,节节把守,但实质上未能阻挡德军攻势。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但由于德军为实现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而盲目推进,导致过分深入,战线太长,后勤不畅,被法军元帅霞飞发现破绽。法军在9月5日—9月12日的马恩河战役中击败德军,将德军阻挡在了巴黎门外。随后德军转入防御,双方各自建立了一条由法国西海岸至法国东部的防线。其间双方又进行了多次战役,但都未能有所突破,战争转入对峙阶段。
由于英国在开战时欧洲大陆并无驻军,英国对德宣战后英国远征军才陆续开赴欧洲大陆,并且在战争初期人数较少。因此,法军实质上承担了防御德军的主要任务,自比利时开始,主要是由法军来阻击德军,实施防御。
1916年2月,德军在凡尔登发动针对法军的猛烈进攻,意图“让法国把血流尽”,开始了号称“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法军在尼维尔将军的指挥下在凡尔登阻击德军,战斗异常艰辛。法军在鏖战7个月后,顶住了德军的凌厉攻势。双方都遭受重大伤亡,但都未取得实质胜利。为了缓解法军压力,英语在西线发动了索姆河战役,并首次动用了坦克,但最终亦无实质成果。两次战役双方共损失120万人,但都无实质突破,战争重新转入胶着的对峙状态。
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英法联军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与后来参战的美军一道加强防御,使德军损失惨重。7月15日,德军发动第五次攻势,英法联军顶住压力,使德军损失15个师。德军一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自此双方兵力基本损失殆尽,都无力进行大战。
1918年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德皇退位,双方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质上是一场以阵地战和防御为主的消耗战,最终由物质上较为充裕的协约国赢得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在军事上并未分出胜负,是由于国内的革命结束了战争。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当了西线的防御主力,承受了大部分的德军进攻压力,成功得阻止了德军的前进,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消灭英法的计划,在西线战斗中充当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最终也没将德军击退。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总统叫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总统叫雷蒙·普恩加莱。
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又译为雷蒙·彭加勒,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法国政治家。1912年—1913年担任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1913年—1920年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1922年—1924年与1926年—1929年,他再任总理。
早年生涯
普恩加莱出生在法国默兹省的巴勒杜克城一个工程师家庭。童年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一场社会危机也在悄悄酝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正野心勃勃的向外扩张,而领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统一大业。终于在普恩加莱10岁那年,普法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普恩加莱的家乡沦为战场,遭到惨重的破坏,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兰西饱受屈辱,少年的普恩加莱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都深深的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民族情感,这就不难理解当普恩加莱站在法国政治舞台上,他为什么极力鼓吹战争,倡导复仇。
完成初等教育后,他先到工艺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到巴黎大学攻读法律。1882年,22岁的普恩加莱取得律师资格,开始从事律师职业,并且有一段时间在《伏尔泰报》兼职做编辑。同时,普恩加莱也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他的思想属于温和派。几年之后小有名气,1887年他被默兹省选为议员,影响进一步扩大,1893年,33岁的普恩加莱成为内阁成员,被任命为教育部长,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最年轻的部长。随着影响不断扩大,他的职位也越来越重要,1895年被任命为财政部长。部长卸任后,他在议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895年至1898年他一直任众议院副议长兼预算委员会主席。1903年他进入参议院。到1913年他当选为总统为止,他一直是参议员,而且1916年他再次出任财政部长。
