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制造为什么这么贵

德国制造为什么这么贵

发布时间:2022-10-04 09:14:56

Ⅰ 为什么德国制造口碑那么好

这是因为德国在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力的发展国内的工业经济以及科技,这也使得德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就迅速崛起,再加上德国人特有的谨小慎微,使得德国所生产的工业产品能够远销海外,德国的工业产品的质量确实受到大家的信赖,而且德国国内也出现了很多的世界级企业。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德国制造的谨小慎微,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德国制造都是非常出色的,有一些德国制造的工业产品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就选择在质量上糊弄消费者,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抵制这些黑心制造商。嗯。

Ⅱ 德国不粘锅,为什么这么贵

为什么德国不粘锅,能卖到这么贵?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会在想,也会想要知道答案,因为德国的不粘锅真的很贵,就说,我们现在国内的进口品牌锅具,有大部分是我们听过的品牌,如果你仔细留意的话,你会发现,这其中,就有德国的身影。
我们熟悉的双立人,这也是德国品牌,但这个牌子,如果说是在德国的锅具中,它只能排名在中端,而不是高端档次,但是在我们国内,卖得也不便宜。
还有WMF这个牌子,虽然也经营刀具,但是它所制造的锅具,也是在我们国内有一定的名声以及地位。
以及德国本土的KSKPAN,这可是真真正正的奢华锅具,一个正常的炒锅,少说也得好几千。但质量是跟价格一个水平的,所以,不会差。
那为什么,德国锅具能卖的那么贵呢?原因在于,德国的锅具制造技术是世界顶尖的,以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知名品牌都是超百年历史的!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原因,但这是主要原因。

Ⅲ 德国制造业的秘密

在很多人心里,“德国制造”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是,德国制造究竟是怎么实现的高品质,普通人不知道,业界关注得也不够。这么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是忙着学美国、学日本,真正学德国的企业很少,这是有问题的。中国制造想要实现持续地产业升级,往产业链的最高层攀爬,德国制造就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我们必须把它研究透了。

事实上,不但我们要学习德国制造,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学习德国制造。为什么?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除德国外的主要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制造业空心化,或者叫“去工业化”。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二战结束后的二三十年中,“美国制造”曾经横扫天下,但是后来,制造业被逐渐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美国的工业带渐渐凋敝,成为如今着名的“锈带”。

“锈带”的工人阶层从富足的中产阶级跌落到社会底层,生活看不到希望,陷入失业、酗酒、吸毒的泥潭,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奥巴马政府千方百计想要重振美国制造,但没能成功。于是,严重不满的民众把特朗普选上了台,特朗普的主要竞选口号之一,就是要夺回失去的制造业岗位。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迹象。

在欧洲,情况也差不多。过去30年里,法国的制造业就业比例缩水一半,英国更是缩水2/3,是所有大国中去工业化最严重的。可以说,英国脱欧和法国黄马甲运动,都和去工业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就在主要西方国家都落入“去工业化”陷阱的时候,德国却是一个异类。

在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德国制造不但没有受到低成本国家的冲击,反而抓住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实力。比如在21世纪的头十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就猛增了700%。高额的贸易盈余,让德国经济在欧盟中一枝独秀,可以说是欧盟经济的压舱石。那么,德国制造究竟是怎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高工资、高福利的德国工人,怎么就不怕被亚洲同行抢走饭碗呢?

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给你详细讲述,德国制造背后的秘密。

第一,德国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

第二,“莱茵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

先来说第一点,德国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

提起德国企业,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西门子、大众、奔驰这些跨国巨头。实际上,这类庞然大物只是德国企业中的特例。德国99.6%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员工不超过50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可以说,德国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而非跨国大公司。

进一步看,同样是中小企业,德国中小企业和美国中小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它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做大做强。如果不能做大,那么它们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美国中小企业都很“短命”:要么做大,成长为大企业;要么死亡。

相比起来,德国中小企业长寿得不可思议。在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世代相传的家族企业,有的传了几代人,有的甚至传了十几代人。比如德国最古老的缝纫用品公司,起源于1340年,至今已传到家族的第16代。全世界存活至今的最古老的家族企业,大多都在德国。而且,这些企业都是“真正”的家族企业。什么意思呢?

