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有什麼塔外建史知識點

巴西有什麼塔外建史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2-07-02 09:31:40

1. 關於巴西的小知識

國名:巴西聯邦共和國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0∶7。旗地為綠色,中間是一個黃色菱形,其四個頂點與旗邊的距離均相等。菱形中間是一個藍色天球儀,其上有一條拱形白帶。綠、黃色是巴西的國色。綠色象徵該國廣闊的叢林,黃色代表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天球儀上的拱形白帶將球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象徵南半球星空,其上大小不同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巴西的26個州和一個聯邦區。白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秩序和進步」。

國徽: 圖案中間突出一顆大五角星,象徵國家的獨立和團結。大五角星內的藍色圓面上有五個小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圓環中有22個小五角星,代表巴西各州和聯邦區。大五角星周圍環繞著用咖啡葉和煙草葉編織的花環,背後豎立一把劍,劍柄在五角星下端。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巴西聯邦共和國」,「1889年11月15日」(共和國成立日)。

重要節日:獨立日:9月7日(1822年);國慶日:9月7日(1822年);印第安人日:4月19日;吉卜賽人日:5月24日。

國家政要: 總統盧拉·達席爾瓦 (Lula da Silva) ,2002年10月當選,2003年1月1日任職;2006年10月再次當選 ,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

自然地理:851.42萬平方公里(資料來源《巴西四月年鑒》),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人口:1. 816億(2004年),佔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種人佔54. 03%,黑白混血種人佔39. 94%,黑種人佔5. 39%,黃種人佔0.46%,印第安人約佔0. 16%。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71%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巴西「印第安人日」

首都: 巴西利亞(Brasilia) ,人口205.1萬人(2000年),融匯了世界古今建築藝術的精華,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造在人工湖旁,以三權廣場為核心,形狀像一架頭朝東方的巨型飛機。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巴西利亞城列為「人類文化財富」。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下設市,全國共有5562個市。各州名稱如下:阿克里、阿拉戈斯、亞馬孫、阿馬帕、巴伊亞、塞阿拉、聖埃斯皮里圖、戈亞斯、馬拉尼昂、馬托格羅索、南馬托格羅索、米納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奧伊、北里奧格蘭德、南里奧格蘭德、里約熱內盧、朗多尼亞、羅賴馬、聖卡塔琳、聖保羅、塞爾希培、托坎廷斯。

簡史: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爾到達巴西。16世紀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逃到巴西後,巴西實際上成了葡的帝國中心。1821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西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獲得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8年5月廢除奴隸制度。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891年2月24日通過第一部共和國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1960年將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1964年3月31日,軍人政變上台,實行獨裁統治,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

更多詳細請點擊: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23/content_453177.htm

2. 巴西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議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總統府和外交部水晶宮等是巴西利亞的標志性建築。
最高的建築是高224米的電視塔,比巴黎埃菲爾鐵塔低100米,為世界第四高鐵塔,重378噸。

巴西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東瀕大西洋,同除智利和厄瓜多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國家接壤。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家。
巴西利亞是聯邦區政府所在地,聯邦區(Distrito Federal)面積5822平方公里,所屬城區和衛星城共10個,總人口約200萬。現任聯邦區長官為若阿金.羅里茲(Joaquim Roriz)。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210億美元,佔全國的2.73%。經濟以服務業為主,約占聯邦區產值的90%;工業佔10%,主要為建築業和水泥製造業。
巴西利亞位於巴西中央高原,海拔1158米,氣候宜人,全年分為雨季和旱季,年均最高溫度為29.3°C,最低溫度為17.1°C。年降雨量為1603毫米。巴西利亞以其獨特的建築聞名於世。其總體建設計劃由建築大師盧西奧.科斯塔(LÚCIO COSTA )完成。在燈火通明的夜晚從空中俯視,巴西利亞宛如一架駛向東方的巨型飛機。整座城市沿垂直的兩軸鋪開:向機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軸和沿機身東西延伸的紀念碑軸。機頭是三權廣場,機身是政府機構所在地,機翼則是現代化的立體公路。三權廣場左側是總統府,右側是聯邦最高法院。廣場對面是國會參、眾兩院,兩院會議大廳建築外觀如同兩只大碗,眾議院的碗口朝上,象徵「民主」、「廣開言路」;參議院的碗口朝下,象徵「集中民意」。國會的兩座28層大樓之間有通道相聯,呈「H」型,為葡語「人」的首字母。三權廣場上的議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總統府和外交部水晶宮等是巴西利亞的標志性建築。1987年12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巴西利亞為「人類文化遺產」。
巴西利亞最高的建築是高224米的電視塔,比巴黎埃菲爾鐵塔低100米,為世界第四高鐵塔,重378噸。鐵塔瞭望台位於75米處,可容納150人,遊客可免費乘電梯登台。每逢周末鐵塔周圍有手工藝品市場。
市內帕拉諾阿(PARANOA)湖為人工湖,由四條河流攔截而成,狀如「人」字,面積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4.91億立方米,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湖區人口約50萬。湖岸長80公里,沿岸分布著45個娛樂和運動俱樂部。 巴西利亞現有小學464所、中學84所、大學10所,劇院15家,電影院20家,博物館13個,藝術館19個。
2000年人口1.69799億,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位。
聖保羅市(Sao Paulo)於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聖保羅州首府,位於該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149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740萬。聖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產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佔全州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50%和70%。主要工業:機械、汽車、電器零件和輕工業。此外還有醫葯、塑料、煙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類企業22.5萬家,全國50個最大企業中有30個在此。銀行和分行5037家,銀行職員占就業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個,11個現代化購物中心10餘家,還有800多個集市。聖市工業就業人口佔全國總數的20%。聖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貿基地。1984年,我國在聖保羅設總領事館。1988年,聖市與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約有17萬華僑華人居住於聖保羅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伊瓜蘇市(Foz do Iguazul)位於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國交界的巴拉那河與伊瓜蘇河匯合處。「伊瓜蘇」在印第安瓜拉尼語中意為「大水」。全市面積630平方公里(其中伊瓜蘇國家公園佔20%,伊泰普湖佔30%)。市區面積85平方公里,海拔183米,人口25萬。年平均溫度27.7°C,每年1月氣溫最高,平均溫度28.1°C;7月最冷,平均溫度14.6 °C,年降雨量1712毫米,年平均濕度80%。
伊瓜蘇市是巴西第二大旅遊中心,年均接待遊客約700萬人次,當地居民主要從事商業和旅遊業。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距市區12公里,著名的伊瓜蘇大瀑布距市區28公里。該市距巴拉圭東方市僅6.5公里(每年巴西約有600萬人次前往東方市購物),距阿根廷境內的伊瓜蘇港市10公里,距阿境內的大瀑布29公里。
伊瓜蘇市約有3000華僑華人,其中大多數在位於巴拉圭一側的東方市經商,居住在伊市。伊瓜蘇大瀑布伊瓜蘇大瀑布位於巴西與阿根廷交界處的伊瓜蘇河上,形成於1.2億年前。1542年被西班牙人發現。大瀑布由275個瀑布組成,最大的瀑布跌水90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被稱為「魔鬼之喉」。大瀑布的四分之三在阿根廷境內,但從巴西一側看去更為壯觀。巴境內參觀里程1公里(阿境內參觀里程3公里)。
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西與巴拉圭之間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徑流量7250億立方米)上,伊瓜蘇市北12公里處,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由巴西與巴拉圭共建,發電機組和發電量由兩國均分。目前共有18台發電機組(每台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年發電量790億度。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會唱歌的石頭」。伊泰普水電站於1974年10月17日動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歷時17載。水電站主壩為混凝土空心重力壩,高196米(海拔225米),長1500米。右側接弧形混凝土大頭壩,長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閘長483米,最大泄洪量為62200立方米/秒。兩岸還接有堆石壩、土壩,整個壩長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庫面積1350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側750平方公里,巴拉圭側600平方公里),容量290億立方米。
伊泰普水電站工程由美國舊金山國際工程公司和義大利米蘭電力顧問公司提供咨詢並於1971-1974年間完成了總體規劃、導流工程、水輪發電機組選用等關鍵性設計。發電機組全部由德國和巴西的合資企業在巴西製造。巴西、巴拉圭兩國政府為開發伊泰普水電站組成伊泰普聯營公司,負責施工建設和經營管理。兩國政府簽訂的有關協議對水電站的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巴西和巴拉圭兩國電力頻率不同,分屬巴西和巴拉圭的機組分別採用60赫和50赫的頻率。高壓交流輸電線為750千伏。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費水電站發電量的2%,故按規定(50年內,巴拉圭分得電力的多餘部分必須賣給巴西,50年後可以自由轉售)將剩餘48%的電賣給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福納斯公司(Furnas)中心調度所負責調度。
伊泰普聯營公司注冊1億美元,兩國電力公司各出一半並分別擁有水電站的一半產權。建設資金的99%依靠貸款,由巴西負責籌集。水電站建設總投資為234億美元,其中工程投資112.4億,利息支出121.6億。根據兩國政府協議,水電站按50年(1974-2023年)還清本息確定電價(仍以美元計)。其間可借新債還舊債。貸款還本付息費用占水電站經營管理費的70%。 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電站每年發電收益約23億美元。
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是里約熱內盧州首府,位於該州南部,坐落在瓜納巴拉海灣內側,海拔2.3米,面積1250平方公里,人口約550萬,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溫度為17°C,最高溫度為36°C。里約市建於1565年,1834-1960年為巴西首都。是巴西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中心。
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達這里時,誤以為瓜納巴拉灣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約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等。里約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巴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里約被譽為「狂歡節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這里舉辦最有特色的狂歡節。
1986年裡約熱內盧市與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1992年我國在里約設總領事館。約有5000華僑華人居住於里約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爾科瓦多山(又稱耶穌山)高710米,位於里約市蒂茹卡國家公園內。山頂塑有一座兩臂展開、形同十字架的耶穌像,故又名耶穌山。巨大的耶穌塑像在全市的每個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約的象徵之一。該塑像建於1931年,高30米(相當於13層樓高),重1145噸。僅其頭部就高3.75米、重30噸;左右兩手手指頂端之間距離為28米;兩臂面積約38平方米,重114噸;塑像基座面積為100平方米。
麵包山(Pão de Açucar) 此山因形似法式麵包而得名。位於瓜納巴拉灣入口處,是里約的象徵之一。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里約全景盡收眼底。與麵包山為鄰的有兩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烏爾卡山,均為215米高。1565年,里約市在這兩座山之間創建,現在山腳下還能看到當年保衛里約市的聖若奧古城堡。
瑪瑙斯市(Manaus)為亞馬遜州首府,地處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亞馬遜河支流)交匯處,面積14337平方公里,人口150萬。該市地處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緯3度,常年濕熱多雨,年平均溫度26°C,最高可達35.6°C,最低18.5°C。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該市工業以冶金、電子和機械為主。該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動碼頭,全長1313米。農產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現有高等院校4所,中學370所,小學72所,醫院24所,病床1570個。瑪瑙斯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海關大樓(磚瓦均從英國進口)、馬瑙斯大劇院、印第安人博物館等。距市區80公里就是野生熱帶雨林。亞馬遜河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全長6751公里,在巴西境內3165公里,河面寬廣,支流眾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佔世界淡水總量的20%。由亞馬遜河沖擊而成的亞馬遜平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多位於巴西境內。亞馬遜流域適合植物生長,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各種植物兩萬余種,盛產優質木材,並被譽為「地球之肺」。亞馬遜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組成。索河河水為黃色,黑河河水為濃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兩種河水在交匯處長達數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黃分別,互不相犯,成為一大景觀。
巴西的印第安人在接待客人時,有一種特殊的禮儀--淋浴禮。
巴西狂歡節原是北半球和天主教的節日,是由葡萄牙人傳入巴西的,它吸收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而變成聞名遐邇的巴西特有的傳統節日。
巴西人具有尊敬老人的民族美德,每年8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父親節,這一天舉國同慶。
巴貢巴祭典是巴西黑人的宗教節日。

