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外高等教育支出佔GDP的多少
排名 國名 經濟力 科技力 軍事力 資源力 社會發展 政府調控 外交力 年增長率 綜合國力1 美國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國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國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國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國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羅斯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義大利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亞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一)中國綜合國力總體情況 中國綜合國力排在第六位,屬於國力次強的國家,整體國家實力大大低於美國,排在英國、俄羅斯、法國和德國的後面,但是超過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 中國綜合國力的國力資源排名落後,只好於俄羅斯和印度,落後於所有發達國家。從科技力上看,中國在技術投入上嚴重不足,2004年,R&D支出只有186.01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為1.31%,而這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4%。從科技產出上看,2002年,中國本國居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數為633項,只高於印度,勞動生產率為人均2095美元,相當於這里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的3.3%。中國高技術產業出口規模龐大,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27%。形成這個結果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在高技術產業領域巨大的加工貿易所形成,雖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高,但並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所以並不反映中國的科技實力。另外中國高技術產業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確有先進的技術,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人力資源排在第一位,主要在於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004年,中國勞動力總量達7.87億人,是排在第二位印度的將近兩倍。中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中國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年,文盲率接近12%(2002年數),只好於印度。2002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為5%,是大國中水平最低的國家,印度也達到了8%。 中國資本資源排在第八位。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高儲蓄率,中國儲蓄規模總體水平很高,2004年儲蓄總額達到6018億美元,排在第四位。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引進外資政策成績顯著,2003年,在中國的外資存量達到5014.1億美元,排在第六。但中國的股市目前的融資能力非常有限,2003年,股票市場交易額為6812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為48.09%,總量和相對量都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信息力非常落後。在基本基礎設施上,2003年,中國的公路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18公里,這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每平方公里1.59公里,中國的鐵路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01公里,這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每平方公里0.05公里,而中國的航空載客量規模還是很大,2003年為87590,排在第三位,但也只相當於美國運輸能力的15%。在信息基礎設施上,中國的落後表現為各類信息設施的有限人均佔有,在計算機、寬頻、網際網路、電話上人均佔有水平都很低。2004年,中國每千人擁有的計算機數為41,美國為763;中國每千人中網際網路用戶有為78.53,美國為632.2;中國每千戶居民擁有的寬頻用戶為8.14,美國為86.27。 在自然資源方面,中國排在第四位。中國國土面積大,但人均耕地佔有較少,能源產量規模大,但相對能源需求水平較低。2002年,全部能源生產量和需求的比重為99.4%。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引發資源和能源消費量的增加,加上中國目前資源浪費性的使用和能源使用效率較低等問題,中國在能源的自給率上會越來越低,資源也會越來越稀缺,這都會給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一定的制約,在IMD「能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調查上,中國得分為3.7,在十大國中僅高於印度(3.6)。 中國的政府調控力排在第四位,主要由於在政府績效方面較高的排名所致。中國政府公共產品提供能力有限,2003年,中國全部公共健康支出佔GDP比重為5.8%,只是比韓國稍高,排在第一的美國高達14.6%。中國在公共教育上的支出佔GDP比重為3.3%,只是比印度3.2%的水平稍高,低於其他所有大國,其中加拿大高達8.1%,美國為6.2%。