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巴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處在貧困線以下
巴西是中等收入大國,世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曾經是貧困問題突出的國家。在在2003年,巴西貧困人口總數達618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37%。
造成貧困人口的原因有,農村地區小農、無地工人和農村工人生活條件極不穩定、失業率高、勞動保障缺乏等原因。
而得益於巴西政府消除貧困的努力。巴西前總統盧拉2003年上台後推出了零飢餓、家庭補助金等計劃,繼任者羅塞夫又接手並強化了這些措施。2013,巴西有約2870萬貧困人口,下降了54%,有3100萬人擺脫了貧困的問題。
❷ 世界上的貧困人口有多少
你好! 貧困,是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發展中國家有,發達國家同樣也有,只不過是嚴重程度、分布密度不一樣罷了。有報道稱,在過去的50年中,世界財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圍內的貧困問題也日益惡化。 據有關國際組織統計,在最近5年裡,全世界貧困人口從10億增加到了13億,有10多億人缺乏安全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每天有7.5億人挨餓。 目前,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約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貧困人口集中在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國。 世界貧困人口一半生活在南亞地區。雖然發達國家佔世界貧困人口的比例很小,但其貧困人口也出現了上升趨勢,美國和西歐國家目前已有1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僅歐盟成員國就有5200萬窮人、300萬無家可歸者。如今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世界范圍內的失業人數劇增,貧困人口的規模恐怕是有增無減。
❸ 絕對貧困的其他各國標准
2011-2015年,越南農村貧困戶標准為人均年收入480萬越盾以下,摺合成人民幣就是1511元。2010年越南人均GDP是1162美元,同期中國人均GDP為4500美元。
法國的貧困線就定在全國收入中位數的一半,為每人每月650歐元(合人民幣5760元)左右。
巴西有兩條貧困線:貧困線和極端貧困線。這兩條貧困線是根據5年的消費支出數據確定的,食品線根據食品價格指數調整,貧困線根據一般通貨膨脹指數進行調整。極端貧困線是當前最低工資的 1/4.由於最低工資每年都變化,因此極端貧困線也就隨之頻繁變化。貧困線是按照最低工資的1/2 來確定的。現在的極端貧困線是R$116.25,貧困線是R$232.50.貧困線被用於許多項目。例如,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項目。在巴西,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福利制度對降低老年人的貧困有顯著作用。
澳大利亞的最新貧困線是墨爾本應用經濟和社會科學院於2009年1季度更新的,並且包括了住房成本。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指2個成人,其中1人工作,撫養2個孩子)的貧困線為,每周736澳元。如果1 對夫婦 2 個孩子,但是戶主不工作,則包括住房成本的貧困線為每周767.79 澳元。
2001年,南非官方貧困線對一個5 口之家的定義是每月1,541 南非蘭特(相當於 286 美元/每月)。相比之下,1990 年美國一個 4 口之家的貧困線為 13359美元。2001 年,南非大約 57%的人口生活在收入貧困線之下,貧困人口的比例與1996 年相比沒有明顯下降。林波波省(Limpopo)和東開普省(Eastern Cape)的貧困發生率最高,分別為77%和72%。西開普省(Western Cape)的貧困發生率最低,為32%,其次是豪滕省(Gauteng),為 42%。目前,南非統計局公布了每人每月211蘭特的食品貧困線,並估計非食品支出為111蘭特,這樣二者合計得到的官方貧困線為每月322蘭特(2000年價格)。折算成 2006 年價格,官方貧困線為每人每月431蘭特。
印度貧困線熱量依據是農村地區每人每天2435大卡,城市地區每人每天2095大卡。基於第28 次(1973-74)全國抽樣調查(NSS)數據,利於適當的轉換因子,把標准熱量需要的消費食品清單轉換為相應的人均貨幣支出。1973-74年,平均而言,在農村地區每人每天獲得熱量2400大卡,每月需要的貨幣支出為49.09盧比,城市2100大卡需要的貨幣支出為56.64盧比。隨著通貨膨脹到2000年,農村和城市的貧困線分別為328盧比和454盧比。
❹ 全世界大概具有
地球人口突破65億大關 全球每秒新生4.1人死亡1.8人 中國網 時間:2006 年2 月27 日 文章來源:東方早報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國際項目中心的預測,地球人口將在美國東部時間2月25日晚7∶16(北京時間2月26日上午8∶16)突破65億大關。 當然,這只是理論估計的結果。有可能一周或一年前,地球已迎來了第65億名成員;又或者一個月後,第65億名地球公民才會誕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但無論如何,地球的人口增長趨勢是不爭事實,對地球如何養活這么多人也就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該機構還預計,到2012年美國東部時間10月16日下午4∶36(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7日上午5∶36),全球人口將達到70億;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長至90億。 