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的畫家色彩拼貼畫叫什麼名字

巴西的畫家色彩拼貼畫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10-07 15:49:52

『壹』 什麼叫波普藝術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 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復和復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我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吧。」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母題。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復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波普藝術,亦稱為「流行藝術」,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左右,以英國倫敦和美國的紐約為中心出現的一個藝術運動。 英國畫家理查德·漢戴爾頓曾把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 波普藝術又稱普普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波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沿伸。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波普藝術家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波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波普藝術中取得或剽竊靈感。

『貳』 由彩色方塊構成的一副世界名畫叫什麼名字作者是誰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是風格派最核心的人物。1923年,凡·杜斯堡在《風格》雜志創刊五周年之際,寫了一篇社論向蒙德里安致意:「盡管不同國家的好幾位畫家自覺或不自覺地努力創造一種新的造型表現,但在1913年前後,是畫家彼德·蒙德里安第一個作為立體派富有邏輯的繼續,實現了繪畫上新的造型,這一行動得到最新一代荷蘭畫家們的擁護,使最先進的畫家們相信有可能創造一種新造型風尚。因此,《風格》雜志把蒙德里安尊為新造型主義之父。」

蒙德里安,以其獨特的「水平線——垂線」和原色、非色組合的極簡繪畫圖式,將現代抽象繪畫帶到了一個新階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他繪畫的核心倒並不是抽象,而是某種內在的精神性追求。評論家喬治·施密特說, 「他(蒙德里安)的繪畫遠非僅僅是形式的試驗——它們象任何純藝術作品一樣,是偉大的精神上的成就。一幅蒙德里安的繪畫掛在一所完全按照蒙德里安的精神設計的住宅或一間房裡,那麼這里比使用任何物質對象,都具有一種根本不同的特色和更軒昂的氣概。它是精神觀念或態度的最崇高的表現;它是規矩與自由之間的均衡的化身;它是平衡狀態中元素的對立的化身;而且這些對立的精神的作用不低於物質的作用。蒙德里安在他的藝術中所賦予的精神力量,將從他的每一幅畫中永遠放射出精神的和肉體的光彩。」(赫伯特·里德著,劉萍君譯: 《現代繪畫簡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15、116頁。)不過,這種以追求精神性為核心的繪畫,其實並沒有與客觀自然絕對隔離開來。對蒙德里安來說,精神與物質是相通的。他認為, 「在新造型主義中,那條將心靈與生活連結起來的紐帶並未割斷;因此我們絕對不會把它看作是對真正現實生活的否定,相反,我們將會看到物——心兩重性趨於和諧。」(遲軻主編: 《西方美術理論文選》,四川美術出版社,第740頁。)

蒙德里安出生於荷蘭中部的阿麥斯福特,成長在一個嚴格信奉加爾文教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業余畫家,而叔父則是職業藝術家。良好的家庭教育給了他直接的藝術啟迪。20歲時,他在取得小學繪畫教師資格和中學繪畫教師資格以後,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美術學院深造,成為一名勤奮刻苦、頗受老師賞識的好學生。他的早期繪畫從學院派寫實主義起步,受到過象徵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等風格影響。從一開始,對於形體構成因素的偏愛,便在其畫中清楚地反映出來。

大約在1909年,蒙德里安對「通神論」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在該年五月正式加入「荷蘭通神論者協會」。該協會的神秘教義,在對藝術的理解上充滿神秘和象徵的色彩。受通神論的影響,蒙德里安的藝術逐漸脫離自然外形,轉而追求某種深層的內在精神的表達。這幅作於1910—1911年的三聯畫《進化》,可以說是一幅通神論的祭壇畫。畫中站著的人物處於恍惚沉思的狀態,似乎已經獲得了某種精神的啟示。畫面以藍色為主調,點綴著黃色的星星和紅色的西蕃蓮花朵。獨特的造型和對比鮮明的色彩使畫面發散出某種患惑人心的力量。該畫有一個頗為神秘的標題:《進化》。對於這一標題的選擇,蒙德里安在其1914年的筆記中是這樣解釋的:

