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的水文是什麼

巴西的水文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4 07:53:45

『壹』 巴西的地理內容

巴西
1.南美洲位於西半球南部,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西北角與中美地峽相連,南隔德雷克海峽同南極洲相望
2.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國。
3.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居民是由白種人、黑白混血種人、黑種人構成。在這個民族的大熔爐里,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文化融合的例子:桑巴舞、足球、狂歡節)。巴西通用語言為葡萄牙語,其他的拉美國家通用西班牙語
4.巴西境內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孫河、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
5.主要地形區
主要地形區 面積佔全國的比重 氣候類型
巴西高原 2/3 熱帶草原氣候
亞馬孫平原 1/3 熱帶雨林氣候 6.巴西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東南部是鐵礦石主要分布地區,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7.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資修建的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水電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農業是巴西重要的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8.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木材、調節全球氣候。
9.受破壞的原因:修路、砍伐優良木材、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牧場、墾荒。
10.帶來的後果:亞馬孫地區的開發,引起了深刻的環境問題。森林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11.措施:巴西政府在1990年向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提交了《巴西環境報告》,表明了改變以往以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開發方式的決心。
12.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念被世人接受,並開始付諸實踐
13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人口過渡集中引發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
主要城市: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首都是巴西利亞;最大的

『貳』 巴西的氣候,植被,河流,地形特點

巴西的氣候特徵是:

巴西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

巴西的植被特徵是:

巴西植被分不同地域,北部亞馬孫平原以及東南部沿海平原是以熱帶雨林為主的,中西部的巴西高原則是以熱帶草原和稀樹草原為主!巴西的國花「毛蟹爪蘭」和國樹的「巴西木」。

這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硬木,樹干含有豐富的天然水溶性紅色染料,是製作小提琴琴弓的頂級木材。據介紹,25年樹齡以上的巴西木,需要8到10噸才能加工出一個上乘的七八十克的琴弓。

巴西的河流特徵是:

巴西境內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河流數量多,長度長,水量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區。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巴西的地形地貌特徵是: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中部和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亞馬遜河流域。

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為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約佔全國面積60%,為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最高的山峰是內布利納峰,海拔2994米。

『叄』 巴西河流特點

巴西的河流流向大多是由西往東流的,因為地殼運動和板塊碰撞,南美洲西岸形成了安第斯山脈,所以地勢西高東低,南美洲的河流大多起源於安第斯山脈,巴西是主要的流經地區,河流源遠流長,水量豐富,徑流深度大,擁有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水系,亞馬孫河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

『肆』 簡述雅庫伊河的水文特徵

巴西的雅庫伊河水文特徵:
(1)河流水主要來自雨水;
(2)河流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流域降水量比較大,河流水量比較大;
(3)受氣候影響,河流水量和水位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當地雨季形成豐水期,旱季形成枯水期;
(4)流經熱帶草原地區,地表面植被狀況相對比較好,河流含沙量比較小;
(5)河流流經熱帶地區,終年沒有結冰現象,沒有凌汛;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你採納我的回答,謝謝你!
如果你有什麼地理問題可以交流,終年學習進步!

『伍』 南美洲的海岸線及水文特徵

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全長9000多千米,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東部有三大高原: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約500萬平方千米)。這些高原由於久經侵蝕,起伏和緩。 東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陸』 澳大利亞和巴西的不同點從地形氣候水文語言經濟等分析

地形:澳大利亞:自西向東,高原 盆地 山地
巴 西:北部為平原 南部為高原
氣候:澳大利亞:氣候復雜多樣(溫帶海洋氣候 地中海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巴 西:北部熱帶雨林氣候 南部熱帶草原氣候
海陸位置:澳大利亞:大洋洲 東半球 南半球 西臨印度洋 東臨太平洋
巴 西:南美洲 西半球 南半球 西臨太平洋 東臨大西洋
經濟:澳大利亞:發達國家
巴 西:發展中國家
農作物:澳大利亞:小麥
巴 西:水稻

『柒』 巴西的水系特徵是什麼

水系特徵從以下幾個方面表述:
① 河流長度、流向

②水系狀況與流域范圍
③ 支流數量及其形態
④ 河網形態、密度
巴西主要的河流是亞馬遜河,亞馬遜河的水系呈羽狀分布。(原因在於亞馬孫河自西向東流,沿途接納了源自安第斯山脈東坡、蓋亞那高原南坡、巴西高原西部與北部的河流1000多條)河流兩側支流眾多,河漫灘上水網如織,形成龐大的羽狀水系網。