在美国,家族企业的定义是很宽泛的。如果一个家族拥有公司超过5%的股权,那么这个公司就算家族企业,而不管这个家族有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在德国,家族企业的定义要严格得多。一个家族不但要拥有企业的控股股权,而且至少要有一名家族成员参与经营。目前90%的德国企业都是这种严格定义的家族企业。

更让令人想不到的是,德国企业不但大多都是家族企业,而且是地理意义上的“乡镇企业”。也就是说,它们远离中心城市,分布在偏僻的小城镇,甚至是小山村里。企业世世代代待在这个地方,不但经营者是世袭的,有时连员工都是世袭的,上一代员工的子女长大后,继续在这家企业工作。

来总结一下前面说的几点:德国企业规模小,年龄大,家族经营,位置偏远。这样一群企业,无论怎么看都没有“冠军相”,然而,它们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 “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这个词,是由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1986年首次提出的。它是指这样一拨企业:销售额不超过50亿欧元,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品牌位于世界前三名,或者是所在洲的领先生产商,所以是“冠军”;同时,这些企业又非常低调,公众基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所以是“隐形”的。西蒙在2014年写了一本书,叫《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这本书里说,他在全球找到了2734家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独占了将近一半,有1307家,其中大部分是制造企业;而美国几乎是德国的零头,只有366家。

这些德国的隐形冠军有多牛呢?首先,它们在某个细分市场占据了垄断性的市场份额。随便举两个例子。有一家胶水公司,专门生产把芯片粘在智能卡片上的胶水,它占了全球75%的份额;还有一家专门生产鱼类加工设备的企业,占据了全球80%的份额。

更重要的是,这些隐形冠军根本不靠价格战来抢市场,而是坚持走高质高价路线。比如,同等重量的机床,德国制造的价格是中国制造的20倍。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一期节目里说,海尔曾经想要收购一家专门生产菜刀的德国公司,后来嫌太贵了没有买。这家公司值多少钱呢?30亿欧元!一家卖菜刀的公司竟然值30亿欧元,确实了不得。

这些隐形冠军的经营策略也很有意思。它们很少申请专利,宁愿把自己的技术作为商业机密来严格保守。而且,它们刻意保持自己的“隐身”状态,只和关键客户紧密联系,极少在媒体和公众面前曝光。一般以为,所有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而隐形冠军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减小知名度当作一种商业策略。因为这样才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可以闷声发大财。

总结起来,德国制造企业的特点,是“小而美”。或者用吴伯凡老师的话来说,叫做“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一个小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了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基本都在德国本地生产,对外大量出口。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贸易盈余,一方面又给德国提供了大量高薪酬的制造业岗位。

那么,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小,意味着资源有限,那隐形冠军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在全球化浪潮下,这些隐形冠军为什么不把生产线搬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去呢?

在这儿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对制造企业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资产?是机器设备吗?是专利技术吗?都不是。是成熟的、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一家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产业工人的核心竞争力。日本和德国早就洞察了这个秘密,所以,它们的制造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终身雇佣制。

我们通常以为,终身雇佣制只是企业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但其实,这同时也是制造企业维持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就说过:如果经济不景气时大幅裁员,那么等经济复苏时,你到哪里去找这样一批成熟的工人?“丰田模式”的开创者大野耐一说得更明白:丰田生产的不是汽车,而是“人”。丰田公司花很多年时间悉心培养它的产业工人,如果离了这批人,丰田就什么都不是。

德国制造企业也是高度依赖产业工人。吴伯凡老师讲过一个例子:德国有一家制造高级手表的老字号,叫做格拉苏蒂。二战后,这家企业被划到了东德,名字也改为东德人民手表厂。苏联人看中了这家企业,想把它搬到苏联,于是把它所有的机器设备全部打包运走。但是没过一年,机器设备又被原封不动地搬了回来。为什么?因为苏联找不到合格的工人来生产这种手表。

这是怎样的工人呢?他们绝非流水线上随时可以替代的“零件”,而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工匠”。比如,有的工人练就了非常敏感的手指,随便拿起一颗螺丝钉,就能感觉得出微米级的尺寸差异。要知道,一微米是一毫米的千分之一!在普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种“超能力”。如果没有这种高技能的工人,你就生产不出高精度的手表。