复仇总理
普恩加莱在政坛早期,在政治上表现的并不十分活跃,对于任何事情都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比如说德雷福斯事件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而他基本上没有介入。政教分离也是各党派争论的焦点问题,普恩加莱赞成政教分离,但他不像其他党派把政教分离和民主改革、调整社会关系联系起来,而把没收教会财产补充国库作为目标。在政治上,普恩加莱属于强硬派,但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比较灵活,因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普恩加莱的律师职业干的非常出色,在他步入政界以前,以制造火炮着名的施奈德康采恩聘请他当法律顾问,从而使他于法国重工业巨头关系密切,为日后普恩加莱的政策得到大垄断资本家的拥护打下基础。
普恩加莱上台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密切相连。20世纪最初10年,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已经形成,国际关系不断恶化,法德间为了复仇,为了争夺殖民地矛盾加剧,法国社会中右翼民族主义势力不断上升,为温和派上台准备了条件,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则直接促使普恩加莱上台。法德关于摩洛哥之争由来已久,1911年摩洛哥发生起义,法国派兵占领了摩洛哥首都,德国的军舰驶入摩洛哥的港口,法德之战一触即发。在英国的干涉下,两方勉强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同时法国吧法属刚果的一块不大的地方割让给德国。当时的约瑟夫·卡约政府接受了这个协议,但遭到以普恩加莱和克雷孟梭为首的复仇主义者的猛烈抨击,凯约政府下台,1912年,普恩加莱首次组阁,身兼总理和外长二任。
普恩加莱上台标志着右翼民族主义势力占据了优势,他上台以后,首先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以巩固盟国。8月普恩加莱出访俄罗斯帝国,同沙皇、俄国总理、外交大臣等举行了会谈,签订了军事专约。11月,英法也签订了海军专约,对英法两国的海军力量进行了统一部署,专约规定英国海军重点保护大西洋包括法国西海岸,而法国海军着重布防地中海,并保护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在普恩加莱的斡旋之下,协约国进一步巩固。在国内,为了打击激进派和左翼力量,普恩加莱促使议会通过新的选举法,也招致了克雷孟梭的攻击。
战时总统
1913年,普恩加莱参加总统竞选,他不仅得到国内右翼势力的支持,而且协约国好战分子也支持他当选。大选结果,普恩加莱以绝对优势击败其他候选人,成为第三共和国第九任总统。他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议会两院通过了新的军事法案,将兵役制由两年改为三年,使现役人数达到77万,相当于德国兵力,1914年4月沙俄驻法军事代表团给总参谋长的报告中说:“目前法国军事实力以达到了极限。”普恩加莱的扩军备战遭到了激进派和社会党的强烈不满,国内斗争激烈,普恩加莱唆使《费加罗报》借私生活等问题攻击激进派领袖凯约,结果导致凯约夫人枪杀该报主编事件。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7月15日,普恩加莱和总理勒内·维维亚尼出访俄国,与沙皇政府进一步协商军事计划和政治合作,以确保两国同盟。8月3日,德国正式对法宣战,法国总统和总理都发表演说号召法国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战,普恩加莱声称:“法国将由他所有的孩子们来勇敢的保卫,在敌人面前没有任何一种力量等打破这种神圣的联盟。”
这样普恩加莱一步步把法国推向战争,普恩加莱的堂兄亨利·庞加莱曾称他为"战争的普恩加莱,“这一绰号后来被大家接受并广为流传。他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力量,坚决把战争进行到底。为了使全国各政治派别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普恩加莱实行”神圣同盟政策”,在他的政府中,包含了各种政治力量,例如原先的社会主义者维维安尼和白里安先后组阁,亚历山大·米勒兰出任陆军部长,茹尔·盖得和桑姆巴也加入内阁。这对于团结各个阶层起到一定作用。为了鼓舞士气,他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亲自视察前线,进行总动员。他也极力扩大总统对政府的影响,使之在内政外交上的处理上有更大的权利。外交方面,普恩加莱一方面积极巩固与英俄两国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由力图把更多的国家拉到协约国方面作战,为达目的,他不惜牺牲小国的利益。普恩加莱一贯认为,俄国统治土耳其和在地中海拥有强大势力为法国利益所不容,但在一战 中需要俄国做出重大牺牲时,法国就答应俄国重占领博斯普鲁斯海峡,法国也将分到叙利亚等地区。在他的主张之下,罗马尼亚加入了协约国集团。法国在为协约国提供资金和贷款方面非常慷慨,而这些国家也为法国提供了大量帮助。