進入20世紀後,世界人口呈現爆炸式增長:全球人口於1999年6月已達到60億,約是1900年全球人口的4倍,是1960年全球人口的2倍。世界人口從50億增長到60億,只花了12年時間,這比之前任何一個10億倍數人口增長的速度都要快。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時鍾」顯示,全球出生率遠高出死亡率———每秒新生4.1人,死亡1.8人;但人口增長在全球分布並不平均———新生人口57%在亞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歐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個國家依次為:中國(13億)、印度(11億)、美國(2.97億)、印尼(2.23億)和巴西(1.81億)。 各國人口增長率與其出生率、死亡率、生活水平、衛生醫療和經濟發展等情況有關,但在過去50年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在最沒有能力負擔新增人口的地區人口增長最快。例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婦女平均生育6-7名子女。美國婦女人均生育兩名子女,正好滿足人口零增長,不過美國移民的生育數量卻持續偏高。而在普遍較為發達的歐洲,婦女平均生育數量僅為1.4個,個別國家已出現人口負增長。 令專家們憂慮的並非人口增長區域性差別的表象,而是這個趨勢背後,引申出生活水平、衛生福利和經濟前景等的差距。「兩種情況(生的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利於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人口機構估算和預測負責人托馬斯·巴特納說。
❺ 貧困線的各國標准
國際貧困標准(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實際上是一種收入比例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76年組織了對其成員國的一次大規模調查後提出了一個貧困標准,即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線,這就是後來被廣泛運用的國際貧困標准。
1985年,中國確定人均年純收入200元作為貧困線,此後根據物價指數,逐年微調。貧困線之下,還設置了收入更低的絕對貧困線。2007年標准調整為1067元,2008年,中國絕對貧困線標准為人均純收入785元以下,低收入貧困線標准為人均純收入786元-1067元。2009年提高到1196元。其實,中國貧困線過低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世界銀行將每人每日1美元定義為最低標準的貧困線,中國距此標准尚有一段距離。
中國新的扶貧標准,將貧困線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到2005年年底,中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還有2365萬人。如果按照人均1天消費1美元的國際標准,中國的貧困人口總數僅次於印度,列世界第二位。
其實,1196元已經是舊標准了。國家已出台相關政策,十二五期間貧困線的標准將提高到人均純收入1500元。2011年作為十二五的第一年,也是貧困線標准正式提高的第一年。現有貧困線標准比2009年1196元的貧困標准提高了25%。但相比不斷上漲的物價,1500元的貧困線標准還是顯得低了點。
1500元能幹什麼?在大城市也許只能訂一桌酒席、買一件衣服、買一本電子書,只佔相當多家庭月支出的幾分之一。可很多貧困家庭一年的總收入也只有2-3 個1500元,並以此維持家庭的最低溫飽。在糧價日益走高的今天,即使是在較為偏遠的農村,米價也在2-3元/公斤以上,一個成年人一年的口糧支出可能就要六七百元。如果算上其他必要的生活成本,1500元的貧困線標准僅夠貧困家庭糊口。如果物價再漲下去,恐怕糊口都成問題了。提高貧困線標准顯然勢在必行。
現在的貧困線標準是高是低,不妨參考下亞洲鄰國的情況。據3月2日商務部網站提供的消息,越南政府總理近日頒布決定,調整貧困戶標准,2011-2015 年段越南的貧困戶標準是:農村貧困戶標准為人均年收入480萬越盾以下,摺合成人民幣就是1511元。而2010年越南人均GDP是1162美元,而中國是4500美元,相差4倍多,為什麼貧困線標准反而比越南低呢?無論是從綜合國力還是人均GDP、人均國民收入角度看,中國都沒有理由維持如此低的貧困線標准。
考慮到物價上漲因素,貧困線標准應該留有一定的餘量,就目前來看,把貧困線標准提高到2500元應該是比較合適的,而且今後還應把貧困線標准與物價上漲掛鉤。以防物價上漲傷害到承受力最弱的貧困家庭。各地的低保標准也應相應提高。雖然一年只有1000元的增長,但卻可以讓很多貧困家庭聞到久違的肉味,添點犖菜,給孩子買幾件新衣服、新文具。政府手裡多擠出一點,貧困家庭的收入就會大有改善。
當然,提高貧困線標准只是扶貧的第一步。政府加大醫療、教育投入,擴大醫保和免費教育覆蓋面,降低醫療費和學費,減少因病因學致貧,同時輔以各種扶貧政策,盡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在2009年1月23日在聯邦注冊(Federal Register)上發布了2009年的貧困線標准(poverty guideline),新的貧困線標准於發布的當日生效。辦理過家庭移民的讀者都知道家庭移民的申請人需要達到一定水平的最低收入才能為移民申請受益人提供足夠的經濟擔保,而此最低收入的水平取決於上述的貧困線標准。下面我將對貧困線標准和移民申請所需達到的最低收入向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供大家參考。