「有兩條路通往精神的層次:一條是學理上的教導以及直接的實踐(如沉思等);另一條則是漫長卻必然的進化之路,人們在藝術中看到精神性的緩慢成長,這是藝術家自己所未能意識到的。去接近藝術中的精神性吧屍(《大英視覺藝術網路全書》,台灣大英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第96頁。)
http://www.singtaonet.com/culture/arts/t20060106_112740.html

參考資料:http://news.zol.com.cn/27/277698.html

『叄』 艾瑞·卡爾:繪本大師、「好餓的毛毛蟲之父」

序 :

       啟蒙繪本、親子互動、引導孩子讀繪本、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艾瑞·卡爾的好多繪本都是非常好的選擇,如果你想給小寶寶選擇繪本,又不知道該選什麼,那艾瑞·卡爾的《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從頭動到腳》《好餓好餓的毛毛蟲》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內容簡單易懂,畫面色彩豐富,設計的游戲特性等都特別適合小寶寶作為培養興趣的入門級繪本。可以親子互動增強親子關系,培養寶寶對繪本的閱讀興趣,同時還可以進行基礎的學習認知。如果讓寶寶接觸英語,可以直接讀英文版,也非常適合。

         我很遺憾當時了解太少、遇到艾瑞·卡爾太晚,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不要錯過。作為家長我們可以通過網上瀏覽多了解繪本,再決定入手哪些。

        已經連續分享了好多本繪本大師艾瑞·卡爾的作品,今天介紹一下這位作者以及近期分享的他的繪本。

【簡介】

      美國設計師、插畫家、兒童繪本作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好餓的毛毛蟲》。

        39歲那年,他獨立創作了第一本圖畫書《1,2,3,去動物園》,這本書獲得了波洛尼亞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大獎。他感慨萬分地說:我是一朵晚開的花,40歲才成為一名圖畫書作家、圖畫書畫家!

      自從1969年以來,他已經創作超過70本書籍,在2003年贏得了勞拉·英格斯·懷德獎(因他對美國兒童文學貢獻)。他創建的的個人圖畫書美術館,是美國第一個圖畫書美術館。

【 生平介紹 】

       1929年6月25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錫拉丘茲,父母都是德國人,6歲時,隨父母一起搬回到了德國。權威教育下的學校生活及時代的戰亂,讓他的少年時光並不快樂。這讓艾瑞·卡爾一直對重返美國充滿憧憬。

       艾瑞·卡爾討厭德國式教育,16歲那年退學,從小就已顯露繪畫天賦的艾瑞·卡爾,在中學繪畫老師的推薦和母親的鼓勵下,進入斯圖加特國立美術學院(State Academy of Fine Arts Stuttgart),學習了四年的視覺藝術。師從當時的大師施耐德教授。

       艾瑞·卡爾說:「他(施耐德教授)不是一個容易討好的人,但是一個『大師』,他在40多年裡培養了德國大多數頂尖的設計師、插畫師和美術教師。他常常談到要有使命感,作為設計師的責任是要為大眾創造更好的環境,在此之上談的才是構圖、色彩和設計。他會發現每位學生的天賦然後加以培養。更重要的是,他以某種方式為我們注入了靈性。」他也曾經在采訪中提到他的恩師施耐德教授對學生的教導:「日日新、向前進、保持好奇心、驚喜不斷。」

       1949年,20歲的艾瑞·卡爾從美術學院畢業,在時尚雜志做藝術指導。但他太懷念兒時美國那間灑滿了陽光、可以自由畫畫的教室了,太想回美國了,終於在1952年23歲那年,兜里揣著四十美元,回到了闊別了十七年的紐約。他給當時擔任《財富》雜志藝術總監、後來以《小藍和小黃》《小黑魚》等作品聞名於世的李歐·李奧尼打了一個電話,李歐·李奧尼不但請他吃了一頓午飯,還給他介紹了一份工作。受到李歐·李奧尼的賞識和推薦,年輕的艾瑞·卡爾順利開始了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工作,從事廣告部的美術設計。後來艾瑞·卡爾又到一家廣告公司做藝術總監,他在廣告行業一做就是15年。

