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中產階級怎麼樣

巴西中產階級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4-22 08:17:13

Ⅰ 誰知道巴西和阿根廷的中產階級各占國內的百分之多少,收入大概是多少

看看這個
http://..com/question/26461021.html?fr=qrl3

Ⅱ 在如今的南美國家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到底是哪一個國家

南美洲由於我們處在北半球,所以經常會比較忽視這一塊地區,其實這一塊地區我們也可以來研究一下,像我們最經常聽見的就是巴西,智利,阿根廷這些都是足球很強大的國家,這次呢,我們來聊一聊南美國家中經濟最強的國家—巴西!


1.巴西的農業

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巴西的農業產量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居世界第一。可可和柑橘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5%,其中巴西位居世界第三。劍麻在各大洲排名第二,主要在巴西。巴西的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南美為世界提供了大部分所需的咖啡、香蕉和蔗糖,以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和劍麻。阿根廷等東南國家出口大量肉類和食品。總之巴西位於熱帶地區所以農業也是很發達的!


總之巴西現在雖然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但是巴西仍然是南美國家中發展最好的國家,作為世界的金磚五國之一,巴西政府只要積極改革,未來仍是明日之星!你覺得呢?

Ⅲ 巴西和墨西哥的階級機構是什麼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階級結構是什麼,我再墨西哥呆過,墨西哥的50%中產階級,30%底層或溫飽,另外的20%是有錢人了,不過總體來說他們現在的工作室提高30%人生活水平,說真的,墨西哥人對此還是很自豪的,因為他們認為全國有一般的人數達到了中產階級,希望我的回答有幫到你。。。

Ⅳ 南美洲第一大國巴西,為何就是無法崛起呢

巴西地大物博,物產豐盈,要領土面積有領土面積(850萬平方公里),有人口有人口(2億多),要資源有資源。巴西人民從來不知飢寒交迫為何物,首先他們是熱帶國家,不知道什麼是冷,其次他們日照充足,摘果子都能吃個飽,另外巴西美食可是一絕。

很長一段時間里,巴西只有兩大勢力,一派是大地主,一派是貧民,能夠接受良好教育,給社會注入理性和活力的中產階級還孕育在襁褓之中。這就導致了巴西獨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要麼是代表「大地主階級」的軍政府上台,要麼就是代表平民的民粹勢力上台,這些人能搞好經濟嗎?另外一些國家也不願意往這里投資,因為巴西太偏了,它在南美洲,無論距離東亞還是西歐,都太遠了。他們倒是離美國挺近的,但是美國怎麼可能是一個好鄰居,一直在明裡暗裡的壓制他們。

Ⅳ 巴西的生活如何

如果您正在考慮搬到這兩個城市中的任何一個,我的建議可能很簡單:算了。這里的生活質量下降了很長時間,原因有很多:

1:通勤-我知道這兩個城市的交通最差。根據您的居住地,您每天可能會損失五個或更多個小時的通勤時間。我不是在和新伊瓜蘇等偏遠的棚戶區聊天,您住在一些中上階層社區,例如里約的巴拉(Barra)或聖保羅的莫倫比(Morumbi),您需要兩個小時才能進入城市中央。在這方面,我的個人經歷告訴我們,里約熱內盧的交通狀況比聖保羅的交通狀況更糟。

4-心態-與美國和其他國家不同,巴西人不為努力工作而感到自豪。我們大多數人對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都採取了輕松而隨意的姿勢。不要指望每周工作60個小時,大多數人會認為您只是白痴。我們享受空閑時間,並希望有很多時間。盡管從經濟角度來講這無疑是一個障礙,但這只會使生活變得更輕松。

