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如何拖入战争深渊的

德国如何拖入战争深渊的

发布时间:2023-03-29 19:59:21

Ⅰ 二战德国人为何死心塌地追随希特勒

希特勒是德国乃至世界的罪人。他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德国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却又被希特勒带入了二战的战争深渊。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希特勒是一位民选领导人,在获得德国民众高票数当选为德国国家领导人。但是希特勒如此反人类,为何德国民众还死心塌地的跟着希特勒呢?

首先:希特勒上台后“消灭了失业”。一战后的德国总人口将近7000万,但是其中有一半的人口处于挨饿的边缘。失业人口达到了600万。在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三天,就发布广播通告: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德国的失业率控制在1.3%,而当时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希特勒瞬间在民众心中的支持率非常高,直到二战后还有农民游行支持希特勒。

其次:一战中积累的仇恨使得德国民众团结一心。1871年德国打败奥匈帝国和法国,在一战之前德国一直是欧洲强国。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凡尔赛和约》更是让德国割地赔款。德国由之前的欧洲强国瞬间衰落,百姓的生活也是一落千丈。无法适应一战战败和之前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德国民众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憎恨越来越深。这也恰巧让德国民众团结一心。

再次:利用德国民众对犹太人的不满。二战前德国经济非常困难的。犹太人善于经商,当时德国的大多数犹太人都是做生意的。但是资本主义下的社会是残酷的。德国民众在面包牛奶都吃不起的时候,犹太商人就算是把牛奶倒在河里,也不愿意降价卖给德国百姓。这就引起了德国百姓大面积的反犹太情绪。刚好此时希特勒的“种族优劣论”迎合了德国百姓胃口,仇恨犹太人是整个度过社会的共同目标。

最后:希特勒描绘的美好未来。一战过后百姓生活水平一落千丈,连最基本的面包牛奶都无法满足。在这个时候,希特勒来了一招画饼充饥,德国百姓们纷纷向往着希特勒征服世界后的美好生活。七千万德国人便死心塌地的跟随希特勒卷入了战争的深渊。试想一下,当百姓们连日子都过不走,突然有人说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相信他或许成为了一个最好的选择。

其中还有一个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无法否认希特勒非凡的个人魅力。相信看过希特勒演讲视频的网友都会神游感触:希特勒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领导人,他的个人魅力可以让德国人都相信他,死心塌地的追随他。

Ⅱ 二战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扩张的

“全民公投”在西方是个很时髦的词,它的本意是指在某个国家或特定地区内,享有投票权的人民全体就本国或本地区内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进行直接的投票表决,是全体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听起来是挺雷人的,但这种貌似最公平、最民主的方式一旦被某些人甚至某些国家做为手段加以利用,就会给本地区甚至全人类带灾难性的后果。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纳粹德国是如何以“民意”入侵他国、扩张领土,并取最终把全世界拖入战争深渊的。

萨尔州位于德国的西部,北邻莱法州,西邻卢森堡,西南与法国接壤,原本是德国一个盛产煤炭和钢铁的小地区,这个地区的主要人口为日尔曼人,一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和约》将萨尔区从德意志帝国分离出去,由法国管辖并开采煤炭。在纳粹党的鼓动下,1935年1月13日,被分离出去的萨尔人举行全民投票,以47.7万票对4.8万票的压倒性多数要求重新并入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将之称为纳粹党最伟大的胜利,对他的国民宣称:15年的不公正已经结束。

当初,在《凡尔赛条约》问题上,英、法两个欧洲大国就曾出现过分歧,英国不愿对德国制裁过狠,更不同意肢解德国。大家别以为英国人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们是不希望法国在欧洲大陆上一支独大,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是对法国最有效的牵制。因此,对德国在萨尔地区的行为,当时的英国政府是刻意回避,表示“不干涉”,以此表明对德亲善。英国人的这一绥靖政策持续到德国进攻波兰,为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戈培尔掌管的宣传部开足马力四处造谣,说“捷克野兽击倒怀孕的日耳曼女人以及捷克蛮人使赤手空拳的日耳曼人普遍受到血浴”。造谣是纳粹党的拿手好戏,不仅在手法上与兼并苏台德时的手法一致,甚至连标题都不愿意改动一下,可见其肆无忌惮,毫无廉耻。