『捌』 請幫忙整理一下地理的幾個國家,日本,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巴西

日 本
一、位置范圍及重要地理事物
位置:緯度:北溫帶(30°N—45°N) 海陸: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范圍:北海道、本州、四國、四大島及諸多小島組成的群島國家
二、自然地理特徵
1.地形:山地丘陵為主(3/4),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平原,關東平原最大;
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最高)——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
2.氣候: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
豐富)
3.河流: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生物:溫帶落葉闊葉林、森林覆蓋率高(75%)
5.資源: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
三、人文經濟地理特徵
1.人文 (1)人口眾多,1.2億,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素質高
(2)種族:黃色人種,大和民族 (3)宗教:佛教為主,部分基督教
(4)食品:主食稻米,副食:漁產品
2.經濟
(1)農業—發達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2)工業—發達,僅次於美國
發展條件:有利條件:豐富且高素質的勞動力;較高的科技水平、便利的海運條件
不利條件:工業原料、能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
發展模式:外向型經濟——進口原料(煤:中國、澳大利亞;石油:中東;鐵:巴
西、澳大利亞、印度)、出口產品,積極開拓國外市場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主要外貿對象:美國,亞洲和西歐
工業區:太平洋沿岸工業帶和瀨戶內海工業帶:京濱、名古屋、阪神、
北九州、瀨戶內工業區(多優良港灣,便於海運)北九州為「硅島」
評價:日本工業雖發達,但是原料過分依賴進口,產品依賴出口,經濟具有脆弱性
(3)城市:首都:東京
港口或工業城市:神戶、橫濱(最大對外貿易港)名古屋、福山、大阪、北九州!
印 度
一、位置與范圍
(一)位置
緯度位置:熱帶及北溫帶(大部分在10°N-35°N,70°E----95°E)
海陸位置: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亞洲部分,南到印度洋,西有阿拉伯海,東接孟加拉灣
(二)范圍:七個國家一個地區
二、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三大地形區
北部山地——主要為喜馬拉雅山 中部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
南部高原——德干高原、東西高止山脈、沿海平原
(二)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旱季為10-次年5月(10---次年2月為涼季、3—5月為熱季),雨季為6-9月,受地形影響氣溫比同緯度偏高(北面山地阻擋冬季寒冷氣流),
雨極—乞拉朋齊(夏季風,迎風坡)
西北部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於印度沙漠,冬季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少;夏季風西南風無法到達
歷史上對森林的破壞
(三)水文
受季風氣候影響,河流流量較大,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1.恆河:源於喜馬拉雅山,流經印度西北部,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恆河三角洲是南亞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中游的瓦拉納西是印度教的聖地
2.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支流,上游為雅魯藏布江
三、社會經濟概況
(一)人口
人口第二大國:人口超過10億;白色人種;人口增長快;多民族國家,居民大多數信奉印度教
(一)農業
1.發展有利條件:耕地面積大(國土一半);土壤較為肥沃(農耕歷史悠久);熱量水分充足
不利條件: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得早去得晚——澇災;夏季風弱,或來得晚去得早——旱災) 3.分布:氣候和地形直接影響作物的分布
降水北部大致由西向東增多;南部半島沿海降水多,內地降水少
小麥喜溫耐旱——恆河中上游、德干高原西北部 棉花喜溫耐旱——德干高原西北部
水稻喜溫喜水——沿海平原和恆河平原中下游 茶喜溫喜雨厭水——東北部山地迎風坡
黃麻喜溫喜雨喜水——東北部恆河平原下游
4.農業改革
(1)關於綠色革命:
背景:人口過多,旱澇頻繁,農業不穩定
核心:推廣先進的耕作制度(變旱地為水田,變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和高產良種
效果: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在正常年份可自給
(2)白色革命:20世紀80年代,提高牛奶產量,增加國民營養,改善國民體質
(3)藍色革命:發展海洋水產業
俄 羅 斯 (一)位置:北溫帶為主,北部北寒帶(50ºN-70ºN)經度位置:30ºE-180º
海陸位置:歐洲東部,亞洲北部,東臨波羅的海,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與哈薩克、蒙古、中國等國接壤
(二)范圍
歐洲部分1/4,人口3/4;亞洲部分3/4,人口1/4,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
二、自然地理特徵
(一)地形:比較平坦,平原和高原面積大(主要地形區及界線)
(二)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促,降水較少,略集中在夏季)