Ⅵ 中產階層的社會穩定作用

我國經濟飛速增長帶來中產階層的迅速擴大,很多人認為,中產階層的擴大是中國未來社會穩定的基石。我想,這話有點絕對。
從理論和全球的視角看,不一定
考察世界上中產階級或中產階層的成長史就會發現: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時代背景和社會情境下,
其對社會穩定的「維護」作用會顯著不同。
中產階級的崛起,往往伴生著與該階級有關的社會沖突的蔓延。美國中產階級的崛起,甚至於西歐國家的中產階級化,就曾經風起雲涌掀起過20世紀60年代的所謂「革命」。一些社會學家發現,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相比,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更為保守。總體來看,二戰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運動,大都發端於中產階級的啟蒙、鼓動和推進。
亞洲及南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與後工業化的過程,則為我們展示了當代中產階層的政治參與熱情。
比如,韓國社會在20世紀70、80年代的中產化,就變相地體現著整個社會政治結構的再造。與西方社會如出一轍的是,學生運動既吹響了「政治民主化」的號角,也補充和擴張了中產階層隊伍。
對巴西中產階級的研究也發現,中產階級的成長,尤其是下層中產階級的向上流動,緊緊依賴於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設施,比如教育設施的改善。在可以順利獲得經濟收益時,他們對財富和生活享樂的渴望會消解其政治熱情;但在其收益被經濟起伏所阻滯時,他們則會積極參與政治運動,中產階級不但在整個社會建立了眾多非政府組織,而且以極其強烈的示威活動造就了總統直選制。
如果對匈牙利、波蘭、蘇聯等國進行階級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國家中產階級人數的擴張及其向政治反對派的轉化,使其有了動員足夠大的社會力量去反對原有制度配置的可能。所以,如果國家的社會轉型,較好地調整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引導了中產階級的思維取向,並使中產階級的政治參與具有話語和行動表達的空間,那麼中產階級的政治抱負就會在政治轉型中得到實現,這個社會就會在改革中趨於平穩。但如果中產階級在擴張過程中,其話語和社會行動空間被約束和壓制,或者其階級意識不能被上層建築所整合,則其所導致的反彈會日趨激烈——這時,政治動盪就可能會發生。
從調查分析的視角看,不一定
我們再用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實施的CG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該調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提供的統計資料為基礎進行抽樣設計,共採集到了覆蓋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30個縣(市、區)的260個鄉(鎮、街道)的520個村(居委會)的7100餘家庭戶的資料。
從對這些數據的統計分析看,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由小僱主階層(雇傭人數在1到7人之間)和自雇階層所組成的「老中產階層」,所佔比重達14.14%(小僱主階層佔2.63%,自雇階層佔11.51%)。由位居管理階層、監理階層及專業人員階層所組成的「新中產階級」,佔7.77%。工人階級主要由體力工人階層、半技術半體力階層和體力監理階層所組成,佔全社會各階層比重的30.61%。
調查和分析發現:
第一,中產階層並不必然是社會穩定器。中產階層成為社會穩定器須具備幾個必要前提:(1)中產階層的利益追求與國家的發展方向一致;(2)中產階層是一個比較成熟的階層,它不盲動並遠離暴力;(3)國家或政府的社會政策,要能夠充分吸收中產階層的參與,給其以發展空間;(4)中產階層的自我發育與國外文化的輸入之間,要有一個基本的和諧關系;(5)工作在國外的華人中產階層,與國內中產階層在對時局的看法上,應該是基本一致的。
我們的研究發現,不管是「老中產階層」,還是「新中產階層」,都具有相對較大的社會改造風險。他們對當地政府工作滿意程度的評價較低,對當地政府也表現了較差的信任程度,感受到的社會公平感也不高。他們對未來社會發生沖突的心理感受也最強烈,那麼在真的發生社會沖突的時候,他們就會視之為理所當然,其態度就會很容易演化為「參與」或「聽之任之」。
所以,為增加未來社會的穩定,必須完善社會整合機制。如何加強社會意識的整合使用,以國家的主流意識整合中產階層的階級意識,是應該迫切思考的問題。在經濟發展大大喚起了人們的「物慾」,但價值觀念卻缺少較好引導的轉型期,我們應盡快竭力創造一種符合時代內容的、積極向上的、既吸納西方文明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銜接的思想文化意識,去引導各階級階層的發展。
第二,下層階層向社會中層的認同會增加社會的穩定性。下層階層收益改進的社會整合使用大於社會中層和社會上層。的確,在傳統社會中,對社會穩定的最大威脅經常來自於下層社會,貧困階層因為不能解決溫飽問題而發生反抗。但在現代社會,由於國家強有力的保障,下層階層——作為階級概念的、由於物質生活資料的極度匱乏而被迫進行的反抗,已經被消除了。
所以,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工人階層和農民階級反倒會成為比較保守的階級。他們的反抗活動也仍然基本指向於物質生活資料的滿足。他們較少會對政府統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形成質疑。
另外,農民階層和工人階層雖然處於「非中產之位置」,但在生活狀況的改善過程中,他們將自己一旦認同到社會中層的位置,其維護社會穩定的情懷就會強烈起來。
第三,政府形象的改善、人們對政府信任感的增加、對社會公平感的提升,都有助於增加社會的穩定。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強「反貪」力度,約束黨政官員的權力「尋租」,嚴厲打擊官商勾結行為,在吏治和司法等關乎群眾基本生活的領域,樹立廉潔為公、執政為民的形象;另一方面,繼續改革一系列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
要知道,人們越是對政府各項工作滿意,越是對政府各部門信任,越是較多地感受到社會公平,就越感受不到沖突,就越感覺當前社會是一個應該珍惜的社會,也就越對「未來社會各階級階層沖突會加劇」的判斷持否定態度。
第四,收入之多寡並不直接影響人們的社會態度。並不是收入越高,其對社會的評價就越積極。也不是收入越低的貧困階層,更易於產生不滿情緒。人們的主觀感受,深受很多社會因素的復雜影響。在常態社會中,是人們對現實的感受而非現實本身引發著集體行動。勤勞致富、智力致富等不會產生「仇富」心理,但非法致富、越軌致富,抑或腐敗致富和權力裙帶致富等所引起的社會不公感,卻會點燃「仇富」之火。
第六,政府部門需要指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使之能夠比較順利地轉化為白領階層,而避免落入「半體力半技術」階層或體力勞動階層。大學擴招所形成的就業壓力,使大學生畢業不能順利轉變為白領職員,正影響著「初職工作」的教育收益。如果其勞動回報低於或與比其人力資本低的那些人員的工資相仿,則其普遍萌生的不滿情緒會逐漸淤積,並會尋找發泄途徑。那些半技術半體力勞動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較高,但其勞動的白領性質卻不明顯,顯然是進入了他們並不願進入的勞動力市場,這是這個階層「社會不滿」的最主要原因。

