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拉美面積最大的巴西,當地的經濟有多麼的發達
國家通常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領土、民族和政府是國家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截止2017年全球總共有198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國際政治舞台鮮明的一份子,值得我們品味研究。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墨西哥灣的鑰匙」古巴,加勒比海的肥沃之地,盛產雪茄和蔗糖,今天我們來介紹第7個國家,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巴西。
⑵ 雄文,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大國
雄文!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大國?
格上理財2015-05-21 14:33:34閱讀(381) 評論(0)
南美洲是一塊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領土位於赤道帶內,北部三分之二領土都位於熱帶。叢林地區是人類開展經濟活動最困難的生態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費繁重代價。那裡土地貧瘠,疾病肆虐。氣候過於潮濕,穀物難以生長。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濘沼不宜建設,亞馬孫河即如此。
由於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南美洲的經濟政治歷史一直是個棘手問題。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和法屬蓋亞那完全位於熱帶,正因如此,它們面臨經濟政治不穩定問題,雖然委內瑞拉發現石油改善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方向。在整個熱帶地區,幾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線幾十公里的范圍內,而大部分地區的海岸天然就不適合與外部世界產生互動。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離遠,大部分是深水區等。
不過,這塊大陸上單一的熱帶環境中也有兩個例外的地理特徵。
第一個是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綿延於大陸西部邊緣,因此一些濱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產生,由於與大陸東部區塊隔開,西部國家得以不受外來干涉自我發展。哥倫比亞共和國和厄瓜多的一部分位於熱帶,部分位於安第斯山,經濟核心區域並不位於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涼爽乾燥的環境發展出經濟中心,某種程度上避免了熱帶氣候的困難。往南是貧瘠的山地國家秘魯和玻利維亞。某種程度上來說秘魯的發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實際上是利馬城邦,其他大部分領土除了開采資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維亞是內陸國家,常年受困於高原窮人與半月區(Media Luna)低地富庶農業區的爭斗中。
山地與叢林極大地限制了該弧形地帶國家之間——從東北的法屬蓋亞那到西南的玻利維亞以及他們與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礎交通都極端困難;熱帶疾病問題嚴峻;缺乏優良港口;與其他傳統糧食生產區相比,該地區農業既屬勞動密集型又屬資本密集型;氣候濕熱阻礙了傳統穀物生產;山地崎嶇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國家(通常是本地區以外的國家)提供的投資。否則,這些國家連滿足獨特而龐大的基礎設施需求的資金都沒有。結果就是這個廣闊的區域嚴重欠發達,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非常窮。不過有一些國家在環境的正確組合下達到了相對富裕,不過也沒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地區大國——更別提世界大國了。
南美洲熱帶氣候的第二個例外是南錐體國家的溫帶地理特徵。在這里,夏季足夠乾燥,傳統穀物能夠成熟,而清涼的時候——尤其是冬季昆蟲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響。與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況不同,南錐體地區綿延著平坦、水量適中的土地。這塊土地分布於阿根廷,還有一小部分分布於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這塊大陸上還剩下一塊位於溫帶南錐體與安第斯山地交會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國家之一。從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飛到秘魯首都利馬的時間比從倫敦飛到莫斯科的時間還要長,從聖地亞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間比從紐約航行至倫敦的時間還要長。所以智利對南錐體的政治活動較少參與。
山地和叢林占據著南美洲的絕大部分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南錐體的平原是這塊大陸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設成本,溫帶氣候造就了富饒的農業區。但真正優勢在於該地區的河道結構。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巴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得維的亞(烏拉圭首都)間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與卡車運貨相比,水運成本要節省10到30倍。因此,這些水運體系與陸運體系相比很容易就產生了大量財富。這個水系合起來覆蓋了這塊農業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對農業區意義非凡。像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單位體積價值低——遠途運輸耗資巨大。水運能降低運費,不僅能將糧食作物便捷運送到下游,還能通過海洋運送到世界其它地方。與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羅斯的情況就截然相反。俄羅斯發生飢荒主要原因在於無法將糧食作物高效運至城市,因為俄羅斯通航河流所處位置不當——意味著糧食作物只能通過卡車或火車運送。
南美大陸最重要的地理情況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過運河和水閘可連成體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網可與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網流域更廣,互相連通,可通海洋。互相連通的河網能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創造出更多的資本,養活更多的人口,極大地增強了建立單一國家政權的可能性。與此相反,北歐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個互相敵視的民族。阿根廷控制著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處於該地區的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處於不利地位。(總體上巴西實力超過阿根廷,但並非在資本創造能力絕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勝。)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領土不位於南錐體地區。相反,巴西850萬平方公裡面積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積的叢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於亞馬孫河流域。盡管那裡有許多開采礦產的機會,但由於基建代價高昂讓人望而卻步。
亞馬孫流域南部有一個獨特地區叫塞拉多(cerrado),這是一片廣闊的熱帶稀樹草原地區,土壤酸性很高。不過,與叢林地區相比,這里的濕熱程度有所緩解,所以塞拉多能夠通過強權發展經濟。然而,代價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難——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這片土地還必須經過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變肥沃,付出大量勞力才將其改造得適宜種植傳統農作物。還有就是距離問題。塞拉多地處內陸,所以往這運送任何補給或往外運送農產品都運費高昂。巴西過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參與這種宏偉工程。
幸運的是,並非所有的巴西領土都如此難以開發。巴西大約有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傳統意義的可耕地。盡管這只佔巴西領土的7%,但這片可耕地面積卻相當於得克薩斯州或法國的面積。這部分土地都位於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處內陸,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區只佔了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當於突尼西亞的大小,位於熱帶地區邊緣,一直綿延至溫帶南錐體地區。這部分地區在早期殖民時代就是巴西的傳統定居點,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來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為如此,此處地形幾乎對巴西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理解該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於理解未來幾年巴西發展成大國的動力是什麼——阻礙是什麼。
這塊巴西核心區有兩大明顯特點。首先,氣候是亞熱帶氣候,所以該地發展遇到的困難小於前面提到的熱帶區。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巴西內部是個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緊鄰大西洋海岸,幾乎巴西的全部東南陸地邊界。從地盾到大西洋地勢驟降,從大西洋遠看,好像銅牆鐵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這堵銅牆鐵壁被稱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區的大多數城市——里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於大峭壁與海洋之間的孤立、平坦的小塊地帶。