在總體的政府支出上,中國也只是稍好於印度,相對於公共產品的提供能力,中國在政府績效上表現良好,排在第三位,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和穩定宏觀經濟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公共金融」上中國排在第一位,在「財政政策」上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在提供經濟增長的制度環境和體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繫上,中國排在中等的位置,應該說雖然中國收入分配目前有差異擴大的趨勢,社會公正性有待於提高,中央銀行的效率和政府效率還是較低,但發展經濟是現階段社會各階層都能夠接受的社會發展目標,社會凝聚力整體還是很強。另外,中國政府在支持企業創造增加值的法律環境建造上排名很差,法律創新的不足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束縛。 總之,中國國力資源的發展優勢在於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穩中求進的政府政策方針等等,劣勢在於落後的技術水平,勞動力質量低,信息力落後,支持創新體系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不配套,整體上國力資源處於落後的位置。在中國國力系統中,外交力、軍事力較強,政府調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經濟力排在第六位,而國力資源只高於俄羅斯與印度,國力結構不均衡。
2. 各國教育支出佔GDP比重數據在哪裡可以查到
從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看,全球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為平均水平在4.3%左右。中國的數據只有98年和99年兩年的數據,平均值不到2%,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在G20國家中,教育投入佔比較高的國家是沙特、加拿大、南非。印度、日本、韓國、印尼等亞洲國家的教育投入佔比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中國統計局發布的數字,中國的教育投入已經在2012年以後超過了4%,也就是說中國的教育投入已經達到了世界的同樣水平。為了保持數據的統一性,下面的數據還會採用世界銀行的數據。
從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投入比例看,歐洲的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在小學的教育投入佔比較低,中學教育的投入比例較高;加拿大和土耳其在大學教育投入占教育總投入的比例較高。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土耳其的教育投入占政府公共事業投資的比例較低。
對比教師收入與教育投資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國的教師收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相對較高,達到了80%左右,其它高收入國家的教師收入佔到教育投入的60%以上。中國的數據(98年,99年),教師收入占教育投入的比重不到50%,其中大學的師資僅為教育投入的40%左右。這里的教師收入是指總收入,因此影響師資佔比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教師的平均工資,另一個是教師的數量。就我們一般的感覺而言,教師的收入水平(教學)是相對偏低的,而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教育資源的匱乏也是現代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教育資源的匱乏更多的是體現在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衡,這也是為什麼升學的壓力,已經從高考前移到小升初階段的主要原因。
對比教育各個階段的師生比例,可以看出各個國家的教育資源配置情況。學前教育學生和教師比例最低的國家居然是印度,這有點顛覆人們的一般認識。中國的學前教育師生比例處於下降的趨勢,不過仍高於世界水平,也反映出學前教育資源的相對匱乏。這也與大量的農村人口城鎮化有一定關系。加拿大和南非的學前教育學生和教師的比例在30:1左右,說明學前教育資源最為匱乏,想要移民加拿大的同學要注意了,最好小學以後再去享受加拿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印度和南非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和老師的比例是30:1左右,是G20國家中最高的。說明小學教師資源比較匱乏。中國的小學學生和教師的比例低於20%,已經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並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俄羅斯是小學階段學生和教師比例低的國家,這與俄羅斯的人口密度較低有一定關系,也說明俄羅斯在小學階段教育資源較為充沛。
在中學階段,印度和南非的學生和教師比例依然是G20國家中最高的,印度的學生教師比例接近40:1。中國的學生和教師比例從1998年後處於下降的階段,目前已經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並接近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而言,高收入國家的中學教育階段學生與教師的比例,低於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的水平。
在大學教育階段,中國、印尼和土耳其的學生和教師比例處於快速上升階段。說明這幾個國家的大學生增長速度高於大學教師的增長速度。學生和教師比例的增加,總體來說會帶來教育質量的下降。德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學生和教師比例相對較低在10:1左右的水平,說明這些國家的大學教育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可以作為美國之外出國留學的備選地區
在G20國家中,韓國的教育投入效果在數據方面最為突出,韓國的小學、中學、大學學生和老師的比例從上個世界90年代開始一直處於下降的趨勢,說明教師的增長速度,高於學生的增長速度。教師數量的快速增加,會提升整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從而也更好地推動經濟的發展。韓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和中國相當水平,這與韓國的教育投入也有很大的關系。
