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如何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如何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发布时间:2022-07-02 19:47:24

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在战时和战后年代,反映劳动人民真正利益、站在解放斗争前列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影响显着增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提高到了新的更高的阶段,对法西斯的胜利,使各国人民的民族觉悟得到提高,在殖民地和附属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的强大浪潮。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分崩离析;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几十个国家在消灭殖民压迫和争取政治独立的斗争中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❷ 如何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挫折

如何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挫折?
【珍藏资料】
曾经轰轰烈烈,有席卷全球之势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末却遭
到了近似毁灭性的重大挫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首先,共产主义运动在苏联和东欧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并不是共产主义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是这些国家经济上、政治上的一系列失误和错误所造成的。比如在经济上,它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生产轻消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日用消费品奇缺,导致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权力失控,腐败盛行,执政党成为特殊利益集团。在改革问题上,更是迷失了方向,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毁于一旦。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苏联、东欧的失败,不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而是在许多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僵化态度所受到的惩罚。但是,以中国为首的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革新了原有社会主义体制的构想,也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创新,形成了新理论,开辟了新道路,创立了新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具体要求和发展形式,还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从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摆脱了这种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几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二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三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由工农联盟扩大为全体社会成员;四是社会发展由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在价值取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形成了新的特点,如经济上发展市场,政治上追求民主、思想文化上倡导多样,社会生活中实行法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际上有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这至少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独树一帜,不同以往。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否说明资本主义是最完美的制度?资本主义通过前期的殖民掠夺活动和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较能应对社会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较为灵活的调节方式:第一,饱尝周期性经济危机之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得“聪明”了,它们普遍采取了“凯恩斯经济理论”,对市场进行干预,使得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大大减小。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第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加强社会福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但却无法改变它必然灭亡的命运。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这些“改良”措施,并没有触动私有制的根本,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对抗性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垄断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也不断把自己同国内外无产阶级的矛盾推向极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资本主义最终摆脱不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变化,就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就动摇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况且,取代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个需要涤荡一切旧制度残余,生产力和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到,其间也必然充满艰难和曲折。但是,不管怎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历史的必然。实际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而停止了生命。相反,中国共产党人所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表明,作为共产主义一部分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充满希望,共产主义的实现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必然。

❸ 共产国际的成立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何价值与意义

共产国际成立之初,曾经期望在很短时间内掀起欧洲各国革命高潮,并在赢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后来的实践证明,当时对于国际革命形势的估计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它的活动中,过分地强调了国际的集中领导。但它的建立和指导,尤其是在它的初期,的确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空前活跃的局面。各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拥护和信奉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政治上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决裂;在组织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统一行动和严格纪律,因而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它的存在、发展及影响的扩大,直接间接构成了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的严重威胁。它们的革命实践,加剧了帝国主义全面危机。

共产国际在它的中、后期活动中,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有过不少错误的指导和决定。但它正确作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策。

1943年,由于战争环境的条件,以及各国共产党的逐步成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由单一的“中心”来领导。于是,共产国际执委会于5月15日作出决议,宣布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由各国共产党根据各国的情况来领导。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认识