3. 巴西的地理內容

巴西
1.南美洲位於西半球南部,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西北角與中美地峽相連,南隔德雷克海峽同南極洲相望
2.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國。
3.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居民是由白種人、黑白混血種人、黑種人構成。在這個民族的大熔爐里,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文化融合的例子:桑巴舞、足球、狂歡節)。巴西通用語言為葡萄牙語,其他的拉美國家通用西班牙語
4.巴西境內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孫河、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
5.主要地形區
主要地形區 面積佔全國的比重 氣候類型
巴西高原 2/3 熱帶草原氣候
亞馬孫平原 1/3 熱帶雨林氣候 6.巴西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東南部是鐵礦石主要分布地區,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7.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資修建的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水電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農業是巴西重要的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8.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木材、調節全球氣候。
9.受破壞的原因:修路、砍伐優良木材、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牧場、墾荒。
10.帶來的後果:亞馬孫地區的開發,引起了深刻的環境問題。森林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11.措施:巴西政府在1990年向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提交了《巴西環境報告》,表明了改變以往以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開發方式的決心。
12.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念被世人接受,並開始付諸實踐
13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人口過渡集中引發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
主要城市: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首都是巴西利亞;最大的

4. 如何學習外國建築史,重點是什麼

一、歐洲古典建築

古希臘盛期的建築、羅馬共和盛期與羅馬帝國盛期的建築同稱為歐洲古典建築。古代希臘包括巴爾於半島南部、愛琴海上諸島、小亞細亞西海岸以及東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廣大地區,它和後來古羅馬盛期的文化,歷史上同稱之為歐洲的古典文化。

(一)古希臘建築

公元前5世紀中葉起的100餘年間,史稱古典文化時期,建築也被稱為古典建築。當時的建築以神廟為中心,還有大量的公共活動場所,如露天劇場、競技場、廣場與敞廊等,建築風格開敞明朗,講究藝術效果。

1.柱式

歐洲古典建築是以石材為建築材料的。在歷史演進中,形成了決定希臘建築形式的柱子格式,稱為柱式。柱式通常由柱子和檐部兩大部分組成,典型的希臘柱式有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與科林斯柱式等三種,希臘柱式後來為羅馬所繼承與發展。所謂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臘的玉柱式和後來古羅馬發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組合柱式,共稱古典五柱式(圖1-7-1)。

2.範例

(1)雅典衛城

位於今雅典城西南,建於公元前4世紀。衛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崗上。建築物分布在山頂天然平台上。衛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護神雅典娜·帕提農的銅像。主要建築物是帕提農神廟、伊瑞克先神廟、勝利神廟以及衛城山門。建築群布局自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無論是身處其間或是從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較為完整與豐富的建築藝術形象。帕提農神廟位於衛城最高點,體量最大、造型莊重,其他建築則處於陪襯地位。衛城在西方建築史中被譽為建築群體組合藝術中的一個極為成功的實例,特別是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更為傑出。

(2)帕提農神廟

建於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2年,為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其形制是希臘神廟中最典型的,即長方形平面的列柱圍廊式。建在三級台基上,兩坡頂,東西兩端形成三角形山花。這種格式被認為是古典建築風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圍的多立克柱式被譽為此種柱式的典範。該廟尺度合宜、飽滿挺拔、風格開朗、比例勻稱、雕刻精緻,並應用了視差校正手法。帕提農神廟是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古典建築傑出範例。

(3)伊瑞克先神廟

它是根據地形高低起伏和功能需要,運用不對稱構圖手法成功地突破了神廟一貫對稱的格式,成為一特例。它由三個小神殿、兩個門廊和一個女像柱廊組成。東面門廊是愛奧尼克柱式,南面為女像柱廊。伊瑞克先神廟以小巧、精緻、生動的造型與帕提農提廟的莊重雄偉形成對比,其比例和諧、構圖生動、雕飾精細,表現了古代希臘建築高超的藝術。伊瑞克先神廟也是古典盛期愛奧尼克柱式的代表作。

(二)古羅馬建築

古代羅馬於公元前二世紀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建築歷史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其一是伊特魯里亞時期,此時建築在石工、陶築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王國與共和初期的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二是羅馬共和國盛期,此時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發達,並發展了角斗場所。同時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與古典柱式方面強烈地影響了古羅馬。其三是羅馬帝國時期,此時建築造了不少凱旋門、紀功柱和廣場。此外,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也趨於宏大與華麗。

古羅馬建築在材料、結構、施工與空間的創造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在空間創造方面,重視空間的層次、形體與組合,並使之達到宏偉與富於紀念性的效果。在結構方面,羅馬人發展了結合東西方大全的樑柱與拱券結合的體系。在建築材料上,運用了當地出產的天然混凝土。此外,羅馬人還把古希臘柱式發展為五種古典柱式,即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組合柱,並創造了券柱式。在理論方面維特魯威的著作《建築十書》奠定了古典建築的理論基礎,並且成為文藝復興以後300餘年建築學的基本教材。

1.券柱式

券柱式是羅馬建築藝術與技術上的一大成就。由券與柱式或券與柱式之檐部及柱子組成券柱式構圖(如圖1-7-2),將羅馬本土的拱券技術與希臘的樑柱結構巧妙地結合在立面上,形成了新的構圖要素。

2.《建築十書》

由維特魯維寫的《建築十書》寫成於公元前1世紀,它奠定了歐洲建築科學的基本體系。書中全面地創建了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類建築物的設計原理。維特魯威認為一切建築物都應當恰如其分地考慮到堅固耐久、便利實用、美麗悅目,並把這個主張貫徹到全書的各方面。15世紀以後,《建築十書》成為歐洲建築師的基本教材,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著作,都是以它為藍本的。

3.著名實例

(1)羅馬最大的廣場一圖拉真廣場

廣場軸線對稱,做多層縱深布局(圖1-7-3),不僅尺度巨大,並與圖拉真巴西利卡大廳(G),以及圖拉真紀功柱(E)、圖拉真廟沿著一條中軸線組成一個多層次的廣場。廣場平面呈矩形,人口為凱旋門(DL
左右兩端各有一半圓形的次廣場(F),末端是巴西利卡大廳,縱橫軸線相交處為圖拉真像,四周是柱廊。突出主次和層層深人的空間使廣場具有庄嚴雄偉的藝術效果。廣場建築群設計人為敘利亞人阿波羅多拉斯。

(2)大角斗場(又譯大斗獸場)

建於公元70-82年,是用天然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建築。平面呈長圓形,長軸188m,短軸156m。立面高48.5m,分為4層,下3層為連續的券柱式,第4層為實牆。在立面上運用了疊柱式的水平劃分,各層採用不同的柱式構圖,因而使宏大的體量顯得開朗明快、富於節奏感。大角斗場是結構、功能與形式和諧統一的範例,代表了古羅馬的建築成就。

(3)神廟

萬神廟是古羅馬宗教膜拜諸神的廟宇。其平面前為矩形門廊,後為圓形正殿,是集羅馬穹窿和希臘式門廊的經典作品。圓形正殿是神廟的精華,直徑與高度均為43.3m,上覆穹窿。由於牆體承重,所以牆體厚達6.2m,向上漸薄,到中央處開設有直徑8.23m的圓洞,供頂部採光,結構為混凝土澆築。神廟外部造型簡潔,室內裝飾華麗,堪稱古羅馬建築的珍品。在現代結構出現之前,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間建築,為羅馬穹頂(圖1-7-4)平面及剖面技術的最高代表。此外,它也是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範例。

(4)卡拉卡拉浴場(又譯卡瑞卡拉)

浴場在羅馬不單是沐浴之用,而是一種綜合有社交、文娛、健身等活動的場所。卡拉卡拉浴場與戴克利提爾姆浴場並稱為羅馬最大的浴場。總體為 575m x
363m,結構是樑柱與拱券並用,並能按不同要求選用不同的形式。它不僅在結構上,而且在造型與空間序列方面也卓有成就,尤其是其內部空間組織對18世紀以後的歐洲大型公共建築產生很大的影響。

(5)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一種綜合用作為法庭、交易所與會場的大廳性建築。平面一般為長方形,兩端或一端有半圓形龕。大廳堂被兩排或四排柱子縱分為三或五部分,中間部分寬而高,稱為中廳,兩側部分狹而低,稱為側廊。巴西利卡的形制對中世紀的基督教堂與伊斯蘭禮拜寺均有影響。

二、中世紀建築

(一)概述

公元395年,古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建在君士坦丁堡,後來得名拜占廷帝國。公元479年,西羅馬滅亡,西歐形成封建制度。直到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之前,歐洲的封建時期被稱為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主要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是基督教。基督教在中世紀分為兩大宗教,西歐是天主教,東歐是正教。它們分別建立了集中統一的教會。天主教的首教在羅馬,正教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因此,西歐和東歐的中世紀歷史很不一樣,它們的代表性建築一天主教堂和正教堂在形制上、結構上和藝術上也都不同,分別為兩個建築體系。在東歐,大大發展了古羅馬的穹頂結構和集中形制。在西歐,則大大發展了古羅馬的拱頂結構和巴西利卡形制。但無論是哪一方,宗教建築都是中世紀建築成就的最高代表。

(二)拜占廷建築

1.穹頂與帆拱

東羅馬又習稱拜占廷帝國,其建築也稱拜占廷建築。拜占廷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4個或者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教堂格局大致有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即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形,即平面為等臂長的希臘十字,中央有穹窿。

東正教宣揚信徒之間的親密一致,因而多採用集中式布局。拜占廷建築在古西亞的磚石拱券、古希臘的古典柱式和古羅馬的宏大規模技藝的基礎上發展了別具特色的穹頂技術,即在穹窿覆蓋立方體空間中創造了鼓座及用抹角拱或帆拱作為過渡的方法。

帆拱的結構方式不僅使穹頂和方形平面的承接過渡在形式上自然簡潔,同時由於把荷載集中到四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連續的承重牆,使穹頂之下的空間得以開敞。比起古羅馬必須用圓形平面、封閉空間的穹頂技術來說有了非常重大的進步,創造了穹頂統率之下的靈活多變的集中式形制。帆拱、鼓座、穹頂這一套拜占廷的結構方式與藝術形式,以後在歐洲廣泛流行。

2.拜占廷建築的代表一聖索菲亞大教堂

在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平面為長方形,上以穹窿覆蓋的巴西利卡式。大廳高大寬闊,適宜於隆重豪華的宗教儀式和宮廷慶典活動。結構系統復雜而條理分明,中央大穹窿通過帆拱支承在4個大柱墩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15世紀後,土耳其人將此改為禮拜寺,在其四角加建邦克樓,教堂的牆和穹頂都是磚砌的,穹頂外表覆蓋著鉛皮,其延展、復合的空間,比起古羅馬萬神廟單一、封閉的空間來說,是結構上的巨大進步。可以說,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築最光輝的代表。

(三)西歐羅馬風與哥特式建築

羅馬風建築與哥特式建築是西歐封建社會初期(9~12世紀)與盛期(12~15世紀)的建築。在此之前還有處於歐洲奴隸制崩潰與封建制形成時期的早期基督教建築(4~9世紀)。

1.羅馬風建築

公元9世紀左右,西歐正式進人封建社會。這時的建築規模遠不及羅馬建築,但建築材料大多來自羅馬廢墟,建築藝術繼承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形式上又略有古羅馬的風格,故稱為羅馬風建築。它所創造的扶壁、肋骨拱與束柱在結構與形式上都對後來的建築影響很大。羅馬風建築的代表作是義大利比薩教堂。

2.哥特式建築

羅馬風建築的進一步發展,就是12~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形成了具有獨創性的結構體系。哥特式建築風格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而是以尖券(來自東方X尖形肋骨拱頂、坡度很大的兩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鍾樓、飛扶壁、束柱、花窗榻為其特點。