3. 求:各國教育投入佔GDP比例。
世界各國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百分比按地區劃分,北美和西歐最高,平均達到5.7%,其次為拉美和加勒比海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為 5.0%,中東歐4.9%,東亞和太平洋 4.7%,阿拉伯國家4.5%,南亞和西亞 3.6%,中亞3.2%。
歐盟國家:丹麥8.28%,瑞典6.97%,芬蘭6.31%,發展中國家巴西:4.4%,墨西哥5.3%。
拓展資料:
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育,注重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中國在世界經濟大國中,與其他國家差距仍然存在,但在不斷縮小。
足以看出,中國政府對教育高度重視,加速彌補對教育投入的歷史性欠賬,努力辦好教育這個重要的民生事業,讓千家萬戶都滿意。
教育投資是開發智力、發展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關鍵。從長遠看,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一種投資。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教育的投資。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相對於政府行為,以家庭為單位對教育進行力所能及的投資,也是較為普遍的投資模式。對教育的投資不能僅依賴政府投入, 家庭大有作為。
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投資一般是遞增的。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對各種專門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對國民文化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要求教育事業與之相適應;另一方面,國民收入總量和人均國民收入量也不斷增加,有可能承擔日益增長的教育投資。
在中國,教育投資表現為教育經常費用和教育基本建設費用兩個部分。教育經常費用包括教職工工資、教職工福利費、人民助學金和獎學金、公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等。教育基本建設費用用於校舍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
中國教育投資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有中央政府財政撥款,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縣(旗)人民政府財政撥款,有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支出的教育費用,還有人民群眾集資辦學和受教育者個人或家庭支付的為數不多的教育費用。
4. 落後的巴西教育,在殖民制度下是怎樣實現成功的
由於長期生活在殖民制度下,巴西的教育基礎本身十分落後,在1500年至1822年,這長達300年的殖民的時期,葡萄牙殖民當局處心積慮地搜刮巴西的財富,對發展教育完全是漠不關心。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由於上層統治階級的需要,才在巴西開辦了醫學、工藝、美術等等學校,在巴西的現代化進程當中,教育曾經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5. 各國教育投資是多少
教育投資是投入教育領域,用於培養後備勞動力和專門人才以及提高現有勞動力素質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 表現。教育投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物質基礎。
國家對教育投資的數量反映國家對教育投資的規模。教育投資在財政支出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支出的比例反 映了教育投資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反映了教育投資的水平。國家教育投資的數量和比例受該國歷史文化傳統、 政治、經濟、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那麼根據中國的國情,中國教育投入呈現哪些特點同時又面臨哪些問 題呢?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投資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但仍不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教育規模龐大,1994年全國各級各類學生達到2.77億人(普通學校在校生數2. 166億),教職工隊伍有1300多萬人。盡管用相對少的資金支撐著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但教育經費需要的 數額也是巨大的。
建國以後,一直到1978年,國家預算內教育事業經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4-7%,從沒有 超過8%。國家預算內教育基建投資占國家基建投資總額的比例,也一直在20%以下。由於長時間教育經費基數太 低,辦學資金不足,造成了教育物質基礎十分薄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把發展教育確定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教育投資的絕對 量比較快的速度增長。若不考慮物價影響,1994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總支出達到1174.7億元〔1〕,比1989年的5 03.9億元增長了1.33倍,平均每年增長26.6%。1994年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支出達到884.0億元,比1980年的10 8.2億元增長了7.17倍,比1989年的397.7億元增長了2.22倍,平均每年增長24.4%。預算內教育支出占國家財政 支出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8.92%上升到的12.64%(見附表一)。
附表一:1980—1994年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