刘周在《历史问题与理论根源》一文中认为: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世界性历史潮流。但是,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最低的持久的低潮。这种持久低潮的出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它的形成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败,如果说丝毫没有理论指导上的原因,那是说不通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理论方面的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发生,也有其理论方面的根源。
(二)这个理论根源,在于过多地强调了阶级矛盾而忽视了民族矛盾,忽视了革命过程中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忽视了革命只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与落后民族的无产阶级,存在着“长远”的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与本国资产阶级则有着直接的共同利益:资产阶级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结果,不仅使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而且使无产阶级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因此,在帝国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实际上充当着资产阶级“高额利润”的分赃者。他们因为这种“分赃”而滋长机会主义,放松或放弃了对本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归根结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讲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和“剥削全世界的民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38页)。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形成受剥削的民族。
(三)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始终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大的敌人和最大的障碍。任何有利于战胜和克服这一障碍的策略都是革命的和科学的。而要克服这一障碍,没有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联合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要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即统治阶级)推向帝国主义一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虽然也压迫和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但是他们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必然有民族革命的要求。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而且也只能在少数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发生,而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只有联合大多数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才能最终战胜世界的帝国主义,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的过于激烈的国内阶级斗争,正是在这一点上帮助了帝国主义。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只有对本国资产阶级采取一定的阶级联合,才可能真正联合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而只有联合了被压迫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才可能联合到他们所统治的整个民族。只有联合了大多数的整个的被压迫民族,才可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最终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所以结果是,不仅把应该联合的力量吓跑了,而且还把这一力量推到了帝国主义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停止不前的状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大量的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被压迫民族投靠了帝国主义。所以,二战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本身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错误最严重的后果。这种对峙的第一个产物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停止不前,第二个产物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断改变“颜色”。苏联崩溃时的苏共早已不是无产阶级的苏共,而是一个质变为资产阶级政党的苏共,所以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并不是消灭苏共的元兇,他们只是办理了一个终止苏共的法律手续而已。
(四)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也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各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国内采取了较大程度的阶级让步措施,改善本国无产阶级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状况,所以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均较缓和。其次是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采取了较多的政治拉拢和经济援助措施,加强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团结。而这时候的共产主义领导者们,则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停止不前而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信心的丧失最后就导致了信仰的丧失,而信仰的丧失就使革命队伍不断发生异化和质变。于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不知不觉中变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所以,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从各国共产党的质变开始的。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它的全部意义不过是帮助人们确认了业已发生多时的质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它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积极的意义无疑是主要的。
(五)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以苏联十月革命为重要标志的二十世纪共运高潮的一个终结,也是新的共运高潮的开始。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资产阶级对共运失败的庆贺,各国资产阶级曾经长期执行的阶级缓和政策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帝国主义曾经长期执行的拉拢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的政策也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因此,普遍于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广大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将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新的更大更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必然为新的空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准备好一切条件

❺ 如何看待欧洲共产主义运动

欧洲共产主义各党在主要观点和政治倾向方面大体一致,具体政策和提法亦有差异,以至分歧。
1、关于指导思想。法共提科学社会主义,西共提马克思主义,意共提马克思思想、列宁思想、葛兰西思想等等。主张改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以表明理论的生气勃勃和正在发展的特点。肯定K.马克思、В.И.列宁的历史作用,同时认为当代世界提出马克思、列宁无法预见的许多问题,必须使传统解释“现代化”。西欧政治经济的发展已超越列宁的许多论断。对列宁主义不能再用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限制性公式。斯大林阐述列宁主义,许多地方歪曲列宁思想。在列宁逝世后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是将苏联样板绝对化,以苏共的领导权强加于国际共运。
2、关于革命道路。认为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应只有一种固定模式;历史条件不同,革命道路亦应不同。西欧国家根据本国现实情况、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将走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不是采取暴力革命,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近几十年来,资产阶级国家职能大为扩大,它所实行的政策既是资产阶级内部各派势力协调的结果,又是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妥协的结果。可以通过国家机构内部的民主化,改变阶级力量对比,从而改变国家的性质,而不需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盟和政治联盟。由共产党同社会党等有关民主力量联合执政,是实现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必备条件。
3、关于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不能反映经济发达和民主传统根深蒂固的西欧国家独特民主道路的现实。未来社会主义政权不只是属于无产阶级一个阶级,它属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既有体力劳动者,又有脑力劳动者;认为“专政”一词易与“暴力”、“专断”混同,会被看作对民主的否定。意共用工人阶级领导权来代替。法共提出国家应成为代表劳动人民、由工人阶级发挥政治领导作用的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反对统一模式,主张多样化。在经济体制上,主张长期实行公有制占优势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混合型经济;允许私人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通过税收等措施加以限制和调节;实行经济管理和计划管理民主化。在政治体制上,强调议会民主、政治多元、权力分散、地方自治,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政治领导多党制,劳动人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
4、关于工人政党。肯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实行民主集中制,同时强调党的民主性和群众性,承认社会民主党(含社会党、工党)是工人阶级政党。认为没有共产党领导,革命不能胜利,党的领导作用通过多党制联盟来实现,不把党的思想作为官方思想强加于国家和社会。在国际共运中反对有“领导中心”、“领导党”,坚持各党独立自主,权利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尊重各党自主选择的道路。提出以新国际主义取代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提法,认为把国际主义仅限于无产阶级范围内不利于联合一切民主力量,反对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压制各国党并指挥其他党为其战略需要和外交政策服务。
在西欧,公开主张或赞成欧洲共产主义原则的,除意共、法共、西共之外,还有英国共产党、比利时共产党、荷兰共产党等。基本支持或接近欧洲共产主义主张的有芬兰共产党、瑞士劳动党等。共约14个党派,有党员 280万人,占西欧各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0%。亚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也有一些党派在不同程度上支持或接近欧洲共产主义观点。进入80年代,由于欧洲共产主义影响越出欧洲之外,欧洲共产主义一词含意并不确切,以及一些政党面临新的困难或分歧,一般不再使用这一概念。但它们仍继续坚持其基本主张和原则。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能否实现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总的来说,从当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实际出发,汲取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寻求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欧洲社会民主党的体系,这种探索本身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❻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哪些挫折

