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帶來的問題是 ,政府採取的對策是
人口過於集中,對環境和自然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人口向內陸轉移
B. 巴西人口分布特點及原因是什麼
(1)巴西人口分布的特點是東部沿海人口稠密,中部和北部人口稀疏,90%以上人口分布在東南沿海。
(2)「人口很少地區」之所以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屬於原始的熱帶雨林。
(3)巴西的世界之最有很多,如: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廣的國家等。
(4)巴西主要位於熱帶,判斷依據是絕大部分位於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
原因:
(1)東部沿海人口稠密,中部和北部人口稀疏;東南沿海。
(2)原始的熱帶雨林。
(3)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廣的國家。
(4)熱;絕大部分位於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
點評:本題考查巴西的相關知識點,熟記課本知識解答即可。
C. 巴西人口為何那樣少
一幫歐洲人在不久跑去前建立的國家,已經不少了。
D. 巴西人口
巴西人口為2.1億人口。
人口2.01億。白種人佔53.74%,黑白混血種人佔38.45%,黑種人佔6.21%,黃種人和印第安人等佔1.6%。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64.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2.2%的居民信奉基督教福音教派。首都巴西利亞(Brasília),人口256.3萬。
巴西大部分人口稀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94人,居世界第170位。最大的城市是聖保羅,擁有1190多萬居民,周邊人口達2110萬。首都巴西利亞擁有280萬人口。
巴西簡況
位於南美洲東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7400公里。國土的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
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兩季,年平均氣溫18-28℃。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巴西總人口超過2億、外交部——巴西
E. 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的原因是什麼
海上交通便利、氣候較溫和濕潤。
巴西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抵達巴西。16世紀30年代淪為葡萄牙殖民地。
1808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流亡巴西。拿破崙戰敗後,葡王室重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則留在巴西擔任攝政。1822年9月7日,佩德羅王子宣布巴西脫離葡萄牙獨立,稱佩德羅一世,建立巴西帝國。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地跨西經35到西經74度,北緯5度到南緯35度。東臨南大西洋,北面、西面和南面均與南美洲任意一個國家接壤(智利、厄瓜多除外)。
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海岸線長約740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巴西
F. 巴西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 ,出現諸多問題,如
交通擁堵
交通擁堵
交通問題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問題之一。迅速推進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使得城市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交通擁擠以及由此帶來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在倫敦,由於市中心區域集中了政府機關、法院以及大量的企業、金融機構和娛樂場所,並有超過100萬個就業崗位,每天在高峰時段有超過100萬人口和40000輛機動車/小時進出中心城區,造成該區域嚴重的交通擁擠,區域內平均車速只有14.3公里/小時,成為全英國最為擁擠的區域。在巴黎,上世紀60年代,由於採取了「適應小汽車發展」的政策,結果私人小汽車與日俱增,導致市區交通嚴重阻塞,1973年環城快速路開通後不久就出現了持續性的擁擠。在曼谷,由於車速過慢,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停車場,甚至出現過3個月內有900名孕婦因堵車被迫在轎車中分娩的情況。 交通擁堵不僅會導致經濟社會諸項功能的衰退,而且還將引發城市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成為阻礙發展的「城市頑疾」。交通擁擠對社會生活最直接的影響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時間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會抑制人們的日常活動,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另外,交通擁擠也導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劇了擁擠。據相關統計,歐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00億美元之多。第三,交通擁擠還破壞了城市環境。在機動車迅速增長的過程中,交通對環境的污染也在不斷增加,並且逐步成為城市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據倫敦20世紀90年代的檢測報告,大氣中74%的氮氧化物來自汽車尾氣排放。交通擁擠導致車輛只能在低速狀態行駛,頻繁停車和啟動不僅增加了汽車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氣排放量,增加了雜訊。 據英國SYSTRA公司對發達國家大城市交通狀況的分析,交通擁塞使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交通事故的代價約佔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0.3%,汽車空氣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0.4%,轉移到其他地區的汽車空氣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1~10%。
環境惡化