貧困線標準是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發表的衡量美國人貧困水平的標准,主要是供政府用來決定什麼人符合某些政府福利項目,如Head Start, Food Stamp Program, National School Lunch Program, Low-Income Home 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 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等。此貧困線標准每年年初由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根據上一年的貧困水平得出新一年的貧困線標准並在聯邦注冊上發表。貧困線標準是根據家庭人數和所在州來決定的,美國大陸相連接的48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為一個標准,另外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分別有自己的標准。與2008年的貧困線標准相比,新發布的2009年貧困線標准略有增加。例如兩口之家2008年相連48個州和DC的貧困線標准為14,000美元,而2009年貧困線標准為14,570美元,增加了570美元,其他不同人口的貧困線標准2009年也都有類似的增加。
辦理過家庭移民的讀者都知道家庭移民的申請人(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者)需要填寫I-864為受益人提供經濟擔保以確保移民到美國的外國人有足夠的經濟支持而不會成為美國社會的負擔。移民局要求申請人能夠證明其收入達到或超過貧困線標準的125%。例如對一個兩口之家(美國公民和外國移民配偶)來講,聯邦政府2009年的貧困線標准為年收入14,570美元。要達到移民局要求的經濟擔保的最低標准,申請人的收入應不低於貧困線標準的125%,即18,212.5美元。如果美國公民的收入達不到貧困線標準的125%,美國公民則必須通過聯合擔保人共同提供擔保或通過其資產(如銀行存款等)來提供擔保。 巴西有兩條貧困線:貧困線和極端貧困線。這兩條貧困線是根據5年的消費支出數據確定的,食品線根據食品價格指數調整,貧困線根據一般通貨膨脹指數進行調整。
極端貧困線是當前最低工資的 1/4.由於最低工資每年都變化,因此極端貧困線也就隨之頻繁變化。
貧困線是按照最低工資的1/2 來確定的。現在的極端貧困線是R$116.25,貧困線是R$232.50.貧困線被用於許多項目。例如,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項目。在巴西,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福利制度對降低老年人的貧困有顯著作用。 印度貧困線熱量依據是農村地區每人每天2435大卡,城市地區每人每天2095大卡。基於第28 次(1973-74)全國抽樣調查(NSS)數據,利於適當的轉換因子,把標准熱量需要的消費食品清單轉換為相應的人均貨幣支出。1973-74年,平均而言,在農村地區每人每天獲得熱量2400大卡,每月需要的貨幣支出為49.09盧比,城市2100大卡需要的貨幣支出為56.64盧比。隨著通貨膨脹到2000年,農村和城市的貧困線分別為328盧比和454盧比。
❻ 在1997年至19999年這三年中,中國每年大約有多少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
據有關國際組織統計,在最近5年裡,全世界貧困人口從10億增加到了13億,有10多億人缺乏安全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每天有7.5億人挨餓。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約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貧困人口集中在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國。
據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村貧困監測調查,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准測算,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下降66.8%;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
(6)巴西貧困戶有多少擴展閱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3月12日訊。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表示,經過7年多的精準扶貧,特別是經過4年多的脫貧攻堅戰。
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去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今年的52個,目前接近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❼ 智利的貧困人口比例是多少
智利的貧困人口比例:
智利總人口為1698萬人,貧困人口率為15.1%。
智利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hile)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國土面積756626平方公里。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智利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又是世界上產銅和出口銅最多的國家,享有「銅礦王國」之美譽。境內的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旱極。此外,它還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硝石的國家。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排名。
