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贫困国际定义有哪些

贫困国际定义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07 20:06:10

㈠ 贫困的真正含义

贫困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直到现在为止,有关贫困的涵义及其衡量标准的确定,在学者中间仍然争论不休,而且这种争论似乎越来越复杂化。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贫困现象又很简单,因为你无论在定义上进行怎样的争论,贫困都以一种朴素而客观的方式存在着。

因此我们可以说,贫困首先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状态,但贫困又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状态。贫困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现象。

实际上,当我们用“穷人”这个概念来指称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这是在指一个人群。而在社会结构中,这个人群往往成为特定社会分层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尽管任何社会中都会有“穷人”的存在,但在不同的社会中,“穷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含义却会很不相同。在传统社会中,低微的收入、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世代间的传承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穷人”不仅有着极易辨认的外部特征,而且与富人在许多方面都有对照鲜明的反差。而在现代社会中,身份的、世袭的、先天注定的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下降,而社会地位的变动越来越频繁。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将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分层,看作是一些与个人没有固定联系的位置,或者说是社会中的一些“格子”,今天你符合这个格子的标准,你就进入这个格子,明天你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从这个格子中出来而进入另一个格子。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中的分层或人们的社会地位,往往是与社会流动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作为社会分层结构要素的“穷人”,就可以看出,“穷人”和“穷人”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贫困的程度不同、贫困的内容不同,甚至也不在于社会为穷人做了什么,而是在于穷人改变自己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在于穷人改变自己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方式和机制是什么。

从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在发达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的两种不同途径。一种途径是针对已经处于贫困状态的这一代人的,包括刺激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状况、实施福利救济等。事实上,这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对于已经处于贫困状态的这一代人来说,当然可以通过种种努力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但要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很困难的。而要真正实现“穷人”社会地位的改善,就涉及到另外的一种途径,这就是通过教育的机制,使得他们的子女有可能向更高的社会地位流动。也就是通过代际之间的流动,改变穷人这个人群中某些人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社会流动影响着贫困的性质。在社会流动比较频繁的社会中,尽管贫困也具有社会分层的含义,但这样的贫困具有较强的可变性,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僵硬的结构。而在社会流动不易发生的社会中,由贫困形成的结构因素则具有较强的僵硬性,它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排斥,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贫困的复制或再生产。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国近几十年来不同时期贫困的状况,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涵义。在改革前的再分配体制中,我国的贫困现象主要存在于农村,而城市中只存在个别由于残疾、疾病以及其他一些个人因素而导致的贫困。按有关部门的数字,在1978年的时候,我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为2.5亿,贫困发生率达到30%。而且,那时的贫困往往意味着饥饿甚至死亡。但由于当时的贫困具有一种很强的"集体性"或地区性,空间的隔离使得与富裕形成对照的"贫困感"并不强烈,似乎生活理所当然就是那样子。在此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在改善,从而使得贫困的发生率开始降低;另一方面,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分化开始加剧,个体贫富差别日益凸现。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很少将当时贫困的人口当作一个社会阶层来看待。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无论自己生活状况或社会地位如何,似乎都有改变的可能。但到了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社会出现了开始凝固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中,不仅贫困在定型为社会分层的结构,而且在80年代被社会流动掩盖住的一些制度或结构开始浮现出来。

在静态的方面,这些因素表现为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是在世界性反贫困行动中经常被人们所强调的一个概念。“社会排斥”被视为消除贫困的障碍,已经在世界上获得高度共识。尽管社会排斥的内容涉及到很广泛的方面,但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这种社会排斥更直接地是表现为体制性排斥。比如,城乡的制度性分割仍然是造成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的重要原因;社会资源的二元化再分配使得资源更多地向富裕的城市社会倾斜;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是高度选择性的,覆盖的是社会中一部分富裕人口;正式就业市场的相对封闭性阻塞了部分向上社会流动的渠道等。

在动态的方面,这些因素则表现为贫困的再生产。当社会分层结构相对凝固之后,结构的再生产倾向会更加强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贫困群体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封闭的状态。如果这种封闭状态持续较长时间,就会形成一种特有的生活世界,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种特有的制度和文化,其结果必然是这个贫困群体自身的不断复制。

贫困的绝对与相对

全球扶贫大会于5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这是就全球减少贫困问题召开的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性会议。这让人不得不再次面对这样一个基础的问题:什么是贫困?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在社会学中,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当然,相对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来说,理论上的定义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诸多的分歧和争议。其实,贫困如同世界上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一样,过于细致的标准的确立可能确实是困难的,但这不能妨碍一些最基本判断的成立。

为了解决这些歧义,学者们又提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概念。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相对贫困则是相对于正常的生活水平而言,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全国中等水平的一半,我们就可以说他或他们是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绝对意义上的贫困与相对意义上的贫困之间的区别,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对所面临的贫困问题,包括它的成因、特征和社会后果进行判断。