1.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部分地區 2.溫帶季風:東部太平洋沿岸
3.溫帶草原氣候:西南地區 4.地中海氣候:黑海沿岸
5.極地氣候:北極圈內
(三)水文
1.伏爾加河:發源於東歐平原,注入黑海,全長3600千米,歐洲第一,水能豐富,航運便利,有運河與頓河相連,通向黑海
2.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發源於南部山地,向北入北冰洋,水量豐富,冰期長,秋末冬初,冬末春初有凌汛,下游沼澤廣布,永久凍土層
3.貝加爾湖:世界最深的湖(1600m)
(四)生物:溫帶草原、亞寒帶針葉林帶
(五)資源:極為豐富,森林、草原、水能、水資源和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 鐵:庫爾斯克,煤:庫茲巴斯
三、社會經濟概況
(一)人口
1.5億,集中在東歐平原,白色人種,俄羅斯族為主,基督教,素質較高,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二)農業:受氣候因素的影響產量不穩定,需進口
1.分布:東歐平原和南部頓河流域
2.農產品: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等
(三)工業:重工業為主
1.條件:豐富的資源和雄厚的科技力量
2.分布:莫斯科工業區、聖彼得堡工業區——機械、化學、輕工業
烏拉爾工業區——鋼鐵、機械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四)城市
首都——莫斯科:最大城市,最大綜合性工業中,最重要交通樞紐,政治和文化中心
(紅場、克林姆林宮)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的海港,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終年不凍港
德國
一、位置和范圍
(一)位置
經緯度位置:北溫帶(47 ºN—54 ºN ,10 ºE)
海陸位置:歐洲中部,北臨北海,波羅的海;陸上和9個國家接壤
交通位置:歐洲陸上「十字路口」水陸交通便利
二、自然地理特徵
(一)地形:南高北低
北部北德平原,中部谷地寬闊的山地;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
(二)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
北德平原海洋性更強,冬季陰冷,夏季溫涼,降水更多
南部高原山地,緯度低,河谷地帶,日照時間長,氣溫較高
(三)水文:河流多,水量大,航運便利
1.多瑙河、萊茵河、易北河等 2.河流之間都有運河相連,形成密集的水運網
(四)生物
溫帶落葉闊葉林,草原,南部多喜光植物 (五)資源:煤炭和鉀鹽豐富
三、經濟地理特徵
(一)人口
人口稠密,白色人種,德意志民族,信仰基督教,城市化水平高,中小城市發達,勞動力素質高,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二)農業
北德平原:地勢平坦,氣候陰冷,降水多,熱量不足,土壤貧瘠,經營粗放,畜牧業為主,部分耐寒作物,如大麥、黑麥和馬鈴薯
南部高原山地:南部氣溫高,日照多,土壤較好
河谷地帶:葡萄、煙草、水果、啤酒花;
高山地帶:森林、牧場
(三)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
發展條件:豐富的煤炭;便利的水路運輸;雄厚的科技;廣闊的市場,勞動力素質高,
工業部門:老工業部門:煤炭、鋼鐵、化學、機械製造
新興工業部門:宇航、飛機製造、微電子等
工業中心:魯爾區(聯系魯爾區興盛、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參見高中必修下冊)
(四)城市
柏林:首都,最大的城市
漢堡:最大的港口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化工城市,歐洲中央銀行所在地,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
慕尼黑;斯圖加特:新興工業城市
大洋洲
一、范圍位置
(一)位置
經緯度位置:熱帶和南溫帶(25ºN-50ºS);經度(110ºE-180-140ºW)
海陸位置:澳大利亞大陸及周圍島嶼,印度洋太平洋之間
(二)范圍
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新幾內亞島、紐西蘭(南北二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
二、概況
1.面積最小的大洲,人口最少的大洲(南極洲除外)
2.人種:白種人為主,移民多
3.交通:戰略地位重要(亞洲同美洲來往的補給站;海底電纜交匯處)
澳大利亞
一、范圍和位置
經緯度位置:南回歸線穿過中部(120ºE-150ºE)海陸位置:澳大利亞大陸,西、南印度洋,東、北太平洋
(二)范圍
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 768萬km2
二、自然地理特徵
(一)地形:平原高原為主
東部:大分水嶺
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兩側高,中間低,形成承壓水構造,鹽度高(流經含水層距離長,溶解了一些鹽類物質),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飲水
西部:高原(低矮200-500m)
(二)氣候:半環形分布
南回歸線附近中西部為內半環:熱帶沙漠氣候
中半環:回歸線以北,熱帶草原氣候;以南,亞熱帶草原氣候
沿海地區的外半環:熱帶雨林、亞熱帶濕潤、溫帶海洋氣候、地中海氣候
(三)水文:河湖稀少
墨累河:源於大分水嶺西側,重要支流為達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
艾爾湖:本州最低處-16m
(四)生物
北半環森林—中半環草原—內半環荒漠
特有動物:鴯鶓、袋鼠、鴨嘴獸(長期孤立、缺乏交流,自然條件較單一)
(五)資源:草場廣闊 礦產:煤、鐵、鋁土、錳豐富
三、經濟地理特徵
1.人口:地廣人稀(2人/km)白色人種,英國移民後裔,基督教,城市化水平高
2.農業:混合農業,大量出口小麥和羊毛
條件:平原氣候、水源、交通、土地租金低、地廣人稀、市場
優勢:良性生態系統;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靈活,對市場適應性強
3.工業:采礦、冶金、機械、化學、紡織(煤、鐵礦石出口)