       1967年,教育家、圖畫書作家比爾·馬丁(Bill Martin)被艾瑞·卡爾在廣告畫中的一條紅色龍蝦吸引,決定找他來合作圖畫書,為他寫的一個故事畫插圖,也就是著名的《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Brown Bear, Brwon Bear, What Do You See?)。

       處在不惑之年的艾瑞·卡爾首次為孩子畫畫,開始了圖畫書的創作。和比爾·馬丁的合作讓艾瑞·卡爾意識到了重復和節奏的價值。在《棕色的熊》的創作中,艾瑞·卡爾慢慢找到了方向,他自製色紙,運用明亮的色彩和別致的造型構思畫面。這次充滿樂趣、大膽發揮創意的過程,讓他感受到自由揮灑的暢快,找回了童年繪畫的樂趣,也引領他日後走向為兒童創作圖畫書的道路。

        他開始嘗試自己寫圖畫書,他將自己的想法畫成書稿,保存在一個紙板箱里。他將自己的畫稿拿給編輯安·本尼迪絲看,他帶給安的第一本書是《1,2,3,去動物園》,艾瑞·卡爾說他這本書做的特別小心,他當時對自己的文字沒有信心所以避免用文字。

        他還給安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隻蠕蟲,它在書頁間咬出了洞洞。也就是後來的《好餓的毛毛蟲》

      1968年,他獨立創作了首本圖畫書《1,2,3,去動物園》》(1,2,3 To The Zoo,1968),獲得了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大獎。可直到這時他也不能確信自己能否以創作圖畫書為生。

      1969年的《好餓的毛毛蟲》令艾瑞·卡爾名聲大震,形成一種全新的創作類型、創作風格,經久不衰,正是這只毛毛蟲,點燃了他後半生不遺餘力地為孩子們創作圖畫書的希望。

      艾瑞·卡爾年近40開始創作,迄今為止,他已經創作了《好餓的毛毛蟲》、《好忙的蜘蛛》(The Very Busy Spider,1985)、《海馬先生》、《爸爸,我要月亮》(Papa, Please Get The Moon For Me,1986)等七十多本色彩繽紛、富含想像力的拼貼畫風格的圖畫書,小讀者遍布世界各地。

        2002年12月,他與妻子共同成立——艾瑞克·卡爾圖畫書美術館(),帶領讀者領略更多圖畫書的美麗與豐富。這也是美國第一家圖畫書美術館。

        不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的圖畫書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他甚至沒有得到過凱迪克獎,這是因為批評家們不喜歡把書降低到像玩具一樣的位置。2003年,為了彌補這一缺憾,美國圖書館協會授予他勞拉·英格爾·槐爾特獎,這也可以算是對他作品的藝術性表示的一種遲到的承認吧。

       現在,他和妻子芭芭拉住在馬薩諸塞州的北安普敦市。已經90多歲的他,是一位非常可愛的老人,精力旺盛,耄耋之年仍然筆耕不輟,「日日新、向前進、保持好奇心、驚喜不斷。」

【 作品特點及理念 】

        ⭐畫風鮮明獨特,採用拼貼方式,層疊出明亮歡樂的圖樣,還要各種嘗試和創新,有洞洞、聲音、立體、折頁、pvc透明頁……,賦予書本閱讀和游戲雙重特性。

        ⭐他的創作流露出童稚般的天真,表達出對自然的了解與關愛,引導小朋友從周遭事物中學習。

        ⭐ 他的作品也總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重復的、韻文式的字句,為孩子營造愉快的閱讀氣氛。

        ⭐艾瑞.卡爾畢生致力於為兒童打造一個自由、充滿想像的童話世界。

        ⭐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對自然界的動物有著強烈的好奇與熱情,細膩的觀察。

        艾瑞·卡爾在采訪中說,他父親是一位非常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總帶他去看關於自然的電影,父母都是一個自然俱樂部的成員,他們經常一起去林子里散步、遠足,所以艾瑞·卡爾的童年跟大自然非常親近,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對這么多可愛有趣的動物有這么細膩、生動的表達的原因吧。艾瑞·卡爾老爺爺還說自己特別被印象派畫家的筆觸所吸引,這些畫家包括莫奈當然還有梵高,在這些筆觸的啟發下他回到畫室自製了更多的彩紙。