绝对贫困往往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绝对贫困往往是与缺吃少穿、露宿街头、营养不良、面黄肌瘦、乞讨甚至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有关的资料,目前世界上还有28亿人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占发展中国家人口一半以上,其中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

而相对贫困的问题则远不像绝对贫困那样触目惊心。上世纪90年代末《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了超过3000万"生活在贫困之中"美国人的生活。文章问到:今天这些穷人有多穷呢?在1995年,41%的贫穷家庭拥有他们自己的住宅。平均每个穷人家庭拥有三间睡房,1.5个卫生间,一个停车间,一个阳台或者一个院子;超过75万的穷人所拥有的住宅价值超过15万美元,其中接近20万的穷人拥有的住房价值超过30万美元;七成的贫穷家庭有自己的汽车,其中27%有两辆以上;97%的贫穷家庭有彩色电视机,其中接近一半家庭有两台以上;美国的穷人比中产阶级更肥胖,因为穷人家孩子实际上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吃更多肉类,而对蛋白质的摄入,则两者都比正常的标准超出了一倍。这位作者据此指责,美国人口调查局关于美国贫困问题的报告夸大了美国的贫困并由此对人们形成误导。

在这里我想要说明的是,贫困是如何在一种“很富裕”的状态下发生的。实际上,上述文章所体现的是一种对贫困的简单化理解。这种简单化体现在,他是将一种特定的生活状况与其所处的情境完全剥离开来。事实上,人们对生活的判断,对生活的感受,甚至在客观上一种特定的生活条件是否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的。一个拥有上述生活状态的人,在某个贫困的非洲国家可能是一个富翁,而在美国则可能是一个穷人;在那个贫困的非洲国家,他可能感受的是一种人上人的优越感,而在美国他可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失败的挫折感。

相对贫困往往形成一种人们称之为相对剥夺感的社会心态。相对剥夺感(relation depriv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等人在《美国士兵》(1949)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这是一种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物形成的心理感受。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种以与周围的邻人比较形成的感受,可能更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而人们由于贫困问题形成的不满情绪,与其说主要是来自绝对贫困,不如说更多的是来自相对贫困,即来自与他人相比较而言自己的劣势地位。

包括亨廷顿在内的一些发展政治学家曾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往往伴随着比此前的贫困时期更多的社会动荡。这种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出现过。亨廷顿对此的解释是,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人们的期望值也会迅速提高,这样在迅速增长的期望值与实际的满足程度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落差,并由此形成一种挫折感。正是这种挫折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这个解释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在同样的背景之下,还有两个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相对剥夺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社会条件变化快,社会分化也会不断加剧,特别是原来属于同一阶层或彼此地位差不多的人可能在这种分化的过程中拉开很大的距离。这样一来,对比会更为强烈,形成的相对剥夺感也会更强;第二个因素是,尽管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大多数人的收入会增加,但对于其中的一些人来说,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韩国的具海根教授的《韩国工人》一书被美国社会学会评为“2001-2003年亚洲问题最佳着作",他在这本书中研究这样一种现象:在韩国经济增长最迅速的时期,工人的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加,但也恰恰是在这时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工人运动。原因何在?具海根教授的解释是,在经济增长期间,工厂中的劳资关系却在不断恶化,工人在工作场所中形成的是一种"悲愤感"和强烈的不公平意识。正是这种"悲愤感"和不公平意识成为工人运动的重要动力。尽管这层意义上的意识和心态不是直接来自于贫困,但在现实性上,却会与由贫困产生的社会意识融合在一起。

㈡ 国际贫困线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的初衷是要使社会救助制度乃至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符合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化的大趋势。国际贫困标准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国际贫困标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国际贫困标准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查,只要知道社会平均收入或社会中位收入,乘上50%,就可以求得贫困线。因此,也可以减少行政费用。国际贫困标准虽然为一部分学者所推崇,但也为一部分学者所诘难,这就不免引出一番争议。

(2)贫困国际定义有哪些扩展阅读:

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它显然是以相对贫困的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其优点是明显的。但是,其收入比例数50%这个确定值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其成员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标准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它能否名副其实地在全世界通行,尤其是能否符合第三世界(譬如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然还有疑问。因此,我们的讨论仍然要从它的来龙去脉开始。

㈢ 绝对贫困的国际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世界银行有两条贫困线:日收入2美元才是贫困线,用于小康社会;日收入1.25美元的那条,叫作绝对贫困线或极端贫困线,用于黑非洲等二十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世界银行的发达国家贫困线为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低于14.4美元。