一战进行两年之后,到1916年交战各国经济普遍出现恶化趋势,国内人们反战情绪高涨,法国也不例外,出现主和和主战两派,1917年3月白里安内阁倒台,再加上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法国军队中叶出现反战活动,普恩加莱惊呼“75个来攻打我们的德国师的危险要远比我们军队士气的瓦解来的少些!”。国内紧张局势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使法国在大战中的处境越来越困难,普恩加莱被迫同意让强硬的主战派乔治·克列孟梭出山。克雷孟梭是激进派领袖,普恩加莱的政敌,而且以个人性格上来讲,克雷孟梭专横武断,一向不肯受制于人,因而克雷孟梭上台,普恩加莱的影响力就大大削弱了。但普恩加莱并不甘心,积极寻战机会攻击克雷孟梭,1918年10月他致函克雷孟梭,反对过早接受德国的停战要求,但克雷孟梭置之不理,两人关系非常紧张。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在开幕式上普恩加莱发表演说,痛斥德意志帝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表现了法国统治集团对德国的仇恨和野心。克雷孟梭是法国代表团团长,他在和会上提出许多苛刻的要求,而普恩加莱还攻击他对英国让步太大。1920年2月,普恩加莱任德国赔款委员会主席,因意见与其他协约国成员相差太大,于5月份辞职。
赔款危机
普恩加莱的总统任期到1920年结束,他没有再次参加竞选,在当年的议会选举中他被选为参议员,1921年担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一战后法国外交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对德关系,1921年的组阁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对德采取比较缓和的政策,遭到普恩加莱和国内各界的抨击,白里安被迫辞职。1922年普恩加莱再次成为总理,一上台他就在议会中宣称:“法国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即使赔款问题,德国有能力支付赔款 ,盟国也有办法迫使他如数支付赔款。在军政要员主张占领鲁尔区的越来越多。8月中旬伦敦会议,就德国问题英法未达成任何协议,与会的普恩加莱反而表示,法国”虽然两手空空,却没有约束,“接着准备进军鲁尔。法国的冒险政策,遭到鲁尔人们的强烈反对,革命形式日益成熟,英美也从经济上对法采取措施,而在国内普恩加莱内阁遭到共产党、社会党甚至激进党的抨击,处于危机中的普恩加莱只好放弃赔款大权。1924年6月伦敦会议通过了援助德国的道威斯计划,它的出台标注着普恩加莱外交政策的失败,法国争霸欧洲大陆的野心从此也收敛了不少。
内政成绩
鲁尔危机使普恩加莱政府威信扫地,左翼联盟在1924年的竞选中获胜。左翼联盟执政时期,在外交上有一定进展,在内政上却毫无起色。1926年7月,在工业巨头的支持下,普恩加莱第三次组阁,一直到1929年因病退出政界,历时三年,他采取了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主要是裁剪国家机构的人员,增加税收,为大资本家提供优惠政策等,1926年至1929年,国家预算未出现赤字。1928年,他还大胆的将法郎贬值,使法郎成为一种稳定的货币。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政府陆续发放失业救助金,伤残补助金及养老金等多项福利。在内政方面,他取得了不小的政绩,而在外交方面,他的影响力大不如昔,主要是白里安在推行对德和解政策。
晚年
1929年7月普恩加莱因病辞去总理职务,从此对政治事务淡漠下来。在律师界,他还是颇有影响的,被选为巴黎律师公会会长。在其他方面,普恩加莱也有不少成就,1909年,法国科学院授予他院士学位,1926年至1927年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回忆录《为法兰西服务》。1934年10月15日普恩加莱去世。
详见:http://ke..com/link?url=YCjt9ztbxO5Pa7btin-_nFB64f-VckGPoZjS-p8jnBwyK97M_

Ⅷ 该国在上述战役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1)法国。(2分)
(2)与德国交战的主力;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又一战场。(4分)

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内容。这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次着名战役,图一反映的是第知颤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凡尔登战役形势示意图,图二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形势示意图,凡尔登城市是法国着名的要素,诺曼底地区是法国靠近英吉利海峡的沿海地区之一,都在今天的法国境内。
(2)本题考查的搭扮败是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内容。1916年2月有到9月,德军进攻凡尔登地区,法军作为凡尔登战役中与德军交战的主力军,顽强抵抗德军,并最终扭转了被动局面,发动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缺激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又一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Ⅸ 一战中法国元帅

还有贝当