(1)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性

其結構之優越性在於:

l)使用骨架券作為拱頂的承重構件,十字拱成為框架式,填充圍護部分減薄,側推力減小。骨架券使各種形狀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頂覆蓋,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2)用獨立的飛扶壁在兩側凌空越過側廊上方,在中廳每間十字拱四角的起腳抵住它的側推力。這樣,側廊的拱頂不必負擔中廳拱頂的側推力,可以降低高度,外牆也因卸去了荷載可開大窗。飛扶壁較早使用在巴黎聖母院,它和骨架券一起使整個教堂的結構近於框架式的。

3)全部使用二圓心的尖券和尖拱。因尖拱與尖券的側推力比較小,有利於減輕結構,而且使不同跨度的券和拱可以一樣高,內部的形象整齊、單純、統一。因此教堂的結構體系條理井然,各個構件表達著嚴謹的荷載傳導關系。而且,哥特式建築已認識到結構美的原則,室內空間完全暴露結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結構之美。

哥特式建築創造了新的結構方式,因此產生具有特色的結構構件,如飛扶壁、尖券。四分和六分肋骨拱等。飛扶壁與扶壁一樣,是支承承重牆中的側向水平推力的結構構件,但與扶壁不同,利用牆體上部向外挑出的飛券門券形或半券形的構件)將牆體所受壓力傳遞到離此一定距離的柱墩上。

(2)著名實例一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早期哥特的典型實例。結構用柱墩承重,柱嫩之間可以全部開窗,並有尖券六分拱頂、飛扶壁等。正面是一對高60m的塔樓,夾著中廳的山牆,使立面縱分三段,兩條水平向的雕飾又把三段聯系起來。正中的玫瑰窗、兩側的尖券形窗、遍布的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是哥特式建築的特色。

三、文藝復興時期建築

(一)概述

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是15-19世紀先後、時而又並行地流行於歐洲各國的建築風格。其中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源於義大利,古典主義源於法國。廣義地,我們統稱三者為文藝復興建築。

在文藝復興時期,為市民服務的府評、市政廳、議會大廈、廣場、別墅等世俗建築成為主要建築活動。在反封建、倡理性的人文主義思想指導下,提倡復興古羅馬的建築風格,以之取代象徵神權的哥特風格。於是古典柱式再度成為建築造型的構圖主題。在建築輪廓上文藝復興講究整齊、統一與條理性,而不像哥特風格那樣參差不齊、高低對比。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最初形成於15世紀義大利的佛羅倫薩,16世紀以羅馬為中心,並傳人歐洲其他國家。17世紀起在義大利半島上有兩種風格並存,一是文藝復興的餘波,另一是由羅馬教庭中的耶穌教會所掀起的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從形式上看似文藝復興的支流與變形,但思想出發點與人文主義不同。它講求建築的感性,追求建築的曲折變幻的動感。它講究視感效果,為研究建築設計手法開辟了新領域。

17世紀與義大利後期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同時並進的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17世紀中葉,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法國在宮庭中提倡能象徵中央集權的有組織、有秩序的古典主義文化。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排斥民族傳統與地方特點,崇尚古典柱式,強調柱式必須遵守古典(古羅馬)規范。它在總體布局、建築平面與立面造型中強調軸線對稱、主從關系,突出中心和規則的幾何形體,並提倡富於統一性與穩定感的橫三段和縱三段的構圖手法。18世紀上半葉在法國宮庭的室內裝飾中又流行一種受東方影響而產生的洛可可的裝飾風格。

(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實例

1.佛羅倫薩主教堂(亦稱聖瑪利亞大教堂)之穹頂

標志著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史開始的是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它由伯魯涅列斯基設計。在設計中綜合了古羅馬形式與哥特式結構,並加以創新,實現了這一開拓新時代特徵的傑作。其結構採用骨架,穹面分里外兩層,中間是空的。俗稱「內外兩層皮」結構。穹窿內徑42m,高30餘米,架在高12m的八角形鼓座上。運用鼓座的方法又來自拜占廷。鼓座使穹頂完全表現出來,總高107m,成為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第一個作品,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花。伯魯乃列斯基還有兩個著名的設計作品,其一是佛羅倫薩育嬰院,另一個是佛羅倫薩巴齊禮拜堂。

2.美狄奇府評(又名呂卡弟府鄖)

美狄奇府味為早期文藝復興的典型作品。立面構圖為了追捕規,三層牆面各層處理不同,底層以粗石砌築,二層用平整的石塊有夠,第三層為磨石雌。設計人為米開羅佐。

3.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南臨海,由三個梯形平面的空間組成的復合廣場,廣場中心是聖馬可教堂。主廣場是封閉式的,為城市的宗教、行政和商業中心。教堂北面的小廣場是主廣場的分支,為市區游想之所。處於主廣場的大鍾樓高100m,在構圖上起著統一全局的作用。廣場中的建築為各時期興建,各具時代特徵而又相互配合。其中,聖馬可圖書館是文藝復興盛期代表作,聖馬可教堂是拜占廷式教堂,公爵府屬奇特風格,庄嚴秀麗。這些建築既統一又各具特色。由於廣場匯聚了時代的建築精品,加之變化開合的廣場空間,使聖馬可廣場成為歐洲最負盛名的城市廣場。

4.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傑出代表,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許多著名建築師與藝術家曾參與設計與施工,歷時120年建成。平面為拉丁十字形,大穹頂輪廓為飽滿的正球形,內徑41.9m,從採光塔到地面為137.8m,是羅馬城的最高點。穹頂的肋是石砌的,其餘部分用磚砌,分內外兩層。其正球形的穹頂比起佛羅倫薩主教堂八瓣穹頂是一個結構上的飛躍。教堂前面的梯形與長圓形復合而成的廣場,是巴洛克式廣場的代表(圖1-7-5)。

5.維琴察圓廳別墅

圓廳別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大師帕拉第奧的代表作之一。平面正方形,四面有完全對稱的門廊,正中是上有穹窿的圓形大廳,這是一種把集中式構圖應用到居住建築中的嘗試,吸引了不少追隨者。

6.帕拉第奧母題一維琴察巴西利卡

帕拉第奧奉命改建維琴察巴西利卡,他將其外圍加了一圈兩層的券柱式圍廊。此券柱式構圖細膩,有條不紊。由於尺度上有兩個層次,適應性強。後來從者甚眾,稱為帕拉第奧母題。

(三)巴洛克建築實例

1.羅馬耶穌會教堂

耶穌會教堂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築。由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築師維尼奧拉設計。教堂布局為巴西利卡式,外形不同一般。正面用了雙柱式,中央人口為雙重山花,中廳外牆與側廊外牆之間有一對大卷渦,顯露出巴洛克建築追求新奇設計手法的倪端(圖1-7-6)。

2.羅馬聖卡羅教堂

聖卡羅教堂由波羅米尼設計,為晚期巴洛克教堂的代表作。立面為波浪形的曲面,凹面、凸面與圓形倚柱相互交織。內部空間亦凹凸分明,從內到外均富於動勢,是巴洛克建築的精品。

3.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

該廣場由建築師伯尼尼設計。廣場以方尖碑為中心,是橫向的長圓形,它和教堂之間用一梯形廣場相接。兩個廣場都用柱廊包圍,層層密密,光影變化劇烈,是著名的巴洛克風格的廣場實例。

(四)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實例

二.巴黎羅浮宮東廊

東廊是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長172m,高28m,構圖採用橫三段與縱三段的手法。底層是厚實的基座,中段是兩層高的巨柱式柱子,頂部是水平厚檐。縱向實際上分五段,以柱廊為主,但兩端及中央採用了凱旋門式的構圖,中央部分為山花,因而主軸線很明確,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

2.凡爾賽宮花園

該花園面積6.7km2縱軸長3km。園內道路、樹木、水池、亭台、花圃、噴泉等均呈幾何形,有統一的主軸、次軸、對景等等,是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傑出代表。凡爾賽宮前的三條放射形大道使宮殿成為巴黎城的集中點,並對後世的城市規劃產生深遠影響。

四、19世紀末復古思潮及工業革命影響

(一)復古思潮

建築創作中的復古思潮是指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流行著的古典復興。浪漫主義與折衷主義。

古典復興是指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盛行的古典建築形式。在復興古典形式時,各國也略有不同側重。如法國以羅馬復興式樣為主,而英國、德國以希臘式樣為多。法國巴黎萬神廟是羅馬復興的代表作;德國柏林宮庭劇院是希臘復興建築的代表作;美國國會大廈白宮是依照巴黎萬神廟造型的羅馬復興實例。

浪漫主義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活躍在歐洲的建築思潮。它要求發揚個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紀的自然形式反對工業產品及與古典藝術抗衡。具體表現在建築上,則是模仿中世紀的寨堡或哥特風格。後期浪漫主義建築常常以哥特風格出現,因亦稱哥特復興,其著名代表作是英國國會大廈。

折衷主義是19世紀上半葉起至20世紀初在歐美盛行的另一種創作思潮。為了彌補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建築上的局限性,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所以也稱為「集仿主義」。折衷主義建築沒有固定的風格,講究比例權衡及純形式的美,因此影響深刻,持續時間長。巴黎歌劇院是折衷主義的代表作,其藝術形式在歐洲和各國有極大影響。

(二)建築的新材料、新技術與新類型

新的建築材料、結構技術、設施及施工方法的出現為近代建築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途。生鐵技術、框架技術、玻璃、電梯等新技術為突破傳統的建築高度與跨度提供了可能。建築平面、空間的設計有了相當的自由度,因此影響到建築形式的變化。同時,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產生了諸如火車

站、百貨店、市場、圖書館、博覽會等眾多的新建築類型。

1851年建造的倫敦「水晶宮」展覽館,開辟了建築形式的新紀元。設計人為花匠帕克斯頓。其玻璃鐵架結構,單一階梯形的長方體外形,完全表現了工業生產的機械本能,採用裝配式施工,僅用9個月即全部完成。「水晶宮」被喻為是第一座現代建築。

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進一步促進了建築新形式的產生。博覽會以埃菲爾鐵塔及機械館為中心。鐵塔由埃菲爾設計,為高架鐵結構,塔高328m,巨型結構與新型設備顯示了現代建築的發展前景。機械館是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結構,刷新了世界建築的新紀錄,長420m,跨度達115m,四壁為大玻璃,結構方法初次運用了三鉸拱的原理。

五、新建築運動初期一各種流派及代表作

與歐美建築形式上流行的復古思潮並行的是受工業時代影響的探索新建築的運動。在創新運動中有較大影響的則是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芝加哥學派、德意志製造聯盟等。

(一)工藝美術運動

時間:19世紀50年代。

地點:英國。

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

特徵:熱衷於手工藝的效果與自然材料的美,反對機器的粗製濫造,在建築上主張用「田園式」住宅來擺脫古典建築形式。

代表作:1859~1860年,建築師魏布在肯特建造的莫里斯的住宅「紅屋」。它用本地紅磚,不加粉飾,意在表現材料本身之美,是將功能、材料與藝術造型結合的嘗試。

(二)新藝術運動

時間:19世紀80年代始。

地點:比利時布魯塞爾。

特徵:反對歷史樣式,以模仿自然界生長繁盛和草木枝莖的曲線來作為新的裝飾手法。提倡多種材料並用,如紅磚、木、生鐵、混凝土等。並主要用於室內裝修。

代表作:1893年,布魯塞爾都靈路12號住宅;1906年,凡德·費爾德設計的德國魏瑪藝術學校。

新藝術運動在德國稱為青年風格派,主要據點是慕尼黑。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建築師貝倫斯及奧別列夫。代表作是奧別列夫的路德維希展覽館。

另外,西班牙建築師戈地,雖與新藝術運動沒有淵源上的聯系,但在方法上有一致之處。他的特點是極大地發揮了建築的塑性藝術,著名作品為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米拉公寓。

5. 外建史資料

古埃及:
希臘,古羅馬文化稱為古典文化。其建築稱為古典建築。
埃及分為上埃及和下埃及。上埃及為尼羅河中游峽谷,下為河口三角洲。古埃及建築分三個時期:
1、古王國時期(前3世紀),代表建築是皇帝陵墓和金字塔。吉薩金字塔群包括(庫富[最大],哈佛拉,門卡烏拉)
2、中王國時期(前21-18世紀),代表建築是從皇帝祀廟脫胎出來的神廟。
3、新王國時期(前16-11世紀),代表建築是崇祀皇帝的神廟。(太陽神廟)