        ⭐許多孩子都在家裡或是課堂上模仿艾瑞克·卡爾,作一條綠色的毛毛蟲,而這讓他感到欣慰。他就曾經說過:當我聽到一個孩子對我說「哦,你的書我也能做」時,我認為這是對我的最高評價。艾瑞·卡爾說他就是想讓孩子們看到這些作品的時候感覺好像是自己創作的一樣。

        沒有任何顏色是錯的,不必永遠墨守成規,藝術本該是自由隨性。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創造自己的顏色、創造自己的動物。       ---艾瑞·卡爾

【 作品介紹 】

1、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啟蒙認知、低幼、動物、顏色)

      艾瑞·卡爾第一本插畫書,創意拼貼,色調鮮明、充滿節奏感,啟蒙認知、顏色、動物、英語啟蒙。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推薦。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我看見一隻紅色的鳥在看我。」「紅色的鳥、紅色的鳥,你在看什麼?」「我看見一隻黃色的鴨子在看我。」……隨著這樣一問一答的句子、重復的韻律與節奏,一本充滿各種動物與色彩的圖畫書。

2、 《1、2、3到動物園 》 1,2,3 To the Zoo (啟蒙認知、低幼、數數、動物、顏色)

        艾瑞·卡爾第一獨立創作的圖畫書。結合火車和動物,拼貼手法、多變造型、豐富顏色、對比鮮明,幫助孩子認識數字、認識動物、色彩啟蒙

       內容:書的開篇,駛來了一列火車,列車上載滿了各種動物,1頭大象、2隻河馬、3隻長頸鹿、4隻獅子……來了,都來了,讓我們坐上艾瑞•卡爾的快樂列車去動物園吧!一路上數啊數,最後數來了十隻彩色的鳥兒。如果細心一點,你會發現每一頁都有一隻小小的老鼠藏在角落裡,在書頁的底下,列車的車廂和動物也會不斷增加,當載滿動物到動物園後,車廂就空了。

3、 《好餓的毛毛蟲》 The Very Hungry Carterpilla(啟蒙認知、低幼、顏色、科普)

       令艾瑞·卡爾名聲大震的經典作品,創立了一種全新類型和風格,充滿詩情與創意。

       故事很簡單,但艾瑞·卡爾的圖畫和創意讓它變成了經典,貫穿全書的一串小孔,代表著毛毛蟲的穿行路線——帶給孩子們閱讀與游戲的雙重體驗。

4、 《從頭動到腳》 From Head to Toe(啟蒙認知、低幼、動物、運動)

       作者用獨特的拼貼畫,畫出了大象會跺腳、大猩猩會捶胸、野牛會聳肩膀等十二種不同動物的「招牌動作」,並以「我會……,你會嗎?」和「這個我會」的重復句型,邀請小小孩一起來轉頭、彎脖子、擺動胳臂。

       釋放天性和孩子一起動起來,讓孩子在運動中發展身體潛能,培養能力和自信。

5、 《 畫了一匹藍馬的畫家 》 (啟蒙認知、畫畫、想像力、創造力)

       沒有任何顏色是錯的,不必永遠墨守成規,藝術本該是自由隨性。這本書鼓勵孩子發揮想像力,創造自己的顏色、創造自己的動物。---艾瑞·卡爾

       艾瑞·卡爾八十歲後創作的大膽且深具視覺震撼力的作品。艾瑞·卡爾用主觀的色彩,畫出動物獨特的靈性與活力,激發孩子無窮的想像潛力,鼓勵孩子盡情表達。

       內容:看啊!一頭鮮黃色的牛,在星星點綴的湛藍夜空下,凝視遠方;火紅天空下,一隻綠色的獅子,自信地展現原始的生命力!在大師筆下,藍色的馬、黃色的牛、綠色的獅子、彩色圓點的驢子,以及各種顏色不尋常的動物,看似不合常理,卻又讓人忍不住被深深吸引。這一切是要向畫家弗朗茲·馬爾克(Franz Marc)致敬!