可怜的哈查病急乱投医,与外交部长富兰蒂斯卡·切瓦尔科夫斯基为了挽救捷克斯洛伐克的统一,竟跑到德国向希特勒求助,在希特勒的威逼下,受尽屈辱,上演了外交史上极为悲惨的一幕。

哈查的火车还没有离开捷克国境,德国军队就占领了捷克重要工业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发。到了德国以后,哈查先后受到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和戈林的轮番恐吓,历史学家评价,这是希特勒“一生事业中最厚颜无耻的一场戏”,希特勒先是例举了“捷克斯洛伐克种种对不起德国和德国人的事情”,并且说: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之所以存在,完全出自自己的一片好心,如果不答应德国的条件“就会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

戈林则威胁,如果捷克人不放下武器投降,就将用空军毁灭布拉格:“如果我不得不轰炸布拉格的话,我将甚为抱歉”。哈查被当场吓得心脏病发作,差点丧命,经过紧急抢救才缓过气来。

最后,在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命令下,备受折磨的哈查给布拉格打电话,劝说放弃抵抗。1939年3月15日凌晨3点35分,哈查被迫在希特勒事先为他准备好的公报上签字。公报说:“……会谈中,双方以完全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在日前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局势。

双方一致认为:所有努力的目标必须是在欧洲中部保卫安静、秩序和和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宣布:为了对这一目标有所贡献,并实现这一最终和平,他满怀信心地将捷克人民和国家的命运交给德国元首。元首接受这一宣言,并表达了他的意图,即让捷克人民处于德国的保护之下,并保证他们的独立发展符合自己特点的民族生活。”

公报签字后不到两个多小时,德国军队全面进入捷克,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消失了。

3月18日,英、法两国政府在民意的压力下,才想起对德国政府提出抗议,而德国人的态度是:断然拒绝。德国国务秘书冯·维茨萨克的回答是:“我立刻把照会放回信封中,扔还给大使,并且说,我断然拒绝从他手里接受有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一切抗议。”

当希特勒在波兰问题上故伎重演的时候,被希特勒捉弄得筋疲力尽的国际社会终于清醒过来,这一次,波兰没有满足希特勒的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绥靖主义者们得到的是一场世界性的残酷战争,全世界为之付出极为高昂的代价。

Ⅲ 跌入深渊的德国,能够再次发起世界大战,全赖英美助攻。

失败的巴黎和会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数百万的德国陆海军队在各条战线上同时放下了武器,向协约国举起了白旗。 而在此刻还没有任何一支协约国的军队打进德国本土,所以德军是在敌方领土上宣布投降的。


1919年1月28日,27个战胜国的1000余名代表齐聚巴黎的凡尔赛宫,共同商讨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与惩罚战败国的事宜,史称“巴黎和会”。这次大会没有邀请战败方,这是一场属于战胜国的狂欢派对。


巴黎和会的重点议题就是如何处置德国,对于这个问题英美法三方各自都有小算盘。 法国克里蒙梭的方案是尽可能地削弱德国,占领德国的工业区,解除德军武装,处死德国皇帝,索要6000亿马克的赔偿,克里蒙梭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要让德国掏出最后一枚金币,榨干德国最后一丝财富”


不过法国方案遭到了英美的一致拒绝。但法国人并没有理会英美的反对,直接出兵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工业区,并且在莱茵河东岸建立非军事区。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了500万人打光了一整代的年轻人,如果克里蒙梭妥协了,法国人民会毫不犹豫地把他赶下台。

美国的方案就是所谓的“威尔逊十四条”,主张大小国一律平等,民族自决等一系列旨在恢复和平,改善民族矛盾的"普世价值“。美国并不想将德国打入地狱,太过严厉的惩罚只会埋下复仇的种子,战争的再次发生也就无可避免。 威尔逊想构建一个多边的国际组织“国联”,将各国之间的争端放到国联里仲裁解决,尽量避免再次发生大范围的战争。