愛琴文化時期:
建立在克里特島上的克諾索斯宮殿,由於平面布局相當雜亂、復雜故號稱迷宮,其宮殿廣泛使用圓柱,柱頭和柱礎大多是肥厚的圓盤,柱頭圓盤之上有一塊方石板,之下有一圈凹圓的刻著花瓣的線腳,最大的特點是上粗下細,彷彿不是自上而下的承重構件。
邁西尼是在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國家,其代表建築是邁西尼3.5m寬的獅子門,門上的過梁中央不兩端厚,結構上合理。迭澀券大致呈三角形,使過梁不必承重。

古希臘時期
古希臘建築:
1、聖地建築群代表:德爾斐的阿波羅聖地(前5世紀)。
2、廟宇形制代表:以弗縮的阿丹密斯廟(典型的六柱圍廊式)。
古希臘三柱式的的特點和對比:
1、特點:a獨特性b一貫性c穩定性。
2、對比:多立克柱子比例粗壯(1:5.5-5.75),開間較小(1.2-1.5)柱底輕。愛奧尼柱子比例修長(1:9-10),開間較寬(兩個柱底徑左右)。
多立克檐部較重(高約為柱高的1/3)。愛奧尼檐部較輕(柱高的1/4以下)。
多立克無柱礎,雄壯的柱身從台基面拔地而起。愛奧尼有復雜的看上去富有彈性的柱礎
多立克台基是三層樸素的台階,且中央高,四角低,微有隆起。愛奧尼台基側面壁立,上下有有線腳,無隆起。
多立克高浮雕,甚至是圓雕,強調體積。愛奧尼採用薄浮雕,強調線條。
科林斯,是在以上兩個柱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柱頭宛如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忍冬草,象徵希臘人民的堅強勇敢。
雅典衛城包括:山門、雅典娜神像、勝利神廟、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
其建築特點:
1、突破了小小城邦國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綜合了原來分別流行於大希臘和小亞西亞的多立克藝術和愛奧尼藝術。
2、自由活潑的布局方式,體現了對立統一的構圖原則。雅典衛城建在希臘雅典城中央的一個突起的不大的山岡上。
劇場會堂建築代表:麥迦洛波里期劇場。
宗教建築代表:宙斯祭壇。
集中式紀念建築代表:獎杯亭和莫索列姆陵。
市場敞廊建築代表:阿爾索斯中心廣場。

古羅馬時期:
古羅馬最大特色、最大成就:光輝的券拱技術。
古羅馬為什麼會有石仝:
石仝快速發展的主要條件是:1原料的開采運輸都比石材廉價方便。2可用碎石做骨料,節約石材,用浮石或其它輕質石材做骨料,還可減輕結構重量。3除了少數熟練工匠外,還可以大量使用沒有技術的奴隸,而石材則需要專門的工匠。
石仝的主要成分:一種活性火山灰,加上石灰和碎石之後,凝結力強,堅固,不透水。

十字拱最常見的結構做法:
一列十字拱串聯互相平衡縱向的側推力,而橫向的則由兩側的幾個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縱軸同這一列十字拱的縱軸相垂直,它們本身的橫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側才需要厚重的牆體。
十字拱代表建築是瑪克辛提烏斯巴西利卡。
在古羅馬時期柱式得到了大的發展並最終定型,並出現混合柱式的原因:
要解決柱式與羅馬建築巨大體積之間的矛盾而產生了混合柱式。由於羅馬建築遠比希臘建築高大,而柱式卻不宜於簡單的等比例放大,否則會顯得笨拙、空疏、失去尺度。所以就必須使柱式更加富有細節,用一組線腳代替一個線腳,用復合線腳代替簡單線腳,並用雕飾來豐富它們。於是柱式趨向華麗、細密。這又和奴隸主漫無節制地追求豪華浮艷的粗俗的審美情趣相關。至此羅馬柱式失去了希臘柱式的典雅和端莊。
羅馬五柱式: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塔斯干、混合柱式。
《建築十書》:
奧古斯都的軍事工程師維特魯威所著,書分十卷,故取名《建築十書》。包括: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各個方面。對後世影響極大。成就:1、奠定了歐洲建築科學的基本體系,兩千年來仍在使用。2、十分系統的總結了希臘和羅馬建築的實踐經驗。3、相當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類建築設計的原理。4、按希臘傳統,把理性原則和直觀的感受結合,把理想化的美和現實生活中的美結合,論述了基本的建築藝術原理。
羅馬時期的廣場(按時間順序):
1、共和時期—羅曼努姆廣場
2、共和末期—愷撒廣場
3、奴隸初期—奧古斯都廣場
4、帝制時期—圖拉真廣場(最有名,在其廣場底部有古羅馬最大的巴西利卡——烏爾比亞巴西利卡)

古羅馬劇場和斗獸場與希臘的區別:
羅馬城市裡都有劇場,應為不開公民大會,所以規模比希臘小。形制從希臘而來,但早在共和時期,它們大多不在依山而建,而是採用一系列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把觀眾席一層層架起來。同時拱券技術為建築和城市掙的主動權,劇場位置擺脫自然地形的限制而自由了,多造在城市中央。舞台後面的化裝室擴大,成為一棟龐大的多層建築物。劇場的功能、結構和藝術形式的相互關系很自然。它們形制已經很特化,推敲的很深入,說明羅馬的建築學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羅馬斗獸場柱式:
羅馬斗獸場立面高48.5m,分四層。迭柱式的水平分化更加強了這效果和它的整體感。四層柱式分別是:1、塔斯干。2、多立克。3、愛奧尼。4、科林斯(此時也出現了混合柱式)。

羅馬城萬神廟建築形式及特點:
萬神廟是一個單一的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代表,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穹頂直徑43.3m)。
3世紀時,由於十字拱和拱券平衡體系的成熟,出現了大浴場,代表建築是:
卡拉卡拉浴場,戴克利提烏姆浴場。
主要成就:
1、結構十分出色。2、功能完善。3、內部空間組織的簡潔而又多變,開創了內部空間序列的藝術手法。

6. 巴西標志性建築有哪些

1、巴西議會大廈

巴西議會大廈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市的核心三權廣場上,建於1958~1960年,設計人是巴西建築師尼邁耶。

整幢大廈水平、垂直的體形對比強烈,而用一仰一覆兩個半球體調和、豐富建築輪廓,構圖新穎醒目。在巴西燦爛的陽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樂章,自由自在地歌唱著,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7. 巴西利亞著名建築

1、巴西議會大廈
巴西議會大廈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市的核心三權廣場上,建於1958~1960年,設計人是巴西建築師尼邁耶。
整幢大廈水平、垂直的體形對比強烈,而用一仰一覆兩個半球體調和、豐富建築輪廓,構圖新穎醒目。在巴西燦爛的陽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樂章,自由自在地歌唱著,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2、尼泰羅伊當代藝術博物館
尼泰羅伊當代藝術博物館坐落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尼泰羅伊市,這座博物館可謂是當地一處奇特的地標建築。
從外形上不難看出建築師的靈感來源於宇宙飛船,同時在設計過程中Niemeyer還受到了結構大師Bruno Contarini的影響與幫助。
3、巴西利亞大教堂
巴西利亞大教堂主體結構建於地下,屋頂由延伸出地面的16根水泥柱體聚攏而成,這一體型如同人們向空中伸出雙手迎接上帝的旨意。
朝拜者需要經過一個較暗的甬道到達教堂明亮的禮堂中庭。倘若站在藍白色的玻璃屋頂下,仰望著中心懸掛的三座天使銅像,則將宛如置身天堂一般感受著教堂的靜謐與神聖。
4、馬林加大教堂
馬林加大教堂位於巴西帕拉納州馬林加地區的這座天主教堂亦是堪稱當代經典。教堂的主體結構為124米高的錐形尖塔,是目前南美洲最高的教堂。
5、巴西雕塑博物館
巴西雕塑博物館是1986年巴西建築競賽第一名的獲獎作品,是保羅的代表作之一。巴西雕塑博物館佔地75000平方英尺的三角形建築位於巴西聖保羅市中心附近亞丁歐洲居住區的主幹道旁。

