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国际政治形势包括哪些内容

国际政治形势包括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2022-07-04 23:18:14

Ⅰ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

多极化时至今日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这并不等于所有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至少在笔者看来,进一步的思考仍是必要的。以下各点之间并无严格次序,大体上是按照“基本的形势”、“原则及目标”和“战略和策略”的顺序展开的。

1.国内外国际政治学者在以下判断上比较容易取得共识: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至少一代人),国际关系中的“一超多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是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超级大国,欧亚大陆继续是世界政治的地缘基轴,非洲和拉丁美洲及亚洲的多数国家尽管不乏快速成长的“新兴实体”,它们的战略依附和半依附位置不会有根本改变;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大的战争的可能性(包括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有国家内部各分裂地块的统一,或者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等目标);第三,不论是筹谋和平,还是实现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作为它的基础的教育投入都是第一要素,是各主要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安身立命、形成主导作用的“制高点”。

2.国际政治学界对于以下问题也有相当程度的共识,尽管里面包含一些仍然模糊和可变的因素:首先,大国的不时磨擦是必然的,国家利益的冲突永远不会消失,不用说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如此,即便是同一性较多的国家之间,仍不能逃脱这种建立在人性和自然法则之上的规律。不过,在新的全球化和后冷战时代,大国关系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特点新趋势:第一.磨擦不放弃合作,并且以合作而不是冲突来解决争端的方式日益增加;第二.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中“敌、我、友”界限变得比较模糊,非此既彼、“你死我活”的冷战逻辑逐渐失效;第三.国家利益及国家间矛盾的相对性由此显现出来,昨天的敌人可能是今天的朋友,今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成为明天的合作伙伴;第四.在国际关系中,“战争边缘政策”继续有效,而且有越来越多使用的趋势,就是说,威慑比实际使用威慑的内容(如动武或制裁)更加经常和有效;第五.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反映出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赖趋势,这些多边性机制成为国际政治中新的要素,大国在许多场合宁肯运用多边机制而不是采取单边行动。

3.必须承认,目前我们的国际战略仍然远没有系统和成型,不像我国内改革,已有“法治国家”、“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总体思路和系列配套措施(如国企改革、住房制度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金融和外贸体制改革等等),外交路线中现有的一些东西(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等)仍比较虚,多限于“粗线条”的轮廓,缺少配套的环节和具体的战略步骤。不能不看到,与美国、俄罗斯、法国等拥有强大的国际战略思维传统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外交和国际战略仍然缺少系统性,缺少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的系列,许多外交表态和行动虽然谈不上错误,却带有“撞击反射式”的应急特点,国内外交界、学术界、战略界之间的沟通协调不令人满意,这一切既与中国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文明传统和众多人口的国家的潜力不相称,也与我国的日益加强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责任不适应。

4.因此,如同国内发展与改革的总目标是依照国情和需要提出的一样,我们的多极化战略同样应当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因素上升和冷战结束这样的大背景加以制订,并使之成为我对外关系和整个国际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多极化战略首先必须服从我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本要求,力争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对外改造旧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原则,对内“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其次要力争考虑到譬如说国防现代化、经济贸易扩展、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各个领域的需求及其协调;从较高标准上说,还要力争取得眼前目标与长期目标、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一致。

5.多极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防止美国单一霸权世界的形成,避免由此而出现的对我的不利影响或压力,但是,正确处理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却是实现多极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从中长期情况判断,美国仍将是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目前已经持续了八年多的经济景气并不完全是偶然现象,它反映出资本主义所谓“新经济”的某些重要特点,揭示出国力强盛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包含着某些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制度性长期因素。因此,美国肯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是影响国际关系和我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我在崛起过程面临的主要压力也将来自美国。中美关系从长期看,肯定会产生一系列磨擦碰撞,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战争,我们既不能寄予幻想,也不要过于悲观。我们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复杂性和两面性有足够的估计,比如,在台湾问题上,要认识美国的模糊政策的必然性(促谈不促统,促和不促合,实际反对台独、台面上拒绝将它明确化)。必须在对外宣传工作中注意一点:多极化不等于反美(尽管实际效果将必然削弱美国的霸主地位);就是说,我们提倡多极化,并不是在一切方面与美国“对着干”,而是说,多极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存及发展的多样性的必然要求;否则,中国的多极化要求可能得不到同样主张多极化的许多国家(如法国,如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认同支持。至少在外交宣传口径上,应当把美国视为我在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战略对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敌人”。