当时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同时也是最大债权国,美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能够保证自由贸易,一来让欧洲赶快各国恢复经济从而还债给美国,二来美国的商品也能更好地倾销到欧洲。

而英国人的方案是一个间于美法的折衷计划,劳合乔治一方面要顺从民意去惩罚德国,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太过削弱德国让法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无论什么时刻欧洲大陆均势是一定要维持的,这是英国几百年来外交政策的基石。


在三巨头相互妥协威胁一番之后,签订了一个让战胜国失望,战败国绝望的《凡尔赛条约》,法国人民条约签署后的第一时间就推翻克里蒙梭政府,以此来表明态度。同时《凡尔赛条约》也让战败国们心灰意冷,天真的战败国门起初还以为威尔逊十四条将是对他们的惩罚,德国人民对于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失所望,差一点就重新拿枪战斗了。


美国着名的政治家亨利基辛格称《凡尔赛条约》是美国式理想主义与欧洲式偏执狂之间的脆弱妥协, 所以说《凡尔赛条约》不是真正的和平,而是一份休战书。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打开德国扩军的大门。

1919年《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后,新的国际秩序最终得以建成,欧洲也开始重建恢复。可此时的欧陆格局让英国人隐隐感觉到了不妙,德国被沉重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苏联内部矛盾重重这会儿还无暇外顾。 整个欧洲大陆就只有法国一枝独秀,秉持搅屎棍历来的传统,英国必须出手来扶持某个国家来制衡法国了,而这个国家非德国莫属。


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在伦敦正式签署了《罗加诺公约》,恢复德国正常国家的身份,确认了德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边境线,英国充当担保人,保证德国与西欧国家边界的稳定。同时国际联盟吸纳德国加入并给予常任理事国的位置,标志着德国正式摆脱了战败国的属性,以与其他国家一样平等的地位融进欧洲的防务体系之中,德国政治地位显着提升的背后英国人功不可没。


1932年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裁军会议,共有60多个国家参与这次大会。各国间对于裁军的方式一直争辩不休,尤其是法德之间矛盾重重,法国要维持对德国的优势,德国则呼吁平等对待德国的军备发展,苏联代表曾提出全面彻底的裁减所有国家的军备但遭到了西方国家的一致抵制,会议只好中断休会。

1933年3月裁军会议复会,这次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提出一个关于法德的妥协方案, 规定法国可以维持40万陆军,20万驻扎国内20万维护海外领地,而德国军队保持法国一半的规模即20万。 这样既让法国保持对德的优势,又让德国从《凡尔赛条约》中所规定的10万扩充到20万。实际上英国的提议是刻意扶持德国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法国人一眼就看穿了英国的险恶的用心自然就拒绝了这提议,而德国的野心也不可能只满足20万人, 致使麦克唐纳的方案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要扶持德国重整军备之心已经路人皆知了。


1935年6月18日英国又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通过该协议获得了35%的英国海军吨位规模。原本《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海军的发展是有严格的限制, 德国只能拥有6艘排水量10160吨的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12艘鱼雷艇,且不得制造潜艇以及航空母舰,新的海军协定直接为德国海军扩军开启了大门。 而根据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公约》中的规定,英法之间海军规模的比例为5.25:1.75,法国只能有英国33%,这样一来德国海军的实力竟然能够反超法国海军。


从以上几份公约文件来看,可以说是英国亲自将捆在德国身上的枷锁给打开了,也正是英国人给了德国再次扩张的信心,至少是暗示。1936年3月3万德军试探性地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英国人马上背弃了《罗加诺公约》的精神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得不到英国支持的法军也只能认怂默许了德军的行动,潘多拉魔盒就此开启。


美国资本加速了德国复苏步伐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是世上最烧钱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就相当于交战双方烧了四年的钱,那么钱烧光了怎么办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要么就去抢,要么就是借。抢就是搜刮民脂民膏劫掠民众的财富去支撑战争,这样风险系数太大很容易翻车比如俄国一不小心就十月革命了。


