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美洲第一大國巴西,為何就是無法崛起呢
巴西有著非常多的熱帶雨林,所以在很多方面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所以無法崛起。另一個方面,巴西的人口並不是很多,並沒有很多充足的勞動力,作為發展中國家,巴西出口的商品都會有一些低級加工的商品,經濟發展科技發展並不是很好。
巴西和美國的情況差不多但是事實上,差別還是很多的巴西的自然條件並不是很好。但是事實上包括好像和美國相比,巴西的自然環境比美國相差很多。
2. 巴西隊為什麼沒有參加歐洲杯求解釋
因為歐洲杯沒有邀請巴西唄 哈哈 一般人都以為你問的幼稚 其實 巴西參加歐洲杯是有可能的 因為日本也被邀請參加過 美洲杯的 不信 可以網路查詢
3. 作為世界第五大國家,為什麼巴西遲遲沒有發展起來
巴西是世界第五大領土國家,其國土面積多達85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我國和美國。同時,巴西的人口也多達2億以上,僅次於我國、印度、美國和印尼。因此從領土和人口上,巴西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五大國家,具有成為世界強國的先天條件。
但是巴西時至今日,都沒有成為世界發達國家,雖然巴西2018年的GDP總量達到1.87萬億美元,但平均到每個人身上,也只有8940美元。而同屬於美洲大陸的美國,2018年的GDP總量達到20萬億美元,人均GDP更是高達42萬美元。
那麼,同樣靠發現新大陸起源的巴西,為何沒有成為像美國那樣的世界強國呢?
(里約熱內盧風光)
三、地理條件的困頓。
除了歷史迷茫和政治亂局,巴西的地理條件,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優越。巴西屬於典型的海岸山地貌。幾乎整個海岸線,都被崇山峻嶺阻隔於內陸之外,而炎熱赤道的附近,反而一馬平川。
這就造成巴西想利用海岸線,發展大工業,大物流,建設大城市,成為不可逾越的夢想。要知道,世界上大多發達國家,無不是出海便利,航運發達。
再看巴西最大的兩個海濱城市,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一個位於高山和深海之間的一塊小平地上,連山腳都密密麻麻布滿了房子。想發展工業或是大型航運業,幾無可能。而聖保羅則處於海拔700米的高山之上,比我國的山城重慶都高出600米。想要從海邊卸貨運到這里,山間的陡峭盤旋公路,同樣令人望而卻步。
這種地形地貌,使得各個城市間相對孤立。連修建高速公路、高鐵都異常艱難,只能靠飛機通行。想要像咱們一樣搞什麼深莞惠一體、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帶等令國人熱血沸騰高大上的名詞概念,簡直是痴人說夢。你還能指望巴西搞啥工業經濟!能在山上挖個礦,種下大豆,多出產點糧食就不錯了。
所以,在政治亂局和地形結構的先天條件限制下,巴西人也認命了,心累了。什麼超級大國的夢想,讓它隨風而去,還是看球要緊。
4. 同樣是殖民地翻身為什麼美國成為了超級大國而巴西沒有
美國崛起的原因:
▲崛起原因之一:發明家的國度
19世紀70年代末,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閘門。
愛迪生一生中共有一千多項發明,白熾燈只是其中之一。這些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並成為創造財富的源泉。但愛迪生本人只是當時美國眾多發明家中的一員,19世紀後半葉,各種各樣的發明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美國。
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記的發明專利就達到了64萬多種。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美國很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獨占鰲頭。
在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這個新興的工業國家以重大科技發明為基礎,在19世紀末迅速趕上並超過了在過去兩個世紀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歐洲強國。189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躍居各大國之首,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愛迪生出現在美國絕非偶然,他生活在一個屬於發明家的國度,美國早在大半個世紀前就為他的出現創造了基本條件。對於專利的保護,在16世紀的英國就已經開始,但是,美國人第一次把專利權寫入了憲法。1802年,國家專利局成立。
美國聯邦政府用專利制度保護了發明人的權益,同時也保護和激發了整個社會的創造熱情。
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共事務辦公室主任理查德?莫斯比宣稱,知識產權,是大腦的產品,是一份無盡的資源。我們對這項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我們為那些偉大的發明家們所提供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息息相關的。這也是美國能夠在歷史上,包括在21世紀的今天,取得世界經濟強國地位的要害原因。
▲崛起原因之二:沒有圍牆的大學
使美國保持創新活力的,還有它的四千多所大學和70%的高等教育入學率。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凡不曾培養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國家不能稱其為泱泱大國」,美國所擁有的全世界最龐大的高等教育系統,使它獲得了信息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今天的美國有4000多所大學,塑造的人才遍及美國各個領域,曾有一位學者說:「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畢業生成就了美國。」