4.城市:堪培拉(政治中心)、悉尼(最大城市、港口)、墨爾本(第二大城市)帕斯(西南部,地中海氣候)
美 國
一、位置和范圍
(一)位置:
緯度:本土以北溫帶(30ºN-50ºN)為主,阿拉斯加亞寒帶、寒帶,夏威夷熱帶
海陸;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接墨西哥灣
(二)范圍:本土(48個州和一個特區)、阿拉斯加、夏威夷;第四大國
二、自然地理特徵
(一)地形:平原為主,山地為輔,
山地:西部落基山、海岸山、內華達山(山間高原盆地)、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
平原:中部大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大平原
(二)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溫帶大陸性氣候 2.溫帶草原氣候
3.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較熱,降水較多,冬季溫和少雨
4.地中海氣候 5.溫帶海洋性氣候
(三)水文:河湖眾多,水量大
1.五大湖(參見北美)
2.密西西比河:發源於五大湖附近,注入墨西哥灣,世界第四長河和大河,支流眾多與五大湖有多條運河相通,聯成一個龐大的內河航運系統,航運便利;中南部主要灌溉水源;支流水力豐富
3.科羅拉多河:源出落基山脈,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補給,流經乾旱與半乾旱區, 注入加利福尼亞灣,為灌溉農區提供了寶貴的水源
(四)資源——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銅、鐵等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前列
煤——阿巴拉契亞山脈附近 石油——墨西哥灣沿岸 鐵——五大湖沿岸
三、人文地理概況
(一)人口
移民國家,人口2.7億,白色人種為主,黑種人13%華人和華僑165萬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人口有從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
(二)農業:發大的現代化農業,農產品的輸出量大
1.發展條件:耕地廣(1/10全球),氣候溫和濕潤;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市場廣闊,機械化程度高,科學育種
2.主要農產品: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煙草、乳肉產量居世界前列
熱帶經濟作物需要進口
3.農業發展特點
農業生產現代化:科學育種、機械化生產、效率高,產量大
農業生產專業化:據自然條件和市場需要劃分
玉米帶(密西西比河上游平原)小麥區(大平原北部和中部)
棉花帶(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及大平原南部)
乳畜帶(東北部)
畜牧和灌溉農業區(西部山區)
農業發展模式:商品穀物農業
(三)工業:工業產值最大,同時進口消費品量也最多,外貿進口大於出口
1.發展條件:工業基礎雄厚,科技發達,資源豐富,市場廣闊,水陸交通便利
2.工業分布:
東北部地區:煤鐵資源豐富,水運便利;
全國的鋼鐵、汽車、化學等工業
中心:芝加哥、匹茲堡、布法羅等;還有重要工商業中心——紐約;首都
——華盛頓、費城等
南部地區:石油豐富,氣候溫暖,環境潔凈,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
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工業區
休斯敦是石油和宇航中心
西部地區:太平洋沿岸,環境優美、氣候溫和,交通便利
宇航、電子飛機製造
中心:舊金山(矽谷)洛杉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華人聚集
(四)城市:形成巨型城市帶:大西洋沿岸、五大湖沿岸
(五)運輸:鐵路運輸以東西向為主,航空運輸和水運均發達
巴西
一、位置和范圍 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
二、自然地理概況;
地形:1/3平原,2/3高原 氣候:熱帶雨林,草原氣候
水文:亞馬孫河
資源:鐵、熱帶雨林:世界森林資源的30%,調節氣候,生物資源的寶庫
熱帶雨林的危機——破壞:
一是外國公司僱傭本地農民大面積伐木,二是掠奪式遷移農業
危害:動植物資源遭破壞;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全球氣候變暖
措施:嚴禁縱火開荒、限制原木出口、建自然保護區
三:社會經濟概況
(一)人口:90%在東部沿海(氣候溫和,交通便利)人種復雜,葡萄牙語,天主教
(二)農業:雨林遷移農業 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咖啡(產量第一)、甘蔗、香蕉、劍麻
小麥需要進口
(三)工業
條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科技較發達
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飛機製造、核電、通信、電子等 分布:聖保羅、里約熱內盧
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資源豐富(90%水電)
(四)城市
巴西利亞:高原新城,政治目的,環境優美
聖保羅、里約熱內盧
四、其他國家(關鍵字)
墨西哥:高原 玉米 石油 白銀 瑪雅文化仙人掌 墨西哥城
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
智利:國土狹長 銅 硝石聖地亞哥
大洋洲
一、范圍位置
(一)位置
經緯度位置:熱帶和南溫帶(25ºN-50ºS);經度(110ºE-180-140ºW)
海陸位置:澳大利亞大陸及周圍島嶼,印度洋太平洋之間
(二)范圍
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新幾內亞島、紐西蘭(南北二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
二、概況
1.面積最小的大洲,人口最少的大洲(南極洲除外)
2.人種:白種人為主,移民多
3.交通:戰略地位重要(亞洲同美洲來往的補給站;海底電纜交匯處)