單位:億元
(附圖 {圖})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綜合統計年鑒》(1994年)國家教委編P3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1994年數據見 《中國教育經費統計資料》1994P2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年9月
盡管1980年三中全會以來,教育經費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仍屬世界上最低的國家 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的統計,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為5.1%,其 中發達國家比例為5.3%,發展中國家比例為4.1%,最不發達國家的比例為3.3%,中國僅為2.3%(見附表二)。 如果將廠礦企業辦學開支的教育經費、城鄉教育費附加以及社會集資、教育基金、學生交納的學雜費等其他非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都計算在內,也不過3%左右,仍屬世界最低水平。
附表二:1980—1991年公共教育經費
美元(十億) 占國民生產總值的%
(附圖 {圖})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報告》1993 p94
另外需要指出:近些年來我國各級教育生均經費雖然在逐年增加,但由於物價上漲幅度增加過快,使增加 的有限教育事業費和教育基建投資實際效益大打折扣。教育投入的實增長率增長不多,有的出現負增長。例如 從1990年到1994年,我國地方所屬高等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各年度依次為3101.78、3429.87、3874.98、3 894.63、4058.19元〔2〕,1991年到1994年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0.58%、12.98%、4.20%;但1991年到1994年的通 貨膨脹率(物價上漲幅度)分別為3.4%、6.4%、14.7%、21.7%〔3〕;如果扣除物價上漲指數,1993年1994年公 用費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與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產生了尖銳矛盾。突出表現在各級各類學校校舍不足,必備的 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短缺、學校教學活動所需要的公務和業務費短缺、全國范圍的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等方面。 這些矛盾越是在貧困地區,表現越尖銳。
二、從教育投資結構來看,中國財政教育撥款三級教育配置同國際相比基本類似,但大中小學生生均投入相差過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的統計,1990年我國學前和小學教育投入占日常經費總投入的32.7%,中學占 34.4%,高等教育佔18.6%,這個數字與世界部分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相比,居中等水平(見表三)。然而,從我 國預算內實教育事業費各級教育分配比例來看,高等教育撥款的份額要高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
附表三:部分國家各級教育所佔日常經費的百分比
(附圖 {圖})
選自教科文《世界教育報告》1993 p151-154
從教育內部結構來看,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遠遠小於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規模。從初等、中等、高等三級教育 生均費用之比來看,1990年我國小學、中學、大學的年生均費用之比為1:2.28:29.34;1993年為1:1.73:17.93 (見附表四),其變化較大的部分原因在於大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減少,部分費用轉由學生家庭分擔。此外,中 小學經費投資增長速度也略高於高等學校。
附表四:地方所屬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
單位:元
小學 普通中學 職業中學 中師 大學 1990年 105.40 240.11 444.44 1344.15 3101.78 1991年 114.79 254.63 464.49 1411.63 3429.87 1992年 139.35 300.96 526.01 1585.91 3874.98 1993年 217.22 375.16 608.65 1723.05 3894.63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綜合統計年鑒》(1994年)p3 國家教育委員會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1990年我國三級學校生均日常經費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為0.05:0.15: 1.93(或1:3:38.6),同其他一些國家相比(見表五),是所有國家中相差最懸殊的。雖然生均經費大學生要 高於中、小學生,但差距之大,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和其它發展中國家。
附表五:一些國家生均日常經費與人均GNP的比例(1990) 國家 學前、小學 中學 大學 美國 0.13 0.35 0.21 巴西 0.11 0.13 1.10 印度 0.11 0.15 0.83 日本 0.14 0.16 0.49 韓國 0.12 0.11 0.06 法國 0.19 0.27 0.41 英國 0.15 0.27 0.42 義大利 0.14 0.23 0.45
資料來源:選自《世界教育報告》1993 p155—159
一般來說,國際間教育投資結構比例的變化是與教育、經濟發展變化相適應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較低 的國家,接受初等教育的學生數在三級教育學生總數中比例遠遠大於其他兩個階段。此時教育投資的重點是初 等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況下,轉向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投資的比例也會發 生調整。隨著人均GNP水平的不斷提高,三級教育投資比例的差距會縮小,三級教育生均經費差距也會縮小。北 京師范大學王善邁、孫玉萍曾對人均GNP不同的國家進行過統計分析,亦得出了如上的結論。