這種孤立地形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建成「規模經濟」。標準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城市圍繞某種核心經濟優勢建立,典型情況是河流通航終點(一定噸位貨輪能最遠到達的內陸地點),或是一個港口,又或是一個其它運輸交叉點。隨後城市可以以此擴展,主要是沿著運輸通道發展,因為運輸通道通往何方,意味著那裡存在更大的經濟機會和低廉的經濟成本。只要沿線土地還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會逐漸合並,相互間共享勞動力、資本、基礎設施和服務。由於協同效應,規模經濟激增,這種大都市會逐漸創造更多資本和技術工人。
大都市——諸如紐約、洛杉磯、倫敦、巴黎、東京、布宜諾斯艾利斯、伊斯坦布爾和上海——構成了全球經濟體系的中心。這種「標准」發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復制。最初的美國模式是美國東海岸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巨大城市帶,主要有巴爾的摩、費城、紐約、哈特福德和普羅維登斯。歐洲的類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國萊茵河谷的許多城市。這兩個例子中,大小城市組合為城市/郊區群,共享資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點是城市擴展依靠的土地。
這種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區所缺乏的。在整個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沒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對平坦的幾個小塊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著主要城市間無法形成小城市。一個城市無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礎設施成果,若想連通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後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達另一城市,這種方式極端困難,並且糜費時間和工程。巴西沒有能直接到達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處籌資用於建設這個資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開始就要注入巨資,增加了開發成本。孤立地形並不是能「逐漸擺脫」或「改變」的東西。地形是恆定的,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現代的、低成本城市無法建在懸崖邊上。而且,由於巴西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城市都位於孤地上,所以這對巴西的發展能力造成了永恆限制。
迄今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鐵路也寥寥無幾,即使地形允許,比南部國家更平坦地區相比建設起來造價更高。由於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條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統。觀察巴西海岸線就能明白,為什麼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雙車道,而沿海城市極小,勉強把能用的小塊土地都湊上。巴西大部分地區仍沒有鐵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聞名,而這些貨物是通過卡車運至港口,這種方式是散裝貨物運輸造價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這個圖片生動說明為什麼大峭壁殘酷地限制了里約熱內盧的發展。由於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種傳統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遵循相似模式。
聖保羅州是例外,中心是聖保羅市。只有聖保羅有足夠的平坦土地,按標准模式發展,形成規模經濟。聖保羅也是巴西唯一代表著現代的、基礎設施整合式的傳統發展模式的地區。所以這一地區貢獻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為奇了,盡管該地人口只佔全國五分之一。就在不遠的1950年,聖保羅州的經濟產出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聖保羅並非沿海城市。聖保羅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無法充分發掘聖保羅的潛能。聖保羅坐落在巴西地盾頂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國密西西比河通航終點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盡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緩和了沿海地區亞熱帶氣候的影響,但卻極大增加了連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盡管聖保羅確實是個主要經濟中心,但卻無法與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緊密相聯。
缺乏規模經濟、地區基礎設施整合困難造成了發展瓶頸。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在巴西港口——於是這成了巴西經濟突破面臨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許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運輸,城市難以整合,港口發展遭到徹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總和遠遠不及美國兩大港新奧爾良和休斯敦總和。
巴西無法通過沿海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為那裡沒有足夠土地,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而爬上大峭壁發展內陸也面臨新的問題。
大峭壁頂部的沿海山脈把河流切割開來。距東南沿海的幾十千米的范圍內,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東,最終注入拉普拉塔河網。早期巴西城市嘗試發展內陸腹地,而最終卻發現這些腹地向南與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區聯系更劃算,而不是與東部本國其它地區。對內陸許多地方來說,沿河順流直下,將貨物運至布宜諾斯艾利斯這種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著這些貨物攀上並翻越巴西沿海山脈、再爬下大峭壁到達不連貫的二流巴西港口並非明智之選。同樣,沿著大西洋海岸南下,順著拉普拉塔河上溯,進入巴拉那河,比糜費巨資建立陸地基礎設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內陸嘗試整合,而結果卻削弱了巴西內部聯系,加強了對南邊鄰國的經濟依賴。
這些南方鄰國利用了巴西這一弱點,使巴西勉力控制國家完整。美國獨立的情況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機構管理,一起作戰反對殖民地領主。而南美與此經歷不同,南美是不同實體之間的鬆散拼湊,在歷史上的那15年裡,為各自的獨立而戰。巴拉圭1811年獲得獨立,阿根廷1818年獨立,巴西1823年獨立。一旦獨立,這個地區的新國家立刻開始了爭奪水路控制權的斗爭,水路控制權是在南錐體地區成為主導的、綜合的經濟大國的關鍵。由於巴西是該地區最後脫離宗主國控制的國家,所以它在獨立後沒有充分時間鞏固自身,准備獨立後的戰爭,與其它南錐體國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點讓這種鞏固整合難上加難。所以巴西在後來發生的戰爭中表現不佳。
這些早期戰爭造成的結果是,烏拉圭從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終點的控制權。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現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控制著,而缺乏資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亞熱帶地區。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增長,而巴西只靠種植園農業默默無聞超過一個世紀。
之後兩代人的地區競爭集中於阿根廷與巴拉圭之間,兩國爭奪拉普拉塔河海運系統。1864至1870年的三國同盟戰爭是競爭的白熱化階段,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最終殘忍地打敗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於這場戰爭,巴拉圭國基本被消滅,直到20世紀90年代人口還沒有恢復平衡。巴西折翼,幾乎所有稱得上是對手的國家都被毀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烏拉圭改造成經濟附庸國,利用這個地區的河流體系發展成一個世界經濟大國。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後數十年仍深陷貧困和相對孤立。
巴西也不統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經濟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連通的影響,地方主義成為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徵。巴西內部不同地區之間聯系困難,而與外界聯系卻相對容易,這讓巴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整合變得非常困難。
由於各州之間、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競爭激烈,地區主義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問題。在20世紀初期,大部分權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納斯吉拉斯州和聖保羅州。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在這兩個州中交替。這讓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刺激他們從國外尋求經濟機遇,傾向於地方認同。在大半個世紀里,「巴西」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民族國家概念。比如,里約熱內盧州和南里奧格蘭德州開始在許多方面如獨立國般行事。這種事態直到最近才發生變化。