6.日本、西欧和俄罗斯,是当代多极化的国际关系结构的主要地缘战略支点,也应当是我多极化战略的主要工作对象。既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一山不容二虎”的思想作怪,中日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有很深的社会和群众基础,我们的对日工作目标因而应当是、也只能是“不指成为好朋友,但求做个好邻居”,避免因外力的介入或彼此间的一些小事情搅乱大局;须牢记的一点是,日本人在任何条件下是不会放弃与美国的联盟的,这是战后日本立国之本。西欧是一体化程度最高最发达的地区,它作为一个整体也好,或以内部若干主要国家(德法等)的单独声音出现也罢,肯定会在国际政治中起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西欧距我较远(地理和文化均如此),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争取与它的进一步合作,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合作的限度及影响;换言之,西欧是我多极化战略的重点而非焦点。俄罗斯元气大伤,它在冷战结束后的不振还可能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叶利钦总统近年来多次主动向中国示好,但俄国人外交的许多手腕对我弊利时常兼而有之,俄国人的世界强国心态对我是一把两面有刃的剑,我们对中俄关系的前景要有清醒的估计,避其锋、用其利;当务之急是避免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空心化”,令两方的公众和国际舆论看轻这种关系。

7.中国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吸收外部技术、资金和现代管理方式的主要源泉,因此亚太是我国对外战略的出发点和依托点,是改革开发、发展稳定的最重要的外部地缘政治环境;搞好周边关系、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周边关系,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外交任务。从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观察,由“看重北方”到“面向东南”,是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在过去20年内完成的一个历史性转折,它使国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变有了外部环境的基本保障。中国如果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名符其实的一极,首先应当在亚太地区成为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极。在新的多极化态势下面,我的“睦邻友好、稳定周边”的方针不仅应当继续贯彻,而且要朝着“发挥影响、争取主导权”的方向推进,争取在本地区事务上有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江主席最近多次提出,要研究“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入21世纪”的大课题;很自然,中国的外交工作首先应当研究和解决的,是“把一个什么样的亚太带入21世纪”的前导性课题。当我们在亚太地区取得了稳定的大国位置,中国的世界角色便有了可靠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依托。

8.这里须有一个重要澄清:正象搞多极化不等于提倡反美一样,争取主导权不可同搞霸权主义混为一谈。对外宣传工作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别。中国当然坚决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但不等于我不希望对国际事务、尤其是地区事务的许多问题保持自己的声音和有力影响,甚至某些情况某些场合下的主导作用(APEC,朝鲜半岛,印支问题等等);我们反对美国对他国事务的任意干涉,但不等于反对它牵头的所有多边和国际行动。真正的世界大国和地区强国,没有一个是不在自己的对外政治宣言和实际外交行动争取对国际或地区事务中某种主导权的;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尺度,主要应当看其行动的效果,是否有害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否有妨于人类的繁荣与发展,以及是否有损于各国的主权与独立。事实上,中国强调的多极化,就是希望在各国交往和国际事务中,产生一种有利于新世纪、不同于“冷战思维”的国际关系导向。

9.从短期看,中国建立多极化的基本目标,既是防止一个国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说了算的局面(公开宣布的原则),也是为了避免由此对我形成的各种重大压力(内部尺度);从中期考虑,应当是在主要国家力量相对均衡的基础上,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新世纪人类和世界各国追求的稳定主题;从长远角度观察,则是在建立起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基础上,争取对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以改造,促进国际社会在更高程度上的进步。有一点须加以注意:美国及西方目前占优势的国际格局,有它特有的规则和秩序,虽然本质上不合理不公正,但它也有某些现成的“效益”及“好处”,包括对我来说某种“搭便车效应”,我们不能一概排斥、否定。要在世人心目中形成这样一种印象,即:中国人提倡的多极化,并不是简单地以反现秩序为目标,一味鼓励形成“群雄并起、乱世之秋”的气象,而是一种在保持和平与发展之大局的前提之上,对现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以渐进的、稳定的改革,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古人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们在国际政治的“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应当借鉴这种智慧。

10.只要大方向和战略目标明确,对我有利的多极化的具体策略就比较好办,涉外的各个部门和地区都会想出自己的办法,比如,经贸口可以在不影响对美对日经贸关系的前提下,用购买欧元的办法“把鸡蛋放到几个篮子里”;一些部门和南方区域有望稳健地推进“大中华经济圈”,首先是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密切联系,相机寻求与东南亚国家的深度合作;我可主动与俄罗斯加强战略伙伴关系,既在军工和高科技方面借力,也在远东和中亚地区的资源开发上互补;外交部门努力寻求与各地区强国的进一步合作(如加强对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和埃及等国的外交),增进彼此在世界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军方可以以其人之身还治其人之道,争取介入日美安全对话,也要求使其“透明化”,同时增强我在亚太特别是东北亚安全事务上的声音;今后我国原则一旦有邀请,便不拒绝加入所有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如“八国集团”、伦敦核原料控制俱乐部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等。现在的关键是要有总体的设想与战略目标,使看似有差别的具体策略及不同时段的做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Ⅱ 政治环境有哪些