霞飞
在马恩河会战之后,霞飞享有无比的威望和人望。他已经拯救了法国,而这个国家对他的感谢也是到了极点。以后,当阵地战继续往下拖,中间又夹着无成果的攻势,而霞飞对政府的态度也变得日益专横,于是他变成了许多批评的目标,他的将星开始昏暗无光,最后终于在晋升为法兰西元帅的藉口下,被解除了指挥权。战后,虽然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霞飞的地位继续增高,但他的人格以及其在马恩河会战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成为公开讨论的主题。有好几本书,对于霞飞元帅的威望正式表示怀疑。尤其是李德尔·哈特,显然是不无成见,他对于霞飞的赞誉是很刻薄的,说在紧急的时刻,霞飞不过是一种“国家神经的镇静剂”而已。
今天,有关马恩河会战的历史已经出版,霞飞本人在其回忆录中也有非常详尽的记载,所以他在第一次大战开始时,法国境内作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是可以恢复其适当的地位。结果对于这位在欧洲历史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现在是可以作适当的评价。事实上,毫无疑问,当时大多数因素似乎都指出法国战败已成定局,霞飞的战略能力和行为对于国家命运的改变是具有决定性的贡献。在那种特殊的紧急关头上,他扮演这个角色要算是非常出色,所以凡是今天研究当时法国历史的人,对于他的享誉千秋是已无非议。
霞飞,1852年1月12日生于里沃萨尔特的平民家庭中。由于智力过人,勤勉好学,所以才获得了一笔奖学金,使他能前往巴黎进入“综合工科学校”就读。1869年,他还只有17岁,即以第14名考入该校。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他以工兵少尉的身份在巴黎的一个要塞中服役。战后又回到综合工科学校去继续完成学业,然后再加入工兵。由于其妻子在1885年逝世,于是他遂要求调往海外服务。他曾经参加过台湾(中法战争)和越南的战役,到1888年才返回法国,首先在一个铁道兵团中工作,然后又调往枫丹白露的炮兵学校中充任教官。
他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1892年。当时他正在塞内加尔兴建铁路,并奉命指挥一支纵队,准备用来作为布尼尔上校的增援部队。布尼尔受到陶里格人的奇袭,其兵力被切成了碎片。霞飞赶上了残部,他不但不撤退,反而自告奋勇接替布尼尔的任务,向前进攻,占领了亭布克托,并平定了当地的叛乱。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距离任何法国基地500英里以外的地方完成的,于是他被升为中校,并获得荣誉勋章,然后返回法国。接着又调往马达加斯加,在那里奉加里安尼之命,负责对狄牙哥苏里兹的海军基地建筑要塞。1900年再回到法国,升任准将,并出任国防部工兵署署长。以后又升任师长和军长,在1910年以后勤司令的身份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他此时58岁。
当时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副主席,也就是在战时内定为总司令的人,是米歇尔将军(主席是文人部长,只具名义而已)。米歇尔不同意法国总参谋部所提倡的攻势至上主义,于是受到其他高级将领的反对而被迫辞职。这次的风潮显然是加里安尼将军所策动,但他以年迈为由拒绝接替米歇尔的职务,而全力推荐霞飞,他认为霞飞年纪较轻,比较有时间来对陆军的发展发挥一种决定性影响作用。还应补充说明的是霞飞一向被认为是一位“良好的共和党人”,换言之,从文官的观点来看,他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人。他被派为总参谋长,这是第一次使总参谋部受到未来总司令的控制。
霞飞在1911年到1914年出任该职时,确有其相当的成就,其价值在战争爆发时已获得证明,但却很少为世人所认识。他曾经补救军备计划的缺陷,拟定和发展战略战术思想,加强军队训练和军官培训。为了使法国陆军对德军能有较佳的应付能力,霞飞把服役期改为三年制,并拟定一个新的对德作战计划,即众所周知的第17号计划。对于如此巨大规模的任务,三年的时间的确不算太长。
以数量而言,法军大致与德军相等,但素质较差,因为法国分配给装备的经费仅约为德国的一半。从军备的观点来看,是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举例言之,虽然75毫米野炮的数量是已经够用,但每门炮只配发1250发炮弹,而且根本没有野战重炮;霞飞主张生产重炮。德国则早已有了大量的重炮。他勉强使法国生产了若干105毫米、120毫米和155毫米的火炮,并发起了一项对长程海军炮的研究,不幸由于预算的限制,遂不容许发展此种重炮。尽管如此,模型的生产和试验单位的组成,仍然能使法军的火力在后来的战争中获得迅速的增强。
由于法国在常备兵力数量上的劣势,使得在开始动员时确保国境的安全,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为了增加常备兵力的数量,以便能使国境获得适当的掩护,并作为编组预备单位的核心起见,霞飞在1913年主导了一项兵役改革,将服役期延长为三年。结果为法国陆军增加了21万人,使其能大约以70万人来对抗德军的80万人。
这些正规兵力的编成,加上动员所提供的额外部队,也就构成准备一种新计划的理由。在1911年时的第16号计划是一种防御攻势计划,其目的是对抗德军在梅斯、陶尔和凡尔登等地的侵入。它假定比利时的中立将受到尊重,不过为应变起见,又还是把预备军布置在北面,但那却是一种不适当的准备。这个计划的修改是以若干政治假定为基础:英国远征军的支援、意大利的中立、在比利时介入的或然率,以及俄军攻势所提供的支援。法军所应采取的态度必须首先决定:是防御,是防御攻势,还是攻势呢?