曾经轰轰烈烈,有席卷全球之势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末却遭
到了近似毁灭性的重大挫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首先,共产主义运动在苏联和东欧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并不是共产主义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是这些国家经济上、政治上的一系列失误和错误所造成的。比如在经济上,它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生产轻消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日用消费品奇缺,导致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权力失控,腐败盛行,执政党成为特殊利益集团。在改革问题上,更是迷失了方向,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毁于一旦。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苏联、东欧的失败,不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而是在许多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僵化态度所受到的惩罚。但是,以中国为首的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革新了原有社会主义体制的构想,也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创新,形成了新理论,开辟了新道路,创立了新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具体要求和发展形式,还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从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摆脱了这种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几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二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三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由工农联盟扩大为全体社会成员;四是社会发展由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在价值取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形成了新的特点,如经济上发展市场,政治上追求民主、思想文化上倡导多样,社会生活中实行法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际上有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这至少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独树一帜,不同以往。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否说明资本主义是最完美的制度?资本主义通过前期的殖民掠夺活动和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较能应对社会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较为灵活的调节方式:第一,饱尝周期性经济危机之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得“聪明”了,它们普遍采取了“凯恩斯经济理论”,对市场进行干预,使得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大大减小。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第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加强社会福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但却无法改变它必然灭亡的命运。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这些“改良”措施,并没有触动私有制的根本,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对抗性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垄断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也不断把自己同国内外无产阶级的矛盾推向极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资本主义最终摆脱不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变化,就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就动摇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况且,取代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个需要涤荡一切旧制度残余,生产力和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到,其间也必然充满艰难和曲折。但是,不管怎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历史的必然。实际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而停止了生命。相反,中国共产党人所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表明,作为共产主义一部分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充满希望,共产主义的实现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必然。

❼ 如何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形势特着急谢谢啦

大致以1976年为标志,国际共运进入下行阶段,新自由主义携各国资本主义势力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整个共运形势可以说已经到了谷底,同时全世界范围内的反资本主义运动开始日益苏醒,参加西欧各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情况,南亚次大陆的共产党(毛)的武装斗争,还有阿拉伯世界的动荡等等~

❽ 19世纪4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

工业革命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日益尖锐,工人运动的斗争矛头越来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武器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