美國立國後不久,就頒布了《全民教育法案》,要求每個公民都要接受教育,並把受教育的權利當作人權的一部分。1862年,面對美國缺少大學的局面,時任總統林肯簽署了一項以出售聯邦土地收入投資創辦大學的法案——《莫里爾法》,為美國龐大的大學院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美國各州的財富40%以上用於教育開支,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由慈善機構和私人捐贈完成。
美國許多著名的常青藤學校都是由私人創立的,私人的資助幾乎遍布美國教育的各個角落,並成為美國獨特的傳統。著名的鋼鐵大王卡內基臨終前捐獻出自己的絕大多數財產,資助公共文化事業,留給後人的有著名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以及2500多座公共圖書館和其他數不清的社會文化設施。對此,卡內基曾說:「哪怕你拿走我所有的財富,只要把技術人員留給我,用不了幾年,我又是鋼鐵大王。」
早在100多年前的眾多美國富翁眼中,教育就等於科技,科技就等於生產力。
美國的大學還有它獨特之處。英國教育學家埃里克?阿什比爵士曾評價:「美國對高等教育的貢獻是拆除了大學校園的圍牆。」美國的大學獲得了社會支持後,也開始為社會服務。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美國的教育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渾然一體,不僅使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甚至還主導了以電子技術為主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到今天,這個只有世界人口5%的國家,擁有43%的世界經濟生產力和40%的高科技產品,匯聚著世界上最多、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和超過一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崛起原因之三:宏大的科學戰略
美國的領先優勢還來源於富有遠見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1945年9月6日,杜魯門總統在日本投降後的第四天就向國會遞交了「21點戰後復興計劃」,向世界公開表明:「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當今世界維持領先地位,除非它充分開發了它的科學技術資源。」美國第一次把發展高科技放在這樣的戰略地位來思考,此後,從未放棄過這一戰略。
5個月後,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它的誕生,象徵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美國率先佔領了信息時代的制高點。這是美國在20世紀後期成為全球唯一一個超級大國的重要原因。
在人類科技發展史上,除了英國在18世紀開啟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19世紀後期的電氣時代和20世紀的信息時代都是在美國開端的。
今天,美國在科研和開發上的投入仍居世界首位,相當於其他最富裕的西方七國的總和。
巴西沒有崛起的原因:
巴西在基本條件是是比較好的,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但500多年長期淪為殖民地造成了國民經濟的畸形發展,造成制約巴西發展的因素。同時國家主體觀念極差,國民經濟的畸形發展,造成巴西的國防工業相對落後。 而且拉美人天性比較散漫 沒有那種艱苦奮斗的精神。
5. 雄文,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大國
雄文!巴西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大國?
格上理財2015-05-21 14:33:34閱讀(381) 評論(0)
南美洲是一塊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領土位於赤道帶內,北部三分之二領土都位於熱帶。叢林地區是人類開展經濟活動最困難的生態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費繁重代價。那裡土地貧瘠,疾病肆虐。氣候過於潮濕,穀物難以生長。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濘沼不宜建設,亞馬孫河即如此。
由於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南美洲的經濟政治歷史一直是個棘手問題。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和法屬蓋亞那完全位於熱帶,正因如此,它們面臨經濟政治不穩定問題,雖然委內瑞拉發現石油改善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方向。在整個熱帶地區,幾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線幾十公里的范圍內,而大部分地區的海岸天然就不適合與外部世界產生互動。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離遠,大部分是深水區等。
不過,這塊大陸上單一的熱帶環境中也有兩個例外的地理特徵。