智利教育高度發達,其教育在發達國家普遍承認。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❽ 貧困縣的貧困戶國家每戶能給多少
是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的一種標准。目前,共有592個國家貧困縣(旗、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國部分地區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但還是有不少地區的經濟水平相當落後,國家為了扶持這些地區,設立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其資格需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在1986年、1994年和2006年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著不同的評定標准,稱其為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根據國務院發布的2006年版《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概要》,達到標準的縣級行政區總共有592個,民族自治區貧困縣共有341個。
國家級貧困縣
國家級貧困縣在各級地方政府中會得到重視,優先發展產業化建設。享受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同時中央亦會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扶貧。如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對口支援西部地區,稱為「東西扶貧協作」;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稱為「雨露計劃」。一些大型企業、學校和公益組織也會相應地對貧困縣優先進行各種扶持,稱為「社會扶貧」。與此同時,國家級貧困縣還與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進行國際交流,互相借鑒脫貧致富的經驗。在貧困地區的學生也會受到國家的優惠政策,以鼓勵知識脫貧。
❾ 巴西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 ,出現諸多問題,如
交通擁堵
交通擁堵
交通問題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問題之一。迅速推進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使得城市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交通擁擠以及由此帶來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在倫敦,由於市中心區域集中了政府機關、法院以及大量的企業、金融機構和娛樂場所,並有超過100萬個就業崗位,每天在高峰時段有超過100萬人口和40000輛機動車/小時進出中心城區,造成該區域嚴重的交通擁擠,區域內平均車速只有14.3公里/小時,成為全英國最為擁擠的區域。在巴黎,上世紀60年代,由於採取了「適應小汽車發展」的政策,結果私人小汽車與日俱增,導致市區交通嚴重阻塞,1973年環城快速路開通後不久就出現了持續性的擁擠。在曼谷,由於車速過慢,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停車場,甚至出現過3個月內有900名孕婦因堵車被迫在轎車中分娩的情況。 交通擁堵不僅會導致經濟社會諸項功能的衰退,而且還將引發城市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成為阻礙發展的「城市頑疾」。交通擁擠對社會生活最直接的影響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時間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會抑制人們的日常活動,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另外,交通擁擠也導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劇了擁擠。據相關統計,歐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00億美元之多。第三,交通擁擠還破壞了城市環境。在機動車迅速增長的過程中,交通對環境的污染也在不斷增加,並且逐步成為城市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據倫敦20世紀90年代的檢測報告,大氣中74%的氮氧化物來自汽車尾氣排放。交通擁擠導致車輛只能在低速狀態行駛,頻繁停車和啟動不僅增加了汽車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氣排放量,增加了雜訊。 據英國SYSTRA公司對發達國家大城市交通狀況的分析,交通擁塞使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交通事故的代價約佔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0.3%,汽車空氣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0.4%,轉移到其他地區的汽車空氣污染的代價約佔GDP的1~10%。
環境惡化