那么,这种高技能工人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德国特有的教育双轨制,也就是学徒教育和高校教育并存。你来猜一下:德国年轻人中,有多少人上过大学?目前中国高校毛入学率为48%,也就是说,中国年轻人里有将近一半上了大学。德国的比例肯定要比中国高吧?错了!德国年轻人中,只有不到30%选择进大学。其余2/3的德国年轻人,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接受学徒制教育,走高技术工人的道路。

具体来说,这些学徒每周在工厂实习3~4天,再花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学徒培训一般持续两年半到三年半,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担。学徒毕业后,一般直接进入实习的工厂工作,就业率高达95%。很多德国工人在一家企业里一待就是50年,15岁当学徒进去,一直干到65岁退休。甚至有不少德国企业的CEO都没上过大学,他们都是通过学徒制教育,从一线工人一步步提拔起来的。

说到这儿你肯定就明白了。德国“隐形冠军”的核心优势,就是学徒制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工人。德国制造企业之所以不转移生产线,是因为它没办法转移,转移了就生产不出相同的产品。所以,面对亚洲制造的有力竞争时,德国企业的选择不是通过转移生产线来降低成本,而是用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产品质量,来覆盖工人的高成本。

反观美国产业工人,他们从普通中学毕业后,并没有机会像德国工人那样接受高质量的职业培训。美国工人的工作技能和亚洲同行差不多,成本却要高出好几倍,当然就很难保住饭碗。从这儿就可以看出,如果美国想要制造业回流,光靠打击对手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踏踏实实进行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提升美国产业工人自身的全球竞争力。归根到底,一切还得靠实力说话。

好了,这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德国制造的主力,是家族经营的中小企业。它们中产生了全球最多的“隐形冠军”,而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学徒制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当然,对比德国制造与美国制造的不同表现,除了产业工人的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德国的“莱茵模式”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这也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二个重点。

第二部分

“莱茵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一个显着不同,就是它们对制造业的重要性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当美国制造业从1970年代末开始萎缩时,美国精英阶层的普遍反应是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认为,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不行了,反而说明制造业的效率变高了。比如,原来生产一吨钢需要18人工时,现在只需要2人工时,生产效率是原来的9倍,当然就用不了这么多工人,制造业就业的萎缩就是不可避免的。你看,美国的农业部门不也经过了这个过程吗,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亩产量却不断提高。

而且,美国精英还认为,制造业本身并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当时计算机浪潮席卷美国,他们认为,工业时代就要一去不复返,即将进入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未来,知识和创意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来源,美国人只需要专注于知识创新就好了,把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出去才是正道。所以他们积极推动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

应该说,这种理念没有错,后来美国的创新经济确实极为成功。但美国精英们忽略了一点:失业的农民可以成为工人,工人的收入水平比农民更高,整体的社会福利是提升的。但是,失业的工人只能进入服务业,金融、医疗等高端服务业他们进不去,只能转向低端服务业,像收银员、服务员等等。这些岗位的收入根本无法和产业工人相比,甚至很多岗位只是零工模式,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缩水。这就是造成今天美国社会矛盾的深层原因。

与美国不同,德国向来是高度重视制造业,坚持走制造强国的道路。目前美国制造业占GDP份额仅为13%,而德国制造业占GDP份额高达21%。德国政府于2019年2月发布了《工业战略2030》,明确提出到2030年时,将制造业份额扩大到25%。为什么德国人对制造业如此执着?

当我们回顾整个工业革命的进程,可以发现,无论是纺纱机、蒸汽机还是爱迪生旗下的众多发明,这些重大技术进步,都不是从纯科学或者少数天才那里来的,而是来自于广大工人日复一日的实践操作和持续改进。所以,制造企业本身就是一所最好的“创新大学”,而产业工人就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对德国企业来说,创新与制造并不是什么无可避免的对立,而更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中小企业由于体量限制,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投入拼不过大企业和国际巨头。怎么办呢?由德国政府想办法来补齐这块短板。德国拥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研究机构,它们就像是德国企业的“研发外挂”,专门进行新技术开发,然后把研发成果转让给企业来应用。