6、 《畫一個星星給我》 (啟蒙認知、畫畫、想像力、創造力)

       拼貼、大膽用色、充滿活力、天馬行空,不拘泥於「畫得像不像」,也沒有「畫得對不對」的考量;洋溢著想像力和創意,讓孩子領略繪畫的魅力,激發想像和創造的潛能。也激發和鼓勵小讀者盡情地揮灑畫筆,發揮自己的創意,嘗試各種新奇的可能性,享受藝術創作的樂趣。

       內容:書中藉由隱形的第三人,向畫家要求一個星星,緊接著星星又要求畫一個溫暖的太陽;太陽要求畫一棵可愛的樹……如此描繪出一個個多彩多姿的生命,訴說宇宙生生不息的創造力與生命的循環。

7、 《 爸爸,我要月亮 》 (父愛、想像力、科普)

小茉莉和爸爸為實現實現夢想而努力的故事,感受自由、美好、充滿想像的童話世界,寓教於樂。拼貼、立體、折頁設計,充滿驚喜。

內容:小茉莉很想和月亮一起玩,但她摘不到月亮,便拜託爸爸把月亮摘下來,於是爸爸拿了一把好長好長的梯子,架在一座好高好高的山上,努力地向上爬呀爬,但是月亮太大拿不下來,爸爸只好等到月亮變成下弦月,才把月亮帶回給小茉莉玩…… 這是有關愛與夢想的故事,上下打開的多種折頁變化,讓孩子驚奇感受空間延伸的巧妙創意。孩子從故事情節中,不僅可以了解長短、高矮、大小等概念與形容詞,還能從中觀察到月亮陰晴圓缺的自然現象。

8、 《袋鼠也有媽媽嗎?》 (低幼、啟蒙認知、母愛)

       相互依偎的一問一答中,感受濃濃的母愛,帶你認識十一個可愛的動物家庭,一同感受濃濃的母愛。

       內容:我們人類都有媽媽,那麼貓、狗、企鵝這些小動物們也有媽媽嗎?這可能是每個小朋友曾經有過的疑問。故事非常簡單,一個沒有出場的小孩一遍又一遍地問著同一個問題:「袋鼠/獅子/猴子/海豚也有媽媽嗎?」而回答也是始終如一的:一個大大的、鮮艷的「有!」接著,作者還用具有撫慰性的語調告訴孩子:「就像我有你也有」,每個孩子都有媽媽。艾瑞•卡爾用他的圖畫,為小朋友介紹了十一種可愛動物的外型和迷人的神態,小讀者不但從圖畫中得到視覺上的快樂,也從作者對母愛的一再重申之中,得到了親情的撫慰。

9、 《 海馬先生 》  Mister Seahorse(父愛、科普、海洋動物)

       艾瑞·卡爾溫情「自然科普,」一首自然界的父愛贊歌!透明頁描繪出精彩的海底世界,認識海洋世界中的育兒奶爸,感受濃濃溫馨父愛。

       內容:艾瑞·卡爾運用彩繪拼貼和透明頁,製造出真實、豐富而有趣的海底情境,介紹了自然界中負責育兒孵卵的爸爸們,他們努力保護、照顧寶寶,展現濃厚的父愛,訴說了一個海洋世界中奶爸們的故事。

10、《 小種子 》 (哲思、生命輪回、科普)

       小種子乘風離去,歷經波折,終於落地生根、開花再播種,展示生命傳承和延續的不易和成長的力量,認識生命的輪回和意義。寓教於樂,兼具知識、趣味和哲思。

       內容:秋天來了,大風把種子們高高地揚起來,帶到遠方。在這些種子中間,有一粒特別細小,比別的所有種子都小。這粒小種子能跟上別的種子呢?這些種子又會被帶去哪裡呢?讓我們跟隨這粒小種子,看看一路上會遇到什麼,如果我們是這粒小種子,我們會怎麼來對待呢?