㈣ 国际贫困标准的什么是国际贫困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它显然是以相对贫困的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其优点是明显的。但是,其收入比例数50%这个确定值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其成员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标准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它能否名副其实地在全世界通行,尤其是能否符合第三世界(譬如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然还有疑问。因此,我们的讨论仍然要从它的来龙去脉开始。

㈤ 贫困户定义

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贫困的标准不同,目前国际贫困线标准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 天1 美元收入的标准。
中国的贫困线标准调整了几次:1986年,国家统计局作了一项关于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研究,确定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标准是年人均200元;到1990 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 元;到1995年,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这个标准被调整为530元;在2000年 “八七”攻坚计划完成时,贫困标准已经调整为625元; 2005 年为683 元。这一标准是农村绝对贫困户的标准,而不是相对贫困标准。
绝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在测量绝对贫困标准时,一般只考虑为了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须购买的物品,并且,所购买的物品应当是最简单最经济的。
相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2005 年,我国的农村相对贫困标准是684-944元。
近年来,城市贫困户的问题逐渐显现,中国城市贫困标准是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计算的,各个城市这一标准有所不同。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㈥ 按照国际贫困线的定义,收入不到平均收入的多少就属于贫困人口

按照国际贫困线的定义,收入一天不足1.9美元就属于贫困人口。

国际贫困线是2020年公布的经济学名词。一种设定的衡量实际收入的国际标准。一般用不变美元表示,作为估计世界上过着糊口生活的人口的比例的根据。世界银行有两条贫困线:一条是贫困线,用于小康社会,标准是每人每日收入1.9美元。

另一条是绝对贫困线或极端贫困线,用于黑非洲等二十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标准是每人每日收入1.9美元。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指可支配收入, 即你每天可支配收入是1.9美元,所以单纯的指收入或支出都不确切,因为每天最低收入1.9美元,生活开支还要用掉。

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因此我们要弄清贫困的概念。贫困是一个人缺少通常的或社会接收到的货币量或物质财富的状态。这个定义包含两个重要思想,第一,贫困的定义在不同社会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第二,定义的重点放在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㈦ 国际贫困标准的介绍

国际贫困标准的初衷是要使社会救助制度乃至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符合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化的大趋势。国际贫困标准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国际贫困标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国际贫困标准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查,只要知道社会平均收入或社会中位收入,乘上50%,就可以求得贫困线。因此,也可以减少行政费用。国际贫困标准虽然为一部分学者所推崇,但也为一部分学者所诘难,这就不免引出一番争议。

㈧ 贫困包含哪些

贫困类型有:

1、城镇和农村最低保障家庭子女;

2、农村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子女;

3、特困职工家庭子女;

4、孤残学生;

5、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警察子女;

6、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7、家庭遭遇突发性、不可抗力变故,造成人身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困难学生。

家庭遭遇突发性、不可抗力变故,造成人身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困难学生。需提供所在村委证明、镇政府确认和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材料,如病历、大病药费单据等原件。

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具备以下条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特殊困难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证》、《社会扶助证》、《最低生活保障证》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列为特困生。

(8)贫困国际定义有哪些扩展阅读:

参照市民平均消费水平,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暂定为:

1、本人月平均生活费、家庭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平时生活节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

2、家庭所在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3、少数民族学生,及少数本人虽未主动申请但家庭确实贫困,且有相关证明情况属实的学生,可列为贫困生。

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具备以下条件的,如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特殊困难家庭,家庭持有《特困证》、《社会扶助证》、《最低生活保障证》及本人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列为特困生。

用于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按月发放。每年9月30日前,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

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

㈨ 贫困标准是什么

法律分析:不同城市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贫困标准也不同。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至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到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如果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正可以脱贫。2016年贫困线约为3000元,2015年为2800元。中国目前贫困线以2011年2300元不变价为基准,此基准可能不定期调整。2011年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2300元,这比2010的1274元贫困标准提高了80%。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8200万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国际贫困标准(国际赤贫标准)为一人一天1.9美元。

法律依据:《关于提高2021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的通知》

?一、提标安排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1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州级指导标准提高到660元/人·月。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州级指导标准提高到4770元/人·年。

(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1.基本生活标准。2021年,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州级指导标准统一提高到858元/人·月。

2.照料护理补贴标准。2021年,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州级指导标准仍按照2020年标准执行。即:

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州级指导标准:一档(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835元/人·月,二档(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418元/人·月,三档(具备生活自理能力)251元/人·月。

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州级指导标准:一档(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51元/人·月,二档(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88元/人·月,三档(具备生活自理能力)50元/人·月。

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集中供养的统一用于供养服务机构照料护理开支;分散供养的按照委托照料服务协议,用于支付服务费用。

阅读全文

与贫困国际定义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58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91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74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77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16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26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19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04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02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45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24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167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06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67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99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69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0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81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575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