巴西的通脹陷阱
巴西最大的問題是——從殖民地據點建立起直至今天——無法保證可持續的穩定增長。世界其它地方發展經濟也是有通脹傾向的:對耕地、勞動力、交通、資金和資源的需求會導致所有這些投入的價格上漲。在大多數地方,這種增長能一直持續到通脹壓力出現並最終超過增長帶來的任何好處。到那時,由於成本高昂增長難以為繼,經濟開始不景氣。而巴西要承受的壓力是土地、勞動力、交通基建和資本都處於極端匱乏的狀態,以至於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立刻會轉化成通貨膨脹。耕地、交通基建和資金情況已經在研究中,而勞動力問題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慮巴西目前1億9千4百萬的人口。
勞動力問題是巴西寡頭經濟制度造成的,而寡頭經濟制度也有地緣政治原因。巴西的問題在於資本投入高和資本產出低——這與世界多數經濟中心情況相反。在那些地方,資本分布相對均勻,因此保證了經濟強國的民主化。
美國當時的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離開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闖盪,不出一兩年就能向美國和歐洲城市輸出農產品。而巴西明顯不同,單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資金。一個普通市民在那種環境下企圖自己謀條經濟出路顯然不現實,只有帶著存款進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設」巴西。所以那時的美國——後來出現了工業化——是由歐洲鄉下窮人移民過去塑造的,而巴西則是由那些帶著錢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http://mt.sohu.com/20150521/n413487197.shtml
⑶ 巴西為何會成為足球王國
簡單來說,是因為巴西有很多沿海的沙灘,可以踢沙灘足球,踢沙灘足球需要的體力要比在草地上踢的多一半,而一旦巴西人習慣踢沙灘足球,那麼再回到草地上就輕松得多,再加上巴西的內陸地區平坦,人口密集程度也低,人們可以盡情的踢足球而不會擔心影響到別人。
參考資料:沒什麼,都是在地理課堂上學到的。
回答者:goodjobteam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0-6 19:00
補充樓上的,因為有了這樣的群眾基礎,厚積薄發。就像我國的乒乓球羽毛球為什麼這么強一樣。
回答者:尼尼微殿下 - 魔法學徒 一級 10-6 19:09
巴西足球世界聞名。在國際足聯公布的排名表上,巴西隊長期位居榜首。貝利、羅馬里奧、羅納爾多,這些閃光的名字,為巴西人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巴西足球的成功,歸功於它廣泛的群眾基礎。巴西人對足球的狂熱,並不亞於英格蘭人與荷蘭人。
FUTSAL的起源
FUTSAL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語中的「足球」一詞,Futbol or Futebol,和法語和西班牙語的「室內」一詞,Salon or Sala的結合。意思就是在大房子裡面的足球。1989年,國際足聯把FUTSAL一詞認定為所有的室內和五人制足球活動。FUTSAL一詞是國際足聯認定的惟一的「室內足球的官方用語」。這也代表著國際足聯在全世界推廣和發展該項運動的決心。
早在1831年,在加拿大就有各種形式的室內足球的記載,當時由於嚴寒和風雨關系,人們被迫在室內從事足球活動。現代的FUTSAL運動起源的一個版本來自於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在1930年,胡安·卡羅斯·切里安尼為基督教青年會的年輕人發明了五人制足球比賽。比賽在籃球場里進行,既可以在室內,又可以在室外,不需要周圍的擋牆。1936年,一本巴西的體育教育雜志上首次發表了五人制足球的比賽規則,從此,這項運動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並由此傳播開來。
FUTSAL和青少年
FUTSAL是提高足球技術、敏捷度和速度的絕好教育平台。它要求有敏捷的反應,快速的思維和精確的傳球,給那些想在將來改踢常規足球的球員提供了絕佳訓練。例如,羅納爾多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就有規律的從事FUTSAL的比賽,2003年日韓世界盃賽中,他用腳尖射門成功,幫助巴西戰勝了土爾其。在後來接受國際足聯網站采訪時,他承認這一本能的即興表演來源於從小的FUTSAL訓練。2000年1月,在第一屆國際足聯世界俱樂部錦標賽上,巴西達加碼和科林斯俱樂部在決賽中共有十一名球員是從踢FUTSAL開始足球生涯的。
FUTSAL運動在籃球場大小的場地進行,也可以在各種地面狀態下進行。這項運動的最突出特點就是球的彈性較低,能夠提高個人近距離控球技術。由於場地小,球員被迫面臨有限的空間和反復的選擇和決定。這項運動是提高球員足球技術的最好方式,既適合兒童也適合成年人。目前,許多著名足球球星,如羅納爾多、羅伯特·卡洛斯、德尼爾森,以及過去的球星,如貝利、濟科等都是從小從事FUTSAL運動,並認為FUTSAL提高了他們的個人技術和才能。
巴西足球的成功可以歸功於他們在青少年培訓方面成功地運用了FUTSAL運動。在這項運動的比賽中,球員接觸球的次數大大增加,並且一直都處於做出決定的狀態,面臨的有限空間也大大小於十一人制足球。
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對巴西人來說,足球是運動,但更是文化。每當聯賽或重大國內國際比賽進行時,巴西人常常舉家前往觀戰,整個城市萬人空巷,而賽場人山人海。巴西幾乎人人都是球迷,巴西人笑稱「不會足球、不懂足球的人是當不上巴西總統的,也得不到高支持率」。巴西人認為,巴西足球理所當然位列世界文化遺產之林。巴西人把足球稱為「大眾運動」,無論是在海灘上,還是在城市的街頭巷尾,都有人踢球。即使是在貧民窟,窮人家的孩子也光著腳把襪子塞滿紙當球踢。巴西許多國際知名的足球運動員都是從這里開始他們的足球生涯的。
巴西現有約2.2萬名國家級足球運動員,有全國聯賽和巴西杯兩種比賽。巴西足球人才輩出,優秀球員源源不斷,得益於其發現和培養人才的體制。巴西足球學校遍布全國各地,重點培養12—13歲的孩子,由優秀教練向他們灌輸先進的足球理念和基本技能。巴西各俱樂部均雇有一批經驗豐富、嗅覺敏銳的球探,常年在各足球學校和比賽場地「活動」,發現了優秀人才,及時向俱樂部通報。俱樂部經過體檢、測試和實地觀察,決定是否選用。
巴西國家隊挑選隊員,不僅看運動員的球技,更要看其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有團隊精神和良好的品格。一個運動員要在巴西國內取得觀眾的支持,要在俱樂部站穩腳跟,首先要有熱愛足球、熱愛觀眾的意識,每場比賽必須全力以赴,踢出自己的水平和風格,讓買票看球的球迷們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
回答者:lq000789 - 秀才 三級 10-6 19:24
巴西是世界足球大國。足球運動不僅是巴西民眾的共同愛好,也是整個民族的驕傲。巴西職業球隊之多,可謂世界之冠。正式登記注冊的足球俱樂部已有兩萬個以上,從事足球運動的人數逾百萬。除球王貝利外,巴西還擁有濟科、蘇格拉底、卡雷卡、羅納爾多、里瓦爾多、羅馬里奧,小羅納爾多等一大批世界級的足球巨星。
回答者:Bregy2006 - 童生 一級 10-6 19:40
他們的球員技術都不錯。
足協又很努力的發掘新人。
刷2樓的一下。
我國的羽球如果利害就不會被馬來西亞的李宗偉排到第二名。
回答者:嘉浩哥哥 - 助理 二級 10-6 20:05
因為巴西的人有從前從各個國家的人來的人種,在不斷的繁殖,所以他們混合的各種人種的特性,所以他們不論在體力和速度上都比別人更上一籌,所以巴西是足球強國!
回答者:z77118235 - 試用期 一級 10-6 20:07
li歷史悠久
有豐厚的足球文化
回答者:407sina - 魔法學徒 一級 10-6 20:09
在巴西踢球的人比比皆是,氣氛沒話說,還有多年來巴西一直是足球強國,實力不容小視,巴西人在哪兒都能踢,足球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他們的國度會是足球王國
回答者:薰依草庄園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6 20:13
自從1930年世界盃舉行以來,至2002年,巴西已經是第17次進入世界盃決賽圈,並且是世界上唯一參加了歷次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的球隊,沒有缺席過一屆世界盃盛會,這在世界足壇是獨一無二的記錄。「球王」貝利說,沒有巴西隊參加的世界盃將是不可想像的。
巴西隊還是世界上唯一一支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球隊。此外,巴西隊還獲2次亞軍,2次第三,1次第四,是世界盃歷史上成績最好的球隊。至2002年,巴西隊共7次打入世界盃決賽,與德國隊持平。
除了輝煌的戰績以外,巴西更是一個足球氣氛濃厚的國家.這是因為巴西喜歡足球的太多了,而且巴西的設備很好,有充足的球場.
這就是自從1930年世界盃舉行以來,至2002年,巴西已經是第17次進入世界盃決賽圈,並且是世界上唯一參加了歷次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的球隊,沒有缺席過一屆世界盃盛會,這在世界足壇是獨一無二的記錄。「球王」貝利說,沒有巴西隊參加的世界盃將是不可想像的。
巴西隊還是世界上唯一一支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球隊。此外,巴西隊還獲2次亞軍,2次第三,1次第四,是世界盃歷史上成績最好的球隊。至2002年,巴西隊共7次打入世界盃決賽,與德國隊持平。
這就是巴西能成為足球王國的原因
回答者:edisonfather2 - 秀才 三級 10-6 20:15
這個的原因有多種多樣的,1:他們的人天生體力好
回答者:wxh55555 - 試用期 一級 10-6 20:51
社會文化造成的
回答者:xzy_sky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0-6 21:05
巴西是世界足球大國。足球運動不僅是巴西民眾的共同愛好,也是整個民族的驕傲。巴西職業球隊之多,可謂世界之冠。正式登記注冊的足球俱樂部已有兩萬個以上,從事足球運動的人數逾百萬。除球王貝利外,巴西還擁有濟科、蘇格拉底、卡雷卡、羅納爾多、里瓦爾多、羅馬里奧,小羅納爾多等一大批世界級的足球巨星
巴西隊還是世界上唯一一支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的球隊。此外,巴西隊還獲2次亞軍,2次第三,1次第四,是世界盃歷史上成績最好的球隊。至2002年,巴西隊共7次打入世界盃決賽,與德國隊持平。
這就是巴西能成為足球王國的原因
回答者:飛夢之憶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6 21:13
球星太多是個累贅
回答者:cyn要心爽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0-6 21:22
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http://book.sina.com.cn/nzt/liv/zuqiubaxi/
回答者:llxllowen - 魔法師 五級 10-6 21:35
你想想中國為什麼乒乓球那麼強,這其中的原因和巴西成為足球王國是一個道理
回答者:zouxinphost - 經理 四級 10-6 21:42
傳統是一個方面,巴西窮的什麼都沒了,不踢球難過吧。呵呵……
回答者:zb412014 - 助理 二級 10-6 22:21
巴西一直有參加世界盃,而且有多名大牌球星.