比如其中最有名的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这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拥有2.5万名科技人员,光在德国就有69个研究分部,年度研发预算超过20亿欧元,每年研发出几千种技术应用成果。最关键的是,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它2/3的研发经费来自于德国政府。

除了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还有同样知名的马普学会。马普学会同样是由德国政府资助,拥有几十名诺贝尔奖得主,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德国政府通过大手笔投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推进创新,补齐了德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研发短板,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除了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同,“莱茵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差异,还体现在企业治理结构上。美国公司是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美国的CEO本质上只对股东负责,他的薪酬和公司股价密切相关。为什么美国公司的CEO普遍比较高调,特别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因为他往往通过几句话就能马上提振股价。对于股价的过度关注,导致美国CEO特别看重公司的短期利润率,而不舍得在长期项目上投入。比如,与其费时费力地培训本国产业工人,帮助他们逐渐提升劳动技能,不如直接把生产线搬到低成本地区,能马上提升利润率。

而德国企业不同。前面说了,德国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它们大部分都拒绝上市。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企业的经营不受资本市场的干扰,才可以着眼于长期战略。德国盛产“隐形冠军”,也盛产“隐形CEO”。有一本管理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里面就提到,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并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而是低调谦逊、踏实耕耘的幕后英雄。德国企业的CEO大多都是如此,就算是德国大公司,通常公众也不熟悉它们CEO的名字。德国企业CEO的任期也很长,平均任职时间是他们美国同行的4倍。

那么,如果企业不上市,缺钱了怎么办?找银行借。这也是莱茵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所要求的利润是很低的,年利率不超过10%;而直接融资要求的利润率高得多,如果是风险投资,更是要求几十上百倍的回报率。相比起来,间接融资更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

德国银行主要分成三类:私人银行、储贷银行和合作银行。其中,储贷银行和合作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2/3。这些银行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利润率不高,但很稳定,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几乎不受影响。银行和企业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形成了一种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银行对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还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比如,德意志银行的一位CEO,就曾同时担任23家公司的监事会成员。

除了银行参与企业决策,员工也会参与企业决策,这就是莱茵模式下的“劳资共治原则”。根据德国的《劳资联合委员会组成法》,每个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职工委员会不仅享有对企业情况的知情权和咨询权,而且有权参与到企业的营业决策过程中,让工人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观点和诉求。

劳资共治原则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完全属于股东,而在一定程度上由股东和企业员工共同所有,双方共同行使权利。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指出,在资本市场上,德国企业的股价要明显低于美国企业,就是因为德国企业的股东权利实际上是打了折扣的。在劳资共治模式下,德国企业当然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转移生产线。

当然,德国企业也并不反对全球化,实际上德国是最积极布局全球化的欧洲国家。只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德国企业把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线转移走,而把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生产留在国内。同时,在转移生产线的过程中,要保证本土员工利益不受损,还要让员工分享到企业红利。

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员工话语权太大,那他们会不会狮子大开口,不断要求涨工资,最后把企业搞垮了?其实,劳资共治恰恰是把股东和员工从对立关系,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当员工对企业有了话语权,他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更高。比如当生产紧张时,德国工人能够以企业利益为重,自发组织起来加班。德国中小企业员工年流动率不超过3%,平均每个员工的在职时间长达33年;而美国企业员工年流动率高达30%,平均每个员工在职时间不到4年。

总结起来,莱茵模式的企业治理,是企业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治理,利益相关方包括银行、员工、社区、产业上下游等等。莱茵模式又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它与纯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同的是,在进行自由竞争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持久性,还强调了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但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实现双重盈余。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相比,“莱茵模式”极为重视制造业,由政府出资来帮助企业搞研发;企业治理不是股东利益至上,而是强调劳资共治。

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以来,德国制造迅速崛起,但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互联网和创新经济发展得最迅猛的1990年代,德国经济明显落后了,还一度被贴上“欧洲病夫”的标签。当时的德国精英阶层怀疑,“莱茵模式”还能否走得通,是否要全盘学习“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幸好,德国坚持了自己的道路,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大对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复苏夯实了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率先走出困境,实现强劲反弹,很快成为欧洲各国的领头羊