三、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教育經費投資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明顯,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至1993年,東部地區在國民 生產中的比重已達60.1%,西部才佔13.1%。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方面,東部地區4580元,西部為1408元,東部 是西部的3.25倍〔4〕。地區間教育經費投入也存在懸殊的差異,從義務教育階段預算內生均事業費支出看,1 993年北京為628.68元,上海704.77元,天津為401.66元,而廣西為181.70元,寧夏為205.65元,甘肅為176.1 7元,貴州僅為129.56元〔5〕。就是沿海發達地區對義務教育投資無論是總量還是平均水平卻遠遠高於貧困後 進省份。中國本世紀末實現「兩基」的難點在農村貧困地區,而對義務教育投資強度差距的擴大更加重了貧困 地區實現普及義務教育的難度。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地區間教育經費投入的差異近幾年明 顯擴大。
四、教育經費來源從渠道較為單一變為逐漸形成多渠道辦學新格局
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教育經費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十餘年來的改革與發展,促使多渠 道籌措資金辦學局面逐漸形成。1986年預算外教育投資總額占教育投資的比例不到24%,到1994年已經超過了4 0%。從1989年到1994年我國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逐年下降,由1989年的66.88%下降 至1994年的59.38%。1994年,我國財政預算內撥款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為59.38%,個人交納學雜費占教育總 支出份額由93年的8.22%上升為9.87%;社會捐集資辦學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6.55%,企業辦學經費為5 .99%,校辦企業、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4.08%;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經費占教 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0.72%,較1993年的0.31%增長了一倍多;各級政府徵收用於教育的稅費(包括城市教育費 附加、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8.92%,其它教育經費為3.96%〔6〕。上述統計數字說明,我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渠道、輔之以稅、費、產、社、基的多渠道籌措經費體系已經形成。從國家財政統 一撥款到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轉變,是我國現階段解決教育經費來源短缺的客觀形成的必然途徑。
五、教育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在擴大地方教育決策統籌權和經費籌措多元化方面收到顯著成效,但經費分配和使用仍明顯脫節
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教育經費的分配是由中央財政切塊戴帽下達,地方財政部門管理,教育部門安排使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體制於80年代初期、中期和後期進行了以「分灶吃飯」、「分級包干」、「大包干」為主要標志的三次逐步深入的改革,教育系統與此大致相應地推進了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實 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體制,教育經費相應由各級政府籌措,財務管理分級負責。目前,基礎教 育由中央、省政府、地方財政共同承擔政府投資責任,以地方政府為主,中央和省級通過轉移專項基金形式進 行補助。高等教育實行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管理。國家撥款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中國家教委直 屬高校和中央其他各部委所屬高校的撥款由財政部劃撥給國家教委和中央其他各部委,再分別由他們分配給高 等學校,地方所屬高校撥款由省級財政部門劃撥,其中少數高校由地區或縣級財政劃撥。高等教育經費目前實 行「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分配方式,並執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補,節余留用」的原則。
這種教育投資管理體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財權和事權分離,政府教育投資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使 教育管理部門計劃、預算、分配、監督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充分行使。教育經費「層層包干」「層層下放」, 使得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對教育投資的宏觀調控職能削弱,學校間、地區間的餘缺難以調劑,地區間教育投入水 平差異日趨擴大。
連鎖加盟網 http://jp.u69.cn
手機卡沖值 http://www.fu088.cn
6. 巴西留學大概要多少錢,要什麼條件
作為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巴西是這片大陸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那麼,對於去巴西留學的學生來說,一年大約需要多少錢呢?下面讓我們和出國留學網一起來看看吧。
1、巴西簡介
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來源:《巴西地理統計局》)。