而英法等国选择了去借,去和暴发户美国借,到了战争结束时美国借给欧洲诸国的钱加起来一共103.4亿美元,其中法国34亿英国43亿。

虽然英法最终赢得了战争,但也背负了沉重的战争债务。借的总是要还,英法两国的政府都是民选,所以不太可能让国内人民来还债,那就只能让战败国背锅了。所以战胜国们才给德国开出了天价赔偿2260亿马克,因为他们要拿钱还债。于是就形成了奇怪的债务三角关系, 德国欠了英法的钱,英法又欠美国的钱,美国又不愿意英法过分剥夺德国的钱,这样一来这个债务就是个死循环。


战后一穷二白的德国根本无力偿还赔款,违约是必然的,英国建议缓两年,法国坚决不同意。1923年初法国出兵十万联合比利时占领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以此来惩罚德国拖欠战争赔款的行为。柏林政府对于法国的行动是既无奈又无语,无奈的是当时德国是真的没钱给法国了,无语的是你把我的经济中心给占了,我还拿什么还你钱。


为了还钱柏林政府只好征用300多家造纸厂集体印钞票,后果可想而知。马克迅速贬值,通货恶性膨胀引发 社会 动荡政局不稳,德国的工农阶层生活举步维艰,很多城市都爆发了革命。这会美英坐不住了,再不出手制止德国都要苏维埃了。


为了迫使法国让步,英美联手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抛售法郎,导致法郎大幅贬值法国也陷入了财政危机,残酷的现实让高卢雄鸡不得不让步。于是乎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国际会议得以召开,经过激烈讨论在 1923年11月成立一个美国主导的仲裁委员会,此后任何国家无权单独制裁德国,这是法国外交的一个巨大失败。


1924年美国着名银行家道威斯认为要想德国支付战争赔款,必须先让德国经济繁荣起来。他提议先由美国向德国输入资本帮助德国复兴经济,同时德国必须将金融财政铁路工业交由国联监督,然后再用德国的关税来支付赔款,想吃猪肉得先把猪养肥。

道威斯计划开始后,大量的外国资本涌入德国。1924年到1929年德国从协约国得到了50亿美元的贷款,其中70%是美国资本,这些资金的大部分流向了制造业与军工业,促成了德国经济的复苏。同期德国向英法支付了27亿美元的赔款,而英法又向美国偿还了20亿美元债务。钱从美国出来在欧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国,但是没有白转,它盘活了德国经济,让德国再次强大起来。


从1923年法国出兵占领鲁尔,到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这十三年间德国在英美直接帮助下,完成了从最惨战败国到欧洲强国的逆袭,英美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喂出来的猛兽会总结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为美帝国的超级大国铺平的道路。

Ⅳ 二战时期,德国什么时候开始走的下风

德国唯一接近赢得胜利的临界点是1941年10-11月打赢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即将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刻。
从它没能一鼓作气啃下莫斯科那时起,德国就已经丧失了胜利的机会了。、
1942年,德国在苏德战场发动夏季攻势前,连日本都看出来了:德国不可能打败苏联,赢得苏德战争了。日本几次劝德国回应苏联方面媾和的试探(斯大林指示贝利亚秘密向德国试探),趁德国还有实力,赶紧拉倒。但是日本的建议都被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搁置扣押了。东条后来干脆直接通过自己的渠道联系同样主张对苏媾和的戈林,劝说希特勒。但是都被还不认头的希特勒拒绝了。到了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发动前,日本又拉上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一起再次建议德国放弃发动新的战役,主动媾和。