回答者:an1088 - 助理 二級 10-6 23:10
覺得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主要的是民族性格的反映,巴西民族熱情豪放,沒有桑巴邊沒有巴西的足球,而沒有巴西的民族個性便沒有桑巴……
回答者:lihanlove2004 - 魔法學徒 一級 10-7 11:45
群眾基礎好啊
回答者:黑色信封 - 童生 一級 10-7 12:38
巴西足球隊陣容
門將:馬科斯(巴西帕爾梅拉斯)、羅格里奧·塞尼(巴西聖保羅)
後衛:安德森·波爾加(巴西格雷米奧)、卡福(義大利羅馬)、儒尼奧爾(義大利帕爾馬)、羅伯特·卡洛斯(西班牙皇馬)、羅克·儒尼奧爾(義大利AC米蘭)、盧西奧(德國勒沃庫森)、埃德米爾森(法國里昂)
中場:吉·席爾瓦(巴西米內羅競技)、克萊博森(巴西帕倫嫩塞斯)、儒尼尼奧·保利斯塔(巴西達伽馬)、埃莫森(義大利羅馬)、里瓦爾多(西班牙巴塞羅那)、德賈明哈(西班牙拉科魯尼亞)
前鋒:埃迪爾森(巴西克魯塞羅)、路易扎奧(巴西格雷米奧)、羅納爾多(義大利國際米蘭)、羅納爾迪尼奧(法國巴黎聖日耳曼)、德尼爾森(西班牙皇家貝蒂斯
球星眾多
巴西足球隊中擁有四大夢幻中場卡卡、羅納爾多、小羅和阿德里亞諾,而夢七陣中每個人幾乎都是球星,他們都是NBA中各支球隊的當家球星,當然這除了布魯斯-鮑文和肖恩-巴蒂爾等少數人。
進攻賞心悅目
巴西隊的桑巴腳法讓他們五奪世界盃冠軍,他們腳下技術細膩,打法非常有欣賞性,雖然在今年世界盃中他們未能奪冠,不過他們的球迷最多。
巴西隊是唯一參加過全部17屆世界盃決賽的球隊,他們曾四次奪得冠軍,兩次獲得亞軍,在世界盃決賽階段參加過的80場比賽中,「桑巴軍團」53勝14平13負,打進173球,凈勝95球,是毫無爭議的王者。
巴西隊幾乎每次都以最大熱門的形象出現,不過這回好像並不特別被看好。因為他們出線的歷程實在令他們的球迷們心寒。國際足聯是這樣評價巴西隊的:黃色球衫代表了世界盃第一運動的最高水平,他們頭一次像登山一樣艱難地到達世界盃決賽周,不過他們有實力吸引世界的注意力,並再次證明他們是世界上最棒的球隊。
本屆世界盃的預選賽無疑是巴西隊所經歷過的最困難的一次,他們從來沒有如此缺乏戰鬥力,球隊的節奏和戰術似乎都已落後,四個主教練不同的執教觀念也在某種意義上給隊員們帶來了困惑,其實巴西國內聯賽的混亂組織、足協官員的能力低下早已為巴西足球的退步埋下了種子,只不過被球星的不斷涌現掩蓋了。
說到球星,巴西隊不單單是「星光燦爛」。羅納爾多及時傷愈復出,里瓦爾多神勇依舊,卡洛斯、卡福仍是世界上最犀利的邊後衛,德尼爾森還是會「腳下生花」。主教練斯科拉裡面臨的問題將主要是如何組合這些足球天才。其實巴西隊真正的敵人將是他們自己,畢竟現代足球已不再是完美的藝術足球的天下。
讓我們期待「桑巴軍團」一路從韓國殺向日本,為我們帶來更熱情奔放的綠茵舞蹈。
歷史上著名球星:貝利、加林查、扎加洛、濟科、蘇格拉底、法爾考、鄧加、羅納爾多
年份 主辦國 戰績
30年 烏拉圭 第1輪
34年 法國 第1輪
38年 義大利 第3名
50年 巴西 亞軍
54年 瑞士 1/4決賽(8強)
58年 瑞典 冠軍
62年 智利 冠軍
66年 英格蘭 小組賽
70年 墨西哥 冠軍
74年 德國 第4名
78年 阿根廷 第3名
82年 西班牙 復賽
86年 墨西哥 1/4決賽(8強)
90年 義大利 1/8決賽(16強)
94年 美國 冠軍
98年 法國 亞軍
1993 克魯塞羅 14 12
羅納爾多
英文名:Ronaldo
生 日:1976年9月22日
身 高:179cm
體 重:75kg
位 置:前鋒
號 碼:9
俱樂部:皇馬
球星簡介
1976年9月21日出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西區。
1989年,他曾被巴西著名的弗拉門戈俱樂部足球隊選中,但因家境困難被迫放棄。之後,他加盟巴西的拉莫斯社會俱樂部足球隊,參加室內足球比賽,並成為該隊的最佳得分手。
1990年1月,他被交換到巴西的聖克里斯托旺俱樂部足球隊,開始他的室外足球生涯。
1990年,他轉為職業足球運動員,並以7500美元的身價加盟當時巴西的乙級隊克魯塞羅俱樂部足球隊。他在加入克魯塞羅足球隊後踢的60場比賽中共攻入58球,平均幾乎每場1個,成績比「球王」貝利的足球生涯初期還好。
1991年在巴西聖克里斯托旺青年隊開始他的事業。
1994年,入選巴西國家足球隊參加世界盃足球賽,是獲得94年美國世界盃足球賽冠軍巴西隊成員之一,但由於他太年輕而未獲上場機會。
1994年8月,以600萬美元的身價轉會至荷蘭埃因霍溫俱樂部足球隊。在埃因霍溫足球隊效力的第一個賽季,他在33場荷蘭足球甲級聯賽中攻入了30個球。與隊友合作,使埃因霍溫足球隊獲得過荷蘭杯足球賽冠軍。共為埃因霍溫足球隊出場42次,攻入42球。
1996年8月,他以1250萬英鎊(2000萬美元)的身價轉會至西班牙巴塞羅那俱樂部足球隊,合同期為6年。在96-97賽季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巴塞羅那隊對康波斯特拉隊的比賽中,他一人獨中3球,其中第2個進球是他從中場帶球高速挺進,連續晃過對方5名防守隊員,最後,在對方守門員毫無反應的情況下巧射入網。他的這一進球在世界足壇引起極大轟動。在這一賽季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中,他共為巴塞羅那足球隊攻入34個球,榮獲該賽季西班牙甲級聯賽和歐洲最佳射手稱號。
1996年8月,與隊友合作,使巴塞羅那隊獲得西班牙足球超級杯冠軍。
1997年5月,與隊友合作,使巴塞羅那隊第4次獲得歐洲優勝者杯冠軍。
1997年6月20日,轉會至義大利的國際米蘭俱樂部足球隊,合同期為5年。
1997年6月30日,與隊友合作,使巴西國家足球隊獲得第38屆美洲杯足球賽冠軍。
1998年5月6日,與隊友合作,使國際米蘭隊獲得歐洲聯盟杯足球賽冠軍。
在97-98賽季,他在義大利甲級聯賽、義大利杯賽和歐洲聯盟杯賽中共攻入42球,創義大利足壇一個賽季個人進球最多的紀錄。
1998年,入選巴西國家隊參加了法國世界盃賽,並取得了亞軍。
而後由於傷病等原因,他的足球生涯陷入低谷。2002年他成功上演了「王者歸來」的好戲。帶領巴西隊第五次捧起了世界盃的冠軍獎杯。
球員數據
賽季 效力俱樂部 出場次數 進球數
2004/05 皇家馬德里 34 21
2003/04 皇家馬德里 32 23
2002/03 皇家馬德里 31 23
2001/02 國際米蘭 10 7
2000/01 國際米蘭 0 0
1999/00 國際米蘭 7 3
1998/99 國際米蘭 19 14
1997/98 國際米蘭 32 25
1996/97 巴塞羅那 37 34
1995/96 埃因霍溫 12 12
1994/95 埃因霍溫 33 30
1993 克魯塞羅 14 12
21:10 添加評論 固定鏈接 引用通告 (0) 記錄它
固定鏈接http://worldcup20062006.spaces.live.com/blog/cns!9912CF6DEB7A45C8!151.entry
添加評論worldcup
羅納爾迪尼奧
英文名:Ronaldinho Gaucho
生 日:1980年3月21日
身 高:180cm
體 重:76kg
位 置:中場
號 碼:10
俱樂部:巴塞羅那
球星簡介
羅納爾迪尼奧是巴西成長最為迅速的年輕選手,1997年一戰成名,代表巴西參加世界17歲以下錦標賽,獲得了冠軍及最佳射手,由於個人控球技術出色,擅長中路快速突破,球風與羅納爾多相似,被認為是羅納爾多之後巴西新一代前鋒代表, 在1999年的美洲杯上大放異彩,奪得冠軍,同年的聯合會杯足球賽上,又贏得最佳射手的榮譽。但在從格雷米奧轉會到聖日耳曼之後,羅納爾迪尼奧的進步速度明顯放慢,不過在2002年世界盃上他仍是斯科拉里計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03-2004賽季羅納爾迪尼奧由巴黎聖日耳曼加盟巴塞羅那,2003年7月27日首次代表俱樂部出場。是2003-2004賽季巴塞羅那從低迷中奮起最終奪得西甲亞軍的關鍵人物。時至今日,他已經成為整個巴塞羅那俱樂部的代表人物。
球員數據
賽季 效力俱樂部 出場次數 進球數
04-05 巴塞羅那 35 9
03-04 巴塞羅那 32 15
02-03 巴黎聖日爾曼 27 8
01-02 巴黎聖日爾曼 28 9
01-01 格雷米奧 0 0
00-00 格雷米奧 11 8
99-99 格雷米奧 19 6
98-98 格雷米奧 5
回答者:1999610 - 助理 二級 10-7 14:19
球星多
回答者:永遠de…… - 試用期 一級 10-7 17:38
/
因為巴西窮,而成為富人最好的辦法是踢球成名,很多巴西球星就是在街道被星探發現的,
回答者:大花老虎 - 舉人 五級 10-7 23:46
主觀講冠軍緣自傳統,冠軍緣自熱愛,冠軍緣自堅持,冠軍緣自不懈的努力.....