近百年來,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全球的氣候與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土壤侵蝕加劇、生物多樣化銳減、臭氧層耗損、大氣化學成分改變等。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預測,未來全球將以更快的速度持續變暖,未來100年還將升溫1.4℃~5.8℃,對全球環境帶來更嚴重的影響,比如農作物 環境的惡化
將減產、病蟲害發生頻率和危害速度將明顯增加、水資源短缺將惡化等。環境污染使得城市從傳統公共健康問題(如水源性疾病、營養不良、醫療服務缺乏等)轉向現代的健康危機,包括工業和交通造成的空氣污染、噪音、震動、精神壓力導致的疾病等。環境污染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世界銀行曾對此做出過估算,認為由於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產力的損失大約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到5%。
資源短缺
水資源短缺
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一致通過將水資源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聯合國環境署同年在《全球環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減少或被嚴重污染,世界上80多個國家或佔全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今後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在缺水型國家或地區中,大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最為嚴重,據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到2010年,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休斯敦、雅加達、洛杉磯、華沙、開羅、拉各斯、達卡、聖保羅、墨西哥城、新加坡等都將面臨嚴重的水荒。 此外,土地資源緊缺問題也是國際大都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由於土地存在供給的絕對剛性,在大量的人口和產業向中心城區集聚過程中,像東京、紐約、倫敦等大都市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土地緊張問題,土地對現代化大都市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作用更加突出。如何開辟新的發展空間、拓展地域范圍已成為各大都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貧困
貧民窟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大中城市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特有現象,貧困人口多數集中於城市,而城市貧民又大部分住在貧民窟,如印度孟買、巴西聖保羅等。貧民窟帶來的社 巴西貧民窟
會問題主要有:一方面,貧民窟居民大部分人處於貧困線,享受不到作為公民所應享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居住、出行、衛生、教育條件極差,不僅影響當代人,也影響下一代人的發展。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造成國民感情隔閡,加之貧民窟游離於社區和正常社會管理之外,一些貧民窟為黑社會所控制,成為城市犯罪的窩點。1900年紐約市近400萬人里就有150萬居住在4.3萬個貧民窟里,直到21世紀紐約還有哈萊姆貧民區的存在。目前,孟買1600萬人口中有60%居住在僅占城市土地面積十分之一的貧民區和路邊的簡陋建築中,貧民窟已經成為這個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以及印度經濟中心城市的最大特色。 城市病
貧民窟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以及本城市內人口的收入差距過大所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土地佔有嚴重不平等,造成大量無地農民。以巴西為例,巴西絕大部分土地一直為少數大地主所控制,大量無地農民向城市流動遷移,且這種流動是單向的,他們不可能再迴流到農村。二是城市化過程中就業機會嚴重不足。失業、就業不足、就業質量差,是造成城市貧困人口長期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往往把工業重點轉向資本、技術密集的部門,造成勞動力大量進入第三產業中的傳統服務業和非正規部門,而在非正規就業部門的工資一般只相當正規部門人員工資的一半,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障,得不到法律保護。三是城市規劃、建房用地、基礎設施、社區發展沒有充分考慮低收入人群的要求。在城市貧民窟居住的人80%收入低於最低工資標准,他們很難在城市獲得建房用地和住房,又不能退回農村,只能非法強占城市公有土地(如山頭、城鄉結合部的公地)和私人土地,搭建簡陋住房,搞違章建築。四是公共政策不夠完善。如國家教育開支向中、高等教育過度傾斜,初等教育相對萎縮,在中等教育階段重視普通教育和人文學科教育,而輕視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師范教育,不利於改善低收入階層子女受教育和就業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