Ⅳ 二战德国为什么能迅速打垮欧洲主要的几个国家

希特勒之所以在二战前期统治欧洲.他靠的是德军总参谋部这部精密到可怕的战争仪器,和德国高级将领们战时高超的指挥艺术,使德军当时在欧洲无敌于天下。在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以前,希特勒是很少干预军事行动的(就对军事的理解而言,他比墨索里尼都差了一截),让总参谋部享有很大的独立决断权,所以德军在此之前能取得全面的胜利。当德军在基辅会战取得重大胜利后(苏军63万人投降,包括斯大林的儿子),希特勒就自我膨胀起来,更糟糕的是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不断的对总参谋部和前线将领的指挥命令予以干预,这也导致了台风行动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而本来曼施坦因元帅是有机会救出保卢斯并歼灭前来参战的苏军的,只因希特勒的干预命令而错过了最佳时机,导致战局被扭转,从此德军就一蹶不振,而希特勒本人对军事的干预也越来越强,最终把德过拖向了战败的深渊而且,德国军队在当时的战争理论和实践上,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比如着名的闪电战,采用大量坦克集中中央突破.分割包围歼灭等,在士兵和中下级军官的培养上,更是下啦大力气,据说,任何一个德军士兵和中下级军官,都可以胜任比其职务高两级的指挥岗位,最后不能不提的就是当时的德军,是在狂热的纳粹信念推动下作战,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Ⅵ 希特勒是如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仿佛转眼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了60年。回顾历史,分析这场人类社会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祸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了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德国问题。许多人认为:协约国不承认德国的大国地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够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可以使欧洲避免另一场战争。但是,英、法、美三国操纵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而背离了制定这一条约的初衷。

一纸和约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吗?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余年,无论协约国集团在处置德国问题时怎样大发仁慈,都难以改变德国老百姓心中约定俗成的基本认识:战争赔款是德国贫困的根源。不管是濒于破产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师,还是失业的工人,都把他们贫困的原因归咎于战争赔款。在德国人看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普鲁士占领了100多年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联盟和波兰共同管辖)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本土分割开,德国丧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这一切带给德国的只有贫弱和苦难。德国人认为,摆脱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凡尔赛和约》。此时,大多数德国人心中想的只是:复仇!复仇!复仇!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德国人这种急于报复的极端民族主义心理,因而轻易上台执政。

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没有获得他想要的特权,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奥兰多回国后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要国家日本,其膨胀野心也与华盛顿会议上处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重新划分远东政治格局有关。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客气地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赃不均的产物,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的畸形儿!

姑息养奸 法西斯泛滥世界

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以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中间穿插着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首闭前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这十年中,世界从烽火点点到硝烟成片,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幻想今后永远不会再有另一场世界大战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各国“和平主义”思想过度泛滥。“和风”劲吹之下,欧洲各国大规模裁军,对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于防范,形成了它得以壮大的外部条件。同时,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

1933年,和平的热望鼓动着大者清多数英国人,法国人则在德法边境修筑了蜿蜒几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并在德国东部联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组成制约态碧德国的“小协约国”集团,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永享太平了。与此同时,纳粹党执政后的德国却在悄然重整军备,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并秘密发展被《凡尔赛和约》禁止的空军和坦克部队。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争相扩军备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将希望寄托在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身上,希望由“国联”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国联”虽然高举“道义”的大旗,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却裁而不制。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列强要维持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若翻翻历史书就会发现,它们中哪一个没有过类似侵略行径呢?此时,被世界舆论寄以厚望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又埋头于“新政”,不愿涉足国际事务,这无异于鼓励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

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开了一个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这之后,法西斯国家摸到了“绥靖政策”的脉搏,在世界各地频繁侵略,最终将世界推入了大战的深渊!

“绥靖政策”将世界推入大战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凭借手下能臣沙赫特(时任德国经济部长)的经济才能,德国的经济实力几乎发挥出了全部的潜能。但是,饱受《凡尔赛和约》制裁的德国军队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战爆发的1939年,德国人还根本没有为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那么,是什么力量导致法西斯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险孤注一掷,但又不断得手,从而将整个世界拖入一场几乎灭绝人类的世界大战中去呢?答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没有此时英法等世界主要国家所奉行的“绥靖主义”,希特勒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个跳梁小丑而已。那么,英法等国是如何“绥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还下了这样的命令:一旦遇到法军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使得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与国内民族主义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时,纳粹党人赛斯·因夸特在德国的支持下就任奥地利总理。当晚9时10分,赛斯·因夸特发出电报,请求德国援助。但希特勒早在当晚8时45分就已命令德军进军奥地利。3月13日,奥地利正式并入德国。其实,当时德军在入侵之前根本没有做好作战准备,其车辆有70%在路上抛了锚。