一切鑄造王者之師.
客觀說巴西從地域,人種,經濟等各發面情況來講的確最適發展足球
回答者:jackylele - 助理 二級 10-8 12:47
因為世界上的足球平均水平和技術全面的足球運動員在巴西,從開始到現在都是世界第一
回答者:xl2306 - 試用期 一級 10-8 15:37
⑷ 巴西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說起巴西,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位於南美洲的巴西享有盛名,巴西的文化融入了多重民族的特色,巴西作為一個民族大熔爐,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多數移民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其他地區。他們都很擅長音樂舞蹈,在這一方面各個民族都有十分不同的表現。不管是在藝術形式或者在民族特色方面,都很有藝術底蘊,而且巴西的音樂很著名,引起世人注目。巴西這個國家的關鍵詞就是「陽光,海灘,足球,桑巴"。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巴西的足球,它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
巴西烤肉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將各種肉類串到一個長長的鐵棍子上,刷上濃郁的醬汁,撒上少許香料,置於火上慢慢烘烤,香味撲鼻,頓時使人胃口大開。
⑸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地區間發展失衡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拉美國家自不例外。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是制約拉美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作為拉美第一大國的巴西,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更具典型性,而其治理地區發展失衡過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給其它國家提供了啟示。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由於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巴西人口和主要經濟活動集中於沿海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因此東南部和南部地區最為發達、中西部地區次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最不發達。由此導致巴西出現了所謂的「發達的巴西」和「落後的巴西」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盡管巴西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縮小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區發展不平衡依然困擾其經濟的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地區之間財富分布不均;各地區在中央財政收支中比重差異顯著;人類發展指數(HDI)水平雖普遍有所改善,但其中部分指標差距依然明顯;人口的地區分布也相差懸殊,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與居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不平等緊密相連,並且相互作用。巴西不同地區不僅人口分布不平衡,而且種族分布也不平衡。由於巴西的不發達地區聚集了比重較大的混血種人和印第安人,因此落後地區的發展問題直接表現為這些群體的貧困問題。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就成了人的經濟不平等、社會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問題。有統計顯示,不同的種族貧困狀況大相徑庭,其中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往往是貧困的代名詞,是最易遭受不平等的群體。如,非洲後裔、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的平均收入遠低於白種人和亞裔巴西人。此外,巴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城市化水平超前,大量人口聚集於超大城市。據統計,1989年巴西東北部和北部、東南部以及南部地區的9個城市的人口為4060萬,佔全國人口的近1/3。其中,僅東南部地區的三大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貝洛奧里藏特市就集中了2740萬人,佔全國全部城市人口的65.5%、佔全國人口的20%。
城市貧困問題是巴西發展模式的產物,也是亟待解決的痼疾之一。據統計,1989年上述9大城市中大約有1150萬窮人,佔全部城市人口的28.2%。其中,位於東南部地區的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兩個城市的窮人絕對數量最多,均超過300萬,分別佔9個城市全部城市窮人數量的27%左右。而由於人口過分地聚集於擁擠的城市,引發了城市居民基本的衛生和環境等基礎設施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其中廣大城市貧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演變
導致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主要是地理、資源、歷史和政策等四方面因素。有分析則認為,地理特徵如氣候因素,以及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差異導致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還有學者通過對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深入研究後發現「巴西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通過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來發展工業化的同時加劇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到底是何種因素導致或者加劇了地區發展的差距,巴西政府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起因。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始於殖民時代不合理的國際貿易分工,而且受制於不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從殖民地時代到20世紀早期,巴西各地區的經濟主要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形成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在工業化進程中,本國內需沒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前,初級產品的出口是拉動巴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時,能夠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地方就決定了區域的聚集模式。交替的增長周期使那些生產相應出口商品的地區受益,其中出現了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周期」、中南部的「黃金和咖啡周期」,以及北部地區的「橡膠周期」,等等。由於本國經濟嚴重依賴幾種初級產品的出口,國際市場的行情波動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決定著生產不同初級產品的地區的發展。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都以出口初級產品作為經濟支柱,前者主要出口蔗糖和棉花,後者以出口咖啡為主,到1870年左右,兩個地區的收入相當,幾乎看不出經濟發展的差異。
後來這兩個地區的經濟走勢發生了嚴重分化:南部地區得益於國際市場咖啡需求的持續增長(據統計,在1840~1910年期間,國際咖啡市場的需求年均增長率達到5%),並受益於英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素質良好的歐洲移民人力資本以及技術進步。隨著咖啡出口數量急劇增加,南部地區經濟日趨繁榮。大宗出口收入還為南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19世紀末期國家出台的本幣貶值、關稅保護等一系列政策讓咖啡出口商和聖保羅地區的加工商受益。與此相反,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和棉花出口卻頻頻受阻。蔗糖出口既面臨歐洲甜菜糖的替代,更受到加勒比地區蔗糖的競爭。在國際市場糖價下跌的同時,巴西東北部地區的製糖業沒有採用先進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減少,轉而靠銷往本國的南部地區。在19世紀後幾十年,國際棉花市場需求疲軟,而產自美國南方採用更高技術和擁有更低國內運輸成本的棉花佔領了當時的主要市場—英國。因此,東北部地區的棉花也開始面向南部地區的市場,但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紡織工業保護主義。20世紀之交,對內貿易成為支撐東北部地區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在20世紀頭十幾年,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之間的地區差距已經形成。
從上述分析看,總的來講,地理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等)和歷史因素(殖民經濟體系、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等)決定了巴西最初的區域聚集模式,也可以認為是導致19世紀末期在巴西形成南北經濟「二元結構」的重要決定因素,並由此拉開了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局面的序幕。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凸現。這是巴西在20世紀初期至60年代之前推進工業化發展戰略過程的一個「副產品」。在這個發展階段,地區的平衡問題基本不在巴西政府的發展議程關注之內,相反,政府實施的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措施,導致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加劇。客觀上講,政策因素成為人為地加深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推動力量。
在此階段,巴西經濟經歷了重要的結構性轉變。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而東南部地區則成為內向型工業發展戰略階段的主要受益地區,因為巴西政府將發展的關注點一直放在本身已經較為發達的東南部和中南部地區。具體包括:早在20年代左右,巴西就形成了對東南部地區的咖啡產業的支持政策,這是首次從地區的角度出台這樣的措施,強調對南部地區發展的關注;到了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階段,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的地區收入分配變得更多地集中於發達的東南部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巴西政府重點關注的是中南部地區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力圖解決收支不平衡問題,並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深化。