8. 關於埃菲爾鐵塔的知識

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是一座於1889年建成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上的鏤空結構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埃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因而成為法國和巴黎的一個重要景點和突出標志。 查看精彩圖冊
目錄基本介紹文化象徵歷史背景巴黎標志鋼鐵傑作設計方案背後故事革命性構想公開選拔沒有競爭合資建設破土動工巴黎抗議浪潮其他恐懼埃菲爾鐵塔奇跡塔墩尾聲關於鐵塔的事實三瞭望台世界輿論驚人之舉鐵塔維護概況塗裝歷史鐵質旋轉樓梯高價拍賣遭遇「詐」彈旅遊指南建築大師展開基本介紹文化象徵歷史背景巴黎標志鋼鐵傑作設計方案背後故事革命性構想公開選拔沒有競爭合資建設破土動工巴黎抗議浪潮其他恐懼埃菲爾鐵塔奇跡塔墩尾聲關於鐵塔的事實三瞭望台世界輿論驚人之舉鐵塔維護概況塗裝歷史鐵質旋轉樓梯高價拍賣遭遇「詐」彈旅遊指南建築大師展開
美麗的埃菲爾鐵塔(20張)景點簡介埃菲爾鐵塔[1-3]英文名稱:Eiffel Tower
法文名稱:La tour Eiffel
別稱:巴黎鐵塔
設計者:亞歷山大·居斯塔夫·埃菲爾(Ale
埃菲爾鐵塔風光集萃(20張)xandre Gustave Eiffel)
建設用途:餐廳、觀景
建設地點:法國巴黎戰神廣場開工時間:1887年1月27日
竣工時間:1889年3月31日
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
建築高度:324.79864593米
建築總質量:約為11500噸
建築層數:4層
燈泡數: 2
[4]0000個
鉚釘數:259萬個
結構形式:鋼架鏤空結構
投資單位:法國政府
建築造價:745萬7千法郎編輯本段基本介紹埃菲爾鐵塔從1887年起建,分為三
埃菲爾鐵塔120歲生日亮燈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台,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共用去鋼鐵7000噸,12000個金屬部件,259萬只鉚釘,極為壯觀華麗。
編輯本段文化象徵1889年5月15日,為給世界博覽會開幕
埃菲爾鐵塔全景式剪綵,鐵塔的設計師居斯塔夫·埃菲爾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鐵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們為了紀念他對法國和巴黎的這一貢獻,特別還在塔下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銅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為申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法國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爾鐵塔上介紹了其為申奧所做出的准備情況,而埃菲爾鐵塔更成為了該國申奧的「天然廣告」。
這個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落成的金屬建築, 曾經保持世界最高建築45年, 直到克萊斯勒大廈的出現。 它由250萬個鉚釘連接固定, 據說它對地面的壓強只有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坐在椅子上那麼大。塔的四個面上, 銘刻了72個科學家的名字, 都是為了保護鐵塔不被摧毀而從事研究的人們。
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標志之一,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它和紐約的帝國大廈、東京鐵塔同被譽為西方三大著名建築。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1889年,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巴黎舉
從蒙帕納斯大樓望向位於西北面的埃菲爾鐵塔辦了大型國際博覽會以示慶祝。博覽會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爾鐵塔。它成為當時席捲世界的工業革命的象徵。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居斯塔夫·埃菲爾。早年他以旱橋專家而聞名。他一生中傑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揚四海的還是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鐵塔。用他自己的話說:埃菲爾鐵塔「把我淹沒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當初,法國政府雖然決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但提供的資金只是所需費用的1/5。埃菲爾為實現他的設計,曾將他的建築工程公司和全部財產抵押給銀行作為工程投資。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是由很多分散的碎片組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堆模型的組件。不過,這些碎片可不是塑料的,而是金屬的,而且有18038個,重達10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由於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
自戰神廣場仰望的埃菲爾鐵塔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如今,鐵塔上增設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它的總高已達320米。站在塔上,整個巴黎都在腳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到1988年,「鐵娘子」已迎接來自五大洲的遊客1.23億人次。1989年3月31日,埃菲爾鐵塔整整100歲。為此巴黎鐵塔管理公司特地主持隆重的紀念活動,重現了百年前埃菲爾率眾登頂的歷史場景:身著黑色禮服、頭戴寬邊禮帽、手持國旗的「埃菲爾」和30名「知名人士」、「建築工人」,在隆重的鼓樂聲中拾級而上。當他把三色旗插上塔頂時,21響禮炮齊鳴,群鴿繞塔飛翔,彩色氣球飄上藍天。在鐵塔2層平台的圍欄上懸掛著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的「慶祝鐵塔100歲」的彩色條幅。無數遊客翹首目睹了這一壯觀場面。埃菲爾鐵塔經歷了百年風雨,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的大修之後風采依舊,巍然屹立在塞納河畔。它是全體法國人民的驕傲。埃菲爾鐵塔佔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賽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7000噸。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115米,第三層274米。除了第三層平台沒有縫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現已安裝電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層都設有酒吧和飯館,供遊客在此小憩,領略獨具風採的巴黎市區全景:每逢晴空萬里,這里可以看到遠達70公里之內的景色。鐵塔的設計者埃菲爾先生當初交付圖紙時就曾說:「只有適當的油漆,才能保障這座金屬建築的壽命。」這句話對於「鐵娘子」的維護很是適用,它是不是同時也更適合於現今人們情感的維系:細致關懷,善始善終,這才是人間大美之所在。
編輯本段巴黎標志埃菲爾鐵塔(又譯「艾菲爾鐵塔」)是法國巴黎著名
埃菲爾鐵塔,坐落在塞納河南岸馬爾斯廣場的北端。1887年1月26日動工,1889年5月15日開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巴黎鐵塔有如巴黎聖母院,盧浮宮,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一樣是巴黎的地標性建築。
如果說,巴黎聖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徵,那麼,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 )就是現代巴黎的標志。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徵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征方案里,選中了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的設計:一座象徵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
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以設計人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塔下為埃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編輯本段鋼鐵傑作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高324米,
帶給人心理震撼力的景象重9000噸。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4米的三層平台可供游覽,第四層平台海拔300米,設氣象站。頂部架有天線,為巴黎電視中心。從地面到塔頂裝有電梯和1711級階梯。
鐵塔採用交錯式結構,由四條與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帶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鐵柱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塔身,內設四部水力升降機(現為電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預制梁架、150萬顆鉚釘、12000個鋼鐵鑄件,並且沒有用一點水泥,總重7000噸,由250個工人花了17個月建成,造價為740萬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噸。這一龐然大物顯示了資本主義初期工業生產的強大威力,與其說是建築,不如叫做裝配更為恰當。在設計、分解、生產零件、組裝到修整過程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同時也顯示出法國人異想天開式的浪漫情趣、藝術品位、創新魄力和幽默感。
就像二次大戰勝利後遠渡大西洋、在紐約落戶的自由女神像一樣,埃菲爾鐵塔在不和諧中求和諧,不可能中覓可能。它對新藝術運動的意義決不能牽強附會地理解為只是從塔尖到塔基那條大麴線,或者塔身上面一些鐵鑄件圖案花邊:鐵塔恰如新藝術派一樣,代表著當時歐洲正處於古典主義傳統向現代主義過渡與轉換的特定時期。
近年來巴黎市政府對鐵塔進行了大的維修。從1985年聖誕節起,鐵塔改用碘鎢燈照明,夜晚塔身呈現金黃色, 既節省電,也更加美觀。
編輯本段設計方案1889年正值法國大革命爆發100周年,法
亞歷山大·居斯塔夫·埃菲爾國人希望借舉辦世博會之機留給世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851年倫敦舉辦萬國博覽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後,巴黎更是不甘落後。
法國人一直想建造一個超過英國「水晶宮」的博覽會建築,於1886年開始舉行設計競賽徵集方案,其宗旨為「創作一件能象徵19世紀技術成果的作品」。應征作品達到了700件,最後中選的是建築師埃菲爾提交的有關建造一座1000英尺高鐵塔的設計方案。
53歲的亞歷山大·居斯塔夫·埃菲爾(Alexander Gustave Eiffel)當時是歐洲有名的建築設計師,19世紀下半葉的大部分著名建築的設計師名錄中都能找到他。埃菲爾建議法國當局建造一座高度兩倍於當時世界上最高建築物——胡夫金字塔、科隆大教堂和烏爾姆大教堂的鐵塔,並於1886年6月向1889年博覽會總委員會提交了圖紙和計算結果,1887年1月8日中標。
不過巴黎的文化人士聽說這個計劃之後馬上就發表了抗議信:「……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追求什麼了,該想像一下這個奇怪可笑的鐵塔了。它如同一個巨大的黑色的工廠煙囪,聳立在巴黎的上空。這個龐然大物將會掩蓋巴黎聖母院、殘疾人宮、凱旋門等著名的建築物。這根由鋼鐵鉚接起來的醜陋的柱子將會給這座有著數百年氣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厭惡的影子……」
埃菲爾鐵塔的設計出現在一個變革的時期,鐵塔是現代主義作品,反對古典的穹隆頂模式。19世紀的巴黎依然是仿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風格,體現於建築上是恢復穹隆頂的風尚,埃菲爾設計的鐵塔反了傳統。鐵塔是鋼鐵結構建築,自從「水晶宮」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利用玻璃、鋼鐵和木材建造出的大型建築物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源頭之後,還沒有能與之媲美的城市建築產生。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基座建造花了一年半時間,鐵塔安裝花了8個月多一點時間,於1889年3月31日全部結束。共有50名建築師和設計師畫了5300張藍圖。埃菲爾的計算極為精確,位於勒瓦盧瓦-佩雷的工廠生產了12000件規格不一的部件,安裝中沒有一件需要修改,施工的兩年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生一起事故。
對於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2500萬遊客而言,高達300米的埃菲爾鐵塔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世界奇跡,體現了整個世紀的建築技術成就,體現了最大膽、最進步的建築工程藝術。四部可容納100人的電梯每天把數千名遊客送到115米高空俯瞰巴黎,還可沿著1792級階梯走下來。鐵塔使博覽會取得了極大商業成功,以至於第二年緊接著的第13屆工業博覽會依然在巴黎舉行,人們發現,登塔遠望是了解城市布局的最好辦法。
直到1930年代,埃菲爾鐵塔還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地標和符號。埃菲爾鐵塔建成以來,世界各大城市競相建造高塔,鐵塔作為城市制高點和城市地標,一度演變為愈演愈烈的潮流,我們在幾乎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看到高聳入雲的電視塔、觀光塔、旅遊塔。正如那句著名的世博格言所說,「一切始於世博會」,世博會雲集了各個時代最先進的文明成果、最新潮的產品和理念。在世博會上誕生的「水晶宮」和埃菲爾鐵塔開歷史之先河,所引領的現代建築風潮至今不衰。相信在一個新的世紀里,世博會將帶給人們更多創意與驚喜。
編輯本段背後故事現在的人可能很難相信,當1800年代末期埃菲爾鐵塔的構想被提出的時候,很多巴黎人甚至是很多法國人都並不贊成。下面的故事,就是關於這個地球上最具代表性建築之一——埃菲爾鐵塔。
革命性構想1885年,法國官方開始計劃於1889年舉行一個大博覽會(Great Exposition),用以慶祝法國革命勝利100周年。他們希望建造一個可以代表法國榮譽的紀念碑。
當時,石制的華盛頓紀念碑剛剛完工。這座高達557英尺的紀念碑,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而法國人希望超越這一紀錄,在巴黎市中心建造一個1000英尺的高塔。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塔的設計和建築師。
公開選拔1886年5月2日,法國政府宣布舉行一個設計大賽,法國的工程師和建築師們被邀請參加研究關於在Champ de Mars豎起一個底座125平方米,高度300米鐵塔的可能性。
無論參加大賽的人提出什麼樣的構想,他們的設計都必須滿足如下兩個條件:
1. 這個建築可以用來募集資金。也就是說必須能夠吸引足夠的旅遊者買票參觀,所得資金可以維持這個建築本身。
2. 這是一個臨時的建築,在博覽會之後能夠輕易的拆除。
沒有競爭在5月18日的最後期限之前,超過100份設計稿參與競爭。其
埃菲爾鐵塔設計圖中大部分都非常傳統,另外一些則非常的怪異。有人提出建造一個巨大的斷頭台;有人提議豎起一個1000英尺的灑水裝置,在乾旱的季節里灌溉整個巴黎;還有人建議在高塔的頂上,安裝一個巨大的電燈,可以把整個巴黎照亮8倍,可以方便的閱讀報紙。
事實是,沒有一個提案獲得通過。就在宣布舉行大賽的時候,一位53歲的建築工程師Alexandre-Gustave Eiffel(埃菲爾),就已經開始思索用金屬為法國建造一個偉大的建築。
幾周之前,他已經會見過一位叫做Edouard Lockroy
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居斯塔夫·埃菲爾的法國大臣,並且提交了自己已經准備完畢的計劃——一座鐵塔。埃菲爾製作了5329張機械制圖用以描述將會用到的18038塊不同的部件。Lockroy對埃菲爾的設計非常傾心,於是暗中操縱設計大賽使得埃菲爾的設計勝出。
合資建設1887年1月,埃菲爾和法國政府、巴黎市政府簽訂了合約。埃菲爾的工程公司將會支付建造總預算160萬美元中的130萬美元,作為交換,埃菲爾將會獲得在博覽會期間和此後20年的由此鐵塔而獲得的各項收入。(這時候政府已經同意在博覽會後保留鐵塔。)然後,所有的擁有權將轉交給巴黎市政府,如果願意,政府也可以拆除掉鐵塔。
和其他的公共紀念碑不一樣的是,埃菲爾鐵塔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用來賺錢。如果你想乘坐電梯或者樓梯到達一層平台,需要支付2法郎;如果想一路到達頂層,需要支付5法郎(星期天會便宜一些)。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一層平台還計劃開辦餐廳、咖啡廳、商店;二層平台計劃開設郵局、電話局、麵包店和畫廊。這個鐵塔設計能夠同時容納10416名付費的遊客。
破土動工建設始於1月26日,此時時間已經不多了,距離博覽會的開放僅僅有兩年的時間,埃菲爾必須以更快的速度進行建設。要知道,有埃菲爾鐵塔一半高的華盛頓紀念碑,花費了36年才建設完成。
巴黎抗議浪潮一個1000英尺高的建築將會拉低巴黎的天空,並且壓制城市的其他地標,例如聖母院(Notre Dame)、盧浮宮(Louvre)和凱旋門(Arc de Triomphe)……當鐵塔開始破土動工的時候,超過300位知名的巴黎市民聯署一份請願書,要求停止這一工程。他們聲稱埃菲爾的「大燭台」會損害巴黎的名譽和形象。不過埃菲爾和市政府並沒有理會這一抗議,建造工作絲毫未受影響的繼續進行。
其他恐懼鐵塔還有其他的批評者。法國一位數學教授預計,當蓋到748英尺之後,這個建築會轟然倒塌;還有「專家」稱鐵塔的燈光將會殺死塞納河中所有的魚。
巴黎版的《New York Herald》聲稱鐵塔正在改變氣候,日報《Le Matin》則用頭條報道鐵塔「正在下沉」。不過鐵塔的建造工程一刻也沒有停歇,一種敬畏的情緒開始取代畏懼。
埃菲爾鐵塔奇跡一般而言建築都是在學習前作的基礎上提升的,例如想要蓋一座10層的高樓最好先研究一下8、9層的建築。而對於埃菲爾而言就沒這么幸運,之前沒有任何的建築能夠達到鐵塔的高度。
為了完成鐵塔的建造,埃菲爾設計了許多具有創造性的技術:
● 和當時其他的大型建築工程不同,埃菲爾預先在自己的車間裡面製造好所有的部件。也就是說,當這些部件被送往工地的時候,能夠很快速的安裝完畢。
● 鉚釘孔預先以十分之一毫米的容差製作完畢,使得20個鉚接小組能夠每天裝配1650個鉚釘。
● 建造鐵塔的每個部件都不超過3噸重,這使得小型起重機得以普遍應用。
塔墩在工程開始的階段,實際上有四個施工地點
,每一個都是鐵塔的支腳或者成為塔墩。這些塔墩直到180英尺之後才會匯合,而當這些橋墩匯合之後必須能夠達到完美的水平,這個完美的水平面將會作為餘下800英尺的建造基礎。塔墩如果建造的稍有差池,就會讓整個鐵塔傾斜。
埃菲爾知道自己沒辦法保證塔墩在建造完畢之後能夠托起完美的水平面,所以他在每個塔墩的底部都裝置了一台臨時水壓泵。這樣隨著工程的推進,他可以通過微微的升高或降低塔墩來進行微調。當整體調節完畢之後,工人們將會在塔墩裡面嵌入鐵楔子,讓塔墩永遠的固定下來。
後來的事實證明,埃菲爾沒什麼特別需要擔心的。即便到達180英尺的高度,四個塔墩的最大的誤差也沒有2.5英寸。四個塔墩簡單的調整並固定完畢。直到今天,這個鐵塔還保持著完美的水平。
尾聲埃菲爾鐵塔是一個奇跡,不單因為它獨特的設計,而且鐵塔的建造還比預期的快,費用也比預計的少。博覽會計劃是5月6日開始,而鐵塔3月31日就完工了。
埃菲爾和他的公司以創紀錄的速度賺回資金。在博覽會舉行的半年期間,這個鐵塔賺得了140萬美元,而最初的預計造價僅為160萬美元,再加上還有政府補貼的30萬美元,在博覽會結束前就已經完全的收回投資。 建成的鐵塔非常的壯觀,以至於獲得了許多最初批評家的欣賞。其中就包括當時的法國首相Tirard,起初他對這個工程持反對意見,但是在工程結束之後他卻頒發給埃菲爾榮譽軍團勛章(Legion of Honor)。這個鐵塔,成為了法國至高技術的符號,也成了法國的符號。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改變態度,以《項鏈》而聞名的小說家Guy de Maupassant(莫泊桑),據說就時常在鐵塔的二樓吃飯,他的理由是:在這里是唯一看不到鐵塔的地方。而且在莫泊桑的小說中,很多人物也不喜歡鐵
http://ke..com/view/29908.htm