命中注定应由霞飞来准备和执行的第17号计划,曾经引起许多的误解。根据从它所产生出来的行动,它常被认为是一种事先拟定的工作计划,与德国方面的施里芬计划类似,其主要特征被认为是一种将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地的全面攻势。这种观念以后固然曾付诸实施,但当初却未事先作如此的决定。第17号计划实际上只是一种集中计划,它可以根据对于敌军行动的假想而来作各种不同的适应,霞飞的主要理想是要使他自己有采取各种不同调度的可能性——这种计划好像是在击剑比赛之前所采取的“脚本”姿势,而并非一事先安排的“脚本”。任何追踪研究此项计划的准备和执行的人一定可以感觉到其踏实性,以及其要素为运动的事实。这也就是其力量之所在,并且也开启马恩河上反败为胜的契机。
霞飞所准备打的运动战又与法国人“攻到极限”的思想相配合。以前的计划都是以防御性的反应为主,这个计划却一反过去的作风,其目的是要使敌人沿着全线都感受到法军行动的压力,以达成使其瘫痪和丧失机动性的目的。虽然对于在1914年流行的有关战术攻势的疯狂观念,以后曾招致许多批评,而那些批评也毫无疑问是合理的,但我们却不应因此而忽视此种主动意念在战略和士气上所产生的效果。战术上的失败是由于缺乏最新的战斗经验,以及对日俄战争的误解。但从全面的观点来看,法军虽在国界上被击败,但最后终于还是能对敌人贯彻其意志,此项事实还是应归功于此种饱受批评的攻势至上主义。
时常有人说当1911年霞飞被捧出场扮演主角时,他不过是一个傀儡,对于所应扮演的角色毫无准备,所以他是受到总参谋部中所谓“少壮派”的支配,包括格兰德梅森上校在内。事实上,虽然霞飞把一种新气氛带入了法国军队,但他对于一切主要的决定仍然保持着严格的控制。自1911年起,其日常的行动,以及其在会战时的表现可当做一种模范,足以证明他对于经常发生的困难能作合理的应付。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他对于此种运动战曾经作过慎重的准备:他曾经举行多次兵棋和实兵演习,并颁发新的教范。他在这个领域中的努力是具有相当价值的。
第17号计划比第16号计划要算是一种相当的进步。面对着预计中的73个师,第16号计划只能提供38个法国常备师,另加16个预备师,后者指定用于次要的任务。第17号计划则可供21个常备军、3个独立师、10个骑兵师和14个预备师,计约有580个常备步兵营、332个骑兵连、653个炮兵连,来对抗德军的600个步兵营、350个骑兵连、500个野炮营、100个重炮连。由于可以期待英国提供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比利时提供4个师,所以法国人似乎还略占优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仅有的野战军130万人,却成为对抗德军的主力,而俄国只出兵七八十万人。在这个紧急关头,平衡总算是已经重建起来了。
1914年7月25日,奥塞两国的正式断交显示战争已有爆发的可能,但法国政府由于总统和总理都前往俄国访问,正在经由海上返国的途中,所以并未开始采取必要的措施。当他们于7月29日回国时,人们还在希望和平可以继续维持。霞飞强烈主张法国应作最坏的准备。7月30日,法国政府仍仅同意采取某些敷衍的措施,不包括预备役人员的召集在内。直到7月31日,由于已搜集到德军动向的情报,霞飞才获准动员掩护兵力。一直又等到8月2日,法国政府才决定总动员。
如我们所认识的,第17号计划只是一种集中计划,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法军调动的形式是取决于德军所采取的进攻路线。8月2日还不知道其主力是趋向何处——凡尔登向北面,或比利时。假定即为比利时(那是最可能的假定),又还是不知德军的行动正面有多宽。由于误以为德国人不会把预备师摆在第一线,遂使人认为德军的右翼不可能延伸到桑布尔河和默兹河河谷之北。但这一点仍待证实,所以霞飞似乎是在逐步的准备他的会战,他一切的调度都是根据所获得的情报。不像施里芬计划有事先的预备行动。那是一个真正的运动战,从头到尾都是由霞飞指导。