11、 《 好安靜的蟋蟀 》 (關於愛和成長、科普、昆蟲)

       拼貼畫講述的簡單快樂、關於愛和成長的動人故事,體會成長的奧秘,而且是一本有聲書,有蟋蟀唧唧唧唧的叫聲。

       內容:個暖和的日子裡,小蟋蟀出生了。大蟋蟀、蝗蟲、螳螂、蜻蜓……他遇見的動物們都熱情地向?打招呼,小蟋蟀很想回答,可是他用力地摩擦翅膀,卻發不出聲音。直到有一天,在月光下,他遇到了一隻母蟋蟀,於是它再摩擦一次翅膀,這一次,他為母蟋蟀摩擦出最最美妙的聲音……

       我希望你愛聽這個故事。現在把書合起來吧,讓蟋蟀的唧唧唧唧……永遠永遠陪著你。---Eric Carle

12、 《 拼拼湊湊的變色龍 》 (自我認知、自我認同、科普、趣味、色彩)

       艾瑞·卡爾的創意游戲書。變色龍不僅會變色,還會「變形」!讓孩子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內容:艾瑞•卡爾用美麗的拼貼畫講述了一個變色龍的故事:它會抓蒼蠅,也會變換自己身上的顏色,可是它還覺得不夠好玩。直到有一天,它來到一個動物園,突然發現自己的外形也能夠變得像其它動物一樣。於是,它變得像熊一樣大,變出了火烈鳥的翅膀,狐狸的尾巴,鹿角,還有長頸鹿的脖子……最後,它成了一個滑稽的四不像。但是,他快樂嗎?一點兒也不……故事充滿童真,同時發人深省,讓孩子在開懷大笑的同時,也學會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13、 《 小羊和蝴蝶 》 (哲思、人際關系、包容)

       人際關系必修課,學會尊重和包容。拼貼與塗刷技巧,表現親情及自然景象。

       內容 : 小羊遇到了蝴蝶, 小羊一直希望蝴蝶能留下來陪他,但蝴蝶喜歡海闊天空地飛呀飛……小羊和蝴蝶最後會在一起嗎?本書藉由小羊和蝴蝶的互動,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小羊群居,蝴蝶單飛以及兩者相遇所產生的趣味對話,讓孩子了解包容和尊重的道理,要學會去接納與包容不同的聲音,讓不同的樂器,共同合奏出動人的樂章。

以上繪本,前面都有圖文文章,需要可自行查閱。

『肆』 請問那個畫黑色格子裡面填充著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塊的畫家叫甚麽名字呢

蒙德里安,好吧,我最喜歡的畫家
現代建築的很多形式都受他的影響
荷蘭三大畫家之一
最近才受他畫的啟發做構成作業

『伍』 請以畢加索的拼貼畫《吉他》闡述解構藝術造型的概念以及特點

1、解構藝術造型的概念:

單從字面理解,一個「解」字意為「解開、分解、拆卸」;「構」字則為「結構、構成」之意,簡單的可以理解為「解開之後再構成」。解構主義的矛頭從本質上時直指「結構主義」,「結構主義」強調的是相對的有序性、穩定性、確定性。

「解構主義」則指出其問題的所在:在審美的過程中不論是審美主體還是審美對象本身都沒有一層不變的,結構主義所指的穩定性是不存在的。

因此這一思潮的創始人雅克.德里拉開啟了一個「解構主義的時代」,他的理論核心是對於結構本身的反感,他認為在現代藝術中符號本身已經能成為美的象徵,它能夠給與人們的不僅是某種心意的滿足,更多的是獲得這種滿足的熱烈的沖動。

延伸:以純藝術或設計藝術為對象,根據設計的需要,進行符號意義的分解。這樣的藝術手法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設計方法,而是具有重視內在結構因素和總體性考慮的高度化特點。它打破了正統的現代主義設計原則和形式,以新的面貌占據了未來的設計空間。

解構主義已從建築、設計等造型藝術的范圍,影響至音樂、戲劇、舞蹈、裝飾設計和電影等方面。它的存在並非是對現實一味的諷刺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以直觀的藝術形式代替了深奧的藝術。

2、《吉他》特點

誕生於1913年3月31日的拼貼畫《吉他》中是一幅特別前衛的作品,完全沒有使用顏料。在此,繪畫上通過人為地重現自然的寫實主義的印記了無影蹤。取而代之的是立體主義的真實原則:在一層新奇的物件上黏上另一層物件。

吉他的塑性如同附有幽靈一般,明明被切塊,卻無容積無深度可言,也不必指向外在現實中具體的真實存在。從作品中不難發現,畢加索喜歡形狀詭異的拼貼多於連接緊密、流暢的結構。