人口:巴西總人口總人口為2.01億(具體數字201032714人)。白種人佔53.74%,黑白混血種人佔38.45%,黑種人佔6.21%,黃種人和印第安人等佔1.6%。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簡稱地狹人稠)。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800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42%。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州(聖保羅,7000萬人口,、米納斯吉拉斯,1900萬,里約熱內盧,1500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23%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2、留學巴西優勢
(1)巴西是拉美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巴西地處亞熱帶,是拉美第一經濟大國,資源、物產豐富。從1964年起,巴西政府先後制訂了六個經濟發展計劃,並採取各種方式,加強對經濟的指導和管理。 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巴西已由傳統的農產品出口國,轉變為新興的工業、農業國家,在世界經濟GDP排行中,居前十位之列。這為中國 留學生到巴西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環境。
(2)高等教育院校多、實力強
巴西的教育分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外國留學生可以參與巴西高等教育的培養,通過巴西對外葡萄牙語等級測試合格後,即可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學習。巴西擁有眾多知名學府,其中聖保羅大學、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等,在世界著名大學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3)雙語制學校發展迅速
巴西現有雙語制學校30多所,注冊學生近2500名,並呈進一步上升趨勢。雙語制學校最大的吸引力,是國外認可這些學校的學籍。據統計,有40%的學生持此類學校的畢業證書去外國學校繼續深造。
(4)學費與生活費用低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把教育經費問題寫入憲法的國家。早在1967年,巴西就在憲法中明確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經費及各級政府的責任與義務。1988年修改的新憲法則給予教育更大的支持。這成為巴西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 在收取學費方面,按巴西教育法有關規定,公立高等院校實行免費教育,而私立院校規定的學費,就發展中國家而言較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卻相對低廉。
(4)簽證相對容易
巴西是一個開放的國家,和中國關系良好。因此,中國留學生申請巴西簽證的成功率相對較高。
3、留學費用
巴西的學費與生活費用較低。公立高等院校免費,私立院校的學費加生活費相加,一年約在7萬元。
學費:葡語課程平均5000元人民幣一年
大使館簽證費:400RMB
材料公證費:1000RMB左右(視需要工作的材料數量)
機票:7000RMB-12000RMB(視淡旺季,往返更便宜)
7. 目前實行免費教育的國家有那些
目前實行免費教育的國家有170多個。
全球共有190多個國家,其中有170多個國家已經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發達國家一般都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寮國、柬埔寨、孟加拉、尼泊爾等國都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盡管這些國家的GDP不是很高。
巴西也實行12年的義務教育,學校不收學雜費,並且提供免費的食宿和校服。古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受教育人數總數的57%左右。
中國實行9年義務教育。印度 實行免費教育,朝鮮也是免費教育。
對教育的投入,世界平均水平是佔GDP 的5%左右。
8. 世界各國教育支出
據《人民日報》報道,從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區要從當年以招標、拍賣、掛牌或者協議方式出讓國家土地使用權取得的土地出讓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遷補償、土地開發等支出後余額10%的比例,計提教育資金。
這是為確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按期實現,國務院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舉措之一。
然而,國際上一些大國的教育投入比重的平均值早就超過了5%,而我們的教育投入不到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總支出的4%,通過下面的圖片對比,更能清楚的看出我國和其他國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
9. 各國2015年的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佔比是多少
世界各國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百分比按地區劃分,北美和西歐最高,平均達到5.7%,其次為拉美和加勒比海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為 5.0%,中東歐4.9%,東亞和太平洋 4.7%,阿拉伯國家4.5%,南亞和西亞 3.6%,中亞3.2%。
歐盟國家
丹麥8.28%,瑞典6.97%,芬蘭6.31%
發展中國家
巴西4.4%,墨西哥5.3%。
中國的教育經費佔gdp比重已經連續三年下降,目前中國對教育的投入佔gdp的比重是3.41%,其中社會資金佔gdp的1.94%。全世界200個國家和地區中,社會資金超過2%的極少。這意味著,老百姓為支撐教育付出了極高的費用聯合國:中國是全世界公共教育經費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用世界教育經費的1.5%,教育培養了佔世界教育人口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