政治体系内环境 (包括政治资源、政治模式、政治局势等 )和政治体系外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

人民安居乐业,市场需要增长,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机会。政治形势是企业确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能否引进外资的重要条件。

国际政局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着密切相关。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有利于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



(2)国际政治形势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政治环境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大背景,比如说政府是否经常换动,政策是否经常变动等,有些抽象。

政治环境是各种不同因素的综合反映,诸如国内危机,针对商业的恐怖主义行动,以及国家之间在特殊地区的冲突,这些问题可能偶尔发生,也可能经常发生。政治环境是政治体系存在和从事政治活动、进行政治决策的背景条件的总和。

Ⅲ 当前国际形势有以下几点特征

1.国际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实力,一个是软实力,硬实力主要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软实力包括文化、制度、国家形象、等。
2.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角色。
3.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
4.国际政治出现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课题,公平和正义成为世界潮流,这成为值得期待的一个重要特点。
5.国际安全挑战更加复杂多元
6.亚太战略力量加快重组,地缘环境严峻复杂
7.中国和平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中外互动在更高水平展开

Ⅳ 当前国际政治形式

目前的国际政治形势是,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在经济上,西方的需求减少,导致失业的增加,从而出现了政治问题,比如希腊,英国的骚乱,阿拉伯之春,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由于金融危机,美国的相对实力和绝对实力被削弱,全球局势,会从每股所主导的全球化慢慢转化为各个区域的多极化世界。好比这样一句话,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美国虽然不想丢失霸权的位置,不过大趋势就是那样,不可抗争。

Ⅳ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是什么

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大变动。其变动的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不亚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可产生的国际形势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两极格局消失,多极趋势出现:二战后左右世界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所组成的集团的对抗,即两极格局持续了40年。随着苏联集团的突然垮台,平等关系破裂而出现的经济、政治矛盾。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特别是与地区大国,其中主要是美与俄、中关系。俄、中虽然一个有所减弱,一个仍力量不强,但仍然是重要大国,显然现在还不是名副其实的两个极。因此,西方特别是美国,要设法阻挠这种趋势的发展,并通过限制和干涉内政等办法来实现其意图。第三类与之相并存的两极格局当然亦随之消失,相应而起的则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多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与中国。不过这五极的力量还很不平衡,只能说是趋势的出现,还不是相互制约,力量相对均衡的五极。

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力量,仍然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西欧的经济总体上虽与美国相当,但毕竟不是单一国家,由于多方制约力量发挥不出来。日本虽然经济实力较强;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60%,但战败国的地位,对自身侵略战争认识,政治上的作用与形象受到影响,军事仍有所依附,所以作为一极来说,力量不充足。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领土、人口、政治、军事、经济力量都有所减少和下降,作用与影响已今非昔比。中国这几年经济增长较快,但总体实力还很弱。所以,目前的现实还是“一超多强”。

(2)单一主要矛盾转化为多重矛盾:原来两极体系下;两个超级大国的东、西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主宰着其他矛盾。现在则出现西方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第一类的矛盾是美国、西欧、日本之间的矛盾。三者之间由原来以美国为首,政治上和军事上影响和控制西欧和日本,现在情况是,西欧与日本则与美国争取相应的是地区性的各国之间,由于各种矛盾引起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冲突不仅会扩大,而且有意、无意卷进些大国,使矛盾复杂化。

(3)全球经济关系国际化、集团化、区域化:由于两极体系的消失,政治、军事矛盾的减弱,各国都将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作为重要任务。但是,在经济上,首先是打破了过去政治上的障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加强,在资金、技术、商品方面的流通与交换呈加快趋势,使世界经济向一体化道路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自从出现了西欧共同体以来,其经济效益与优点日益明显,同时其竞争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加深。其作用一方面,吸引与促进其他地区的集团化经济出现;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地区组成集团,否则就无法与之竞争及抗衡。例如,北美出现了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所以,世界上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近来特别突出。目前,大约有各种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24个,涉及的国家欧洲有31个,亚洲有34个,非洲49个,拉美有28个,北美与大洋洲各2个,共146个,占联合国185个会员国的79%。可以说是把绝大多数国家卷了进去。