第一個是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綿延於大陸西部邊緣,因此一些濱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產生,由於與大陸東部區塊隔開,西部國家得以不受外來干涉自我發展。哥倫比亞共和國和厄瓜多的一部分位於熱帶,部分位於安第斯山,經濟核心區域並不位於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涼爽乾燥的環境發展出經濟中心,某種程度上避免了熱帶氣候的困難。往南是貧瘠的山地國家秘魯和玻利維亞。某種程度上來說秘魯的發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實際上是利馬城邦,其他大部分領土除了開采資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維亞是內陸國家,常年受困於高原窮人與半月區(Media Luna)低地富庶農業區的爭斗中。
山地與叢林極大地限制了該弧形地帶國家之間——從東北的法屬蓋亞那到西南的玻利維亞以及他們與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礎交通都極端困難;熱帶疾病問題嚴峻;缺乏優良港口;與其他傳統糧食生產區相比,該地區農業既屬勞動密集型又屬資本密集型;氣候濕熱阻礙了傳統穀物生產;山地崎嶇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國家(通常是本地區以外的國家)提供的投資。否則,這些國家連滿足獨特而龐大的基礎設施需求的資金都沒有。結果就是這個廣闊的區域嚴重欠發達,大多數國家的居民都非常窮。不過有一些國家在環境的正確組合下達到了相對富裕,不過也沒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地區大國——更別提世界大國了。
南美洲熱帶氣候的第二個例外是南錐體國家的溫帶地理特徵。在這里,夏季足夠乾燥,傳統穀物能夠成熟,而清涼的時候——尤其是冬季昆蟲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響。與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況不同,南錐體地區綿延著平坦、水量適中的土地。這塊土地分布於阿根廷,還有一小部分分布於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這塊大陸上還剩下一塊位於溫帶南錐體與安第斯山地交會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國家之一。從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飛到秘魯首都利馬的時間比從倫敦飛到莫斯科的時間還要長,從聖地亞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間比從紐約航行至倫敦的時間還要長。所以智利對南錐體的政治活動較少參與。
山地和叢林占據著南美洲的絕大部分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南錐體的平原是這塊大陸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設成本,溫帶氣候造就了富饒的農業區。但真正優勢在於該地區的河道結構。巴拉那河、烏拉圭河、巴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得維的亞(烏拉圭首都)間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與卡車運貨相比,水運成本要節省10到30倍。因此,這些水運體系與陸運體系相比很容易就產生了大量財富。這個水系合起來覆蓋了這塊農業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對農業區意義非凡。像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單位體積價值低——遠途運輸耗資巨大。水運能降低運費,不僅能將糧食作物便捷運送到下游,還能通過海洋運送到世界其它地方。與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羅斯的情況就截然相反。俄羅斯發生飢荒主要原因在於無法將糧食作物高效運至城市,因為俄羅斯通航河流所處位置不當——意味著糧食作物只能通過卡車或火車運送。
南美大陸最重要的地理情況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過運河和水閘可連成體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網可與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網流域更廣,互相連通,可通海洋。互相連通的河網能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創造出更多的資本,養活更多的人口,極大地增強了建立單一國家政權的可能性。與此相反,北歐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個互相敵視的民族。阿根廷控制著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處於該地區的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處於不利地位。(總體上巴西實力超過阿根廷,但並非在資本創造能力絕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勝。)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領土不位於南錐體地區。相反,巴西850萬平方公裡面積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積的叢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於亞馬孫河流域。盡管那裡有許多開采礦產的機會,但由於基建代價高昂讓人望而卻步。
