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草原動物為什麼少

巴西草原動物為什麼少

發布時間:2022-05-05 18:15:56

Ⅰ 為什麼草原上的獅子比羚羊少得多

在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上,生活著各種動物:鹿、斑馬、羚羊、獵豹和獅子等。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成群結隊的鹿、斑馬、羚羊在草原上悠閑地啃食著鮮美多汁的青草,獅子和獵豹則成群或獨自埋伏在草叢中,隨時准備對這些獵物發起進攻。

總結:

類似的規律同樣也存在於非洲大草原上,即植物的數量是最多的,食草的鹿、斑馬和羚羊其次,而獅子、獵豹這些金字塔頂端的捕食者數量最少。

Ⅱ 巴西的熱帶草原沒有動物遷徙的景象的原因

巴西的熱帶草原都是位於南半球,同一半球,整個巴西熱帶草原,乾季草木枯黃,濕季草木茂盛,所以沒有動物遷徙。
而非洲的熱帶草原跨南北半球,北半球乾季時,正好是南半球濕季,動物可以往南遷徙;反之,則可以可以往北遷徙。

Ⅲ 有哪些野生動物在減少減少的數量大概是多少它們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你好:

每小時3個物種滅絕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裡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

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佔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台灣雲豹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前5次滅絕自然而為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第6次滅絕人是禍首

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

蔣志剛博士也不否認,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

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難以產生

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

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但蔣志剛博士認為,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現在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

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現在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

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如果人類由於自身的行為而造成滅頂之災最終時刻的來臨,人類會成為倖存者嗎?

2050年地球百萬物種滅絕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學家們在對佔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現在起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

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

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

上述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們沒有得出我們已經得出的這一結論。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我們得出的結論很可能過低估計了生物物種面臨的殘酷生存環境。」

澳12種蝴蝶要消失

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受影響最小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幾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到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新聞鏈接 科學家提出「性別失衡論」

新華社華盛頓4月21日電 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

英國利茲大學戴維·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志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蜥蜴和一些魚類,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的將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鱷魚和烏龜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溫度將影響到後代性別。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

米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目前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原因一是人為破壞環境,濫砍濫伐,野生動物無棲身之所;
二是人為金錢所誘,獵殺野生動物以謀取暴利;
三是環境污染嚴重,污染的氣體、水源皆對野生動物造成重大危害。

Ⅳ 導致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分別是什麼

自然原因包括:自然災害、物種自身。人為原文包括:人為破壞、環境污染、亂捕濫獵、過度開墾。

一、自然原因

1、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導致物種瀕危的原因之一。比如,1998年長江流域罕見的洪災,使許多棲息於平原地區或丘陵地區的野生動物蒙受了滅頂之災。

2、物種自身

物種特化和遺傳衰竭,往往是導致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內在原因。某些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某種特定的棲息環境而產生了特別的習性(包括食性),使其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或其他環境,最終落得「不適者被淘汰」的結局。如大熊貓特化為主要以竹為食,一旦失去其現有棲息地或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大熊貓無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現生存危機。

一些野生動物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受到生活力減退和遺傳力衰退的威脅,導致其種群數量難以恢復而趨於瀕危。如朱䴉,現存數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親繁殖,再加上處於人類的半飼養狀態,個別適應於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會逐步丟失,進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導致其滅絕。

二、人為原因

1、人為破壞

人類為發展經濟砍伐森林、圍湖圍海造田、過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間接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動物,特別是獸類、鳥類、爬行類以及昆蟲最主要的棲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緊隨其後的開荒種地以及草原過度放牧,既占據了野生動物固有的家園,又將野生動物人為地分割成許多孤島狀的小種群,使得它們的生存繁衍遭到極大的影響。

圍湖造田和佔用灘塗是導致水禽、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瀕危的主要原因。濕地、湖泊以及沿海灘塗被大量開發成工農業用地後,使依賴於此的動物喪失了棲息地、繁殖地而瀕於滅絕。如揚子鱷,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上億年,由於棲息地的喪失,野生種群快要絕跡了,有關部門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個體實施再引進工程,但苦於無地而不得不坐等揚子鱷野生種群滅絕。

2、環境污染

20世紀以來,由於農葯、鼠葯、化肥、煤炭、石油的廣泛使用,產生了大量工業「三廢」和有毒物質,嚴重污染了大氣、土壤和水體,野生動物健康受到損害,繁殖力日漸低下,許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適於水生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態位較高的野生動物因為食物鏈的關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連。

3、亂捕濫獵

亂捕濫獵是造成許多物種瀕危的直接原因。龜鱉類、蛇類、鷹隼類、藏羚羊、觀賞鳥類和蛙類是獵捕最為嚴重的幾類動物。龜鱉肉、蛇肉和田雞腿的美味、野鳥的動聽歌聲和艷麗身姿、獵隼活體和藏羚羊絨的國際黑市等,均招徠了上述動物的捕殺之禍,致使其野外資源量銳減,不少已處於瀕危或極度瀕危狀態。

4、過度開墾

因人類過度放牧和開墾,使草原沙化愈加嚴重。野山羊、黃羊等草原生物的數量也在銳減。

(4)巴西草原動物為什麼少擴展閱讀:

動物滅絕

近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數以千計,其中自16世紀以來滅絕的鳥類約150種,獸類約95種,兩棲爬行類約80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統計的數字表明:現在,5%~20%的脊椎動物和樹木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而且物種滅絕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長。

在過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本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科學家認為,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CITES公約是一個國際合作的多邊物種保護協議,目前共有160個成員國。其宗旨是通過各締約國政府間的合作,加強貿易控制來切實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確保野生動植物種的持續利用不會因國際貿易而受到影響。現在每年約有50萬宗貿易是按照CITES制定的標准、要求和程序進行的,公約保護了不少於5000種動物和25000種植物。