9. 巴西的著名建築和景點有哪些要很著名的,詳細一點。

1、聖保羅市(São Paulo)
聖保羅市於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聖保羅州首府,位於該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149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740萬。聖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產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佔全州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50%和70%。主要工業:機械、汽車、電器零件和輕工業。此外還有醫葯、塑料、煙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類企業22·5萬家,全國50個最大企業中有30個在此。銀行和分行5037家,銀行職員占就業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個,11個現代化購物中心10餘家,還有800多個集市。聖市工業就業人口佔全國總數的20%。聖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貿基地。
1984年,我國在聖保羅設總領事館。1988年,聖市與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約有17萬華僑華人居住於聖保羅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2、伊瓜蘇市(Foz do Iguaçu)
伊瓜蘇市位於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國交界的巴拉那河與伊瓜蘇河匯合處。“伊瓜蘇”在印第安瓜拉尼語中意為“大水”。全市面積630平方公里(其中伊瓜蘇國家公園佔20%,伊泰普湖佔30%)。市區面積85平方公里,海拔183米,人口25萬。年平均溫度27.7°C,每年1月氣溫最高,平均溫度28.1°C;7月最冷,平均溫度14.6 °C,年降雨量1712毫米,年平均濕度80%。
伊瓜蘇市是巴西第二大旅遊中心,年均接待遊客約700萬人次,當地居民主要從事商業和旅遊業。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距市區12公里,著名的伊瓜蘇大瀑布距市區28公里。該市距巴拉圭東方市僅6.5公里(每年巴西約有600萬人次前往東方市購物),距阿根廷境內的伊瓜蘇港市10公里,距阿境內的大瀑布29公里。
伊瓜蘇市約有3000華僑華人,其中大多數在位於巴拉圭一側的東方市經商,居住在伊市。

伊瓜蘇大瀑布
伊瓜蘇大瀑布位於巴西與阿根廷交界處的伊瓜蘇河上,形成於1.2億年前。1542年被西班牙人發現。大瀑布由275個瀑布組成,最大的瀑布跌水90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被稱為“魔鬼之喉”。大瀑布的四分之三在阿根廷境內,但從巴西一側看去更為壯觀。巴境內參觀里程1公里(阿境內參觀里程3公里)。

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西與巴拉圭之間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徑流量7250億立方米)上,伊瓜蘇市北12公里處,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由巴西與巴拉圭共建,發電機組和發電量由兩國均分。目前共有18台發電機組(每台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年發電量790億度。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會唱歌的石頭”。伊泰普水電站於1974年10月17日動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歷時17載。水電站主壩為混凝土空心重力壩,高196米(海拔225米),長1500米。右側接弧形混凝土大頭壩,長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閘長483米,最大泄洪量為62200立方米/秒。兩岸還接有堆石壩、土壩,整個壩長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庫面積1350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側750平方公里,巴拉圭側600平方公里),容量290億立方米。
伊泰普水電站工程由美國舊金山國際工程公司和義大利米蘭電力顧問公司提供咨詢並於1971-1974年間完成了總體規劃、導流工程、水輪發電機組選用等關鍵性設計。發電機組全部由德國和巴西的合資企業在巴西製造。巴西、巴拉圭兩國政府為開發伊泰普水電站組成伊泰普聯營公司,負責施工建設和經營管理。兩國政府簽訂的有關協議對水電站的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巴西和巴拉圭兩國電力頻率不同,分屬巴西和巴拉圭的機組分別採用60赫和50赫的頻率。高壓交流輸電線為750千伏。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費水電站發電量的2%,故按規定(50年內,巴拉圭分得電力的多餘部分必須賣給巴西,50年後可以自由轉售)將剩餘48%的電賣給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福納斯公司(Furnas)中心調度所負責調度。
伊泰普聯營公司注冊1億美元,兩國電力公司各出一半並分別擁有水電站的一半產權。建設資金的99%依靠貸款,由巴西負責籌集。水電站建設總投資為234億美元,其中工程投資112.4億,利息支出121.6億。根據兩國政府協議,水電站按50年(1974-2023年)還清本息確定電價(仍以美元計)。其間可借新債還舊債。貸款還本付息費用占水電站經營管理費的70%。
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電站每年發電收益約23億美元。

3、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里約熱內盧市是里約熱內盧州首府,位於該州南部,坐落在瓜納巴拉海灣內側,海拔2.3米,面積1250平方公里,人口約550萬,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溫度為17°C,最高溫度為36°C。里約市建於1565年,1834-1960年為巴西首都。是巴西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中心。
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達這里時,誤以為瓜納巴拉灣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約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等。里約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巴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里約被譽為“狂歡節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這里舉辦最有特色的狂歡節。
1986年裡約熱內盧市與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1992年我國在里約設總領事館。約有5000華僑華人居住於里約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爾科瓦多山(又稱耶穌山)高710米,位於里約市蒂茹卡國家公園內。山頂塑有一座兩臂展開、形同十字架的耶穌像,故又名耶穌山。巨大的耶穌塑像在全市的每個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約的象徵之一。該塑像建於1931年,高30米(相當於13層樓高),重1145噸。僅其頭部就高3.75米、重30噸;左右兩手手指頂端之間距離為28米;兩臂面積約38平方米,重114噸;塑像基座面積為100平方米。

麵包山(Pão de Açucar)
此山因形似法式麵包而得名。位於瓜納巴拉灣入口處,是里約的象徵之一。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里約全景盡收眼底。與麵包山為鄰的有兩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烏爾卡山,均為215米高。1565年,里約市在這兩座山之間創建,現在山腳下還能看到當年保衛里約市的聖若奧古城堡。

4、巴西利亞(Brasília)
歷史上,巴西曾先後在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個海濱城市建都。為開發內地,1956年庫比契克總統決定遷都內地。1957年,建都工程啟動。1960年,在歷時三年零七個月時間後,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亞(Brasilia)在巴西內地建成。同年4月21日,巴首都從里約遷至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聯邦區政府所在地,聯邦區(Distrito Federal)面積5822平方公里,所屬城區和衛星城共19個,總人口約200萬。現任聯邦區長官為若阿金·羅里茲(Joaquim Roriz)。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210億美元,佔全國的2.73%。經濟以服務業為主,約占聯邦區產值的90%;工業佔10%,主要為建築業和水泥製造業。
巴西利亞位於巴西中央高原,海拔1158米,氣候宜人,全年分為雨季和旱季,年均最高溫度為29.3°C,最低溫度為17.1°C。年降雨量為1603毫米。
巴西利亞以其獨特的建築聞名於世。其總體建設計劃由建築大師盧西奧·科斯塔(LÚCIO COSTA )完成。在燈火通明的夜晚從空中俯視,巴西利亞宛如一架駛向東方的巨型飛機。整座城市沿垂直的兩軸鋪開:向機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軸和沿機身東西延伸的紀念碑軸。機頭是三權廣場,機身是政府機構所在地,機翼則是現代化的立體公路。三權廣場左側是總統府,右側是聯邦最高法院。廣場對面是國會參、眾兩院,兩院會議大廳建築外觀如同兩只大碗,眾議院的碗口朝上,象徵“民主”、“廣開言路”;參議院的碗口朝下,象徵“集中民意”。國會的兩座28層大樓之間有通道相聯,呈“H”型,為葡語“人”的首字母。三權廣場上的議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總統府和外交部水晶宮等是巴西利亞的標志性建築。1987年12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巴西利亞為“人類文化遺產”。
巴西利亞最高的建築是高224米的電視塔,比巴黎埃菲爾鐵塔低100米,為世界第四高鐵塔,重378噸。鐵塔瞭望台位於75米處,可容納150人,遊客可免費乘電梯登台。每逢周末鐵塔周圍有手工藝品市場。
市內帕拉諾阿(PARANOA)湖為人工湖,由四條河流攔截而成,狀如“人”字,面積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4.91億立方米,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湖區人口約50萬。湖岸長80公里,沿岸分布著45個娛樂和運動俱樂部。
巴西利亞現有小學464所、中學84所、大學10所,劇院15家,電影院20家,博物館13個,藝術館19個。

5、馬瑙斯市(Manaus)
馬瑙斯市為亞馬遜州首府,地處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亞馬遜河支流)交匯處,面積14337平方公里,人口150萬。該市地處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緯3度,常年濕熱多雨,年平均溫度26°C,最高可達35·6°C,最低18·5°C。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該市工業以冶金、電子和機械為主。該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動碼頭,全長1313米。農產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現有高等院校4所,中學370所,小學72所,醫院24所,病床1570個。
馬瑙斯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海關大樓(磚瓦均從英國進口)、馬瑙斯大劇院、印第安人博物館等。距市區80公里就是野生熱帶雨林。

亞馬遜河
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全長6751公里,在巴西境內3165公里,河面寬廣,支流眾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佔世界淡水總量的20%。由亞馬遜河沖擊而成的亞馬遜平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多位於巴西境內。亞馬遜流域適合植物生長,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各種植物兩萬余種,盛產優質木材,並被譽為“地球之肺”。亞馬遜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組成。索河河水為黃色,黑河河水為濃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兩種河水在交匯處長達數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黃分別,互不相犯,成為一大景觀。