8月2日,当德军破坏比利时中立并侵入卢森堡的消息传来,霞飞决定把他预备军团(第五军团)的集中点向左移动,沿着默兹河从斯特奈移到吉维特。8月3**向各军团司令提出警告说,他们也许要有向洛林和亚尔萨斯发动攻势以牵制敌军,并使法军右翼推进到莱茵河的可能。8月4**命令向上亚尔萨斯发动计划中的攻势,8月5日又开始派骑兵进入比利时。当他在8月7日获知比利时正面对着德国的6个军时。他就派骑兵军连同若干步兵去据守那慕尔以南的默兹河渡口,此时他正在考虑以列日——那慕尔——地南特之线为基地来包围德军的右翼。在亚尔萨斯方面,法军攻占了亚特克尔奇,但到8月8日法军的攻势即被逐回。8月9日,霞飞改组右翼的指挥结构,在波将军之下成立一个亚尔萨斯军团。由于英军拖延到8月5日才开始动员,所以他决定命令法军大量进入比利时而不再等待英军,因为此时列日尚在坚守之中。于是他又向第一和第二两个军团重申前令,要他们在8月14日向洛林发动牵制攻势。那在时间上是与俄军进入东普鲁士的行动相配合。
8月14日,当法军在洛林发动攻势时,比利时的情况仍然很模糊。德军主力被认为是在奥尔特河的后方,其主攻方向仍被认为是在默兹河以南。第五军团司令朗尔札克将军担心德军会在默兹河以西作迂回行动,但霞飞仍表怀疑、不过到了8月15日,由于大量德军在那慕尔东北面渡过默兹河,此种可能遂已获得证实。霞飞命令第五军团准备向北移动。他要求把在里尔的第一军区划入其指挥之下并组成一个预备师为主的兵力来掩护这个地区。尽管如此,情报仍然很矛盾;法国第一军在地南特受到攻击,奸像德军主攻方向是在吉维持以北的比利时阿登山地中。那一天黄昏时,霞飞命令第五军团进向桑布尔河,17日又派骑兵军进向该河之北以拓宽这个行动。
德军的行动反在8月18日才开始明朗化。假使其主要努力被发现在那慕尔之南,则法国第五、第四、第三等军团就应向其发动已在计划中的向心攻击。英军在21日之前尚不能开始行动。假使德军主要努力在那慕尔以北发展,则法军就必须增强左翼。已经从第二军团中抽出第九军,并计划把莫努里的洛林军团调往左翼方面。8月19日第二种假定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比利时人报告已有德军4个军进向布鲁塞尔及其西北地区,而他们本身则正向安特卫普撤退。于是霞飞根据一个错误的德军战斗命令,遂判断敌军在阿登地区的中央部分是比较薄弱。到8月20日上午,在洛林的法军巳获相当的进展,而第五军团已经到达桑布尔河。不过在午后4时,却已经知道第二军团在洛林已受重创和被逐回,第一军团也已受阻,而德军在比利时的左翼共有5个军。所以在8月21日,遂下达阻止北面德军前进的命令,第三和第四两军团奉命通过阿登地区向其中央部分进攻。
8月21日,德军到达鲁贝并面向南方,所以法军必须向北作战。在洛林的第二军团正在撤退,霞飞命令它停止在南锡的前方。
8月22、23、24日,三天在比利时境内的战斗以法军全面战败为其结束,但霞飞尚未真正掌握事实,因为他对于双方实力比较的估计并不正确,到8月24日,当他所计划的调度显然已经失败时,霞飞遂决定总退却。其目的是拖延时间以等待俄军的攻势发生作用。于是在8月25日,发出第二号一般训令,指示撤到亚眠——兰斯河一线,右端倚托凡尔登,并在洛林和默兹河上采取防御态势。8月26日,当英军退到拿永并趋向第五军团的后方时,霞飞在西面成立了一个新的第六军团,由莫努里指挥,其兵力是从亚尔萨斯和洛林抽调出来的。8月27日,英军又从勒卡托被逐出。霞飞命令第五军团向西北反攻以掩护英军撤退。8月28日,由于第四和第五两个军团显然已经丧失接触,于是他命令由福煦指挥一支兵力以巩固法军的中央。8月29日,霞飞前往第五军团视察以便发动吉斯的反攻,并顺道去和英军总司令弗伦奇将军会晤。
不过,当第六军团正在亚眠地区下火车时,该地即已受到德军进攻的威胁,霞飞遂命令第六军团转入巴黎要塞地区。于是他临时计划的在索穆河与凡尔登之间的作战又已变得不可能。他必须要获得若干可以活动的空间,并向奥贝河和塞纳河撤退以便可以继续执行其迂回运动。9月1日,据报克鲁克正向南进,但却在巴黎的东边。当俄军在东普鲁士惨败的消息传来时,法军左翼的增强还正在进行中。就是在这个时候,霞飞签署了第四号一般训令,发动注定要成为“马恩河会战”的作战。在这个阶段,霞飞的幕僚中曾有不同的意见,有人怀疑是否从凡尔登以西向中央发动攻击比较好;时间的问题也同时被提出:是否再继续等待和再向后撤退,抑或应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立即反攻呢?霞飞赞成从四面包围和在原则上尽可能撤回到塞纳河上。