Ⅶ 中產階層擴大有利於社會穩定嗎

我國經濟飛速增長帶來中產階層的迅速擴大,很多人認為,中產階層的擴大是中國未來社會穩定的基石。我想,這話有點絕對。
從理論和全球的視角看,不一定
考察世界上中產階級或中產階層的成長史就會發現: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時代背景和社會情境下,

其對社會穩定的「維護」作用會顯著不同。

中產階級的崛起,往往伴生著與該階級有關的社會沖突的蔓延。美國中產階級的崛起,甚至於西歐國家的中產階級化,就曾經風起雲涌掀起過20世紀60年代的所謂「革命」。一些社會學家發現,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相比,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更為保守。總體來看,二戰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運動,大都發端於中產階級的啟蒙、鼓動和推進。
亞洲及南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與後工業化的過程,則為我們展示了當代中產階層的政治參與熱情。
比如,韓國社會在20世紀70、80年代的中產化,就變相地體現著整個社會政治結構的再造。與西方社會如出一轍的是,學生運動既吹響了「政治民主化」的號角,也補充和擴張了中產階層隊伍。
對巴西中產階級的研究也發現,中產階級的成長,尤其是下層中產階級的向上流動,緊緊依賴於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設施,比如教育設施的改善。在可以順利獲得經濟收益時,他們對財富和生活享樂的渴望會消解其政治熱情;但在其收益被經濟起伏所阻滯時,他們則會積極參與政治運動,中產階級不但在整個社會建立了眾多非政府組織,而且以極其強烈的示威活動造就了總統直選制。
如果對匈牙利、波蘭、蘇聯等國進行階級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國家中產階級人數的擴張及其向政治反對派的轉化,使其有了動員足夠大的社會力量去反對原有制度配置的可能。所以,如果國家的社會轉型,較好地調整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引導了中產階級的思維取向,並使中產階級的政治參與具有話語和行動表達的空間,那麼中產階級的政治抱負就會在政治轉型中得到實現,這個社會就會在改革中趨於平穩。但如果中產階級在擴張過程中,其話語和社會行動空間被約束和壓制,或者其階級意識不能被上層建築所整合,則其所導致的反彈會日趨激烈——這時,政治動盪就可能會發生。
從調查分析的視角看,不一定
我們再用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實施的CG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該調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提供的統計資料為基礎進行抽樣設計,共採集到了覆蓋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30個縣(市、區)的260個鄉(鎮、街道)的520個村(居委會)的7100餘家庭戶的資料。
從對這些數據的統計分析看,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由小僱主階層(雇傭人數在1到7人之間)和自雇階層所組成的「老中產階層」,所佔比重達14.14%(小僱主階層佔2.63%,自雇階層佔11.51%)。由位居管理階層、監理階層及專業人員階層所組成的「新中產階級」,佔7.77%。工人階級主要由體力工人階層、半技術半體力階層和體力監理階層所組成,佔全社會各階層比重的30.61%。
調查和分析發現:
第一,中產階層並不必然是社會穩定器。中產階層成為社會穩定器須具備幾個必要前提:(1)中產階層的利益追求與國家的發展方向一致;(2)中產階層是一個比較成熟的階層,它不盲動並遠離暴力;(3)國家或政府的社會政策,要能夠充分吸收中產階層的參與,給其以發展空間;(4)中產階層的自我發育與國外文化的輸入之間,要有一個基本的和諧關系;(5)工作在國外的華人中產階層,與國內中產階層在對時局的看法上,應該是基本一致的。
我們的研究發現,不管是「老中產階層」,還是「新中產階層」,都具有相對較大的社會改造風險。他們對當地政府工作滿意程度的評價較低,對當地政府也表現了較差的信任程度,感受到的社會公平感也不高。他們對未來社會發生沖突的心理感受也最強烈,那麼在真的發生社會沖突的時候,他們就會視之為理所當然,其態度就會很容易演化為「參與」或「聽之任之」。
所以,為增加未來社會的穩定,必須完善社會整合機制。如何加強社會意識的整合使用,以國家的主流意識整合中產階層的階級意識,是應該迫切思考的問題。在經濟發展大大喚起了人們的「物慾」,但價值觀念卻缺少較好引導的轉型期,我們應盡快竭力創造一種符合時代內容的、積極向上的、既吸納西方文明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銜接的思想文化意識,去引導各階級階層的發展。
第二,下層階層向社會中層的認同會增加社會的穩定性。下層階層收益改進的社會整合使用大於社會中層和社會上層。的確,在傳統社會中,對社會穩定的最大威脅經常來自於下層社會,貧困階層因為不能解決溫飽問題而發生反抗。但在現代社會,由於國家強有力的保障,下層階層——作為階級概念的、由於物質生活資料的極度匱乏而被迫進行的反抗,已經被消除了。
所以,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工人階層和農民階級反倒會成為比較保守的階級。他們的反抗活動也仍然基本指向於物質生活資料的滿足。他們較少會對政府統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形成質疑。
另外,農民階層和工人階層雖然處於「非中產之位置」,但在生活狀況的改善過程中,他們將自己一旦認同到社會中層的位置,其維護社會穩定的情懷就會強烈起來。
第三,政府形象的改善、人們對政府信任感的增加、對社會公平感的提升,都有助於增加社會的穩定。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強「反貪」力度,約束黨政官員的權力「尋租」,嚴厲打擊官商勾結行為,在吏治和司法等關乎群眾基本生活的領域,樹立廉潔為公、執政為民的形象;另一方面,繼續改革一系列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
要知道,人們越是對政府各項工作滿意,越是對政府各部門信任,越是較多地感受到社會公平,就越感受不到沖突,就越感覺當前社會是一個應該珍惜的社會,也就越對「未來社會各階級階層沖突會加劇」的判斷持否定態度。
第四,收入之多寡並不直接影響人們的社會態度。並不是收入越高,其對社會的評價就越積極。也不是收入越低的貧困階層,更易於產生不滿情緒。人們的主觀感受,深受很多社會因素的復雜影響。在常態社會中,是人們對現實的感受而非現實本身引發著集體行動。勤勞致富、智力致富等不會產生「仇富」心理,但非法致富、越軌致富,抑或腐敗致富和權力裙帶致富等所引起的社會不公感,卻會點燃「仇富」之火。
第六,政府部門需要指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使之能夠比較順利地轉化為白領階層,而避免落入「半體力半技術」階層或體力勞動階層。大學擴招所形成的就業壓力,使大學生畢業不能順利轉變為白領職員,正影響著「初職工作」的教育收益。如果其勞動回報低於或與比其人力資本低的那些人員的工資相仿,則其普遍萌生的不滿情緒會逐漸淤積,並會尋找發泄途徑。那些半技術半體力勞動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較高,但其勞動的白領性質卻不明顯,顯然是進入了他們並不願進入的勞動力市場,這是這個階層「社會不滿」的最主要原因。