Ⅳ 德国安装一台空调要15000人民币,为什么会这么贵

主要因为德国的人工费用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人工费用。

部分人群在德国安装空调,他们发现安装费高达15000人民币。在此之前,德国制定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经济发展方案和工业发展方案,于是诞生了世界知名企业,例如西门子。尽管如此,仍然无法避免德国的人工费用特别高。

相比于发展中国家或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工费用,德国人工成本费用高的离谱。其他国家,人们可以花费几百元偏心师傅安装空调。当人们生活在德国,价格翻百倍,还要面临着安装费用高于产品费用。

总的来说,每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态不同,最终导致部分国家面临着超高的人工成本费用。德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特别快,与之相关的各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可是德国人工成本费过高是不争的事实,迫使多家企业在国外建厂。

Ⅳ 德国车为什么贵

德国的车之所以比较贵,主要在于德国的车质量都比较好,德国在机械这一块控制的都不错

Ⅵ 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儿

质量好 不论什么产品只要是made in Germany 就让人感觉是质量的保证。
导读:一说起德国制造,大家都觉得好,大到汽车,小到螺丝刀,但他们为什么好,到底好在哪,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关键的观点上:不相信人。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这些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
整个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
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不同到底在哪?
流程化:上图是大众汽车1969年的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比现今国内很多车厂的自动化程度都高。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就被机器取代了。另一个行业的例子,说起软件公司,大家都记得微软之类的美国公司,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里面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最后完成了企业的可靠高效运作,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业里面用过SAP的ERP系统的人,特别是财务采购之类的肯定特别熟悉)
可测量:上图是Carl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维测量仪器,精度0.5微米,给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能优异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也是德国人造的比较好。他们希望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精确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这些测量手段,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馈回路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波动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前提。另一个大家熟悉的行业的例子,德国人的厨房比咱们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室设备还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确测量的,当然,所有加工时间和关键环节的加工温度也是需要精确。
自动化:自动化就是把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交给机器人。上图就是德国着名的FraunhoferInstitute工业服务部心目中的未来工厂的照片。有什么特点:工厂完全是机器自己在生产,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运转。
职业化:举个例子,有一个德国的老工程师,没有什么学历,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FH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国所有核电站的蒸汽轮机都是他负责安装调试的。在部门里面非常受尊重。(下图核电厂蒸汽轮机的大小可以从旁边梯子得到直观的对比)这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可靠的生产和工程质量事关重职业化。
工具化: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国人喜欢工具,几乎可以做每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工具,而他们的家中几乎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或工具室,他们喜欢自己制造东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德国制造那么多,说实在的,我觉得德国制造也有其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制造业并不适合制造快速消费和变化的产品,因为但凡一个产品使用寿命就是20年以上,这让回头客很尴尬。
德国制造的现状
德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也就是说一座工厂里面没有一个自然人,所有的工序从进料,生产,质量检查,成品包装,货物堆栈全部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几乎只需要有一个人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作为“操作工”其实本身就是工程师,他只需要按下按钮和定期排错。
德国制造的思维
有个故事:一个朋友找一位德国同事问路,德国同事很nice的跟我说,你等1个小时来找我,我要上网查一查。想想无非就是google一张地图,然后打印出来。结果一个小时回来,发现她不仅打印好了地图,标记好了路线,甚至还标记上了哪里会比较容易走错,最后用一个塑料封皮非常精致的套好交给我,最后用一张便签纸写好她的电话,交给了这位朋友,并且说,找不到路,随时可以打电话过来问。
德国同事只要是为别人提供service的时候,他一定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他像我索取这个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么”。反过来看一些中国同事,很多时候只是把为别人提供service当做一个任务,最主要的要求达到了,在deadline之前对付对付就可以了。
这种想法大到做产品的角度会变成什么。同样是做汽车,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四个轮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个轮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赚钱第一。德国人的思路会是,如果我是驾驶员,那么在驾驶的时候,除了四个轮子,能跑,我还会需要什么。
德国产品的奥秘
设计:欧洲人崇尚低调的奢华,尤其是在上流社会中,夸张的LOGO和设计最不讨喜。而德国制造就完美切合了这种消费心理。以德国的钢笔(LAMY、宝丽金)为例,最简单的设计往往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喜爱。而代表工业设计最高水平的红点奖中,德国实用又低调的产品总是最受欢迎。
品质:是产品的灵魂,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止于产品外观,德国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见的地方就越发仔细。在慕尼黑的宝马博物馆中陈列着这一奢华汽车品牌的早期发动机产品。我看见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一台星型发动机上,每个螺栓都用铁丝线连接,工程师出身的家父告诉我说,这样可以保持每个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难解释德国制造称霸全球的原因了。