❾ 怎样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进行了准备。1847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成立的以德国工人为主体,吸收英、法、比利时等国工人参加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有了一个明确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它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
1848年欧洲许多国家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阶级斗争特别尖锐的法国,无产阶级充当推翻金融贵族专政的七月王朝的主力军,武装反抗资产阶级,谋求自身的解放。1848年巴黎工人6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抗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积极参加了欧洲1848年革命。在普鲁士反动政府策划的1852年10~11月科隆共产党人审判案之后,根据马克思的提议,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52年11月解散。
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国际联合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于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和它的实际领袖。各国无产阶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联合,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从西欧扩展到东欧、美洲的十几个国家。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它的精神产儿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创立新型民主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英勇尝试。1865年第一国际总部迁往美国纽约。第一国际共召开过5次代表大会和两次代表会议。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着各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内部巴枯宁分子的破坏,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第一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根据马克思的建议,于1876年7月在美国费城代表会议期间宣告解散。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和国际工人运动发生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国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是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积聚和训练本阶级的力量,准备迎接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导和帮助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起来。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于1875年与拉萨尔派合并,改名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又改名德国社会民主党。它经历了反抗俾斯麦政府的社会党人法的艰巨斗争,是当时最有影响、走在前列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9世纪70年代,在丹麦、葡萄牙、美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19世纪80年代,在匈牙利、意大利、俄国、英国、挪威、奥地利、瑞典和瑞士等欧美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或团体。
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倡导下,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创立无产阶级新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它是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团体的国际联合,一开始就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比第一国际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为一致的思想前提。但它相当庞杂和松散,没有明确的纲领,它以每隔几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为其主要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从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瓦解,共召开9次代表大会。第二国际,特别是它的前期(1889~1900)在组织、积聚革命力量,团结教育工人阶级;积累议会斗争经验,开展反对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清除无政府主义影响;加强国际主义团结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896年起,E.伯恩施坦在一系列文章和着作中从理论上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国际现象,各国的机会主义者麇集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旗帜之下。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中的革命左派,首先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A.倍倍尔、W.李卜克内西、R.卢森堡、F.梅林、K.李卜克内西、C.蔡特金等人,在不同程度上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斗争。其他一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如法国的J.盖德、俄国的Г.В.普列汉诺夫、保加利亚的Д.布拉戈耶夫等人,也对伯恩施坦及其实践中的同伙法国的米勒兰分子进行了批判。
以В.И.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上粉碎了小资产阶级的民粹主义以及伯恩施坦主义的变种——经济主义,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2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党章和党纲,为建设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奠定了基础。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了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运动——1905~1907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0年前后,修正主义势力由于以K.J.考茨基为首的中派向其靠拢而更为增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中居于主导地位。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各党大多数领导人蜕化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站在本国政府一边积极支持这场帝国主义战争。除Κ.李卜克内西在1914年12月德国国会通过新的军事预算时大无畏地单独投反对票以外,各国的机会主义领袖们都投票赞成本国政府的军事预算和战争拨款。一些人还担任了资产阶级政府的部长。第二国际陷于瓦解。
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在指导俄国革命实践和进行理论总结的过程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民族解放运动、战略和策略、党的建设以及在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光辉的理论贡献。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在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胜利地夺取政权。革命从首都向外地、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到1918年3月,全俄广大城乡基本上建立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宣告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始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全面的经济政治危机,激起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欧洲和亚洲出现国际性的革命浪潮。在欧洲,主要有芬兰1918年人民起义,1918~1919年德国革命,1919年3月匈牙利革命,先后建立为时短暂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在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革命群众斗争,1919~1920年意大利爆发工人占领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运动,1918年8月日本掀起“米骚动”,直到1923年还发生保加利亚反对赞可夫政权起义,德国萨克森、图林根工人政府建立和汉堡工人起义以及波兰克拉科夫工人起义等。所有这些革命斗争都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血腥镇压之下先后遭到失败。在亚洲,许多国家兴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把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1927年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革命运动。朝鲜在1919年爆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运动”。在土耳其、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相继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掀起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运动。
1924年列宁逝世后,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苏联共产党内多次发生重大争论。这几次争论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施加政治压力,以至采取极端的组织措施,在党内斗争中开创了不好的先例。在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观点指导下,于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镇压运动,杀害和囚禁了大量无辜的领导人、干部和人民群众。
这一时期,苏联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高速度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人民还是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苏联的强大及其影响,不仅保证了它在以后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的胜利,而且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国际在十月革命胜利和欧亚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国际共产主义队伍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国际联合。191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俄国共产党(布),7个欧美国家成立共产党,另外一些国家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1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有欧洲、亚洲、美洲21个国家35个政党和左派组织的52名代表参加。中国、朝鲜和其他东方国家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
这次大会正式成立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总部设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它强调集中的领导和严格的纪律,共产国际有权决定各国支部的纲领、策略和组织问题。各支部要定期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执行它的决议。
共产国际前期,列宁在世期间,举行过4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团结和巩固了各国革命左派的力量,在它的帮助和指导下,到192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共产党。