德奥合并,更准确地说是德奥合并的方法和结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战的路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以至于希特勒本人也被这种胜利的情绪所感染。

在这之后,他以在民族问题上处理不当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给予其境内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拥有几十个师、数十万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装备还是比较精良的,其战斗力足以抵抗德国军队的入侵。但这支雄师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压力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乘飞机出行,赶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别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据会议记录,张伯伦没有问过能否保持一个领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也没有问过这对西方列强会产生什么样的战略影响,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了希特勒。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慕尼黑会议上的另一个“绥靖主义”者。在9月18日的会议上,法国总理达拉第力图使英国人相信:希特勒是个诚实办事的人,他在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后,绝不会再寻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领土。张伯伦则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现在向他们提出的建议并确定不会同时发生军事政变的话,英王陛下政府准备参加拟议中的保证。”达拉第的一句话把英国推进了世界大战,而张伯伦的一句话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难的深渊。

9月29日,张伯伦与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了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协定签字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张伯伦和达拉第向他们宣布协定的内容,还告诉他们:“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返回伦敦,面对机场上欢呼雀跃的人群,张伯伦不禁高喊: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将伟大的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

但是,没过多久,法西斯的炸弹就落到了他们的头上。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日对英美宣战,大战真正具有了世界规模。“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自己的头上。

Ⅶ 二战中,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战中,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战略上的失败。

根本原因:
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德国国土面积和人口使他不可能同时应对多个强大的敌人。历史上菲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因为四面受敌差点亡国,后来的一战也是因为未能彻底击溃东西线的任意一线而失败。二战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失误上。1.未消灭英国而攻打苏联。 2.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二战均势迅速打破,美国的参战使整个战争形势迅速向盟军方面发展。

次要原因:
1. 43年的俄国冬天比任何时候都寒冷。德国大批精锐冻死冻伤。感觉俄罗斯每次面临亡国的关头天气总是向着他们,比如拿破仑侵俄时期。
2. 俄国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尽管我不喜欢俄罗斯,但这真是个值得佩服的英勇的民族。
3. 残酷的民族政策将苏联群众推向了斯大林一边(其实当时很多人憎恨斯大林。德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深渊。
4. 大西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牵制了大量德国人力物力资源。
5.美英的战略大轰炸。44年后。德国武器产量严重不足,这是非常致命的。后来在空战中,尽管德国空军非常优秀,但面对美国的闪电战机仍然无所适从。自己的喷气式又不成熟。
6. 人口有限,德国当时只有约7000万人口。显然无法应对持久战。
7. 盟友的无能。特别是意大利,要不是意大利不断拖累德国,说不定德国还能坚持1 年。其他盟友,按照一个德国兵的说法“一触即溃”。
8.指挥失误。在郭克尔克撤退和库尔斯克战役(本来是胜的,却要主动撤退)表现得特别明显。
9. 武器生产思路错误。德国偏爱威力大质量高且很贵的武器。虽然生产出来的东西都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如导弹,虎王,喷气式战机。但新研制的东西往往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无法在战场上立即显示出威力,更多是起心理威慑作用。(很多美国人看到德国在墙上画的虎王,掉头就跑)。说白了中看不中用。
10.日本的鲁莽。听说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曾大发雷霆,把身边的人都吓坏了。美国参战,其效果是无法想象的。二战后期,美国的闪电战机就消灭5000架德国飞机。

Ⅷ 德国在二战中战败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就是日本这样的举动让美国彻底加入二战,当初德国在一战中原本是可以战胜的,但就是美国的介入才会战败。所以德国得知美国加入二战以后整个心都是拔凉拔凉的,不出所料德国还是在二战中战败了,因此德国经常说日本简直就是一个猪队友。

Ⅸ 德国为什么对“纳粹残余”零容忍

德国为什么对“纳粹残余”零容忍?