技术:毋庸讳言,正是看中了德国的技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亲近德国。在这个工程师和科学家立国的国家里,男女老少对科技的热情可以从每年各种各样的博览会中窥见一斑。就连即将到来的慕尼黑啤酒节,也有展示最新技术的展台。
服务:也是德国制造的一大法宝。一般而言,购买了德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售后服务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我们,”而德国产品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有着随时可以退货的服务,但出现的退货率却寥寥无几。而服务态度是让人最能直观的感受到的。
德国产品到底好在哪?
真正的德国产品质量源头在于对细节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国企业追求的并非是财富的积累,而是科技和产品的实用性,所以几乎看到不德国本土有哪些产品的广告绚丽多彩,或外包装精美诱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产品)。
德国产品很少去以价格竞争同行业产品,一是有行业保护,二是所有人都知道,价格并非决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他们更愿意在保证利润的同时,让利润转化成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完善上。
德国的产品更新换代并不快,但关注每一个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德国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为全球焦点,他们往往是专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种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货公司”,他们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公司很多。
我们不说汽车这样的大家熟悉的德国代表产品,说一些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德国小物件和服务,来看看德国产品到底好在哪。
儿童食品:所有凡是和食品有关的产品,特别是儿童食品,在安全性上,从配料到生产加工,再到出售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检验。以奶粉为例,德国奶粉不允许3岁以下儿童所食用的产品中含有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剂等,并且所有奶粉是不允许做大量广告宣传,而所有奶粉都视为药品监管行列,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婴产品也都被只允许药店出售。
成人食品:成人食品和儿童食品一样都有严格的检验和规定,比如德国巧克力,所有的德国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众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很多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这种代可可脂导致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等。
护肤品:德国很多护肤品牌可能没有法国的知名度高,但我所了解的几个有名的德国有机护肤品品牌,比如德国世家和维蕾德,都为自己的产品建立了有机植物园,专门为产品提供有机原料,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清洁剂:清洁剂本身都含有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国本地生产的非工业用途化学产品,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等,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外,绝大多数都采用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说,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分,将化学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厨房用具: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德国一个锅就要几千元,到底贵在哪,其实德国的锅具不仅仅是因为材料质量和生产加工优秀,还有很多其中都蕴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属性,而菲仕乐的锅具则要经过9000道工序生产加工,节能环保,极佳的传热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用德国的锅具一根蜡烛就可以做一顿佳肴。
生活用品:其实最能体现德国制造的产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讲究的就是一个品质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温壶,简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设计为一身的艺术品,再比如滤水壶,德国有一个品牌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还能过滤有机有害物,且滤后的水质富含镁元素。
德国的小家电: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诺Miele,西门子Siemens这些品牌足以代表了德国家电高品质精髓。甚至他们的科技含量不少于他们的汽车技术。比如博朗的负离子技术,美诺的外设蒸汽发生器技术等等。
产品相关服务:产品服务本身依托于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因此所有的产品都会有完善的售后和其他服务,比如在网购的过程中,承担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人员是绝对不会乱扔包裹导致包裹破损,或是送货态度恶劣。
这就是德国制造,不追求价格,但追求价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细节,不追求广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质量。

Ⅶ 为什么德国的炒锅都那么贵啊是品质好么德国不粘锅和国内的不粘锅有什么区别

市场上销售的几乎全是国内制造的。都宣称选用304不锈钢,呵呵。难道德国人还用中国人搞的标准?

Ⅷ 3、为什么德国的炒锅都那么贵啊

Ⅸ 都说是德国制造鼻毛器,为什么价格从十几元到一百多

虽然同是德国制造生产的,但是所用的材质不同,价格也就不同。另外,价格高的鼻毛器也会特别的做工精细。价格低的,质量肯定不好。

阅读全文

与德国制造为什么这么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8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2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48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7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6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71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202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5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25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5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4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7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77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91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9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1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2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75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