與此同時,東北部等地區的發展不僅沒有得到聯邦政府的專門的產業支持政策(如扶持糖或棉花生產的政策或產業調整政策),相反,在面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而轉向本國東南部等發達地區市場的情況下,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讓東北部地區還不得不消費價格高昂的工業製成品。因此,東北部等地區與中南部等地區之間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東北部地區靠輸出初級產品獲得的收入又被人為地以價格「剪刀差」的形式被中南部等地區獲得,落後地區客觀上為巴西全國的、尤其是東南部等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的資本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重視效率的發展戰略下,巴西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如1956~1960年發展計劃)來促進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並進一步使經濟布局向東南部地區集中,而並沒有任何對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擔憂。事實上,隨著巴西在這個階段經濟的高速增長,它所採取的將投資集中於經濟增長領先地區來促進國家發展的政策使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注。實際上,早在1940年,巴西政府就倡導「西進」運動。50年代以後,巴西歷屆政府一直把開發落後地區作為基本口號之一,致力於對東北部、亞馬遜流域和中西部地區的開發。
1956年庫比契克當政時期,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夢想」,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內,在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新都,並於1960年正式遷都巴西利亞。「遷都」是巴西政府開發落後地區的重要舉措。巴西利亞位於中部高原,地理位置比較居中,可以充分發揮全國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作用,其輻射力可以達到邊疆地區。在遷都後的3~5年裡,巴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遷都的同時,政府還修建了通往東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的公路,從而為落後地區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遷都政策也使區域發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
20世紀60~80年代,巴西政府採取更多切實行動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這個階段可謂巴西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其間的1968~1973年,巴西經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GDP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因此,這個階段的經濟環境為巴西政府解決地區差異創造了實力和條件,也為國家利用優勢產業反哺落後產業、鼓勵優勢地區反哺落後地區來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成為可能和必然。巴西政府開始高度關注地區之間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並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例如,直接投資於落後地區的發展項目、實行稅收優惠等,有效遏制了區域聚集程度過高的趨勢,促進了北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以北部地區為例,60年代以前該地區主要依賴橡膠出口,但在60年代期間卻失去了在世界市場的幾乎全部份額,此後僅靠技術含量較低的微波橡膠出口收入維持。針對這種狀況,聯邦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加大了對這個地區的投資開發力度,如對私人投資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刺激措施,通過公共投資加強該地區與外界連通的道路交通建設,鼓勵國有企業增加向該地區的直接投資,等等,為該地區帶來發展動力。盡管北部地區在經濟增長中也出現了環境退化、收入分配惡化等現象,但在改變地區落後面貌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1988年新憲法頒布後,巴西治理落後地區的努力受到一定的干擾。地方政府參與財政收入分配的比例銳減,聯邦政府對於地區發展的投資一度減少。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設施的匱乏,使得貿易和運輸等缺乏效率,導致了生產成本的攀升,之後通貨膨脹問題開始突顯。為此,1994年巴西出台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穩定計劃,這些行動加上貿易自由化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外國直接投資,有效地規避了資金缺乏等困境。應當講,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即巴西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階段,巴西基本保持了80年代中期治理地區的不平衡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是巴西政府開始關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階段,通過其採取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起碼阻止了地區發展差距的繼續拉大,但是巴西不同地區發展的現實情況依然存在嚴重的不平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普遍現象,巴西也不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將束手無策或無所作為,尤其在當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惡化主要是由人為的政策因素導致的情況下,更應運用政策手段加以彌合,以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起碼要防止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經驗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巴西歷屆政府一直在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不懈的努力,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治理落後地區發展問題方面積累了經驗。
實現落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在落後地區的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落後地區內部也可以劃分出相對發達的次區域和更為落後的次區域。因此分析整個落後地區存在的優勢,創造該地區內部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扶持地區內部的「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將是關鍵。
其實,巴西早在治理北部地區時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因地制宜地成功創造了三個「增長極」:亞馬遜地區的「馬瑙斯自由貿易區增長極」、朗多尼亞州的「西部農業增長極」、帕拉州的卡拉雅斯「礦產和金屬產業增長極」。以上三個地區成為20世紀70~80年代北部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治理東北部地區的過程中,巴西政府力爭改變以往支柱經濟較為單一的局面,著重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結合各地的優勢,打造出石化、紡織服裝和金屬礦產等支柱產業。
採取多管齊下的政策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巴西政府治理落後地區採取的措施大的方面分為兩種:投資政策和稅收政策。鼓勵私人部門、公共部門和國有企業向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等領域進行投資,同時以稅收優惠措施給予鼓勵。事實上,在巴西政府的治理措施中,聯邦政府轉移支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1970年,北部、東北部和中南部地區在中央財政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1.4%、10.0%和88.6%。而同期上述地區在中央財政支出中的佔比分別為3.2%、13.4%和83.4%,其中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在支出中的比重分別比其在收入中的比重高出1.8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說明聯邦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對該地區的發展予以扶持。實際上,縮小地區發展差距,資金尤其是聯邦政府能夠掌控的財政收入多寡是影響治理措施力度的重要條件。在1988年之後的一段時期,由於改革後的巴西聯邦政府財力一度銳減,導致對落後地區的治理政策弱化。
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甚至立法來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巴西政府為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局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治理措施的脈絡基本上為:地區發展差距拉大→開始關注→初期以調研性質為主→出台鼓勵性措施→設立專門的發展基金→寫入法律法規(1988年憲法)→(1999年以後)成立專門的主管機構→成為國策(2003年出台國家地區發展政策)→更廣泛范圍的合作來治理(與其他拉美國家合作)。
在對北部地區的開發過程中,1953年巴西政府成立「亞馬遜經濟開發計劃管理局」,開始組織對亞馬遜地區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在東北部地區開發過程中,巴西政府成立了「東北銀行」,為開發東北部地區提供雄厚的資金來源;成立「東北部開發管理局」,負責對東北部地區的開發;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是包括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內的巴西不平等問題被1988年的巴西憲法所關注;1989年,巴西創建的「憲法融資基金」被認為是該國又一個最為重要的地區政策工具,其目標就是通過給予地方企業以特許貸款實現相應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享有優惠待遇的是「微型」和「小型」的農業生產者、「小型」和「微型」的企業、利用當地原材料的生產活動以及勞動密集型和基本食品生產經營項目等。此外,巴西政府的治理思路正在跳出落後地區自身、甚至是國家的界限,從更大的地理范圍(如拉美地區和世界范圍內)尋求解決落後地區的治理方法和經驗,其中巴西與歐盟還就地區發展問題建立了對話機制等。