(4)全球军事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少,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由于冷战结束,两个超级大国的大量的核武器与运载工具的竞争局面亦随之消失,面临的是削减核武器与运载工具,以及防止战略武器的扩散等迫切任务。从近年来的形势看,在削减和销毁核武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95年5月,联合国会议确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些情况表明大模战争的可能性在减少。于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原华沙条约二个军事集团的成员国都在较大幅地裁减军备。所以,欧洲情况比较安全。不过东欧(如波黑)及前苏联别出现些冲突。除波黑外,多已趋于和缓。其他地区(如阿富汗)存在的冲突亦只限于局部或国内。不过,在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由于原来存在的矛盾与可能出现的潜在矛盾,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加强国防与军备现象。因此,在全球性对抗与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的冲突有可能出现与增多。

Ⅵ 国际形势可分为那些方面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所谓国际经济格局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三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从地缘角度划分,世界总体上可分为六大经济区域: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 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尔爾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现已遍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东欧及中东各个角落,形成了“新兴经济群体”。
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发展模式、美国的金融创新制度、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及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美国匹兹堡G20峰会弱化了八国集团的作用,将包括10个新兴经济体的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最重要论坛”和“世界经济新协调群体”,标志着主导世界经济的美日欧三强已无法单独解决全球性大问题,标志着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大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扩大,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二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尽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收缩幅度变小,但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衰退的总趋势已成定局,不会出现逆转。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迅速慢延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拖累和影响,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兴经济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萎缩,然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表现依然好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GDP约增长2.1%,与发达国家超过负3%的经济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世界经济逆境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向前发展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其发展前景仍具有持续性。2010年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将以5.1%的速度增长,其中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约为6%,而发达国家仅约为1.7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为1.3%),由此可见,新兴经济体追赶发达经济体的空间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趋势必将有助于世界经济格局及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变革。
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向亚洲转移。在亚洲的引领下,预计2020年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占全球GDP的50%。
四、经济实力是经济权力分配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必然导致国际经济关系、世界格局变化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调整的连锁反映。正如法国《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机就像一场风暴或者龙卷风,所到之处景象改变。而当危机结束时,我们将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变”。事实表明,美国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美国第一经济强国地位受到挑战;美国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美元特权地位受到挑战,等等。
新兴经济体的崛及世界经济格局转变,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以来,世界格局大体经历了英国独领风骚,英法德群起称雄,美国充当救世主,称霸世界。从世界体系论的角度看,大国兴衰的实质是:有的国家从世界的“中心”向“外围”滑落,有的国家则从“外围”走向“中心”。大型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印两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复归”,将逐渐改变世界经济现有版图和格局,对重振亚洲雄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新兴大国的崛起不能再沿袭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走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亦即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南北差距虽然趋于缩小,但差距依然巨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不发达状态,中印等大型新兴经济体要想做到既受国际社会重视,又受国际社会尊敬,仍任重而道远。
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可能是过去400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尽管这个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然而2009年已标志着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这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几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欧美,亚太地区长期是被边缘化的。今天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
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东亚经济一体化势头在增长。
新旧格局交替,总会有一些国家的地位相对下降。欧洲曾经与美国一道是世界的中心,过去几个世纪大体上是西方主导的世纪,欧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国际关系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欧洲的重要性显然相对下降。这也是今天的欧洲人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欧盟由27国组成,欧洲人自己也承认他们没有共同的外交政策,也没有共同的防务政策,因此欧盟很难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一个统一的行为体发挥作用。欧盟本身也意识到这个弱点,在里斯本条约生效之后,他们选举了赫尔曼•范龙佩为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俗称“欧盟总统”)、凯瑟琳•阿什顿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俗称“欧盟外长”)。但这两位都不是欧洲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究竟能够发挥多少作用,尚待观察。当然,必须看到,欧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08年在全球61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中,欧盟就占了18万亿。欧盟仍然是国际关系当中的重要力量,它的重要性下降只是相对而言而已。
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但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靠,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同时,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金融领域,正在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格局演变和大国关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新兴大国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新兴大国的崛起。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新兴大国虽然也受到明显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经济增长,表现好于发达国家。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一升一降之势进一步加强。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双向平衡的格局转变。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相对均衡、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取得突破,国际经济体系步入转型期。