近百年來,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全球的氣候與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土壤侵蝕加劇、生物多樣化銳減、臭氧層耗損、大氣化學成分改變等。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預測,未來全球將以更快的速度持續變暖,未來100年還將升溫1.4℃~5.8℃,對全球環境帶來更嚴重的影響,比如農作物 環境的惡化
將減產、病蟲害發生頻率和危害速度將明顯增加、水資源短缺將惡化等。環境污染使得城市從傳統公共健康問題(如水源性疾病、營養不良、醫療服務缺乏等)轉向現代的健康危機,包括工業和交通造成的空氣污染、噪音、震動、精神壓力導致的疾病等。環境污染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世界銀行曾對此做出過估算,認為由於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產力的損失大約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到5%。
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
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一致通過將水資源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聯合國環境署同年在《全球環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減少或被嚴重污染,世界上80多個國家或佔全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今後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在缺水型國家或地區中,大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最為嚴重,據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到2010年,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休斯敦、雅加達、洛杉磯、華沙、開羅、拉各斯、達卡、聖保羅、墨西哥城、新加坡等都將面臨嚴重的水荒。 此外,土地資源緊缺問題也是國際大都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由於土地存在供給的絕對剛性,在大量的人口和產業向中心城區集聚過程中,像東京、紐約、倫敦等大都市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土地緊張問題,土地對現代化大都市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作用更加突出。如何開辟新的發展空間、拓展地域范圍已成為各大都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貧困
貧民窟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大中城市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特有現象,貧困人口多數集中於城市,而城市貧民又大部分住在貧民窟,如印度孟買、巴西聖保羅等。貧民窟帶來的社 巴西貧民窟
會問題主要有:一方面,貧民窟居民大部分人處於貧困線,享受不到作為公民所應享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居住、出行、衛生、教育條件極差,不僅影響當代人,也影響下一代人的發展。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造成國民感情隔閡,加之貧民窟游離於社區和正常社會管理之外,一些貧民窟為黑社會所控制,成為城市犯罪的窩點。1900年紐約市近400萬人里就有150萬居住在4.3萬個貧民窟里,直到21世紀紐約還有哈萊姆貧民區的存在。目前,孟買1600萬人口中有60%居住在僅占城市土地面積十分之一的貧民區和路邊的簡陋建築中,貧民窟已經成為這個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以及印度經濟中心城市的最大特色。 城市病
貧民窟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以及本城市內人口的收入差距過大所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土地佔有嚴重不平等,造成大量無地農民。以巴西為例,巴西絕大部分土地一直為少數大地主所控制,大量無地農民向城市流動遷移,且這種流動是單向的,他們不可能再迴流到農村。二是城市化過程中就業機會嚴重不足。失業、就業不足、就業質量差,是造成城市貧困人口長期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往往把工業重點轉向資本、技術密集的部門,造成勞動力大量進入第三產業中的傳統服務業和非正規部門,而在非正規就業部門的工資一般只相當正規部門人員工資的一半,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障,得不到法律保護。三是城市規劃、建房用地、基礎設施、社區發展沒有充分考慮低收入人群的要求。在城市貧民窟居住的人80%收入低於最低工資標准,他們很難在城市獲得建房用地和住房,又不能退回農村,只能非法強占城市公有土地(如山頭、城鄉結合部的公地)和私人土地,搭建簡陋住房,搞違章建築。四是公共政策不夠完善。如國家教育開支向中、高等教育過度傾斜,初等教育相對萎縮,在中等教育階段重視普通教育和人文學科教育,而輕視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師范教育,不利於改善低收入階層子女受教育和就業狀況。
G. 巴西的城市人口集中在巴西高原的原因是什麼熱帶雨林的開發對全球氣候有何影
巴西人口與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原因:人口與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帶,其中以東南部人口與城市最為集中;北部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內陸人口與城市稀疏.形成這一特點的因素:東部沿海,特別是東南沿海,氣候相對溫和,對外交通便利,開發歷史較早;而北部亞馬孫平原氣候濕熱,森林茂密,林中幽暗潮濕,人煙稀少,通行困難。
熱帶雨林的開發對全球氣候的何影:
1,會使亞馬遜平原當地的氣候乾燥少雨,因為熱帶雨林夏季植物的蒸騰作用會帶來大量的降水。熱帶雨林能很好的涵養水土,雨林大面積被毀水土流失的問題會接踵而來。
2,使全球氣候不穩定。全球氣候一個有機的系統,熱帶雨林俗稱地球的肺,起著凈化空氣的作用,雨林被毀全球氣候系統失衡,空氣污染以及水分調劑失衡。
熱帶雨林無疑是地球賜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由於現時有超過25%的現代葯物是由熱帶雨林植物所提煉,所以熱帶雨林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葯房」。同時由於眾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凈化地球空氣的能力尤為強大,其中僅亞馬遜熱帶雨林產生的氧氣就佔全球氧氣總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譽。
熱帶雨林主要的作用是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保證地球生物圈的物質循環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