10. 中外建築史的一些選擇題

第一篇 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築
第一章 古代埃及的建築
古代埃及建築史四個主要時期:
一、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三千紀)中央集權的皇帝專制制度。皇帝崇拜沒有脫離原始拜物教,紀念性建築物是單純而開闊的。
二、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18世紀)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產生祭司階層。皇帝的建築物也從藉助自然景觀以外部表現力為主的陵墓逐漸向以在內部舉行神秘宗教儀式為主的廟宇轉化。
三、新國王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古埃及最強大的時期。皇帝崇拜和太陽神崇拜相結合,皇帝的紀念物也從陵墓完全轉化為太陽神廟。傳來西亞建築的影響。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人征服。
四、後期、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約公元前332被馬其頓王征服,公元30年被羅馬征服)。建築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許多希臘、羅馬因素。出現了新的類型、形制和樣式。

金字塔的演變
墳墓模仿住宅——古埃及人把住宅看作棲息之所,而把墳墓看作長久的居住之所。
演變過程:瑪斯塔巴——瑪斯塔巴的疊加——折線金字塔——成熟的金字塔
一、古王國時期:公元前三千紀,古王國時期之前,形式為瑪斯塔巴。古王國時期,形制在瑪斯塔巴下加九層磚砌台基,繼而推進為早期的金字塔。第一座多層金字塔是昭賽爾金字塔。

金字塔與瑪斯塔巴相比較:
1、墓室依然處於地下
2、祭祀的廳堂從高台基頂上移到塔前
3、多層台基向上聳起,成為外觀的主體,單純的紀念
4、塔身排除了仿木構,其形制風格與貴族墓一致,簡練穩定,適 應石材特性與加工條件
5、祭祀廳堂等依然存在仿木構的痕跡

吉薩金字塔群
古王國時期的吉薩金字塔群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庫富、哈弗拉、門卡烏拉,獅身人面像位於哈弗拉金字塔。
金字塔體現著古埃及勞動人民卓越的起重運輸和施工技術,對建築藝術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魄力;但是這些建築物是皇權的象徵,表現著「神性」

主要特點:
1精確地正方錐體,形式簡單,比昭賽爾更進一步
2 祭祀廳堂及附屬建築物很小,全部擺脫木構形象,與石材特點統一,簡單的幾何形,方正平直,交接簡捷,廳堂的門廳東置幾百米,為在祭祀活動時營造崇拜的強烈情緒

二、中王國時期 公元前21~18世紀
背景:遷都與峽谷,兩側懸崖峭壁,不再適合金字塔建設,結構技術進步,用樑柱結構建造了寬廣的內部空間,紀念性建築的內部藝術的意義增強。祭祀廳堂成為主體,在懸崖上開鑿墓室,形成石窟墓,懸崖代替金字塔形象)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內外空間形象勢均力敵,遺留小金字塔,是過渡階段。柱廊廣泛採用。建築群有嚴正的 縱軸線,對稱的庄嚴性被認識沿,縱深布置雕像、院落、大廳。皇帝崇拜擺脫原始拜物教,復雜宗教大體形成。

三、新王國時期 公元前16~11世紀
背景:適應專制制度的宗教形成,設計整套神譜,皇帝與高於一切的太陽神結合,稱為太陽神的化身,皇帝崇拜徹底擺脫自然崇拜,祭司勢力迅速強大,太陽神廟代替陵墓稱為紀念性建築物,佔有重要地位。

新國王時期在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的北邊建造了女皇(哈特什帕蘇墓)
哈特什帕蘇墓
建築群布局與藝術構思與曼都赫特普基本一致。規模更大,正面更開闊,同懸崖結合更 緊密,更加壯麗,多了一層前沿有柱廊的平台。完全淘汰了金字塔。

廟宇、太陽神廟格局 :
方尖碑——高大的門——圍柱式院落——大殿——密室(大殿到密室空間縮小,屋頂 降低,地面升高,側牆內收)
奧西里斯柱是皇帝祀廟特有的。
藝術重點 1、外部大門富麗堂皇,與宗教儀式的戲劇性相適應
2、內部大殿幽暗威壓,和儀典的神秘性相適應

方尖碑:1:10(細長比),成對出現,實際尺度與心理尺度結合,加強崇拜性

代表:卡納克 魯克索 阿布辛波(努比亞)
宗教儀式的起點終點,卡納克大殿的柱,細長比1:4.66,柱間盡空小於柱徑,密集粗壯的柱子,製造神秘壓抑的效果,產生崇拜心理。柱上陰刻浮雕,上彩色,交接簡潔,比例均勻,藝術成熟。魯克索更為精細

希臘化時期(衰落時期:)
冶金術發展,鐵器應用,石材加工工藝退化,建築工藝退化。
總結:埃及金字塔體現了---熟練掌握了石工技術,石質樑柱體系;利用自然力加強藝術表現力(金字塔、石窟墓);紀念性建築講究軸線、縱深布局、空間序列;利用雕刻(圓雕、浮雕、線刻)提煉自然,圖案化

第二章 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築
1、兩河流域分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和上游的
2、伊朗高原——波斯帝國(BC6世紀中葉)——世俗建築
3、兩河下游——高台建築——新巴比倫城
4、兩河流域、伊朗高原的建築有何特色?
A. 兩河流域與古埃及的發展步律基本相同、伊朗高原的高掘起稍微遲後
B. 宗教基本上是信奉原始的拜物教、世俗建築佔主導地位
C. 發展了多種建築形制和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
D. 兩河下游的高台建築、敘利亞河波斯的宮殿特別是壯麗的新巴比倫城是代表性成就

第三章
克里特:粗獷雄健 有極強的防禦性 代表:克諾索斯城knossos
邁錫尼:纖秀華麗 毫不設防 代表:邁錫尼 泰侖
共同點:以正室為核心的宮殿建築群布局,工字型平面的大門,上粗下細的石柱等
影響到以後的希臘建築
克諾索斯城號稱「眾城之城」
邁錫尼:獅子門
疊澀券:一種假的拱券,無水平推力
第四章
1、古代希臘的歷史分期
荷馬時期(1200B.C.—800B.C.):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建築沒有遺存
古風時期(800B.C.—700B.C.):手工業從農業分離、促進商業
出現了手工業區(最早的民主共和制)
希臘城邦形成 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宗教定型 英雄(守護神)
聖地建築群、廟宇型制演進
木建築向石建築過渡
柱式基本定型
古典時期(500B.C.—400B.C.):希臘文化的極盛時期
波希戰爭 促成雅典稱為中心
聖地建築群和神廟建築完全成熟 雅典衛城
柱式成熟
希臘化時期(400B.C.—200B.C.):廣場成為城市中心
城市規劃
集中式形制
2、聖地建築群的演進
衛城:奴隸主的聚居地

聖地:由衛城發展而來,公共聚集的場所;
在聖地最突出的地方,建造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守護神廟;
這些建築群追求同自然環境的協調,它不求平整對稱,樂於順應和利用各種復雜的地形,由廟宇統率全局。
畫圖: 最常見的圍廊式廟宇是6X13柱的,聖堂的長寬比是2:1
3畫圖:柱式ORDO的演進
希臘早期的廟宇是木構架的,易腐朽、失火

利用陶瓦、陶片來保護木構架(陶片是預制的、成批的用模具成型)

使用陶片反過來促進了建築構件形式的定型化、規格化

用石材取代木構架

柱式誕生(柱式=柱子+檐口+基座)

古希臘柱式:
答:古希臘石材建造的大型廟宇的典型型制是圍廊式,因此,柱子、額枋、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確定了廟宇的外貌,而希臘建築藝術的推敲與改進主要集中於這些構件的形式、比例與相互組合上,到公元前6世紀形成了一整套穩定的做法,後被羅馬人稱為柱式
古希臘形成了兩種柱式:多立克柱式與愛奧尼柱式(古典時期還產生了第三種柱式: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DORIC的代表是 帕提農神廟。
愛奧尼柱式LONIC的代表是伊瑞克提翁神廟、勝利神廟。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早期的代表是獎杯亭。
羅馬五柱式:羅馬多立克柱式、羅馬愛奧尼柱式、羅馬科林斯柱式、塔斯干柱式、復合柱式
柱式比較:
多立克 愛尼奧
義大利 西西里島 小亞細亞城邦
男性的粗壯剛毅 女性的纖細柔美
開間密 開間疏朗
無柱礎 有柱礎
強調體積 強調線條
(具體見圖p43)
風格趨於成熟,第一.獨特性
第二.一貫性
第三.穩定性
柱式小結:全部希臘的紀念碑藝術源自柱式;
神廟全部比例在於其柱徑和高度的關系;
稱為「模數」的關系
主宰建築
雅典衛城The Acropolis
畫圖:山門(勝利神廟)——雅典娜銅像——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 P44
山門:屋頂斷開,保持完整比例。多立克式,內部有愛尼奧式,山門兩側不對稱,有南側的勝利神廟均衡,較小,愛尼奧式,用端柱
帕提農神廟parthenon:(是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平面圖
位置最高,唯一的圍柱式廟宇,最華麗,在中央,本土最大多立克廟宇,角柱加強、收分、有卷殺,有通高兩層的柱,多立克柱與愛尼奧柱結合。
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on:
突破了對稱格局,愛尼奧式,高差大,南面封閉,不對稱面對帕提農神廟,各立面變化大但完整均衡,用女像柱廊,活潑輕巧與帕提農神廟凝重端莊對比,色彩淡雅
問答:雅典衛城(The Acropolis)建築的特點。
古希臘最傑出的建築群,衛城位於雅典西南一個陡峭獨立的小山岡上,東西300m,南北最寬處130m。主要建築物為供奉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的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勝利神廟以及山門,它們的大小、形式、風格各不相同,衛城的建築群採取適應宗教活動程序,自由布局,高低錯落,建築物的安排順應地勢,同時照顧山上山下的觀賞。
雅典衛城的建築是三向量的實體。衛城的建築布局不是刻板的簡單軸線關系,而是經過人們長時期的步行觀察思考和實踐的結果。
《建築十書》的作者是(維特魯威)
露天公共劇場
成熟形制:觀眾席作半圓形;
利用山坡建造,逐排升高,受制於結構、技術;
以放射形的縱過道為主,順圓弧的橫過道為輔。
古希臘劇場建築與古羅馬劇場、斗獸場的區別及其原因。
(1)古希臘劇場多利用山坡逐排升高,多圍露天建築.而古羅馬的劇場,斗獸場獨立於市中心,劇場形制於與希臘晚期基本一樣,只是化妝間擴大了,成為一棟龐大的多層建築。
(2)形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在生產技術的發展.由於在古希臘沒有對拱卷,混凝土的運用,因而要建築大型建築只能考地形加以改造,而不像古羅馬那樣自由的多。

第五章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的歷史分期
王政時期:石工,陶瓷構件;疊澀券(假的拱券結構)
共和國時期:大規模市政建設;神廟、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形制出現;羅馬角斗場
帝國時期:紀念性建築、凱旋門;五種古典柱式成熟;樑柱加拱券技術成熟;《建築十書》
拱券技術的發展(拱券技術是羅馬建築最大的特色與成就)
早在王政時期,就出現了疊澀假券;天然混凝土(活性火山灰+石灰+碎石)大力促進了古羅馬拱券結構的發展;出現筒形拱;出現4瓣穹頂來來代替簡單的筒形拱(4瓣穹頂覆蓋的是方形平面的空間,它引起了建築平面的模數化);為了突破承重牆的限制,出現了十字拱(十字拱覆蓋在方形的平面上,只需要四角有支柱,但不需要連續的承重牆,建築內部空間得到了解放,他也促進了建築平面的模數化);出現了拱頂體系(一列十字拱串聯互相平衡縱向的側推力,橫向的則由兩側的幾個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縱軸和這一列的十字拱的縱軸相垂直,他們本身的側推力相互抵消,只在最外面才需要厚重的牆體)
柱式的發展與定型
羅馬五柱式:塔斯干柱式(柱頭簡單、柱身無凹槽);羅馬多立克柱式(比例纖細、有柱礎);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更華麗而纖細);組合柱式(渦卷+科林斯的卷葉)
A解決柱式同拱券結構的矛盾:出現了券柱式(柱式與拱券相結合的一種方式,柱式不起結構作用,拱券做承重結構),即在牆上或墩子上貼裝飾性的柱式,從柱礎到檐口,一一具備。
出現了連續券(用柱承重),即把券腳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間墊一小段檐部。
B解決柱式和多層建築物的矛盾:疊柱式,即底層用塔斯干柱式或羅馬多立克柱式,二層用愛奧尼柱式,三層用科林斯柱式,四層用科林斯的壁柱;巨柱式,即一個柱式貫穿2層或三層,突破水平分劃的限制。
C解決柱式與羅馬建築巨大體積之間的矛盾:柱式更富細節,復合線腳代替簡單線腳;科林斯柱式得到重用;還流行一種新的復合柱式,在科林斯柱頭上再加一對愛奧尼式的渦卷。
總結:羅馬柱式趨向華麗、細密,多數已經不再是結構構件,而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比希臘柱式退步了。
維特魯威與《建築十書》(對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設計和城市建設的經驗的總結)
內容:書分十卷,建築師的修養和教育,建築構圖的一般法則,柱式,城市規劃原理,市政設施,廟宇、公共建築物和住宅的設計原理,建築材料的性質、生產和使用,建築構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裝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機械和設備等等。
主要成就:1.奠定了歐洲建築科學的基本體系;2.十分系統地總結了希臘和早期羅馬建築的實踐經驗;3.相當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基本理論;4.按照希臘的傳統,把理性原則和直觀感受結合起來,把理想化的美和現實生活中的美結合起來,論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築藝術原理。