小兄弟加油好好學!我們很辛苦的找,你們要很努力的學,這樣才值得!我只喜歡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祝你好運!~~~~~~~~~黑洞世家讓你無法逃避精彩!我的網路文檔里有很多高中文科的學習資料!有興趣看看吧!

『玖』 密西西比河、 長江、尼羅河、剛果河、亞馬孫河、墨累河、黃河、水文特徵

密西西比河:
流域廣闊,各地氣候條件不一,因而河流各段的水文特徵具有一定差異。上遊河段緯度稍高,以春季融雪和雨水補給為主,4月出現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出現次高水位,洪水期 3~7月,12月為枯水期。年平均流量 2900 立方米/秒 。冬季封凍 ,含沙量少。中游年平均流量 5800 立方米/秒,3~8月為洪水期,6 月出現最高水位,12 月為枯水期。由於西岸流經半乾旱地區支流的匯入,河流含沙量增大 。下游自俄亥俄河匯入後 ,水量大增 ,年平均 徑流量達1.34 萬立方米 /秒,1~6 月為洪水期 ,4 月出現最高水位,10月為枯水期,含沙量大。幹流右岸以密蘇里河為首,長度大、水量小、季節變化明顯;左岸以俄亥俄河為首,長度小、水量大、季節變化緩和。流域內大部分為平原,為美國中南部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和工業、生活用水。但中下遊河段因比降小、河漫灘廣闊,過去每當春夏,河水暴漲,中游以下沿河低地極易泛濫成災,有美洲尼羅河之稱。
長江:
長江流域得到比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約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風帶來,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區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現。流域中下游季風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於3至4月間,持續約8個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隨後又急劇增高,一直持續上升到8月,達到最高水位。此後水位逐漸回落到季風到來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數時間持續進行,一直延續到2月,此時達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 年水位起伏幅度頗為可觀——平均約20米(65英尺)——枯水年為8~11米(26~35英尺)。在峽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達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規模。下游水位變化的影響被湖泊的調節作用縮小;而海潮對水位具有極大影響。在吳淞附近,日潮幅為5米(15英尺),年潮幅為6米(20英尺)。
分析輸送到長江口的水量顯示,流域高原地區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餘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區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陽湖約提供水量的40%。
長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區,平均流量亦超過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礱江匯流後,長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長江接納眾多支流,流量逐漸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峽末端達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漢口附近達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達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長江口平均流量約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總水量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長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尼羅河:
尼羅河有定期泛濫的特點,在蘇丹北部通常5月即開始漲水,8月達到最高水位,以後水位逐漸下降,1至5月為低水位。雖然洪水是有規律發生的,但是水量及漲潮的時間變化很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這兩條河的水源來自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季節性暴雨。尼羅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衣索比亞高原提供的,其餘的水來自東非高原湖。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來,尼羅河河谷一直是棉田連綿、稻花飄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夾持中,蜿蜒的尼羅河猶如一條綠色的走廓,充滿著無限的生機。 埃及丹達拉附近的尼羅河
白尼羅河發源於赤道多雨區,水量豐富而又穩定。但在流出高原,進入盆地後,由於地勢極其平坦,水流異常緩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滯了水流前進,在低緯乾燥地區的陽光照射下蒸發強烈,從而損耗了巨額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羅河在與青尼羅河會合處的年平均流量為每秒890立方米,大約是青尼羅河的一半。尼羅河下游 水量主要來自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羅河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羅河支流,它於5月開始漲水,最高水位出現在11月,此時索巴特河水位高於白尼羅河,頂托後者而使其倒灌,從而加強了白尼羅河上游水量的蒸發。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上游處於熱帶山地多雨區,水源豐富。由於降水有強烈鮮明的季節性,河水流量的年內變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開始漲水,接著即迅猛持續上漲,至9月初達到高峰。在此期間,它也會使白尼羅河形成倒灌。11月至12月水位下落,以後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約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六十分之一。阿特巴拉河也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由於位置偏北,雨量更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積小,所以流量變化更大。冬季斷流,河床成為一連串小湖泊。
尼羅河有很長的河段流經沙漠,河水水量在那裡只有損失而無補給。由於河流的上源為熱帶多雨區域,那裡有巨大的流量,雖然在沙漠沿途因蒸發、滲漏而失去大量徑流,尼羅河仍然能維持一條長年流水的河道。像尼羅河這種不是由當地的徑流匯聚而成,只是單純流過的河,稱為客河。當地的氣候條件對這些「客河」的形成沒有積極的作用,只有消極的影響。
尼羅河幹流的洪水於6月到喀士穆,9月達到最高水位。開羅於10月出現最大洪峰。尼羅河的全部水量中,60%來自青尼羅河,32%由白尼羅河供給,剩下8%來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變化。在洪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河佔68%,白尼羅河山l0%,阿特巴拉河佔22%;在枯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柯下降為17%,白尼羅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時斷流,無徑流匯入。上述幾條河流在尼羅河水量中所佔比例的大小和變化,與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節分配特點有密切關系。
剛果河:
剛果河支流眾多,河網稠密,幹流繞行於剛果盆地邊緣地帶,形成一個向北突出的大弧形,並兩次穿越赤道,水量豐富的眾多支流從赤道兩側相繼匯人,使剛果河常年流量大而穩定,具有典型的赤道多雨區河流的水文特徵。平均流量從夏季的30000m3/s至冬季的57000m3/s。從20世紀初所作的連續觀測獲得的最小流量為20000m3/s,而特大洪水流量為80000m3/s,平均流量為42000m3/s。如在金沙薩,剛果河的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之比為3:1,是世界大河中流量變化最小的河流之一。但是,由於赤道南北流域范圍大小不同,以及支流水量多少和洪水期有異,因而剛果河的水量一年之中仍有漲落,而且上、中、下游的情況有所不同。上游流量最大的時期是9-l0月,中下游一年有兩次洪峰,第一次在5月,由右岸支流洪水形成;第二次在12月,由左岸支流洪水形成。左岸支流流域面積大,水量也較右岸支流大,故第二次洪水大於第一次洪水。
亞馬遜河:
在奧比杜斯(Obidos)峽谷,河水受到限制,亞馬遜河寬僅1.6公里(1哩)多。在中等水位以下河道的平均深度為61公尺(200呎)餘,在巴西境內大部分河段深度超過46公尺(150呎)。從貝倫溯流而上有幾處水深的記錄達到91公尺(300呎)以上。但在秘魯的邊界距大西洋約3,219公里(2,000哩)處的海拔高度不足91公尺(300呎)。在欣古(Xingu)河口的上游,無河心島嶼的永久河床的最大寬度為13.6公里(8.5哩);在洪峰期間,當蓄洪區蓄滿洪水時的河面寬度擴大到56公里(35哩)或更多。亞馬遜河每小時的平均流速約2.4公里(1.5哩),在河水氾濫時流速大為增加。