当地时间10月16日,德国柏林一家法院判处公开否认大屠杀历史的88岁女子哈弗贝克6个月监禁,罪名为“煽动种族仇恨”。

在一个言·论·自·由的民煮国家,一个88岁行将就木的老人为什么会“因言获罪”?这是因为德国对“纳粹残余”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德国法律并不因为纳粹残余份子高龄而网开一面。

就在今年8月,一位比哈弗贝克还要高龄的96岁“纳粹老爷爷”格伦宁被判入狱。格伦宁是前纳粹党卫军成员,在二战期间协助谋杀30万名犹太人,于2015年7月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驳回上诉后,德国检方在2017年8月拒绝了96岁的格伦宁的缓刑要求,认定格伦宁身体状况稳定、可以入狱服刑。

此外,德国对行纳粹军礼、穿纳粹军服、佩带纳粹标志、发表种族主义言论等任何形式的极端思想和行为都零容忍。比如,今年8月5日,两名中国男子因为在德国国会大厦前拍照摆出了纳粹的手势,被德国警方逮捕;英国哈里王子曾在化装派对上穿纳粹军服,还对他人称纳粹军服“设计得很有特点“,尽管其言行发生在德国之外,仍受到德国朝野愤怒声讨……

二战时期,纳粹曾把德国和许多国家拖入战争深渊,给德国和世界人民尤其是犹太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战后,如何面对自己不堪的历史?这是德国政府和德国人民的必修课。在这方面,大部分德国人是诚实的,他们选择认真反思战争责任,深刻检讨和努力肃清纳粹流毒。

但是,由于战后的首要任务是在废墟上重新建设国家,随即又被卷入冷战的洪流,德国人在战后初期的反思并不彻底,直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才逐渐迎来反思的高潮。

1968年11月 7日,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了原纳粹党员与高级官员、西德总理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仅20年,一位原纳粹党员与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的耻辱。

1969年,在学生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民主党主席、当年的反法西斯战士勃兰特上台执政。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华沙代表联邦德国与波兰政府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当天,他在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作出了那个举世闻名的谢罪举动——下跪为被纳粹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现在德国很多城市的市中心都矗立着纪念纳粹罪行受害者的纪念碑;每一个德国人从小学习得最多的历史就是自己的先辈如何容忍并帮助一个杀人魔政党崛起,又如何纵容“纳粹残余”在自己的国家行政行医教书育人,自己身为德国人是多么罪孽深重。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人在非正式国际场合不愿主动表明国籍,不唱国歌,不挂国旗,因为担心招致反感。德国政治人物绝对不可以公开批评以色列,哪怕是谴责以色列欺压巴勒斯坦人都不可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涉嫌矫枉过正了。

但无论如何,对“纳粹残余”持绝对零容忍的态度,已经成了战后德国人共同的底线。这种对纳粹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终成为德国人情感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一个德国人的灵魂。

这种自我反省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2014年,法国一名极右派政党候选人因身上的新纳粹刺青曝光而被彻底取消了其参选资格,并被所在的政党除名;几年前,希腊球星乔治·卡蒂迪斯在一次比赛中行纳粹礼,希腊足协作出了终身禁止他代表希腊参赛的决定……

对纳粹思想、纳粹举止零容忍,凝聚着欧洲主流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更体现了防止纳粹幽灵再现的警醒。

英国作家威尔斯有句名言:“历史是教育与灾难的竞赛。”模仿希特勒并非儿戏,而是事关历史观和是非正义的严肃政治问题。遏制与纳粹相关的任何元素起死回生,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铭记,更是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

当前国际秩序变革,社会思潮复杂,极右思想和极右组织蠢蠢欲动,纳粹主义显现死灰复燃的迹象,对此必须当头棒喝。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当初爱的太深希望能帮到你)

阅读全文

与德国如何拖入战争深渊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8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1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4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7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6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6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9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4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2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5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4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67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6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74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9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9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1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75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