亞馬孫流域南部有一個獨特地區叫塞拉多(cerrado),這是一片廣闊的熱帶稀樹草原地區,土壤酸性很高。不過,與叢林地區相比,這里的濕熱程度有所緩解,所以塞拉多能夠通過強權發展經濟。然而,代價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難——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這片土地還必須經過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變肥沃,付出大量勞力才將其改造得適宜種植傳統農作物。還有就是距離問題。塞拉多地處內陸,所以往這運送任何補給或往外運送農產品都運費高昂。巴西過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參與這種宏偉工程。
幸運的是,並非所有的巴西領土都如此難以開發。巴西大約有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傳統意義的可耕地。盡管這只佔巴西領土的7%,但這片可耕地面積卻相當於得克薩斯州或法國的面積。這部分土地都位於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處內陸,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區只佔了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當於突尼西亞的大小,位於熱帶地區邊緣,一直綿延至溫帶南錐體地區。這部分地區在早期殖民時代就是巴西的傳統定居點,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來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為如此,此處地形幾乎對巴西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理解該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於理解未來幾年巴西發展成大國的動力是什麼——阻礙是什麼。
這塊巴西核心區有兩大明顯特點。首先,氣候是亞熱帶氣候,所以該地發展遇到的困難小於前面提到的熱帶區。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巴西內部是個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緊鄰大西洋海岸,幾乎巴西的全部東南陸地邊界。從地盾到大西洋地勢驟降,從大西洋遠看,好像銅牆鐵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這堵銅牆鐵壁被稱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區的大多數城市——里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於大峭壁與海洋之間的孤立、平坦的小塊地帶。
這種孤立地形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建成「規模經濟」。標準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城市圍繞某種核心經濟優勢建立,典型情況是河流通航終點(一定噸位貨輪能最遠到達的內陸地點),或是一個港口,又或是一個其它運輸交叉點。隨後城市可以以此擴展,主要是沿著運輸通道發展,因為運輸通道通往何方,意味著那裡存在更大的經濟機會和低廉的經濟成本。只要沿線土地還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會逐漸合並,相互間共享勞動力、資本、基礎設施和服務。由於協同效應,規模經濟激增,這種大都市會逐漸創造更多資本和技術工人。
大都市——諸如紐約、洛杉磯、倫敦、巴黎、東京、布宜諾斯艾利斯、伊斯坦布爾和上海——構成了全球經濟體系的中心。這種「標准」發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復制。最初的美國模式是美國東海岸從華盛頓到波士頓的巨大城市帶,主要有巴爾的摩、費城、紐約、哈特福德和普羅維登斯。歐洲的類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國萊茵河谷的許多城市。這兩個例子中,大小城市組合為城市/郊區群,共享資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點是城市擴展依靠的土地。
這種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區所缺乏的。在整個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沒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對平坦的幾個小塊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著主要城市間無法形成小城市。一個城市無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礎設施成果,若想連通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後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達另一城市,這種方式極端困難,並且糜費時間和工程。巴西沒有能直接到達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處籌資用於建設這個資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開始就要注入巨資,增加了開發成本。孤立地形並不是能「逐漸擺脫」或「改變」的東西。地形是恆定的,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現代的、低成本城市無法建在懸崖邊上。而且,由於巴西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城市都位於孤地上,所以這對巴西的發展能力造成了永恆限制。