9月2日和3日已经证实克鲁克仍在向南运动,而且那是与小毛奇的命令相违背(从无线电中收到的)。加里安尼(巴黎卫戍司令)被安置在霞飞总部的指挥之下,并要求给予指示。霞飞指出一旦时机来临他应向莫城方向进攻。9月4日,据报克鲁克正向东南运动。第四号一般训令中所设想的情况正在逐渐变成事实。霞飞不听其参谋长贝特洛的意见,认为伟大的时刻已经到来。上午10时,加里安尼用电话建议他向东攻击。霞飞此时仍在考虑在马恩河以南作战,于是他就征询德斯佩雷将军和福煦的意见。此时加里安尼又已与弗伦奇会晤,后者也赞成立即全面反攻。等到德斯佩雷(他现在是第五军团司令)和福煦(第九军团司令)的回电送到总部时,他们也一致赞成并主张莫努里(第六军团司令)应在马恩河之北采取行动。于是在下午l0时,霞飞遂决定于在9月6日进行这场决定性会战,并签署了其着名的日令。
为了说明这场巨型运动战的真正性质,而且毫无疑问是由霞飞所指导的事实。我们对于马恩河会战的来源已经作了相当详细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念和计划是如何逐渐地成型。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位指挥官的现实态度和坚毅精神。尤其是他的精力过人,能与各军团继续保持不断的接触。
凡此一切部证明法军的高级指挥组织享有不可否认的优势。虽然在国境上被击败;并且被迫承认所有一切的构想均巳落空,但霞飞却有其伟大的性格,敢于作勇敢的决定,适时地摆脱战斗,并计划采取对抗行动以重建其地位。面对大风暴,他表现出超人的冷静,这与毛奇、比罗甚或克鲁克的神经紧张成一强烈对比。不过,这次大会战的主要特性很像一个巨型的兵棋演习,在那个时代的将军们都没有大规模战争的经验,一切都是照已知的规则进行,假使发现情况似乎不正常就会自认失败。
这就是马恩河胜利的解释:它是出自克鲁克所犯的一个错误,和霞飞所作的一次良好调度。克鲁克使德军的战线在其第一军团与比罗的第二军团间产生了一个缺口,而德斯佩雷的法军却进入其中,但并未真正认清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我们今天可以批评当时联军的行动不够完美,例如莫努里的兵力到9月5日才出现,其迂回运动也不够宽,英法两军对于所面对的缺口不曾迅速勇敢地冲入,而霞飞还不曾真正认清有这个缺口存在。但这些都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人都被迫根据其所不能完全认清的发展来采取行动。不过总而言之,法国人所犯的错误还是比德国人少,法国人之所以获胜,法国之所以得救,其原因即在此。
马恩河会战的后果之深远为世所罕见。1914年,世界几乎要被德国征服。法国仅凭其与英俄两国的同盟,才勉强维持兵力平衡,但以野战兵力而言,仍然屈居下风。此外,法国人对于德国实力的研判也极为恶劣,其所作的战略部署也完全不适当。同时对于近代火力所提供的战术可能性也作了完全错误的解释。所以法国显然是走向必然失败的途径。因此这也是似乎即为历史的分水岭。
但结果并非如此。在几乎一切都不利的条件下,霞飞终于能够死里逃生,反败为胜。联军在马恩河的胜利敲响了德意志帝国的丧钟。诚然,这次胜利并不彻底,结果还需要四年的艰苦奋斗方使战争胜利结束。但这一件由少数人做成的大事却使历史演进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德国战争机器在西线上终于不能再向前推进。
在国界上失败对于法军是第一次奇袭;马恩河的胜利是第二次奇袭。但是还有第三次奇袭在等候着虽已获胜但疲惫不堪的法军——在撤退到埃纳河之线以后,德军就开始挖掘工事,于是也就进入了堑壕战的阶段。
霞飞还是尝试用运动来打破僵局,他企图从西面迂回德军的防线。这样也就展开了所谓“向海岸赛跑”的作战,那是由福煦来协调的。其结果为一系列的战斗证明,面对坚强而有活力的敌人,这种迂回行动是根本无效,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双方都被迫向现实屈服,于是这种新型的战争遂一直延长达四年之久。