5.5~5.9
廣場的演變 羅馬的城市裡,一般都有中心廣場,此時的廣場裙是最壯麗的,他們鮮明的代表了建築性質同政治形勢的密切關系表現出從共和制向帝制向神話皇帝的變化過程。
1)羅馬共和時期 公元前509~前30年 ,廣場繼承古希臘晚期的傳統,是城市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心,又是也用作角斗場。(出現了:作為法庭和會議廳的巴西里卡,龐貝城的廣場)
典例:羅馬城中心的羅曼奴母廣場,他周圍有羅馬最重要的巴西里卡如艾米麗巴西里卡和珊普羅尼巴西里卡。其構成和布局鮮明的反映出羅馬共和制度的特色。

2)羅馬帝國時期 古羅馬從共和轉向帝制,廣場清晰的表現為公共場所變為皇帝個人紀念物,開放~封閉,自由布局~軸線對稱,以皇帝的廟宇作為整個構圖中心。
典例 (1)愷撒廣場 共和末期 羅曼奴母的邊上建造 是愷撒個人的紀念物。是第一個定下了一個封閉的,軸線對稱的,以一個廟宇為主體得廣場新型制。借鑒了古希臘晚期。宣告了羅馬共和制的結束和帝國時代的來臨。
(2)奧斯古都廣場 愷撒的繼承人奧建立個人獨裁,在愷撒邊上興建,
(3)圖拉真廣場 帝國建成後,羅馬皇帝建立一套繁文縟節來崇奉皇帝,於奧斯古都邊上興建。廣場參照東方君主國建築的特點,軸線對稱,多層縱深布局。其正門是三跨的凱旋門。進門時120*90的廣場,良策長廊在中央各有一個致敬45的半圓廳,形成廣場的橫軸線,使其免除單調感。縱橫軸線交點處立著圖拉真的鍍金起碼金銅像。廣場底部放著古羅馬最大的巴西里卡之一----烏爾比亞巴西里卡。此後是一個24*16的小院子,然後是以圍廊式的大院子。
此廣場的建築師是敘利亞人阿波羅道路四,這種縱深多層次的布局本是敘利亞的傳統

總結:從羅曼奴母到圖拉真廣場,形制的演變清晰地反映了從共和制度過渡到帝制,然後黃泉一步步加強逐漸神化的過程。此過程,發展了軸線對稱的多層次布局,認識了他的藝術特質及力量,也掌握了建築和室外院落空間統一構圖的技巧,為鞏固帝制 神化皇權而服務。

劇場和斗獸場
劇場:形制從希臘而來。其功能 結構和藝術形式相互掛席很自然,形制已經很特化,推敲的狠深入,說明羅馬的建築學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典例:馬采魯斯廣場 奧朗治廣場 阿斯潘達劇場
角斗場:起於共和末期,遍布各城市
典例:大角斗場188*156 是古羅馬建築代表作之一,施工速度之快是奇跡。1)一整套拱的結構,空間關系復雜,但處理的井井有條,整體簡潔,底層平面的結構面積只佔1/6.。2)材料使用經濟合理。基礎的混凝土用堅硬的火山石作為骨料,牆用凝灰岩和灰華石,拱頂的混凝土骨料為浮石。3)觀眾聚散安排妥帖 人流不混雜,樓梯編號易於找到座位。4)l立面不分主次,券柱式的虛實使得明暗方圓對比豐富,疊柱式的水平劃分強化了他的整體感。5)結構功能形式三者統一
廟宇:基本繼承希臘宗教,故也繼承其廟宇形制,東方最大的廟宇是敘利亞的巴爾貝克大廟,
典例:萬神廟:形式: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代表作 穹頂直徑:43.3米 頂端高度:43.3米,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且在穹頂內側做五圈深深地凹格 牆厚6.2米
外立面劃分為3層,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的表現出來,原因如下:A、減小穹頂側推力的影響
B、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均勻
C、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第6章 拜占庭建築
一、時代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遷都於帝國東部的拜占庭,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也是東正教的中心。拜占庭帝國存在於330-1453年,4-6世紀為建築繁榮期。
二、成就
發展了古羅馬的穹頂結構和集中式型制,創造了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穹頂統帥下的集中形制建築。彩色鑲嵌和粉畫裝飾藝術。
三、結構方式
帆拱、鼓座、穹頂相結合的做法。
穹頂的發展過程:拜占庭建築的穹頂技術和集中式形制是在波斯和西亞的經驗上發展起來的。
借鑒了巴勒斯坦的傳統,有重大的創造,徹底解決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頂結構和建築形式問題,這才使集中形制的建築能夠大大發展。
帆拱:水平切口和4個發券之間所剩餘的4個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帆拱、鼓座、穹頂-------拜占庭創造的結構方式和藝術形式(需要會作圖表示)
受力特點和原理:
這個結構方案不僅使穹頂和方形平面的承接過渡在形式上自然簡潔,同時,把荷載集中到4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連續的承重牆,這就使穹頂之下的空間大大自由了。
外牆完全不必受側推力,內部也只有支承穹頂的4個柱墩,無論內部空間還是裡面處理,都靈活自由得多了。教堂的外廓是方的,被4個長度相等的筒形所形成的等臂十字形劃分為5塊空間,也有的在4個角上用更低的穹頂或者拱頂覆蓋,再抵消4個拱頂的側推力,整個教堂的結構聯系成一個體系。
希臘十字式:中央的穹頂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
四、裝飾藝術:
基本特點:需要大面積的表面裝飾。內部色彩非常富麗、外觀很樸素。
馬賽克:間隙寬而顯著,砌築敢強,但構圖很不嚴謹,不能符合所在部位的幾何形狀。
粉畫:1干後畫、2未乾時畫。
石雕:手法特點:保持構件原來的幾何形狀,用鏤空和三角形截面的凹槽來形成圖案。這種做法來自阿爾美尼亞。
四、代表實例
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
3大成就:1、結構體系------結構關系明確,層次井然。
2、內部空間------既集中統一,又曲折多變。
3、燦爛的色彩。
五、希臘十字式教堂特點
教堂平面呈十字形,於中央穹頂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長;或四壁用穹頂代替筒拱,外觀為以中央為主的五個穹頂,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六、東歐等東正教國家的教堂
採用改進了的拜占庭式建築風格。一般教堂規模都較小,其特點:外部造型多為飽滿的穹頂高舉在拉長的鼓座之上,統率整體形成中心垂直軸線,形成集中式構圖。
俄羅斯:戰盔式穹頂,山頭袒露出拱頂盡端。
東歐、外高加索:檐下和腰線下的浮雕式連續券裝飾帶

第七章 西歐中世紀建築
一、早期基督教建築
西羅馬帝國至滅亡後的三百多年時間的西歐封建混戰時期的教堂建築。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羅馬的巴西利卡發展而來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羅馬巴西利卡的東端建半圓形聖壇,用半穹頂覆蓋,其前為祭壇,壇前是歌壇。由於宗教儀式日益復雜,在壇前增建一道橫向空間,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縱向比橫向長得多,即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徵著基督受難,適合儀式需要,成為天主教堂的正統型制。
(2)代表實例。羅馬的聖保羅教堂。
(3)風格特點。體型教簡單,牆體厚重,砌築教粗糙,灰縫厚,教堂不求裝飾,沉重封閉,缺乏生氣。
(4)型制。巴西利卡長軸東西向,入口朝西,祭壇在東邊。巴西利卡前有內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後發展為洗禮堂),巴西利卡縱橫廳交叉處上建採光塔。為召喚信徒禮拜建有鍾塔兼瞭望用。
二、羅馬風(Romanesque)建築
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又叫羅曼建築,似羅馬,羅馬式。
(1)造型特徵。承襲早期的基督教建築,平面仍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鍾樓。
(2)實例:比薩主教堂群,德國烏爾姆斯主教堂,法國昂古來姆主教堂。
三、哥特式(Gothic)建築
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2~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
(一)結構特點
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頂承重構件,其餘填充維護部分減薄,使拱頂減輕;獨立的飛扶壁在中廳十字拱的起腳處抵住其側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組成框架式結構,側廊拱頂高度降低,使中廳高側窗加大;使用二圓心的尖拱、尖券、側推力減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樣高。
(二)內部特點
中廳一般不寬但很長,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導向祭壇的強烈動勢。中廳高度很高,兩側束柱柱頭弱化消退,垂直線控制室內劃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頂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長出來的挺拔枝桿,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兩個動勢體現對神的崇敬和對天國嚮往的暗示。
(三)外部特點
外部的扶壁、塔、牆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劃分,全部局部和細節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著向天空的升騰感。
(四)裝飾特點:
幾乎沒有牆面可做壁畫或雕塑。祭壇是裝飾重點。兩柱間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極富裝飾效果。
(五)代表性建築:
法國:巴黎聖母院,亞眠主教堂,蘭斯主教堂。
英國:索爾茲伯里主教堂,水平劃分突出,比較舒緩。
德國:科隆主教堂,烏爾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線弱,垂直線密而突出,顯得森冷峻峭。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比薩主教堂,有較多的傳統因素。
西班牙:伯格斯主教堂,由於大量伊斯蘭建築手法摻入到哥特建築中而形成穆丹迦風格。
(六)風格特點
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內部空間高曠、單純,具有導向祭壇的動勢和垂直向上的升騰感。
15世紀以後,法國發展為「輝煌式」哥特建築;英國發展為「垂直式」哥特建築。
(七)中世紀的世俗建築
1、威尼斯總督宮:立面極富創造性。歐洲中世紀最美的建築物之一。
2、半露木構建築:市民建築,木構塗彩色,以表現輕快的性格。

第八章 文藝復興 P130

1453年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學者外逃。 16世紀末,文藝復興運動結束。
第一節 春訊 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 報春花
伯魯乃列斯基 結構 意義 西歐第一個造在鼓座上的穹頂
主教堂,大體拉丁十字式,東部歌壇近似集中式。
結構:1. 穹頂輪廓採用矢形,大致是雙圓心;
2. 用骨架券結構,穹頂分內外兩層,中間是空的。
意義:1. 天主教會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頂看做異教廟宇形制,嚴加排斥,工匠置教會戒律於不顧。因此,它是在建築中突破教會精神專制的標志。
2. 以前的穹頂,半露半掩,不是重要的造型手段。使用鼓座,把穹頂全部表現出來。因此,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獨創精神的標志。
3.結構、施工,首創幅度大,是文藝復習時期科學技術普遍進步的標志。

閱讀全文

與巴西有什麼塔外建史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3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86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6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2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0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10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4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89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96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29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18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1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0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2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2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95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76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2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