Ⅷ 中產階級的標準是什麼

中產階級:他們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
世界銀行(World Bank)2006年12月13日發布的年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報告對中產階級的定義,是指那些年收入介於巴西和義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間的人群(分別約為4000美元和1.7萬美元)(3萬元--12萬元人民幣)。「擁有穩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買房買車,能夠將收入用於旅遊、教育等消費的人群。」
簡單說中國的中產階層要有新「三大件」——房子,車子和票子,這票子最低人均年收入也要3萬元人民幣吧。可最新公布的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3元可忽略不計)離最低的中產階層的人均年收入標准還差一半。城鎮人口佔全國45%,陸學藝的中產階級佔全國人口的22%~23%,那意味著中國城鎮中有50%是中產階層,這可能嗎??在我看來,有房子有車且個人年收在3萬元這一最低標準的人,只佔城鎮人口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的中產階級也就佔全國人口的10%--12%,除非你按中國特色再降低標准,(就像將貧困線標准降低以掩蓋全國貧困人口的實際數量一樣)。
當然,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中產階級比例會高些;但中小城鎮必竟占絕大多數。中國特色的房奴,在每年還貸後年收入還能保持在3萬元以上的也應算中產階級。

Ⅸ 中國大陸和巴西比怎麼樣啊

我認識巴西人.巴西的貧富差距大,窮的人特別窮,但富有的人少,大多數是中產階級,他們的貧民窟特別危險,在街上特別亂,容易遭到搶劫(主要原因就是貧民窟)但是國際化程度特別高,人種特別多.總體和中國差不多.但比韓國要差的多..南巴西比北巴西要富裕.南巴西大多是白人.旅遊建議去巴西,但千萬不要露富。巴西風景美麗,可他們的平民窟就是犯罪的代名詞.(這都是我向那個巴西朋友了解的)

Ⅹ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難上加難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後長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區間,從世界范圍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達到中等收入發展水平,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階段而進入高收入行列的不多,正因如此才把這個區間稱為「陷阱」。其中拉美國家的情況最為突出,大多數國家長時間滯留其中,如阿根廷已熬了半個世紀,拉美大國中只有巴西有希望再經過幾年努力跨越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在東亞,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有日本後有「四小龍」,馬來西亞本來比較有條件實現跨越,但至今仍在陷阱里掙扎,還有泰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發展速度就下來了。

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者教訓多

從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看,主要是靠積極的升級政策和良好的體制。具體表現為採取積極的產業升級政策,大力推動技術和管理體系創新,以創新來推動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升級;重視對人力資源的培養和利用,不斷改進管理,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形成支持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的包容性機制等。從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的國家和地區的教訓看,主要是沒有形成推動改革創新的政策,經濟缺乏改進升級的動力和支持;還有的是因為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過多,市場缺乏活力;此外發展缺乏包容性,導致收入差距過大,引起社會內部的分裂也是重要教訓。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綜合進步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實際上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提升和跨越問題。一般說經濟增長需要從依靠勞動、資本投入拉動向依靠技術、創新拉動轉變,即生產要素效率提升的過程,也是實現收入由低到中再到高的過程。根據研究,導致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因素是生產要素效率不升反降,而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長期停滯在依靠勞動、資本投入的階段上。若從更宏闊視角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轉變的問題,不僅涉及經濟且包括社會、政治甚至文化等諸多方面。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綜合進步,包括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包容性、保護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治理制度等。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圓中國夢