现在霞飞必须设法解决堑壕所带来的新问题。在1915和1916两年间,他的行动曾经受到许多的批评。自然他是在摸索前进,所以错误在所难免。不过必须承认1918年最后胜利的基础还是由他所奠定,他决定革新法国陆军的主要路线,一切军需生产的计划也是他所拟定,但到1917年才能开始大量生产,所以他在行政方面是颇有贡献。关于同盟战略方面,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直到他升任法兰西元帅时为止,那也是用来当做解除其兵权的掩饰。
他之所以失势,原因有二:第一是两年来的战争结果的确很难令人感到满意;第二是为了保障统帅的军事行动自由,他与政客们发生了不断的斗争。严格说来,对于他相当的成就是并不太公平:他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陆军,一支工业时代的陆军;他已经制定的军事思想;他已经赢得新型的会战,例如凡尔登和索穆河之战。当他在1917年初被免职时,他已经消耗了敌方两位统帅;小毛奇和法尔肯海恩。而他们的后任兴登堡为了预防霞飞在1917年春季发动大攻势,也自动在法国领土上作大规模的撤退。虽然他并未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但在他的记录上还是功多于过,而且也替未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总而言之,霞飞还是功在国家。
尤其是他曾给予后世以某种伟大教训:无惧的性格,有弹性的现实心灵,在战略阶层的无缺点行动能力。凭着其坚强的人格,他能够抵销一切的不利因素。他证明在历史网的编织过程中,指挥官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的具有决定性。所以,他并非像李德尔·哈特所云,只是一种“国家神经的镇静剂”。在那个危急存亡之秋,法国命运的决定大部分都是由他负责:而他也的确使第一次世界大战走向一个新的方向

阅读全文

与法国在一战扮演什么角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81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1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4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64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96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4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2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52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4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6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6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6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9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94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1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7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