由於在整個流域內全年雨季的時間不一致,亞馬遜河的上游每年有兩次汛期,並交替受到發源於秘魯安地斯山脈的支流和發源於厄瓜多安地斯山脈的支流的影響,前者的雨季為10∼1月,後者的雨季為3∼7月。這種交替影響到下游很遠的河段方才消失,兩次汛期逐漸融合為單一的汛期。因此,從11∼7月下游的河水緩慢上漲,達到高峰,然後回落,直到10月末為止。有的地方汛期的水位比枯水季節的水位高12∼15公尺(40∼50呎)。以4個大致等距離的地點為例,在伊基托斯高6公尺(20呎),特費(Tefe)高14公尺(45呎),奧比杜斯高11公尺(35呎),貝倫高4公尺(12呎)。內格羅河水在2或3月雨季開始後上漲,6月達到高峰,然後開始與亞馬遜河一同回落。
上千年來亞馬遜河不受限制地蜿蜒於遼闊的洪氾區,出現一系列河曲瘢痕、牛軛湖和近來廢棄的故道。當淤泥和沉積物一旦足以降低河道主流的流速時,在洪峰期河水將溢出現在的天然河堤,沖刷出一條新河道。同樣,新河道在幾年或幾十年內不斷淤積,河流又會再次改道。盡管如此,大部分河段內河水是沿著筆直的河道而流的。但在每一次洪水季節仍不斷有沉積物再次充填由河水沖刷出的寬闊河谷,並有大量的淤泥淤積於沉降盆地內。與河水的流量相比,洪氾區的范圍不算很大。淤積區一般寬19∼48公里(12∼30哩),周圍為陡峭的懸崖。這些懸崖受到河水猛烈沖刷的地方,產生「陷落的土地」(terra caida)。
亞馬遜河的所謂黑水諸支流——包括欣古河、塔帕若斯(Tapajos)河、內格羅河、特費河及特龍貝塔斯(Trombetas)河——很少或者沒有淤泥,部分原因是發源地的土質為白沙土。塔帕若斯河及欣古河的河水呈淺碧玉色,因為它們同內格羅河一樣不能大量溶解腐殖物。在這些支流注入主流處因河水受到阻塞形成淡水湖,其形狀、寬度和深度類似海上溺灣(漏斗形河口灣)。
海潮漲落的影響通常抵達距入海口約966公里(600哩)的奧比杜斯峽谷。一種稱為波羅羅卡(pororoca)的激潮有時於春潮之前出現在河口灣,來勢洶涌,水位不斷上升,以每小時16∼24公里(10∼15哩)的速度向上游涌進,一面1.5∼4.5公尺(5∼15呎)高的勢不可當的水牆展開在主流及支流的淺水面之上。在這種情況下,亞馬遜河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河流每天注入海洋的沉積物估計有1,500萬噸,大部分被沿岸洋流向北沖走,沉澱在蓋亞那地區的沿海。一群時隱時現的島嶼和淺沙灘已在從北角(Cape Norte)稍北處向南並向內陸到沿亞馬遜河口灣的北緣為止的長160公里(100哩)沿海地帶出現。
亞馬遜河流域均處在赤道附近,氣候炎熱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25~27℃,年均降水量多在1500~2500mm。屬於熱帶雨林氣候,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地區。流域降水季節分布比較均勻,亞馬遜熱帶雨林幹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均得到補償,終年豐沛,季節變化較小。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達69300億m3,為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1/11。河口平均流量為17.5萬m3/s,洪水期最大流量在22萬m3/s以上,枯水期最小流量也大於2萬m3/s。河道最低水位與最高水位之間的水位變幅超過20m。由於亞馬孫河的幹流和右岸支流均位於赤道以南,所以河水流量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右岸支流,赤道以北的左岸支流只對於巍洪水期的形成起促進作用,對枯水期的水量起補償作用。因赤道南北雨季不同,所以亞馬孫河流域每年有兩次大洪水,高洪期發生於3~6月,最高水位發生在6月,其洪峰流量佔全年總流量的40%,次洪期出現於10~11月;而6~9月則為枯水期,枯水期流量佔全年總流量的14%。
亞馬遜河流域地勢低平,河流比降較小(約為1cm/km),流速較慢,一到洪水季節,洪水宣洩不暢,水位可高出平均水位10~15m,大水淹沒中下游洪泛區(面積大約5萬km2)兩岸80~250km寬的平地,時間長達數月之久,呈現一片汪洋。平水時,中游馬瑙斯附近的河寬也在5km以上,下游寬20km,河口段寬80km。因此,亞馬孫河又有「河海」之稱。
亞馬遜河河口地區,由於近期下沉作用的影響,河水帶人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海浪沖走,所以未出現三角洲,河口呈喇叭型海灣,寬達320km,為海潮上溯提供了有利條件,每當大西洋海潮入侵時,海水逆流而上,堵截了順流而下的河水,形成1.5~2.44m(有時高達4m)的潮頭,潮水之大有時還能深入距河口965.6km的奧比多斯。大潮時,常形成5m高的水牆逆流而上,其聲傳至數公里之外,氣勢磅礴,景色壯觀,當地人稱之為「亞馬奴」。