CITES在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最有成效的環境保護公約之一。

Ⅳ 巴西高原上的動物的遷徙方向是怎樣的

巴西高原為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於南北緯10度——南北回歸線之間,主要分布於非洲、巴西高原和澳大利亞,受低緯信風與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由於巴西位於南半球,所以每年4月至9月為當地冬半年,受低緯信風控制,屬於乾季,草木枯黃,巴西高原的動物向北遷往熱帶雨林與熱帶草原交界的地方。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當地夏半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屬於濕季,草木茂盛,巴西高原的動物向南遷回熱帶草原區。

Ⅵ 為什麼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動物沒有被人吃光,而亞洲大陸

畜牧業在歐亞大陸首先出現,可能已經存在了一萬多年,而在東非可能只存在幾千年。畜牧業的發展是家畜擠占野生動物生態位的過程,歐亞大陸被多擠佔了幾千年,加速把生態位佔領得更徹底,給野生動物留下的生態位更少。這是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非洲畜牧者沒有馬,徒步游牧,畜牧規模有限。有人類學家算過,如果你放養,沒有馬的情況下帶兩條狗,可能能放一兩百頭牲畜。如果有馬又有狗,就可能放五六百頭。

Ⅶ 因為人類環境問題而導致動物滅絕的例子

1、桑給巴爾豹

20世紀中期,隨著人類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劇增、環境的破壞,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桑給巴爾豹今日的局面。人類侵佔了桑給巴爾豹的棲息地,還捕殺了作為桑給巴爾豹食物來源的其它動物。與桑給巴爾豹之間不斷升級的沖突,以及由此帶來的恐慌,使人類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來消滅桑給巴爾豹。

這些行動最初僅在小范圍內進行,但1964年桑給巴爾革命後便蔓延到全島。溫古賈島著名的巫術揭露者Kitanzi領導了一場反巫術與滅豹相結合的行動。這一行動,使後來當地居民把豹標簽為「害獸」,將桑給巴爾豹推向滅絕的的邊緣。

2、金蟾蜍

美國北俄亥俄州爬蟲學者聯合會爬蟲學專家詹妮弗·內維爾指出,金蟾蜍的絕滅主要是由於厄爾尼諾引起的氣候變化,此外過紫外線的增加、菌類物質、寄生蟲以及低pH值環境也是可能存在的原因;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給出的解釋為,可能是由於金蟾蜍的棲息地過於狹小,全球氣候變暖,壺菌疾病感染和空氣污染等多種原因的結果。

3、提可巴鱂

這種魚第一次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提可巴溫泉被發現,不久它們的數量迅速下降,這是因為溫泉被改造成了運河,被浴場所取代。而致命的打擊則是,為了給旅遊者提供一個更舒適的娛樂場所,附近建了旅館和公園。提可巴鱂的自然棲息地不斷被開發商侵佔,導致了這個物種急劇減少直至滅絕。

4、比利牛斯山羊

過度狩獵造成比利牛斯山羊的數量急劇減少,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責怪西班牙政府未能及時採取行動來挽救它們。最後一隻自然生育的比利牛斯山羊死於2000年1月6日。生物學家利用它的皮膚細胞克隆了一隻新山羊,但是因為肺功能衰弱而僅存活了7分鍾。

5、西非黑犀牛

西非黑犀牛是黑犀的亞種之一,2006年因為過度捕殺已經滅絕。西非黑犀牛曾廣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自1980年代以來數量急劇下降,2001年因為過度獵殺和保護措施的無力,僅剩下了10頭存活,於2006年調查後沒有發現活體存活,被懷疑已經滅絕。2011年11月10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經過調查後宣布此亞種已滅絕。

Ⅷ 關於草原的資料。

草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種,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等多種類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植被類型。

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層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響小,使植物無法廣泛生長。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

(8)巴西草原動物為什麼少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億 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

也就是從東北的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以把中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離海洋較近,氣候溫濕,大部分為農業區;西北部分多為高山峻嶺,離海洋遠,氣候乾旱,風沙較多,是主要的草原區。

中國草原一般可以劃為五個大區: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南方草山草坡區。

東北草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西部和內蒙古的東北部,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

南方草山草坡區:中國南方有大片的草山草坡以及大量的零星草地,這些統稱為南方草山草坡區。牧草種類繁多、可以放養牛、羊等牲畜。

Ⅸ 為什麼巴西沒有大規模的動物遷徙

巴西也有可能有大規模的動物遷徙,一般像是草原,後者是雨林的話肯定會有。

Ⅹ 動物平均每年滅絕的數量和原因

每小時3個物種滅絕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裡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 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佔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台灣雲豹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前5次滅絕自然而為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第6次滅絕人是禍首 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 蔣志剛博士也不否認,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 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難以產生 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 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但蔣志剛博士認為,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現在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 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現在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 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如果人類由於自身的行為而造成滅頂之災最終時刻的來臨,人類會成為倖存者嗎? 2050年地球百萬物種滅絕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學家們在對佔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現在起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 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 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 上述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們沒有得出我們已經得出的這一結論。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我們得出的結論很可能過低估計了生物物種面臨的殘酷生存環境。」 澳12種蝴蝶要消失 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受影響最小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幾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到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新聞鏈接 科學家提出「性別失衡論」 新華社華盛頓4月21日電 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 英國利茲大學戴維·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志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蜥蜴和一些魚類,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的將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鱷魚和烏龜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溫度將影響到後代性別。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 米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目前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閱讀全文

與巴西草原動物為什麼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5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2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9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3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91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3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8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4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8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6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102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42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8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307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5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6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70