它在继续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同时,开展了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它提出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以及“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号召,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共产国际中后期活动的主要偏向表现为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不顾各国的具体情况,任意干涉各国党的事务,在各国党内进行过火的斗争,动辄采取极端措施,以及要求各党在自己的行动中服从苏联外交政策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集中统一的国际组织形式,不适合各国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广泛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3年6月,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历史证明,这一决定有利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所面临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的胜利各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谱写了光辉篇章。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发挥了反法西斯战争主力军的作用,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作出伟大贡献。中国和南斯拉夫等国的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本国人民抗击侵略者,胜利地进行了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推动本国反法西斯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大规模的抵抗运动和武装斗争。东欧和其他各国的共产党人分别进行了建立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抵抗运动、发动武装起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
在世界范围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史条件下,原美国共产党总书记E.R.白劳德在1943年1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之后,宣扬德黑兰协议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长期的信任和合作提供了保证,主张美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实行阶级合作,放弃社会主义目标,并在1944年5月解散美国共产党,另组共产主义政治协会。白劳德修正主义给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945年,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共产党人批判了白劳德主义。在此基础上,W.Z.福斯特于同年7月重建美国共产党。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奋斗和战后初期的较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东欧的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德国东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的朝鲜北半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北半部(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等国取得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连同苏联、蒙古在内,约占世界人口1/4的近8亿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49年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之后又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0、30年代克服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坚持革命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结果。
1947年9月,苏联、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意大利等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举行会议,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它存在8年多时间,于1956年4月解散。
在它活动期间,苏、南两党冲突占据了显着地位。1948年6月、1949年11月,情报局两次作出决议,谴责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以J.B.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这两个决议引起连锁反应,一些国家党内相继开展反对所谓“铁托分子”的斗争。历史证明,这些决议和斗争都是错误的。
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蓬勃发展和日益壮大的历史时期。到1949年,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有党员2000多万人。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共产党成为本国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强大力量。尤其重要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一系列国家取得了胜利。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共产党陆续采取措施开始纠正斯大林的某些错误。1956年2月25日,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闭幕前夕,Н.С赫鲁晓夫就批判斯大林问题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同年6月,美国《纽约时报》将这个秘密报告公诸于众,在全世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借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浪潮。各国共产党对此发表了大量文件和评论,总的认为,纠正斯大林的错误,消除对他的个人崇拜,是有利于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克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积极步骤。但是,在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错误的根源和批评斯大林的方式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分歧。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上出现了裂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纠正斯大林错误的影响,克服个人崇拜,是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50年代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批判有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历史的和认识的局限,未能健康地深入发展。这一时期未能从理论上和党政领导体制上进一步探索和消除产生个人崇拜的环境及其根源,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个人崇拜问题;同样,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针、路线的回顾,亦未能超越历史形成的既定模式。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逐步深化,各国共产党人在70、80年代先后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提上了日程。
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和法国的共产党领导人曾指出意、法有可能通过与苏联不同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1956年P.陶里亚蒂提出“结构改革论”,认为用民主与和平方式对政治经济结构进行逐步改革,就能使意大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70年代,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共产党相继提出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应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自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多元化与和平的民主方式,采取不同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走向社会主义。它们的主张曾被称为“欧洲共产主义”。西欧其他一些共产主义政党,还有一些非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也表示赞成或者基本支持这些观点。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50年代初,在J.B.铁托领导下,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在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并在此基础上于60年代中期扩展为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见彩图J.B.铁托在南斯拉夫第2次自治者代表大会上讲话(1971年5月))。苏联共产党从50年代开始对政治和经济体制作过某些改革的探索,60年代曾经推行过新的经济体制。匈牙利在60年代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包括计划制度、经济调节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70~80年代,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不同方式开始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于1985年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1986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要求创造和革新,反对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1987年苏共中央先后提出社会生活全面民主化的纲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1988年改革进入实施业已制定的方针和纲领阶段,扩及到各个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强调打破旧观念,提倡“新思维”。
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路线,从各方面彻底纠正过去“左”的错误。这条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循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开始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980年起,在全国农村逐步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经济改革。1984年起,在城市开展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采取多种承包经营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也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89年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以克服经济建设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了既有无数成功和胜利、又有严重失误和挫折的发展道路。截至1985年,全世界已有110个共产主义政党,8000多万党员。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仍会遇到曲折和反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必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历史提出的新课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0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37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6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5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5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8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3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1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41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3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58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5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64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82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0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66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