巴西政治制度的設計有利於地區發展政策的形成。巴西國內較小且經濟實力弱的州在國會佔有席位的比例遠多於那些經濟實力強大的州,從而體現出較高的代表性。而代表性差異主要表現在北部和東南部地區之間。東南部地區擁有全部選民的46%,但在議會中只佔有33.6%的席位;而北部地區擁有4.8%的選民,卻在議會中佔有11.3%的議席。北部地區具有的較高代表性始於1932年,目的是要制衡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在聯邦中的力量,削減上述實力強大的州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這種政治制度一直延續至今。正是讓經濟實力弱小的州在聯邦議會中具有了較高的代表性,使得聯邦政府、國會可以將地區不平衡問題納入政治議程。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教訓
要避免人為因素加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差距。拉美國家獨立後因政策偏差而人為地加大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普遍。在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實行的某些經濟政策及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未能改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於少數地區的不合理格局,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地區間的發展差距。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初,巴西政府實施促進民族工業發展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但民族工業主要集中於東南部地區;為發揮東南部和南部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優勢和輻射作用,政府實行的傾斜政策反而不利於各地區的平衡發展。
區域開發應建立在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在拉美,巴西開發落後地區的經驗最多,但教訓也不少。巴西採取的一些措施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其開發落後地區的戰略過於「貪大求快」。1971年,巴西政府提出了包括把亞馬遜地區納入一體化的「全國發展計劃」,目標是「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使巴西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巴西政府對西部的開發採取了超出國力的大預算、大規模、大投資的辦法,例如「大卡拉雅斯計劃」的預算投資高達600億美元。此外,由於缺乏可行性研究,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長達5000千米的「泛亞馬遜公路」的使用率一度僅為50%,造成投資的極大浪費。這些耗資巨大的工程一度使巴西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在開發落後地區的過程中,違反了自然法則,忽視發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造成「20世紀80年代世界最大的生態問題」。20世紀70年代,為了實現在20世紀末使巴西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夢想,軍政府鼓勵外資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到亞馬遜地區投資。但由於法規不完善,加上投資者急功近利,燒林開荒建牧場,結果使亞馬遜森林、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鏈遭到了破壞。1998年,亞馬遜熱帶雨林被毀面積達1.68萬平方千米。1999年2月巴西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無限期地不再受理對亞馬遜森林開發的申請,要求已採伐2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業立即停止採伐。巴西熱帶雨林面積的減少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世紀性過失」。
地區發展不平衡嚴重危及社會和諧。城市化過於集中於超大城市的模式是包括巴西在內的拉美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大弊端。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拉美國家普遍出現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這種始終以大城市急劇擴張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也使城市化出現失控。落後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使本已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惡化。過度集聚化的城市發展造成人口、私人投資等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為了應對中心城市人口無節制的增長,國家只能加大對中心城市的投資而減少對落後地區的投資,導致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進一步被削弱,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拉大,從而引發新一輪人口遷移。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大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並對經濟社會的總體穩定構成威脅。
與此同時,地區差異的擴大使地方離心傾向不斷上升,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帶來挑戰,對國家的統一構成潛在的威脅。20世紀90年代,不僅在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聖卡塔琳娜和巴拉那3個州存在20多個分裂組織,一些分裂分子甚至醞釀成立獨立國家,而且在東北部的分裂分子也提出要建立一個包括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區在內的獨立共和國。
結語
巴西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治理地區發展差距的任務也非常艱巨。巴西政府一方面不斷提升對失衡地區發展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在制定系統的戰略,以動員全局的力量治理這個難題。歷史上,巴西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經濟結構就因受到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使各自的發展歷程開始走向分化,而地區收入的減少加之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軌也加劇了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既要依靠本國內部的正確政策,也需要一個有利的國際條件,這樣才能維持巴西經濟社會穩定的發展,以保證按照既定的政策治理落後地區的進程不至於被干擾或是被打斷。
其實,與巴西的情況類似,其它拉美大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也甚為嚴重。其中,在墨西哥,聯邦區、哈利斯科州和新萊昂州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致使其他地區的經濟似乎無足輕重;在阿根廷,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軸心的潘帕斯地區發展一支獨秀,其他省份則長期被排除在增長的繁榮之外。因此,拉美國家出現的「一個國家、兩個世界」,甚至「一個城市、兩種景象」的發展失衡情況應當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
⑹ 寶石之國的巴西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珠寶產地,全球65%的彩色寶石產於巴西。比較有名的是「祖母綠」、「海藍寶」、「碧璽」和巴西僅有的「帝王玉」。 早期,巴西以出口原礦為主,所創造的出口額有限,後來逐步轉向加工產品,即經切割和打磨的產品,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近年來,鑲嵌寶石首飾異軍突起,以其纖巧、嫵媚的設計風格獲得了世人的青睞,很快打入並佔領了國際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
巴西寶石采礦和加工業的歷史悠久,水平也很高,從采礦到生產加工已具相當規模,目前有350家企業經營寶石加工,450家經營鑲嵌和貴重金屬生產,500家生產金銀飾寶石的作坊,經營寶石的商店1.6萬家,出口公司200家,總從業人員35萬人,另有不計其數的個體經營者。最近五年,巴西連續獲得五項國際大獎,使巴西的珠寶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鑲嵌寶石和製作首飾離不開貴重金屬,其中黃金為首選,因而黃金的消耗量很大。巴西是富產黃金的國家,但過量開采和污染嚴重影響了黃金的生產,自1990年到2002年巴西黃金生產由世界排名第八位降到第十三位,年產量由100噸降到了55噸,減少了近一半,預計2003年產量可提高10%,達到60噸。即便如此也不能滿足需求,還需從國際市場求購。當然,巴西的黃金也出口到其他國家,2002年黃金出口數量占生產總量的一半,價值3.5億美元,出口地主要是美國、瑞士、以色列、阿根廷、秘魯、義大利和香港。 帝王玉(imperial topaz)是巴西獨有的,硬度在8以上。儲量比較少。帝王玉是世界上最美麗和最稀有的寶石之一。目前僅在巴西米納斯熱萊斯州一個正在開採的礦中可以找到它。它的亮度和魅力可以跟鑽石媲美。太陽光里的所有色調都可以在帝王玉中找到,它的色澤令人嘆為觀止,隨著深淺的不同有紫紅色、粉紅色、大馬哈魚色、桃色、櫻桃紅和黃色等。」
⑺ 巴西利亞為什麼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巴西利亞建設的背景
早在1891年,巴西憲法就決定在內地建都,解決人口集中於沿海,而內地資源遠未得到開發的問題.但真正的行動則是在1956年由新當選的總統庫貝切克下令後開始實施.他決定在內地的一片荒地建設新首都,定名為巴西利亞(Brasilia),並提出了"畢五十年之功也五年"的口號.1957年3月著名的規劃師路西奧·科斯塔(Lucio Costa)的"飛鳥"形方案贏得了總體規劃競賽.與此同時,總統又親自任命奧斯卡·尼邁耶( Oscar Niemeyer )為城市總建築師.整個城市的主要建築設計集合都出自他的手.到1962年基本建成後,他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完整從平地建起,由一個人主持設計,用短短五年建成的歷史奇跡.
巴西利亞的簡介
巴西利亞規劃頗具特色.城市布局骨架由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功能迥異的軸線相交構成,平面形狀猶如有後掠翼的飛機. 東西向的主軸線長6公里,東段布置巴西中央政府各部的辦公大樓,嚴整地排列在大道兩側.主軸線東端是三權廣場廣場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議會大廈,最高法院和總統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構圖上,建築空間上都是視線集中的地方.主軸線西段主要布置市政機關,西端是城市的鐵路客運站. 南北向軸線呈弧形的翼狀,兩翼各長5公里許,有一條主幹道貫穿其間,與公路連接.主幹道兩旁布置著長方形的居住街區.每一街區內有高層,多層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設施,布置格式基本統一.城市兩條主軸線的交匯處,有一座 4層的大平台,在不同層次上形成立體交叉道口,以疏導各個方向的交通.在這里設立全市的商業中心,文化娛樂中心,公共客運也大多在這里轉站換乘.稍西有體育場.東西軸線的南北兩片地段分設動物園和植物園.城市的北,東,南三面有人工湖圍繞,人工湖附近散布著若乾片獨戶住宅區.城市有少數小型工廠,布置在火車站的一側.