我國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盡管很多人對此持樂觀看法,但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面臨的挑戰非常嚴峻。要成功實現跨越,一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機制,加快實現經濟增長由依靠勞動和資本投入拉動,向依靠技術和創新拉動轉變;二須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加快向綠色經濟、節能經濟結構轉變;三須建立經濟社會發展的包容機制,提高經濟發展成果社會共享度。要抓住今後十幾年的發展機遇期實現中國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關鍵一步。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轉方式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關鍵是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按照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的要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與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推動財政從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簡政放權以調動市場主體創新和發展的積極性,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進經濟和社會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及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充分發揮金融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等。 《人民日報》

中國的資本邊際生產率令人擔憂

中國經濟會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中除了勞動力生產率,還有資本邊際生產率,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家在經歷了金融危機後資本邊際生產率開始上升,而中國卻反常地一路下降。海外有學者認為,中國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怎樣把從政府和國企主導變成更廣泛的各種力量共同主導。盡管出現了「中國奇跡」,然而從人均GDP看中國經濟增長並沒有表現出超常的高速度,本質上隱藏的危機或更嚴重,因為中國長期依賴勞動力和投資拉動經濟,卻在勞動力生產率、資本邊際生產率上出現了下滑。因此,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於從目前的人均GDP 6000美元到人均8000美元的區間能否實現勞動生產率提速。

衡量經濟指標要用全要素生產率

勞動力生產率和資本邊際生產率的下降意味著中國無法再依賴「人力+投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上述學者認為全要素生產率(TFP)才應是衡量經濟的標准,即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作為資本和勞動投入之外的增長。雖然中國一直強調技術創新,然而核心在於制度改革。改善效率肯定比技術創新更加重要,靠的是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制度改革要求兩個撤出,即政府從經濟活動中撤出,國有企業從競爭性部門撤出。 《國際金融報》

內生增長需要社會制度相對公平

中等收入陷阱的實質仍是增長問題,持續增長能力的核心是培育內生增長動力。在全球化中,發達國家在利用外部增長動力實現經濟起步之後很快尋找到並培育了自身的內生增長動力基礎,從而獲得持續增長能力,而拉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則長期依賴國際市場,缺乏內生增長動力,成為國際經濟危機的最終買單和受害者。在當今國際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專業化於報酬遞增而發展中國家專業化於報酬遞減的行業,從而富國從資本技術稟賦中獲益,窮國從資源和勞動力稟賦中獲益。我國亟須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基礎轉移到內需市場和資本技術溢出上,而城鎮化是轉換增長模式,拓展投資空間,改善投資結構的重要著力點,還是推進二次改革、重建社會公平的重要突破口。因為在進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後,內生增長動力能否形成主要取決於是否存在相對公平的社會制度。 《南方日報》

越過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後七年

一些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徵是經濟徘徊在人均GDP很難突破1萬美元,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貧富分化就業困難、信仰缺失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金融體系脆弱等。人均GDP日本1972年接近3000美元,1984年突破1萬美元;韓國1987年超過3000美元,1995年達到11469美元。從中等收入國家跨入高收入國家日本用了約12年,韓國則用了8年。按世界銀行標准,去年中國內地人均GDP達到6100美元,已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欲到2020年實現國內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中國能否成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以後七年。 (中新社)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前有巴西之鑒

自上世紀70年代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以來,巴西一直沒能如起步條件相似的亞洲四小龍那樣躋身高收入經濟體。在經歷了「巴西奇跡」後,勞動力成本增高、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社會不平等加劇、中產階級比重較小等成為其進入發達國家之列的制約因素,而資源配置效率低和研發創新能力弱是重要原因。1990年巴西進口產品平均關稅高達33.5%,遠高於美國的3%至4%和韓國的8%至9%;在行政審批程序上2004年時巴西企業創建需要15道程序,平均耗時152天,而同期美國只需5道程序耗時4天,韓國也僅需12道程序33天;上世紀90年代初巴西各州大舉負債增長,相繼出現無力償還聯邦金融機構債務的違約行為並引發了債務危機,被認為也是陷於「陷阱」的重要原因;另外在研發創新能力方面,教育水平長期不高成為人力資本數量和質量提高的重要掣肘。 《新華每日電訊》

閱讀全文

與巴西中產階級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7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5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9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4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9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3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8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8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102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4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9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3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5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