亞馬遜河本身及其發源於安第斯山脈的大多數支流,由於河水挾帶著大量的泥沙,且泥土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營養物,故河水呈白色略帶淡黃。而發源於亞馬孫河流域北部地質年代十分古老的內格羅河,其水色呈黑里透紅(微紅),並顯強酸性(pH值為5.1)。當內格羅河在馬瑙斯附近匯人亞馬孫河後,一白、一黑的兩支水流並排下流約80km,黑白分明,互不摻混。發源於巴西高原上遠古岩層中的支流(如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河水則是清澈的。
發源於安第斯山脈的河流,其懸移質濃度最高(一般大於0.2kg/m3),說明這些河流容易受沖刷的影響,被稱為白水河。發源於高原地區和大陸沖積層的黑水河和清水河,其懸移質泥沙含量最低(小於0.02kg/m3,如內格羅河)。主要發源於安第斯沖積層的河流以及上游海拔較高、坡度較小的河流,其懸移質濃度為中等(0.05—0.1kg/m3,如普魯斯河、雅普那河)。亞馬孫河的懸移質分布季節性特別強,其原因在於亞馬孫河各支流中泥沙的沉積與重新移動和周期不同。亞馬孫河每年攜帶人海的泥沙量約3.62億t,在遠離河口300km的大西洋上,還可以看到黃濁的水流。
每年亞馬遜河流域降水總量149000億m3(或降雨深度2150mm),其中111500億m3為來自流域外部(主要來自大西洋一側)的水汽;來自流域內的水蒸汽(即局部水循環)佔23%(34000億m3)。降水量中大約一半(73300億m3,佔49.2%)通過蒸發又回到大氣之中;約69300億m3(佔46.5%)的徑流流入大西洋,其餘的6400億m3(佔4.3%)則包括滲漏損失(地下水補給)以及決定水量平衡諸要素的誤差。
墨累河:
墨累河是澳大利亞的主要河流,發源於新南威爾士州東南部(Snowy)雪山海拔1826m的派勒特(Pilt)山西側。源流從南向北流,與山脈平行流淌大約100km。流出山區後與普萊思河[Plain R.上遊河段稱吉黑(Geehi)河]及圖馬(Tooma)河相匯。與圖馬河匯合後向西流,穿過休姆(Hume)水庫,在羅賓韋爾(Robinvale)附近接納它的第二大支流馬蘭比吉(Murrumbidgee)河,繼續向西北流,在文特沃斯市(Wentworth)接納它的第一大支流達令(Darling)河,至南澳大利亞州的摩根後急轉向南流322km,在距海77km處流人亞歷山德里娜湖,最後在阿得雷德附近注入南印度洋的因康特(Encounter)灣。
幹流全長2589km,流域面積30萬km2,多年平均流量190m3/s,徑流量59.5億m3。如以最長支流達令河計算,全長3750km,全流域總面積107.3萬km2,徑流總量227億m3,可開發徑流量130億m3,地下水可開采量為60億m3。從長度與流域面積來看,墨累河是澳洲大陸最重要的河流,也是澳洲大陸流量最大的河流,與達令河形成墨累—達令盆地。
黃河:
黃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壺口瀑布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黃河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拾』 從地形、氣候、河流水文特徵比較印度和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徵 答題模式 印度: 巴西:

印度: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中部主要恆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熱帶季風氣候 河流主要是恆河
巴西: 北部為亞馬孫平原 南部巴西高原 熱帶雨林氣候 亞馬孫河

閱讀全文

與巴西的水文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7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5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9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4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9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3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8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4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8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102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4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9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3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5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