迄今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鐵路也寥寥無幾,即使地形允許,比南部國家更平坦地區相比建設起來造價更高。由於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條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統。觀察巴西海岸線就能明白,為什麼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雙車道,而沿海城市極小,勉強把能用的小塊土地都湊上。巴西大部分地區仍沒有鐵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聞名,而這些貨物是通過卡車運至港口,這種方式是散裝貨物運輸造價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這個圖片生動說明為什麼大峭壁殘酷地限制了里約熱內盧的發展。由於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種傳統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發展遵循相似模式。
聖保羅州是例外,中心是聖保羅市。只有聖保羅有足夠的平坦土地,按標准模式發展,形成規模經濟。聖保羅也是巴西唯一代表著現代的、基礎設施整合式的傳統發展模式的地區。所以這一地區貢獻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為奇了,盡管該地人口只佔全國五分之一。就在不遠的1950年,聖保羅州的經濟產出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聖保羅並非沿海城市。聖保羅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無法充分發掘聖保羅的潛能。聖保羅坐落在巴西地盾頂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國密西西比河通航終點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盡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緩和了沿海地區亞熱帶氣候的影響,但卻極大增加了連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盡管聖保羅確實是個主要經濟中心,但卻無法與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緊密相聯。
缺乏規模經濟、地區基礎設施整合困難造成了發展瓶頸。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在巴西港口——於是這成了巴西經濟突破面臨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許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國,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運輸,城市難以整合,港口發展遭到徹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總和遠遠不及美國兩大港新奧爾良和休斯敦總和。
巴西無法通過沿海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為那裡沒有足夠土地,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而爬上大峭壁發展內陸也面臨新的問題。
大峭壁頂部的沿海山脈把河流切割開來。距東南沿海的幾十千米的范圍內,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東,最終注入拉普拉塔河網。早期巴西城市嘗試發展內陸腹地,而最終卻發現這些腹地向南與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區聯系更劃算,而不是與東部本國其它地區。對內陸許多地方來說,沿河順流直下,將貨物運至布宜諾斯艾利斯這種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著這些貨物攀上並翻越巴西沿海山脈、再爬下大峭壁到達不連貫的二流巴西港口並非明智之選。同樣,沿著大西洋海岸南下,順著拉普拉塔河上溯,進入巴拉那河,比糜費巨資建立陸地基礎設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內陸嘗試整合,而結果卻削弱了巴西內部聯系,加強了對南邊鄰國的經濟依賴。
這些南方鄰國利用了巴西這一弱點,使巴西勉力控制國家完整。美國獨立的情況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機構管理,一起作戰反對殖民地領主。而南美與此經歷不同,南美是不同實體之間的鬆散拼湊,在歷史上的那15年裡,為各自的獨立而戰。巴拉圭1811年獲得獨立,阿根廷1818年獨立,巴西1823年獨立。一旦獨立,這個地區的新國家立刻開始了爭奪水路控制權的斗爭,水路控制權是在南錐體地區成為主導的、綜合的經濟大國的關鍵。由於巴西是該地區最後脫離宗主國控制的國家,所以它在獨立後沒有充分時間鞏固自身,准備獨立後的戰爭,與其它南錐體國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點讓這種鞏固整合難上加難。所以巴西在後來發生的戰爭中表現不佳。