(5)巴西的畫家色彩拼貼畫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藝術手法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像《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

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

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

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

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

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

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

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

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

1973年,他靜靜地離去了,走完了92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畢加索畢生致力於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並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

他的極端變形和誇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了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

『陸』 畢加索是幹啥地

簡單說就是畫家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開放分類: 藝術家、畫家、人物、西班牙、天才

【生平大事記】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
------------------------------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藝術成就】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泊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里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三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藝術活動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藍色時期
由1900年起畢加索一直往來於西班牙及巴黎之間。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結交了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爾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爾的東主的女兒馬德萊娜,他為馬德萊娜繪了幾幅肖像。其時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羅那大行其道的象徵主義影響。
畢加索當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爾與土魯斯.勞特累克畫風的影響,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時染上的西班牙式的憂傷主義,這時期的作品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紅時期
1906年畢加索結識了馬蒂斯。其後又認識了德蘭和布拉克,與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蒙馬特同住。其時他的經濟已好轉,生活比前愉快,畫作用色變為輕快的粉紅;繪畫對象亦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時期
1906年畢加索從德蘭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啟發,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響,此即為畢加索的非洲時期。他筆下的人體健碩而深沉,這種特徵,在1907年的《阿威農的姑娘》中顯露無遺,由不同組件組成的人體可從幾個角度來觀看,揭示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來臨。然而,整個時期仍有受塞尚影響的痕跡。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體主義
畢加索大部分的藝術家朋友都由蒙馬特遷到蒙帕納塞,他亦隨他們遷居。其時的立體主義體驗達到巔峰。雅克?比斯這樣評論他:「作品由素描建構,色與調弱化到最起碼的灰色與淺暗橘黃色;形體是幾何圖形化與綜合而成的,造成跡近壓抑其可辨認身份的效果,闖出桎梏,最終與形體剝離。」仿如從一面棱鏡的焦點去看一個單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然而畢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與布拉克製作出第一批拼貼畫。
1914年綜合立體主義
1914年,戰爭使立體主義畫家分道揚鑣,各奔前程。畢加索重拾自由與個人在色彩上的品味,還有那旺盛的精力。無論從風格與繪畫的對象上,他的「立體印象派」創作變得更加自由。縱觀他的所有作品,他並未把自己局限於立體主義,而是繼續從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1917年的卻是現實主義。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時期
畢加索居於義大利,剛為迪亞希列夫執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劇《遊行》設計背景與服裝,其時邂逅了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與科赫洛娃結婚,婚後誕下一子。這段較安逸生活正值畢加索創作生涯的新古典時期,1921年與1926年他繼續製作立體主義作品,1923年的作品卻走現實主義路線。
1925年至1932年,畢加索進入超現實主義時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間,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現。在大奧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內,畢加索創作了大型製作《格爾尼卡》,其間做了許多籌備製作工作。
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繪畫了一系列的靜物畫,並創作陶瓷。他的兒子克洛德於1947年出生,1949年再誕下女兒帕洛瑪。他的作品中除了顯示這種簡單家庭生活的快樂之外,還表達了他對政治的承擔:1944年繪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為了法國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繼續繪畫靜物、風景、肖像……1950年,庫爾貝的《塞納河邊的女人》啟動了他的圍繞名家大師作品的變奏創作。
1959年之前他居於康城,他在康城為德拉克魯的《阿爾及爾的女人》與貝拉斯克斯的《宮女》埋頭作畫,同時繼續《畫室》的後續工作。他先搬到沃韋納蓋斯,然後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繼續他的變奏系列創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僅在這13年內,在目錄中記載的作品已超過千件,種類分別有版畫、素描和油畫等。畢加索於1973年逝世,終年92歲。

畢加索的作品,無論質還是量,都是驚人的,約達六萬件之數。這位天才橫溢的藝術家「在極其漫長的創作活動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讓他准確無誤地作到了。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結果是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皆能。」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巴伯羅•畢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泊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里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於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於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並非首創於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後期畫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三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閱讀全文

與巴西的畫家色彩拼貼畫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5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90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73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7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14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2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18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03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00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44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23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1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04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66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98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68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0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80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5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