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引发国际体系深刻变革,并率先在经济金融领域取得突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危机中应运而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匹兹堡峰会决定将G20峰会机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治理结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为进一步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各大国加紧调整内外政策,牵动大国关系发展演变。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大国深刻反思。各方普遍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政策,抢抓危机后的战略制高点。美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内振兴经济,对外倡导“巧实力”外交,主张建立“多伙伴世界”,加强与大国的协调与合作。俄罗斯对内积极消弭危机影响,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经济秩序,对外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与各方关系。欧盟内部推动完成《里斯本条约》批约进程,对外积极参与国际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日本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倡导“友爱外交”,倡建“东亚共同体”。新兴大国努力保持经济增长,联合自强势头加强。总体上看,大国间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四是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相关多边外交日益活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一项核心内容。核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核不扩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焦点。恐怖主义、能源、粮食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增强。朝核、伊朗核等热点问题曲折发展。围绕各类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开展了空前密集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Ⅶ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和看法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动荡、格局调整、体系变革的新阶段。
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社会加强应对。美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挫伤了各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危机由虚拟经济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衰退,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环比下降0.5%,为7年来的最大降幅。欧洲和日本成为金融危机连锁影响的重灾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受到殃及,亚洲、拉美、非洲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油价粮价大幅波动,原油价格跌破每桶40美元。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明显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危机也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社会问题突出,失业率普遍上升。美、欧、日、中、俄等多国政府纷纷出台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并在华盛顿举行首次20国集团金融峰会,国际社会表达出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强烈意愿,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升高。但危机尚未见底,其对国际体系及格局演变的影响值得高度重视。
二、地缘战略竞争激烈,大国合作大势所趋。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围绕南奥塞梯问题爆发武装冲突,表明国际关系中的传统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因素依然突出。俄与美欧关系一度趋于紧张,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出现一些困难。此外,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乃至软实力方面的较量依然存在,围绕深海、极地和太空的争夺正在逐步展开,战略利益竞争日益突出。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客观上缓和了大国关系。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各大国普遍认识到加强合作、共渡时艰是唯一的共同选择。美、欧等传统发达国家加强彼此协调,并加大对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借重。大国关系的合作面回升。奥巴马顺应时势,以“变革”为口号当选美首位黑人总统,将着手调整美内外政策,可望重视大国合作和多边主义。美俄相互释放改善关系的信号,双方领导人在俄格冲突后首次聚首金融峰会。欧俄重启新伙伴关系计划,并将探讨建立新的欧洲安全机制。大国间既合作又竞争的总体框架得以维持。
三、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新兴大国崭露头角。世界各主要力量实力此消彼长,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入调整演变。美对外战略受到伊拉克、阿富汗局势影响,不断加大对盟国和多边机制的借重。欧洲一体化推进遇到困难,日本政府更迭,内顾倾向加大。新兴发展中大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推手。俄罗斯战略进取态势明显,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妥善应对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备受瞩目。“金砖4国”、“展望5国”和“新钻11国”发展潜力巨大,彼此加强协调,在全球事务和国际体系调整变革中的影响迅速上升。新兴大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突显,在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首次以平等姿态与传统发达国家共同讨论国际经济金融的核心问题。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为国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四、亚太合作蓄势推进,新问题新挑战不时涌现。亚太地区国家加强经济金融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紧迫感增强,合作步伐加快。APEC、上海合作组织等在加强宏观经济对话、开展能源、交通等务实合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以“10+3”合作为主渠道的东亚合作续有推进,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首次在10+3框架外举行,并实现机制化,开启了三国合作的新阶段。以《东盟宪章》的签署为标志,东盟一体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各主要力量继续深入参与地区事务,扩大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形势复杂多变,动荡和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部分地区恐怖活动威胁上升,安全角势恶化。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趋紧。东南亚、南亚等一些国家政局出现不稳,面临的经济风险和挑战增加,地区国家间围绕领土主权等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五、热点问题一波三折,全球性问题牵动各方。中东局势再度恶化,哈马斯宣布同以色列停火结束,以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以巴冲突升级。朝核问题曲折发展。朝宣布重启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美宣布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并最终将朝从“支恐”国家名单中除名。但双方在验证等问题上分歧未解,成为进一步推进六方会谈进程的障碍。伊朗核问题僵持不下。欧等向伊递交复谈方案,欧伊间进行了一些接触,但双方未就复谈达成妥协。津巴布韦各派在权利分配问题上矛盾突出,美、欧等继续加大对津制裁。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起诉苏丹总统,使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更趋复杂化。刚果(金)、几内亚等国政局动荡不安。索马里海盗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方纷纷采取联合打击行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发展援助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际局势的重要因素。粮食危机引发多国骚乱,发展问题更显紧迫。落实“巴厘路线图”新一轮气候变化谈判启动。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化挑战,国际社会有效治理机制明显不足。

阅读全文

与国际政治形势包括哪些内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81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1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4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64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96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4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2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52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4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6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6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6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9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94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1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7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