這些早期戰爭造成的結果是,烏拉圭從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終點的控制權。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現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控制著,而缺乏資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亞熱帶地區。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增長,而巴西只靠種植園農業默默無聞超過一個世紀。
之後兩代人的地區競爭集中於阿根廷與巴拉圭之間,兩國爭奪拉普拉塔河海運系統。1864至1870年的三國同盟戰爭是競爭的白熱化階段,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最終殘忍地打敗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於這場戰爭,巴拉圭國基本被消滅,直到20世紀90年代人口還沒有恢復平衡。巴西折翼,幾乎所有稱得上是對手的國家都被毀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烏拉圭改造成經濟附庸國,利用這個地區的河流體系發展成一個世界經濟大國。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後數十年仍深陷貧困和相對孤立。
巴西也不統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經濟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連通的影響,地方主義成為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徵。巴西內部不同地區之間聯系困難,而與外界聯系卻相對容易,這讓巴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整合變得非常困難。
由於各州之間、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競爭激烈,地區主義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個主要問題。在20世紀初期,大部分權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納斯吉拉斯州和聖保羅州。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在這兩個州中交替。這讓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刺激他們從國外尋求經濟機遇,傾向於地方認同。在大半個世紀里,「巴西」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民族國家概念。比如,里約熱內盧州和南里奧格蘭德州開始在許多方面如獨立國般行事。這種事態直到最近才發生變化。
巴西的通脹陷阱
巴西最大的問題是——從殖民地據點建立起直至今天——無法保證可持續的穩定增長。世界其它地方發展經濟也是有通脹傾向的:對耕地、勞動力、交通、資金和資源的需求會導致所有這些投入的價格上漲。在大多數地方,這種增長能一直持續到通脹壓力出現並最終超過增長帶來的任何好處。到那時,由於成本高昂增長難以為繼,經濟開始不景氣。而巴西要承受的壓力是土地、勞動力、交通基建和資本都處於極端匱乏的狀態,以至於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立刻會轉化成通貨膨脹。耕地、交通基建和資金情況已經在研究中,而勞動力問題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慮巴西目前1億9千4百萬的人口。
勞動力問題是巴西寡頭經濟制度造成的,而寡頭經濟制度也有地緣政治原因。巴西的問題在於資本投入高和資本產出低——這與世界多數經濟中心情況相反。在那些地方,資本分布相對均勻,因此保證了經濟強國的民主化。
美國當時的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離開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闖盪,不出一兩年就能向美國和歐洲城市輸出農產品。而巴西明顯不同,單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資金。一個普通市民在那種環境下企圖自己謀條經濟出路顯然不現實,只有帶著存款進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設」巴西。所以那時的美國——後來出現了工業化——是由歐洲鄉下窮人移民過去塑造的,而巴西則是由那些帶著錢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http://mt.sohu.com/20150521/n413487197.shtml
6. 巴西足球這么強,為什麼沒有巴西聯賽
巴西國內有足球聯賽,只是經費投資不高。 所以運動水平高的巨星都到歐洲踢球了。 因此巴西國內的聯賽水平沒有歐洲5大聯賽的水平高,你在國內收看到的轉播大都是歐洲5大聯賽。
以下這些是他們國內的一些俱樂部及其所在地。
黑橋(聖保羅州,坎皮納斯市)
科林蒂安(聖保羅州,聖保羅市)
國際(南里奧格蘭德州,阿雷格里港市)
博塔弗戈(里約州,里約熱內盧市)
巴拉那(巴拉那州,庫里蒂巴市)
桑托斯(聖保羅州,桑托斯市)
戈亞斯(戈亞斯州,戈亞尼亞市)
克魯塞羅(米納斯吉拉斯州,貝洛奧里藏特市)
弗魯米嫩塞(里約州,里約熱內盧市)
尤文圖德 (南里奧格蘭德州,南卡希亞斯市)
聖卡埃塔諾(聖保羅州,聖卡埃塔諾市)
庫里蒂巴 (巴拉那州,庫里蒂巴市)
帕爾梅拉斯(聖保羅州,桑托斯市)
福塔萊薩(塞阿拉州,福塔萊薩市)
巴西人(聯邦特區,塔古阿廷加市)
聖保羅(聖保羅州,聖保羅市)
巴拉那競技(巴拉那州,庫里蒂巴市)
弗拉門戈(里約州,里約熱內盧市)
瓦斯科達迦馬(里約州,里約熱內盧市)
費格倫塞(聖卡達琳娜州,弗洛里亞諾波利斯市)
米內羅競技(米納斯吉拉斯州,貝洛奧里桑特市)