巴西利亞的簡介
盡管巴西利亞建成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無法認為它是一座城市,因為它似乎連道路都沒有.盡管當初巴西利亞的官員和政治家還試過一到周末便逃去里約熱內盧或聖保羅享受,就連建築業和服務業的低收入人士也要跑到離巴西利亞30公里以外的貧民區歡度周末,因為巴西利亞過於荒涼.然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否認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路西奧·科斯塔和奧斯卡·尼邁耶全憑他們的想像,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創造出巴西利亞住宅布局規劃和行政管理區的每一個細節和元素.可以想像這種觸動對當時的世界建築界是何等的巨大,足以使之成為世界城鄉規劃史中的里程碑.1987年,建成不到30年的巴西利亞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⑻ 巴西為什麼被被稱為「世界原料基地」和「咖啡王國」;
巴西國土廣袤,資源富足,橡膠、錳、棉花、木材等重要的戰略物資尤為豐富。
巴西是礦產資源、農業資源大國
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主要是因為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印度是軟體工業大國,班加羅爾是其軟體業代表城市
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為其經濟增添了雙翼
另附一段資料 自己挑著看吧
中國——世界工廠
中央之國——中國堪稱世界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區域,引進外資額最高,成為全球最大企業集團的生產基地。擁有13億居民的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國,充裕、廉價、可靠的勞動力驅動了中國經濟繁榮,除了無以倫比的價格優勢之外,就業人員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國際輿論認為,在"金磚四國"中,經濟發展最突出 的就是中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近30年的時間內經濟年平均增長率超過9%。美國高盛公司研究報告稱,只需保持當前發展態勢,中國經濟規模將先後在2010年超過日本,在2021年超過美國。不過,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下面也潛藏著危機。雖然中國央行制定了貸款限制措施,經濟過熱的隱患依然未能消除;城鄉、個人收入之間的巨大剪刀差也令發展失衡,危及社會穩定;環境污染更加惡化。另外,中國股市缺乏獨立、有效的監控機制,政府操縱股市;原料不足、能源缺乏等一系列問題都為中國經濟製造了瓶頸。
巴西——世界原料基地
巴西是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拉美地區的1/3。
巴西的國民生產總值高居拉丁美洲之首,在2008年達到1.23萬億美元,人均GDP達6485美元。除傳統農業經濟之外,生產、服務行業也日益興旺,更在原材料資源方面占據天然優勢。巴西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鐵、銅、鎳、錳、鋁土礦蘊藏量,另外,通訊、金融等新興產業也呈上升趨勢。巴西前總統、工人黨領袖卡多佐制定過一套經濟發展策略,為其後的經濟振興奠定了成功的基石。這套經改政策後來為現任總統盧拉所發揚光大,其核心內容在於:引入靈活的匯率體系;改革醫療、養老制度;精簡政府官員系統。然而,有批評家認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工人黨內部貪污受賄不斷,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現任政府的統治根基。南美這塊沃土之上的經濟騰飛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機遇背後的風險也是巨大的。立足於巴西市場的長期投資者因此而需要強韌的神經和足夠的耐心。
印度——世界辦公室
印度被認為是亞洲經濟奇跡的象徵。自1991年經濟改革以來,印度GDP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而且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民主國家,6000多家上市公司也使其股市規模空前壯大。在過去的20年間,印度經濟以每年平均5.6%的速度穩定成長,而在經濟前台的背後,是一支高素質的就業大軍。據初步統計,西方企業在印度約2300萬高校畢業生眼中越來越富有吸引力。 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當中,四分之一的企業使用在印度開發的軟體。印度葯業也在全球市場占據了重要地位。世界上40%的「學名葯」(專利期已過的葯品葯劑)是在印度生產的,這一行業帶動個人可支配收入以兩位數字的增長率飛速上漲,與此同時,印度社會出現了一批註重享受、樂意消費的中產階級。另外,一些大的基礎建設項目,如600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網路、興旺發展的出口貿易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繼力量。有報告稱,到202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其對外貿易在世界各國外貿排名榜上將躍至第10位[2]。當然,印度經濟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弱點,例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高額財政赤字、能源及原材料依賴性過高等。政治方面,社會倫理道德觀念變化、克什米爾地區局勢緊張都有可能引發經濟動盪。
俄羅斯——世界加油站
走過1998年金融危機的俄羅斯經濟就像從灰燼里飛出的一隻浴火鳳凰,在新近國際信用評級當中,被著名的證券研究機構——標准普爾評為投資等級。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無疑為俄羅斯經濟增添了雙翼。這兩大工業血脈的開采和生產控制了今天五分之一的國民生產,並且創造了50%的出口貿易產值和40%的國家收入。另外,俄羅斯還是鈀、鉑、鈦的第一大產國。與巴西的情況有些類似,俄羅斯經濟的最大威脅也隱藏在政治之中。普京政府雖然在其五年任期內成功地將國民生產總值提升了30%,可支配國民收入也有明顯增多,但政府當局在處理尤克斯石油公司一案所體現出的民主缺失卻成為遠期投資的毒葯,無異於一把隱形的達摩克里斯劍。雖然俄羅斯地大物博,能源豐富,如果缺少了有效遏制腐敗的必要體制改革,政府在未來發展態勢面前依然不能高枕無憂。如果俄羅斯從長遠角度來看不滿足於只做世界經濟的加油站,當務之急必須致力於現代化改革進程,提高生產效率。投資者應該尤其密切關注當前的經濟政策變化,這是除原料價格之外,影響俄羅斯金融市場的另一重要因素。
⑼ 關於巴西的小知識
國名:巴西聯邦共和國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0∶7。旗地為綠色,中間是一個黃色菱形,其四個頂點與旗邊的距離均相等。菱形中間是一個藍色天球儀,其上有一條拱形白帶。綠、黃色是巴西的國色。綠色象徵該國廣闊的叢林,黃色代表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天球儀上的拱形白帶將球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象徵南半球星空,其上大小不同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巴西的26個州和一個聯邦區。白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秩序和進步」。
國徽: 圖案中間突出一顆大五角星,象徵國家的獨立和團結。大五角星內的藍色圓面上有五個小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圓環中有22個小五角星,代表巴西各州和聯邦區。大五角星周圍環繞著用咖啡葉和煙草葉編織的花環,背後豎立一把劍,劍柄在五角星下端。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巴西聯邦共和國」,「1889年11月15日」(共和國成立日)。
重要節日:獨立日:9月7日(1822年);國慶日:9月7日(1822年);印第安人日:4月19日;吉卜賽人日:5月24日。
國家政要: 總統盧拉·達席爾瓦 (Lula da Silva) ,2002年10月當選,2003年1月1日任職;2006年10月再次當選 ,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
自然地理:851.42萬平方公里(資料來源《巴西四月年鑒》),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人口:1. 816億(2004年),佔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種人佔54. 03%,黑白混血種人佔39. 94%,黑種人佔5. 39%,黃種人佔0.46%,印第安人約佔0. 16%。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71%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巴西「印第安人日」
首都: 巴西利亞(Brasilia) ,人口205.1萬人(2000年),融匯了世界古今建築藝術的精華,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造在人工湖旁,以三權廣場為核心,形狀像一架頭朝東方的巨型飛機。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巴西利亞城列為「人類文化財富」。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下設市,全國共有5562個市。各州名稱如下:阿克里、阿拉戈斯、亞馬孫、阿馬帕、巴伊亞、塞阿拉、聖埃斯皮里圖、戈亞斯、馬拉尼昂、馬托格羅索、南馬托格羅索、米納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奧伊、北里奧格蘭德、南里奧格蘭德、里約熱內盧、朗多尼亞、羅賴馬、聖卡塔琳、聖保羅、塞爾希培、托坎廷斯。
簡史: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爾到達巴西。16世紀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逃到巴西後,巴西實際上成了葡的帝國中心。1821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西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獲得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8年5月廢除奴隸制度。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891年2月24日通過第一部共和國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1960年將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1964年3月31日,軍人政變上台,實行獨裁統治,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
更多詳細請點擊: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23/content_453177.htm
⑽ 巴西為什麼叫上帝之城
因為里約熱內盧矗立著一座舉世聞名的里約熱內盧基督像,這是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位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基督山上,是該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
2007年7月7日,該基督像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該基督像座落在里約熱內盧國家森林公園中高710米的科科瓦多(又稱駝背山或耶穌山)山頂之上,俯瞰著整個里約熱內盧市。耶穌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是巴西人民熱情接納和寬闊胸懷的象徵。
基督像修建背景
1921年,里約熱內盧大主教親自提議的一個叫「紀念像周」的活動來吸引捐款,還在全世界范圍內搞了一次基督像競賽,看誰能設計出最好的基督像。基督像的設計要求包括:必須有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必須有一尊手持地球的耶穌基督像和一個象徵世界的基座。
最後,經過嚴格評比,法國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贏得了比賽冠軍,其設計的「救世基督展開雙臂」的外形被最終認可。
這座紀念雕像由法國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設計,當地的工程師海托·達·席爾瓦·科斯卡監督建設。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
參考資料:網路-里約熱內盧基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