佩桑杜(帕拉州,拜倫市)
7. 歐洲杯為什麼沒有巴西和阿根廷參加
巴西和阿根廷都是南美洲的,又怎樣參加歐洲杯,你見過中國打美洲杯嗎?
8. 為什麼巴西被淘汰了呀
巴西輸球源自主教練鄧加戰術失誤
鄧加排出在本屆世界盃一直採用的4-3-2-1聖誕樹陣型。法比亞諾繼續獨挑箭頭,卡卡與羅比尼奧在他身後迂迴活動;中場線上,吉爾伯托席爾瓦和梅洛兩個後腰搭檔客串中場的阿爾維斯,出任三中前衛;後防線上,盧西奧繼續和胡安出任中衛,麥孔和巴斯托斯分居兩閘。
本來這是兩支進攻型球隊的對壘,不過鄧加接過巴西教鞭以後,已經將桑巴軍團打造得非常歐洲化,他們成為一支防守出色,反擊犀利的球隊。另外從荷蘭在本屆世界盃的表現來看,他們也放棄了一支推崇的全攻全守踢法,以穩重為主。外界認為本場比賽可能會比較乏味,事實上比賽上有非常多看點。
比賽開始後,巴西趁荷蘭立足未穩而採取壓制踢法。比賽前30分鍾巴西在攻勢上完全壓制了橙衣軍團,並且在第10分鍾由羅比尼奧得分佔得先機。雖然場面上我們看到巴西是控制了局面,但在數據上看荷蘭一點不落下風。射門上荷蘭3比3與巴西打平,但控球上桑巴軍團甚至只有48%。比賽30分鍾過後,逐漸進入狀態的荷蘭並沒給巴西什麼機會,他們用控球來抵消巴西的攻勢。
為什麼一直以控球著稱的巴西反而在這個數據上處於劣勢?因為鄧加排出的3名中場中2名是完全的防守型後腰,而阿爾維斯雖然客串中前衛,但他的踢法仍與邊鋒較為接近,因此完全沒有組織能力的巴西中場在與斯內德們的對碰中處於劣勢。從比賽中可以看出,巴西的進攻全靠全場三叉戟卡卡、羅比尼奧及法比亞諾創造。鄧加將球隊的進攻全部押寶在前鋒上,全然忽視了中場的組織對進攻的輔助作用。這種做法面對弱隊時可能奏效,但他們今天的對手是奪冠熱門荷蘭。
下半場斯內德的進球令巴西在本屆世界盃中首次落後,想必桑巴軍團會在後面的比賽中急起直追。不過我們看到的只有急躁的進攻,並且後防線上也漏洞百出。因為巴西已經不適應壓迫式的踢法,所以當他們需要用潮水般的攻勢擊潰對手時,他們顯得無能為力。在比賽最後的20多分鍾內,巴西甚至沒有有質量的射門,根本無力去扳平比分。
歐洲化的巴西本場面對一支以穩為上的荷蘭,由於雙方都沒有對攻的意思,因此場面比較膠著。在這種情況下鄧加只看重中場的防守硬度,完全沒有考慮到中場的組織能力。強隊間對碰得中場者得天下,這個道理鄧加仍需慢慢體會。
1.進球太早,打法上不敢統一,
2.中後場退讓收縮得太快太大,讓何蘭慢慢蠶吃,
3.左路羅本的威脅太大,換了左後衛情況也沒有改善,包括梅洛一個不理智的紅牌,在人數上落後
4.心理變化太多(因為已經30場不敗了,沒有打落後球經歷)
5.前場三大進攻點失常,
6.何蘭堅韌,,還有一點運氣,第一球是烏龍球,
很多原因,梅洛 還有巴西太自信了,導致那些失誤
我賽前就一直認為荷蘭能贏,可惜沒人信我,我講講原因吧
1、巴西太老了,許多球員都年屆三十,面對沖擊力極強的荷蘭,體力上肯定吃虧
2、巴西絕對輕敵了,全世界都看好他們使他們有些自大
3、巴西的前鋒都是靈巧型的,荷蘭的後衛也是靈巧性的,巴西沒有大中鋒能夠克制荷蘭的後衛
4、相反,荷蘭鋒線是靈巧型的,而巴西後衛卻是高大型的,正好被荷蘭克了
5、巴西對於荷蘭的反擊估計不夠,在中場幾乎沒有堵截
6、梅洛的不冷靜導致少人作戰
7、貝利預測巴西會贏,這絕對致命
8、世界盃26歲神話(超準的),荷蘭的核心斯內德和羅本都是26歲
所以,巴西輸了
運氣不好...今年荷蘭表現不錯..
巴西的左路防守隊員能力薄弱,對於羅本等荷蘭隊員的突破有些招架不住。並且荷蘭隊取勝的整個過程,兩個進球全部都是從右路發起的,一個任意球、一個角球,而巴西隊5號梅洛領到的紅牌,又是對羅本的犯規!僅憑這幾點,荷蘭隊取勝可以說是合情合理。
而當巴西隊在只有10人的情況下、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反而開始全面大舉進攻了。但是,已經在鄧加防反思路灌輸下的巴西球員,顯然已經變得不會、或者說不知道該如何去全線進攻了。這才是這支巴西隊的悲哀!因為鄧加教給這支巴西隊的,是首先如何確保自己不失球,而不是教如何去展開進攻。在運動戰中,巴西隊確實沒有失球,但通過定位球,荷蘭隊成功了。而當需要巴西隊全線反擊、進攻之時,這支巴西隊中沒有人能夠挺身而出來挽救鄧加與巴西足球,這才是巴西足球的真正悲哀!
9. 為什麼南美球隊都敢和巴西對攻,而歐洲球隊一般只能靠穩守反擊才能擊敗巴西。
巴西作為世界上足球水平最高的男足隊之一有著世界盃最優異的戰績,而桑巴足球又有著進攻強勢的傳統,所以大部分國家隊面對巴西都會採取謹慎的打法。
當然我不同意樓主的觀點,不見得南美球隊都敢和巴西對攻,一些傳統豪強諸如烏拉圭、阿根廷、墨西哥,還有擁有和巴西對攻的資本,但如巴拉圭、智利等弱勢一些的球隊或者以防守為專長的球隊,自然會穩守反擊來保證從巴西身上拿分。
歐洲球隊大部分戰術紀律比南美球隊強,更講究整體性,在歐洲也不乏利用自身條件優勢敢於和巴西叫板的球隊,就像荷蘭依靠壓迫性打法、德國依靠戰術紀律極強的控制、法國和西班牙利用個人技術和區域范圍配合的能力,雖然結果難以預料,但也不由得巴西肆無忌憚。
10. 巴西面積大人口多,地理位置好,為什麼就是發展不起來
巴西發展不起來是由於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歷史原因導致的。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一個優勢的地理位置條件十分的重要,比如說新加坡,港口城市,就是因為地處馬六甲海峽導致了新加坡的極速發展,雖然地理位置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單純的地理位置無法支撐起一個國家的飛速發展,巴西就是最好的例子,作為地理位置來說巴西絕對是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擁有著多個世界級的港口,而且緊鄰大西洋,能夠通過大西洋和歐洲交易,但是我們都知道,巴西的經濟發展的卻不怎麼樣,這是為什麼了?
一個國家想要成為世界強國,必然不是因為某一個原因成為世界上的強國,都是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對於現在的國家來說,想要成為世界強國,就要不斷的增強自身的科技實力,對巴西來說是如此,對我們中國來說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